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合集下载

基坑监测技术方案

基坑监测技术方案

基坑监测技术方案基坑是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工程险情之一,如何有效地进行监测,发现隐患,及时调整措施,保障工程的安全性?本文将介绍基坑监测技术方案。

一、基坑监测的目的基坑是指在建筑工程中开挖的地面或地下空间,用于建筑施工或其他用途。

基坑开挖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到地下水、岩土结构等问题,可能引发其它安全问题。

因此,进行基坑监测可以明确工程的变化及时调整建设措施,并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二、常见的基坑监测技术方案1.测量法测量法采用传统的测量方法,利用仪器对基坑的各种数据进行测量。

通过对基坑周边的某些关键点(如墙体上相对位移、水平位移、沉降量等)的观测,得到基坑的变形量,及时掌握基坑的变化情况。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图像等技术,对建筑工程的状况进行监测。

它可以依靠大数据和软件分析技术,使用多层次、多角度监测手段,综合分析监测对象,实现全方位的建筑工程监测。

3.无人机监测技术无人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实现对基坑的实时监测。

通过高清摄像头拍摄和即时传输,实现对基坑地形及其周边环境的监测,及时掌握基坑的变化,并调整施工措施。

4.传感器监测技术传感器监测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监测方法,需要安装传感器模块在监测对象,例如挖掘机、混凝土泵车等,可以动态的监测设备的状态变化,通过收集基坑周边各种数据,实现基坑变化的高精度、高效率监测。

三、基坑监测技术方案的实现实现基坑监测技术方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规划设计方案,提前设计好基坑监测方案,明确监测的目标与方法。

2.确定监测方法与工具。

根据基坑的不同情况(地质条件、基坑的大小、开挖深度及周边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和工具。

3.安装好相应的仪器设备。

无论是传感器、测量设备、还是遥感技术,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设备安装工作,将其定位到合适的位置。

4.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通过设备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反馈给项目监理方、工程负责人和建设方等相关人员,以调整工程进展和方案。

基坑变形监测工程方案

基坑变形监测工程方案

基坑变形监测工程方案一、监测的内容基坑变形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基坑周边的地表沉降、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地下水位的变化和基坑周边建筑物的变形等。

在监测时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全面的监测,以及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1. 地表沉降监测地表沉降可以通过水准仪、全站仪或GPS进行监测。

监测站点应根据基坑的布置情况,合理设置在基坑周边并延伸至一定范围的地表上。

监测的频次应根据基坑施工工况和地质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 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监测基坑支护结构主要包括钢支撑、深基坑墙、桩墙等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形。

可以通过支撑位移仪、变形测斜仪、钢筋应变计等仪器设备进行监测。

3. 地下水位的变化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基坑的稳定性,因此需要对地下水位进行监测。

监测可以采用水位计、水压计等仪器设备,实时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4. 基坑周边建筑物的变形监测基坑施工可能会对周边建筑物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对周边建筑物的变形进行监测。

可以使用倾斜仪、位移计等仪器设备进行监测。

二、监测方法基坑变形监测的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监测方法和新技术监测方法。

传统监测方法主要包括水准测量、测斜测量、倾斜测量、测量等方法;新技术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全站仪测量、GPS 监测、激光扫描监测、遥感监测等方法。

在实际监测中需要根据基坑的特点和地质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

三、监测仪器设备基坑变形监测需要使用一系列仪器设备进行监测,包括水准仪、全站仪、GPS、支撑位移仪、变形测斜仪、水位计、水压计、倾斜仪、位移计等仪器设备。

在选用仪器设备时需要考虑其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且需要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

四、监测周期基坑变形监测的周期需要根据基坑的施工工况和地质情况进行合理设置。

一般来说,基坑变形监测的周期应该是连续不断的,并且需要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整监测周期。

五、实施方案基坑变形监测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监测方案的制定、监测点的设置、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以及监测报告的编制等内容。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一、工程概况1.1 工程名称:XX项目基坑工程1.2 工程地点:XX项目现场1.3 工程简介:XX项目基坑工程是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基坑开挖、支护、排水等工程。

二、基坑变形监测目标2.1 总体目标:确保基坑施工过程中周边环境及基坑本身的稳定,及时发现并处理变形异常情况。

2.2 具体目标:(1)监测基坑的横向、纵向和斜向变形;(2)评估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3)预警基坑周边建筑和道路的沉降情况。

三、基坑变形监测原则3.1 安全性:确保监测方案能有效反映基坑变形的真实情况,为施工安全提供保障。

3.2 准确性:监测数据应准确可靠,监测方法应科学合理。

3.3 及时性:监测工作应迅速响应,及时反馈变形信息。

四、基坑变形监测内容4.1 监测项目:包括基坑顶部、侧壁的横向、纵向和斜向变形,以及周边建筑和道路的沉降。

4.2 监测方法:采用变形杆、倾斜仪、水准仪、激光测距仪等监测设备。

4.3 监测频率:根据基坑开挖进度和支护结构稳定性,确定监测频率。

五、基坑变形监测实施与调整5.1 监测方案应在基坑施工前编制完成,并经相关部门审批。

5.2 监测工作应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同步进行,确保监测数据的实时性。

5.3 监测数据应及时反馈至项目管理部门,对异常变形情况应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六、基坑变形监测总结6.1 工程结束后,对基坑变形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评估监测方案的有效性。

6.2 撰写基坑变形监测总结报告,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改进方向。

本基坑变形监测方案旨在确保基坑施工过程中周边环境及基坑本身的稳定,及时发现并处理变形异常情况。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基坑变形监测策略,以实现设计目标。

基坑工程监测检测方案

基坑工程监测检测方案

基坑工程监测检测方案一、前言基坑工程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施工和监测检测工作至关重要。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基坑工程进行监测检测,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以及结构稳定。

本文将针对基坑工程的监测检测方案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监测检测的目的基坑工程监测检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和变化规律,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进行有效监控和控制;同时也是为了对基坑支护结构的受力进行实时监测,保证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基坑周边环境进行监测,以保护周边建筑和地下管线的安全。

三、监测检测的内容1. 地表沉降监测:通过设置地表沉降监测点,进行实时监测,了解地表变形情况。

可以采用测量仪器,如沉降仪、倾斜仪等进行监测,并采用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进行数据存储和分析。

2. 基坑轴线监测:针对基坑的变形情况进行监测,了解基坑结构的稳定性。

可以采用全站仪、GPS等工具进行轴线监测,实时记录基坑的变形情况。

3. 支护结构受力监测:对基坑支护结构的受力情况进行监测,确保支护结构的安全性。

可以采用应变计、位移计等仪器进行实时监测。

4. 地下水位监测:对基坑附近地下水位进行监测,了解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可以通过长期监测和数据分析,掌握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

5. 基坑周边环境监测:对基坑周边建筑和地下管线进行监测,确保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可以采用地质雷达、声波检测等技术进行监测,确保基坑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四、监测检测方法1. 传统监测方法:采用常规测量仪器进行监测,如全站仪、GPS、沉降仪、倾斜仪、应变计等。

这些仪器可以准确监测基坑工程的变形情况,并且数据可以实时采集分析。

2. 自动化监测系统: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进行监测,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和存储。

可以采用传感器、数据采集器、数据传输设备等进行布设,实现对基坑工程的全方位监测。

3. 遥感监测技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基坑工程的监测,减少人工操作和提高监测效率。

可以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进行监测,实现对基坑工程的大范围监测。

基坑变形监测实施方案

基坑变形监测实施方案

基坑变形监测实施方案一、引言。

基坑工程是指在建筑、市政、交通等领域中,为了建设地下室、地下车库、地铁站等需要进行的挖土与支护工程。

基坑变形监测是指对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保障施工安全和周边环境稳定。

本文将就基坑变形监测的实施方案进行探讨。

二、监测技术选择。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包括全站仪监测、GPS监测、倾角仪监测、测斜仪监测、裂缝计监测等多种技术手段。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基坑工程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技术,并进行合理组合,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三、监测方案制定。

1. 监测点布设,根据基坑工程的特点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合理布设监测点,包括基坑内部、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关键部位。

2. 监测频次,根据基坑工程的施工进度和变形情况,确定监测频次,一般情况下,应进行日常监测和重大施工节点的实时监测。

3. 监测数据处理,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应当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监测报告编制,监测数据应及时编制成监测报告,对基坑变形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和建议。

四、监测管理与应用。

1. 监测管理,建立健全的监测管理体系,包括监测责任人、监测设备管理、数据管理等内容,确保监测工作的有序进行。

2. 监测应用,监测数据的及时分析和应用,对基坑工程的施工安全和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五、监测成果评价。

监测成果的评价应当包括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监测方案的合理性、监测管理的有效性等方面,对监测工作进行全面评价和总结,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经验和借鉴。

六、结论。

基坑变形监测是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保障施工安全和周边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应根据具体工程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基坑工程的施工和周边环境的保护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基坑围护桩施工变形监测专项监控量测方案

基坑围护桩施工变形监测专项监控量测方案

基坑围护桩施工变形监测专项监控量测方案一、背景介绍基坑围护桩是基础建设中常用的一种施工方式,通过在基坑边缘打入桩体来支撑土壤,以防止边坡坍塌和基坑变形。

然而,基坑围护桩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变形现象,因此,对基坑围护桩的变形进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坑围护桩施工变形监测专项监控量测方案。

二、监测设备的选择1.变形测量仪:用于测量基坑围护桩的变形情况,可以通过测量点位与参考点的相对位移来计算变形量。

2.倾斜仪:用于测量基坑围护桩的倾斜角度,可以通过倾斜角度来判断桩体的稳定性。

3.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基坑围护桩的负荷压力,可以了解桩体所承受的力的大小。

4.GPS定位仪:用于确定监测点的位置,以便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三、监测点的设置为了全面了解基坑围护桩的变形情况,需要设置一系列的监测点。

监测点的设置应根据基坑围护桩的实际情况和施工要求进行确定,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监测点:1.桩顶监测点:用于测量基坑围护桩的竖向位移和沉降情况。

2.桩身监测点:用于测量基坑围护桩的水平位移和倾斜情况。

3.周边土体监测点:用于测量基坑围护桩周边土体的位移和变形情况。

4.基坑内土体监测点:用于测量基坑内土体的位移和变形情况。

四、监测频次和周期基坑围护桩施工变形监测应根据实际需要和施工进度来确定监测频次和周期。

一般情况下,可以将监测频次设置为每周一次,监测周期设置为施工周期的两倍。

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基坑围护桩的变形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五、数据处理和分析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基坑围护桩施工变形监测的重要环节。

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排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

2.数据分析:对处理后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基坑围护桩的变形特征和趋势。

3.结果评估:根据分析结果对基坑围护桩的变形情况进行评估,判断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基坑工程变形监测方案

基坑工程变形监测方案

基坑工程变形监测方案1. 背景介绍基坑工程是指在建筑施工中,为了在地下建造高层建筑或者地下结构,需要在地面上开挖较深的坑,并按照设计图纸对坑下进行倒土处理,同时基坑周边的建筑、道路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为了确保基坑工程的安全施工,避免对周边建筑物和地下设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需要进行变形监测。

基坑工程变形监测是指在基坑开挖、支护、降水和地下室施工等过程中,从土壤内部和地面上一定深度位置等环境中,连续或定期监测基坑四周变形情况,以获取变形数据,从而判断基坑周围环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合理地选择监测点位,对基坑工程进行变形监测,可以有效地监测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形情况,提前发现潜在危险,保障基坑施工的安全。

2. 变形监测方案变形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监测基坑工程周围环境的变形情况,从而保障基坑工程施工的安全。

变形监测的方案包括: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点位、监测频率和监测报告。

2.1 监测内容基坑工程变形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表变形监测、地下水位监测、支护结构变形监测、周边建筑物变形监测、基坑倒土变形监测等内容。

通过监测这些内容,可以全面掌握基坑工程周围环境的变形情况,提前发现潜在危险,保障施工的安全。

2.2 监测方法基坑工程变形监测的方法主要包括:GPS定位法、倾斜仪法、水准仪法、测斜仪法、位移传感器法等。

通过这些监测方法可以有效地监测基坑工程周围环境的变形情况,提供准确的监测数据,从而保障基坑工程的施工安全。

2.3 监测点位基坑工程变形监测的点位主要包括:地表监测点位、地下水位监测点位、支护结构监测点位、周边建筑物监测点位、倒土监测点位等。

通过合理选择监测点位,可以全面掌握基坑工程周围环境的变形情况,提前发现潜在危险,保障施工的安全。

2.4 监测频率基坑工程变形监测的频率主要包括:连续监测、定期监测。

通过连续或者定期监测,可以不断地获取基坑工程周围环境的变形数据,及时发现潜在危险,保障施工的安全。

2.5 监测报告基坑工程变形监测报告是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得出基坑工程周围环境的变形情况,并提供有效的监测报告。

工程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工程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工程基坑变形监测方案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型建筑工程基坑的开挖和支护工程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基坑变形监测作为工程施工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将从工程基坑变形监测的重要性、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等方面展开介绍,以期为相关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二、基坑变形监测的重要性基坑工程开挖及支护过程中,受到土体变形、地下水位变化、周边建筑物影响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容易引发基坑结构变形,因此对基坑变形进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基坑的变形问题。

同时,基坑变形监测也可以为后续的支护施工提供实时的监测数据,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可靠。

基坑变形监测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可有效掌握基坑的变形情况,保障基坑支护施工的安全稳定;2. 可及时发现并解决基坑变形问题,避免引发安全事故;3. 可为后续支护工程提供实时监测数据,确保工程质量;4. 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实际的变形数据,为相应的设计方式提供依据。

基于以上考虑,基坑变形监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三、基坑变形监测内容基坑变形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1. 水平变形监测:包括基坑的水平位移变形监测;2. 竖向变形监测:包括基坑内部各个深度处的沉降变形监测;3. 周边建筑物变形监测:包括周边建筑物的位移变形监测;4. 地下水位监测:包括基坑周围地下水位的变化监测。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监测,可以全面了解基坑的变形情况,为工程施工过程提供重要依据。

四、基坑变形监测方法1. 静力位移监测法通过在基坑周边设置一定数量的静力位移监测点,利用水平倾斜仪、水准仪等静力位移仪器进行定期的位移测量。

该方法操作简单、数据确切,能够有效地监测基坑的水平变形情况。

2. GPS监测法通过在基坑周边设置一定数量的GPS监测点,通过GPS定位技术获取基坑变形的信息。

该方法操作便捷、数据精确,适合进行基坑的大范围位移监测。

3. 沉降盘监测法通过在基坑内部设置一定数量的沉降盘,通过沉降盘的沉降变形情况来监测基坑的竖向变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工程概况长治市潞安鸿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拟在长治市防爆巷西侧进行潞安府秀江南三期地下车库建设,拟建地下车库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平面形状不规则,总体呈矩形,东西长约230米,宽约143米,基坑周长约700米,基坑深度自±0.000向下10米,开挖深度自现有自然地面向下约9.5米,按《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确定基坑工程类别为二级,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划分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二级。

潞安府秀江南三期地下车库基坑支护设计任务由太原市拓达岩土工程勘察检测有限公司承担完成,支护方式采用灌注桩加锚索、水泥土搅拌桩加土钉墙,土钉采用φ50t3.5mm的钢管,成孔以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施工,土钉注浆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注浆没延米不小于25Kg/m,水灰比0.4—0.5,浆体抗压强度不小于20MPa。

面部结构采用100mm厚C20喷射混凝土,内设φ6.5@200的单层双向钢筋网片进行护面,加强筋采用φ。

锚索施工必须按照分段施工,分段长度不宜大于20m,下层土开挖时,上层的锚索必须有7天以上养护时间并已张拉锁定。

基坑顶部角撑采用600mmx800mm,角撑的顶标高为-2.000,角撑的混凝土强度为C30,保护层厚度30mm。

止水帷幕采用双(三)排水泥土搅拌桩,桩径500mm,间距300mm,水泥采用32.5矿渣硅酸盐,每米水泥用量60Kg,水灰比0.5~0.6,采用四搅两喷工艺,水泥土28天立方体抗压强度不小于1.6Mpa。

降水井采用管井井点降水,水平间距15m~17米布置(原则以上两个跨宽布置),井深18米,井孔直径0.7m,采用直径为0.4m的滤水管。

降水井在距基坑边5m~7m处开始布置,在每个电梯井附近布置一口降水井深度比普通降水井深3m~5m。

在基坑内和周边设置观测井,做法和降水井做法一致。

具体支护方案详见附件1。

自支护施工开始到基础回填完成有效工期约4个月。

2、工程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2.1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本建筑场地位于长治盆地东部,现有地形较平坦,勘察期间孔口高程介于927.18-925.81米之间,地表下40米深度范围内地层以第四纪粉质粘土为主,共划分为6层:第①层,素填土(Q42M1):杂色,含煤屑、砖块、植物根、灰渣等,稍湿、稍密、欠固结。

实测标贯击数介于5~7击,平均5.7击。

静力触探侧壁阻力74.6KPa,锥尖阻力1.39MPa 第②层,粉质粘土(Q4l a l+p l):褐黄色,含云母、氧化铁、氧化铝等,可塑,中等压缩性,无震摇反应,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

实测标贯击数介于4~10击,平均6.8击。

静力触探侧壁阻力113.9KPa,锥尖阻力1.74Mpa。

第③层,粉质粘土(Q4l a l+p l):褐红色,含云母、氧化铁、氧化铝等,可塑,中等压缩性,无震摇反应,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

实测标贯击数介于6~19击,平均12.4击。

静力触探侧壁阻力92.8KPa,锥尖阻力1.81Mpa。

第④层,粉质粘土(Q3a l+p l):褐色,含云母、氧化铁、氧化铝等,可塑,中等压缩性,无震摇反应,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

实测标贯击数介于12~28击,平均19.6击。

静力触探侧壁阻力99.8KPa,锥尖阻力1.94Mpa。

第⑤层,粉质粘土(Q3a l+p l):褐灰色,含云母、氧化铁、氧化铝等,可塑,中等压缩性,无震摇反应,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

实测标贯击数介于25~34击,平均27.7击。

第⑥层,粉质粘土(Q3a l+p l):褐色,含云母、氧化铁、氧化铝等,可塑,中等压缩性,无震摇反应,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

地层厚度及埋深见下表:层号项目层厚(米)层底高程(米)层底埋深(米)承载力特征值(kpa)最大值 3.80 924.08 3.8070最小值 2.70 922.07 2.70平均值 3.44 922.66 3.44最大值 6.80 917.68 9.80110最小值 5.60 916.21 9.20平均值 6.08 916.58 9.52最大值8.30 911.13 17.80140最小值 5.40 908.11 15.00平均值7.87 908.71 17.39最大值10.40 906.21 27.60170最小值 2.30 898.24 20.00平均值 6.52 902.12 23.98最大值8.90 896.23 36.40200最小值 2.40 889.47 30.00平均值 5.28 893.35 32.76未穿透该层,最大揭露厚度3.8m 230地基土分布均匀,场地稳定,地下水稳定水位标高920.44-921.78米,建筑场地类别为III类。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详见附件2。

2.2基坑周边环境本工程基坑周边环境较复杂,南部与景山花园及通信小区毗邻,西部及北部与府秀江南前期住宅楼相邻,东部与防爆电机厂原有建筑相邻。

3、监测依据及目的3.1监测依据本次监测点布设、监测项目、监测方法及精度等均依据国家现行规范规程及其它有效文件进行,主要如下:(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7)《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04-258-20083.2监测目的所谓基坑监测是指在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借助仪器设备和其它一些手段对围护结构、周围环境(土体、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的应力、位移、倾斜、沉降、开裂及对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土层孔隙水压力变化等进行综合监测。

具体监测目的如下:(1) 对基坑围护体系及周边环境安全进行有效监护在深基坑开挖与支护施筑过程中,必须在满足支护结构及被支护土体的稳定性、避免破坏和极限状态发生的同时,不产生由于支护结构及被支护土体的过大变形而引起邻近建筑物的倾斜或开裂及邻近管线的渗漏等。

因此,基坑开挖过程中进行周密的监测,可以保证在建筑物和管线变形处在正常范围内时基坑的顺利施工,在建筑物和管线的变形接近警戒值时,及时采取对建筑物和管线本体进行保护的技术应急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或减轻破坏的后果。

(2)为信息化施工提供参数基坑施工总是从点到面,从上到下分工况局部实施。

基坑工程监测不仅即时反映出开挖产生的应力和变形状况,还可以根据由局部和前一工况的开挖产生的应力和变形实测值与预估值的分析,验证原设计和施工方案正确性,同时可对基坑开挖到下一个施工工况时的受力和变形的数值和趋势进行预测,并根据受力、变形实测值和预测结果与设计时采用的值进行比较,必要时对设计方案和施工工艺进行修正。

(3)验证有关设计参数,为建设单位相关工程提供借鉴因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尚处于半理论半经验的状态,基坑周围土体的变形也还没有成熟的计算方法。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知道现场实际的受力和变形情况。

支护结构上所承受的土压力及其分布,受地质条件、支护方式、支护结构刚度、基坑平面几何形状、开挖深度、施工工艺等的影响,并直接与侧向位移有关,而基坑的侧向位移又与挖土的空间顺序、施工进度等时间和空间因素等有复杂的关系,现行设计分析理论尚未完全成熟。

对于某一基坑工程,在方案设计阶段需要参考同类工程的图纸和监测成果,在竣工完成后则为以后的基坑工程设计增添了一个工程实例。

现场监测不仅确保了本基坑工程的安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次1:1的实体试验,所取得的数据是结构和土层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真实反应,是各种复杂因素影响和作用下基坑系统的综合体现,因而也为建设单位其它基坑工程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4、监测内容及项目为了及时收集、反馈和分析周围环境要素在施工中的变形信息,实现信息化施工并确保施工安全,综合本工程周边环境状况及围护结构和支护体系的特点,遵照设计及《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第 4.2.1条的相关要求,本工程共进行如下几项基坑监测工作:(1)、周边环境监测A、周边既有建筑物变形监测;B、基坑外地下水水位监测;C、基坑外土体表面变形监测;(2)、围护结构监测A、围护桩(边坡)顶部水平位移监测;B、围护桩(边坡)顶部竖向位移监测;C、围护桩(边坡)深层水平位移监测;D、基坑内地下水位监测。

5、监测实施方案5.1周边环境监测(1)、周边既有建筑物变形监测A、监测范围按照《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第5.3.1条规定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需要保护物体均应作为监控对象。

综合上述两条文内容要求,我公司本着对于基坑工程周边环境的监测范围既要考虑基坑开挖的影响范围,保证周边环境中各保护对象的安全使用,也要考虑到监测成本的原则,本次对基坑边缘以外2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既有建筑物作为监测对象,必要时可扩大监测范围。

监测包括的周边既有建筑物有:府秀江南小区A-11、A-12、B-2、C-1四栋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住宅楼,金海岸游泳馆,防爆宾馆,景山花园小区二栋6层砖混结构住宅楼,通信小区一栋6层砖混结构住宅楼。

B、监测内容周边建筑的监测项目分别为竖向位移、倾斜和水平位移。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第 4.2.1条规定,对于二级基坑周边既有建筑物的监测内容为应测建筑物的竖向位移,宜测建筑物倾斜与水平位移。

基坑开挖后周边建筑竖向位移的反应最直接,故需进行监测;考虑到既有建筑物的结构刚度和基础刚度较大,本次采用通过观测基础差异沉降进而推算建筑物的倾斜;而周边建筑水平位移在实际工程中不常见,而且发生量也较小,故本次监测不包括建筑物的水平位移内容。

C、监测目的利用光学水准仪器,实测被监测对象高程并计算高程变化量,从而掌握被监测对象在垂直方向随时间变化的位移量和位移速度。

D、沉降监测点的布设按照《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第 5.3.3虽然府秀江南A-11、A-12、B-2、C-1住宅楼距离基坑开挖边界较近,但考虑到其已采用CFG桩进行了地基处理,有效桩长12米,桩端在本基坑开挖底面标高下近6米,对抵抗地基土变形起到了有利作用,且其上部结构为框剪结构,属柔性结构体系,自身对变形承受力较强,故本次监测点仅在基坑边缘30米范围内进行布设,考虑到建筑物纵轴垂直基坑边缘线的A-11、A-12住宅楼其差异沉降表现较其它建筑明显,故其监测点间距定为15米;B-2、C-1住宅楼纵轴与基坑开挖边线平行,其沉降表现形式应为均匀沉降,且可以明确判定建筑物的水平位移方向,故按照《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通信小区与景山花园小区三栋6层砖混结构住宅楼,基础形式为筏板基础,基础刚度相对较大,同时沉降表现也应为均匀沉降,且距基坑边缘距离较大,变形总量较小,故其监测点间距按30米左右进行布设;金海岸游泳馆与另一办公楼为地上2层砖混结构建筑,条形基础,抗变形能力相对较差,故本次监测点间距取规范要求的小值15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