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尺度的营养物质输移模型研究综述

流域尺度的营养物质输移模型研究综述
流域尺度的营养物质输移模型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100428227(2005)052

0574205

流域尺度的营养物质输移模型研究综述

赖格英1,2,3,于 革1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2.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西南昌330027;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摘 要:近几十年来,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许多国家密切关注的环境问题,氮、磷等湖泊富营养化营养元素与流域的点源、非点源排放密切相关。随着点源治理水平的逐步提高,非点源污染的比重和危害将逐步增大。对流域的营养物质输移进行数值模拟对于揭示我国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机制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对这类模型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各类非点源污染模型。从湖泊营养盐外源输移的研究角度出发,分析了流域尺度的营养盐输移模拟机理性模型的结构特征,并对非点源污染模型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模型的研究动态、主要模型的功能、结构及其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多视角的综述。关键词:流域;营养盐;输移模拟;进展;综述;非点源污染文献标识码:A

水体富营养化是目前许多国家存在并密切关注

的环境问题,研究表明[1,2],水体中营养盐的输入和富集是富营养化的最主要原因。近几十年来,过量的化肥施用、人口的快速增加、城市的迅速扩展以及动植物生命过程中产生的氮磷,改变了营养物质的自然循环[3],主要限制性营养盐间的原子比例如N :P 、Si :N 和Si :P 的变化[4,5]导致了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化并且伴随着有毒藻华的出现和持续。

非点源污染在形成上具有随机性大、分布广泛、发生相对滞后和潜在性强等特点,与点源污染相比,非点源污染在管理与控制上有较大难度[6]。通过建立数学模拟模型在流域尺度上对营养物质输移进行定量化评估,进而研究非点源形式的营养盐输移转化规律,探讨外源性营养物质的驱动因素,对于湖泊等水体营养物质外源输入实行总量控制,实现流域-湖泊复合生态系统的健康管理以及湖泊营养本底的良性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国内外已形成了基于事件和过程的不同时空尺度的非点源机理性模型,为湖泊营养盐外源输入的模拟提供了很好的模型基础。本文分析了流域尺度的营养盐输移模拟机理性模型的结构特征,并对非点源污染模型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和动态、主要模型的功能、结构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多视角的综述。

1 流域尺度的营养盐机理性模型的结构特

流域或集水区是基于水文学的一个空间单元概

念,它是指河流及其支流排水的地理区域,具有系统性和相对独立性。随着生态学、环境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态与环境的日益关注,与流域相关的地表过程如水文过程、水土流失与侵蚀过程、营养物质输移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响应得到了大量研究[7]。流域的自然过程和流域的自然属性密切相关,因此把流域作为营养盐输移模拟的基本空间单元有特殊的地域和水文意义。

营养物质输移模型是根据营养物质流失、吸附、迁移、聚集等过程的机理,以数学建模的方法模拟不同类型的营养物质在水文循环作用下,对水体所造成的负荷,以及营养物质在水文循环各个环节中迁移、转化的过程。营养物质输移涉及许多过程,其中降雨径流过程、土壤侵蚀与流失过程和各种营养物质在陆面、河道与湖泊等水体中的迁移、转化、沉积过程是决定非点源形式营养盐输移特征的3个主要过程[8]。因此,模拟这3个过程的子模型构成了非点源机理模型基本框架。

收稿日期:2004208206;修回日期:2004212229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973项目(2002CB41230021)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12SW 212)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赖格英(1963~ ),男,江西省寻乌人,博士生,教授,主要从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流域过程模拟的研究.

第14卷第5期2005年9月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 he Yangtze Basin

Vol.14No.5

Sep.2005

2 国内外研究概况

我国对非点源污染机理模型的研究开始较晚,做了许多应用研究和理论探讨[9~11],取得了一定成果。水文模型和土壤侵蚀模型是污染物输移模拟的基础,国内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了很大进展,形成了新安江模型和陕北模型等。几十年来,在不同的建模理论和方法上进行了不同侧面的探讨[12~15]。在流域土壤侵蚀和产沙方面,学者进行了许多探索,形成了一些实用的模型[16,17]。

国际上对非点源污染的研究大体上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起进行系统研究,80年代以后进展迅速。早期的研究往往只对单一的非点源污染物或单场降雨进行模拟,其方法多采用统计模型。机理性模型由统计模型发展而来,可以逐日长期连续模拟营养盐、沉积物、农药、除草剂等不同非点源污染物在渗透性和非渗透性的土壤、河网、水库和湖泊等介质中迁移转化的复杂综合过程。

随着机理性模型模拟能力的提高,模型结构日趋复杂,所需数据量日益庞大,应用传统的常规定量化研究方法变得困难甚至不可能。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等高新技术在非点源污染研究领域得到了迅速应用[18,19]。

早期的机理性模型通常将整个流域或区域作为一个集总系统来处理,相关的土壤、气候、地形等地理要素采用空间平均方法处理。由于地理要素的非均一性和非线性,集总式参数模型无法满足研究的精度需求。分布式参数模型考虑了流域内部的地理要素和地理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并以格网或子流域的空间单元划分方法将大区域或流域离散化成更小的地理单元。在这些地理单元中,地理要素被看作是均匀的,因而分布式模型比集总式模型更逼近环境过程的真实性,有更强的物理基础。

由于研究的侧重点和对象不同,分布式模型又包含尺度和功能各异的机理性非点源模型,如模拟城市暴雨径流污染的SWMM、STORM和WA T2 FLOOD模型;模拟农田尺度径流、渗滤、蒸发、土壤侵蚀和化学物质迁移转化过程的EPIC、CN PS和CREAMS模型;模拟中小流域农业非点源的A G2 N PS模型;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及不同管理措施对非点源污染和水质影响的SWA T和SH E模型;模拟农业活动对地下水影响的G L EAMS模型;采用空间相关统计的SPA RROW模型;为城市规划人员和

自然资源管理者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质水量影响的L2T H IA模型[20];集空间信息处理、数据库技术、可视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流域管理与评估的BASINS 模型。这些非点源模型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营养盐模拟组件,是进行营养盐输移研究的重要模型。

3 流域尺度的主要营养物质模拟模型

20世纪70~80年代,研究人员开发了大量的机理性非点源污染模型,如HSPF、ANSWERS、SWRRB、A GN PS、CN PS、L2T HIA、SWA T、LOAD、WA TFLOOD、M IKE-SHI等,本文主要对有代表性的模型进行阐述和分析。

3.1 L2T H IA模型

L2T HIA(Long2Term Hydrologic Impact As2 sessment)模型主要帮助城市规划人员或自然资源管理者量化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质水量的影响。它借助土地利用、土壤特性以及降水的历史资料来确定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或潜在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所导致的年径流和几种非点源污染物的平均影响。作为快速而简易的方法,L2T HIA模型聚焦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带来的平均影响而不是特定年份或某个暴雨事件对水质水量的影响。

目前L2T H IA模型已经有许多基于GIS平台的版本,并具有分布式参数的特征[21,22]。Bhaduri (1998)开发了一个基于GIS的L2T H IA N PS模型,用于评估过去或将来规划中的城市建设所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质的影响。此外,L2T HIA还有基于Web的模型系统L2T H IA WWW,用户只要将数据提供给客户端的Web用户界面,系统就会将数据通过Internet传递到主机并进行运算,将结果反馈到客户端并以图表和图形的方式加以表达。

近年来,城市无计划大规模的扩张引发了许多有关土地利用变化的关注与思考,如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了洪水频发、河床降低、土壤侵蚀以及地下水补给等一系列无法诠释的问题[20],因而L2T HIA N PS 模型得到了大量应用,如Ogden(1996)用于城镇规划和海岸线管理;Grove等则基于GIS和遥感资料,用该模型评估印第安纳波利斯历史上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的影响;Minner(1998)在美国的主要气候带下通过构造城市扩展的许多变量,分析保留适宜绿化带或绿化区的城建方案与传统的城建方案对流域水环境的影响差异。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基于“满足需求”这种理念,而现在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

575

 第5期 赖格英等:流域尺度的营养物质输移模型研究综述

用规划应该是“环境承载力”能否容纳的理念。L2 T H IA模型为有效转变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观念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和工具。

3.2 A GN PS模型

A GN PS(Agricult ural Non2point So urce Pollu2 tion)模型于1986年由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署和土壤保护署以及明尼苏达州的污染控制处联合开发,是单降水事件的分布式参数模型。后来作了许多改变,在原来模拟一次降雨过程的基础上,增加了长时间系列的模拟,成为一个流域系统评估的管理决策工具,并与ArcView GIS平台进行了集成[23]。

A GN PS模拟一次降雨过程时,可以模拟集水区内径流、侵蚀和营养物质迁移等内容。主要有3个模型组件:①推求径流和水量的水文组件;②推求侵蚀和泥沙输移的组件;③推求营养盐输移和浓度的化学组件。水文组件采用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护署的CN方法,以格网离散单元作为计算单元;泥沙输移组件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 SL E;而营养盐输移主要基于富集率和提取系数的概念估测氮(N)、磷(P)和COD[24]

后期与ArcView集成的A GN PS模型,在资料的预处理、后处理以及可视化方面有了很大改善,模拟能力也作了结构性的增强,在单暴雨事件模拟的基础上,增加了长期连续模拟的功能。模型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①数据输入和编辑模块;②农业流域内年平均污染负荷模型(AnnA GN PS);③格式化输出和分析解译模块;④河网演化过程程序集(CC H E1D);⑤河道模型;⑥内流水温模型(SN TEMP)。其中AnnA GN PS吸收和更新了许多内容,如侵蚀模拟采用了RU SL E模型,另外还考虑了杀虫剂的影响。模型的输出包括可溶性和吸附性氮(N)、磷(P)营养盐以及有机碳(OC)和杀虫剂等。

3.3 ANSWERS模型

ANSWERS(Areal Nonpoint Source Water2 shed Environment Response Simulation)模型1980年由普度大学农业工程系Beasley和Huggins提出,是一个基于降水事件的分布式参数模型,用于评估和预测农业流域的水文和侵蚀过程,氮、磷等营养物质用化学浓度、产沙量和径流三者之间的关系来模拟。模型采用格网方法对研究区进行空间离散化。在模拟土壤侵蚀中采用经验方法,因而只能模拟泥沙输移的总量[25]。

该模型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改进,使模型能够模拟侵蚀过程中的泥沙分布;并且增加了基于事件的氮磷输移模型,同时还考虑了可溶性、吸附性硝酸盐、铵和T KN的输移过程。Rewert s和Engel (1991)建立了基于GIS的ANSWERS模型,使模型在数据处理和可视化方面得到很好的改善,增加了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目前的ANSWERS22000在单降雨事件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长时间连续模拟的功能[26]。营养盐子模型也作了很大改进,长期连续模拟考虑了渗透、土壤湿度和作物生长过程,增加了地下水组件和决策支持系统,并与Arcinfo GIS平台进行了集成,对参数选择和数据库创建有很好的支持。模型中考虑了4种形态的氮磷(稳态氮、活性有机氮、硝酸盐、铵和稳态矿物磷、活性矿物磷、土壤有机磷、不稳定磷)输移过程。

3.4 SWA T模型

SWA 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是由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署研究开发的一个连续时间的分布式模型,适用于包含各种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和农业管理制度的大流域。主要用来模拟和评估人类活动对水、沙、农业污染物的长期影响[27]。SWA T模型在离散化的空间单元中,应用传统的概念性模型来推求水文、污染物输移和转化等过程。由8个组件组成,包括:水文、气象、泥沙、土壤温度、作物生长、营养盐、农药/杀虫剂和农业管理。可以模拟地表径流、入渗、侧流、地下水流、回流、融雪径流、土壤温度、土壤湿度、蒸散发、产沙、输沙、作物生长、氮、磷等营养盐流失、流域水质、农药/杀虫剂等多种过程以及耕作、灌溉、施肥、收割、用水调度等多种农业管理措施对这些过程的影响。模型可以模拟5种形态的氮和磷,包括矿物态和有机态氮磷,不但考虑了氮磷在上层土壤和泥沙中的集聚,同时利用供求方法计算了作物生长的吸收。

SWA T模型是最有活力的非点源模型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以来,做了许多修改和完善。继94.2版、96.2版等版本之后,1998年推出了两个与地理信息系统集成的版本,即AVSWA T版本和SWA T2GRASS版本。最近该模型又在美国工程兵团的支持下,开发了基于Arc GIS8.x的SWA T2003,该版本与Arc Hydro数据模型完全兼容,并且使用了Arc GIS的地理数据库结构来存储或联结流域的相关特征,增加了用于评估模拟可靠性程度的Monte Carlo方法[28]。

675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第14卷 

3.5 BASINS模型

BASINS是由美国环境保护署开发的一个流域尺度的、多目标的环境分析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基于GIS的流域管理工具,可以对不同空间尺度流域的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物进行综合分析。该模型由一系列组件和工具组成:①数据采集工具和工程建制工具;②评估工具;③管理和检测数据工具;④流域特征提取工具;⑤分类(DEM、土地利用、土壤和水质);⑥流域下垫面参数输出;⑦河道水质模型;⑧两个流域负荷和传输模型(HSPF和SWA T);⑨基于GIS的非点源负荷模型PLOAD。

BASINS模型与ArcView进行了集成,改善了一些组件的操作界面和图形数据的后处理能力,增强了模型的实用性,使研究人员可以在GIS平台上,借助GIS强大的空间信息管理、处理和分析功能,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数据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图表、专题地图),从而可以对研究区水质的分级、流域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等进行快速评估。

4 发展趋势与展望

流域营养物质输移模型涉及大量的空间和非空间变量,在庞大的数据量面前,数据的预处理和后处理是模型能否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流域营养物质输移模型中,引入GIS和RS 等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模型的有效性、实用性、可视化程度和可操作性。随着GIS、RS、虚拟现实、神经网络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流域营养物质输移模型与这些新技术的结合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从技术层面上来看,模型本身的底层开发和结构框架随着计算科学、信息科学的发展会有一个本质的飞跃,如随着基于地理信息科学的水文模型的提出[29],构建水文模型和非点源模型相兼容的时空数据结构将可以完全革新目前在数据预处理和后处理方面出现的与GIS进行耦合式集成的方式,为流域管理、环境评估提供独立的操作平台。

流域营养物质输移模型广泛应用在流域管理和流域生态健康评估、城市规划、自然资源管理、农业耕作措施的选择、水体富营养化机制探讨等领域。利用各领域前沿技术综合应用非点源模型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必将进一步展开。如模拟不同时间尺度下流域水文特征对大气强迫作用的响应;与大气环流模型GCM耦合探讨流域-湖泊复合生态系统的全球变化响应;利用湖泊沉积资料解译和追踪湖泊富营养化的历史痕迹,探讨富营养化的自然过程,这些方面将成为流域营养物质输移模型应用的热点。

5 结语

流域营养物质输移模拟以非点源污染模型为基础,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在对流域营养物质输移模拟模型进行综述时,围绕非点源污染模型展开。首先分析了流域尺度的营养盐模拟机理性模型的结构特征,继而对国内外非点源污染模型的研究概况进行了概括。国内的非点源模型研究才刚刚开始,国外的这方面工作开展了几十年,建立了很多具有实用价值的多目标多平台的模拟模型,已广泛应用于流域管理、环境评估等领域。本文阐述了常见模型的特征,对具有代表性的流域尺度的模型在功能、相关组件、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对流域营养物质输移模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参考文献:

[1] Harper D.Eutrophication of freshwaters2principles,problems

and restoration[M].London:Chapman&Hall,1992. [2] 金相灿,刘鸿亮,屠清瑛,等.中国湖泊富营养化[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3] Galloway J N,Schlesinger W H,Levy H,et al.Nitrogn fixa2

tion:ant hropogenic enhancement environmental response[J].

G lobal Biogeochem,1995,(9):235~252.

[4] J utic D,Rabalais N N,Turner R E,et al.Changes in nutrient

structure of river2dominated coastal waters:stoichiometric nu2 trient balance and it s consequences[J].Estuar Coastal Shelf Sci,1995,40:339~356.

[5] Shen Z L.Historical changes in nutrient struct ure and it s in2

fluences on phytoplankton composition in Jiaozhou Bay[J].

Est urar Coastal Shelf Sci,2001,52:211~224.

[6] 阎伍玖,鲍 祥.巢湖流域农业活动与非点源污染的初步研究

[J].水土保持学报,2001,15(4):129~132.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态学———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

略调研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8] Mander U,Forsberg C.Nonpoint pollution in agricultural wa2

tersheds of endangered coastal seas[J].Ecological Engineer2 ing,2000,14:314~324.

[9] 贺宝根,周乃晟,高效江,等.农田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降雨

径流关系[J].环境科学研究,2001,14(3):49~51.

[10] 李怀恩,沈 晋.非点源污染数学模型[M].西安:西北工业

大学出版社,1996.

[11] 夏 青,庄大邦,廖庆宜,等.计算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流域模

型[J].中国环境科学,1985,5(4):23~30.

[12] 胡建华,李 兰,郭生练,等.数学物理方程模型在水文预报

775

 第5期 赖格英等:流域尺度的营养物质输移模型研究综述

中的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01,19(2):11~14. [13] 牛振国,李保国,张凤荣.基于GIS的流域土壤水分补给量

的模拟研究[J].水利学报,2003,(2):73~82.

[14] 任立良,刘新仁.基于数字流域的水文过程模拟研究[J].自

然灾害学报,2000,9(4):45~52.

[15] 沈晓东,王腊春,谢顺平.基于栅格数据的流域降雨径流模型

[J].地理学报,1995,50(3):264~271.

[16] 刘高焕,蔡强国,朱会义,等.基于地块汇流网络的小流域水

沙运移模拟方法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1):72~

78.

[17] 陆中臣,贾绍凤,黄克新,等.流域地貌系统[M].大连:大连

出版社,1991.

[18] Biftu G F,Gan T Y.Semi2distributed,physically based,

hydrologic modeling of t he Paddle River Basin,Alberta,u2

sing remotely sensed data[J].Journal of Hydrology,2001,

244(3~4):137~156.

[19] 史志华,蔡崇法,丁树文,等.基于GIS的汉江中下游农业面

源氮磷负荷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4,22(4):473~

477.

[20] Engel B A.L2T HIA NPS(Long Term Hydrologic Impact As2

sessent and Non Point Source Pollutant Model,Version2.3)

[M].Washington D C:U.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2

gency.2003.

[21] Bhaduri B,Grove M,Lowry C,et al.Assessment of long2

term hydrologic impact s from land use change in t he Cuppy2

McClure watershed,Indiana[J].Journal of t he American

Water Works Association,1997,89(11):94~106.[22] Harbor J,Grove M,Bhaduri,et al.Long2Term Hydrologic

Impact Assessment(L2T HIA)GIS[J].Public Works,1998,

129:52~54.

[23] Yuan Y,Dabney S,Bingner R L.Cost/benefit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BMPs for sediment reduction in t he Mississippi

Delta[J].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2,57

(5):259~267.

[24] David P,Darrew S.Towards integrating GIS and catchment s

models[J].Environment Modeling&Software,2000,15:

451~459.

[25] Beasley D B,Huggins L F,Monke E J.ANSWERS:A mod2

el for watershed planning[J].Trans of t he ASA E,1980,23

(4):938~944.

[26] Bouraoui F,Dillaha T A.ANSWERS22000:Runoff and sedi2

ment transport model[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2

neering,1996,122(6):493~502.

[27] Eckhardt S,Haverkamp N,Fohrer,Frede H G.SWA T2G,

a version of SWA T99.2modified for application to low moun2

tain range catchment s[J].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 he

Eart h,2002,27(9~10):641~644.

[28] Francisco O,Milver V,Raghavan S.Linkage of t he Ar2

c Hydro Data Model wit h SWA T[A].In2n

d International

SWA T Conference[C].Bari,2003.

[29] Sui D Z,Maggio R C.Integrating GIS wit h hydrological

modeling:Practices,Problems,and Prospect https://www.360docs.net/doc/a810903229.html,puters

[J].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1999,23:33~35.

AN OVERVIEW:DEVE LOPMENT OF NUTRIENT TRANSPORT

MODE LS AT CATCHMENT SCAL E

L A I Ge2ying1,2,3,YU Ge1

(1.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Nanjing210008,China;

2.Key Lab of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Development,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330027,China;

3.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Beijing100039,China)

Abstract:Eut rop hication is a problem which become widely recognized by scientific community over last a few decades.This has resulted in increased research effort and expendit ure on management.Most st udies have demonst rated t hat t here is a relative importance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N PSP)in catchment s for eut rop hicatio n.There are a lot of N PSP models simulating nut rient transport and t ransformation p rocesses.This paper accounted for watershed interaction p rocesses in general and st ruct ure of typical N P2 SP models,reviewed t he research stat us of t he nonpoint so urce pollution models on watershed scale,ana2 lyzed some representative models such as L2T H IA,A GN PS,ANSWERS,SWA T,BASINS.Their st ruc2 t ures,basic compo nent s,f unctions,and integrated means wit h GIS were compared.The f ut ure develop2 ment t rend of no npoint source pollution watershed models was analyzed.

K ey w ords:watershed;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nut rient s;transport modeling;overview 875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第14卷 

遥感水文模型的研究进展-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生态环境 2006, 15(6): 1391-1396 https://www.360docs.net/doc/a810903229.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https://www.360docs.net/doc/a810903229.html,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SW-446) 作者简介:赵少华(1980-),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生态及遥感水文生态。Tel: +86-311-85814806; E-mail: zshyytt@https://www.360docs.net/doc/a810903229.html, *通讯作者 遥感水文耦合模型的研究进展 赵少华1, 2,邱国玉1,杨永辉2 *,吴 晓1,尹 靖1 1.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 100875; 2.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河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河北 石家庄 050021 摘要:遥感水文的耦合模型在目前生态环境领域,特别是在水资源的应用和管理中其作用日益重要,具有大流域尺度上快速应用、实时动态监测等优点。结合国内外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文章综述了遥感水文耦合模型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遥感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讨论了它的分类发展概况,接着介绍了几种主要的遥感水文耦合模型及其应用实例,包括SCS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s )模型、SiB2(Simple Biosphere Model version 2)简化生物圈模型、SRM (Snowmelt Runoff Model )融雪径流模型以及SWAT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模型,最后展望了遥感水文耦合模型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出尺度问题上的时空变异性仍是其发展的关键,与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及其他空间技术的相结合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从而为水文学、水资源的预测评价等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遥感;水文;径流;流域 中图分类号:P3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6)06-1391-06 水文模型是以水文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降雨和径流在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建立数学模型,通过电子计算机快速分析、数值模拟、图像显示和实时预测各种水体的存在、循环和分布,以及物理和化学特性[1]。通过对各种参数的计算,水文模型可以对河流、流域、径流以及水体等进行监测预报、水资源调度等。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水文模型的功能要求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从单纯的流域某控制断面的洪水预报到全流域的洪水、水资源调度,导致模型的框架结构越来越复杂。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发展更是大力促进了水文模型的应用和发展。对于遥感在水文模拟中的应用,Schultz [2]举出了利用多光谱Landsat 卫星数据估算模型参数、利用NOAA 红外卫星数据作为模型的输入量来计算历史的月径流量以及应用雷达测雨数据于分布式模型中来实时预报洪水的三个例子。水文模型需要大量的空间数据,通过遥感技术可以为其提供DEM (数字高程模型)、土地覆盖/利用、降雨、地表温度、土壤特性、LAI (叶面积指数)和蒸散发等资料[3-5]。 遥感水文的耦合模型是流域水文模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简单来说,遥感水文耦合模型就是与遥感信息相结合的水文模型,模型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应用遥感资料,通过遥感水文耦合模型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准确地估算流域的水文概况、水体变化监测、洪水过程监测 预报等。然而目前国内外对遥感水文耦合模型的研究还不多,还没有对该方面的研究做系统深入的报道,本文正是基于此目的,综述了近年来遥感水文耦合的模型在国内外取得的研究成果,分别讨论了它的分类发展概况、几种主要的遥感水文耦合模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水资源、水文学的预测评价研究等提供参考。 1 遥感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运用:如降雨量变化的估算[6]、水体(湖泊、湿地等)面积变化的推算[7-10]、冰川和积雪的融化状态监测以及洪水过程的动态监测等(其中监测洪水过程的动态最具有代表性)。如Zhang 等[11]在长江的汉口段流域上,提出利用高分辨率的QuickBird 2 卫星影像资料估算河流流量的方法,该法通过与河流宽度-水位及遥测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耦合来测量河流水面宽度变化,从而准确评估其流量。二是间接运用:利用遥感资料推求有关水文过程中的参数和变量。通常是利用一些统计模型和概念性水文模型、经验公式等,结合遥感资料来获取诸如径流、水质(如全氮TN 、全磷TP 、悬浮物SS 、化学需氧量COD 、生物需氧量BOD 等)、 土壤水分等水文变量[12] ,如对径流的估算,可通过估算降雨、截流、蒸散发和土壤蓄水量等参数来进行[13]。对于全球或区域尺度上的蒸发估算,遥感技术不仅具有对大面积地面特征信息同时快捷获得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18-09-11T16:04:44.6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作者:王慧锋 [导读] 摘要:地球上的水文事件,是一种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尚未找到复杂水文现象的科学规律之前,通过建立水文模型来仿真有关水文事件是一种合理、可行的途径。 安徽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 230088 摘要:地球上的水文事件,是一种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尚未找到复杂水文现象的科学规律之前,通过建立水文模型来仿真有关水文事件是一种合理、可行的途径。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一些交叉学科的发展,分布式物理模型被广泛提出,并逐渐成为21世纪水文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1、前言 流域水文模型是为模拟流域水文过程所建立的数学结构,在进行水循环机理的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应用于水文分析、水文预报、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目前,国内外开发研制的流域水文模型众多,结构各异,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流域水文模型。 2、模型的发展及现状 流域水文模型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主要依据传统产汇流理论和数理统计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应用于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洪水预报等领域。其间系统理论模型和概念性水文模型得到了快速充分的发展,国外曾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概念性水文模型。比如,最简单的包顿模型和最具代表性的第Ⅳ斯坦福模型。包顿模型是澳大利亚的包顿(W.C.Boughton)先生于1966年研制成功的一个以日为计算时段的流域水文模型,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有着广泛的应用,比较适用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N.H.克劳福特先生和R.K.林斯雷先生研制的第Ⅳ斯坦福模型(SWM-IV)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有名的流域水文模型,此模型物理概念明确,结构层次分明,为以后许多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此后比较有名的还有萨克拉门托模型和水箱模型。水箱模型是对水文现象的一种间接模拟,模型中并无直接的物理量,参数简单,操作简便,在我国湿润地区的水文计算和水文预报中采用较多。 水箱模型由菅原正已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对我国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影响较大。国内的流域水文模型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也得到蓬勃的发展,其中典型代表为赵人俊教授等于70年代提出的新安江模型。新安江模型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模拟精度也比较高,对我国水文模型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1969年,当概念性水文模型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时,Freeze和Harlan提出了分布式水文物理模型的概念和框架,但当时的相关研究并不多。20世纪80年代以后,流域水文模型开始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包括水文循环的规律和过程如何随时间和空间尺度变化而变化的问题,水文过程的空间变异性问题,还有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生态、气象和气候之间的耦合问题。以前研制的大部分流域水文模型(系统模型和概念性模型),由于其自身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局限性,无法适应这些挑战。因此,人们开始关注分布式水文物理模型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GIS、遥感技术和雷达测雨技术等迅速发展,为研制和建立分布式水文物理模型提供了强大和及时的技术支撑,使得分布式水文物理模型成为水文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分布式水文物理模型由英国、法国和丹麦等国家的科学家联合研制而成,发表于1986年,称之为SHE模型。该模型主要的水文物理过程均用质量、能量和动量守恒的偏微分方程的差分形式来描述,也采用了一些经验关系;模型模拟流域特性、降水和流域响应的空间分布信息在垂直方向用层来表示,水平方向则采用正交的长方形网格来表示,能较好地描述降雨径流形成机理。从SHE模型开始,人们先后研制建立了一些分布式水文模型,例如MIKESHE、SHETRAN等,这些演化模型在许多流域得到检验和应用。我国水文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黄平先生[1]等提出了流域三维动态水文数值模型;郭生练先生[2]等提出和建立了一种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物理模型,模拟整个流域的径流形成过程,分析径流形成机理;夏军先生[3]等开发了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该模型既有分布式水文概念性模拟的特征,同时又具有水文系统分析适应能力强的特点,能够在水文资料信息不完全或不确定性的干扰条件下完成分布式水文模拟与分析;研究者提出了一个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主要用来模拟蓄满产流机制,并通过实例检验模型模拟流量过程以及土壤需水量空间分布的能力;研究者等对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尽概述,并对其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3、模型研究展望 在经历了最初的萌芽与蓬勃发展之后,随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及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化高程模型等在水文学领域的应用,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研究方法必将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1)具有物理基础的分布式水文模型能为真实地描述和科学地揭示现实世界的降雨径流形成机理提供有力工具,是一种发展前景看好的新一代水文模型。另外,分布式水文模型所需资料主要来自空间水文、气象及下垫面等方面的信息,对实测降雨径流资料的依赖较小,这使得其在无资料及资料精度不高的地区有更好的适应性,也较集总式概念性水文模型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加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物理基础研究、更加合理地模拟和描述水文过程,是改善模型结构和明确参数意义的关键。对水文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尤其是降雨径流形成机理与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地质、水文地质、土地利用和气候气象之间定量关系的揭示,将在本质上推动模型的发展,使其物理意义更加明确,对水文规律的模拟更加贴近真实情况。 (3)GIS和遥感技术为水文模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GIS用于水文模拟,可以用来获取、操作及显示与模型有关的空间数据和所得的成果,使模型进一步细化,从而深入认识水文现象的物理本质,为分布式的水文物理模型研制提供了平台。遥感技术可以提供一些确定产汇流特性和模型参数所必需的下垫面信息和降雨信息,是描述流域水文特性的最为可行的方法,尤其是在地面观测手段和资料缺乏的地区。 (4)尺度问题是当代水文学理论研究的中心内容。近些年来物理性水文模型的最新进展反映了目前处理尺度问题的几种研究思路,其中在物理性和计算效率之间取得平衡的准物理性水文模型、基于不规则网格的物理性水文模型以及直接在宏观尺度上建立数学物理方程的尺度协调的物理性水文模型都有了明显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物理性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方向。 4、结语 传统的概念性集总式模型由于忽略了参数和下垫面条件的时空变化,将参数和变量都取流域的平均值,这与流域的实际情况并不相

斯坦福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综述

斯坦福流域水文模型SWMM研究综述 摘要:自然界的水文现象,是一种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由于其形成机理还不完全清楚,水文模型成为一种研究复杂水文现象的重要工具。本文在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从斯坦福流域水文模型,国内外 SWMM 研究进展,斯坦福模型主要组成,其他流域水文模型的研究进展个方面对斯坦福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关于流域水文模型的研究成果有目共睹,但仍需要深入研究。总之,流域水文模型与GIS、遥感技术的结合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必将成为今后研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 关键词:斯坦福流域水文模型;综述;研究进展; 1.斯坦福流域水文模型 流域水文模型的起源是从水文预报模型开始的,即降雨-径流模型。1932年Sherman用叠加原理提出了单位线模型,单位线模型统治水文界20多年。随后Nash和Dooge对单位过程线进行了改进,提出了连续变化的暴雨响应模型。 第一个真正的流域水文模型就是1959年Linsley&Crawford开发的斯坦福流域水文模型,并经过改进和扩展,于1966年发展了SWM-IV。属于概念性集总式水文模型,将整个流域看作一个整体,不考虑流域内的空间变化,数据输入、流域特征描述(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和坡度)通常采用平均值。这个时期的水文模型应用计算机模拟水循环系统,而不是简单地利用数学公式计算洪峰和降雨-径流关系。模型已可以模拟降雨、截留、入渗、蒸散发、河道流等水文过程,但模型中的参数大都缺乏明确的物理意义,以经验公式为主,不能反映流域水文过程空间上分散性输入和集中性输出的特点,且模型参数对水文实测资料的依赖性很大,无法模拟产汇流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覆被等因素对水文过程变化的影响;这个时期的模型还主要表现在以模拟水量为主,无法模拟污染物等的迁移。虽然这些模型考虑的因素较粗,模拟精度不足,但在资料不完善地区仍然应用广泛。 HSPF模型是在斯坦福模型(Stanford-IV)的基础上发展萨克模型是集总参数型的连续运算的确定性流域水文模型,是在第IV斯坦福模型基础上改进和发展的。 2.国内外SWMM研究进展 2.1国外SWMM 研究进展 SWMM 是由美国环保局于 1971 年推出的,在世界各地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为降雨径流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并且应用在面源污染负荷计算、城市防洪、雨洪调蓄、径流计算、雨水利用等方面。1975 年 Marsalek等人对美国3 个流域内的12 场暴雨事件

流域水文概述

近几十年,新安江模型不断改进,已成为有我国特色应用较为广泛的一个流域水文模型。新安江模型是分散型模型,把全流域按泰森多边形法分成若干块,每一块称为单元流域。在每块单元流域内至少有一个雨量站;单元流域大小要适当,使得每块单元流域上的降雨分布相对比较均匀,并尽可能使单元流域与自然流域的地形、地貌和水系相一致,以便于能充分利用小流域的实测水文资料以及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处理。新安江模型的结构分为蒸散发计算、产流计算、分水源计算和汇流计算4个层次。蒸散发计算采用3层模型;产流计算采用蓄满产流模型;用自由水蓄水库结构将总径流划分为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3种;流域汇流计算采用线性水库;河道汇流计算采用马斯京根分段连续演算法或滞后演算法。对划分好的每块单元流域分别进行蒸散发计算、产流计算、水源划分计算和汇流计算,得出单元流域的出口流量过程。对单元流域出口的流量过程进行出口以下的河道汇流计算,得到该单元流域在全流域出口的流量过程。将每块单元流域的出流过程线性叠加,即为全流域出口总的流量过程。新安江模型的结构特点可以简单的归纳为:(1)三分特点,即分单元计算产流、分水源坡面汇流和分阶段流域汇流;(2)模型参数少且大多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容易确定;(3)模型参数与流域自然条件的关系比较清楚,可以寻找到参数的区域规律;(4)模型中未设超渗产流机制,适用于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王金忠、胡环[4]利用新安江模型对清河水库产流进行了预报。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5]利用新安江三水源模型对竞赛流域的洪水进行了预报。李致家[6]等利用改进的新安江模型对高理流域和临沂流域的洪水进行了预报。瞿思敏[7]等利用新安江模型与垂向混合产流模型对青峰岭水库和危水水库流域的洪水进行了预报和比较。这些预报结果都说明了新安江模型在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模拟效果则不够理想。此外,新安江模型在大中流域的模拟效果比在小流域的模拟效果要好。 SAC模型虽然研制完成时间相对较晚,但是其功能较为完善。SAC模型在美国的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姓名:杨柳专业班级:水文学及水资源研1017班学号:1008150845 摘要:流域水文模型是水文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较全面、较系统地对其概念、分类和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并简要介绍了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流域,水文模型,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发展 Abstract:Hydrological model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hydrological research. This more comprehensive, more systematic way of its concepts, classifications and research progres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 and briefly describes the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And it explore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 believe that it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and reference in peer-related work. Keywords:river basin; hydrological model;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development 1前言 流域水文模型把流域总体看成是一个系统,输入为降雨等,输出为出流流量等。流域内的水文过程则是系统的状态,是根据水文概念推理计算出来的。随着全球性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水污染、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就要求人们不断加强水文学的定量化研究,而流域水文模型就是其中发展较为迅速的研究领域。它有助于我们在利用水资源、分配水资源中提供合理的、科学的依据。流域水文模型在进行水文规律的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掌握常见的流域水文模型是必要的。 20世纪以来流域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提高流域整体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数字流域”的建设正在日益兴起。模型建设尤其是流域水文模型的建设是“数字流域”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基础工作。数字水文模型就是构建在DTN/DEM基础之上的一种分布式水文模型,先由DEM建立数字高程水系模型,再与数字产流模型和数字汇流模型有机结合形成数字水文模型,其基本框架见图1。数字水文模型是一种有物理基础结构的包含大量信息的现代化模拟技术,流域所有下垫面(诸如流域分水线、子流域集水面积、水系、地形、植被、土壤)都是栅格型数字式的点阵,流域产流单元、汇流路径、水系是根据地形由计算机自动生成[1]。 2流域水文模型的概念及分类 水文现象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它不仅受降雨特性的影响,还受流域下垫面、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多年来水文学者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以便揭示水文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但是,至今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在没

微观车辆跟驰模型对比研究

微观车辆跟驰模型对比研究 摘要:车辆跟驰模型是微观交通流模型研究的基础。本文对GM模型、线性模型、安全距离模型、AP模型、模糊推理模型和神经网络的车辆跟驰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评述,从传统模型入手,分析其存在的优缺点,基于此又阐述了在传统模型基础上改进的模型或者是利用新的方法建立的模型,提出了目前还存在的没有解决的问题,并且对每个模型作了中肯的评价。为今后研究微观交通流模型提供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交通流;微观交通流;车辆跟驰模型;对比研究 1跟驰模型 跟驰理论是运用动力学方法,研究在无法超车的单一车道上车辆列队行驶时,后车跟随前车的行驶状态,并且用数学模型来表达并加以分析阐明的一种理论。跟驰理论只研究非自由行驶状态下车队的特性。非自由行驶状态的车队有以下三个特性:制约性、延迟性和传递性。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的学者对车辆跟驰模型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发表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刺激—反应模型、安全距离模型、生理—心理模型,模糊推理模型,神经网络的车辆跟驰模型。 2.1刺激—反应模型及评价 刺激—反应模型重在描述驾驶环境中各种刺激对驶员行为的影响,包括GM 模型和线性模型。 (1)GM(General Motor)模型 GM模型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逐渐发展起来的车辆跟驰模型。其一般表达式为: (1) 式中: ——t + T 时刻第n+1辆车的加速度; ——t时刻第n辆车与第n+1辆车之间的速度差; ——t时刻第n辆车与第n+1辆车之间的距离; c,m, l——常数。 GM模型形式简单,物理意义明确,许多后期的车辆跟驰模型研究都源于刺激—反应基本方程。但是GM模型通用性较差,这是因为在确定m和l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矛盾之处。另外,当前后车速相同时允许两车的车头间距无限减少直至为零,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2)线性模型 Helly提出的线性模型考虑了前面第一辆车是否制动减速对后车加速度的 影响项,有以下关系: (2) (3) ——期望跟驶距离; ,,α,β,γ——参数。 Helly认为应当与车头间距变量及反应时间T有关,这样就产生了m=0,l=1

水文学文献综述

森林对水文的影响 唐恩勇 ( 贵州大学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091班) 摘要:森林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不仅是可供人类开采利用的一种自然资源,更是人类及其他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与物质基础。随着人类的发展进步,无论是生活和生产实践还是科学的研究探索,对于森林的作用都有一个深刻地认识,总的来说,森林的防护效益有这几个方面:森林的水源涵养作用,土壤改良及水土保持作用,气候和环境的改善与维持作用,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防治作用,各种生物资源的保护作用,人类健康保健与环境美化作用等等。水不仅是生命存在和延续的先决条件,而且是全球与局部气候状况的重要决定因素,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对水的用途的要求越来越高,用量越来越大,然而,随着全球环境的改变,地球上的可以利用的水资源越来越少,征对森林对水资源的作用,森林的存在对于水文效应的影响,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无论是从地上还是地下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森林对水文的影响,更有利于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和措施有效地实施。研究和认识森林对水文影响的规律,对于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治水患,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森林水文效应生态效益 为了认识森林对自然界水分运动的影响及所产生的效应。研究森林对水文的影响,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1864年德国的 E.埃贝迈尔在巴伐利亚建立了第一个森林气象站,对林区降水量、土壤蒸发和枯枝落叶层对地面蒸发的影响进行了观察。1900年在瑞士的埃曼托尔山地的两个集水区,对森林和牧地、耕地进行了河流流量的对比观察。之后,日本、美国、苏联等国家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20世纪中期以来,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手段日趋现代化。如在不同自然地域内开展各种林分的水量平衡和水质研究,探索不同林种、不同采伐方式对降水和径流的影响,找出最佳森林水文效益的林种和采伐、更新方式,以及在测试仪器和装置方面采用中子散射、无线电遥控、室内模拟等。中国最早是于1924~1926年在山西、山东等地的寺庙林里进行了径流试验。 1森林的地上部分对降雨的再分配过程 大气降水落到森林表面时,首先被森林植物地上部分截留引起降水的第一次分配。然后,当降水量足够大时,一部分降水到达枯枝

国内外遥感驱动的流域水文模拟

国内外遥感驱动的流域水文模拟 遥感技术应用中心路京选、宋文龙、曲伟 水循环过程及其影响要素的观测和数据获取对流域水文模拟具有重要意义。遥感影像的波谱能量特性,与水文循环和水文过程的能量过程具有相关的物理基础,具有服务于水循环过程关键因素反演与流域水文模拟的巨大应用潜力。尤其是遥感技术以其对地物的高光谱、高时相、高分辨率监测和反演优势,在流域水文模拟中的应用历来受到重视。尽管遥感技术无法直接测量河川径流,但是结合遥感提供的地形、土壤、植被、土地利用、冰雪覆盖、土壤水分和流域水系水体等下垫面状况信息,以及由遥感所反演的降水量和蒸散发等关键水文过程要素,在确定产汇流特性以及水文模型参数时十分有用。通过间接转化还可获得一些传统水文方法观测不到的信息,且遥感具有周期短、同步性好、及时准确、分布式等特点,能较好地满足水文模拟实时、空间分布的需求。与描述时空变异性、多变量或参数化的水文模型进行有效结合,可用于水文过程模拟及水循环规律研究。因此,直接或间接地应用遥感资料,能在多种时空尺度上更准确地服务于流域的水文情势分析、水资源评价、洪水过程监测预报等。 针对遥感技术在水利行业特别是流域水文模拟中的应用现状、前景和难点,报告首先对流域水文模拟的科学和管理意义、水文模型发展、遥感在驱动流域水文模拟定量化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做了概述;其次,综述了遥感在流域水文模拟中的应用现状,包括直接获取相关要素的时空分布信息,为提高遥感信息精度和空间特性而将不同分辨率和精度数据进行的相互融合,以及结合模型算法实现水循环关键环节的空间尺度反演,用于流域水文模拟、参数率定和模拟精度验证等;最后,对近年来遥感在流域水文模拟应用中的发展新动向和关注点做了重点阐述,对推动我院在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具体建议。 1 调研背景概述 1.1 流域水文模型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 水文模型是对复杂水循环过程的近似描述,随着社会需求、技术发展和人对水循环规律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发展。水文模型的发展可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水文模型经历了萌芽、概念性模型和分布式模型三个主要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水文模型大多

访问控制模型综述

访问控制模型研究综述 沈海波1,2,洪帆1 (1.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2.湖北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访问控制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安全技术。为了提高效益和增强竞争力,许多现代企业采用了此技术来保障其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对传统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任务和工作流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任务和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等几种主流模型进行了比较详尽地论述和比较,并简介了有望成为下一代访问控制模型的UCON模型。 关键词:角色;任务;访问控制;工作流 中图法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3695(2005)06-0009-03 Su rvey of Resea rch on Access Con tr ol M odel S HE N Hai-bo1,2,HONG Fa n1 (1.C ollege of Computer,H uazhong Univer 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W uhan H ubei430074,China;2.Dept.of C omputer Science,H ubei College of Education,Wuhan H ubei430205,China) Abst ract:Access control is an im port ant inform a tion s ecurity t echnolog y.T o enha nce benefit s and increa se com petitive pow er,m a ny m odern enterprises hav e used this t echnology t o secure their inform ation m ana ge s yst em s.In t his paper,s ev eral m a in acces s cont rol m odels,such as tra dit iona l access control m odels,role-bas ed acces s cont rol m odels,ta sk-ba sed acces s control m odels,t as k-role-based access cont rol m odels,a nd s o on,are discus sed a nd com pa red in deta il.In addit ion,we introduce a new m odel called U CON,w hich m ay be a prom ising m odel for the nex t generation of a ccess control. Key words:Role;Ta sk;Access Cont rol;Workflow 访问控制是通过某种途径显式地准许或限制主体对客体访问能力及范围的一种方法。它是针对越权使用系统资源的防御措施,通过限制对关键资源的访问,防止非法用户的侵入或因为合法用户的不慎操作而造成的破坏,从而保证系统资源受控地、合法地使用。访问控制的目的在于限制系统内用户的行为和操作,包括用户能做什么和系统程序根据用户的行为应该做什么两个方面。 访问控制的核心是授权策略。授权策略是用于确定一个主体是否能对客体拥有访问能力的一套规则。在统一的授权策略下,得到授权的用户就是合法用户,否则就是非法用户。访问控制模型定义了主体、客体、访问是如何表示和操作的,它决定了授权策略的表达能力和灵活性。 若以授权策略来划分,访问控制模型可分为:传统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模型、基于任务和工作流的访问控制(TBAC)模型、基于任务和角色的访问控制(T-RBAC)模型等。 1 传统的访问控制模型 传统的访问控制一般被分为两类[1]:自主访问控制DAC (Discret iona ry Acces s Control)和强制访问控制MAC(Mandat ory Acces s C ontrol)。 自主访问控制DAC是在确认主体身份以及它们所属组的基础上对访问进行限制的一种方法。自主访问的含义是指访问许可的主体能够向其他主体转让访问权。在基于DAC的系统中,主体的拥有者负责设置访问权限。而作为许多操作系统的副作用,一个或多个特权用户也可以改变主体的控制权限。自主访问控制的一个最大问题是主体的权限太大,无意间就可能泄露信息,而且不能防备特洛伊木马的攻击。访问控制表(ACL)是DAC中常用的一种安全机制,系统安全管理员通过维护AC L来控制用户访问有关数据。ACL的优点在于它的表述直观、易于理解,而且比较容易查出对某一特定资源拥有访问权限的所有用户,有效地实施授权管理。但当用户数量多、管理数据量大时,AC L就会很庞大。当组织内的人员发生变化、工作职能发生变化时,AC L的维护就变得非常困难。另外,对分布式网络系统,DAC不利于实现统一的全局访问控制。 强制访问控制MAC是一种强加给访问主体(即系统强制主体服从访问控制策略)的一种访问方式,它利用上读/下写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利用下读/上写来保证数据的保密性。MAC主要用于多层次安全级别的军事系统中,它通过梯度安全标签实现信息的单向流通,可以有效地阻止特洛伊木马的泄露;其缺陷主要在于实现工作量较大,管理不便,不够灵活,而且它过重强调保密性,对系统连续工作能力、授权的可管理性方面考虑不足。 2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RBAC 为了克服标准矩阵模型中将访问权直接分配给主体,引起管理困难的缺陷,在访问控制中引进了聚合体(Agg rega tion)概念,如组、角色等。在RBAC(Role-Ba sed Access C ontrol)模型[2]中,就引进了“角色”概念。所谓角色,就是一个或一群用户在组织内可执行的操作的集合。角色意味着用户在组织内的责 ? 9 ? 第6期沈海波等:访问控制模型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4-04-17;修返日期:2004-06-28

分布式水文模型

题目: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原理及其应用 学院名称水建学院 专业名称水文与水资源 学生姓名朱良哲 学号2009011728 指导老师严宝文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原理及其应用 摘要 分布式水文模型是在分析和解决水资源多目标决策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有的分布式水文模型都有一个共同点:有利于深入探讨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文循环与水资源演化规律。本文就几种分布式水文模型进行分类总结与比较,探讨其原理与应用。 关键字:分布式;水文模型;DEM;MIKE SHE;TOPMODEL;SWAT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is analyzed and deal with the water in multi-objective decision-making and management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p, all of the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have one thing in common: to further discussed natural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hydrologic cycle and water resource evolution rule. This paper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several classification summary and comparis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DEM; MIKE SHE; TOPMODEL; SWAT 一、分布式水文模型-特点 与传统模型相比,基于物理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分布式可以更加准确详细地描述流域内的水文物理过程,获取流域的信息更贴近实际。二者具体的区别在于处理研究区域内时间、空间异质性的方法不一样: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参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它充分考虑了流域内空间的异质性。采用数学物理偏微分方程较全面地描述水文过程,通过连续方程和动力方程求解,计算得出其水量和能量流动。 二、分布式水文模型-尺度问题、时空异质性及其整合 尺度问题指在进行不同尺度之间信息传递(尺度转换)时所遇到的问题。水文学研究的尺度包括过程尺度、水文观测尺度、水文模拟尺度。当三种尺度一致时,水文过程在测量和模型模拟中都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反应,但要想三种尺度一致是非常困难的。尺度转换就是把不同的时空尺度联系起来,实现水文过程在不同尺度上的衔接与综合,以期水文过程和水文参数的耦合。所谓转换,包括尺度的放大和尺度的缩小两个方面,尺度放大就是在考虑水文参数异质性的前提

早期车辆跟驰模型研究综述

车辆跟驰模型研究综述 学号:14S032034 姓名:孟柳 1、早期车辆跟驰模型 1.1 Pipes与Forbes的跟驰模型 Pipes的车辆跟驰模型源于加利福尼亚机动车法规中对驾驶员跟驰行驶的建议:在跟随行驶过程中,安全距离至少为一个车身长度,并随速度每增加16km/h,就增加一个车长。 Pipes与Forbes的跟驰模型是早期的研究成果,其工作具有开创的意义,虽然随着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其模型精度已不能令人满意。但其形式简单,物理意义明确,在实际当中仍然得到了广泛应用。 1.2 刺激--反应模型 刺激--反应模型重在描述驾驶环境中各种刺激对驾驶员行为的影响,包括GM模型和线性跟车模型。GM模型最早是1958年由美国通用汽车研究小组的Chandler,Herman和Montroll提出的,它是由驾驶动力学模型(Driving Dynamic Model)推导而来,并引入如下理念: Response=f(sensitivit,stimuli) 式中,Response为后车在时刻t+T的加速度或减速度;sensitivity为后车对刺激的敏感度;stimuli为在时刻t后车与前车的相对速度;T是后车驾驶员的反应时间。 这个模型的基本假设为:驾驶员的加速度与两车之间的速度差成正比;与两车的车头间距成反比;同时与自身的速度也存在直接的关系。GM模型清楚地反映出车辆跟驰行驶的制约性、延迟性及传递性。 GM跟驰模型的优缺点: GM跟驰模型形式简单,物理意义明确。作为早期的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意义,许多后期的跟驰模型研究都是以其建立的刺激--反应的方程为基础,在前车紧急刹车时,后车维持不致发生尾撞的最小安全距离为前提推导而得。 但是,GM模型的通用性较差,现在较少使用GM模型,这是因为在

流域水文模型综述

流域水文模型综述 摘要:本文分别综述了集总式流域水文模型和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进展,并简单介绍了几种常用的集总式和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及特点,最后对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流域,水文模型,集总式流域水文模型,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 水资源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大资源,在不断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需要的同时,水资源短缺与污染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剧。为了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美国率先提出了流域管理的概念。流域管理一作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主要途径,是目前水资源管理的主要模式,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整个研究领域己逐步走向成熟。 水文学(hydrology)是地球物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存在于大气层中、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各种形态水在水量和水质上的运动、变化、分布,以及与环境及人类活动之间相互的联系和作用。是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 水文模型(Hydrologic Model),是自然系统的抽象,真实世界的概化,是符号的综合体,是自然系统或部分自然系统的符号化,是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将自然现象符号化的的水文学应用,是为了模拟水文现象而建立的实体结构和数学结构与逻辑结构。 流域水文模型把流域总体看成是一个系统,输入为降雨等,输出为出流流量等。流域内的水文过程则是系统的状态,是根据水文概念推理计算出来的,随着全球性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水污染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就要求人们不断加强水文学的定量化研究,而流域水文模型就是其中发展较为迅速的研究领域。它有助于我们在利用水资源分配水资源中提供合理的科学的依据。流域水文模型在进行水文规律的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掌握常见的流域水文模型是必要的[1]。

流域尺度的营养物质输移模型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100428227(2005)052 0574205 流域尺度的营养物质输移模型研究综述 赖格英1,2,3,于 革1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2.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西南昌330027;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摘 要:近几十年来,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许多国家密切关注的环境问题,氮、磷等湖泊富营养化营养元素与流域的点源、非点源排放密切相关。随着点源治理水平的逐步提高,非点源污染的比重和危害将逐步增大。对流域的营养物质输移进行数值模拟对于揭示我国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机制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对这类模型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各类非点源污染模型。从湖泊营养盐外源输移的研究角度出发,分析了流域尺度的营养盐输移模拟机理性模型的结构特征,并对非点源污染模型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模型的研究动态、主要模型的功能、结构及其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多视角的综述。关键词:流域;营养盐;输移模拟;进展;综述;非点源污染文献标识码:A 水体富营养化是目前许多国家存在并密切关注 的环境问题,研究表明[1,2],水体中营养盐的输入和富集是富营养化的最主要原因。近几十年来,过量的化肥施用、人口的快速增加、城市的迅速扩展以及动植物生命过程中产生的氮磷,改变了营养物质的自然循环[3],主要限制性营养盐间的原子比例如N :P 、Si :N 和Si :P 的变化[4,5]导致了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化并且伴随着有毒藻华的出现和持续。 非点源污染在形成上具有随机性大、分布广泛、发生相对滞后和潜在性强等特点,与点源污染相比,非点源污染在管理与控制上有较大难度[6]。通过建立数学模拟模型在流域尺度上对营养物质输移进行定量化评估,进而研究非点源形式的营养盐输移转化规律,探讨外源性营养物质的驱动因素,对于湖泊等水体营养物质外源输入实行总量控制,实现流域-湖泊复合生态系统的健康管理以及湖泊营养本底的良性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国内外已形成了基于事件和过程的不同时空尺度的非点源机理性模型,为湖泊营养盐外源输入的模拟提供了很好的模型基础。本文分析了流域尺度的营养盐输移模拟机理性模型的结构特征,并对非点源污染模型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和动态、主要模型的功能、结构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多视角的综述。 1 流域尺度的营养盐机理性模型的结构特 征 流域或集水区是基于水文学的一个空间单元概 念,它是指河流及其支流排水的地理区域,具有系统性和相对独立性。随着生态学、环境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态与环境的日益关注,与流域相关的地表过程如水文过程、水土流失与侵蚀过程、营养物质输移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响应得到了大量研究[7]。流域的自然过程和流域的自然属性密切相关,因此把流域作为营养盐输移模拟的基本空间单元有特殊的地域和水文意义。 营养物质输移模型是根据营养物质流失、吸附、迁移、聚集等过程的机理,以数学建模的方法模拟不同类型的营养物质在水文循环作用下,对水体所造成的负荷,以及营养物质在水文循环各个环节中迁移、转化的过程。营养物质输移涉及许多过程,其中降雨径流过程、土壤侵蚀与流失过程和各种营养物质在陆面、河道与湖泊等水体中的迁移、转化、沉积过程是决定非点源形式营养盐输移特征的3个主要过程[8]。因此,模拟这3个过程的子模型构成了非点源机理模型基本框架。 收稿日期:2004208206;修回日期:2004212229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973项目(2002CB41230021)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12SW 212)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赖格英(1963~ ),男,江西省寻乌人,博士生,教授,主要从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流域过程模拟的研究. 第14卷第5期2005年9月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 he Yangtze Basin Vol.14No.5 Sep.2005

短时交通流预测研究综述

短时交通流预测研究综述 摘要:道路交通流预测预报是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之一,短时预测是交通控制、车辆导航的技术基础。本文概述了道路交通流预测方法的发展历程,分析比较了各预测模型的优点、缺点及适用情况,给出了道路交通预测的一般流程。对现存预测方法进行了分类分析:基于统计理论的方法、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基于非线性理论的方法以及基于检测器优化选择的短时交通流预测算法的预测方法。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与其他领域的研究相结合的综合预测模型要比单一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常规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好;以预测的均方误差最小为目标函数,通过遗传算法优化选择合适的检测器,以小波神经网络作为预测算法进行短时交通流预测具有很高的精度和适用性。 关键词:交通工程;交通流理论;短时交通流;预测模型;神经网络算法 Research on Short-Time Traffic Flow Forecasting Methods LIU Jia-tong (1. Department of Bridge Engineering, School of Highway, Chang’an Unversity) Abstract:Prediction of road traffic flow is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road traffic flow forecasting methods,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and application of each forecasting model. The existing prediction methods are classified based on the method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nonlinear theory and traffic detector based on the optimal selection of flow predi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prediction method and neural network method. The prediction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prediction model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 and other fields combined than single neural network prediction model and the conventional prediction; to minimize the mean squared error as the objective function, the genetic algorithm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detector with the wavelet neural network as prediction algorithm of short term traffic flow forecasting high precision and applicability. Keywords: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Traffic Flow Theory; Short-termTraffic Flow; Prediction Model; Neural Network Algorith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