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麻醉学科卓越的奠基人——谢荣教授

合集下载

麻醉的科普小常识

麻醉的科普小常识

麻醉的科普小常识麻醉的发展历程早在1846年,一名牙科医生在外科手术中就采用了乙醚,为患者实施了麻醉,并建立了麻醉学科。

虽然人类历史已经有数千年,但是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流程中并没有产生麻醉,直到近几百年来人们才发现了麻醉。

在麻醉未出现之前,人们进行手术治疗或者其他的创伤治疗都需要患者忍受巨大的痛苦。

而麻醉出现之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就能大大减少来自手术的痛苦,促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因此,麻醉学科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于外科手术或者说对于整个医学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对于人类文明发展而言,麻醉学科的出现是比较晚的,但是麻醉学在医学中发展的速度非常快。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医疗技术不断发展,麻醉技术也在随着快速发展。

我国的麻醉事业是由上海吴觉以及北京谢荣共同建立的。

解放之后,我国的麻醉学科才开始发展,此时医院内所有关于麻醉的工作几乎是由护士完成,直到1983年之后,才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从事麻醉工作。

八十年代后,我国的麻醉事业含金量逐渐升高,麻醉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机会。

麻醉学科建立的最初目标是缓解患者在手术中的痛苦,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国的麻醉学科不仅仅运用于外科手术治疗还用于临床治疗,对救助患者,调节体外循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随着现代学科技术的不断发展,麻醉学科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医学的主导地位。

传统的麻醉就是对患者打一针,患者睡一觉,操作就是这样的简单。

有一句话讲得好: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

对于麻醉医生而言,首要的任务就是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其次才是降低手术中的疼痛,尽可能提高舒适度,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在传统的医学中,麻醉为医院的瓶颈科室,目前逐渐发展为手术平台科室。

根据我国1984年卫生部相关文件要求,手术过程中采用麻醉治疗,需要麻醉医生控制好药物剂量,要使患者睡过去,也要能够醒过来。

但是因为患者不同身体差异明显,因此做好麻醉工作显得十分的有难度。

因此,要保障所有患者的安全,需要麻醉医生具有精湛的麻醉技术,针对性对待患者。

麻醉解剖学教学浅析

麻醉解剖学教学浅析

院校带来一定 困难 , 且该教材局部解剖学 知识篇 幅较 重 , 导致不
少学生对这部分 内容感到难 以把握 [ 。如何提 高麻醉专业 的麻 2 ]
醉解剖学教学质量 , 如何使学生在兴趣 中学 好麻醉解剖 学 , 笔者 将 近几年在麻 醉教学 中的几点做法介绍如下 。
1 整合和精选教学 内容
的基础和桥梁 。其特点决定 了麻醉解剖 学教师必须 与临床麻 醉
工作者密切合作 , 尤其 要鼓励 麻 醉解剖 学教 师到 临床实 践 中了 解麻 醉操作技术 、 最新 的进展 和需求 , 同研 究和探讨科 研课题 共 和教学 内容 , 以利 于麻 醉解剖学 和临床麻醉学 的紧密结合 , 教 使 师熟悉 麻醉解剖学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 。我 国培养专业 的临床 麻 醉医师起 步相对较晚 ,9 1年 由谢 荣教授 任总 编编写 的我 国 19 第一部 麻醉学专 业试用 教材 , 是培 养工 作 的起点 ; 9 6年 由 曾 19
《 麻醉解剖学 》 系统解剖学 》 局部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 的能 力 。比如 , 在讲授 静脉 穿刺 术这

部 分 内容 时 , 应 用 多 媒 体 技 术 全 过 程 动 画 播 放 血 管 分 布 , 将 血
流方向等 内容 , 使枯 燥 的内容 显得 生动形 象 , 让学 生融 入其 中 , 这样可 以取得较好 的教学效果 。但是笔 者在采用 先进 的多媒体 教学同时 , 还要兼顾 传统 教学手 段 , 如应 用板 书和板 图 , 因传 统 的教学手段可以化繁为简 , 抽象为具体 _ , 化 5 方便 学生对所 授 内 ] 容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 4 培养学 生学 习兴趣
生, 教师渊博 的知识 能赢 得学生更好的评价 , 从而 激发学生 的学 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 醉解 剖学既然是一 f N: 麻 - 梁课 , I 教师 就不 仅要 有渊博的基础知识 , 还要 有丰 富 的临床知 识 ; 3 通 过教 学 () 方法 和手 段来吸引学生 。

路漫漫其修远 吾将上下而求索——访我国麻醉学专业教育的奠基者曾因明教授

路漫漫其修远 吾将上下而求索——访我国麻醉学专业教育的奠基者曾因明教授
路 漫漫其 修远 吾将 下 而 求索
访 我 国麻 醉学 专 业教 育 的奠基 者 曾 因明教授
★ 文 /侯 洁 贾 晓青
“ 路漫漫其修远兮 , 吾将上下而求 索” 这出 自_{ I原名作《 Ⅱ 离骚 》 的诗句 , 我 们应该很熟悉了。 他时刻提醒我们:在 追寻真 的时候 , 前方 的道路总是漫长 的, 但我将百折不挠, 不遗余力地、 去追 求 和探索。 而这, 警世名 提起 曾因明教 授, 在 我 国麻醉学界无人不点头称赞 , 曾因明 作为我 国麻醉界的泰斗和麻醉学本科教 育 的开拓者, 为我 国麻醉学科的建设和 发展做出了杰 出的贡献 , 并且荣获 “ 中国 麻醉学杰出贡献奖” 可他自己却说:“ , 这
曾 因明 就 已立 下 了 自己 的人 生理 想 , 要
授 ;19 年被 国务院学位委 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 90 是我国较早的几位麻醉学博
导之 一 。由于 曾教授 对 江 苏省 乃 至 全 国所作 的贡 献 , 99 被 江 苏省 政 府授 予 18 年
优 秀研 究生 导 师称 号 ;19 年 国务 院 颁发 政 府 特 殊 津 贴 ;19 年被 国 家教 委 、 91 93
偷 偷 整 理 资 料 , 持 不 懈 , 自己 的理 坚 为 想一 直 在 努 力 。 那段 经 历 对 他 来 说 是 一
备条件 时过渡 到毕业 后教育 即麻醉科 住 院医师培 训 , 养麻醉学专 门人才。 培
18 年徐 州医学 院首次 提 出在 普通高 94
等医药院校设置 《 麻醉 学专业 》 本 科 ) ( 的报 告 , 通过 反复认 真论证 后 , 国家 经
岁月里燃烧 着青春, 奉献着青春。 一年 之后 , 由于外科学发展的需要以及他个
人 的表 现 , 院 派 曾 因明 去北 医一 附 院 学

麻醉学发展史

麻醉学发展史

麻醉学发展史一、麻醉学的起源和发展麻醉学是一门研究麻醉技术和方法的学科,旨在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减轻或消除病人在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中的疼痛感受。

麻醉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医学中,人们已经开始使用一些草药和植物来减轻病人的疼痛感。

例如,古埃及人使用的一种叫做“莲花汁”的草药就具有镇痛作用。

此外,古代中国医学也有使用麻醉草药的记载。

然而,这些古代的麻醉方法并不够安全和可靠。

到了19世纪,麻醉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这个时期,一些研究者开始尝试使用乙醚和氯仿等药物作为麻醉剂。

1846年,美国外科医生威廉·T·G·莫顿成功地使用乙醚麻醉了一位手术病人,这标志着现代麻醉学的诞生。

二、麻醉技术的进步与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麻醉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改进与创新。

在麻醉药物方面,新的麻醉剂被开发出来,如七氟醚、异氟醚等,这些药物具有更好的麻醉效果和更少的不良反应。

麻醉设备和监测技术也得到了重要的发展。

早期的麻醉设备简单粗糙,无法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高级麻醉设备被引入临床实践,如呼吸机、麻醉机和监测仪器等。

这些设备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和效果。

三、麻醉学的专业化和规范化随着麻醉学的发展,人们对麻醉的认识逐渐深入,并意识到麻醉不仅仅是简单的药物应用,还涉及到复杂的生理学和药理学等知识。

因此,麻醉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专门培养麻醉医生和麻醉护士。

为了提高麻醉的质量和安全性,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对麻醉操作进行规范。

同时,麻醉学的教育和培训也得到了加强,以确保麻醉医生和护士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四、麻醉学的发展趋势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麻醉的需求不断增加,麻醉学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的麻醉学将更加注重个体化麻醉,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选择最合适的麻醉方案。

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新的麻醉设备和监测技术将不断涌现,使麻醉操作更加安全和精确。

历史性时刻:1989年5月3日,卫生部12号文件“关于将麻醉科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

历史性时刻:1989年5月3日,卫生部12号文件“关于将麻醉科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

历史性时刻:1989年5月3日,卫生部12号文件“关于将麻醉科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繁忙的工作中,你是否每天只是忙于看患者、麻醉、再看患者的循环中?即便是医院在分配时将麻醉科列入医技科室,也只是麻木的在内心飘过几个字。

偶尔听到别人喊一句“麻醉师”,心可能会痛一下。

一切都无法改变,因为我们处于幕后,话语权实在太少。

但我们要说的是,现状不可怕,怕的是失去信念。

如果每个人都不再关心学科发展,这个学科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今天,我们要再次回顾那历史性一刻。

看过之后,我们相信:一定能激起你那颗曾经澎湃的心!我们都知道,1989年5月3日,卫生部下发了12号文件,文件标题是“关于将麻醉科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

至此,麻醉科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我们是临床科室!麻醉学科成为临床科室发展脉络:既往麻醉科在我国一直被定义为“医技科室”,麻醉医生总是被称为“麻醉师”。

1984年谢荣教授带领专家对我国这种现状多次研讨和分析,认为麻醉学科工作范畴已经超出了原麻醉词义的范畴,麻醉学分会向卫生部提出了将麻醉科由医技科室改为临床科室的建议。

1987年,谢荣教授、李树人教授、罗爱伦教授、李敏学教授与时任卫生部长陈敏章在京就关于麻醉作为临床学科进行会商。

此次会商被誉为“ 历史性会晤”。

1989年5月3日,卫生部颁布了12号文件“关于将麻醉科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

12号文件的落地为麻醉学科明确了专业性质、指明了工作方向、促进了学科发展。

此次文件颁布被誉为“ 历史性时刻”。

如今,麻醉学科已成为医院的平台型科室。

随着外科分科的越来越精细化,麻醉科综合性知识储备在患者围术期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正是因为有了这十几万麻醉医师的坚守,每年上亿人次手术才能安全离开手术室。

新的时期下,疫情即将过去,我们将再次踏上征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麻醉学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我们再次提醒大家:请称呼我们“麻醉医生”。

《麻醉·人生——李树人教授50年的麻醉生涯》 (连载)

《麻醉·人生——李树人教授50年的麻醉生涯》 (连载)
麻 醉 下 术 的 计划 , 耍 求 科 的 所 , f 生, 婴 仃 i : 治 医 帅 后 , 就 必 须 掌 据 心 脏 手术麻醉这项技术技能。
我对 科韦 的 1 i : - 院 的培 训,制定
r - 个h 年计划 , ・ 个 长远 计 划 , 还 彳

个矩 驯 计划。临
读书 又 l } :l CULTURE
麻醉 ・ 人生—— 李树 人教授 5 0年的麻醉生涯
( 连载 )
( 接 1 1月 上 )
任f t 煳 ,科 室 I 的 疗 、教学 、 科 研 以 及 人 ‘ 培 养部 是 我规 划 、 _ 【 殳计、 j 持 的 ,所 以 任 I 作安排 ! l k 务J F 展 I 也 比较 顺畅 r 。我 快 就做 r J I : 腱心脏
的 临 床总 结 , i 2 0 纪9 0年 代 ,我 仃J 决
定 r 友 I 矧皖麻 科的临 发腱 办 为 :
器 I ’ f 移} f c 、心 脏 外科 麻 醉 以及 : 科 麻醉 。 『 f 『 i 我仃 J 的 科 研 r n J 为 麻 醉 约 胖 的 f 究 、疼 痛 诊疗 和 疼 痛 基 础 的 研 究 。 到 2 0
i = f c 第 一 ”之 蜕 。
埘哪 个病 人有哪 止 I 】 题 ,需 要做 … 允分
余 的 准 箭 。 凡 是 发 生 题 就 地 1 尔没 恕 剑的 , J J l 5 就怂麻醉l , 卜 的 。 I : 作q 一 ,
我 秉承 “ 病 人 满 意 、 手 术 人 人满 意 、 r l
死 病 例 | ’ f 沦 ,危可 t 病 例 论 , 术 I 1 _ ; 『 病 例i ' 『 论 。 他 人 卜, } 3 :o o~ 3 :3 o , 个 科 人 人 … 绕 人 r术 发 病 人 十 况

吴珏教授追悼会悼词

吴珏教授追悼会悼词

尚德 延 和 谢荣等 老

辈麻 醉 学 家 的 努 力 下 新 中 国

院 胸科 医 院 结 核 病 第

防治 医 院 第 二 军 医 大学
的麻 醉 事 业 经 历 了 起 步 和 发 展 有 了 今 天 蓬 勃 兴 旺
维普资讯
孝 志 杂
200 8
年 4 月第 4 卷第


年 版 中 国 药 典 ;报 道 了 巾草 药 氯 甲

19 5 0


10
月 吴 珏 教 授 冲破 重 重 阻 力 经 海 道

左 箭 毒 碱 的 肌 松 作 用 和 临床 应 用 等

早 在 五 十年 代
正 是在吴珏

自美 回 国

当时 新 中 国 的 麻 醉 事 业 刚起 步 吴 老 日



中 编 《 华麻 醉学 杂 志 》 委 会 总 编 罗 爱 伦 教 授 中

华 医 学 会麻 醉学分会 主任委 员吴 新 民教授等在告别
仪式 上 表 达 了 对 吴 珏 教 授 的 无 限 哀 思 和 沉 痛 悼 念


我 们 要 继 承 和 发 扬 吴 珏 教 授 的 高 尚医 德 高超
吴 珏 教授追 悼会 悼词
维普资讯
15 2
2008

4
月第 4 卷第 2 期
P a in Clin J

Apr l 200 8 i

V0 1 4


NO 2

各界人 士 送 别吴 珏 教授
我 国 著名 的 医 学 教 育 家 卓 越 的 麻 醉 学 家 和 临

谢国荣教授针灸临证经验总结

谢国荣教授针灸临证经验总结

谢国荣教授针灸临证经验总结顾星; 冯淑兰【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8)011【总页数】3页(P1240-1242)【关键词】针灸; 特色针法; 临证选穴; 补泻手法; 谢国荣【作者】顾星; 冯淑兰【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长沙 410208;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广州广东 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谢国荣教授,湖南桃源人,毕业于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湖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前身),退休前任湖南中医学院针灸系刺灸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曾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湖南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针灸学会主任委员。

1977至1980年间赴非洲塞拉立昂参加援外医疗队,以针灸临床医疗见长,被外交部、卫生部授予援外荣誉证、先进工作者称号。

谢教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多年,临床医疗强调针灸的即时效应,讲究针术技巧;专业教学注重针灸理论与实践并举;科学研究以探索针刺补泻手法与穴位的特异性为主,“针刺补泻手法的研究”“穴位局部解剖的研究”“针灸的安全操作”等曾获省部级科研课题资助与奖励。

笔者有幸跟师学习3年,现择其要者简介如下。

1 针刺补泻的力学观针刺补泻手法是针灸医师临床常用的操作之一,谢教授遵循《难经·七十八难》所言“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的原则,他在针刺补法操作时,针尖的力量与方向,以朝下推进内插为重,即进针之后,持针用力由浅表皮层向肌肉深层,推进下插,得气之后,保持针刺深度不变,做捻转、提插手法时,手指握针的用力方向与力量始终以向下向内为重,即所谓“欲进不进”之暗力,或紧握针柄旋固不动,手指持续发力以内顶针体,促使气至病所。

此类针刺补法能激发经气感传,患者针刺局部或全身多产生热感,具有扶正补虚之功效。

在针刺泻法操作时,针体的力量与方向,以朝上引退外提为重,即进针之后,持针用力是由肌肉深层向浅表皮层方向,旋紧上提,但不出皮肤之外;得气之后,保持针刺深度不变,做捻转、提插手法时,手指握针的用力方向与力量始终以向上向外为重,即所谓“欲退不退”之暗力,或紧握针柄旋固不动,手指持续发力提针似拔而不出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钙 通道桔 抗剂 的思考 ” 对 的报 告 中指 出 , 用 钙 通 应
道 拮抗 剂确 能治 疗 一些 疾 病 , 不 能 忽 视 C ¨ 的 但 a
生理 作用 。
术 会议 上特 别讲 演 时说 的一 段 话 , 段 话 也 是 他 自 这
己科学 生涯 的写 照 。他 经 常 告 诫 我 们 , 髦 的理 论 时 并 不一定 是先 进 的 , 必需 经 过临 床检 验 , 能人 云我 不
实践 中进行 实践 和 验 证 , 而 有 可 能获 得 较 正 确 的 从 认 识 。 这 是 谢荣 教 授 于 1 9 ” 9 7年在 沈 阳全 国麻 醉 学
的原 因 , 主张应 先纠 正休 克 , 善循 环障碍 状态后 才 改
可能 逆 转 DI 不 能 仅 依 赖 肝 素 治 疗 。9 C, O年代 , 在
带 博士研 究 生 是 一 项 新 的课 题 , 没 经 验 , 些 恐 我 有
慌, 王叔 咸教 授要 求 我 做 这 件 事 , 就从 你 开 始 吧 。 那
虽 然老师 没再 提要 求 , 这 简短 的语 言 , 我下 定决 但 使 心, 不辜 负导 师 的期 望 。学 习期 间 , 师从 不指 令我 老
的 “ 现 ” 对 应 于 “id 还 是 “ icv r ? 我 立 发 f ” n dso e”
余年 了 , 究生 时期 导师 的教 诲我 终生 不忘 。 研
18 9 5年初 , 作为一 名 麻 醉学 博 士研 究 生 有 幸 我 能拜读 在谢 荣教 授下 。入 学见 到老 师时 , 谢教 授说 ,
实用 疼 痛 学 杂 志 2 1 0 0年 2月第 6卷 第 1期
P i l , er ay2 1 , 16 NO 1 a C i J F bu r 0 0 Vo. , . n n
77
的影 响 , 肺对 水 的疏导 能力 及其 影 响因素 , 以及 治疗 肺 水肿 的可 能方 法 , 索 体 液 治 疗 的量 化 关 系 。整 探 个思 路 明确 , 步 一 个 脚 印 , 研 究 不 断深 入 。“ 一 使 肺 水 自动调 节机 制 的研究 ” 1 9 获 9 6年 国家教 委科 技进
世纪 7 O年代初 , 北京 医学 院系统 关 于休 克 治疗学 在 术研讨 会 上 , 教 授就 对 血 管 收缩 药 在 治 疗休 克时 谢 的作用 提 出异 议 , 出 要 “ 常 重 视 容 量 的补 充 ” 提 非 。 上世纪 8 O年代初 , 与美 国匹 茨堡 大学 医学 院麻 醉 在 学 教授 在北 京进 行 学术 交 流 时 提 出 , 器 官功 能 衰 对
AR DS的设 想 。肝 肺 综 合征 、 D AR S合 并 低 血容 量 时, 可通过 容量 的补 充 而 降低 肺 内分 流量 。在讨 论 D C的治疗 时指 出 , I I D C是 休 克 的 结果 而不 是 休 克
衷或 崇善 , 却难 免 构成 认 识 上 或 临 床 掌握 方 面 的 困 惑 。作 为 临床工 作 者 , 条 件 对 这 些成 果 或 理 论 在 有
( 稿 日期 : 0 9 0 — 3 收 20—7 2)
永 远 不 忘 的教诲 记 导 师 谢 荣 教 授 的教 导
李 立 环
博 士 研 究 生 毕业 后 离 开 导 师 谢荣 教 授 已经 2 0
去 做什 么 , 不做什 么 , 总是 以引 导 的 方式 , 循 善 诱 循 我 如何 思考 问题 , 改正 自己的错 误 。当 我把 在 北 京 医科 大 学写好 的第 一 篇 文 章 呈交 导 师 修 改 时 , 师 老 看后 笑着 问 我 , f d 和 ‘ i o e” 无 区别 ? 中文 “i ” ' s vr 有 n dc
作 者单 位 :1 0 3 j 京 市 中 国 医学 科 学 院阜 外 心 血 管 病 医 院 007 E
而应 从全 身情 况作 手 , 持 大 循 环 的稳 定 是 治 疗 微 维 循环 障碍 的关键 。 在 上世 纪 6 ” 0年代 对 休 克 治 疗 就 非常 重视容 量 的补充 , 曾提 出应 重视 “ 管” 即 中心 三 ( 静 脉导 管 、 尿管 和 气 管 插 管 ) 导 的临 床 应用 , 在充 分
竭 的治 疗不 应只 注 意某 个 器 官 , 应 看 到全 身 各 器 而 官 功能 之 间的关 系 , 呼 吸 问题 可 从循 环 方 面 来解 如 决 , 出 应 用 血 管 活 性 药 物 改 善 循 环 状 态 治 疗 提
步三 等奖 。谢荣 教授 领导 我科 先后 承 担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 等 重大课 题研 究 7项 , 有关肺 水 调节 、 脑保 护
补 充容 量 的同时应 重视 呼 吸 的管 理 和氧 的供 给 。上
线 。我们 成 长 的每 个 环 节 , 渗 透 着 谢 大夫 的心 都
血 。我们 为能得 到 谢 大夫 的教 导 和 培养 , 深感 自豪
和骄傲 。
祝 谢大夫 健 康 长 寿 !这是 所 有 谢 教 授 的新 、 老
学 生 的共 同 心 声 。
及脑复 苏 、 药代 动力 学 及 休 克 体 液 治疗 等 方 面 的 研
究, 都处 于 国 内领 先地 位 。 对 待学术 问题 , 始终 坚持 实事 求是 , 他 独立 思考
的原则 。“ 新科 研 成 果 或新 理 论 的 出现 确 可增 加 认 识 , 阔眼界 。然 而 , 于这 些成 果或 理论 的过 分热 开 对
谢荣 教授 治 学严 谨 , 维 敏 锐 , 以律 己 , 人 思 严 为 师表 。他虽 已年 迈 , 始 终 坚 持工 作 在 医 、 、 第 但 与大循 环 的关 系” 休 时他提 出 ,在治 疗微 循环 障碍 时 不 能 只是 针 对 局 部 问 题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