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开卷 必备资料
马哲详细复习资料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一: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4)、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马哲专业课参考书

马哲专业课作为一门深奥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学习马哲专业课,学生们需要掌握一些必备的参考书目。
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荐的马哲专业课参考书: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一本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材,它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是学习马哲专业课的基础。
这本书条理清晰,语言简练,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和精髓。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一本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著作。
它详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发展。
此外,《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一本聚焦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著作,它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和新应用。
这本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是一本收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选集,它收录了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代表性著作。
这本书是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读之作,有助于学生直接接触原著,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和精神。
总之,以上这些参考书目是学习马哲专业课的重要资料,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学生们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历史和应用,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哲学及其历史演变1、哲学及其特点: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哲学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和反思性;哲学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总体性;哲学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时代性。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4页)3、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什么?两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9-11)4、哲学的党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它们的区分标准是什么?唯物主义有哪几种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是什么?(12-13)5、什么是经验论和唯理论?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16-17)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有哪些?(27)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第三节的内容。
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
)答题思路: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与旧唯物主义哲学一样承认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但是他指出旧唯物主义哲学“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而“没有”从实践的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马克思与唯心主义哲学一样承认人的能动方面,但是他指出: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方面,它与旧唯物主义哲学一样,也不知道现实的实践活动本身。
马克思在批判旧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动了一场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在马克思看来,实践首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要互换其活动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的开始时就已经在实践者的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形式存在,并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重要的思想体系,它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在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我们需要掌握其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其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过程中,提出了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而这种变化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这一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存在形式,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非线性,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统一的。
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三、实践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它为我们认识社会现象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观察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帮助我们超越表面现象,深入分析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在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我们还需要了解其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指导思想,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在中国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重要的思想体系,它以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原理,具有指导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考研政治马哲必背40理论知识点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含义、关系和意义
4、实践的含义及意义
5、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形式
6、实践的结构
7、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原理
8、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9、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8、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
19、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
20、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
21、现象和本质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
22、内容和形式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
2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7、社会形态的含义及社会形态的更替
38、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3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40、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2 下一页
25、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6、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27、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28、认识的发展规律原理
29、真理的客观性原理
3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相互关系
3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2、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33、社会发展的原理
1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5、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16、质量互变规律的主要内容
17、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主要内容
考研政治马哲必背 40 理论知识点
马哲必备40理论知识点

马哲必备40理论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和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宇宙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对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总结和发展。
2.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它包括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质量互变原理和否定之否定原理等。
3. 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4. 唯心论的批判与否定唯心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面,它将意识置于物质之上,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5. 实践的决定性地位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它认为人类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来源于实践活动。
6. 人的本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人,并且探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斗争的规律等。
7.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它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8. 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动力,通过阶级斗争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并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9. 资本主义的特征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等基本特征,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10.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和手段,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
11.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消除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以及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宗教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了宗教的幻觉性和剥削性质,并提出了宗教是受压迫阶级的幻觉的批判。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性是可变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人类通过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来实现自身的人性。
最新马克思开卷也需要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要点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XX,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3、唯物辩证法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
唯物辩证法就是对物质世界的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的反映。
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2)、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大方面: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开卷考试必备重点目录+一套原题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p14马克思主义的概念p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p2和组成部分p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P15和理论品质p1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p20-2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p4,p6、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的实践活动发展p11、马克思主义产生意义P1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理论联系实际哲学、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p27、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物质、运动、静止、时间与空间(概念与特性)、实践;联系、发展、矛盾及其双重属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度、质变、量变、肯定与否定p46;哲学概念p27、哲学基本问题(含义p28、具体内容p2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标准p28-29)物质概念(唯一特性p30)、运动(概念p32、物质与运动关系p32、运动与静止p32、时空间概念及特性p32)、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的决定作用p30-31、意识的本质p31及其能动作用p56-57;实践内涵p34、形式p35、特征p35、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联系观(内涵p40、特点p40)、发展观(内涵p41、实质p41、新旧事物概念p41、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性p41)矛盾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矛盾内涵?、矛盾属性(内涵p43、关系p43、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内涵p44,p45、关系p45);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p46;质变与量变内涵p46、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p46);否定之否定规律:辨证否定观内涵p46-47规律(内涵p54、特点p54)物质观创立的意义p31、社会物质性表现p33、矛盾分析方法p45、五对范畴?;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区分p55)、发挥意识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p57主体与客体(内涵p63、关系p6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65、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论断p66;认识的辨证运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概念p68、基本形式p68、辩证关系p69);真理观:真理内涵p71、真理客观性p72、真理双重属性p73、真理检验标准p77认识的两次飞跃的基本条件p69,p70、认识运动的无限性和反复性p70-p71、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真理与谬误p76、真理与价值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p95、辩证关系p9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p9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p100,p101、构成要素p100、两者的辩证关系p10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p105、两者的辩证关系p107)、国家(实质p106、国体与政体p106);阶级概念p115与实质p11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p11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p130-p13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社会形态(内涵p109及一般规律p108?);阶级斗争p116、社会革命p119 、改革p121、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作用;群众史观:两种对立的历史观(谁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制约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因素p131——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商品经济p143、商品p144、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45、货币P148、劳动力商品P153、剩余价值p157、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p159与相对剩余价值p160、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p165、利润p168?、经济危机商品二因素p144与劳动二重性p145、价值规律(内涵p146及作用p147-p148)、货币概念p148与职能p148、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p149-p150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p153-p154、劳动力商品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特点p154)、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前提p157、特点p157、剩余价值生产方法p159-p160、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p158、资本本质p158)、资本积累p162、资本的有机构成p163、相对过剩人口p164、工资p167、社会再生产(核心问题)p16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p169与经济危机p170商品经济产生条件p14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价值形式的发展(四个阶段表现)p148、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意义p151;资本主义所有权与所有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p156、资本的原始积累p141、资本的循环周转规律(流程p165、条件p165)形式?及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p172-p173及本质p172、意识形态p177及本质p177-p178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垄断、垄断组织p183、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186、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两个发展阶段p182(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生产集中p182、资本集中p182、垄断(内涵p183、原因p183、垄断时期竞争特点p184)、金融资本p184与金融寡头p185、垄断利润p185与垄断价格p18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形成p187-p188、作用p189、垄断资本主义实质p193)、经济全球化表现p194-p195经济全球化表现、动因p196和后果p19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政治经济新变化、原因p202-p203和实质p203-p20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一、单项选择题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专题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理论意义。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4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5.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6简述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其次,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一般说来,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了,就可以称之为真理性的认识;如果失败了,并且不是由于认识之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那就是错误的认识。
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
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第四专题4.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第四专题1.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原理。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3.简述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
第五专题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是什么?第一,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第二,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第四,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第五,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2.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问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第六专题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1、什么是马克思?(书本第2页)2、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书本第7页)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答:(1)内容: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即何者为本原,何者为派生的问题。
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
第二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个哲学重要派别。
上述两个方面同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不可分割,但其中的第一方面,即何者第一性的问题,是更为根本的内容,规定着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以及所有其他哲学问题的解决原则和方向。
(2)意义:1、理论上,它是我们正确识别哲学基本派别,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思想武器。
2、实践中,它指导我们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其三,现实中,它是我党“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思想路线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党正确领导我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思想保证。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答: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活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的特性。
因此,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5、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答: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
正确的科学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答: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
唯物辩证法就是对物质世界的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的反映。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7、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答:(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质变和量变两种形式或状态。
量变是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质的基础上,在事物原有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