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浪淘沙》赏析

合集下载

李煜唐诗《浪淘沙》

李煜唐诗《浪淘沙》

李煜唐诗《浪淘沙》李煜唐诗《浪淘沙》《浪淘沙》唐教坊曲,又称作《浪淘沙令》。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煜唐诗《浪淘沙》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前言】《浪淘沙·帘外五更风》最早见于宋代的《草堂诗余》,词作者为无名氏。

宋代至明代大多文人以为此词作者为欧阳修,清代至近代有个别学者推断此词是李清照为亡夫赵明诚所作,但没有翔实证据证明为李清照所作,所以权威学者如王学初等将此词划为李清照存疑词。

这词写得极其凄惋,感伤成分浓厚,可是读后并不感到消沉颓丧,反而被其流注于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所打动,引起共鸣,寄予同情。

一方面,与专主情致的悼亡之作有关。

这类作品,因受题材—家常琐细,写法—今昔相比的制约,类多追思往事,叙写梦境,或表哀思,或诉衷肠,字字句句,无不从肺腑中出,以是感情真挚深厚,语调委婉低回,故尔极饶情致,扣人心弦。

【注释】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又称作《浪淘沙令》,五代时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

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

②画楼:华丽的楼阁。

③拨火:因为篆香燃过后成香灰,必须拨除香灰避免断了火路。

④宝篆[zhuàn]:即篆香,一种香屑萦回象篆文一样的香。

黄庭坚《画堂春》:“宝篆烟消龙凤,画屏云锁潇湘。

”⑤紫金峰:即钟山,在今南京中山门外。

⑥雨润烟浓:是指水蒸汽腾腾,雾气浓郁。

⑦罗襟:意指罗襦的前襟。

⑧弹:挥洒。

征鸿:即大雁。

【翻译】五更时分一阵凄风从帘外吹进来,把我从梦中惊醒过来。

要想重新登上画楼却不知道该与谁一道?记得当年无聊的用玉钗拨弄香火,如今宝篆香已经燃烧殆尽。

回首看向窗外的紫金山峰,水汽腾腾烟雾缭绕,看不到山的本来面目。

看着一江春水向东流去,人却在半醒半醉之间。

罗襦襟前还留着国破夫亡的的泪水,抚去这些把它们交付给远飞的大雁。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李煜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李煜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五代:李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标签生活、帝王、追怀译文往事回想起来,只令人徒增哀叹;即便面对多么美好的景色,也终究难以排遣心中的愁苦。

秋风萧瑟,冷落的庭院中,爬满苔藓的台阶,触目可见。

门前的珠帘,任凭它慵懒地垂着,从不卷起,反正整天也不会有人来探望。

横江的铁锁链,已经深深地埋于江底;豪壮的气概,也早已付与荒郊野草。

傍晚的天气渐渐转凉,这时的天空是那样的明净,月光毫无遮拦地洒满秦淮河上。

注释藓侵阶:苔藓上阶,表明很少有人来。

一任:任凭。

吴本、吕本、侯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作“一行”。

《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词统》作“一片”。

粟本《二主词》、《历代诗余》、《全唐诗》作“桁(héng)”。

一桁:一列,一挂。

如杜牧《十九兄郡楼有宴病不赴》:“燕子嗔重一桁帘。

”终日谁来:整天没有人来。

金锁:即铁锁,用三国时吴国用铁锁封江对抗晋军事。

或以为“金锁”即“金琐”,指南唐旧日宫殿。

也有人把“金锁”解为金线串制的铠甲,代表南唐对宋兵的抵抗。

蒿莱:蒿莱,借指野草、杂草,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淹没野草之中,以此象征消沉,衰落。

秦淮:即秦淮河。

是长江下游流经今南京市区的一条支流。

赏析起句“往事只堪哀”,将全篇基调定出,并凝结到一个“哀”字上。

这“哀”是如此深重,以至于“对景难排”。

本来“对景难排”就在说无人可以倾诉,只好独自面对景物,希望能作排遣,在诉说哀痛深重的同时,已有孤独之意。

由此拈出“难”,是说孤苦之深,面对景物也无法排遣。

更接以“秋风庭院藓侵阶”,用苔藓满地写无人造访,用庭院秋风写空旷凄凉,景色已然寂寞,孤苦唯见深重。

这样便将人的孤独写得很具体,很形象,那内心的哀伤,非但是“难排”,“对景”更是徒然增痛而已。

时当秋天,是枯索萧瑟之季;身在庭院,有高墙围困之难。

而在这小院中,秋风吹过,树叶黄落,唯一的绿色就是蔓延生长的苔藓,那层暗绿一直爬到了进入堂室的台阶上,看着令人心酸。

浪淘沙李煜原文及翻译

浪淘沙李煜原文及翻译

浪淘沙李煜原⽂及翻译浪淘沙李煜原⽂及翻译 这⾸《浪淘沙》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故国、家园和往⽇美好⽣活的⽆限追思,反映出词⼈从⼀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境。

以下是⼩编整理的浪淘沙李煜原⽂及翻译,欢迎阅读。

原⽂:浪淘沙 浪淘沙 作者:李煜 帘外⾬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不知⾝是客,⼀晌贪欢。

独⾃莫凭栏,⽆限江⼭,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落花春去也,天上⼈间。

注释:注释: 潺潺:形容⾬声。

阑珊:衰残。

⼀作“将阑”。

罗衾:绸被⼦。

不耐:受不了。

⼀作“不暖”。

⾝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晌:⼀会⼉,⽚刻。

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翻译: 翻译: 门帘外传来⾬声潺潺,浓郁的春意⼜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时的娱欢。

独⾃⼀⼈在暮⾊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边的旧⽇江⼭。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凋落的红花跟春天⼀起回去了,今昔对⽐,⼀是天上⼀是⼈间。

赏析:赏析: 李煜的这⾸《浪淘沙》以倒叙的⼿法先写梦酲后的.环境和感受,然后写梦境。

不过我们可以把《浪淘沙》的上⽚看作是同⼀时空中叠映的室内室外两组镜头。

室外春⾬淅沥,本来就短暂的春光即将在风⾬的摧残之下丧失。

昏暗的外景更衬托出“春意将阑”时的悲凉冷清。

室内五更时分,主⼈公⼀梦醒来,⽿昕帘外春⾬,⾝觉寒意逼⼈。

“不暖”⽽“寒”,似嫌重复,其实各有侧重。

“不暖”,是写罗衾的单薄,反映⽣括处境的可怜。

⽽“寒”字,是侧重表现李煜⼼理的凄凉悲苦。

在现实⽣活中,时时都处在⾼度的压抑,禁锢、恐惧、屈辱、悲伤的状态,只能在梦中⼀晌贪欢,他怎能不绝望,不⼼灰意冷! 《浪淘沙》下⽚写天亮后情景。

长夜难熬,⽩天是否好过⼀些?长年软禁孤室,想登楼远眺,散散⼼思。

“独⾃莫凭栏”,是先有凭栏远眺的愿望,后⼜⾃我还定。

“独⾃”凭栏,没有了当年游上苑时“车如流⽔马如龙”的喧哗热闹,也没有了“花⽉正春风”的良⾠美景,更看不到⽆限美好的故国江⼭,只能更添孤独⽽已。

李煜《浪淘沙》赏析

李煜《浪淘沙》赏析

李煜《浪淘沙》唯美古诗词,浪淘沙,往事只堪哀《浪淘沙》五代·李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白话】往事回想起来,只令人徒增哀叹;即便面对多么美好的景色,也终究难以排遣心中的愁苦。

秋风萧瑟,冷落的庭院中,爬满苔藓的台阶,触目可见。

门前的珠帘,任凭它慵懒地垂着,从不卷起,反正整天也不会有人来探望。

横江的铁锁链,已经深深地埋于江底;豪壮的气概,也早已付与荒郊野草。

傍晚的天气渐渐转凉,这时的天空是那样的明净,月光毫无遮拦地洒满秦淮河上。

【赏析】这是李煜被囚于汴京期间所写的一首小令,表达了亡国之君的孤寂生活和空怀故国的悲哀心情。

起句辟空而来,直抒胸臆,道出了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哀心境。

“往事”,概言他昔日身为帝王的种种生活情景。

这些情景历历在目,郁积于心,成天回忆,欲罢不能。

结果呢,不仅无助于自慰,反倒越发增其悲哀。

“只堪”二字,刻画出徒想无益而又不能不想的矛盾心理和悔恨交集、触目伤怀的内在隐衷。

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哀思愁绪,时时紧缠着他,即使面对着眼前景色,也难以排遣;不仅难以排遣,反倒更勾起他对“往事”的悲感!“景”与“事”相对而言,使得现实与往昔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出囚徒困境与帝王之尊的悬殊,从而表明了无论忆昔还是面今总是难遣悲怀的根源。

两句总领全词,“哀”字即为词眼,为全词罩上一层悲哀凄凉的冷色。

“对景难排”之“景”是怎样的呢?只见“秋风庭院藓侵阶”。

“秋风”,点明时在万物萧索的季节,同时渲染了冷落的环境气氛。

“庭院”,实写所在之地,也正是作者囚居之处。

“藓侵阶”,是说那碧绿的苔藓已蔓延到门前的阶沿,那么,庭院之空寂荒凉可以想见。

词人于此以细腻的笔触、敏锐的观察、形象的画面,写出了与昔日帝王之居有天渊之别的悲凉景象,当然只能触景伤情,岂能略解愁怀呢!这时,词人的目光由侵阶的苔藓逐渐收回到门前静静垂挂的珠帘上,却毫无卷起珠帘的意思,因为身为囚徒,终日独居,有谁会来看望自己呢!“一任”,完全听任,表现出万般无奈、随它去了的莫名悲哀。

浪淘沙怀旧(李煜)阅读答案附赏析

浪淘沙怀旧(李煜)阅读答案附赏析

浪淘沙怀旧 (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2) 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答: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3. 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全恰当的一项是(C )A. 前三句,写词人被帘外潺潺的雨声惊醒,感到春天将衰残消逝,丝绸被子抵御不了五更时的春寒袭击。

B. 梦里两句是说,梦中以为自己还在做着皇帝,不知已经是亡国俘囚了。

一晌,片时片刻。

C. 无限江山即锦绣江山;别时句是说,离别时很容易(即丢失很快),再要见可就难了(即身不由己)。

D. 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春意阑珊,同时也表达逝者如斯、时不再来的慨叹。

4. 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C )A. 这首词,写的时间是暮春一个五更天的梦醒之后,写的地点是睡床上,写的事情是怀旧感今。

B. 这首词,以词人当时的囚徒生活和片刻欢乐的梦境对比,抒发了怀念故国的悲苦和绝望的心情。

C. 结尾写好的景物,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用天上人间概括对比今昔生活,都是形象而很有余味的双关D.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一梦醒来无限辛酸的不幸者形象,语言精炼自然,音韵和谐流畅。

赏析这首词表达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

词的格调悲壮,意境深远,突破了花间词派的风格。

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

《浪淘沙令》(李煜)解析

《浪淘沙令》(李煜)解析
• “暮”好: 一:这个意象与全词的意境更加契合,传达出现 实的凄凉。 二:与下文衔接更恰当。正因为暮色茫茫,所以 放眼望去才会“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思考:
为什么要说:“独自莫凭栏”呢?
这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 限伤感”。 “独自“说明词人孤独,”莫凭栏“,则是因为凭栏远 眺是为了看昔日宫阙楼阁,是以满足思念故国之情,然 而,汴京距金陵甚远,中间有”无限关山“阻隔,然而 只能是欲见不得,徒唤奈何而已。更何况无限江山已不 是南唐国土。看到这沦丧的国土和易主的江山,只能徒 增伤感。不是不想凭栏,而是不能凭栏,是为避免思见 故国而勾起无限悲苦的一种强制行动,这种心绪实际上 更为凄楚,更为悲凉。 在另一首《虞美人》词中,他说:“凭栏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眼前绿竹眉月,还一似当年, 但故人、故土,不可复见,“凭栏”只能引起内心无限 痛楚,这和“独自莫凭栏”意思相仿。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 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 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 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 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 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 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 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 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 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
李 煜
流 水
别 时
独 自
梦 里
罗 衾
浪 帘

落 花
容 易
莫 凭
不 知
不 耐
淘 雨

春 去 也 天
见 时 难
栏 无 限 江
身 是 客 一
五 更 寒
沙 潺

令 意



浪淘沙_诗词赏析_唐_李煜

浪淘沙_诗词赏析_唐_李煜

赏析
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
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 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 的惊人艺术魅力。《浪淘沙·怀旧》即是以景起,由 景到情,将梦境与现实、欢乐与愁恨交织抒叙;结 尾深入一层,以自然界花落、水流、春归比喻自身 面临的厄运。语言生动,纯用白描,但却具有很大 的感染力量。
赏析
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 有入声 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凭栏 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 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两说 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 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
赏析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为什么要说“独自莫凭栏”
赏析
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
活中通常会经历到是一种人生体验。与其说它是帝 王之伤别,无宁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遭 遇。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 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 不到的。
注释
1 潺潺:形容雨声。 2 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3 罗衾[qīn]:绸被子;不耐:受不了。一作“不 暖”。 4 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5 一晌:一会儿,片刻;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 乐。 6 莫:不,也作“暮”,指暮色苍茫,暗指词人人 生之暮;凭栏:靠着栏杆。 7 无限:辽阔无边;江山:指南唐河山。 8 别:分别;见:相见。 9 天上人间:相隔遥远,代指春,也兼指人。
兼指人。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这不仅是 本词的结束,亦暗示词人一生的即将结束。“天上 人间” 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 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李煜(五代)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愉。

一个人不要倚着栏杆远眺,昔日的无限江山已不再是南唐河山;离开容易再见故土就难了。

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注释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

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

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潺潺:形容雨声。

阑珊:衰残。

一作“将阑”。

罗衾(音qīn):绸被子。

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一晌(音shǎng):一会儿,片刻。

一作“饷”(音xiǎng)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凭栏:靠着栏杆。

江山:指南唐河山。

创作背景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

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赏析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暮春时分,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

帘外,是潺潺不断的雨,洒扫着寂寞零落的残春。

囚居之人,独自流年,已是无言的况味;落花时节,风雨飘零;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

“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

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

“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赏析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词人在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

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他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

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

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

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这样写“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情毕现。

“帘外雨潺潺”,这雨似乎更是词人心间下起的泪雨;“春意阑珊”,春光无限好,可是已经衰残了,就像美好的“往事”一去难返;“罗衾不耐五更寒”,禁不住的寒意,不仅来自自然界,更来自凄凉孤冷的内心世界。

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所写的情境与此相似,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

下阕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莫”与“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商隐曾在《无题》诗中写下“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了人们普遍的情感。

降宋后被掳到汴京,告别旧都金陵,难舍难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中“最是仓皇辞庙日”一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

这里却说“别时容易”,可见“容易”是为了突出一别之后再见之难;“见时难”似也包含着好景难再,韶华已逝的感慨。

“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

就象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

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象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

“天上人间”暗指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

这一句,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

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己的最后归宿。

这首词表达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

词的格调悲壮,意境深远。

应该说,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己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

同时,他又善于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

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己的不幸和哀苦。

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亦如此。

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的一种人生体验。

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不如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遭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