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开卷资料必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开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一(开卷)一、请先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根据所学原理,回答问题。
(23分)材料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材料2: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吕氏春秋•察今》)材料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入湖,人皆吊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举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淮南子•人间训》)请回答:1、材料1和材料2两则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其教训是什么?2、材料3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它的?3、上述三则哲学寓言对你有何启示?二、汶川特大地震令人怵目惊心,其破坏力超过上世纪70年代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实在是一场罕见的人间灾难。
然而,自5月12日以来的抗震救灾实践却庄严地向世界昭示:地震可以震坏道路、震毁家园,但震不垮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面对灾难,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心系群众,沉着应对,果断决策,发挥了凝聚全国人民共同战胜灾难的坚强领导核心的作用;广大共产党员冲锋在前,不顾个人的安危,把灾民当亲人,将共产党员的责任、使命和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消防队员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他们的出色表现再次展示了中国军队首先是“人民之师、和平之师”的宗旨;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战斗在抗震救灾最前线,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灾难面前中国民众所表现出的前所未有的凝聚力,他们不再分地区、阶层、职业和贫富,全国人民团结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马原开卷考试必备

马原开卷考试必备基本考核点v 绪论v 一、基本概念:v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p14v 二、教学重点:v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p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p2和组成部分p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P15和理论品质p1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p20-21v 绪论v 三、一般知识点:v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p4,p6、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的实践活动发展p11、马克思主义产生意义P1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理论联系实际v 第一章v 一、基本概念:v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p27、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物质、运动、静止、时间与空间(概念与特性)、实践;v 联系、发展、矛盾及其双重属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度、质变、量变、肯定与否定p46;v 第一章v 二、教学重点:v 1、哲学概念p27、哲学基本问题(含义p28、具体内容p2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标准p28-29)v 2、物质概念(唯一特性p30)、运动(概念p32、物质与运动关系p32、运动与静止p32、时空间概念及特性p32)、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的决定作用p30-31、意识的本质p31及其能动作用p56-57;实践内涵p34、形式p35、特征p35、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v 第一章v 3、联系观(内涵p40、特点p40)、发展观(内涵p41、实质p41、新旧事物概念p 41、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性p41)v 4、矛盾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矛盾内涵?、矛盾属性(内涵p43、关系p43、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内涵p44,p45、关系p45);v 第一章v 5、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p46;质变与量变内涵p46、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p4 6);v 6、否定之否定规律:辨证否定观内涵p46-47v 7、规律(内涵p54、特点p54)v 第一章v 三、一般知识点:v 物质观创立的意义p31、社会物质性表现p33、矛盾分析方法p45、五对范畴?;v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区分p55)、发挥意识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p57v 第二章v 一、基本概念:v 主体、客体、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及其双重属性v 第二章v 二、教学重点:v 1、主体与客体(内涵p63、关系p6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65、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论断p66;v 认识的辨证运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概念p68、基本形式p68、辩证关系p6 9);v 第二章v 2、真理观:真理内涵p71、真理客观性p72、真理双重属性p73、真理检验标准p7 7v 第二章v 三、一般知识点:v 认识的两次飞跃的基本条件p69,p70、认识运动的无限性和反复性p70-p71、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真理与谬误p76、真理与价值v 第三章v 一、基本概念:v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国家、国体与政体、人民群众v 第三章v 二、教学重点:v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p95、辩证关系p9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p98)v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p100,p101、构成要素p100、两者的辩证关系p10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p105、两者的辩证关系p107)、国家(实质p106、国体与政体p106);阶级概念p115与实质p115v 第三章v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p11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p130-p131v 第三章v 三、一般知识点:v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社会形态(内涵p109及一般规律p108?);阶级斗争p116、社会革命p119 、改革p121、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作用;v 群众史观:两种对立的历史观(谁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制约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因素p131——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v 第四章v 一、基本概念:v 商品经济p143、商品p144、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45、货币P148、劳动力商品P153、剩余价值p157、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p159与相对剩余价值p160、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p165、利润p168?、经济危机v 第四章v 二、教学重点:v 1、劳动价值论:v 商品二因素p144与劳动二重性p145、价值规律(内涵p146及作用p147-p14 8)、货币概念p148与职能p148、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p 149-p150v 第四章v 2、剩余价值论:v 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p153-p154、劳动力商品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特点p154)、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前提p157、特点p157、剩余价值生产方法p159-p16 0、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p158、资本本质p158)、资本积累p162、资本的有机构成p16 3、相对过剩人口p164、工资p167、社会再生产(核心问题)p16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p 169与经济危机p170v 第四章v 三、一般知识点:v 商品经济产生条件p14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价值形式的发展(四个阶段表现)p148、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意义p151;v 资本主义所有权与所有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p156、资本的原始积累p14 1、资本的循环周转规律(流程p165、条件p165)形式?及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p172-p173及本质p172、意识形态p177及本质p177-p178v 第五章v 一、基本概念:v 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垄断、垄断组织p183、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186、经济全球化v 第五章v 二、教学重点:v 资本主义两个发展阶段p182(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生产集中p182、资本集中p18 2、垄断(内涵p183、原因p183、垄断时期竞争特点p184)、金融资本p184与金融寡头p185、垄断利润p185与垄断价格p18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形成p187-p18 8、作用p189、垄断资本主义实质p193)、经济全球化表现p194-p195v 第五章v 三、一般知识点:v 经济全球化表现、动因p196和后果p19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政治经济新变化、原因p202-p203和实质p203-p20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一笔记(开卷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学马克思主义?怎么学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定性1.资本主义时代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供应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日趋激化,剧烈须要科学理论的指导3.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社会主义4.马克思参与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进行了理论创建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特点是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志向是实现共产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与其发展规律一、哲学绪论1. 哲学本质: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方法观、世界观,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2. 哲学结构①哲学=自然观+社会观+相识论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唯物论+辩证法+相识论)+唯物史观③唯物论=物质论+意识论+运动论+时空论④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几对范畴=(联系+发展)+(对立统一+质变量变+确定否定)+(缘由结果+现象本质+形式内容+可能实现+必定偶然)⑤唯物史观=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唯物主义的揭示社会的本质+结构+缘由+规律+……⑥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元论+唯物论+辩证法+可知论3. 哲学的基本问题(主干)①哲学本质: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方法观、世界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②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主观=精神=意识存在=客观=物质)。
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a)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本源,谁确定谁的问题,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卫衣标准,认为思维是世界本源,思维确定存在的是唯心主义,相反的是唯物主义(包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定义与基本思想)(b)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或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否相识事物。
马克思考试必胜宝典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P102~103):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包括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的思想理论观点。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了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促进了思维方式变革。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时间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产生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是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原重点必背

马原重点必背一、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一切事物中蕴含的矛盾和内部矛盾斗争的动力。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整体,在发展中不断实现着否定、肯定、超越的过程,推动事物的进步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基础的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强调社会历史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辩证的运动。
二、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提出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和他们自身维持生存所需价值之间的差额,也是资本家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占有。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特有的资本-劳动关系密切相关。
三、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基本概念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现象,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将剩余价值再投资扩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和生产商品的过程。
资本积累的规律资本积累具有内在的规律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过程中,也在产生着一系列的矛盾和危机。
第二,剥削程度的增加和人口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剥削程度的加深,同时也会引发人口问题。
第三,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会逐渐集中和垄断,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按劳分配和各尽所能分配的结合;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是指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全面共产主义制度的理想社会。
马克思必考题目及其答案 (2)

复习题一、选择题2、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两大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这两大学说分别是(A、D)A、唯物史观B、劳动价值学说C、剩余价值学说D、辩证法E、认识论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分别是(A、B、C)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军事学E、马克思主义法学4、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直接理论来源分别是(A、B、D)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人权宣言d)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e)人生而自由平等5、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的,因为:(ABC)A、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B、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运动和物质都是实体E、运动与物质实际上是一个东西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E、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B)A、物质和精神B、联系和发展C、运动和静止D、实践和认识E、时间和空间8、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ABD)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E、本质和现象的关系9、哲学基本问题是:(AC)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C、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和本质是:(B)A、原子B、物质C、精神D、运动E、实践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A、运动性B、规律性C、可知性D、客观实在性E、多样性12、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ABCDE)A、事物的本质联系B、事物的必然联系C、事物的稳定联系D、客观的E、事物本身固有的13、意识是:(ABCDE)A、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C、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D、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E、人脑的机能和属性1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C)。
《马克思主义原理》开卷考试资料

《马克思主义原理》开卷考试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产阶级和⼈类解放的科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马恩创⽴的思想体系(1)马克思主义是马恩创⽴的(2)马克思主义是⼀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是马恩把握时代脉搏的产物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创新理论①马克思主义是深深植根于实践的:在实践中产⽣、在实践中发展②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并紧跟时代,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4、马克思主义是⽆产阶级的科学理论①马克思主义是属于⽆产阶级的②马克思主义是⽆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法论,是关于⾃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5、马克思主义是以改变现实世界为⼰任的科学理论(1)马克思主义是深刻改变了现实世界的科学理论第⼀、它是⼈类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体系第⼆、它磅礴于世界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就(2)它为世界⼈民展⽰⼈⼈⾃由发展的美好前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场、基本观点、基本⽅法的总称基本⽴场:⼈类解放⽴场、⽆产阶级⽴场基本观点: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基本⽅法: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历史和逻辑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1、为了把握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法论。
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法论。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从根本上揭⽰了⾃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法论,给予⽆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理基础。
运⽤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运⽤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为了站稳⼈民群众的政治⽴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切理论和奋⽃都应致⼒于实现以劳动⼈民为主体的最⼴⼤⼈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场。
马原简答题必考

马原简答题必考概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斗争,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极大丰富的理论,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
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基本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③阶级性,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声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一个立场)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14个基本观点)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6个基本方法)4.(联系实际说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①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②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③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5.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与运动、静止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物质与运动、静止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基础和载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6.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7.联系的含义及特点,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③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8.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哲学上的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基本属性,用辩证法矛盾观分析实际问题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基本属性:①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②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用辩证法矛盾观分析实际问题,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方法去解决矛盾。
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特殊性:1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3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原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1.:运用辩证法分析实际问题,运用辩证思维分析实际问题12.质变、量变及其相互关系。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中断。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3.辩证否定的实质。
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4.: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
分析与综合: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
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
15.认识的本质,认识发展的规律,人的意识的社会性的含义。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他不但具有再现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特征。
认识发展的规律: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的过程。
人的意识的社会性的含义:16.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规律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也影响实践,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3).因此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对实践有反作用17.必然与自由(含义)必然:指规律性,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
自由:哲学上的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指的是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18:检验真理的标准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证明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
19.人的实践活动受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制约真理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价值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主要体现在: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指引,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0: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答: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①它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②它服从于实践满足人们客观需要这一根本目的③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它引导实践活动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意义: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不同的人们,行为的取向也会不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
即使从同一个真理性的认识出发,也可能引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行为取向。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归根结底是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
2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运用这一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2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答: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它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它还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有:①劳动资料(劳动手段)②劳动对象。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③科学技术。
它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它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它的支配和制约。
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3: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作用。
答: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表现在: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作用:(一)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