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深部混积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合集下载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的地质特征及其成藏规律勘探1001高艺魁2010110101272.挠曲作用①概念:压陷作用使一个(一些)地壳断块体(或岩石圈板块)上冲到另一个(一些)地壳断块体(或岩石圈板块)之上,下伏的地壳断块体在受到上覆地壳断块体的垂直载荷作用力时还会发生挠曲变形,这种构造作用称为挠曲作用(flexing)。

②概念理解:在板块构造运动过程中,由于板块俯冲、大陆碰撞或板块的构造作用、火山作用等都会造成岩石圈的某些部位受到垂直载荷作用,从而使岩石圈发生向下弯曲的挠曲变形,这些构造作用过程都可以称为挠曲作用。

挠曲作用也可以发生在非挤压环境中,如被动大陆边缘形成陆堤的过程中,大量沉积物堆积在早期裂陷的大陆边缘地壳表面,并引起地壳的挠曲变形。

这也是将挤压型盆地称为“压陷(挠曲)盆地”而不直接称为“挠曲盆地”的原因。

3.“压陷”与“挠曲”①“压陷”和“挠曲”通常是挤压动力学过程中有密切联系的两种构造作用方式,也是压陷(挠曲)盆地形成的主要动力学机制;②挠曲作用造成的地壳变形实际上是一种“横弯褶皱”变形,它只是引起地壳表面的垂直升降位移,并不引起地壳的大规模收缩应变;压陷作用不单是造成地壳的收缩应变,而且为挠曲作用提供了构造负荷。

③“压陷”是挤压体制下盆地形成的最根本的动力学机制;“挠曲”是盆地形成过程的具体体现。

二造山楔动力学造山楔是指在俯冲带(通常是A型俯冲)之上的楔状增生体,主要由沉积岩层组成。

在来自后方的水平推挤力作用下(这种力源可能与板块的聚敛运动有关),使造山楔内部的结构及应力状态在演化过程中发生变化,并对前陆板块的挠曲作用产生重要影响。

造山楔对前陆挠曲变形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于前陆板块来说,造山楔是一种壳上负载,它的形态和构造影响前陆板块的挠曲作用,因此造山楔的形态和构造影响着前陆盆地的形态和构造;2)造山楔的缩短、增厚或伸展前移,都会导致挠曲板块的负载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前陆板块的挠曲变形。

受周期性湖平面升降控制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西段干柴沟组

受周期性湖平面升降控制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西段干柴沟组

受周期性湖平面升降控制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西段干柴沟组王多云;陈应泰;徐洪生【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1991(9)4【摘要】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西段第三纪湖盆边缘斜坡带的渐新统和中新统表现为扇三角洲-湖泊与冲积扇-湖泊两种沉积体系的交替叠复。

其形成归因于湖平面的周期性升降变化。

沉积层序分析表明,湖平面变化控制了两种层序,湖面高位层序由扇三角洲—湖泊体系各序列组成;湖面低位层序则包含了冲积扇—湖泊体系各序列的内容。

作者分析了在湖平面升降控制下湖泊边缘碎屑沉积体系的特点。

【总页数】6页(P43-48)【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湖平面;变化;沉积;层序【作者】王多云;陈应泰;徐洪生【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2【相关文献】1.受周期性湖平面升升降控制的冲积扇...:柴达木盆... [J], 王多云;陈庆泰2.滇西洱源县军马场下三叠统青天堡组冲积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研究 [J], 周业鑫;王剑;邹光富;王鹏;任飞;董黎阳;李俊;宁括步3.咸化湖盆高频湖平面升降特征及地质意义——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例 [J], 乔艳萍;谭秀成;刘耘;熊鹰;伍坤宇;张永庶;杨勃;任灵4.同生逆断层伴生褶皱对冲积扇片状砂砾体及辫状水道沉积的控制——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湖湾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为例 [J], 夏钦禹;吴胜和;冯文杰;刘忠保5.湖平面升降对混积咸化湖盆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控制: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例 [J], 熊鹰;伍坤宇;谭秀成;张永庶;杨勃;任灵;刘灵;刘耘;乔艳萍;王小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储层地质结课报告--------岩溶缝洞型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储层地质结课报告--------岩溶缝洞型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岩溶缝洞型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以塔河油田岩溶储层为例引言塔里木盆地是我国内陆最大的复合型含油气盆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地质和地球物理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应用于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研究, 对海相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不断深入, 相继发现了一批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气藏。

随着对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条件及成藏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提高, 对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同样取得了重大进展。

塔河油田奥陶系目前控制含油气面积700km2, 已获探明储量1166114x104t ,形成年产200万t的工业油气产能。

已初步显示出阿克库勒凸起西南部斜坡奥陶系呈大面积连片含油的特征, 油气资源潜力大, 成藏条件好, 具有极大的油气勘探开发潜力[3]。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不仅厚度大、分布广、类型多, 而且经历了多旋回和多期次重大的构造作用与成岩作用的改造, 导致其储层的形成与演化变化多端。

众所周知, 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演化主要受沉积、成岩和构造三大地质因素的控制。

总的来说, 沉积相是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 古岩溶作用则是储层发育的关键,构造破裂作用为储层发育的纽带。

[6]1 研究区构造特征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的阿克库勒凸起上(图1a), 其主体位于塔河鼻状背斜带上(图1b) , 后者为北东) 南西走向、向南西倾伏的大型鼻状背斜构造。

背斜由前石炭系组成, 志留系) 泥盆系的背斜幅度略小于寒武系) 奥陶系。

志留系不整合于奥陶系之上; 东河砂岩及以上地层构造变形微弱,平整地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 说明该大型鼻状背斜构造的雏形形成于奥陶纪末) 志留纪初, 东河砂岩沉积前基本定型。

目前在塔河-轮南地区地震资料上可识别出来的断裂构造有7 期, 从下到上(从老到新) 分别是:(1)发育于寒武系) 前寒武系的正断层, 形成于南华纪)寒武纪;(2)发育于奥陶系) 寒武系的冲断层,形成与中) 晚奥陶世;(3)发育于T06 反射层(即石炭系底界)以下的走滑断裂, 形成于中) 晚泥盆世;(4)发育于二叠系及其以下地层中的正断层, 形成于二叠纪早) 中期,是与二叠纪岩浆作用有关的断裂构造;(5)发育于前中生代地层中的冲断层, 形成于二叠纪末)三叠纪初,后期构造活动对上覆地层也有明显的影响;(6)沿石炭系膏盐层的顺层滑脱断层, 形成于三叠纪末;(7)主要发育于中生界的正断层, 向下可达石炭) 二叠系, 向上可以断至古近系, 形成于白垩纪, 持续到古近纪。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与成岩作用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与成岩作用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与成岩作用英西地区位于柴西拗陷英雄岭构造带西段。

近年来,该区古近系盐下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连续多口钻井获得日产千吨的高产油流。

因此,英西地区是柴达木盆地近年来油气勘探的热点和重点地区。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针对该区古近系咸化湖盆沉积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和构造控藏机理、成储机理和成藏规律,选择英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狮41-2井和狮49-1井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场发射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微区分析、全岩地球化学分析、高压压汞孔渗分析,研究了咸化湖盆沉积特征与岩相类型、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储层特征与成藏规律,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和成果:(1)研究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识别出丛粒藻、粪粒层、韵律层等典型咸化湖相标志,湖盆发育咸水页岩、藻灰云岩、泥晶灰云岩、泥晶白云岩等典型岩相类型;认为英西地区古近系纪藻类富集,嗜盐生物繁盛,湖盆生物生产力旺盛;粪粒灰云岩、淡水扰动灰云岩有利于形成甜点储层,具有咸化湖盆源储交互、源内成藏和大面积含油的成藏特征。

(2)研究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识别出风暴撕裂碎屑、风暴搅动构造和风暴混积构造等典型风暴沉积相标志,湖盆发育风暴碎屑岩和风暴混积岩等岩相类型;认为柴达木盆地古近系纪气候干旱炎热,风暴事件频发高发,促进湖水咸化、沉积物混合和碳酸盐岩白云岩化;蒸发盐风暴砾屑溶蚀和基质碳酸盐白云岩化有利于形成甜点储层和局部富集高产。

(3)研究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识别出砂质碎屑、沥青碎屑、浊积纹层、粒序层理、变形层理等典型洪水扰动相标志,湖盆发育异重岩、浊积岩、砂质灰云岩、泥质灰云岩等典型岩相组合;表明在炎热干旱的气候背景下也会存在短暂雨季,雨季诱发的异重流和浊流为咸化湖盆注入了大量的淡水和陆源沉积物,促进湖盆淡化和沉积物混合,提高生物产率,有利于形成有序度高的铁白云石优质储层;具有咸化湖盆浊积岩近源成藏特征。

研究成果对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对柴达木盆地古气候变化和沉积响应的影响,以及风暴沉积、和洪水沉积沉积对咸化湖盆沉积、成岩、成储、成烃、成藏的影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对于评价柴达木盆地古近系咸化湖盆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湖相混积岩致密储层成岩相类型与测井表征方法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湖相混积岩致密储层成岩相类型与测井表征方法

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19, 9(7), 645-659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9 in Hans. /journal/aghttps:///10.12677/ag.2019.97069Types and Logging Prediction Methods ofDiagenetic Facies in the Tight Reservoir ofMixed Siliciclastic-Carbonate LacustrineSuccessions from Yingxi Area, Qaidam BasinQuanqi Dai1,2*, Guiwen Wang1,2#, Xuqiang Fan1,2, Zhibo He1,2, Xing Zhao1,2, Lijuan Ma3,Yafeng Li4, Kunyu Wu4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s and Prospect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Beijing 2College of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Beijing3Exploration Utility Department, Petro China Qinghai Oilfield Company, Jiuquan Gansu4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 Petro China Qinghai Oilfield Company, Jiuquan GansuReceived: July 7th, 2019; accepted: July 22nd, 2019; published: July 29th, 2019AbstractThe upper section of the Lower Ganchaigou Formation in the Yingxi area of the Qaidam Basin is a typical compact reservoir of mixed Siliciclastic-carbonate Lacustrine Successions.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agenetic facies and log characterization are critical to guid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is area.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X-ray diffraction, thin sections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indicate that the types of reservoir minerals are dominated by dolomite, calcite, quartz and clay minerals. The diagenesis is mainly divided into compaction, cementation, rupture and dissolution. According to the mineral composition and diagenesis type and strength, the di-agenetic facies are divided into diagenetic microfracture facies, dissolution facies, intercrystalline pore facies and compacted dense facies. Among them, compacted dense facies and intercrystalline pore facies are widely developed, and diagenetic microfracture facies and dissolved facies are fa-vorable diagenetic facies. Sandy or sandy limy dolostone is favor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agenetic microfracture facies. The dissolution facies is mostly developed in the high carbonate minerals. The commonly developed micritic carbonate minerals and high-content clay minerals are the reasons why the intercrystalline pore facies and compacted dense facie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diagenetic facies, the sensible logging parameters of the diagenetic facies response were selected and characteriz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nge frequency of the vertical diagenetic facies is fast, and the diage-netic microfractures a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structural fractures. However, in the superposition of no structural fractures, the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of dissolution facies are the best. The compacted lithofacies have the worst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第一作者。

鄂尔多斯盆地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鄂尔多斯盆地储层主要分布在二叠系和三叠系,其中以中二叠统砂岩和古近系下地层最为重要。

储层以砂岩为主,岩性多样,包括石英砂岩、砾岩、页岩等。

由于盆地内部构造活动的影响,储层呈现出明显的构造调整型和景观变化。

储层产状分为均质储层和非均质储层两种类型。

均质储层具有较好的孔隙连通性,透水性好,非均质储层孔隙连通性差,透水性差。

岩石可渗透性不同,对于油气的迁移具有重要影响。

储层的特征主要受控于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是沉积环境。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环境复杂,受到盆地演化、断裂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

研究表明,河道、三角洲和湖泊等富含砂质沉积物的地貌,是形成优质储层的重要条件。

其次是岩石物性。

鄂尔多斯盆地的储层岩石物性复杂,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类型等特征影响着储层的质量。

石英砂岩和长石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高,是较好的储层。

此外,页岩层的分布也对储层的发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再次是构造和断裂。

构造和断裂活动对油气的运移、储集和保留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构造调整型和景观变化是鄂尔多斯盆地储层的主要特征,断裂的分布和发育状况决定了储层的连通性和渗透性。

最后是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是指岩石在埋藏过程中经历的化学、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变化。

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分泌作用等都会对储层进行改造。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以来的历史埋藏深度较大,泥岩对于母岩的溶蚀-分泌作用导致储层的破坏。

由于以上各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鄂尔多斯盆地的储层具有空间展布不均、孔隙度低和渗透率不高的特点。

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需要注意不同类型储层的差异性特点,合理选择井位和开发方式。

例如,在均质储层开展水平井开发,增加有效储量;在非均质储层采取增强采收、酸化压裂和组合压裂等技术手段,提高储层渗透性和生产能力。

综上所述,鄂尔多斯盆地的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相互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储层分布。

通过深入研究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能够指导油气勘探与开发,提高油气资源的有效开采率。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80
1.35 1.63 2.56
0.16 0.78 6.14
裂 缝 -孔 隙 型
川东
裂缝型、裂 川东、川
缝-孔隙型 南、川西南
裂缝-孔隙 川东、川南、 型、孔隙型 川西南、川中
6 T1j1 石灰岩、白云岩
200
1.58
0.01 裂缝-孔洞型 川南、川东
7 T1f2+3 8 T1f1
第 33 卷 增 刊 2
2012 年 12 月 文 章 编 号 :0253-2697(2012)S2-064-10
石油学报
ACTA PETROLEI SINICA
Vol.33 S.2
Dec. 2012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洪海涛 杨 雨 刘 鑫 陈 文 夏茂龙 张 静 王蜀源
0.84
<0.01 裂缝-孔洞型 四川盆地
11 P2q
石灰岩
100
1.09
<0.01 裂缝-孔洞型 泸州、自贡
12 C2h
白云岩
6~40 5.49
0.5~2 裂缝-孔隙型
川东
13 14
O1 ∈2+3
白云岩 白云岩
40 8~60
2.33 2
碳酸盐岩气藏在四川盆地油气生产中占有非常重 要的地位,前人已对 上 三 叠 统 以 下 的 海 相 碳 酸 盐 岩 储 层做了大量深入细致 的 研 究 工 作,得 出 了 很 多 具 有 阶 段性指导作用 的 重 要 认 识 。 [1-3] 从 20 世 纪 90 年 代 以 来 ,四 川 盆 地 碳 酸 盐 岩 勘 探 取 得 了 突 飞 猛 进 的 进 展 ,随 着多个勘探重大发现,地 质 认 识 和 勘 探 理 念 也 在 不 断 更新。以前人的研究 成 果 为 基 础,笔 者 对 该 盆 地 碳 酸 盐岩储层特征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由于四川盆地碳酸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第十九章柴达木盆地第一节地质概况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两北部,东北为祁连山脉,南边为昆仑山脉,西北为阿尔金山脉与塔里木盆地分界。

盆地总面积121000平方公里,中、新生代沉积岩分布面积96000平方公里,最大沉积厚度16000米,沉积岩总体积60万立方公里。

一.基底岩性与时代柴达木盆地周边三大山系主要出露一套元古代中深——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古生代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类。

根据边缘露头、重力以及45 口钻达基岩井的资料综合解释结果,盆地东部基岩以元古代花岗片麻岩结晶基地为主,西部主要为下古生代变质岩系组成,北部为结晶岩系,古生代变质岩以及火成岩相间组成(图-)。

这一特点对盆地断坳形成、沉积及演化均有控制作用。

图柴达木盆地基岩性质分布图(具范连颐,1984)1-古生界花岗岩;2-下古生界变质岩;3-元古界花岗片麻岩;4-古生界杂岩;5-上古生界变质岩;6-古生界绿色片岩二.边界条件及断裂盆地周边与老山边界地质体呈断层接触。

边界断裂有2 1条,它们分属于三组组断裂体系,即昆仑山北缘的昆北断裂体系,祁连山南缘的祁连断裂体系和阿尔金山东南缘的阿尔金断裂体系。

三组断裂的主要特点是:(1)断裂的走向与褶皱山系基本平行,大体圈定了盆地形态;(2)多为长期发育的逆断层,断层面倾向老山,断裂规模较大,断达层位较老,均断达岩基,上盘为岩基拾出的老山或有很薄的沉积,下盘为沉积数千米的沉积盆地;(3)三组边枢断裂不是中生代沉积边界,主要是控制第三纪沉积。

以赛南——绿南等为主的祁连山前断裂体系,其上、下盘均有中生代地层;阿尔金山前断裂体系上、下盘均有白垩系和侏罗系。

说明这两组断裂不是中生代的边界断裂。

三组断裂的下盘沉积有巨厚的中、新生代地层,而上盘仅有中生代及很薄的晚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沉积。

盆地内部沉积岩中断裂虽然较多,其中断距大于1000米的断层达41条,而且多数断到基岩,但除个别断裂外,所发现的沉积岩内部断层多属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褶皱运动形成,对第三纪沉积没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地 区深部 混积 岩储 层进 行 了综 合分 析 与研 究。该 区储 层 岩性 复杂 , 岩石 类型 主要 为 灰 ( 云) 岩类 , 岩石
矿 矿 物 。储 层 孔 隙 度 为 O . 5 8 %~ 8 . 5 8 %, 平均为 2 . 6 9 %; 渗 透率为
d i a m i c t i t e i n Y i n g x i a r e a o f Q a i d a m B a s i n w a s c l a s s i i f e d s i mp l y i n t o t h r e e t y p e s : c a r b o n a t i t e , m u d s t o n e a n d s a n d s t o n e .
s t u d y t h e r e s e r v o i r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d e e p d i a mi c t i t e i n Yi n g x i a r e a . T h e ma i n r o c k t y p e o f t h e r e s e r v o i r i s mi c r i t e
1 i m e s t 0 n e ( d o l 0 mi t e ) , a n d t h e m i n e r a l s i n c l u d e t e r r i g e n o u s mi n e r l a s , c a r b o n a t e m i n e r ls a a n d c l a y m i n e r a l s . T h e p o r o s i t y
Che n De n gq i a n,Sh e n Xi a o s h ua n g,Cui J u n,Lu Ya np i ng,Hu a n g Ya o
(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 P e r t o C h i n a Q i n g h a i O i l f i e l d C o m p a n y , D u n h u a n g 7 3 6 2 0 2 , G a n s u , C h i n a )
第2 7卷 第 5期
2 0 1 5年 1 0月





Vo 1 _ 2 7 No . 5
L Ⅱ HOL OG I C RES E RVOI RS
0c t . 2 0 1 5
柴 达木 盆 地 英 西地 区深 部 混 积岩 储 层特征及控 制因素
陈登 钱 , 沈 晓双 , 崔 俊 , 路艳平 , 黄 耀
T h e d a t a o f t h i n s e c t i o n , w h o l e r o c k mi n e r a l a n a l y s i s , n u c l e a r ma g n e t i c r e s o n a n c e a n d c o r e p o r o s i t y w e r e u s e d t o
r a n g e s f r o m 0 . 5 8 %t o 8 . 5 8 %。 wi t h t h e a v e r a g e v a l u e o f 2 . 6 9 %, a n d t h e p e r me a b i l i t y r a n g e s f r o m 0 . 0 1 0 mD t o 0 . 5 0 1
0 . 0 1 0  ̄0 . 5 0 1 mD, 平 均为 0 . 0 5 3 mD, 具 有低 孔 、 低 渗特征 , 孔渗相 关 性差 。储 集 空 间以晶 间孔 、 微 孔 隙和
裂缝 为 主 , 溶蚀 孔 不发 育 。碳 酸盐含 量 和储层 裂 缝发 育程 度是 该 区储层 物性 的 主控 因素 , 压 实作 用对储
Ab s t r a c t :B a s e d o n t h e c l a s s i i f c a t i o n me t h o d o f d i a mi c t i t e p r o p o s e d b y Z h a n g Xi o n g h H a , t h e l i t h o l o g y o f d e e p
( 中国石 油青 海油 田分公 司 勘探 开发 研 究院 , 甘肃 敦煌 7 3 6 2 0 2 )
摘要: 采 用张雄 华 对混积 岩 的分类 方法 , 对 柴达 木盆 地英 西地 区深部储 层 混积岩 的岩石 类型进 行 了划分 ,
并将 其 简化 为灰 ( 云) 岩、 泥岩及 砂岩 三 大类 。利 用铸 体 薄 片、 全岩 分析 、 核磁 共振 及 孔 隙度 等资料 , 对 英
Re s e r v o i r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d c o nt r o l l i n g f a c t o r s o f d e e p
d i a mi c t i t e i n Yi n g x i a r e a , Qa i d a m Ba s i n
层 孔 隙度 具 有 一 定 影 响 。
关键词 : 混积岩 : 储 集空 间; 晶间孔 ; 英 西地 区 ; 柴达木 盆地
中图分类号 : T E l 2 2 . 2 + 3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8 9 2 6 ( 2 0 1 5 ) 0 5 — 0 2 1 1 — 0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