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们江流域满语地名研究综述
北京话中的满语

北京话中的满语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算是知乎上为数不多的、有意义的满语相关问题。
作为一个略懂满语的半专业人士,从满语角度对此作出回答。
一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件事情:尽管满洲话对北京话、东北话甚至是普通话有一些词语、土话的渗透,但是在语音上,满语对普通话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
鉴于题主问的是“词语”,关于语音方面暂时不在这里赘述了,如有异议,我再补充。
其次,上面有童鞋提到了瀛生先生的《北京土话中的满语》一书,是的,瀛生先生曾在多处提到过北京话中的满语借词(比如另一本书《满语杂识》),是比较有说服力的资料,不过我个人认为他列举的一些词有一些还是有点牵强。
另外满语词对普通话印象也是比较有限的,多数还是方言词汇保留较多。
以下是我从瀛生先生的总结中筛选出来我认为可以信任的词汇:1.萨其马,满文转写sacima。
这个是一定的啦,就像咖啡是音译词,一个道理。
作为发音简单的特色小吃,不音译都说不过去——当然清代满汉语字典还是给了个汉语名称的,翻译作“糖缠”。
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位加V说民俗的账号,声称sacima“是满语‘糖’、‘方块’、‘奶油’三满语词的第一个字母的简音联称,意思是‘用糖、奶油、面制成的方块型饽饽’”——这个说法无疑是非常错误的。
我认为不懂满语的人最好不要言之凿凿的谈论这类词的满语来源,事实上萨其马一词语sacimbi(砍、剁)有些联系,共用一个词根(saci-)。
▲满族特色小吃萨其马2.剌剌,满文转写lala,本意为末尾。
这个词……我不知道汉字怎么写,因为这个只是东北土话和北京土话里面的词。
在东北话里,也略有这个意思。
很长时间没人跟我说东北话了,有点记不清了,一般说成“...末剌~不行了”,重读第一个la音,第二个la音有吞音的现象,比较符合满语口语的发音规律。
3.撒么,满文转写sabumbi,本意为看见。
瀛生先生说北京话里说成sǎ(无me音),东北话中则是说成sáme,“瞅一眼”的意思,例句:“我一撒么就知道他躲坑里了”。
“建州”与“满洲”

“建州”与“满洲”——关于满族族称的再思考公元1635年,皇太极把女真族族称改定为“满洲”族,并颁发一道措辞严厉的上谕。
天聪九年十月十三日“汗谕:我们的国人原是满洲、哈达、乌拉、叶赫、辉发,对其无知之人,谓之女真(jušen)。
女真(jušen诸申)者乃席伯之超墨尔根之同族,与我等无涉。
今后,所有人等必须称我国人之原名满洲,如有仍称女真者罪之。
”[1]那么,“满洲”这个称谓是怎么来的?其含义是什么?至今尚是个谜。
自十九世纪三、四年代始,对“满洲”一词的解释不下十几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王钟翰先生说它是满族史研究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2],的确如此。
说它“老”,因为自1635年皇太极改定族称后,至今近四百年了,始终没有人能将其说清楚,成为一个悬案,时间拖得够长的;说它“大”,在清史和满族史的研究中,这是个大问题,研究一个民族要从族源、族称起步,不能回避,是件大事;说它“难”,那是因为清入关前史料留之当代者太少了,我们研究族称缺少足够的史料依据,多数是在推测,甚至是臆造,故而缺少说服力,太难了。
今天,我们又把满族族称这个悬而未决的老问题摆在桌面上作一再思考,有其特殊的意义。
国家正在进行“大清史”的编纂工程,为我们深入研究满族的族源和族称提供了一个契机和平台。
只要我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终究有一天这个谜定会被破解的。
为了使这场讨论能深入进行下去,不妨我们先作一个回顾,把各种观点作一胪列。
我们认为,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有如下几说,可以归纳为四大类。
第一大类:族称来自于人名。
1.曼殊说。
“满洲”称谓来源于喇嘛教,“满洲”本作“满殊”,乃文殊之化身,其意为“妙,吉祥也。
”清代乾隆年间阿桂的《满洲源流考》及后来魏源的《圣武记》均持此说。
满族笃信萨满教,喇嘛教传入东北比较晚,西藏献丹书在入关以后,故此说不可信。
2.满住说。
以建州卫李满住的名字命名为族称。
“满住”即“瞒咄”,最大的酋长之意。
凌纯声认为“满咄”即为“满珠”或“满洲”的同音异译,“建州人历代相传如此”[3]。
长白山一带满语地名(开原锡伯研究团队)

长⽩⼭⼀带满语地名(开原锡伯研究团队)滿洲民族聖⼭“果勒敏珊延阿林”(⾧⽩⼭)长⽩⼭⼀带满语地名开原锡伯研究团队长⽩⼭是满族的发祥地,延边也是满族的故乡。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满族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地上繁衍⽣息,因⽽对⼭川江河,城镇村屯多以满语称谓。
满语地名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与汉语的⼭川沟⾕等⾃然地理实体相结合⽽形成的。
如布尔哈通河,“布尔哈通”是满语,河则是汉语,⽽语意系指“布尔哈通”⽽⾔的,也有个别与古城、卫或⽅位、量词等组合⽽成。
现将延边保留的295条满语地名及其语意摘记如下:地名 语意 地名 语意延吉 野⼭⽺或⽯⽺ 鸡林 靠⼭草⽪沟 阴晾 岔板沟 罗底清茶馆 五道门鸟 爱丹河卫 野猪布尔哈通河 柳条通或丛柳 慕义洞 ⼤树底下养义洞 粘 达⾥洞 ⽯头楞⼦龙林洞 垂柳 盐锅城 豹⽪卧龙洞 绊脚之地 黄记沟短 腿熊图们 万 ⽯岘 榛⼦阿苏城 鱼⽹满台城 馒头包 阿苏城 鱼⽹⽔礼 ⾖奶奶 ⼋叶⼭ 富灰慕洞 梭⼦ ⽯建 棒⼦始建 棒⼦ 东京村 ⽔的喧闹声烟集 野⼭⽺或⽯⽺ 原沟 盘道满堂湖 馒头 菜营沟 清⽔南张芝 ⽩鳔⼦鱼 北张芝 ⽩鳔⼦鱼沙松背 喜鹊 罗圈沟 吊锅依兰 三岔张硕沟 酸梨 依兰 三岔吉青岭 寒⾷雀 狐狸岭⼦ 松⼦鹤林 ⾼坡 ⼤母⿅沟 ⼭脊地名 语意 地名 语意⼩母⿅沟 ⼭脊 马屁股⼭ 坡⼤细鳞河 ⼩鲤⼦鱼 ⼤麦岭 长⾍⼤麦沟 长⾍ ⼩麦沟 长⾍⼤蒜⼭ 东或左 兀良哈岭 猪头顶⼦兀良哈岭 猪头顶⼦⾃味沟 花⿏⼦ 下马来 榔头夹⽪沟 窄 ⼋⼈班 富裕之地马⿅沟 枫树 南阳 ⽔流⼦南阳 ⽔流⼦阳⽀沟 ⽜样⼦ 海兰乡 榆树上所 喜鹊 独轿峰 脑袋夹⼩明 弯曲 汗王⼭ 难攀登甑峰⼭ ⽣⿏ 青龙长 猞猁⾦⼭ ⼩ ⼴浦德 射箭九龙峰(王⼋蜂) 母⿅ 银⽩砬⼦ 霭⽓扎机峰 长⽊头垛 凤林洞 短太阳屯 ⽕烧地岔板沟 罗底 太阳屯 ⽕烧地郭将沟 光棍伊泉 青⾊ 郭将沟 光棍明⼭ ⼩鱼 头隆峰 桦⽪顶半截沟 野兽繁殖的地⽅ 东京德⼀ 流⽔的喧闹声敖东城 风 鄂多⾥ 风⼝地名 语意 地名 语意阿克敦 信 镜沟 响箭或信号箭⼑把岭 越过 拉拉沟 粘朱墩岭 长 拐⽼婆沟 对头楼岭 黄⼟ 悬天岭 ⼤公熊上马场 长佩箭 四⼈班 好地⽅海浪河 榆树 兔⼦河 ⼟夜猫⼦⽯门岭 鹞鹰 西北叉 草(上艹下坐)⽼虎洞 河湾⼦宣⽺砬⼦ 黄⽯ ⽼虎洞 河湾⼦⼌前 蝌蚪塘 五⼈班 稀泥塘地⽅牤⽜沟 急流 张⼴才岭 吉样如意寒葱沟 猎⼈⽀锅的地⽅ 黄匣沟 核桃挂牌沟 三⾓ 凤凰沟 槐树阳保太⼤顶⼦ 豹花 阳⼦哨⼭ ⽜样⼦弯碱场沟 ⼩ 当⽯河 鹞鹰苏⼦河 鱼鹰 都陵河 跳板牡丹岭 湾 牡丹江 湾富尔岭 红⾊ 富尔河 红⾊浪柴河 树叶茂密 意⽓松 落叶松珠尔多河 急驰 额穆 酸枣地名 语意 地名 语意亮帽顶⼦ 蓝⾊ ⿊⽯(赫⽯赫) 远望⼤蒲柴河 ⼩林⼦雷风⽓河 熊⽪ ⼤蒲柴河 ⼩林⼦滴达咀 尖 威虎岭 尖⼭塔拉站 草甸⼦ ⽑骑⼭ 胯⾻弯哈尔巴岭 肩胛⾻ 和龙 ⼭⾕太兴⼭ 野马 虎⿐⼭ 公到⽼树上太阳屯 ⽕烧地 ⽯头⽼爷佛 ⾼墙镇兰 媒⼈ 银洞财 ⽅便⼤⾏沟 复盖 双芽⼭ ⼤坡亚东 胖 凤照村 槽⼦沙洛峰 原枣⼦ 道⼤沟 ⼤马蜂卧龙湖 线⿇ 华集沟 森林古洞河 浪花翻滚 墟菜城 梨树⽼岭 宽⼤ 惠章 美⼈红旗河 ⼭核桃 三城岭西⼭ ⽊⽿天⽒⼭ 虎 东京坪 喧闹声海兰江 榆树⽼⾥克湖 长脖⼦ 海兰江 榆树汪清 河坎⼦ 峰哨沟 亮堂头龙峰北⼭ 桦⽪ 浪溪 粘⼟地地名 语意 地名 语意道芬 桥 雪岭 猞猁荒沟 ⼭头 满河 贫瘠⾦沟岭 ⼲净 ⾦华岭 元钱苍林 麝⾹ 埋汰顶⼦沟 长⾍⽼太太沟 神仙 马村 河边何奎⼦沟 蛇 厚眼⽪沟 湾河满⼦沟 核桃 柴营沟 清⽔流⼦夹⼭沟 ⽃⼦ 周营沟 ⼑刃⽕⽯沟 核桃楸⼦ ⽕树沟 核桃楸⼦⾼桥沟 裤裆 西⼤瓮 西⼤坎⼦绥芬河 锥⼦ 裤裆地沟 急流⼦摩天岭 遮挡兵胜沟 涝⽔ 摩天岭 遮挡庙岭 回弯 蟹夹沟 长袍明⽉沟 肘⼦弯 ⾦城 ⼩塔⼦沟 ⽼虎⽯林沟 猞猁 塔⼦沟 ⽼虎地阴沟 鼯⿏ 阿⽶达沟 ⼩叶杨树嘎呀河 长布衫 闹枝 拳头⾼丽沟 ⼩槐树 碱场沟 很⼩⽜圈沟 绿⽔ ⿅圈⼦ 挂锅地名 语意 地名 语意天桥岭 遮挡 天齐⼭ 遮挡五站 槽⼦ 牡丹川 湾凤林 短 荒坪洋 通过⼤荒沟 ⼭头 ⽼虎沟 ⼩弯铁帽⼭ 驼腰⼦ 百草沟 百合花冰窖沟 ⼩林⼦⼆甲⼭ ⼑削 冰窖沟 ⼩林⼦秃⽼婆顶⼦ 桦⽪ ⼋⾳沟 富转⾓楼 撅咀⽩鱼 吊⿅砬⼦沟 粘⽪南城⼦ 鸦鸪鸟桶⼦沟 好处 南城⼦ 鸦鸪鸟⾼丽井 坎⼦⼤吉岭 狗熊 ⾼丽井 坎⼦⼤肚川 居住地 春阳 黄⼟地马⿅沟 枫树 猴⼦⽯ 顶⼦盖背沟 三⾓ 杜荒⼦ 桥⼤满堂沟 馒头包 ⽼松岭 蔫拉其岭 杂乱 马桥⼦沟 胯⾻珲春 江岔或河岔托盘沟 桔梗 珲春 江岔或河岔母⿅沟 ⾼岗上 罗圈沟 吊锅薄荷桥 墨 半拉窝集沟 刺茅林⼦靰鞡塔⼦ 鸡树条⼦ 哈达门 驼腰岗⼦地名 语意 地名 语意槟榔沟 ⼩河 伊良⼭ 花密江 长箭 南秦孟 鸦鸪鸟依⼒哈达 三个顶⼦ 东阿拉 岗⼦⽼爷岭 蔫 马滴达 尖⽺砬⼦沟 ⼩南别⾥沟 ⽣菜盒⼦ ⽺砬⼦沟 ⼩转⼼湖 鹰⼟⾥沟 镜 转⼼湖 鹰葫芦鳖沟 ⾕河 通肯⼭古城 ⿎冰湖沟 ⼩⽔ 杜北⼭ 狐狸太阳沟西⼭ ⽕烧地 抬马沟 洼地贩西⼭ ⾼攀 蒲⼭ 黄波罗树乌蛇沟 ⼭⿇ ⼩饽饽沟 窝棚⼆⾓⼦沟 削平 荒沟岭 ⼭头英安 稠李⼦ 温特赫部城 祭板、姓楼居洞 树⽊茂密 鹤林 ⾼坡⽕龙沟 ⼭⾕ 旱道河⼦ 褶皱图鲁 军旗湖龙 ⼭⾕ 图鲁 军旗夹信⼦ 窄 太阳 ⽕烧地⼤⿇⼦沟 ⼤核桃 ⾦泉岗 ⼤座地名 语意 地名 语意琵琶河 有东西的地⽅ 乌尔浑⼭卫(古鲁浑) 灰⿏⼦南⼤(穆克德赫) 卡伦兴隆 防川(⿊穆积) 野⼤麦安图 ⼭的阳坡 荒沟河 ⼭头马趟岭 ⼭包 满堂湖 馒头包古洞河 急流 下庆沟 青⽔崇⽯ 地窨 倒⽊沟 ⽔⾊深下奈堡 狗头雕 汉阳 盘绕娘娘库 ⼤雁住的地⽅ ⽼狼部 粘泥湾⼦布勒瑚⾥ 龙驹 同林岭 百灵鸟⼩蒲柴河 树林⼦窝集沟 森林 ⼩蒲柴河 树林⼦⽑⼦营沟 野麦草 秫秸垛 ⼩⽩鱼⼗骑街 榛⼦ 热闹街 狗头雕代店沟 ⽊炭窑 母树林河 鲤鱼闼门 ⽔洞⼦ 阿吉格·吐拉库 ⼩瀑布安邦·吐拉库 ⼤瀑布 塞因纳因 好流额⿊纳因 浊流开原锡伯研究团队摘⾃《延吉州志》。
有关渤海国的考古和历史学研究成果梳理-模板

有关渤海国的考古和历史学研究成果梳理前言渤海国五京是其辖境内重要的地理枢纽和行政统治中心。
从流域的角度观察,渤海上京龙泉府地处牡丹江流域,中京显德府地处图们江中游左岸,东京龙原府则坐落在图们江下游流域的左岸,西京鸭绿府坐落在鸭绿江流域上游的右岸,南京南海府坐落在靠近朝鲜东海的沿海盆地中。
这些地域分别是古代东北的肃慎、秽貊、沃沮、高句丽等民族的活动中心。
渤海国的五京之设对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区域的各个民族政权的五京制度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近十年来,有关渤海国的考古与历史学研究的成果十分丰富,我们择其要点对这些浩如烟海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扼要的梳理,并就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综述。
一、渤海国五京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环境(一)渤海国五京之地理位置渤海国五京包括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西京鸭绿府和南京南海府,是渤海国的统治中心。
最早对渤海国五京作记载的历史文献是《新唐书·渤海传》。
《新唐书·渤海传》只是介绍了渤海五京的大致地理位置。
经过近一百多年的研究,我们对渤海五京的地理位置已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中,较早对渤海上京龙泉府进行实地考察的是清初被流放至宁古塔的流人。
他们的流放地靠近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着作中保留了许多记录渤海上京龙泉府的考察成果。
但是,当时他们错误地认为渤海上京龙泉府可能是“女真人建立的金上京会宁府遗址”。
对这一错误认识提出质疑的则是清乾隆年间的大学士阿桂。
阿桂是乾隆在位时期的重臣,曾两次充任伊犁将军,军功显赫,累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
乾隆四十二年(1777),阿桂等人奉敕编撰《满洲源流考》。
据《满洲源流考》载:“考龙泉府即渤海之上京忽汗州也。
”阿桂等人经过实地考察得出此结论。
此后,曹廷杰等人经过实地考察又提出“东京城”即渤海之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观点。
曹廷杰是清朝末年研究东北地理的专家,他撰写的《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亚东偏纪要》和《东三省舆地图说》对于东北史地的研究意义重大。
满族地名的特点

满族地名的特点满族地名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以行政组织名称和军队名称做地名根据行政机构和军队编制名称确立的地名不少。
比如现在牡丹江市西“卡路屯”,来源于满语“卡伦”,就是“哨所”。
清代海浪河是著名“东珠”产地之一,每年打捞珍珠向朝廷进贡,据《宁古塔纪略》一书记载:“珍珠非奉旨不许人取,禁之极严”,因此在海浪河口设一“卡伦”严加管理,后来哨所辖地建立自然屯,称为卡路屯。
再加虎林县珍宝岛,清初至中叶这里就驻扎军队,满语名叫“古斯库瓦郎”,就是“军队营盘”。
清末乌苏里江以东为沙俄霸占,军队和居民相继撤走,唯留军队之名,把“古斯”()军演队变成今天的“公司”。
现珍宝岛南侧乌苏里江中尚有“公司一岛”和“公司二岛” 之名。
再如东宁县南天门乡富源村驻地叫“三英公司”,它是清光绪七年(1881 年)设驿站驻扎军队靖边营,满语叫“萨音固山” (黄旗军),以后演变为现在的“三英公司”。
还有现在牡丹江市兴隆镇政府驻地原名“掖河”,是满语“尼叶赫”即野鸭子因为这一带当时是个江湾子野鸭子较多,满族人打猎常来此处,因此以野鸭子为地名。
二、以地形地貌取地名牡丹江清代原名“瑚尔哈”河,清末称“牡丹江” (“牡丹”满语“湾”即弯曲之江)。
1944 年日伪强制组织的“勤奉队”(青年劳工)来牡丹江市修南江堤,我们住的席棚在江边,北侧有一连串水泡子,也就是现在人称的“南泡子”。
当时一老菜农指这些泡子地方叫“里法头”或“力伯头”,1986 年考查地名时原来“里法头”是满语“里法突”的转音,“里法突”就是“烂泥塘”。
牡丹江市沿江乡大莫村,那时叫“大莫洛多赫”,“莫洛多赫”是满语“洼兜地”,现在转化为“大莫”(江对岸还)有。
小前莫几年公出去勃利县,曾乘汽车经林口县的乌斯浑河,这条河在山间流淌,落差大,水流湍急,它是满语“急流河”的意思, 1938 年八女投江事件就发生在这条河下游,抗联五军妇女团八名女战士为抗击日寇而牺牲在乌斯浑河中,海林县二道河子镇东两公里的三站村(清代设的从宁古塔去依兰的驿站址)村旁有条河叫“窟窿别”,它发源于小锅盔山西麓,因河源流地势较高,满语称“窟窿别”为高地河。
吉林省图们江流域小城镇区域空间形态演变分析及特征研究

图们江是流经中、朝、俄三国的重要水系,在吉林省境内的图们江流域区段主要流经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最初发源于长白山。
图们江主干流域两岸散状分布不同规模的乡村和集镇。
本文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1],以图们市及和龙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梳理吉林省图们江流域小城镇区域空间形态演变分析及特征,剖析流域内小城镇发展与其所处环境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
1研究范围1.1自然环境图们江流域大部分流经吉林省东南部地区,整体幅员面积约4.3万km2,河流发源于长白山脉[2],其中大部分的流域地处丘陵地区,整个区域山地面积占到80%左右。
整体地貌属于低山区,而且山地较多,山与山之间的谷地狭窄。
气候条件表现为潮湿多雨,气候要素随高度而呈现出垂直变化差异。
由于受地形限制,图们江流域的交通状况相对落后,主要流经城镇多处于丘陵地区,从而极大地影响图们江流域的发展。
总体比较来看,图们江流域内资源分布丰富,图们市水资源总量最丰富,延吉市、龙井市和汪清县的水资源容量相对较少。
图们江流域内可供耕地面积较少,其中以敦化市为最高,森林面积也是敦化市最高的,其次是汪清县和安图县。
1.2经济结构改革开放以前,图们江地区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改革开放后,畜牧业和林业逐渐发展,旅游和娱乐等第三产业逐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图们江地区内的各种规模的城镇开始利用地域、资源、政策和社会等方面优势汇集区域内特色进行经济发展。
图们江流域小城镇主要发展特色农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流域内的二、三产业逐步开始发展转型,其中延吉市主导产业强调商务、商贸服务业,珲春市主导产业强调边境旅游为,图们市主导产业注重边贸服务和出口加工,龙井市主导产业强调旅游服务和加工制造业。
1.3人口与用地图们江流域土地类型具有多样性,山区地形崎岖,迫使整体区域发展方向转向林业发展。
2015年,图们江流域的图们、龙井、珲春、和龙4个城市的市域总面积为316.44km2,建成区面积为52.47km2,城区人口为45.75万[3]。
图们江嘎呀河流域河岸带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2023年第19期资源与环境科学图们江嘎呀河流域河岸带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孟鸽李纯诚郑雪殷旭旺李晓丽*(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辽宁大连116023)摘要为探究图们江嘎呀河流域河岸带植物的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1年7—8月在该流域设定93个位点进行野外采样调查及生物多样性分析,利用TWINSPAN数量分类法和PCA排序方法对河岸带植物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嘎呀河流域河岸带植物共计531种,隶属于95科299属,优势科依次为菊科、毛茛科、禾本科,分别占植物物种总数的15.07%、5.46%、5.27%;植物群落共划分15个群丛,优势群丛依次为榆树-珍珠梅-水金凤群丛、东北桤木-珍珠梅-白花碎米荠群丛和三蕊柳-蒿柳-野大豆群丛等;Patrick丰富度指数为64~17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3.42~4.56,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87~0.94,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96~1.23;对河岸带植物群落组成与分布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为有机质、盐度及速效钾。
调查结果可为图们江嘎呀河流域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发与利用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与恢复提供研究基础与理论依据。
关键词图们江嘎呀河流域;河岸带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环境因子中图分类号Q94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19-0124-07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3.19.035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Riparian Plant Community Diversity of the Gaya River Basin of Tumen JiangMENG Ge LI Chuncheng ZHENG Xue YIN Xuwang LI Xiaoli*(College of Fisheries and Life Sciences,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116023)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iparian plant community divers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Gaya River Basin of Tumen Jiang,93sites were set up in the basin from July to August, 2021for field sampling survey and biodiversity analysis,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t communiti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as studied by using TWINSPAN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PCA ranking method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531species of riparian plants in the Gaya River Basin,belonging to299genera in95families, and the dominant families were Asteraceae,Ranunculaceae and Poaceae,accounting for15.07%,5.46%and5.27%of the total number of plant species,respectively.The plant community was divided into15clusters,the dominant groups were Ass.Ulmus pumila-Sorbaria sorbifolia-Impatiens noli-tangere,Ass.Alnus mandshurica-Sorbaria sorbifolia-Cardamine leucantha,Ass.Salix triandra-Salix viminalis-Glycine soja,etc.The Patrick index of the plant community was64-179,the Shannon-Wiener index was3.42-4.56,the Simpson index was0.87-0.94,the Pielou index was0.96-1.23.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riparian plant communities were organic matter,salinity and available potassium.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nservation,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plant biodiversity and the recovery and maintenance of ecosystem stability in the Gaya River Basin of Tumen River.Keywords Gaya River Basin of Tumen Jiang;riparian plant community;biodiversity;environmental factor基金项目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图们江流域水资源与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2019FY101704)。
《黑龙江舆图》及其图说中满语地名探源

《黑龙江舆图》及其图说中满语地名探源))光绪初年,清政府所治理的边疆地区不断受到西方列强侵割,且因光绪以前所绘制的舆图标注的边疆界线已不能适应当时国家的政治军事需要,给列强与清政府在周旋割让土地上以可乘之机,客观上致使清政府所丧失的领土增多。
因而,一部精确、完整的全国舆图成为清政府保全国家领土和巩固疆域的首要任务。
1886年(光绪十二年),清政府设“会典馆”始修《大清会典舆图》,而黑龙江作为与沙俄接壤的边疆地区,成为政府重点关注的地区。
1889年(光绪十五年)至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清会典馆先后更换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和恩泽两人,黑龙江省舆图总纂英寿和屠寄两人,并从他省调派何兆辉、陆汝、崔祥奎、单世俊、张士元、刘恩鸿等才俊协助测绘,测绘人员总数由18人增至36人。
其间多次派遣官员,来黑龙江催促省舆图局上交舆图。
1899年3月终于完成《黑龙江舆图》及其图说,6月印刷成册,共13册,61幅图。
最初属官方私藏石印版仅有三部。
本文对《黑龙江舆图》及其图说中的满语地名进行历史考察并进行语言地理学方面的解析,阐释满语地名命名的特点和意义,揭示其中所含的社会信息和经济信息,为认识清光绪时期的黑龙江历史地理和民族历史提供依据。
参考底本是1933年《辽海丛书》影印本。
一《黑龙江舆图说》的基本情况《黑龙江舆图》的测绘时间实为1896~1899年,历时3年,而《黑龙江舆图说》撰写时间实为一个月。
由于黑龙江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力物力、交通运输、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当时的国内外局势局限性较大等问题,因而英寿并没有完成会典馆交给的任务,直至屠寄上任,“然以会典馆原颁格式太小,山川地名不能一一详载。
当道以其缺略可惜,乃属屠寄据原图缩小十分之七”[1],才得以呈现如今的《黑龙江舆图》及其图说。
《黑龙江舆图》及其图说是屠寄在实地测量绘测的基础上,参考历代东北文献典籍编纂而成。
《黑龙江舆图》的修图方式沿袭了明代《一统志》,并借西学东渐的热潮引进了大量的西方先进的测绘仪器和测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