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监管中公共管理者道德教育问题论文
某国道德教育对中国的启示—以食品安全问题为例 优秀专业论文

一、中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中国的食品安全事件笔者对近年来中国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进行了调查和整理,并列举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安全事件。
①地沟油事件一2006年8月3日,浙江省台州市《台州日报》率先报道出地沟油事件,在《地沟油:不能说的秘密》中揭示了地沟油的真实面目,狭义的地沟油,是指餐馆、宾馆厨房在烹饪的过程中废弃于隔油槽中的油脂,即大部分人生活中常见的,被“两个桶、一个勺的人”从“阴沟、下水道”里捞出来的废弃油脂,通常腐臭不堪。
但除此外,还有许多废弃油脂,被各种途径回收,这些也被媒体称作地沟油。
而每年消费者消费的食用油中大概有200到300万吨是地沟油,危害可想而知。
② 三鹿奶粉事件一2008年9月11日《东方早报》刊登的《甘肃一、中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中国的食品安全事件笔者对近年来中国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进行了调查和整理,并列举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安全事件。
①地沟油事件一2006年8月3日,浙江省台州市《台州日报》率先报道出地沟油事件,在《地沟油:不能说的秘密》中揭示了地沟油的真实面目,狭义的地沟油,是指餐馆、宾馆厨房在烹饪的过程中废弃于隔油槽中的油脂,即大部分人生活中常见的,被“两个桶、一个勺的人”从“阴沟、下水道”里捞出来的废弃油脂,通常腐臭不堪。
但除此外,还有许多废弃油脂,被各种途径回收,这些也被媒体称作地沟油。
而每年消费者消费的食用油中大概有200到300万吨是地沟油,危害可想而知。
② 三鹿奶粉事件一2008年9月11日《东方早报》刊登的《甘肃(-)政府的高度重视自古以来,某国政府始终重视道德教育。
某国政府于1971年颁布改革令,强调把道德放在首位;1978年对德育大纲再次修订,重新颁布,对特设的和项目的数量、内容进行了再次调整;1989年2月修改中小学教学大纲时,由原来的“智、德、体”改为“德、智、体”①,把道德置于了最显著的地位。
某国政府认为公民道德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保障。
食品安全问题的道德反思

食品安全问题的道德反思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曝光,我们不禁要反思这其中的道德问题。
食品安全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道德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食品安全问题涉及着众多的利益关系和道德责任。
本文将从食品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入手,探讨食品安全问题所带来的道德反思。
1. 食品生产环节的道德问题食品生产环节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也是食品安全的第一道保障。
然而,由于追求经济利益,一些生产企业往往存在着道德缺失的问题。
首先,食品生产企业常常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采用不合理的生产方式。
例如,添加大量的化学添加剂、使用劣质原料等。
这种做法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犯,同时也是对道德底线的触碰。
其次,一些企业为了规避监管和检验,采取了欺诈手段。
例如,造假标签、伪造生产日期等。
这不仅是对消费者诚信的欺骗,也是对道德基本原则的违背。
对于食品生产环节的道德问题,我们应当呼吁企业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坚守诚信经营,将消费者的权益放在首位。
2. 食品流通环节的道德问题食品流通环节是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重要环节,也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环节。
然而,在这个环节中也存在着一些道德问题。
首先,一些中间商为了牟取暴利,往往忽视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
他们可能通过操纵价格、运输条件等手段来谋取暴利,导致食品质量下降,食品安全形势严峻。
其次,一些中间商在食品流通环节中存在着假冒伪劣的问题。
他们可能伪造品牌、销售过期食品等,给消费者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针对这些道德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流通环节的监管,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执法机制,同时加强对中间商的培训和引导,使其深入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3. 消费者的道德责任消费者是食品安全问题中不可忽视的一方,他们的道德责任与食品安全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消费者应当自觉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只有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判断食品的安全性,做出正确的消费选择。
其次,消费者应当发挥监督作用,积极参与食品监管工作。
食品安全问题的公共管理伦理思考

食品安全问题的公共管理伦理思考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问题,对于公共管理者来说,如何在处理食品安全问题时考虑伦理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食品安全问题的公共管理伦理思考展开讨论。
公共管理者应当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将食品安全问题作为最重要的公共管理任务。
他们应当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伦理问题。
在处理食品安全问题时,公共管理者应当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放在首位,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忽视食品安全问题。
公共管理者应当保持公正和诚信,不能被利益驱使。
在食品安全问题中,往往存在着各种利益的纠葛,如企业的利益、政府的利益以及公共管理者个人的利益等。
公共管理者应当以公正和诚信的原则来处理食品安全问题,不能被任何利益所动摇。
他们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依法依规进行处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共管理者应当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和控制措施,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
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需要公共管理者进行全面的监管和控制。
在这个过程中,公共管理者应当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监管,建立完善的检查机制和标准,加强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评估和预警,及时处理各类食品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公共管理者应当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公共管理者应当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意识。
他们应当加强与媒体、学校、社区等各方面的合作,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递食品安全知识,引导人民群众正确对待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的公共管理需要考虑伦理因素。
公共管理者应当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保持公正和诚信,加强监管和控制措施,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食品安全问题的公共管理伦理思考

食品安全问题的公共管理伦理思考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食品安全的保障不仅是公共管理的责任,也是一种道德伦理的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还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管理伦理思考对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出发,探讨食品安全问题的公共管理伦理思考。
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公共管理伦理的基本原则。
在公共管理中,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是第一要务。
食品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食品安全出现问题,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威胁。
公共管理要以人民的利益和健康为重,严格监管和管理食品安全问题,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权益。
这是公共管理伦理的基本原则,也是为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理需要遵循公平正义的伦理原则。
在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公共管理者应该公正公平地对待所有的相关利益方,并采取公正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还需要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让社会公众了解更多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信息,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和管理的过程中,增强社会公众的责任感和自我保护意识。
在处理食品安全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寻求最大化的公平正义,防止利益不均和歧视现象的发生。
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遵循诚信和责任的伦理原则。
公共管理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理,需要维护诚信和责任的伦理标准,对社会公众负责。
公共管理者应该秉持诚信原则,向社会公众公开食品安全信息,真实、准确地向社会公众汇报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理进展和相关情况,并且承担相应的责任。
公共管理者还需要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和管理工作,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和效果,切实履行对社会公众的责任。
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遵循公共管理的效益最大化原则。
公共管理者在处理食品安全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公共管理的效益最大化原则,对不同的食品安全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食品安全问题的最优解决效果。
食品安全问题政治论文3000字(2)

食品安全问题政治论文3000字(2)食品安全问题政治论文3000字篇二浅析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对策:整合有关食品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加强对剧毒农药的管理,堵住食品安全的问题源头;健全食品安全管理部门,促进管理的规范化长期化;发挥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问题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有关制度建设。
【关键词】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已变成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伴随着食品加工过程中化学品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因此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当前重大问题。
一、食品安全基本问题阐述食品安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国内外对食品安全的理解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大部分学者认为食品安全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食品数量安全,它涉及食品供给数量的保证,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二是食品质量安全,它涉及食品的质量的保证,以避免食品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危害。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内涵,国内大致有五个观点。
其一,食品安全是个科学概念。
食品安全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每次安全的进步,都与科技进步带来的新科技影响有关。
其二,食品安全是个政治概念。
食品安全是企业政府对社会最基本的承诺,具有唯一性与强制性,属于政府保障和强制范畴。
其三,食品安全是个经济概念。
食品贸易不断增长一方面带动全球食品工业发展;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也是现代生产和消费方式的产物。
其四,食品安全是个法学概念。
与法相关,靠法保障。
其五,食品安全是个社会概念。
一日三餐,必不可少。
只有吃的安全,人心才稳定,社会才稳定。
同时,食品安全可看作是一个“社会约定”,这种约定涵盖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靠全民自觉遵守。
食品安全问题的背后是对人民生活,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严重危害。
它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据统计,每年因食品中毒的人数约20-40万人。
关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论文

[标签:标题]篇一:食品安全问题论文题目:关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与解决对策专业:公共事业管理11-1班级:1班姓名:王柏秀学号:2011023473关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与解决对策摘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人们饮食文化日益多样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苏丹红事件”、“禽流感”、“三鹿奶粉事件”还有最近的H7N9的问题,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要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更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Abstract: :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diet culture increasingly diverse, food hygiene and safety become a hot topic of concern "Sudan red events", "bird flu", "sanlu milk powder event" and more recently the H7N9 problems, affects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all, successive malignant food safety accidents have caused people's attention to food safety, to reconsider the has risen to national public safety height problem, more to strengthen supervision on food safety.关键词:食品安全现状解决对策Keywords: food safety actuality countermeasures引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分析论文

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分析论文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食品安全管理,是对食品从源头阶段到消费者购买到手中这一阶段的全程管控。
就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问题历来是各国关注的重大问题。
本文主要从食品安全问题的本质特征出发,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就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改革提出对策和建议。
1对我国政府食品安全管理的基本评判政府是整个国民食品安全体系的最重要监管者。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但即便如此,食品安全事件仍频频发生。
就现阶段政府对我国食品安全的管控而言,一方面可以看出政府对于食品安全管理欠缺经验,另一方面也存在政府多头管制导致权责不明、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食品安全维权难等问题,总体表现出食品安全政府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效果不理想。
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问题上暴露出来的管理缺失、监控失灵已经大大影响了公众对于食品消费的信心。
2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必然失败”论食品不同于桌椅板凳,更不同于电子产品等,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食品的安全、品质会随着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不断地下降、变质。
同时,食品的生产、流通环节,存在着较短的周期性,从而使得对食品安全的监管难上加难。
所有的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政府在履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时做不到尽善尽美,甚至满足不了公众的要求。
2.1政府的监管做不到时时监控我国人口众多,是食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
面对国民每天所需消耗的巨大份额的食品,从行政成本上来说,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不可能做到时时监控,在很多时候,必然出现监控的漏洞。
2.2公众对亚安全食品难以维权每个人每天都需要摄取各种各样的食物,而人们在摄取很多亚安全的食品时,其本人是很难发现食品存在问题的,而实际上这些摄入的亚安全食品,是会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
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政府的相关检测机构也很难断定这样的食品是否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这类事件的不了了之。
食品安全问题的公共管理伦理思考

食品安全问题的公共管理伦理思考食品安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公共管理问题,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在处理食品安全问题时,公共管理者需要遵循一定的伦理思考,确保公正、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保护人民群众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公共管理者需要确保食品安全问题的公正性。
公共管理者应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处理食品安全问题,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每个人都遵守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在处罚违法者时,应坚持依法办事,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惩罚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公共管理者需要确保食品安全问题的公开性。
公共管理者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公开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信息,向公众传达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与影响,引导公众正确对待食品安全,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公共管理者还应公开食品安全检测的结果,建立透明的监测体系,提供可靠的信息,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
公共管理者需要确保食品安全问题的公众参与性。
公共管理者应积极倾听公众的声音,了解公众的期望,并将公众的需求融入到食品安全管理的决策制定过程中。
对于公众普遍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公共管理者应及时组织专家进行解答,解答公众的疑虑,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沟通机制,增加公众的参与感,形成共治共管的局面。
公共管理者需要确保食品安全问题的公务风险可控性。
公共管理者应不断加强监管机构的能力建设,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监管水平。
还应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形成食品安全风险宽容度低的局面。
公共管理者还应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和经营者的监管,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加强食品源头和市场监管,确保食品安全风险可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公共管理者道德教育问题探析【摘要】加强对公共管理者的道德教育,就能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能,重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事实上,公共管理者的道德并不可教,而只能通过进行基于道德存在的制度设计和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者的道德主体性来加强公共管理者行为道德化建设,进而有效解决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不力及由此产生的政府信任危机问题。
【关键词】食品安全;道德教育;道德存在;政府信用analysis on ethics education of public managers in food safety regulationhu xiao-li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300222【abstract】could government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food safety regulation and reconstruct government credit by strengthening the ethics education of public manage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ssence of ethics education,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ethics education can not improve the morality level of public managers, and the way to solve the ineffectiveness of food safety regulation and government credit crisis is strengthening the moralizing of public managers by institution design which core is moral existence and exerting the public managers ethics subjectivity.【key words】food safety; ethics education; moral existence; government credit【中图分类号】 c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13-02纵观人类历史,教育向来被人们视作祛除愚昧、传承文明、延续人类社会生命的最佳途径。
人类但凡陷入自身发展问题的泥沼时,必然首先想到求助于教育。
而道德教育因为有着被普遍认可的“内化于心”的功能,往往被社会治理者们当成型塑人格、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的法宝。
于是乎,当政府部门不断出台严厉的监管措施却仍旧未能有效阻止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时候,“道德教育”,成为了理论家和实践者们倍加推崇的手段,认为加强道德教育能够重拾诚信,重新建立起消费者、食品生产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任关系。
这些理论家和实践者中的大多数还认识到,虽然食品安全问题的核心在企业,但政府部门作为企业非法行为的强势制衡者,政府部门内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也应必须予以重点关注,必须对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公共管理者进行道德教育,以保证政府的监管责任真正落实到位。
然而,惯性思维下的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道德教育真的有效么?”如果真的有效,为什么在我们这个一直强调道德教育的社会里,还有许许多多表里不一的“文明人”?如果真的有效,为什么在我们已经通过学校、通过传媒不断加强道德教育的背景下,人们对他人、对社会及其治理主体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信任和失落感?本文试图在深入剖析“道德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探析如何有效地提升公共管理者的道德水平,从而增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效能。
1 道德不可教黑格尔曾说:“善是不能教的,而是包含在精神的本性之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永恒的东西,自在自为地存在的东西,都包含在人本身之内,都要从人本身中发展出来。
”[1]66 在黑格尔看来,教育并不能让人达到善的境界,善只能是人的内心的自发行为。
1.1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道德教育的假性表征随着人类走过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悄然来临。
社会治理模式也相应地从管理型模式向服务型模式过渡,即到了我们常说的公共管理阶段。
当我们站到公共管理这一平台上去回视前两种社会治理模式中道德教育的有效成果时,我们发现,所有的一切都仅是假象而已。
所谓的道德教育,实为治理主体的精神强加。
在农业社会中,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秩序,除了在教义中添加“道德规范”之外,往往还利用宗教的力量对被统治者实行“双重洗脑”。
在此种状态下,那些“规矩的文明人”们事实上已经被剥离了自我的独立人格,对被统治者产生强烈的精神依附。
到了工业社会,虽然“公共利益”、“公共精神”在话语层面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由于处在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治理主体实际上还是倾向于关注少数人的利益。
对大众施行的道德教育,仍旧摆脱不了“使大众归附于治理主体”的嫌疑。
所以说,在统治型和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下,道德教育所产生的行为规范化、行为道德化都是虚假的。
1.2 道德教育的终极依附:道德存在“道德的领域应是自由的领域、创造的领域、选择的领域,一旦将这些核心内涵排除,道德也就只能处于一种外在他律层面,而丧失了自律层面的内在支持,道德也就必然走向虚无和毁灭”。
[2]11只有道德主体能动的内在,才是道德行为产生变化的根本动因。
在《公共管理伦理学》一书中,张康之教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道德行为的基点:道德存在。
“人的道德存在是人的本质,但不是先在于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发展、群体生成和个人成长中不断获得的本质。
”[3]154“人是因为本来就有着道德存在才会对他人的道德行为作出回应”。
[3]153“人的教育状况、学习程度和修养水平之所以能够影响人的德性,也基本上可以被理解成影响了人的情感,然后才影响人的道德存在。
”[3]152由此看来,真正要避开道德教育外加性的负面影响,让道德教育真正深入到个体的内心世界,关键在于拨动道德主体能动性的内在机制,唤醒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因素。
张康之教授还强调,道德存在要与客观要求契合才能发挥正的功用,“公共管理者的责任和义务的实现就是公共管理者的道德存在与他的岗位、职务所包含着的责任和义务的契合和统一。
而且,也恰恰是这种契合与统一,才在根本上使行政的、法律的责任义务完全转化为道德的责任义务。
”[3]155总括起来,“教育的功能更多地表现在知识的传承方面,许许多多社会问题都不应寄望于教育来加以解决,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不仅不是由于教育带来的,反而恰恰是教育功能有限性的证明。
”[3]3482 道德教育的重新定位尽管“道德是否可教”在柏拉图和苏格拉底那里就有了最初的争论,但当代对道德教育有效性的质疑却是前所未有的,这使得人们迫切想找寻出一条解救“窘境中的道德教育”的道路。
但人们又往往囿于“道德的确应该是可教的”这种惯有思维而无法自拔。
于此,张康之教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认为“道德教育是可以包含在制度认同之中的,而且,只有在制度认同中才会获得真正的教育效果。
当制度排斥道德时,在道德教育方面无论投入多大的精力,也无法收到实效。
所以,道德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本身,甚至不能满足于伦理学的研究,而是要着力于伦理制度建设。
当伦理学的研究服务于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而不是服务于直接的道德教育时,道德教育已在其中了”。
[3]344与西方重视个人价值与实践的理性精神相比,中国的传统思想则更加青睐于“内求于心”。
越是内心的东西,越是难以掌控。
斯宾诺沙曾说,“我们不能绝对地控制感情。
要想控制和调节情感,需要艰苦的训练和奋斗。
”[4]246这种“训练和奋斗”,既包括上面提到的作为根本途径的制度建设,也包括作为辅助路径的个人修养。
早在上个世纪初,亚瑟?史密斯在其著《中国人德行》中就深刻地指出,“为了革新中国,必须追溯性格的动因,使人格升华,良心必须得到实际的推崇。
”[5]203无奈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和中国人心灵的严重麻痹,这种建议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切实可行的基础,只是在某些激进作家的作品当中有几声类似于口号的话语表达罢了。
而伴随着中国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型,“升华人格”、“推崇良心”获得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从根本上消除某些社会治理中的痼疾的希望。
公共管理者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其人格修养、良心程度是社会正向发展的核心之维。
具体到食品安全监管视域下,道德教育的要义实际上就成了公共管理者的行为道德化问题。
3 加强公共管理者行为道德化建设,实现食品安全有效监管3.1 进行基于道德存在的制度设计“近代以来,社会各个领域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基本上是从人的物理存在和人的物质要求出发的,而且,它让所有从精神存在出发提出制度设计的‘乌托邦’学说显得那样荒诞。
……根据历史发展的逻辑,在后工业社会中,将会从人的道德存在出发去作出制度设计。
”[3]332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公共管理者因为地位的特殊性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难题。
事实上,公共管理者既非统治者,也非公仆,他们只是从事公共管理职业的一个群体,只是职业神秘性为他们的道德失范提供了可趁之机。
例如,为了保护地方经济或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而实质性地放纵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部门间的利益冲突所导致的监管责任推诿;绩效考核未跟进,监管行为常限于样品检查,也不及时更新检查项目目录和改进检查技术;等等。
如何才能通过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唤醒公共管理者的道德存在呢?赏善惩恶机制的确立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这里的赏善和惩恶是属于精神和道德范畴的,需要借助于社会舆论的力量,同时要有专门的机构来引导这种力量,使公共管理者的荣辱感和良心得到激发,使其会为自己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道德行为感到自豪,会为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不道德行为感到羞愧。
3.2 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者的道德主体性在公共管理这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中,公共管理者的自主性得到归还,成为拥有充分自主性的治理者。
独立自主靠历史前提定格,公共管理活动中的独立自主与以往各种治理模式中的权力执掌者的那种惯常表现出来的个人专断完全不同。
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公共管理者的独立自主的人格主要表现为思想和意识层面的自由,表现为道德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除了基本的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者道德主体性的方法主要是提升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不同于道德教育,它所欲达到的是内在的人的道德存在的恢复和重建。
如果一个从事食品安全监管的公共管理者的道德修养境界足够高,他在行使监管权力的时候就不再无奈地迫于外在强加的法律和道德规范,而是出于本心自觉去维护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去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由此,以往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腐败和寻租问题也得以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