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日历》《蚂蚁》教案及练习
北师大版《日历》《蚂蚁》教学设计和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日历》《蚂蚁》教学设计和同步练习日历《蚂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蚂蚁》的基本内容,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提高其阅读和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锻炼其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课文内容及相关词汇。
2.难点:运用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表述。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呈现一张日历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日历的作用和功能。
然后询问学生:你知道蚂蚁吗?你知道蚂蚁是怎样生活的吗?Step 2 阅读(10分钟)学生阅读课文《蚂蚁》。
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Step 3 讨论(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蚂蚁的生活习性。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蚂蚁为什么要建筑蚁巢?2.蚂蚁是如何觅食的?3.蚂蚁有没有分工合作?4.蚂蚁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家园的?学生根据所学到的知识,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Step 4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并记录下自己的讨论结果。
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Step 5 书面表达(10分钟)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以《蚂蚁的生活》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蚂蚁的生活习性,并加以思考:我们能从蚂蚁身上学到什么?Step 6 课堂分享(10分钟)学生互相交换自己的作文,进行课堂分享,相互评价并给予建议。
四、同步练习练习一: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蚂蚁为什么要建筑蚁巢?2.蚂蚁是如何觅食的?3.蚂蚁有没有分工合作?4.蚂蚁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家园的?练习二:请写一段话,描述蚂蚁的生活习性。
练习三:请你思考:我们能从蚂蚁身上学到什么?请写出你的观点。
继续写相关内容,1500字蚂蚁,渺小而又伟大的生物。
它们在地球上生活了亿万年,以其勤劳、勇敢和团结进取的精神成为了人类学习的对象。
蚂蚁的生活习性让我们深感敬佩和启发,我们可以从蚂蚁身上学到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八年级语文上:第4课《蚂蚁》教案(北师大版)

蚂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主旨,科学认识人生社会。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悟主旨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用具:知识卡片教学过程:导入生活中,我们往往较多关注我们个人自身,我们人类自身,对其他一些生物,特别是一些小生物关注探究的不够。
假如你面前出现一只蚂蚁,为一粒饼干屑而奔忙,你会写些什么呢?是蚂蚁的勤劳,还是蚂蚁的渺小,还是生命力的顽强。
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去观察它,定会有许多收益。
让我们一起随南帆走近蚂蚁,去认识它,思考它。
字词落实解释下列词语并用成语造句畏畏缩缩义无反顾怜悯居高临下左顾右盼蹒跚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内容。
提示:本文通过对的生动细致的描写,抒发了内容探究,理解写法1.请同学们专注朗读1、2、3、5自然段,想想这是一只怎样的蚂蚁?明确:胆小而又自足的蚂蚁2.请同学们标画出表现蚂蚁“胆小”和“自足”的相关语句,再读读,想想为什么能把蚂蚁写得如此传神?明确:因为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蚂蚁的动作、神态、心理。
请你选择你认为最传神生动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词句品味)(可结合课后“词句品味与积累”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文中运用了一系列拟人化的词语来写蚂蚁是为了赞扬蚂蚁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不是为了赞扬蚂蚁。
在文中作者只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目的是为了传神生动地描写蚂蚁。
采用拟人化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你笔下的动物就可能写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深入探究,理解主旨同学们细读6—9段,看看作者从哪个细节生发感悟的?1.虽然蚂蚁在人类的眼中是个十分渺小的事物,然而我发现此时我们与蚂蚁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这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往往自足于眼前幸福,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2.文章末尾说“蚂蚁是令人感慨的动物”,而不说是令人感动的动物,为什么?请同学们想想,作者内心内有怎样的感慨?明确:对生命的悲悯、同情,对自足于眼前幸福的反思,对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奈,对生命意义的冷静思考。
八年级语文上第4课《蚂蚁》教案(北师大版)

蚂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主旨,科学认识人生社会。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悟主旨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用具:知识卡片教学过程:导入生活中,我们往往较多关注我们个人自身,我们人类自身,对其他一些生物,特别是一些小生物关注探究的不够。
假如你面前出现一只蚂蚁,为一粒饼干屑而奔忙,你会写些什么呢?是蚂蚁的勤劳,还是蚂蚁的渺小,还是生命力的顽强。
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去观察它,定会有许多收益。
让我们一起随南帆走近蚂蚁,去认识它,思考它。
字词落实解释下列词语并用成语造句畏畏缩缩义无反顾怜悯居高临下左顾右盼蹒跚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内容。
提示:本文通过对的生动细致的描写,抒发了内容探究,理解写法1.请同学们专注朗读1、2、3、5自然段,想想这是一只怎样的蚂蚁?明确:胆小而又自足的蚂蚁2.请同学们标画出表现蚂蚁“胆小”和“自足”的相关语句,再读读,想想为什么能把蚂蚁写得如此传神?明确:因为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蚂蚁的动作、神态、心理。
请你选择你认为最传神生动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词句品味)(可结合课后“词句品味与积累”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文中运用了一系列拟人化的词语来写蚂蚁是为了赞扬蚂蚁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不是为了赞扬蚂蚁。
在文中作者只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目的是为了传神生动地描写蚂蚁。
采用拟人化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你笔下的动物就可能写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深入探究,理解主旨同学们细读6—9段,看看作者从哪个细节生发感悟的?1.虽然蚂蚁在人类的眼中是个十分渺小的事物,然而我发现此时我们与蚂蚁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这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往往自足于眼前幸福,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2.文章末尾说“蚂蚁是令人感慨的动物”,而不说是令人感动的动物,为什么?请同学们想想,作者内心内有怎样的感慨?明确:对生命的悲悯、同情,对自足于眼前幸福的反思,对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奈,对生命意义的冷静思考。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4《蚂蚁》教案 北师大版

《蚂蚁》几经试探后,发现桌面上有一粒饼干屑,最终在我的面前扛着饼干屑离开的故事,由此引发联想,慨叹蚂蚁的幸福货真价实及人在天地间的渺小。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识记理解生字词;2、品读文章对蚂蚁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用语的特点;3、加深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懂得珍爱生命。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读文章对蚂蚁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用语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真挚的情感和人文悲悯情怀。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识记理解生字词;2、品读文章对蚂蚁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用语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相关图片若干张;2、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蚂蚁是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你仔细观察过他们吗?观察过他们后有什么感想吗?写下来过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南帆的《蚂蚁》,看看南帆是如何观察,如何联想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作者介绍:南帆,原名张帆,学者。
1957年生,福建福州人,主要学术著作:《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阐释的空间》《冲突的文学》。
在学术研究之余,写一些“智性散文”。
散文集《文明七巧板》、《叩访感觉》、《追问往昔》等。
2、积累字词:畏畏缩缩 wěi 偷渡 tōu 透彻 chè谨慎 jǐn shèn 左顾右盼 pàn 试探 tàn 摇晃 huàng 嗅 xiù义无反顾 gù饼干屑 xiè打量 liang 瞬息 shùn 涵义 hán 渺小 miǎo 怜悯 mǐn 居高临下 lín 顷刻 qǐng 捻成 niǎn 碎末 suì蹒跚 pán shān 戳破chuō感慨 kǎi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本文讲述了一只蚂蚁在我的书桌上发现了饼干屑,并在我的面前扛着饼干屑离开的故事。
2、若是将课文分层,可以怎么分?(1—5段)一只蚂蚁爬上书桌并发现了饼干屑的过程。
北师大版八上《蚂蚁》word教案

第五课蚂蚁(精备)一、课时安排:一课时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角,胸上长有六只脚。
过程与方法: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三、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四、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少许面包,少许白糖、观察盒、放大镜、水槽、铁丝、小石块、泡沫。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去找找小蚂蚁,那些同学有去寻找呢?生:有。
师:请你说说,你是在什么地方找到蚂蚁?预想:很多学生能说出来,这时候可以引导他们说出蚂蚁生活的环境特点。
让他们懂得观察动物时还得细心注意动物的居住环境。
师追问:能具体说说那的环境吗?师;你有没有把它给带回家观察呢?又是用什么方法?生:直接用手。
(师评语:这个方法好吗?)生:用食物引诱。
(师评语:这个方法怎么样?)生:用水围住等。
(师评语:比较有创意的一个想法)学生说的方法很多,这时可以引导全体学生对有些方法的好坏进行评价。
进一步提高学生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的意识。
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看来大家都有很多方法,接下来,请同学拿出科学记录本,写上今天日期2010.10.28 ,我们要进行今天的闯关游戏,第一关,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只蚂蚁,比一比谁画的快而好,我请五位同学展示。
(关注学生对蚂蚁的前概念,画蚂蚁这个环节,选几个错误典型,如:八只脚,没有触角,六只脚没有画在胸部等等,与最后的再画一只蚂蚁形成对比。
)师:他们画的蚂蚁到底和真的蚂蚁是不是一样的呢?我们该怎么办?生:实际观察。
师:那今天我们就来观察蚂蚁。
八年级语文蚂蚁教案5篇

八年级语文蚂蚁教案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蚂蚁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蚂蚁教案1《蚂蚁》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文中的生字词;把握文章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品读文章对蚂蚁的描写,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善于联想的写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蚂蚁的精神,领会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重点难点重点: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美。
难点:对“勇气”的阐释与拓展教法选择朗读、比较、探究课型新授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时数第 2课时备课总数第 13 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指导学生先学学生细读课文。
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学生精读课文,请选择你认为最传神生动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词句品味)。
(可结合课后“词句品味与积累”,交流展示。
)1.书桌是一块陌生的大陆。
这只孤独的蚂蚁有一点胆怯。
它谨慎地左顾右盼,慢慢地朝一个方向迈出了几步,随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来,往另一个方向试探。
它的小脑袋不停地摇晃,仿佛在认真地嗅着什么,作出某种重大的判断。
终于,它下定了决心,义无反顾地对准一个方向前进。
此刻,这只蚂蚁从我面前的稿纸上面爬过,信念坚定。
运用拟人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蚂蚁初登书桌这一陌生大陆时胆怯与不安。
也传神地描绘了蚂蚁在书桌上爬行时执着坚定信念。
2.这只蚂蚁在桌面上发现了我丢下的一粒饼干屑,它惊奇地停了下来,快乐得就要晕过去了。
蚂蚁围绕着这粒饼干屑不停地打圈子,冲上去尝了尝,随即又退回原处,远远地打量这个意外的战利品。
它在瞬息之间明白了运气的涵义。
运用拟人、夸张意外获得食物的惊喜与激动。
3.我并没有感到自己比蚂蚁优越。
也许,另一个高度上面,同样有一副眼光正在注视着我,主宰我的命运--一切如同我之于蚂蚁一样。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八年级-蚂蚁_教学设计_教案_2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品读并学习文中对蚂蚁传神生动的描写,体会生动夸张风趣的语言特点。
3.掌握文中由蚂蚁引发思考的感悟,体悟作者真挚的情感和人文悲悯情怀。
2.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对蚂蚁生动传神的描写,体会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
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读熟文章,读准文中的生字。
2.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3.完成<<语文助学>>中预习积累部分。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图片:蚂蚁上树。
蚂蚁是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你仔细观察过它吗?观察过它有什么感想吗?(同学们纷纷发言:蚂蚁是大力士;蚂蚁是一个团结的团队。
)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学者南帆的<<蚂蚁>>,看看他是如何观察蚂蚁,又是如何联想的?二、寻声暗问弹者谁?----走近作者:(先由同学介绍作者,老师总结整理)南帆,原名张帆,当代学者。
1957年生,福建福州人,主要学术著作有,<<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阐释的空间>><<冲突的文学>>,在学朮研究之余,写一写散文,有散文集<<文明七巧板>><<追问往昔>>等。
三、只缘身在此山中----初读文本,把握整体。
1.初读课文,标画生字生词,同桌交流。
给段落标上序号。
老师预设:饼干屑顷刻蹒跚侥幸了无全班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提示:从描写蚂蚁到对个人的感悟中去思考。
①12345段是对一只蚂蚁的描写②6789段是由蚂蚁而引发的个人感悟四、笑问客从何处来?----赏读蚂蚁的可爱: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选出你喜欢的一句加以品味。
老师预设:①一只蚂蚁畏畏缩缩地爬上了我的书桌,如同一个成功的偷渡者(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蚂蚁历尽千辛万苦爬上书桌既侥幸又恐惧的情态。
八年级语文上册《蚂蚁》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蚂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探究过程和方法:a、初步学会自己寻找观察蚂蚁的方法。
b、初步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
2、知识与技能:知道蚂蚁身体的一些基本特征,了解一些蚂蚁的活动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探索身边的小动物的兴趣和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B、使学生初步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自己探索便于观察蚂蚁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探索并改进实验方法的能力。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找到蚂蚁的一些本质特征。
三、课前准备。
小组观察用的装在瓶子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盆子、小瓶盖、搭桥用的小纸条,记录用的纸和笔。
四、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1)、实物投影出示一只蚂蚁,认识它吗?蚂蚁是怎样的?你能画一只大蚂蚁吗?(学生自己在纸上画。
)(2)、选择两张投影出示。
要知道谁画得对?怎么办?(引出观察活动。
)2、用自己的方法观察蚂蚁。
(1)、(当学生自由观察蚂蚁时发现会到处乱跑,不便于观察)问:你能不能想个办法,不让蚂蚁到处跑又方便我们观察?(2)、学生讨论解决以上问题的办法,并汇报打算使用的工具或材料。
(3)、学生尝试自己想出的办法是否可行,并在比较后找出认为最好的一种。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法都给予肯定与鼓励,如:放在透明玻璃瓶或塑料袋中,放在小木块上再放在小水盆中等。
如果有的方法行不通,也应让学生大胆去尝试,在实践中进行改进。
(4)、现在我们可以用放大镜放心地观察蚂蚁的身体了,小组里先讨论一下,你打算怎样观察蚂蚁的身体?(5)、分发记录纸,把观察到的你认为有价值的内容记录下来,无法表达的可以直接画下来。
(6)、分发放大镜观察蚂蚁。
3、讨论:蚂蚁身体的特点。
(1)、(汇报观察到蚂蚁的特点。
)问:你观察到的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2)、和蜗牛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3)、和蝗虫比一比,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4)、(学生自己修改开始时画的蚂蚁。
教师再次投影出示。
)4、试一试,玩一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日历》《蚂蚁》教案及练习北师大版《日历》《蚂蚁》教案及练习《日历》、《蚂蚁》二. 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平庸yōnɡ蹒跚pánshān 嵌入qiàn 冯骥才jì消耗hào 废墟xū海鸥ōu一缕lǚ饼干屑xiè 涵义hán 捻成niǎn戳破chuō怜悯mǐn 嗅着xiù2. 形似字3. 词语无聊:无事可做,觉得没意思。
或言谈行动毫无意义而使人讨厌。
生机勃勃:生命力很旺盛,充满活力的样子。
无奈:无可奈何,没办法或表示可惜不能如愿的转折。
刻骨铭心:形容深刻难忘。
智慧: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等的能力。
理智: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纯粹:单一,不搀杂质的,或单纯的。
本能:人或动物不学就会的性能,如婴儿吃奶,蜜蜂采蜜等。
畏畏缩缩:胆小退后,不敢前进。
偷渡者:暗中越境外逃的不法分子。
义无反顾:做合乎正义的事,勇往直前,决不后退。
信念:自己认为正确而坚信不移的观点。
蹒跚: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
感慨:因有所感触而慨叹。
4. 作者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
任天津市文联主席。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神鞭》,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南帆本名张帆,现任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文学研究所所长。
同时为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帆主要从事现当代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目前已出版了《理解与感悟》、《冲突的文学》等学术著作。
他写作和出版了《文明七巧板》、《星空与植物》、《追问往昔》等多部散文著作。
(二)阅读能力目标1. 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日历》中巧妙的构思、独特的角度、形象化的议论方式。
2. 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课文,感受《蚂蚁》一文中拟人化的手法。
(三)写作能力学会运用简单的议论方式,对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进行议论。
(四)思想教育通过这两篇课文的学习,理解作家笔下的“生之机趣”,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师建议《日历》中巧妙的构思、独特的角度、形象化的议论方式是这课文学习的重点,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围绕以下几点来思考。
1. 日历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它本来只是用以表示日子的抽象符号,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同样的意义。
如果要使它能够“打动人”,就要使之不再是抽象的,而且对每个人都具有目标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那么我们必须进行怎样有意义的联想?(从“日历”还原为“日子”,而“日子”则是人的每一天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有着十分具体而丰富的内容,每一个人都拥有“当前的每一天”,从这一点去打开思路。
)2. 当“日历”还原为“日子”,就面临一个问题:我们拥有很多日子,但是否每一个日子都是有意义的?“意义”又是如何产生的?是自然存在的,还是人为创造的?(从“今天”去规划“明天”这一点去思考。
)3. 我们拥有很多日子,而且大部分日子都是重复的。
怎么使得这些“重复”的日子,能够具有不寻常的意义?(再反过来,从“明天”来回忆“今天”这一点去思考。
)学习《蚂蚁》一文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 在常规预习中提示注意要从字里行间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思考一下,作者到底是在赞扬蚂蚁还是在怜悯蚂蚁?或者是以蚂蚁喻人,表达某种人生感慨?尽可能在课文的语句里找出支持自己看法的依据。
2. 可结合“练习?探究”的四道题,对全文思想内容进行解读。
3. 本文虽短,但写得很有层次,且富有情趣。
理解了思想内容之后,可品味课文中简洁而隽永的文字表达,看看有哪些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学习借鉴。
四、课文讲解《日历》这一篇文章和我们所学过的所有文章都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的文章都是记叙或者抒情的,但是读完这一篇,你很难把它归入记叙或者抒情之列。
比如开头第一段就不像:“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
为什么?”再如最后一段:“现在我来回答文章开始时那个问题:为什么我喜欢日历?因为日历具有生命感。
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文章的主题是关于时间、生命的:日历可以使人随时感知生命,叫人思考生命的可贵。
全文打动读者的特第一,充满全篇的关于人生、生命的哲理感悟,总体上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特别是这些感悟、态度凝聚为富有智慧的、简洁明快的格言式句子,因而使通篇的文字打动了读者。
文章毕竟是语言的艺术,如果没有这些随处可见的智慧明快的格言式语句,这些动人效果是达不到的。
这些语句,“词句品味?积累”中几乎都是,如“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第二段里多数都是,如“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第十段以后也多处都是,如“生活就是创造每一天”;关于记忆的两段里也有不少,如“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其他各段中也随处可见,如“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
第二,用日历这种独特的、新奇的,却又非常形象,与时间、生命、人生紧密相连的形式(作者称之为“生命的页码”)来阐释上述话题,这种形象化的议论方式,就使得文章趣味横生。
如果只有第一点,就可能成为枯燥的说教,所以这第二点(构思、取材的巧妙,议论角度的新奇,议论的形象化)是更为重要的。
细一点说,用日历可能比较形象具体地给人实实在在的生命的每一天,人生有许许多多日子的切实的感觉,而不是那种比较遥远、空洞的未来的感觉;给人文章篇末所说的随时感知自己生命并思考如何珍惜它的触动和联想。
这一点很重要,它切中了当代人存在的比较浮躁、焦虑的心理。
别之处主要在两方面:蚂蚁》理解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和切入角度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文章不在赞扬蚂蚁,也不是赞扬人,而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表现人的意志、行为的重大词语(重大判断、义无反顾、信念坚定)用来表现蚂蚁这种小动物。
其效果有二:一是大词小用,不伦不类,产生一种幽默感:二是使对象的动作更加传神生动。
类似的描写(至少类似后一点)还有谨慎地左顾右盼,快乐得就要晕过去等等。
此外,这也表现了作者的描写善于抓住事物特点,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比如蚂蚁快速地、径直地爬过桌面,确给人决心已定、义无反顾、信念坚定的感觉;灵活转动的小脑袋和触须,确是左顾右盼的样子;突然见到食物而停下、打圈子、冲上去又退下来等动作,确使人以为它高兴得手舞足蹈,快乐得要晕过去;顶起比它大得多的食物,也确是蹒跚行走的样子。
当然,这都需要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它的幸福是货真价实的”,站在蚂蚁的角度,这当然是真的,因为蚂蚁并不知迈步的幸福顷刻间就可能被比它强大得多的人类毁灭。
站在人的角度,前文已述,蚂蚁的幸福是渺小的,甚至是虚无的。
所以不能简单地对这个问题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重要的是,这句话使我们感到蚂蚁沉浸在自己认为的货真价实的幸福中,而毫不知道随时可能降临到它头上的危险。
正是作者关注到了这种情况,就引出了文中更重要的一句话:“我实在不忍心伸手戳破它的快乐。
”这表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5分钟)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这只蚂蚁jié()尽全力地扛起了那块饼干屑(),在我的眼光下面蹒跚()地往回走。
它的幸福是货真价实的,我实在不忍心伸手chuō()破它的快乐。
2. 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书桌是一块陌生的大陆。
这只孤独的蚂蚁有一点胆怯。
它谨慎地左顾右盼,慢慢地朝着一个方向迈出了几步,随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来,往另一个方向试探。
它的小脑袋不停地摇晃,仿佛在认真地嗅着什么,作出某种重大的判断。
终于,它下定了决心,义无反顾地对准一个方向前进。
大陆:重大:3. 读下面句子,请以“月历”为叙述对象,阐述自己喜欢“月历”的理由。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
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我去填满。
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面的“明天”的未知,还隐含着一种希望。
“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
月历:4. 下面是惜时对联中的句子,请你将它们组合成四副对联。
①黑发不知勤学早②无情岁月增中减③白首方悔读书迟④茫原荒夜闻鸡舞⑤书山勇上捧晨星⑥有味诗书苦后甜⑦学海勤游穿夜幕⑧文山书海囊萤读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日历冯骥才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
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
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
“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
生命的定义拥有明天。
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
它就守候在门外。
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
明天会是怎么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
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
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
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
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
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
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
历史不是一个空间吗?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
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
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
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
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暗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就是废纸。
可是当我把这一dié()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
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
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
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
当我的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
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
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
我要记下这一切。
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
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