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3)东汉末年的社会矛盾:学生需要了解东汉末年豪强势力的崛起,以及其对社会矛盾的加剧影响。
(4)东汉的衰亡:学生需要掌握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局面,以及曹丕篡汉建魏,东汉的终结。
2. 教学难点:
(1)光武帝刘秀的重农抑商政策:学生对于光武帝的重农抑商政策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史料进行解释和引导。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东汉的兴亡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东汉的兴亡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东汉的兴亡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2.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地图、图片等,直观地展示东汉的兴衰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在线教学平台:利用教学软件进行在线教学,提供丰富的史料、图表等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3)历史情景剧:制作关于东汉时期的历史情景剧,让学生观看并进行讨论,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东汉的兴亡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东汉的兴亡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东汉建立与光武帝的改革内容握情况,为东汉的兴亡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东汉的兴亡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程教学设计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局面2.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3.理解黄巾起义的原因及影响能力目标1.比较西汉初与东汉初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2.分析黄巾起义原因,明白统治者要爱惜民力。
情感态度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教学重点光武中兴局面出现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东汉建立后出现了怎样的社会局面?东汉中后期又出现了怎样的状况呢?其原因是什么?东汉是如何走向衰败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去了解东汉社会的基本情况。
(二)新课讲述一、光武中兴1.西汉衰败与王莽篡权展示材料: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于献。
---《三字经》引导思考:这段话描述了哪些历史事件?以上说的是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秦朝,但是仅传二世,就被推翻。
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至汉平帝时,被王莽篡位,西汉灭亡。
刘秀中兴,建立东汉。
以上西汉、东汉,共四百年,最后到汉献帝时结束。
《三字经》这段文字,说的就是秦汉两代兴亡更替的历史史实。
教师解读:汉高祖刘邦推翻秦残暴统治之后,建立了西汉王朝(高祖兴,汉业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至文景之时,出现了“文景之汉”的盛世局面,汉武帝时进一步采取巩固大一统措施,西汉鼎盛局面出现,中国历史进入第一个鼎盛局面。
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导致西汉王朝的衰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了“新”(至孝平,王莽篡),西汉灭亡。
2.东汉的建立王莽施政,加剧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
公元25年,王莽被农民起义推翻,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建立汉朝,史称东汉(光武兴,为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东汉的兴衰》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本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包括光武帝的崛起、和帝的振兴、灵帝的荒淫无道以及黄巾起义等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让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矛盾,从而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东汉时期的历史相对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东汉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特点等方面有所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掌握光武帝、和帝、灵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光武帝、和帝、灵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讲述光武帝、和帝、灵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展示东汉的兴衰过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
教材内容包括: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学生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人物事迹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时期的建立、统治、起义、乱世、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难点: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黄巾起义的原因和意义、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过程、人物事迹等。
2.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深入了解历史真相。
3.讨论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4.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发展趋势。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3.史料:与东汉时期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4.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5.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东汉时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史料,了解东汉时期的建立、统治、起义、乱世、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
重点介绍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内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课东汉的兴亡教案序号题授年月日课新授时课型间教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建立的史实;掌握“光武中兴”;理解外学戚、宦官交替专权对东汉的影响;了解黄巾起义的经过及意义。
目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提高分析、比较、概标括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到,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盛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重重点:光武中兴点难点: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对东汉的影响难点教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我个人教学特色,我决定采用以下方学式突破重点和难点:整合教材即把本课分成四部分。
方第一篇章汉之启第二篇章汉之兴法第三篇章汉之患第四篇章汉之衰【学生准备】教学准备自学本课,了解本课的知识。
【教师准备】教师搜集典型案例图片及史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东汉的兴亡启兴患衰计设计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学环节师:文物是历史发展通过欣赏的见证。
请同学们欣赏四文物图片,幅文物图片学生观看四幅文引发学生创师:他们用无声地语物图片,思考:图片见对问题的设音诉说着哪个朝代的兴证了哪个朝代的历思考、回情盛呢?东汉是怎样建史?答,自然导景立?又是如何走向兴亡入了新课。
的呢?我们一起走进 13导东汉的兴亡。
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授师:带着本课的学任务。
习目标我们扬帆起航学习第一篇章汉之启出示自学指导题:自主学习课本,找出答学生会的1/新朝建立的时间、案。
生回答问题。
不用讲,注人物。
重对学生课2、东汉的建立者、自学能力时间、都城?的培养。
师:刘秀是何许人便于学生也?他建立的朝代为什指明学生读刘秀明了为什么叫东汉呢?简介资料。
么叫东汉。
出示刘秀简介资料光武帝是怎样的皇过帝呢?让学生明“每旦视朝,日仄学生结合这段材料思了光武帝乃罢,数引公卿郎将经考:光武帝是位怎样的的勤政、善理,夜分乃寐”。
皇帝?于纳谏。
-----《后汉书 .光武帝纪》师:正是这位贤明的皇帝是东汉走向了兴程盛。
我们学习授第二篇章汉之兴汉朝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兴盛起来的呢?还要从西汉后期说起。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三单元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重点难点】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专权,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西汉覆亡后,刘秀建立的东汉政权再度兴起,延续近200年。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最终在大规模农民起义冲击下分崩离析。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东汉政权的兴衰及在历史上留下的经验教训。
新课探究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背景西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
王莽代汉建新朝之后,矛盾空前激化,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
刘秀乘机起兵,以“复汉”为旗号,与其他的农民起义军共同反抗王莽的统治。
公元23年昆阳之战,标志着新朝赖以维持其统治的军事力量基本上消耗殆尽,同年,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死于义军之手,新朝灭亡。
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人物链接】汉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
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大度。
他长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
在统一全国之后,光武帝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他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
2.措施(1)【史料链接】材料一光武帝在重建政权的过程中,为了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力量,也为了安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曾多次下诏释放奴婢,并规定凡虐待杀伤奴婢者皆处罪。
材料二光武帝实行“逸政”安边,不妄开战端;着眼于合作发展,实施扶持政策;试行“以边制边”,采取“自治”政策等。
(2)【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光武帝为巩固统治、稳定社会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①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②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③减轻刑罚,赦免囚犯;④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史;⑤允许北方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表现(1)【史料链接】材料《后汉书·刑法志》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答案:党锢之祸是东汉末年的一场政治斗争,起因于宦官与士人的权力争夺。经过多次政治清洗,士人阶层受到严重打击,导致政治腐败和宦官专权。党锢之祸影响了东汉晚期的政治稳定,加速了政权的衰败。
5.请阐述黄巾起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答案:黄巾起义爆发于东汉末年,背景是贫富差距扩大、官僚腐败、自然灾害频发。起义由张角领导,以“黄天当立,岁在甲子”为口号,迅速蔓延全国。尽管最终起义被镇压,但它严重削弱了东汉中央集权,为三国时期的群雄割据埋下了伏笔。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研究法。通过讲授法引导学生掌握东汉时期的基础知识;利用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东汉政治经济事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案例研究法深入分析蔡伦改进造纸术的重要意义。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包括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东汉时期的政治人物,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小组合作进行课题研究,如探讨黄巾起义的背景和过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新人教版。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东汉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蔡伦改进造纸术;党锢之祸;黄巾起义与东汉的衰亡。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掌握东汉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理解东汉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东汉的建立、政治经济特点、重要历史事件等。
强调东汉历史在中华文明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历史知识。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入:首先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来回顾一下,经过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风雨夹击,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西汉之初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又是如何做的呢?(P67)生: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农业发展。
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
[师]经过统治者的治理,西汉经济有了发展。
东汉时期统治者也励精图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汉经济的发展这一节。
首先,请同学们分成三组自由阅读,了解本课的大致概况,然后分别进入实况:以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的身份介绍自己的国家和生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教师适当加以指导。
(10分钟)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师]:在两汉时期,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使黄河之水变的水旱从人,统治者都采取了什么措施?生: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学生复述)[师]:由此看来,两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板书]汉武帝时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补充:黄河原称“河水”,西汉初年开始有了黄河的称呼。
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
中游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
下游气候湿润,湖泊较多。
秦汉时期,这一区域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
到了秦始皇时期,因大兴宫室,砍伐殆尽。
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升,黄河开始泛滥。
因此,治理黄河成了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心的大事。
汉武帝与东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正是认识到了“农业是天下之本,水利是农业之本”。
不过同学们应该明白的一点是汉武帝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的,他对黄河水患的认识有一个可以说是相当漫长的过程。
听任黄河水泛滥了二十多年,直至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他才下决心治河的。
现在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动脑筋题目?生: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书了解汉代的冶铁技术。在中间找出汉代冶铁业进步的表现。
为了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从城市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找出两汉城市繁荣的表现。
作业设计
学程导航第43页尝试训练1-5题
44页自主检测1-4题
种桑是为养蚕,种麻为了织布。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工具先进:提花机
织技高超:花纹精美
染技非凡:色彩多样
水排、水力鼓风冶铁
铁农具数量增多、钢材制作兵器
水排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其用途是水力鼓风。
统一货币和盐铁官营
四、小结课文。
对照板书梳理本课的重点内容。
五、作业
讨论43页的第4题。这些规定对不对。
养蚕可以收蚕丝,丝可以制成丝织品,麻可以织布。而丝织、麻织都属于手工业的范畴。那么广泛地种桑
挂“秦汉关中水利图”
看看两汉是怎样治理黄河的。看完之后,要求同学们把主要内容复述一次。
阅读课本上第一个子目下面的第一段小字内容,说一说,田蚡为什么不让武帝治河?汉武帝为什么会听他的话?
看第一子目里第二段小字内容,把农业在汉代发展的表现全找出来。
二、预习讨论
对照预习题阅读课文。
讨论展示。
三、自主学习
农业的发展。学生看书并复述。
两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田蚡是为了个人私利不让治河的。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的田地免除水患。
耕作工具:
犁壁出现、二牛抬杠法
播种工具:耧车
课本上提到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植桑树,还出现了‘千亩桑麻’的大规模经营。”请同学们想一下,种桑、种麻是为了什么?
难点:1.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2.重农抑商政策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的关系。
教
学
资
源
预
习
设
计
学程导航第42页请你思考1-5题
施教日期年月日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引入
理解图中连接泾水和渭水的这个水利工程叫白渠,是汉武帝时接受白公的建议开凿的,白渠在长安附近,长200里,灌溉田地达45万亩。对关中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13、 两汉经济的发展
共几课时
13
课
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1.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认识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