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第六十三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学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生回答犁壁、耧车、水排对生产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生产工具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书中《东汉牛耕图》、《耧车》,分析两种工具的功能,锻炼学生识图能力同时意识到历史文物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填写“战国秦汉经济发展简表”认识到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并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通过了解“两汉农业和手工业有哪些新的成就”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手工业有很大发展,涌现出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农业的新成就、手工业的兴盛。

教学难点:农具的改进、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三、教学思想:充分利用书上的内容和补充的资料吸引学生的兴趣,设计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掌握汉朝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新”在哪里。

四、教学过程:导入: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

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讲授新课:一、农业的新成就1.兴修水利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

两汉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

汉武帝和汉明帝时,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

(出示《关中水利图》) 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严重的水灾。

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视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背柴,堵塞决口。

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

东汉时,黄河河道南移,黄河下游泛滥成灾,淹没了几十个县,“百姓怨叹”,汉明帝时,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用了多种方法,经过一年时间,消除了水患,稳定了河道,使泛区广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种,并引黄灌溉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

此后800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2.改进农耕技术和农具汉朝的农具有很大改进。

部编人教版7年级上册历史 第 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部编人教版7年级上册历史 第 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部编人教版7年级上册历史第 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

2.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3.思考和概括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讨论探究等形式,掌握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取得的新成就,认识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认识重大发明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与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2、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

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自主预习】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师: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在两汉时期是如何注重兴修水利的?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框: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回答问题:在何时,谁对黄河进行了治理,效果如何?学生阅读,回答明确:1、汉武帝时下令治理黄河。

经过治理,有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2、东汉明帝时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在以后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多媒体展示答案和相关图片)师: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汉代的农耕技术和农具也随之进行了很大的改善,农作物的种植也广泛起来。

学生阅读了解:汉朝的农耕技术和农具有很大改进。

1、西汉的耕犁,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

2、耧车(指导学生看书中《耧车》图)是一种播种工具。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4.重点: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5.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复习提问: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各采用了什么经济政策?出现了什么局面?(西汉初年统治者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奖励农耕,提倡节俭,使“文景之治”的局面出现;东汉初年,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出现了“光武中兴”)导入新课:由于汉朝统治者对经济的重视,使两汉的经济比前代有了很大发展。

让学生朗读课文导言,导入新课。

(板书: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所以首先让我们看看当时的农业有什么进步?一、农业的进步(板书)1.水利(板书)(投影黄河水咆哮的画面)在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中,水是极其重要的。

但有时水不能带来利益,反而成为祸害。

比如养育了中华民族的黄河,在历史上就经常决口,给附近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汉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治水,多次对黄河进行治理。

提问:汉朝有哪些人先后治理过黄河?分别起了什么效果?学生讨论回答后板书,并稍加补充指出:汉武帝治理黄河(板书)汉武帝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十几个郡,汉武帝亲临现场,下令治理黄河。

河南师大附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

河南师大附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一、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进步。

【难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学法指导1.要有选择的阅读小字部分、史料原文、插图等,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和认识。

2.本课涉及的人物主要有三个,对于汉武帝在农业上的重要措施,要加入上一节课所讲的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从而为学完整个两汉历史后全面评价这一人物奠定基础。

对于王景和杜诗记住其功劳即可。

3.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本课的重点,可以列表归纳掌握。

四、知识链接1.耧车:耧车是播种工具,由种子箱和三脚耧管组成。

汉武帝时农学家赵过创制。

它的三个犁脚同时能播种三行,播种时以人或牲畜为牵引力,一人挽犁,摇动耧车,种子顺耧脚撒入土中,日播一顷,这是当时的先进农具。

使用这种播种农具,省工省力,播种速度提高,行距统一,便于锄耘,收割。

2.冶铁水排:冶铁水排是公元31年东汉南阳太守杜诗(今河南卫辉人)发明的,用于冶铁的水力鼓风机械。

它由立水轮、卧轴、拐木、偃木、皮囊排气管、吊杆等部件组成。

当流水冲动立水轮时,卧轴及拐木都随着旋转,每当拐木借助旋转向前推动偃木时,又通过三尺长的横木杆压缩皮囊,将空气压进排气管,再送进冶铁炉中。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4年修订)人教课标版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4年修订)人教课标版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提花机的使用
染色技术
水排的发明:杜诗(东汉) 早欧洲1千年 铁器逐步取代青铜
2、冶铁业

钢材的出现
三、商业的繁荣
1、经济的统一(汉武帝) 铸币权与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钱币:五铢钱 2、城市的繁荣 长安与洛阳 农业 商业 手工业
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提花机
丝织品(战国、汉代)
长安城
问 题 见 P75
东市
西市Biblioteka 示结束!THANK YOU FOR WATCHING!
感谢聆听!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1、黄河的治理 汉武帝治理 东汉明帝治理 ——王景主持 汉 2、农业的进步 明 帝 刘 二牛抬杠耕作 耕犁:安装犁壁 庄 画 像 耧车:播种工具 南水稻、北小麦 桑麻广泛种植 东汉人王景
二、手工业的兴盛
1、丝织业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新人教版
3、南、北方分别以_______、_______为主。______广泛种植。
4、丝织业:已经使用_______,而且_______技术也很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
5、冶铁业:___汉的南阳太守_______发明了______,比欧洲早________年。
6、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将地方的_______和_______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______上的大一统。
桑麻广泛种植
1、找一找:西汉时期提高生产效率的科技发明有哪些?
2、请同学们想一想种子是怎样通过耧车播到地里去的?它为什么有三个脚?人们是如何操纵它的?
3、牛耕技术(指导学生看《东汉牛耕图》)
4、“两汉手工业的兴盛主要体现在哪些行业上呢?
5、提出问题:“东汉以前已经有了皮囊鼓风、畜力鼓风,利用水力鼓风的水排和它们相比有哪些优点呢?”
7、西、东二京:_______、_______。
(五)探究新课:
提问:“两汉农业的进步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通过计算机或投影展示下列图示。
农业的进步 { 水利 { 汉武帝治理黄河
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农具 { 耕犁:安装了犁壁(二牛抬扛耕作方法)
耧车:播种工具
农作物 { 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
组长组织学生汇报,
学生小组归纳回答
学生归纳关于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重点介绍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学生归纳,
完成填图练习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
(1)布置自学任务(2)指导自学的方法(3)明确自学的要求(4)了解他们自学中的困难,
教师巡视检查
引导学生去思考、动脑
引导学生探索、交流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 川教版

第13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历史价值。

3.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培养从历史文物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丝绸之路”和“南方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丝绸之路”导入新课。

2.通过“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

3.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4.通过相关史料图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1.丝绸之路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教学难点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授课类型新课教具教学挂图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导入)两汉时期,中国以高度文明和繁荣富强闻名于世,中华文明向外传播。

同时,中国也要吸取外来文化充实自己。

那么,中国与世界是通过哪条商业通道来实现的呢?(学生回答“丝绸之路”),(老师肯定)对,在两汉时期,中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实现的,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两汉时期中国与世界有哪些交流?“丝绸之路”又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板书课题)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老师导课)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

(板书第一标题)一、丝绸之路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老师讲解)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和今天的新疆,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

由于在这条商路上,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所以叫“丝绸之路”2.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呢?(老师指出)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了,其实“丝绸之路”就是张骞开辟的。

(请同学齐读“后人对张骞的评价”)“骞始开通西域道也。

河南省安阳市第六十三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名师精编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河南省安阳市第六十三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名师精编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学习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学习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二.前置自学:(认真预习课文,并在课本中划出相关内容且牢固记忆)(一)农业成就:A.治理黄河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任用治理黄河。

B.进耕作技术,耕犁上安装了,发明了播种用的。

(二)手工业成就:丝织业:西汉时期已使用冶铁业: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三)商业和城市:西汉都城和东汉都城规模宏大,称东西两京。

长安城内有专业的商业区,叫做。

(四)经济大一统:措施:汉武帝将地方的和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作用: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强了中央的,实现了经济上的。

三.课堂达标(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6分)1.两汉时期,大规模治理黄河的皇帝是()①汉文帝②汉武帝③汉明帝④汉元帝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在哪一个历史时期,我国就能用提花机织出精美的花纹()A.商朝B.周朝C.秦代D.汉代3.两汉时期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为此一位水利专家主持治理黄河致使黄河在以后的八百多年没有改道,这位水利专家是()A.张衡B.王景C.杜诗D.郦道元4.汉武帝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根本目的是()A.抑制商人谋取暴利 B .便利商业活动C.增加政府收入D.加强中央集权5.小明家中有一枚五铢钱,请你判断一下,这种钱币最早铸于什么时期()A.战国时期 B .西周时期C.秦始皇时期D.汉武帝时期6.著名科学家张衡在文学方面也很有造诣,他的《两京赋》是汉赋的代表作,其中的两京指的是两汉的都城()A.咸阳和长安 B .长安和镐京C.咸阳和洛阳D.长安和洛阳(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共30分,每小问10分)材料一:材料二: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请回答:1.图一中新型播种工具的名称是什么?它是何时谁发明的?它的发明有什么作用?2.材料一所说的用力少指的是用什么作动力?1.图二中的机械叫什么?是谁发明的?有何作用? 这项发明与欧洲相比有何重要的地位?四.学后记(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习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学习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二.前置自学:(认真预习课文,并在课本中划出相关内容且牢固记忆)
(一)农业成就:
A.治理黄河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任用治理黄河。

B.进耕作技术,耕犁上安装了,发明了播种用的。

(二)手工业成就:丝织业:西汉时期已使用
冶铁业: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
(三)商业和城市:西汉都城和东汉都城规模宏大,称东西两京。

长安城内有专业的商业区,叫做。

(四)经济大一统:措施:汉武帝将地方的和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作用: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强了中央的,实现了经济上的。

三.课堂达标(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6分)
1.两汉时期,大规模治理黄河的皇帝是()
①汉文帝②汉武帝③汉明帝④汉元帝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在哪一个历史时期,我国就能用提花机织出精美的花纹()
A.商朝 B.周朝 C.秦代 D.汉代
3.两汉时期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为此一位水利专家主持治理黄河致使黄河在以后的八百多年没有改道,这位水利专家是()
A.张衡 B.王景 C.杜诗 D.郦道元
4.汉武帝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根本目的是()
A.抑制商人谋取暴利 B .便利商业活动 C.增加政府收入 D.加强中央集权5.小明家中有一枚五铢钱,请你判断一下,这种钱币最早铸于什么时期()
A.战国时期 B .西周时期 C.秦始皇时期 D.汉武帝时期
6.著名科学家张衡在文学方面也很有造诣,他的《两京赋》是汉赋的代表作,其中的两京指的是两汉的都城()
A.咸阳和长安 B .长安和镐京 C.咸阳和洛阳 D.长安和洛阳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共30分,每小问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
请回答:
1.图一中新型播种工具的名称是什么?它是何时谁发明的?它的发明有什么作用?
2.材料一所说的用力少指的是用什么作动力?
1.图二中的机械叫什么?是谁发明的?有何作用? 这项发明与欧洲相比有何重要的地位?
四.学后记(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