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化生活(基础版)

合集下载

汉代的服饰文化

汉代的服饰文化
汉 代 的 服 饰 文化
汉代的 服饰文化
服饰种类 服饰制度
男子服装 女子服装 裤子 鞋履
巾冠制度 佩绶制度 铠甲制度
一、汉代服饰
汉代服饰实行“深衣制”
《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 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 深衣。”
汉代服装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 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
特点:合裆裤的裆部很大,是直 线裁剪,不太考虑人体的结构, 合裆部通常做得十分肥大。
区别:有裆裤是短裤,而大多数 长裤则是无裆裤。
穿着人群:一般来说长裤为有身 份阶层人士所穿,短裤则为下层 社会老百姓所穿。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乃令 (卓)文君当垆,相如自着犊鼻 裈,洗涤器于市中。”
1960年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内出土的壁画: 相扑图中的两个男性大力士,穿的就是“犊鼻褌”。
襜褕
《汉书·隽不疑传》:“ 始元五年,有一 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衣黄襜褕,著黄 冒,诣北阙,自谓卫太子 。” ——东汉时期,襜褕已普及,男女都可穿
下上
裳衣
((
绛黑
红中
色略
)带
汉 为 微
宽红
代 大 的
的玄
长色
冕 裙 ) 为
形 体服宽松的大袖

注:十二纹章体现身 份差别,不可僭越
汉代男子服饰的发展演变
汉代戎服的颜色为赤、绛等都属红色。
它的形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扎甲,就是采用长方形片甲,将 胸前两片甲在肩部用麻绳或皮带系连, 或另加披膊,这是骑士和普通士兵的装 束; 另一类是用鳞状的小型甲片边长,腰带 以下和披膊等部位,仍用扎甲形式,以 便于行动,这是武将的装束。

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

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

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特色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饮食结构与商周一样,仍然是以谷物为主食,以蔬菜、肉类、水产、果类为副食。

主食总的来说,商周时期的粮食作物仍是战国秦汉时期的主食,但是比重有所变化,如商周时期文献中经常提到黍稷,到春秋战国时期则更多的是粟菽并重。

如: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

(《管子重令》)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聚粟菽,是以粟菽多而民足乎食。

(《墨子尚贤中》)贤人治天下,使菽粟如水火。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尽心章句上》)粟是小米,自春秋战国以后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在汉代还成为口粮的代称,如《盐铁论散不足》:十五斗粟,当丁男半月之食。

菽就是大豆,在粮食中的地位也比过去提高,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石磨的发明,改变了大豆的食用方式。

过去是直接将大豆煮成豆饭吃,而大豆又是很难煮烂的,食用就很不方便。

有了石磨,就可将大豆磨成粉和豆浆,食用起来就很方便。

同时,大豆又是一种耐瘠保收的作物,青黄不接之时可以救急充饥,此外,大豆的根部有丰富的根瘤菌,可以肥田,有利于下茬作物的生长,所以大豆的种植就日益广泛。

同样的道理,过去食用麦子也是采用粒食方法,直接煮成麦饭食用,不易消化。

用石磨将麦子磨成面粉,粒食就改为粉食,可以蒸煮成各种各样的面食,既可口又易于消化,极受民众的欢迎。

小麦又是一种越冬作物,可以和粟等粮食作物轮作,提高复种指数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也是解决青黄不接之时的重要口粮,于是在汉代就得到政府的重视,大力推广种植。

《汉书食货志》记载董仲舒上书汉武帝说: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

建议汉武帝令大司农使关中益种宿麦,令毋后时。

其后,轻车都尉、农学家汜胜之又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遂穰。

(1)东汉安帝时也诏长吏案行在所,皆令种宿麦蔬食,务尽地力,其贫者给种饷。

(2)于是,自汉以后小麦就与粟成为黄河流域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作为南方主粮的水稻,虽然早在商周时期的黄河流域已有种植,但面积不大,在粮食作物中的比重很小,一直到春秋时期还是珍贵的食物,《论语阳货》说:食乎稻,衣乎锦,于汝安乎可见只有上层贵族才能食用稻米,其种植自然不广。

汉代文明

汉代文明

一、汉代政治文明——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
材料一 西汉初期,丞相地位有很大提高,集决策、行政、司 法各项大权于一身,为后代少见。相权的膨胀不可避免地会侵夺 皇权,相权与皇权的斗争与消长便成为传统政治体制中的重要问 题。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汉武帝以后中央官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1、材料一中“汉武帝以后中央官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指什么? 有何作用?
A
7. (10年浙江卷)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 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D
图8(1) 图8(2)
8. (10年天津卷)《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 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 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二、汉代经济文明——汉代手工业和商业
材料一 公元前118年,大司农颜异提出了盐铁官营的计划,得 到了汉武帝的批准。其内容包括:将盐、铁之事收归政府管理, 所得收入用以补充国家赋税;官府招募盐户,提供煮盐的器具和 一定的生活费用;严禁私自铸铁煮盐等。 1、西汉实行“盐铁官营”有什么作用? 增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三、汉代文化——汉代儒学
材料四 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得士人专注于学习、钻研儒家经义, 促进了汉代儒学的兴盛,推动了当时学术的发展。所谓“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只是提高儒学的地位,将其奉为官方统治思想而 已,并非禁绝其他思想学派。事实上,儒家之外各家学术的传习 者仍不乏其人,他们不仅可以公开教授、治学,而且可以进入宫 廷为官。这样,既确保了思想的统一,又为不同思想留下了适度 的发展空间。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义。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确保了思想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了汉代儒学的兴盛,为其他思想留下了发展空间,推动了 学术的发展……

汉代饮食文化如何

汉代饮食文化如何

汉代饮食文化如何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

汉代饮食文化如何?汉代饮食文化有哪些特点?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汉代饮食文化,希望对你有用!汉代饮食文化简介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莲(即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

东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汉墓有大画像石,其中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

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

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

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

粮食有稻、小麦、黍,粟,大豆,赤豆,麻子等:蔬菜瓜果有芥菜,葵、芋、姜、笋、藕、菱角以及梅、杨梅、梨、柿,枣、橙、枇杷、甜瓜等;肉食品属于兽类的有黄牛、绵羊、狗、猪、马、兔,梅花鹿;属于禽类的有鸡、野鸡、野鸭、雁、鹧鸪、鹌鹑、鹤、天鹅、斑鸠、鹬、鸳鸯、竹鸡、火斑鸡、鸮、喜鹊、麻雀等;属于鱼类的有鲤、鲫、鳡、刺鳊、银鲴、鳜等。

此外,随葬的食品和饮料还有鸡蛋、各种饼食和酒。

烹调时使用的调味品有盐、酱、豆豉、糖、蜜、曲、醋等。

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有菜肴二十余种。

‘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这告诉我们,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

汉朝文化ppt

汉朝文化ppt

张骞出使西域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 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 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 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 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由于我国历代 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成为汉 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 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 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 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 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 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 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 甚大。
西汉
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汉高祖刘邦展开了长达 四年的楚汉之争。汉高祖刘邦在手下萧何、韩信、 张良等人的辅助下,在垓下(安徽省灵璧县东南) 之战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于公元前202年正式称 皇帝,定国号汉,汉朝就此开始。
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或前247—前195),字 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人,起兵于江苏沛县。汉朝开国皇帝, 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 家、卓越的军事家和楚辞家。他公元前209年响应陈胜吴广 在沛县起义,公元前206年首先入关推翻暴秦,后利用近五 年时间消灭天下割据势力,于公前202年统一中国,建立汉 朝。刘邦登基后,刘邦一面平定诸侯王的叛乱,巩固统一局 面,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修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迅 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 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 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 。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 有决定性的贡献。

汉代文化资料

汉代文化资料

汉代文化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汉代文化承袭了先秦时期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代文化。

一、汉代文学1. 诗歌汉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

代表着汉代诗歌水平的作品主要有《楚辞》和《汉乐府诗集》等。

《楚辞》是汉代文学的一大成就,其通过对人生苦痛的抒发,表现出深沉的思想和情感。

2. 散文汉代散文主要包括传记类、文论类、游记类等。

《史记》、《汉书》等史学著作在书面语汉代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汉代艺术1. 绘画汉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特点是以写实为主,兼顾传统笔墨。

代表作品有《千里江山图》、《五马图》等。

2. 建筑汉代建筑取材丰富多样,飞檐翘角、彩绘装饰等是汉代建筑的特色。

典型建筑有长安城、洛阳城等。

三、汉代思想1. 儒家思想汉代是儒家思想的全盛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推崇。

《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在汉代也有一定影响,如《道德经》等。

其强调“道法自然”,对后世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汉代生活1. 衣食住行汉代人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世代相传的节日、娱乐活动等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服饰、饮食等也具有独特文化特色。

2. 社会习俗汉代社会的习俗多种多样,如成人礼、婚俗、丧葬习俗等。

这些习俗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五、汉代传统文化对当代的影响汉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汉代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传承发扬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结语汉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影响仍在当今社会中得以体现。

我们应当珍惜和传承汉代文化,让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力量。

以上是关于汉代文化的一些概述,希望这些内容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珍视汉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愿我们一起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汉代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简析汉代的书文化

简析汉代的书文化

文化艺术 |简析汉代的书文化□王强/文汉代的书文化,汉代书之形态、著述、收藏整理、管理及传播流通,给当时的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现代图书事业具有借鉴意义。

书作为反映人们全部社会行为的载体,也是人们加深情感,获得知识,丰富社会经验的途径,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古今中外的人们对于书,给予很高的赞誉。

本文拟就书在汉代的形态、发展、搜集、整理及传播流通等进行简析。

1 汉代书之形态在汉代当时书写原料之一是简牍。

人们把竹子、木材砍成狭长的小片,再用工具将其表面削制成平面,进而就可用笔墨在其表面上书写,写在竹简上的叫做简策,写在木板上的成为版椟,统称为简牍。

汉简长度不一,据所写文字的内容、篇幅选用不同尺寸的竹简,如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又称为“三尺法”,儒家经书所写简一般为二尺四寸,而用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函牍”。

在当时,从事写作、创立学说、传抄经卷用竹简,因此简册成为册本的统称,版牍多用以公函、书札等。

帛书也叫缣帛,帛即丝织品。

作为当时另一种书写文字材料与简牍并举。

它柔韧光洁,容易着墨;舒卷自如,利于阅读;重量较轻,易于收藏。

但缣帛成本很高,价格昂贵,很难在图书市场的书写材料中占据主导地位。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1]2513”随着社会生活、经济及文化快速发展,亟需新的材质来满足人们的需求,纸质材料便在西汉应运而生。

据史载,成帝皇后赵飞燕曾用“赫蹏”裹药作书应劭注:“薄小纸也”[2]3992。

当时纸张因制作原料原因,制作费用高,工艺较为粗糙,产量较低,不能普及,而不能取代竹简与帛书,三者而是并用。

于是,到了东汉蔡伦总结了西汉以前的造纸技术,加以改进,制作成轻便、成本低的纸,从而改进了了书写工具。

使纸成为人们日常普遍的书写材料,这不但提高了书写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大大方便了书写者的操作过程,简化了手续,减轻了负担。

有力地推进了书文化事业的发展。

也促使书籍的出版进一步便利了。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材分析一、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本单元深入文化现象的内部,从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三个角度,对文化本体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使学生把握文化本体特征,了解传播、继承与创新三者的关系:文化传播是多渠道多方式的,这根源于其本身的多样性,传播的主要方式是在交流中进行的。

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合称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是文化运作机制的重要内容,否则文化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与创新。

文化的继承应该在发展中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所淘汰,有所发扬。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过程都渗透着文化创新的精神。

因此,在本单元中所谈到的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是三位一体,紧密联系的。

本单元与第一单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了对文化的全面理解。

在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中,学习的是文化与生活的关系,探讨了作为社会生活三大领域的文化与其他两大领域经济、政治的关系,并且集中讨论了文化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和塑造,从而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其他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

此单元中谈到的文化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关系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文化内在特征为推动力的。

文化的继承、传播、创新必然影响到它和经济、政治的关系,同时文化对人也有全面影响,所以自然与人的性格塑造关系密切。

本单元中介绍的文化本体特征为第三单元理解文化核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奠定了基础。

第三单元谈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特点,以及民族精神弘扬的重要性,提倡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应该看到,要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必须采取第二单元所讲到的正确的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的态度与方法。

本单元介绍的文化的传播、传承、创新也是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

第四单元通过讨论选择文化生活、发展先进文化、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重点介绍了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怎样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怎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等核心问题,呼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抵戏
(秦)二世在甘泉,方作角抵优俳 之观。(《史记•李斯列传》) 战国之时,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 乐,用相夸示,而秦更名曰角抵。角者, 角材也;抵者,相抵触也。(东汉•应 劭集解) 秦名此乐为角抵,两两相当角力, 角技艺射御,故曰角抵也。(东汉•文 颖注)
《临沂汉墓帛画角抵图》
《打虎亭汉墓壁画相扑图》
烧烤
炙 zhì会意。从肉从 火。小篆字形,肉在火上 烤。本义:烧烤,把去毛的 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 (roast) 《说文解字》:“炙, 炮肉也。从肉,在火上。” 段注:“有串贯之加火 上也。”
《河南新密打虎亭汉墓庖厨图》
《七发》美食一节(作者 枚乘)
客曰:“犓牛之腴,菜以笋蒲。肥狗之 和,冒以山肤。楚苗之食,安胡之飰,抟之 不解,一啜而散。于是使伊尹煎熬,易牙调 和。熊蹯之臑,芍药之酱。薄耆之炙,鲜鲤 之鱠。秋黄之苏,白露之茹。兰英之酒,酌 以涤口。山梁之餐,豢豹之胎。小飰大歠, 如汤沃雪。此亦天下之至美也。
汉代砖墓的墓顶结构图
山东沂南东汉画像石墓剖面图
(二)琳琅满目的画像石内容
这不正是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么?从幻想的 神话中仙人的世界,到现实人间的贵族们的享乐 观赏世界,到社会下层的劳动者艰苦耕作的世界。 从天上到地下,从历史到现实,各种对象、各种 事物、各种场景、各种生活,都被汉代艺术所注 意,所描绘,所欣赏……这不正是一个马驰牛走、 鸟飞鱼跃、狮奔虎啸、凤舞龙潜、人神杂陈、百 物交错,一个极为丰富、饱满、充满着非凡活力 和旺盛生命而异常热闹的世界吗? ——李泽厚《美的历程· 楚汉浪漫主义》
《丸剑乐舞宴饮图》
四川成都扬 子山二号墓出土, 长46.4厘米、高 40厘米、厚5.3 厘米。
(2)殿庭式演出
(3)广场式演出
平乐观是汉代长安未央宫里的楼阙, 也可以说是最早的戏楼。“大坛”上有华 盖,是皇帝看戏的地方从现存的记载广场 演出的画像石我们可以领略当时的气概。
大驾幸乎平乐,张甲乙而袭翠被。攒珍宝 之玩好,纷瑰丽以侈靡。临迥望之广场,程 角觝之妙戏。乌获扛鼎,都卢寻撞。冲狭鷰 濯,胸突铦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 逢。 ——东汉•张衡《西京赋》
(2)生产劳动
(3)庖厨饮食
上格两人对食,两人跪踞 一旁,旁有四人躬立侍候。 中格栏杆内,六人相对 而跪,中间楼梯口有进食侍 者。 下格为庖厨图:有掌炉 灶者、烧火者、切菜者、端 盘者、汲水者,一人淘菜或 洗涮,上挂各种肉食。
上层有三组龙,左边 两条做对称探头状,右边 四条两两做交颈状。 中层八人拜谒会 客或观舞娱乐。 下层为庖厨图: 上挂羊腿、鱼、鸭。 灶堂内炉火熊熊。一 妇人怀抱婴儿,后有 垂发小儿拉扯衣襟。 其余人挽袖忙碌,打 水、切菜、打油、洗 菜。与上格的悠闲形 成鲜明对比。
画像砖(石),是古代门楣、石窟、祠 堂、墓室等的建筑构件和壁饰,汉代最为 盛行。 汉画像石墓以河南、山东、陕西、山 西、四川、江苏、安徽等地区为多。 目前 己发现和发掘汉画像石墓超过200座,汉画 像石总数己超过10000块。
(一)汉代墓葬砖石结构介绍
汉代墓葬形式种类众多,自西汉中期至 东汉末,以小砖砌造的多室拱券墓盛行,其 平面组合方式甚多,极富变化,结构上为加 强拱券的密合性,常使用楔形或扇形砖砌拱。 在墓中常出现有多种内容及形象之画像 砖和画像石。除表现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及 墓主生前事迹外,尚起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司马相如《上林赋》
离宫别馆,弥山跨谷,高廊四注,重 坐曲阁,华榱璧珰,辇道纚属,步檐周流, 长途中宿。夷嵕筑堂,累台增成,岩窔洞 房。俯杳眇而不见,仰攀橑而扪天,奔星 更于闺闼,宛虹拖于楯轩。
②庭院园林
大型住宅多附建有 园林,从河南郑州及 山东曲阜、诸城出土 的画像砖石中均可看 到附建有园林的大宅。
③中型民宅
(5)乐舞百戏
河南新密打 虎亭壁画《宴饮 百戏图》 长7.3米,高 0.7米。
(三)汉画像石的审美特征
1、气势飞扬
2、沉雄博大
八层:升仙图
七层:瑞兽图 六层:讲经授业图
三到五层:乐舞杂 技图 一至二层:车马出 行图
二、百戏
百戏是伴随着秦汉经济和文化高涨而兴盛的综合 表演艺术,是混合了体育竞技、杂技魔术、歌舞装扮诸 种表演形式于一炉的大杂烩,一种“俳优歌舞杂奏”。
铜山檀山集汉墓画像石
绿釉陶水榭
东汉(公元25年— —220年)1964年河南 省淅川县出土。高45 厘米 水池口径40厘米
(二)百戏的种类
1、杂技
(1)力技:蚩尤戏 角抵戏 百戏
秦汉间说蚩尤氏耳有鬓如剑戟, 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 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三 三两两,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 戏,盖其遗制也。(梁· 任昉《述异 记》)
《周公輔成王》
《孔子见老子》(局部)
二桃杀三士
《二桃殺三士》
古希腊瓶画
《荆轲刺秦王》
3、现实生活类
这一类画像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的 诸多方面,如拜谒会见、庖厨宴饮、棋 艺乐舞、狩猎郊游、车马出行、军事作 战、楼阙桥梁等。
(1)战争车马
《水陸攻戰》山東嘉祥武氏祠前石室西壁畫像石
《山东武氏祠楼阁人物车骑画像石 》
《徐州青山泉白集东汉墓》
自下而上,最初为宾客车 骑络绎不绝的来到,主迎客拜 后,一起来到前堂,坐观宴乐。 再向上为奇禽瑞兽,表示成仙 得道的仙家景象。整块画像石 很完整地表现了墓土祈盼死后 能和生前一样继续享受生活、 并进人天国,成仙不死的理想, 画面可认为是早期连环画的雏 形。
《山东曲阜旧县村出土 的地主宅院画像石》 这是一座小庭 深院,进深二重, 另有回廊和别的院 子分开。前院堂屋 外有伎人表演,后 院廊下有人抚琴, 表现了一般地主的 家庭娱乐活动。
角抵戏《东海黄公》
余所知有鞠道龙,善为幻术,向余说 古时事: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 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 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羸惫,饮酒过度, 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 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 杀。三辅人俗用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 觝之戏焉。(晋葛洪《西京杂记》)
(二)百戏的表演场合
组成百戏的各个基本表演单位都相对独 立,联系百戏各因子的纽带是“宴乐”——在 酒宴中进行娱乐性的表演。汉代的歌舞娱乐表 演主要在几种场合举行:
厅堂
殿庭
广场 专门戏楼
(1)厅堂式演出
《河南唐河县针织厂汉墓画像石》
其上刻一 厅堂,上方有 两个望亭。堂 内左侧是二主 人坐像,右边 为伎人表演。 这是最明确的 厅堂演出形象。
四、孝子类:如曾参、闵子骞、老莱子、 丁兰、魏汤、邢渠、董永、孝孙原谷、韩 伯榆等人。 五、刺客类:如曹沫、专诸、聂政、豫让、 荆轲、秦武阳、要离等人。 六、列女类:如京师节女、齐义继母、梁节 姑姊、钟离春、楚昭贞姜、鲁秋胡妻、梁 高行、王陵母、金日磾母等人。 七、义士类:如义羊公、三州孝人、侯赢、 朱亥、颜叔、范睢、灵辄、程婴等人。
1、神话传说类
神话部分有祥瑞、星宿、雷公、风伯、 雨师、东王公、西王母、四灵、八头人面 兽、羽人等。传说部分有伏羲、女娲、祝 融、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禹等。画面内容极为精彩,实为中国艺术 中上绚丽多彩的珍品。
《雷神风伯雨师图》
《四川射洪西王母画像砖》
《徐州汉画像石馆藏伏羲女娲画像》
济 南 汉 墓 百 戏 陶 佣
(一)百戏的起源
1、孕育于上古三代 杂技孕育于上古三代。奇伟戏 由倡优、侏儒、押徒等有特殊技 艺的人来表演。
根据山东 桀既弃礼义,淫于妇人,求 嘉祥汉代武 美女,积之于后宫,收倡优侏儒 氏祠的画像 押徒能为奇伟戏者,聚之于旁, 石拓片摹绘 造烂漫之乐。 而成。
——刘向《列女传· 孽嬖传》
题材广泛
渗透儒学思想
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 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 高士节妇,莫不忘食;见忠节死难,莫不俯首; 见放臣斥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 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 者,图画也。 ——曹植《画赞序》
《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
武氏墓群石刻又叫武氏祠,位于嘉 祥县城南30华里的武翟山村头,是东汉 末年武氏家族墓地上的一组石构建筑。 其中石刻石阙画面和四十四块汉代画像 石画面题材内容之丰富、思想内涵之深 邃、雕刻技法之精湛,居全国汉画像石 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与同时期 的埃及石刻、希腊瓶画并列为世界艺术 三大瑰宝。
①皇室宫苑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大造宫苑。 对秦之旧苑加以扩建,形成规模盛大的 上林苑。它一方面完全继承了古代囿的 传统,苑中养百兽供帝王狩猎,又建立 宫、观等供登高远望的园林建筑。
陈直《三辅黄图校证》
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 观二十五。建章宫、承光宫、储元宫、包阳 宫、尸阳官、望远宫、犬台宫、宣曲宫、昭 台宫、蒲陶宫;茧观、平乐观、博望观、益 乐观、便门观、众鹿观、榴木观、三爵观、 阳禄观、阴德观、鼎郊观、椒唐观、当路观、 则阳观、走马观、虎困观、上兰观、昆池观、 豫章观、朗池观、华光观。
伏羲、女娲为兄妹,皆 人首蛇身,他们成婚生儿育 女,成为人类的始祖。汉墓 常描绘伏羲女娲,以企求生 命的始祖赐予死者新生命, 回归生命源头。
羽人
《山海经· 海外南经》载“羽民国”, “其为人,长头,身生羽。”郭璞注曰: “能飞不能远,卵生。” 《楚辞· 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 留不死之旧乡。”王逸注:“人得道身 生毛羽。”洪兴祖补注:“羽人,飞仙 也。”
2、流行于春秋战国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 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狗、 六博、墩鞠者。 ——《战国策· 齐策》
斗鸡、走狗均属 于杂技的雏形,在春 秋战国时期的齐地民 间已十分流行。
3、兴盛于秦汉
先秦时期的百戏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到 了汉代,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外艺术文化交 流的增多、域外的各种奇技表演也随之传入中原, 与中原的杂技融为一体,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 富、规模盛大的百戏艺术。 跳丸、弄剑、掷倒、寻橦、跟挂、 腹旋、高絚、马技、戏龙、戏凤、 戏豹、戏鱼、戏车、旋盘、顶碗、 扛鼎、冲狭、吐火、蹴踘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