基本营养物质教案示例1(第一课时)
化学科目《基本营养物质》教案

化学科目《基本营养物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本营养物质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基本营养物质的主要成分、性质和用途。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教育学生养成健康饮食的好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二、教学内容1. 基本营养物质的定义和分类2. 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性质和用途3. 维生素、矿物质的主要成分、性质和作用4. 水的生理功能和作用5. 膳食纤维的作用和摄入途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水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作用。
2. 教学难点: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维生素、矿物质的生理功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基本营养物质的相关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实例讲解基本营养物质的作用。
3. 采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4.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需要哪些营养物质。
2. 讲解:介绍基本营养物质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基本营养物质实例,讲解其作用。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基本营养物质实验,观察其性质。
5.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基本营养物质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分析日常饮食中的基本营养物质摄入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基本营养物质的概念、分类和作用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水的性质和用途的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在生活中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营养均衡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化学科目《基本营养物质》》2.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滴定管等3. 课件:基本营养物质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4. 网络资源:有关基本营养物质的科普文章、研究报告等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基本营养物质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高中化学《基本营养物质(1)》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
(C 12 H 22 O il ) (3 )淀粉和纤
维素分子式不同
因为n 值不同。
阅读、思考、交流
概括、回答,明 确
糖类、油脂、蛋 白
质的化学组成 与所
属有机物的 种类。
更进一步比较单
通过提问,让学生
完成图表探究过程
杂,那么这些物质有哪
糖的分子式和结
糖不互为同分异构体。
【提问】油脂如何分类?
有何异同?
【总结】油脂分为植物油
和动物脂肪;二者熔沸 点
不一样,都属于酯类。
蛋
白质由氨基酸缩合而 成的
高分子化合物。
【过渡】糖类,油脂和蛋
白质含有的元素基本相
同,但分子结构比较复
并记录现象
4.取约2g蔗糖固体加入
盛有5mL水的试管中,
充分溶解;然后加入新制的Cu(OH) 2 ,加热到沸腾,观察并记录现象
【视屏】葡萄糖的银镜反应,蛋白质的灼烧
【总结】根据特征反应的现象我们可以检测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存在【小组抢答】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习题
1、医疗上如何用什么方
法检验糖尿病患者的病掌握检测三种物
质的方法
学生利用所学新
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
设计的对比实验可以
在糖类的水解中使用
化学与生产、生活紧
密联系,培养学生的
发散思维以及对化学
的兴趣,学以致用。
《第七章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19必修第二册

《基本营养物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糖类、油脂、蛋白质等基本营养物质的概念和分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健康饮食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分类和性质。
2. 教学难点: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试剂,进行实验前预处理。
2. 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图片,辅助教学。
3.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4. 设计一些与营养物质相关的问题,用于课堂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食物营养成分表,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营养物质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主题——基本营养物质。
2. 讲授新课(1)蛋白质教师介绍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举例说明蛋白质对人体的重要性。
学生阅读教材或资料,了解蛋白质的分类、来源和营养价值。
(2)糖类与油脂教师讲解糖类的分类、结构和功能,举例说明糖类对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学生了解油脂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讨论油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教师介绍维生素的种类、功能和来源,强调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
学生了解微量元素的种类和作用,讨论微量元素对人体的影响。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食物营养成分检测实验,了解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
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和试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基本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印象。
5. 作业布置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份关于营养物质摄取和健康饮食的建议报告。
同时,预习下一节关于食品安全的课程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功能,了解它们在人体代谢中的作用,掌握其组成和性质。
基本营养物质 学案示例1(第一课时)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学案第一课时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人要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必须饮食,必须摄取营养物质。
在你的饮食中,每日摄取的有机物主要有哪些,你知道它们的主要成分吗?[交流与讨论]每日摄取的主要有机物及其主要成分:人们习惯称糖类、油脂、蛋白质为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物质。
为了能从化学角度去认识这些物质,我们首先来了解这些基本营养物质的化学组成。
[合作讨论]观察教材第71页表3-3,完成“学与问”所提出的讨论题:1、归纳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特点。
2、观察葡萄糖、果糖的结构式图片找出它们的结构特点。
[归纳小结]1、糖类、油脂、蛋白质主要含有元素,分子的组成比较复杂。
2、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和麦芽糖分别互称为,由于结构决定性质,因此它们具有性质。
[探究实验]实验3-5。
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自主活动]总结实验现象及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特征反应,讨论完成实验记[思考与交流]1、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去医院检验病情,如果你是一名医生,你将用什么化学原理去确定其病情的轻重?2、已知方志敏同志在监狱中写给鲁迅的信是用米汤写的,鲁迅是如何看到信的内容的?3、如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使用浓硝酸时不慎溅到皮肤上,皮肤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探究实验]实验3-6。
讨论完成实验记录表格。
[归纳总结]阅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
列表比较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探究实验]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淀粉的水解已经开始?如何证明淀粉的水解已经完全?第二步:[归纳总结]本节知识归纳与整理。
完成下表:[反馈练习]1.青苹果汁遇碘溶液显蓝色,熟苹果能还原新制Cu(OH)2悬浊液,这说明()。
A.青苹果中只含淀粉不含糖类B.熟苹果中只含糖类不含淀粉C.苹果转熟时淀粉水解为单糖D.苹果转熟时单糖聚合成淀粉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糖类、油脂、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B.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C.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D.油脂有油和脂肪之分,但都属于酯3.下列关于某病人尿糖检验的做法正确的是( )A.取尿样,加入新制Cu(OH)2,观察发生的现象B.取尿样,加H2SO4中和碱性,再加入新制Cu(OH)2,观察发生的现象C.取尿样,加入新制Cu(OH)2,煮沸,观察发生的现象D.取尿样,加入Cu(OH)2,煮沸,观察发生的现象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用银氨溶液检验某病人是否患糖尿病B.在植物油中滴入溴水,溴水褪色C.酶不属于蛋白质D.在鸡蛋白溶液中滴入浓HNO3,微热会产生黄色物质5.蛋白质在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作用下变成氨基酸的反应属于()A.消去反应B.聚合反应C.水解反应D.酯化反应6、将淀粉加入试管里,加适量的水,振荡,加热煮沸,取所得溶液3 mL,加15滴3 mol/L的硫酸溶液,加热半分钟,冷却后加入新制的Cu(OH)2浊液,加热后未见红色沉淀,其原因是()①未用浓硫酸作催化剂②加入Cu(OH)2浊液之前,未用NaOH溶液中和硫酸③制Cu(OH)2时,硫酸铜溶液太稀④加热时间不充分,淀粉没有水解⑤所用淀粉浓度不够A.①②B.②④C.①⑤D.③⑤7、加酶洗衣粉是在洗衣粉中加入能使蛋白质水解的碱性蛋白质酶。
高一化学《基本营养物质》教案

《基本营养物质》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分类;2. 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检验方法;3.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化学实验现象及总结归纳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与人类生命、营养、健康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合物,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重点】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共性与特征反应。
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特点和水解。
通过实验,总结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特征反应【难点】葡萄糖与弱氧化剂氢氧化铜的反应,油脂的水解反应。
通过实验,总结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特征反应【课型】新授课【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实验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实验、学生小组实验【实验用品】葡萄糖、水、硫酸铜、氢氧化钠、土豆、碘酒、鸡蛋清、浓硝酸、蔗糖、稀硫酸、酒精灯、火柴、试管等。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一、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化学组成1.糖类、油脂、蛋白质代表物的化学组成2.糖类的分类与同分异构现象二、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2.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存在2.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化学相关的知识提示生活与健康的话题。
过程与方法3.通过自学,查阅资料,提高自主总结归纳的能力;4.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与人类生命、营养、健康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合物,体会营养物质与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的紧密联系及学习有机化学的意义,深化对不同有机物特点的理解,提高科学素养,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重点】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存在和用途。
【难点】总结归纳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存在及用途。
【课型】新授课【教学模式】提问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教学手段】课前准备自主发言【教学过程】。
化学科目《基本营养物质》教案

化学科目《基本营养物质》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本营养物质的概念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化学科目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基本营养物质的概念和分类。
讨论基本营养物质在人体健康和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基本营养物质的概念。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二章:碳水化合物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碳水化合物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培养学生对碳水化合物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内容介绍碳水化合物的概念和分类。
讨论碳水化合物在人体能量代谢和储存中的作用。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和模型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碳水化合物的概念。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碳水化合物的认识和经验。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三章:蛋白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蛋白质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培养学生对蛋白质的认识和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蛋白质的概念和分类。
讨论蛋白质在人体建设和修复中的作用。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和模型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蛋白质的概念。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蛋白质的认识和经验。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四章:脂肪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脂肪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培养学生对脂肪的认识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介绍脂肪的概念和分类。
讨论脂肪在人体能量储存和调节中的作用。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和模型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脂肪的概念。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脂肪的认识和经验。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五章:维生素和矿物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培养学生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认识和理解。
化学科目《基本营养物质》教案

化学科目《基本营养物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本营养物质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基本营养物质的化学组成、性质和生理功能。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化学科目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基本营养物质的定义和分类2. 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基本组成、性质和生理功能3. 维生素、矿物质的基本组成、性质和生理功能4. 基本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5. 基本营养物质与健康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基本营养物质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基本营养物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观点。
4. 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基本营养物质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基本营养物质的分类及其特点:介绍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的基本组成、性质和生理功能。
3. 分析基本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讲解糖类、脂肪、蛋白质等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
4. 探讨基本营养物质与健康的关系:介绍维生素、矿物质的基本组成、性质和生理功能,讲解它们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五、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化学科目》相关章节2. 多媒体课件:基本营养物质图片、视频等3. 实验器材:进行简单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试剂4. 网络资源:有关基本营养物质的相关文章和研究报告5. 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本营养物质的定义、分类、组成、性质、生理功能及与健康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基本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维生素、矿物质的作用。
基本营养物质(第1课时)

功能与作用
提供能量
脂肪是人体重要的能源物质,每克脂 肪可以提供9千卡的能量,是碳水化 合物和蛋白质的两倍多。
维持体温
脂肪能够保持体温,防止热量散失, 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保护内脏器官
脂肪能够起到缓冲作用,保护内脏器 官免受外界冲击和损伤。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维生素A、D、E、K等脂溶性维生素 需要脂肪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感谢为氨基酸,部分 氨基酸进一步分解产生能量,供给 人体所需。
来源与摄入建议
来源
蛋白质的来源十分广泛,动物性食物如肉类、蛋类、奶类等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而植物性食物如豆类、坚 果、种子等也含有丰富的植物性蛋白质。
摄入建议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成年人每天应摄入60-70克蛋白质,其中动物性蛋白质应占一半左右。对于生长发育期 的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蛋白质的需求量相对较高,应适当增加摄入量。此外,对于有健身或增 加肌肉需求的人群,也需要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
来源与摄入建议
来源
维生素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全谷 类食物和动物性食物,矿物质则广泛 存在于各种食物中。
摄入建议
根据年龄、性别、生理状况和活动水平等 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膳食计划,确保摄入 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保持均衡 饮食,避免过量摄入或缺乏某种营养素。
THANKS FOR WATCHING
营养物质的重要性
01
02
03
能量来源
基本营养物质为人体提供 所需的能量,维持日常生 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构建和修复组织
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 参与人体的细胞构成,对 于组织的生长和修复至关 重要。
调节生理功能
某些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和 矿物质,在人体的代谢、 免疫和神经传导等过程中 起到调节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化学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及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主要性质。
教学难点:糖类的同分异构现象,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三、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几种有关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实物或图片,使学生即刻进入三大基本营养物质的客观世界。
[板书]一、三大基本营养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P71表3-3的内容,教师构建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谈、交流对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有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新认识可能有:
1、这三种营养物质都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其中蛋白质还含有氮、硫、磷等元素。
2、糖类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一个单糖分子中有6个碳原子;一个双糖有12个碳原子,恰好是单糖的二倍;而多糖分子中所含碳原子是单糖的多倍。
3、葡萄糖与果糖有相同的分子式,蔗糖与麦芽糖有相同的分子式,既然它们是不同物质,那它们间的关系应该是互为同分异构体。
(也可能有学生会认为纤维素与淀粉也互为同分异构体。
)
4、糖类不一定都带“糖”字,糖类也并不都是甜的。
5、油脂属于酯类物质。
油脂可分为植物油与动物脂肪,植物油是不饱和的,而动物脂肪是饱和的。
6、蛋白质是高分子。
但什么是高分子呢?
[教师]完善学生对三大基本营养物质的组成与分类的认识
1、纤维素与淀粉分子式中的n值是不确定的,因此,二者不互为同分异构体。
此外,由于n可以从几百甚至几千,所以它们的分子量很大,这样的物质叫做高分子。
2、汽油、煤油、甘油和花生油都是油,但物质类别不相同!
[板书]二、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重点)
[板书]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①糖类的特征反应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①为什么可用新制Cu(OH)2检验糖尿病人的尿液中有超常量的葡萄糖?②热水瓶胆镀银和工业制镜,为什么要用到葡萄糖溶液?这是利用了葡萄糖的什么性质?我们又能否在实验室里完成这两个实验呢?
[学生]实验1:完成课本P72:实验3-5的第1个实验,汇报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注意:应向学生介绍新制的氢氧化铜制备方法及实验的成功关键之一:在碱性环境中。
)
实验现象:加热时生成红色沉淀(氢氧化亚铜)。
结论:葡萄糖有还原性,能被新制的氢氧化铜氧化。
[教师]演示实验:葡萄糖与银氨溶液反应。
实验现象:有银镜析出。
结论:葡萄糖有还原性,能被银氨溶液氧化。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葡萄糖的结构,推出葡萄糖的特征反应是由其结构中的什么特点决定的。
C CH 2 CH CH CH CH OH OH OH OH OH —H
O
[学生]小结:由于葡萄糖中含有醛基(-CHO)而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与弱氧化剂新制氢氧化铜及银氨溶液反应。
②淀粉的特征反应。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淀粉有什么特征反应?我们是怎样检验淀粉的?
[学生]根据初中生物所学知识:遇淀粉碘变蓝。
[教师]那是否只要是含碘的物质遇淀粉就会变蓝呢?
[学生]实验3:淀粉(土豆或面包或米饭)分别与碘水溶液、KI溶液的作用。
实验现象:淀粉遇碘水变蓝,而遇KI不变蓝。
结论:碘单质遇淀粉变蓝,可用于二者的相互鉴别。
③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教师]实验时,对于一些有腐蚀性的物质我们要小心使用,但是否有同学还是曾因不小心而沾上浓硝酸呢?接着皮肤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没有。
[教师]那浓硝酸会使含蛋白质的皮肤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实验4:完成课本P72:实验3-5的第3个实验,汇报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现象:鸡皮变黄。
结论:蛋白质遇硝酸变黄,可用于鉴别部分蛋白质。
(实验时一定要小心使用浓硝酸。
)
[教师]我们知道,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那如果我们要鉴别所要买的毛衣是不是羊毛线所织,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课外家庭实验:腈纶线(或棉线)与羊毛线(或头发)的灼烧对比实验
[板书]2、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教师]同学们能否解释为什么生香蕉没有熟香蕉甜?解释为什么没有熟透的苹果汁遇碘水变蓝,但熟透的苹果汁能发生银镜反应?
[学生]生水果中含有较多淀粉,而熟水果中含有较多葡萄糖。
[教师]你能否设计实验证明淀粉在稀硫酸的催化作用下最终能水解为葡萄糖,你又如何检验淀粉是否水解完全?
[学生]设计、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教师]完善学生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在试管1中放入约0.5克淀粉,加入4mL20%的稀硫酸溶液,加热3~ 4分钟。
把一部分液体倒入试管2。
在试管1中加入碳酸钠溶液至不再产生气泡,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至沸腾,观察有无红色沉淀生成。
在试管2加入碘水,观察有没有蓝色出现。
[学生]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现象:试管1中有红色沉淀生成。
试管2如果水解完全则不变蓝,反之变蓝。
实验结论:淀粉在稀硫酸的催化下才能最终水解为葡萄糖。
(C 6H 10O 5)n+nH 2O nC 6H 12O 6(葡萄糖)
小结:双糖、多糖在稀酸的催化下,最终水解为单糖。
C 12H 22O 11(蔗糖)+H 2O C 6H 12O 6(葡萄糖)+C 6H 12O 6(果糖)
[教师]指导学生从人体消化吸收三种营养物质的原理推导:油脂与蛋白质也能发生水解。
油脂水解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蛋白质水解生成氨基酸。
[学生]小结此课时学习内容并进行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热水瓶胆镀银常用的是
A .福尔马林
B .葡萄糖
C . 麦芽糖
D . 淀粉
2.把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加入某病人的尿液中,微热时如果观察到红色沉淀,说明该病人的尿液中含有 ( ) A .食醋 B .白酒 C .食盐 D .葡萄糖
3.关于淀粉与纤维素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因为它们都属于糖,所以都有甜味。
B .因为具有相同的化学式,所以互为同分异构体。
C .因为具有相同的通式,所以性质相同。
D .两者都能水解,最终都生成葡萄糖。
4.下列关于颜色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淀粉遇KI 溶液会变蓝。
B .葡萄糖溶液能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会生成红色的沉淀。
C 、发烟硝酸在光照后变黄色。
催化剂 催化剂
D、氢气燃烧的火焰因玻璃管口含钠元素而呈黄色
5.下列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A.葡萄糖与果糖B.蔗糖与麦芽糖
C.淀粉与纤维素D.丁烷与丙烷
6.目前流行的“南极棉”保暖内衣,是在制作内衣的全棉材料内融入能改善人体微循环的微元生化材料和抗菌、杀菌的材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制作内衣的全棉材料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B.因为纤维素易水解,故内衣不能在碱性条件下洗涤
C.制作内衣的废弃物易造成“白色污染”
D.制作内衣的材料的主要成分是合成高分子
7.下列实验操作和结论错误的是()
A.用新制Cu(OH)2悬浊液可鉴别麦芽糖和蔗糖.
B.用银镜反应可证明蔗糖是否转化为葡萄糖,但不能证明是否完全转化.
C.浓H2SO4可使蔗糖脱水变黑,证明蔗糖是碳水化合物.
D.蔗糖溶液中滴加几滴稀H2SO4,水溶加热几分钟,加入到银氨溶液中,不能发生银镜产生,证明蔗糖不水解.
8.为了鉴别某白色纺织品的成分是蚕丝还是“人造丝”,可选用的方法是()
A.滴加浓HNO3 B.滴加浓硫酸 C.滴加酒精 D.灼烧
9.下列物质中,主要成分不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A、牛油
B、棉花
C、淀粉
D、蚕丝
10.写一篇关于本地区居民的营养物质的烹饪方式的调查报告,研究如何健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