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A. K. 韩礼德《篇章、语篇、信息——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

合集下载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40年发展述评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40年发展述评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40年发展述评【原创版】目录1.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背景和起源2.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要理论框架3.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功能思想来源4.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应用和发展5.总结和展望正文一、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背景和起源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是 20 世纪 60 年代由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提出的一种语言学理论。

该理论起源于伦敦学派奠基人弗斯(Firth)的学术思想,韩礼德在 1961 年正式提出了阶和范畴语法理论框架,后将这个理论模式发展成系统语法。

1968 年,他在系统语法中增加了功能部分,形成了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

二、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要理论框架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要理论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阶和范畴语法:阶和范畴语法是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它认为语言中的语法结构是由不同的阶和范畴构成的,通过这些阶和范畴的组合,形成语言的句法结构。

2.系统语法:系统语法是阶和范畴语法的发展,它强调语言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认为语言不仅是一种符号系统,也是一种功能系统,它在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功能语法:功能语法是系统语法的进一步发展,它将语言的功能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强调语言使用的社会性和语境性。

三、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功能思想来源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功能思想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欧洲人类学和语言学思想: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继承了欧洲人类学和语言学思想,强调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性和语言使用的功能。

2.弗斯的学术思想: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功能思想来源于弗斯的学术思想,弗斯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功能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3.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功能思想还来源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这些学科强调语言使用的社会性和语境性,为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功能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持。

四、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应用和发展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语言学“非隐喻模式”发展的相关性探索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语言学“非隐喻模式”发展的相关性探索

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General Serial No.1092020No.6语言学与外语教学1朱佳颖(1996-),女,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语言学“非隐喻模式”发展的相关性探索朱佳颖1(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03)摘要:20世纪70年代,“生态语言学”的概念被提了出来,经过近半世纪的发展,生态语言学主要分为豪根的“隐喻模式”和韩礼德的“非隐喻模式”,后者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探索生态语言学韩礼德范式即“非隐喻模式”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相互关系,回顾生态语言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其“非隐喻模式”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相关内容,论证生态语言学,尤其是生态语言学中的“非隐喻模式”本身就具有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思想渊源这一观点。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非隐喻模式”;韩礼德1.引言生态语言学,其起源有学者认为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彼时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就提出语言与世界相互依存的观点,首次指出语言与自然、语言与环境以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但学界普遍认为直到20世纪70年代时,艾纳·豪根(Haugen,1972)受到蕾切尔·卡逊(Carson,1987)赋予“生态”以“环境友好”含义的启发,意识到语言的生存状态类似于物种的生存状态,才于1970年在奥地利一个学术会议上首次提出“语言生态学”(the ecology of language),并定义为“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即生态语言学的“隐喻模式”(metaphoricalmodel),从此有关语言与生态关系的研究才逐渐得到了学界的关注。

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生态危机加剧,1990年的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韩礼德(M.A.K.Halliday)针对语言系统与生态因素发表了以《意义表达的新方式:对应用语言学的挑战》(“New ways of meaning:The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 ”)为题的报告,表达了对语言学研究在解决生态问题中所发挥重要作用的关注,突出语言学家的社会责任,强调语言以及语言学在环境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即生态语言学的韩礼德范式———“非隐喻模式”(non-metaphorical model),其定义为“语言对生态产生的影响”,自此,学者们对生态语言学的兴趣日益高涨,纷纷开始致力于用语言以及语言学解决生态问题。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40年发展述评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40年发展述评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40年发展述评一、本文概述1、简述韩礼德及其在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的贡献韩礼德(M.A.K. Halliday)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之一,被誉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奠基人”。

他的学术生涯跨越了语言学的多个领域,包括语音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等,但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在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韩礼德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理论和观点。

他最早提出了“系统功能语法”的概念,强调语言不仅是表达意义的工具,还是社会交往和人际互动的重要媒介。

他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文本功能。

这些功能在语言的各个层面都得到了体现,包括词汇、语法和语境等。

韩礼德还提出了“层次化”的语言分析模式,将语言结构分为多个层次,包括音系层、词汇语法层、语义层和语境层等。

这种分析模式使得语言研究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为后来的语言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韩礼德还提出了“及物性系统”“语气系统”等重要的语言学概念,对语言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的这些理论不仅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他语言学流派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韩礼德在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的贡献是卓越的。

他的理论和观点不仅推动了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也为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和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2、概述本文的目的和意义,即回顾和总结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40年的发展历程本文旨在回顾和总结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过去40年中的发展历程。

韩礼德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其理论对于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梳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和应用范围,同时也能够评估其在语言学领域中的贡献和影响。

本文的意义在于,通过对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回顾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该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以及其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本文还能够为语言学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促进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功能”思想来源及其发展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功能”思想来源及其发展

[摘要]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在当代语言学流派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其“功能”思想属于语义分析范畴,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语境在语义分析中的作用和地位。

他的有关“功能”的思想基本来源于三个方面,本文将以“功能”为视角,分析系统-功能语法的“功能”思想来源及其发展。

[关键词]功能语义语境在当代语言学流派中,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具有较大的影响,它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

系统-功能语法是由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M.A.K. Halliday)创立的,由“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部分构成,但并不是这两种语法的简单总和,而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中的不可分割的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讨论了语境与语言意义或功能的关系问题。

韩礼德的“功能”思想属于语义分析范畴。

他的有关“功能”的思想基本来源于三个方面:布拉格学派(The Prague School)的功能语言观、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的“语境”理论和弗斯(J.R. Firth)的语言功能观。

本文将以“功能”为视角,分析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功能”思想的来源及其发展。

一、布拉格学派的功能语言观语言的“功能”概念早就出现在捷克语和俄语的语言学中,但却是布拉格学派的学者赋予它更加全面的阐述。

该学派认为,对语言的研究应遵循说话的顺序,即“从讲话人或写作者的角度去考察语言”。

人们在说话时总是先想到要表达什么,然后才会去考虑具体应用什么语言形式,因此在研究语言时也应按照这一顺序,从语言的功能入手,然后再去研究语言的形式。

该学派对日常话语分析提出新的理论,他们认为语言是完成语言社团赋予其基本职责的工具,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功能,因此,语言可以用语言单位在句子中所发挥的交际功能来分析。

该学派的创始人马泰休斯(Mathesius)早在20 世纪30 年代就用功能分析法分析话语,他修改了传统语法中主语(subject)、谓语(predicate)的提法,提出主位(theme)、述位(rheme)两个术语。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篇衔接研究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篇衔接研究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篇衔接研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引言语篇研究是“一门旨在探讨言语交际中形式与功能之间关系的学科”。

作为语言学领域独立的分支学科,其始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了六十年代开始日益发展。

它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启蒙阶段、开拓阶段和巩固阶段。

启蒙阶段的语篇研究主要是从词、句到整个语篇的过渡,从片面的、抽象的理论研究到具体的、全面的理论研究,其中韩礼德(Halliday)的衔接理论取得了突破。

开拓阶段从功能句子观和交际动力理论过渡到结构与功能,音系、语法、语义成为语篇研究的特色。

在巩固阶段,系统功能主义的语篇语法开始成熟,语篇研究范围变得题材多样,领域宽广,视角丰富。

其实,最近10 年来的语篇研究已经进入了全新阶段,多视角、跨学科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网络语篇、多模态语篇、电子语篇、语料库语篇等成为语篇研究中新的内容。

系统功能语言学不仅把语言看作一个完整的资源系统,它更是一个系统的科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篇分析是把篇章跟语言的系统联系起来。

语篇衔接则是语篇研究的核心。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适用性20 世纪30 年代,当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Saussure)明确表示应把语言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和关系来研究,这一思想为以后的语言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纵观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无一流派不受索绪尔思想的影响和启发,如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伦敦学派甚至转换生成语法。

弗斯(Firth)是伦敦学派的领导者,他首先提出了“结构”和“系统”的概念。

韩礼德是60 年代以后伦敦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老师弗斯的衣钵,同时也吸收了其它学派的某些观点,建立和发展了当代系统功能语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包括语言的三个核心纯理功能,即概念纯理、人际纯理和语篇纯理功能。

从胡壮麟等人的表述中我们得知,纯理功能的提出得益于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

继承与发展——纪念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先生

继承与发展——纪念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先生

2018年6月第34卷第3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Beijing(Social Sciences Edition)Jun.2018Vol.34 No.3纪念韩礼德先生特稿编者按继承与发展纪念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先生高生文(北京科技大学期刊中心,北京100083)M.A.K.Halliday先生创立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语言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更加开阔的视角。

系统功能语言学不仅使语篇示例与语言系统有了联系,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有了联系,更使语言与社会语境 有了联系,这就为意义如何从社会语境进人语篇,即语言是如何使用,语言如何表达意义的问题找到了答 案,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意义,也因此,使得系统 功能语言学与众不同。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自20世 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提出和发展以来,以雄厚的基 础、博大的胸怀,不断充实,不断融合,不断发展,已成 为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促进国内 外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提供一个 专业交流平台,于2008年特别设置了“功能语言学”专栏,原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 生导师何伟教授(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 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栏目的发起 者和栏目特邀主编。

我本人自2011年起负责该栏目 工作,自2017年起负责学报整体工作,担任《北京科 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

我曾于 2007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负责rAe CoMected Worfa 〇/见尤10卷)丛书影印版的引进和出版工 作,并曾于2007年4月在江西师范大学举办的第十 届全国功能语言学研讨会上得到Halliday先生的当 面致谢和鼓励,先生谦恭慈祥,温文尔雅,给我留下了 深刻印象。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阈下美国总统特朗普就职演讲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阈下美国总统特朗普就职演讲分析

1562018年10期总第398期ENGLISH ON CAMPUS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阈下美国总统特朗普就职演讲分析文/刘畅【摘 要】作为政治话语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就职演讲语篇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

本研究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三个纯理功能为理论框架,以特朗普的就职演讲语篇为语料,探究其演讲中运用的语言策略以及语言策略的功能。

研究结果表明,特朗普主要采用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陈述语气、大量的情态动词“will”、大量的人称代词“we”、“you”和标记主位等语言技巧,旨在引起听众共鸣、获取听众信任、抚慰听众。

本文对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政治演讲语篇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特朗普就职演讲;系统功能语法;语言策略;语言策略的功能【Abstract】As a political discourse, the inaugural address of American president Trump has been focusedcontinuously in the academic circle. The research employed Halliday’s three functions of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 and selected Trump’s inaugural address as the language material,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language tactics of the speech and the functions of the language techniques. The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Trump mainly adopted material process and relational process, indicative mood, the modal verb——“will”, the personal pronouns——“we” and “you” and marked theme to draw resonance and confidence of audiences and to provide consolation for the audiences. The article has made an enlightening impact of understanding and analyzingthe discourses of political speeches.【Key words】Trump’s inaugural address;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language tactics;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tactics 【作者简介】刘畅(1996.09- ),女,汉族,辽宁本溪人,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英语(文化与交际)。

韩礼德语篇元功能思想的渊源与流变

韩礼德语篇元功能思想的渊源与流变

韩礼德语篇元功能思想的渊源与流变周海明【摘要】语篇元功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创始人韩礼德关于语篇建构的一个原创性概念,其独到之处在于从元理论层面揭示了语篇的现实建构功能.自创立以来,韩礼德语篇元功能思想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文章首先追溯其学理渊源,然后从历时的视角勾画其半个世纪以来的流变历程,最后探讨分析"悉尼学派"其他主要代表人物对这一思想的发展与贡献.研究认为,深入领会韩礼德语篇元功能思想的来龙去脉及深刻内涵,准确把握国际系统功能学界的前沿动向,积极倡导语篇研究的意义进化路径,语篇元功能作为一个经典课题一定会取得新的突破.【期刊名称】《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7)003【总页数】8页(P107-114)【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元功能;意义进化;韩礼德【作者】周海明【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盐城224002;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85语篇元功能与概念和人际元功能形成互为联系的有机整体,被喻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纯理功能理论体系的三大支柱。

相对于另外两大功能,语篇元功能是系统功能学派创始人韩礼德的一大理论创新[[1]]48,其独到之处在于从元理论层面诠释了语篇的现实建构功能,语篇元功能“创造了一个只属于语言的意义世界,即平行宇宙,或用现代术语可以说是‘虚拟现实’”[2]276。

在语篇元功能的作用下,另外两大元功能得以关联并且获得在语境中的可操作性。

语篇元功能思想充分体现了韩礼德独特的语篇建构观,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拟在追溯韩礼德语篇元功能思想学理渊源的基础上,从历时的视角勾画这一思想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流变历程,旨在理清其发展脉络,更好地把握其理论内涵,同时探讨分析“悉尼学派”其他代表性人物对韩礼德语篇元功能思想的发展与贡献。

任何语言学理论都不是无源之水,系统功能语言学也不例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8卷第1期2011年1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48,No.1Jan.2011篇章、语篇、信息———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M. A.K.韩礼德(悉尼大学语言学系,澳大利亚)摘要:“篇章”和“语篇”指的是同一种事物,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语篇分析就是把篇章跟语言的系统联系起来。

作者认为,语篇有各种变体,语码变体跟语域、语类无关。

文学语言的特殊性源于语法隐喻。

从事语篇分析的学者都是从自己特定的角度出发的,如,批评话语分析、积极话语分析。

很多意义是不能量化的,我们不仅要重视概念意义,也要重视人际意义。

作者还论证了计算机对语篇分析、机器翻译的作用。

关键词:语篇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信息;技术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19(2011)01-0137-10收稿日期:2010-12-05作者简介:韩礼德,男,悉尼大学语言学系荣休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本文是韩礼德先生2010年11月12日在同济大学承办的国际语篇分析研讨会暨第12届全国语篇分析研讨会上的主旨发言。

①“篇章、语篇”分别是英语text 和discourse 的译名。

(本文注释全为译者所加,下文不再说明。

)②全称是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inguistique Applique 。

一、篇章、语篇、语篇分析多年前,有人问我,如何区分“篇章”和“语篇”①,或者我是否认为这两个词是同义词。

我说,篇章和语篇是同一种事物,只不过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这两个词可以互相定义。

“篇章”是作为语言过程(的产品)的语篇;“语篇”是社会文化语境中的篇章。

这就是说,“语篇”通常是指有一定长度的语言文字;但是除了这个限制,篇章和语篇指的是同一种现象。

在现代欧美语言学发展的早期,篇章流离于语言学理论研究之外,只有在“文体学”名目下把文学作品当作语言学现象的学者才研究篇章。

弗斯(J.R.Firth )将篇章当作语言学研究的首要对象,这在当时的语言学界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这些试图坚持并发展这项研究的学者,被乔姆斯基学派指责为“语料导向”;换言之,语言理论研究中没有篇章研究的生存空间。

悉尼·拉姆(Sydney Lamb )(2004:49)曾引用过罗伯特·利斯(Robert Lees )在1959年美国语言学学会上的一句话:“多好笑啊,有些语言学家还在分析篇章呢?”在欧洲学者沃尔夫冈·德雷斯勒(Wolfgang Dressler )和托恩·冯·戴伊克(Teun van Dijk )等人的著作中,篇章以“篇章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 )”的名称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野。

(由于大多数篇章语言学研究最初是由德国的语言学家或讲德语的语言学家开创的,text linguistics 受到德语Textlinguistik 的影响经常被写成一个词textlinguistics 。

)这个名称暗示篇章语言学是语言学领域或者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独立的分支;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AILA ②)的承认———虽然仍然只是该领域的一部分。

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篇章语言学”这一术语逐渐淡出,被“语篇分析”取而代之。

托恩·冯·戴伊克在1985年编辑的多人合著就被称为《语篇分析手册》。

篇章语言学的早期研究,包括冯·戴伊克自己的研究,是在模仿形式句法。

但是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没有使用篇章语言学这个名称,因为对138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篇章的研究只是语言学这个整体的一个方面。

哈桑(Hasan)(1978)明确提出了这一观点,她从“结构”和“篇章组织”(texture)的核心特征出发,讨论了篇章的性质问题。

另一方面,“语篇分析”这一术语,不包含“语言学”这个词,表明了篇章研究是独立于语言学(默认指形式语言学)的,被界定成了另一个分离的学科。

这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有异曲同工之妙,后现代主义竭力避免“总体化”(totalizing)。

在他们看来,具体的语料是受欢迎的,而概括的理论反而不好了。

语篇分析没有在语言学领域找到归宿,反而在语用学领域找了到归宿,正如可能是1968年①创刊的《语用学杂志》中所定位的那样。

从这个角度讲,语篇分析和关联性、合情合理性、礼貌及很多这一类的概念框架研究有联系。

其实《语用学杂志》宣称它自身的研究领域是“语言语用学”,并且说“通过为研究语言实践提供可能的理论基础,本杂志帮助扩展了我们关于人类互动的形式、功能及其基础方面的知识”。

该杂志“致力于缩短语言学,……等相邻学科之间的距离”。

语篇分析就是语言学研究的七个(“及其他”)领域之一,“普通语言学”也是其中之一。

关于语用学和语言学关系的讨论已经很多了:它们是各自独立的学科吗?还是一个包含另一个?本文不涉及这个问题。

很明显,以这两个名目发表的期刊文章有大量重合之处。

我关心的是语篇分析这种活动。

语篇可以从很多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这些角度不一定全都是我所理解的“语言学”角度。

对我来说,语言学的语篇分析意味着把篇章跟语言的系统联系起来②———也就是说,用来描写篇章的术语是所说及/或所写语言的词汇语法和音系学整体描写的一部分。

在任何关于篇章意义的讨论中,跟那些为了对篇章作即时评述而临时引进的范畴相比,这些术语要有力量得多。

二、语篇的变异语篇是由语言构成的:这是指作为实例的语言(也就是篇章),而非作为系统的语言。

人们谈论“书面语篇”和“口头语篇”;这意味着语篇是以措辞的形式呈现的———这是词汇语法层面的语言,是通过声音或者文字的形式展现并传递给接收者。

这样我们就有了一种根据语篇实现的媒介区分两类基本篇章的方法。

但是,如果“类型”指的是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实例的集合,那么除了这种明显的二分以外,显然还有很多其它不同的语篇类型。

从事语篇分析的学者早就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承认了语篇变异的存在。

在系统功能理论里语篇类型的变异被称为语域变体,我将其定义为“根据使用界定的变体”以区别于方言变体———“根据使用者界定的变体”。

在语域变体中,词汇语法的某个或某些部分的使用频率会发生变化,以建立与语境的某些方面相呼应的模式。

比如,在使用说明之类的程序性语篇中,祈使语气的使用频率会高于平均值。

“语篇种类”(discourse genre)这一术语常常用于这种变体;在系统功能语言学里,语篇种类则专指具有某种特别篇章结构的语篇类型———从语域的普遍潜在结构中选出来的某种类型。

用于篇章分类的其他术语也很多,如“活动类型”(activity type)。

它侧重指场境(setting),特别是机制性场境,如工作面试或者法庭审问。

有一种语篇变异类型跟语域、语类无关,而跟Berstein所谓的“语码”有关(他自己把语码扩展到了“社会语言学的编码取向”方面),我们在这里需要把它们分开来。

语码变体是一个社会的不同群体的语篇风格变体;例如,农村人和城里人表达意义的典型方式可能会有不同,老年人也会区别于年轻人。

茹凯雅·哈桑(Ruqaiya Hasan)曾经对这种变体做过大量的研究,她的研究表明语码变体(跟语域、语类不同)是语义风格的变体。

她研究了在一个澳大利亚的大城市里面母亲和她们的三岁的孩子之间的对话,分析了其中的语义变体。

哈桑和她的同事卡梅尔·克劳伦(Carmel Cloran)使用统计的方法,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①②实际是1977年创刊的。

当“篇章”与“系统”相对使用时,Halliday把前者看作后者的具体体现,或称为“实例”。

参阅下一节第一段。

第1期M. A.K.韩礼德:篇章、语篇、信息139家庭中的语篇风格在两个可以明确辨认的变量上有显著的差异:一个变量是家庭的社会地位,是属于工人阶级还是中产阶级,判断的依据是家庭中的主要经济来源者的工作场所的自主程度;第二个变量就是孩子的性别———虽然孩子还不到四岁,但是母女之间的对话和母子之间的对话有很大的不同(Hasan,2009)。

哈桑注意到,语境这个对所有语篇研究都至关重要的概念,在讨论语码变体的时候,必须比讨论语域变体、语类变体时解读得更加“厚重”(thickly)。

语码变体跟情境中的直接语境(哈桑称之为“物质情境场境”)无关,而是作为一种语义韵律覆盖当时可能进行的所有各种活动。

同时,“语篇”这个词,就像一切跟研究重点中的学术活动有关的术语常常发生的那样,其涵义已大大超出了当初所谓的篇章,现在它已包含了其他各种模式的符号,各种表格、图表,各种各样的示意图、平面图、统计图等。

这些图、表经常和流动的语篇结合在一起,作为对文字篇章的补充,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于系统功能视角下的多模态语篇研究,请见莱姆基(Lemke)(1998),马蒂内克(Martinec)(2005)及其参考文献,鲍德里(Baldry)和蒂博(Thibault)(2008)。

从符号系统本身的角度来解读这些篇章外模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正如迈西森(2009)指出的,我们不仅需要“多模态”语篇这个概念,而且需要“多符号系统”语篇这个概念。

系统功能理论已经为其它符号系统的解读提供了概念框架;例如,克雷斯(Kress)和范·路温(van Leeuwen)的研究(我觉得现在看来堪称“经典”)《读图像》(1996),迈克尔·奥图尔(Michael O’Toole)关于绘画、建筑和雕塑的精彩分析《陈列艺术的语言》(1994),现在即将出增订版(可能在2011年再版)。

迈克尔·奥图尔吸收了分层、等级、元功能等系统概念,提出一个基本问题:功能语言理论在多大程度上能作为视觉艺术的理论研究的基础?语言和音乐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不同的。

尽管音乐中并没有类似词汇语法的东西,范·路温(1999)用发出乐音时需要的行为来定义“音乐意义”;科尔德维尔(Caldwell)(2010)报告说麦克唐纳(McDonald)(即将刊出)把音乐看作“呈现出的意义潜势”,提出了一个“作为社会符号系统的按元功能组织起来的双层音乐模式”。

另一个语篇变体的维度是跨语言的:我们可以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语篇。

系统功能角度的翻译研究强调语言间变体(不同语言之间的变体)和语言内变体(一种语言内部的不同语域之间的变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平行”篇章(不同语言中功能相等的篇章)的多语言研究表明,一种看起来是特定语域的特征会显示很规则的不同语言间差异。

迈西森(Matthiessen),特鲁亚(Teruya)和吴(Wu)(2008)认为多语言语篇研究为语篇分析增添了一个新的维度,并认为在理论指导下对“语境中的篇章”(多语言篇章,笔译、口译中的篇章)展开研究,有助于跨文化研究,包括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同时也有助于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包括语言比较、语言类型学等(他们认为语言比较和类型学也应该以篇章研究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