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四落实巩固提高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四:精做比较鉴赏题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四:精做比较鉴赏题提升练(解析版)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诗[宋]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诗首句一个“铺”字,表现出青草茂盛、原野开阔的自然景象,给人和缓舒适的感觉。
B.吕诗次句一个“弄”字,传达出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之感,衬托出乡村深夜的静谧。
C.黄诗首句从远处的“前村”落笔,而一个“过”字使得“牧童骑牛”这一画面具有了动态感。
D.黄诗次句“隔陇闻”以声写人,却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极具想象力。
B [B项,“乡村深夜的静谧”错误,应该是“黄昏”时分。
](2)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各尽其妙,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①吕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再现了牧童休息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②黄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将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表露出诗人清高自适、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
[解析] 吕诗的三、四两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意思是: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诗句中写牧童放牧归来之事,描写他月夜露天休息的场景,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再现了牧童休息的情景,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表达了诗人对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黄诗的三、四两句,“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意思是: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将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诗人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
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一落实巩固提高 (1) Word版含答案

1.(2015·陕西省咸阳市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扬州访汪辰初钱澄初[注]关桥乍泊旋相访,问遍扬州识者疏。
市井草深寻巷入,江城花满闭门居。
僮惊客到饶蛮语,箧付儿收只汉书。
我过七旬君逾八,笑啼同是再生余。
【注】钱澄初:在明末曾从事抗清斗争,失败后归隐田园。
这首诗写诗人自家乡安徽桐城往扬州拜访当年的抗清战友汪辰初,此时汪辰初也过着隐居生活。
★(1)诗中颔联描写了哪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答: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及其作用。
“草”要结合“市井草深寻巷入”分析,写荒芜居处和寂寥人生;“花”要结合“江城花满闭门居”分析,反衬隐居之深。
昔日“歌吹是扬州”,今日“草花满市井”,可见昔盛今衰的沧桑之感。
答案:描写了“草”和“花”两个意象。
①通过“草深”“花满”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汪辰初的隐居环境。
②以“草”“花”相对举,抒写昔盛今衰之情,寄寓国家沦亡、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2)拜访当年的抗清战友,诗人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请结合首联、尾联的内容进行分析。
答:解析:此题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首联写停舟“旋相访”,可见心情之急;结果是“问遍扬州识者疏”,失落惆怅;之后是寻到草深的巷陌,发现了隐居的老友,“惊”是情感的最恰切表述;最后,两个老翁晚年相见,悲喜交加,“笑啼”二字,十分形象。
答案:①寻访好友的急切。
一靠岸,诗人就马上寻访汪辰初,可见其心情迫切。
②寻访不着的失落。
汪辰初隐姓埋名,识者稀少,一时寻访不着,因而有了失落之情。
③老友重逢的悲喜交加。
七八十岁的老友重逢,值得高兴,因而“笑”;但故国已亡,难免“啼”。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画菊[南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不第后赋菊[唐]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概括两首诗中所描绘的菊花的特点有何不同?答: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古意[唐]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①磔②。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①蝟毛,即猬毛,比喻胡须稠密。
②磔,zhé,张开。
(1)“事长征”的意思是________,交代了“男儿”________的身份。
(2)诗歌运用多种手法刻画“男儿”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宿水口南宋·洪瑹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
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描写景物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2)词的下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同,完成各题。
水龙吟·夜闻海涛声张惠言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
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
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倩浮搓万里,寻侬归路,波声壮侵山枕。
便有成连①佳趣;理瑶丝、写他清冷。
夜长无奈,愁深梦浅,不堪重听。
料得明朝,山头应见,雪昏云醒。
待扶桑净洗,冲融②立马,看风帆稳。
【注释】①成连:春秋时代的著名琴师。
传说伯牙从成连学琴,成连带伯牙至东海蓬莱山。
使伯牙闻海水激荡、林鸟悲鸣,最终令伯牙琴艺大进,成为天下妙手。
②冲融:从容。
(1)词中“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表达了词人内心的________之情。
“省”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2)请分析说明下阕中词人情感变化的情况。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注)苏轼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二轮语文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增分突破四 表达技巧鉴赏之规范答题 Word版含答案.doc

增分突破四表达技巧鉴赏之规范答题1.(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诗,诗人的情感寄寓在诗歌的意象中。
韦诗中的意象是:皎洁明月、霜风动竹、惊栖之鸟。
恬静的月色,人略显孤独。
赵诗中的意象是:残烛、秋雨、深竹、惊鸟、寒枝。
凄冷萧瑟之景蕴含凄凉孤独之感。
同时两人对景物描写的差别体现了两人心境的细微差别。
(2)韦诗第一句“皎如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赵诗第一句中“侵残烛”的应是“月”,此句以“晕”替代。
赏析修辞手法时要结合诗歌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解题步骤为: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在诗中的具体表现+表达效果(或表现了何种思想感情)。
答案(1)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
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
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
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
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2)韦诗:比喻,以烛喻月。
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
“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练习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秣陵(清)屈大均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秣陵怀古(清)纳兰性德②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注释】①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
牛首、龙岗均为南京山名。
②纳兰性德,曾任清圣祖侍卫,《秣陵怀古》为他护驾清圣祖祭明陵后所作。
(1)《秣陵》的颈联,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典故,形象地表现了当日金陵人事之凋零。
(2)有人说,纳兰性德既是站在本朝立场贬抑明王朝,又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价明朝的兴替变化,其所持观点远在许多秣陵怀古诗之上。
请联系这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中秋苏轼凭高眺远,见长空,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本诗是作者被贬黄州时作。
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擁,其笛应声粉碎”。
李牟,或作李谟。
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1)分析“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在词中的作用。
(2)请从下片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竹石牧牛①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
戏咏。
野次③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
②伯时:指李公麟。
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
③野次:野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永。
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三落实巩固提高

, [学生用书P47])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王思远,琅邪临沂人。
尚书令晏从弟也。
宋建平王景素辟为南徐州主簿,深见礼遇。
景素被诛,左右离散,思远亲视殡葬,手种松柏。
与庐江何昌宇、沛郡刘琎上表理之,事感朝廷。
景素女废为庶人,思远分衣食以相资赡。
建元初,迁太子中舍人,文惠太子与竟陵王子良素好士,并蒙赏接。
思远求出为远郡,除建安内史。
长兄思玄卒,思远友于①甚至,表乞自解,不许。
及祥日②,又固陈,世祖乃许之。
世祖诏举士,竟陵王子良荐思远及吴郡顾暠之等。
思远与顾暠之友善。
暠之卒后家贫,思远迎其儿子,经恤甚至。
邵陵王子贞为吴郡,世祖除思远为吴郡丞,以本官行郡事,论者以为得人。
以疾解职,还为司徒谘议参军。
高宗辅政,不之任,仍迁御史中丞。
临海太守沈昭略赃私,思远依事劾奏,高宗及思远从兄晏、昭略叔父文季请止之,思远不从,案事如故。
建武中,迁吏部郎。
思远以从兄晏为尚书令,不欲并居内台权要之职,上表固让。
曰:“陛下矜遇之厚古今罕俦正以臣与晏地惟密亲必不宜俱居显要且亦缘陛下以德御下故臣可得以礼进退……”上知其意,乃改授司徒左长史。
初,高宗废立之际,思远与晏闲言,谓晏曰:“兄荷世祖厚恩,今一旦赞人如此事,彼或可以权计相须,未知兄将来何以自立。
若及此引决,犹可不失后名。
”晏不纳。
及拜骠骑,集会子弟,谓思远兄思微曰:“隆昌之末,阿戎③劝吾自裁,若从其语,岂有今日?”思远遽应曰:“如阿戎所见,犹未晚也!”及晏败,故得无他。
思远清修,立身简洁。
衣服床筵,穷治素净,宾客来通,辄使人先密觇视,衣服垢秽,方便不前,形仪新楚,乃与促膝。
虽然,既去之后,犹令二人交帚拂其坐处。
上从祖弟季敞性甚豪纵,上心非之。
谓季敞曰:“卿可数诣王思远。
”永元二年卒,年四十九。
(选自《南齐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二十四王思远传)【注】 ①友于:兄弟之爱。
②祥日:亲丧之祭日。
③阿戎:称堂弟,此指王思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远求出为远郡,除建安内史 除:授予官职B.思远不从,案事如故案:查究C.今一旦赞人如此事赞:赞同D.卿可数诣王思远诣:拜访解析:选C。
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三落实巩固提高 (1) Word版含答案.doc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调歌头蔡伸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
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
追想彭门[注]往岁,千骑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
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
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
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
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注】彭门:徐州治所,蔡伸任徐州通判时曾率部北上,援助抗辽。
★(1)本词上片哪些景象体现了秋意?“千骑云屯平野”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答:解析:木叶、菊花是典型的秋天的意象,古诗中很常见。
“云屯”就是像云一样驻扎,运用了比喻修辞。
答案:①木叶下、菊花黄;②比喻,许多的骑兵像云一样驻扎在原野上。
(答夸张亦可)(2)本词下片写出了哪几种“凄凉”?请简要概括。
答:解析:从“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可知英雄不在的“凄凉”;从“自笑如今霜鬓”可知感慨自己年老体衰;从“漂泊水云乡”可知词人羁旅飘零之苦;从“已矣功名志”可知作者感叹功业无成。
答案:英豪凋亡;年岁已高;飘泊他乡;功业未就。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田黄雀行①曹植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②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③苍天,来下谢少年。
【注】①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继位掌权,对曹植心存疑忌,本诗作于曹植的至交丁仪、丁廙被杀之时。
②捎:挥击,削破。
③摩:接近,迫近。
★(1)“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分析这两句的作用,首先要明确这两句的手法是起兴,暗示自己的险恶处境,然后要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这两句包含的情感,即悲愤,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答案:开头两句托物起兴(或用比兴手法),以树大招风、海阔生波来暗喻自己险恶的政治处境,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愤与忧惧,同时奠定了诗歌悲凉的感情基调。
★(2)诗歌是怎样以对比手法来塑造少年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题目要求从对比角度分析,因此要看看诗中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是怎样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二落实巩固提高(1)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定风波[五代]欧阳炯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晴霞。
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
独凭绣床方寸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
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
(1)词中女主人公“方寸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概括分析。
答: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从词中“暖日闲窗映碧纱”“数树海棠红欲尽”“玉闺深掩过年华”“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可见其惜春怀柔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答案:①孤独寂寞:“暖日闲窗映碧纱”,“独凭绣床”。
②惜春:“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
③年华虚度:“玉闺深掩过年华”。
④思念丈夫:“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
(分析略)★(2)本词“泪珠穿破脸边花”和冯延巳“香闺寂寂门半掩。
愁眉敛,泪珠滴破胭脂脸”,同是描写女子流泪,一用“穿破”,一用“滴破”,哪个更好?请简要赏析。
答: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可以结合诗歌表达的情感和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
答案:(示例1)“穿破”更好。
“滴破”表现思妇泪痕点点,“穿破”表现思妇眼泪一直流到脸边,泪流得多,情感比“滴破”的程度要深。
(示例2)“滴破”更好。
“滴破”具有内敛含蓄之美,更符合深闺女子的身份。
而“穿破”泪流如泉涌不止,感情不加节制,不符合思妇含羞的特点。
2.(2015·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清平乐朱淑真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
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
缱绻临歧[注]嘱付,来年早到梅梢。
【注】 临歧:本为面临歧路,后亦用为赠别之辞。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的上片分析。
答:解析:鉴赏诗歌的情感,要抓住诗歌中的景物和情感词,如从本词中的“欲留”“愁”“寄语春宵”“来年早到”,可见是对春光的留恋之情。
答案:表达了词人对春的怜惜和留恋之情。
“风光”与“紧急”搭配,突出时光之速,三月马上就到三十日,可见已是暮春;“绿野烟愁露泣”运用拟人手法,写绿野上的烟、露因为“拟欲留连计无及”而发愁、哭泣,这其实就是词人在表明自己惜春的心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重 阳
高 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①,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②,五亩就③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④,一从乌帽自欹斜⑤。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注】
①华:白发。
②已:停止。
③就:接近,将要。
④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
⑤乌帽:即乌纱帽。
欹:倾斜。
★(1)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心绪?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诗前两句说年老;三、四句说官途曲折,家贫路远;五、六句说门庭零落,茕茕独立;最后两句场景渲染,更显寥落。
整首诗描绘了诗人的年老、宦拙、家贫、回乡路远,这些在重阳登高怀乡的日子里,更显凄凉。
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年老鬓白、光阴荏苒的哀叹之感,艰难不遇、仕途不通的怨愤之情,回乡路远、身处窘境的抑郁不平之绪,无人来访、门庭冷落的悲凉之慨。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答:
解析:回答此题,需要逐句分析,“东篱空绕未开花”一句中的“东篱”是用典,然后分析用典的作用,“未开花”是借景抒情;“一从乌帽自欹斜”和“真成独坐空搔首”是运用对比手法,然后加以分析即可。
答案:①用典。
“东篱”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深化了诗歌主题。
②借景抒情。
借菊花未开,表达心情的寥落,借暮鸦的鸣噪,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闷,抒发诗人的悲戚之绪。
③对比。
将诗人门前的冷清与达官显宦身边的热闹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处境的困窘。
2.(2015·河北省衡水市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
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1)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解析:从诗歌的首联可以看出,“嗟”包含诗人卧病、友人远去的感伤,从颔联可以看出,有不能相送之愁。
后两联写自己与友人的高洁品德,点明贬官之事,可见有不得志之慨。
对情感的分析,要结合具体诗句,细加体会。
答案:“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
(2)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
答:
解析:诗歌的颈联即诗的第三联,从手法上看,宋诗是用了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而陈诗用的是写景抒情的手法。
要结合具体诗句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