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2015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扫描版)
河南省中原名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4.D(固:使……坚固,巩固。
)5.C6.B(“予以破格提拔”有误,原文中是“适欲官之,会帝崩”。
)7.(1) 当时有的人劝谏他说过于清静无为,将会因为身后的声名而失去现实的利益。
崔骃模仿杨雄的《解嘲》,作《达旨》来回答他们。
“讥”“后名”“拟”各1分,大意2分。
(2)所以君子福大却更加恐惧,爵位高而更加谦恭。
看远近、低头抬头都有法则可循,铭刻在几杖之上,刻记在盘盂之间。
“隆”“则”“铭”各1分,大意2分。
]8.答:构思新颖,以拟人..(2..(2分),没有描绘雪景,也没有直叙受阻,只是虚笔侧写..手法,借白鸥设问分)含蓄地揭示了孤舟遇雪受阻这一题旨(1分)。
9.答:直写夜雪,扣题“荆溪阻雪”,表达了诗人被迫滞留荆溪的愁思(3分);引入梅花这一高洁的形象,使立意更深刻,联想到作者在宋亡之后,隐居不仕的经历,使人感到他的愁思中,还应有忧国伤时的愁怀(3分)。
10.(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1)CE(C3分,E2分,D1 分)(A第2段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从小说开头“老了。
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可以看出,“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直往西山里坠”是把暮年的老木比喻为西坠的太阳,形象生动。
B“写出老木人缘好“不对,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年村里人丁兴旺,邻里关系融洽。
D还有对埋在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的不舍)(2)①“炊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连接着老木的童年往事和现在的生活。
②“渐渐消散的炊烟”表明村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已渐渐离开了世世代代生存的故土,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
③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恋,引发读者对朝代变迁的感叹。
(每点2分)(3)①老态龙钟;②都曾经历生活的辛苦和时代的变迁;③都表现出了忠诚,老木忠诚地守候土地、村庄,阿黄忠诚地守候主人。
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语文·答案一、(9分,每小题3分)1.B。
(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春秋时期便已有牙箸、玉箸,秦汉时期有铜箸、铁箸,盛唐时有漆箸、金箸、银箸、象牙箸等,发展至今,制材可谓是五花八门。
)2.D。
(筷子古名曰“箸”,“箸”易名为“筷”有成说,与民间讳俗有关。
民间讳言“住”,故更之为“快”,又因筷子多以竹制成,就在“快”字头上添“竹”字头,“筷”字乃成;近代汉语中,单音节名词有向双音节名词发展的趋势,于是“筷子”应运而生。
)3.C。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不是因为筷子只应该“大朴胜华”,而是箕子见微知著,从殷纣王使用象牙筷子吃饭一事推想到纣王可能由此骄奢淫逸,一发而不可收,终至亡国身死的结局。
因而箕子感到很可怕。
)4、答案:C解析:趣,催促。
5、C6、B解析:是前任县令中有三个因此受到牵连,其中一个还因为受牵累死去,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离去,让牵累死去的县令的妻儿回了家。
7、(1)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
(“辈、迫、走、藉”各1分,大意1分。
)(2)(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斥止、验问、徇、由是、肃然”各1分) 【参考译文】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代居住在桐城的龙眠山下。
性格机敏聪慧,二十岁那年在乡里被举荐,不久,成为进士,任瑞昌县令。
瑞昌隶属于九江,依山带湖,百姓疲乏且盗贼猖獗,拖欠赋税很久了。
江公到的时候,以前在九江任职的县令因犯此罪被抓的总共有三批,其中前任因为所欠赋税累积太多要被处死,他的妻小不能回家,江公毅然决定上报府邸,补上所拖欠的赋税,全部免除了他的罪责,令其妻小回家。
县郭合并河流,河岸崩塌堵塞旧道,江公捐赠俸禄并提倡集资建筑堤坝完成此项工程,百姓称其为“江公堤”。
当时闵.楚情况危急,瑞昌与楚相临,怀有歹意的人趁此抢劫行窃,官吏提议发兵剿灭他们,江公说:“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
河南省2015届八市重点高中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河南省2015届八市重点高中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机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2014.12整理制作:青峰弦月语文工作室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筷子漫谈①概览大千世界,综观天下苍生,其进餐工具大体可分为三类。
欧美人惯用刀、叉、匙,一餐而三器并用,考究而繁琐;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居民,至今仍以手抓食,古朴而粗犷;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则使用筷子,简易而便捷。
对自己祖先所发明并沿用至今的筷子,国人情有独钟。
②中华大地是筷子的故乡,先人用筷子进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从外观上看,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十分简陋,但经国人巧手掌控,则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
锋之所指,美味尽收;取舍自如,纵横桌上。
堪称使用方便,价廉物美。
③可以想像,远古时期洪荒满目,文明未启。
人们采摘渔猎,以生食过活。
我们的祖先肯定也经历过用手抓、捧而食的阶段。
但懂得用火后,开始享用熟食,吃热烫的食物时,再直接用手取之,则不美也。
于是自然就会想到用木棍儿夹之,以为佐助。
天长日久,人们便练就了用木棍儿取食的本领,这就是人们使用筷子的由来。
④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
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
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
正因如此,细棍儿、修竹等,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已呼之欲出。
从当今筷子的形体考察,仍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诚“大朴胜华”之典型也。
⑤筷子古名曰“箸”。
《韩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纣为象著而箕子怖”之语。
由此可见,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纣时期。
⑥著之易名为筷,亦有成说。
明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有云:民间讳俗,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
河南省南阳市部分示范高中(八校)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扫描版含答案

资料概述与简介 2015春期河南省部分示范性高中二年级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必然与曲调格式不相合”有误,原文是“但以齐言的诗入曲必然有不相合的”,“必然有不相合的”意味着有不相合的,也有相合的,并非一定不相合。
?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主要内容的能力。
此项表述遗漏了必不可少的信息,应是“在苏轼、辛弃疾那种‘豪放派’出现以前”,词“很少触及严肃、沉重、宏大的主题”。
?3.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温庭筠《更漏子》的下阕所表现的离情,在诗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有误。
根据文意可知,倒数第三段结尾的“在诗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是指诗难以像词那样“能够将情感呈现得更为细微”,而不是说诗不能表现“离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 4.D? (赡:充足)? 5.C? 6.B? ?(他没有为儒臣开脱,也没说金因不重用儒臣灭亡。
) 7.(1)而地方官吏又横征暴敛,搜刮一空,那么就少有不受冻挨饿的百姓。
(2)战乱后贫弱小民大多依附于豪强的庇护,有的靠做工换取衣食,时日长久,他们就被掩藏沦为家奴,德辉把他们都释放,恢复平民的身份。
8. “共”字更好。
“共星河”的“共”字,反衬出除“星河”以外,其他别无可“共”,从而使人由今夕的独处而想到已往的欢聚。
一个“共”字,烘托出诗人极其寂寞的感受,透露出诗人深切的忆昔之情。
而“在”字则无此意,表达效果较平淡,不及“共”字。
? 9.该诗抒发了诗人思念诸弟、勤政爱民的思想情感。
①融情于景:首联两句借秋夕、银河之景,流露出思弟之苦;颔联中以“空斋”对“高梧”,更托出诗人思念诸弟的殷切心情。
②直抒胸臆:颈联和尾联直接抒情——朝廷刚刚对“我”委以重任,“我”怕从政不力,不能为解除人民的灾难和忧患尽职;况且本来自己的身体就不太好,更不应该为一己之念而从政事中分心;毕竟分别时间不算太久,还是不要过于在意这短期的分别,否则会使颜鬓苍老,岁月蹉跎 10.(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DE不给分。
河南省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2)

绝密★启用前河南省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贷借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向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或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八市重点高中届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监测考试卷及答案(高三语文试卷)

八市重点高中届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监测考试卷及答案(高三语文试卷)某某: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某某省八市重点高中2015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语文命题:汉文化百校联盟审题:某某一中某某二中正定中学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i~3题。
“谣”这十字的本义是歌唱而无乐器伴随,是所谓的“徒歌”,所以民谣、童谣都依附这个本义,甚或不一定要靠固写的文词,口耳相传,凭借记忆,需要的仅是歌唱者感情的投入。
“谣”是自由度很大的艺术形式,鲜有县名的作者,由于飘然不知来处,又衍生节外之义,像谣言、谣诼等;可童谣不仅常常带有讽世作用,有时竞有预言的意味,可见必有隐藏在地下的“诗人”。
西汉晚期王莽私制童谣,以其自熊天生的本质,引来“群臣进符命”,遵就此应天命而自立为摄皇帝。
“谣”还有另外的形式,在不同乡土环境有着不同的名祢,因为多半“演出”在山野地带,就统称为山歌,这是一种充满机智的即兴表演,男女唱答争锋,真情健在激越处显现,可说是谣的浪漫正途。
我使用“歌谣”这个词,居心是将有文词的“歌”和野生的“谣”结合成可以在书斋中创作的形式。
中国传统的诗人很有福,他们抒发诗怀,或叙情,或言志,欲达到一个美善的境界使有合用的栽具——盛唐的时候就已备下了四言、五言、七言,绝句、排律,古体的乐府和赋等等。
诗人选一个合用的形式恒无往不利。
盛唐以后,诗人在吟咏自遣之余,又有了诗余的词,可以借乐器乐队将更为抒情更县音乐质素的词,唱向公众。
到了元代,诗的感性深入戏剧,本来诗的本质与戏剧的本质至为接近,不同的是诗演出在纸上,当词的发展使音乐介入表意的艺术,而音乐的本质又与舞蹈至为接近,三者相拥的戏剧使诗跳出纸面演出在舞台上,这便是曲的形式。
这是诗人最豪华的载具。
我并不真的羡慕古人的懒福,我们可以应不同的需要建造不同的诗形式,我们有的是材料清水的白话,陶土的方言,林未的古文,以厦金属的外来语……由情绪酿制节奏,由时间剪裁行节,由人物析解悬宕……一行一节,四行一节,多行一节…然则曲须由知性划下每首诗艺术形式的临界点,就如古人为字音、字义的美善严格制定格律一样,同时我们也有可借纳的形式,比如说,歌谣的形式。
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

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2016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质量检测试题语文参考答案1.(3分)A (错在只说明了“於越与乌鸟结缘”,并未指出结缘的原因)2.(3分)C (在第6段原文表述是“但正是这些质朴自然的生产、生活器具所特有的天然色彩,开启了绍兴先民的尚黑意识,熏陶了绍兴先民的尚黑风俗”,而非“他们崇尚质朴自然的生活”。
偷换概念)3.(3分)C (原文是“开启了绍兴先民的尚黑意识,熏陶了绍兴先民的尚黑风俗”,题干在表述为“越族”“先民”,扩大范围)4.(3分)B5.(3分)A (幼时取名,成年取字)6.(3分)C (说刘文静因“恃才招祸”而被杀不准确)7.(10分)(1)(5分)文静不久因李密姻属关系牵连入狱,秦王私下里入狱探望。
(“俄”“坐”“系”每个词1 分,句意2分)(2)(5分)我虽然受上天之命做了皇帝,但以往的好友怎么可以忘记呢?你千万不要有什么顾虑(疑惑、疑忌)。
(“应天受命”“宿昔”“嫌”每个词1分,句意2分)8.(5分)从动静和视听方面来写的。
(答够以下4点给5分)“水影明如练”——静景描写;“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动景描写;寒烟、如练、数行雁、雪天、绿蘋、红蓼、白鸥——视觉;一声哀怨——听觉。
9.(6分)本曲抒发了离别之苦。
(2分)江水如练,绿蘋红蓼,景色热烈——以乐景衬哀情,更显离别之苦。
(2分)秋水寒烟,飞雁眠鸥,景色凄凉——以哀景衬哀情,尽显离别之苦。
(2分)10.(6分)(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多字、少字则该空不给分)11.(25分)(1)(5分)A C(答A给3分,C给2分,B给1分,D、E不给分。
B“极尽各种手法之妙”夸大其词,“动作、心理上的细节刻画”错,是“神态、动作上有细节刻画”。
D九、十两段的叙述并不是闲笔,作用在于:①写出了人性中的贪婪阴暗,与后文写鸟的守信高洁形成对比,从而深化主题。
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高一语文答案1、C2、D3、D4.C(病:疾苦)5.A6.C(“特许他”的不是皇帝,而是安西王。
)7.(1)年成不好,李炳打开官仓赈济百姓,而后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朝廷也不治他的罪。
(“凶”:年成不好;“发”:打开;“闻”:使之闻;“不之罪”:宾语前置;各1分,语句通畅1分。
)(2)不久上了刑具的郭琮等百余人到了京城,皇帝亲自审问,得到他们不法的全部情况后,就各自服罪。
(“械”:戴着刑具;“鞫”:审问;“情”:情况;“伏辜”:服罪;各1分,语句通畅1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8、运用了比喻(或想象),写远处青翠的山峦,如歌女眉头黛墨凝聚;湖中迷人的水波,如歌女醉眼流转。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湖光山色的自然之美和欢歌宴饮的游赏之乐。
(也可答:歌女眉头黛墨凝聚,如远处青翠的山峦;醉眼流转,如湖中迷人的水波。
将游赏十三楼时所见湖光山色和席间歌女容貌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写)(5分。
手法2分,分析3分。
意思对即可)9、全词通过描写词人尽情听歌,开怀痛饮,不知疲倦,至晚不归,表达了词人的游兴之浓、游赏之乐。
(3分)分析:开头两句说作者与同伴面对旖旎的湖光山色,尽情听歌,开怀痛饮。
过片以后,极写自己和同伴于此间的游赏之乐。
结尾写不知谁家唱起了水调一曲,歌喉宛转,音调悠扬,情满湖山,最后飘绕着近处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云彩却不肯流动,仿佛是被歌声所吸引而留步。
(3分)10、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1、(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A项,布坎南是否真的把证据交给了同伙,文中并未明确交代,此选项表述不准确。
C 项,“他的精神防线已经被完全击溃”分析不当,这一细节,表明索普先生已经在心里做好了打算。
“他只好向布坎南屈服,答应付钱给他”的表述也不对。
D项,“他立即提醒自己,只有杀死布坎南,自己才能解脱”分析不当,当时索普先生打定的主意是自首,而不是杀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2015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扫描版)语文·答案一、(9分,每小题3分)1.B。
(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春秋时期便已有牙箸、玉箸,秦汉时期有铜箸、铁箸,盛唐时有漆箸、金箸、银箸、象牙箸等,发展至今,制材可谓是五花八门。
)2.D。
(筷子古名曰“箸”,“箸”易名为“筷”有成说,与民间讳俗有关。
民间讳言“住”,故更之为“快”,又因筷子多以竹制成,就在“快”字头上添“竹”字头,“筷”字乃成;近代汉语中,单音节名词有向双音节名词发展的趋势,于是“筷子”应运而生。
)3.C。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不是因为筷子只应该“大朴胜华”,而是箕子见微知著,从殷纣王使用象牙筷子吃饭一事推想到纣王可能由此骄奢淫逸,一发而不可收,终至亡国身死的结局。
因而箕子感到很可怕。
)4、答案:C解析:趣,催促。
5、C6、B解析:是前任县令中有三个因此受到牵连,其中一个还因为受牵累死去,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离去,让牵累死去的县令的妻儿回了家。
7、(1)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
(“辈、迫、走、藉”各1分,大意1分。
)(2)(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斥止、验问、徇、由是、肃然”各1分) 【参考译文】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代居住在桐城的龙眠山下。
性格机敏聪慧,二十岁那年在乡里被举荐,不久,成为进士,任瑞昌县令。
瑞昌隶属于九江,依山带湖,百姓疲乏且盗贼猖獗,拖欠赋税很久了。
江公到的时候,以前在九江任职的县令因犯此罪被抓的总共有三批,其中前任因为所欠赋税累积太多要被处死,他的妻小不能回家,江公毅然决定上报府邸,补上所拖欠的赋税,全部免除了他的罪责,令其妻小回家。
县郭合并河流,河岸崩塌堵塞旧道,江公捐赠俸禄并提倡集资建筑堤坝完成此项工程,百姓称其为“江公堤”。
当时闵.楚情况危急,瑞昌与楚相临,怀有歹意的人趁此抢劫行窃,官吏提议发兵剿灭他们,江公说:“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
”于是命令乡堡长通知告诉人们利害关系,让强壮的勇士监督巡查,抓住他们的首领并且杀死,于是盗贼便平息了。
不久,升迁到巩昌做太守。
当时大军进入蜀地,途中经过巩昌,军队征敛繁多,百姓疲乏困顿,士卒更加骄横强悍,有时四处抢夺,没有敢呵斥他们的。
江公在郊外巡行视察时,看见数匹马突然从车旁奔驰而过,(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过了四年,转去治理柳州。
柳州处于僻远的南方,民俗粗犷剽悍。
当时刚刚收复粤西,士兵仍然留驻并镇守柳州,他们常常抢夺妇女,这些女子常常哭泣想回家。
江公上报府邸,营中将帅登记掠去的妇女并向各郡散发消息,愿意回家的衡量家的远近给予钱财遣送回去,一共有几百人。
第二年,柳州大帅死了,军饷不能维持,士兵举起铠甲在军门口大声喧哗,江公出去,约定期限满月之后发饷,士兵相信江公,渐渐散开了。
于是向台省催促发饷,军饷按期到达,军中停止作乱。
粤西的山险峻,柳州尤其如此,万石分立,斧头也不能刻成如此,很多巨大的树。
当时皇上正要修太和殿,让使者采集树木就要到柳州了,柳州人非常害怕,不久,使者到了,江公就问柳州百姓哪里盛产巨大的树,命令向导前面带路,江公骑马带着使者一起去看树。
行走几里路,到了悬崖下,山上的石头峻峭.重叠,树木幽深可怕地挺立着,下面就是悬崖的谷底,马不能够前行。
江公解下马鞍,在原地稍事休息,邀请使者步行登山,使者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
江公说:“皇上的命令,树木如果可以从这里运出,,守臣我应该首先用我的生命完成这件使命。
”于是穿着上衣拿着木杖,让两个小吏扶着他首先登上,使者勉强跟随,走了一半没有路了,也没有立足的地方,江公仰望树木回头对使者说:“怎么样?”使者惊讶,赶紧呼喊返回,说:“真是不能勉强取得。
”江公说:“树木确实在,烦劳使者向皇上言说树木不能取得的情况。
”使者于是返还,向皇上请求免除这项命令,柳州百姓非常高兴,感恩戴德。
江公享年八十一岁。
康熙乙未年离世。
江公性情清廉明正,所以任官所在地颇有声望和政绩。
为人对朋友真诚,性子淡然,通晓明白实事,深谙为官之道,始终清正廉洁,贤达之士都赞叹并且仰慕他。
8、诗眼应该是:"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
此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分)第一句,描写了梦醒时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在荒凉的旅馆住宿时心中的凄苦,为后来的景物描写个人的感情抒发作铺垫. (3分)9、①最后这两句在艺术上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深夜中的寂静与莲叶的响动声相衬,以寒冷清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欧鸟的骚扰相衬,充分刻画出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
(3分)②衬托手法,用未眠鸥来衬托作者辗转反侧、长夜难明的愁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寓情于鸟,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悲苦之情。
(3分)(三)名言名句默写10.(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11.(1)DC(【解析】D给3分,C给2分,E给1分。
答AB不给分。
A项阿宠的躁动和嘶鸣不是因为失明的恐惧,而是预感到了塌方的危险。
B项说一匹马对未来很失望,希望尽早结束自己的生命,言过其实。
E项“表现动物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所处的弱势地位,批判了人类践踏生命的行为”表述不准确,主要是批判人性的自私和冷酷,故给1分)(2)①善良有爱心。
悉心喂养阿宠;像哄孩子一样安慰阿宠;誓死守护阿宠的的生命。
②敏感细心。
观察阿宠的表情和动作就知道它上火了;最先明白是阿宠把大家救出困境;被困之后,又是第一个发现巷道里有空气;③沉着冷静、临危不乱。
被困后没有惊慌,吩咐矿工们找风源,存体力,关手机。
(每点2分,概括和分析各1分,可任举一例分析)(3)①动作、神态描写。
“手握尖刀”“面目狰狞,满眼贪光”表现了那个人的凶残和贪婪。
②对比、衬托。
那个人和阿宠形成对比,凸显了阿宠的善良和无私。
③细节描写(或比喻)。
“血像个小喷泉,汩汩地流淌,热气正温温地袅袅地向上盘旋。
”借对血液流淌的细节描写,突出阿宠的善良无私,加强了对读者的视觉冲击,给读者留下了更加鲜明的印象。
(每点2分)(4)答案一:阿宠有春天。
(2分)①阿别给了它春天般的关爱:阿别心疼它;喂草料时给它多兑苞谷;像哄孩子一样地跟它说话;在别人饥饿想要杀掉它时,决定拼死保护它。
(2分)②阿宠也把春天般的温暖带给别人:它虽然命运悲惨,却任劳任怨地在井下拉车,并在危难时救人性命,最后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挽救饥饿垂死的人们。
(2分)③阿宠不仅得到了爱,也为别人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爱,生活中的我们享受别人关爱的同时,也要关爱别人,给别人带来温暖和帮助。
(2分)答案二:阿宠没有春天。
(2分)①它命运悲惨:出生不久就到井下工作,工作环境差,导致眼瞎。
(2分)②不被珍惜关爱:它救了大家,大家反而抱怨它带错路;危险发生后,人们要杀它以保命。
(2分)③它的生命中没有多少温暖和希望,所以它没有春天。
它的春天淹没在人类的贪婪和私欲里,阿宠的故事警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尊重和善待生命。
(2分)12、(1)A1分,B2分,C3分,D、E0分。
(A.陶渊明出仕还有解决家境窘迫的现实原因。
D.“多次使用细节描写”错。
E.生活是“时有艰难”,不是一直拮据;“所以”强加因果;也无悲苦意。
)(2)①祖上曾经的辉煌激励着陶渊明少有大志。
②良好的家教使陶渊明学习努力。
③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对他最终归隐产生了影响。
(每条2分,答出三条给满分)(3)①政治上不得志,最终对仕途彻底绝望。
对不被重用,无法施展兼济天下的抱负的不满;对龌龊的官场的厌弃,面对屈辱时多年郁结和文人傲骨的爆发,使陶渊明最终决定归隐田园。
②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在田园生活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明白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③晋时文人洒脱飘逸的世风对他的影响。
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及佛道隐士也对他产生了影响。
(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4)桃花源是一个心灵的大美所在,想要体验桃花源的境界需要人放下名利。
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认可和对桃花源的喜爱。
(观点2分。
)①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抛弃功名利禄之后,才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才真正有了酣畅淋漓的自由,享受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一条结合原文阐述“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强调其条件关系;有对传主人生选择的认可。
言之成理、成文即可,2分。
)②陶渊明所构建的桃花源,风景如诗如画,人们天性真纯,社会自由和平,是让人向往的美的所在。
它成了中国历代失意文人心灵的寄所和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这一条意在解释“桃花源”是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言之成理、成文即可,2分。
)生活中,我们也不应该过于执着名利,也应该尝试在山水田园中体味人生的大美。
(这一条结合自己、现实谈个人见解。
言之成理、成文即可,2分。
)(补充:若学生答出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成理、成文即可适当给分。
)13.D(解析:“茫然无存”是指原来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付之东流”强调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像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化为乌有”形容一下子丧失或全部落空。
)14答案:D ( A项“围绕‘中国梦’为主题”句式杂糅,将“围绕”改为“以”;B项将“给予”改为“得到”;C项“粥具有很好的食欲”搭配不当。
)15.C16、标题:家有读书郎(2分)寓意:教育成本越来越高,以致家长不堪重负。
(3分)17. (6分)①炎帝族最早活动的地方在姜水(或:姜水生息了古老的姜炎族)②姜水在哪里③宝鸡是第一代炎帝的始生地(或:宝鸡是是姜炎文化的发祥地)【评分标准】每句2分,共6分。
18、写作提示:电脑系统有漏洞,需要不断修复,人的心灵也一样。
在每个人的生命旅程中,成见、猜疑、懦弱、浮躁、嫉妒、仇恨等都是心灵的漏洞,需要经常“扫描”和“修复”,这样才能使心灵变得越来越美好,使人生变得越来越美丽。
心灵有漏洞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有漏洞却不去修补。
可围绕“修复心灵的漏洞”构思成文。
以下思路供参考:(1)不为“漏洞”所累,保持心灵纯净和健康。
人们越来越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却忽视了对自我心灵环境的保护。
每个人的心灵原本都是鲜活纯净的,由于存在不同“漏洞”,而常常受到攻击,导致心灵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心灵的纯净与健康关系一个人生命的品质,而保持心灵的纯净与健康需要对心灵“扫描”,从而进行修复和保护。
(2)构筑心灵防线,识别和抵制诱惑。
事实告诉我们,心灵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生活五彩缤纷,各种诱惑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