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基础知识(水平考试填空)

合集下载

( 必修3)文化生活(毕业水平考试复习)

( 必修3)文化生活(毕业水平考试复习)
高中思想政治 必修3 文化生活
(毕业水平考试总复习)边城ຫໍສະໝຸດ 级中学 舒象恒一、知识结构
必 修 : 文 化 生 活
文化与生 活 文化传承 与创新 中华文化与 民族精神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五课 文化创新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第九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
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
第十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二、必修3 重点知识
1、经济、政治、文化之间有何关系?(综合运用) 包括: (1) 经济、文化之间有何关系? (2) 政治、文化之间有何关系? 2、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怎样? (简单应用) 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简单应用) 4、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什么?(简单应用) 5、文化创新有何作用?(简单应用)
(1)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2)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促进文化 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3)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 展大繁荣? (4)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如何发展文化产业? (5)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为什么要促进文化事业 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全国宣传部长会议2011年1月4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
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讲话中强调,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按照高 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坚持贴近 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着力营造推动科学发展、促进 社会和谐的浓厚氛围,着力营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的浓厚氛围,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 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十二五”时期发展 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 化条件。 (1)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分析,为什么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有何重大意义?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1.(4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潮风以文化为载体,以设计为语言,它并不局限于某一lǐngyù,是国潮风A____(取之不尽/感激不尽)的创作源泉。

人们挖掘出尘封已久的文化元素,产生文化认同感,引发民族jiāoào和情感共鸣。

国潮风虽然是一种消费和时尚潮流,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质是文化自信。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A处。

A处的词语是 。

(3)画线句有语病,请把修改方法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修改方法: 。

2.(7分)金城中学举办“国潮风进校园”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语文老师在制作《乡愁》这首诗的课件时,找到了以下两幅图片,哪一幅更符合该诗的意蕴?为什么?选择 ,理由是 (2)歌曲《寂寞沙洲冷》中有“闭上双眼难过头也不敢回/仍然拣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这句歌词化用了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编写一段歌词。

(不少于3句)(3)为追求国潮风,学校图书馆门厅的墙壁上准备做一些装饰,现有如下两种方案,并阐述理由。

A.征集学生硬笔书法作品,内容为楷体的《岳阳楼记》。

B.征集学生软笔书法作品,内容为行楷体的《行路难》。

选择 ,理由: 3.(6分)整本书阅读。

(1)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读《艾青诗选》所用读书方法应该有何不同?(2)有人评价艾青的诗歌——“深受中国文化基因的影响……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结合下面诗歌中任意一首,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的思念是圆的》4.(9分)用课文原句填空。

追逐国潮风,就是对①“槲叶落山路, ”(温庭筠《商山早行》)的自然美景的热爱;对②“ ,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醉翁亭记》)美好境界的向往;对③“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豁达胸怀的钦佩;对④“ , (杜甫《月夜忆舍弟》)思乡之情的认同,对⑤“ ?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落魄诗人的心疼;就是领悟⑥“ ,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所蕴涵的情感;就是和古人一同唱出⑦“ , ”(苏轼《水调歌头》)的美好祝愿。

茶文化基础知识文化生活篇的介绍

茶文化基础知识文化生活篇的介绍

茶文化基础知识文化生活篇的介绍
本套书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在内容上,分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型农民培训、乡村民主管理、农村政策法律、农
村能源环境、农业基础建设、小康家园建设、乡村文化生活、农村
卫生保健、乡村幼儿教育等板块;在出版形式上,将手册式、问答式、图说式与挂图、光盘相结合;在运作方式上,按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
的阶段性,分期分批实施;在读者对象上,依据广大农村读者的文化
水平和阅读习惯,分别推出适合广大农民、农技人员和乡村干部三
个层次的读本。

整套书系内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突出科学性、
针对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力求用新技术、新内容、新形式,开拓
服务的新境界。

本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书系中的文化生活篇中的一册,讲解了茶文化的基本知识。

一、中国是茶的故乡
(一)茶树的起源
(二)茶叶的种类
(三)茶叶的外传
二、中国饮茶简史
(一)原始阶段(先秦)
(二)南方饮茶已成风气(两汉、魏晋、南北朝)
(三)饮茶风气传播全国(唐代)
(四)饮茶风气的兴盛(宋代)
(五)饮茶风气的鼎盛(明清)
(六)中国茶叶再现辉煌(现代)
三、饮茶方法的演变
(一)烹茶(唐代)
(二)点茶(宋代)
(三)泡茶(明代)
(四)罐装茶(今后)四、茶具的基本常识(二)陶瓷茶具
(二)紫砂茶具
(三)如何选用紫砂壶
(四)茶具的种类
(五)茶具的各部位名称五、如何喝好茶
(一)选茶
(二)择水
(三)备器
(四)雅室
(五)冲泡
(六)品尝
六、附录
(一)古代著名茶诗选载
(二)各地主要名茶简介
(三)名茶传说。

南方凤凰台答案《文化生活》

南方凤凰台答案《文化生活》
②长城的修建过程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 聪明智慧、团结勤劳、艰苦奋斗等精神,
长城的作用则体现了劳动人民爱好和平、 维护国家统一等精神,
这些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统 一的,所以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18
(2)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 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 导。
③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杭州充分发挥意识能动 作用,以运河保护和开发的规律认识等正确意识指 导运河的综合整治实践,实现可持续发展。
④规律具有客观性,要尊重客观规律,这是发挥意 识能动性的前提。杭州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能 动地认识运河保护的相关规律,从实际出发,做到 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综合整治,实现可持续发展12。
④日本爱吃海豚的传统文化与当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共存的科学理念不相符合,要自觉地加以剔除。体现 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7
18 (1)
①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 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要 依法行政,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②我国的政府具有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提 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要通过采取措施发展少数 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9
第4讲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7.
①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有利 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 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现 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全面 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有利于发展 教育事业,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
(3)
①投资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杭州投 资200多亿,加强运河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交通网络,能够带动运河沿线经济的发 展

2023年单独招生文化考试语文真题(答案) (4)

2023年单独招生文化考试语文真题(答案) (4)

2023年单独考试招生文化考试语文试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本题共20小题,前面10题是单选题,后面10题为多选题,共60分)1.下列对《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熙凤先声夺人的出场和众人的言行,显示了王熙凤在贾府的特殊地位。

B、选文中贾母对王熙凤的戏谑,在一定程度上丑化了王熙凤的形象。

C、对王熙凤头饰、服饰的描写,衬托了王熙凤艳丽华贵的气质。

D、选文中王熙凤的言行举止,体现她巧于逢迎的性格特点。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莫泊桑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因短篇小说《羊脂球》一举成名。

其他短篇小说有《项链》《我的叔叔于勒》。

B、莫泊桑被公认为世界短篇小说的巨匠,他的长篇小说也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比较完美的艺术形式,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

C、小说《项链》以项链为标题,明确了小说的线索。

小说的情节围绕项链展开,可以概括为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假项链四个部分。

D、《项链》这篇作品让我们看到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追求人格尊严要付出巨大代价。

女主人公面对金钱是无奈的,对人格的追求也是无奈、失败的。

作品向我们揭示了小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精神境界。

3.“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句中的“黄金屋”指的是()A、金子堆砌的房子B、贵重物品C、比喻宝贵D、一种借代的说法,指代荣华富贵的生活4.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辍耕之垄上B、郯子之徒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6.下列作品、文体、作者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书人是幸福人》——抒情性散文——谢冕B、《人生的境界》——议论文——冯友兰C、《边城》——小说——沈从文D、《清塘荷韵》——散文——季羡林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A、识记后不会遗忘B、遗忘的进程是均衡的C、遗忘是先快后慢的D、遗忘是先慢后快的8、“临危不惧”“宁死不屈”是意志的()的表现A、自觉性B、果断性C、自制性D、坚持性9、建筑工人根据蓝图想象出建筑物的形象,这种过程是()A、创造想象B、再造想像C、幻想D、联想10、儿童用2个手指加3个手指,对2+3进行计算的思维是()A、动作思维B、发散思维C、集中思维D、形象思维11.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基础教育方面的艺术与文化测试题

基础教育方面的艺术与文化测试题

基础教育方面的艺术与文化测试题1. 音乐类题目1.1 凯旋进行曲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1.2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被称为什么?1.3 肖邦是哪个国家的作曲家?2. 绘画类题目2.1 著名画家梵高的代表作品是哪幅?2.2 古希腊雕塑《维纳斯的诞生》的作者是谁?2.3 中国古代四大名画之一是哪幅?3. 文学类题目3.1 《红楼梦》是哪位作家的作品?3.2 古诗《登鹳雀楼》的作者是谁?3.3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哪个国家的作品?4. 舞蹈类题目4.1 双人舞《天鹅湖》的作曲家是谁?4.2 美国当代著名编舞家马克·莫里斯以哪个国家的舞蹈为主要创作风格?4.3 中国古代舞蹈《二泉映月》描绘了什么样的情境?5. 影视类题目5.1 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导演是谁?5.2 电视剧《琅琊榜》是根据哪部作品改编的?5.3 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中常用的电影制式是什么?6. 建筑类题目6.1 米开朗基罗是哪个时期的艺术家?6.2 古罗马时期最著名的建筑物之一是什么?6.3 中国古代的皇家建筑群紫禁城位于哪个城市?7. 剧院类题目7.1 著名的百老汇剧院位于哪个城市?7.2 中国京剧中的四大名旦是指哪四位表演艺术家?7.3 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哪位戏剧家的作品?8. 雕塑类题目8.1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夜明珠雕像位于哪个国家?8.2 古代印度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品有哪些?8.3 黄土高原上的兵马俑是哪个时代的作品?9. 电影类题目9.1 奥斯卡金像奖是哪个国家的电影奖项?9.2 著名导演贾樟柯的代表作品是哪部?9.3 《疯狂动物城》是哪家动画工作室的电影?10. 文化遗产类题目10.1 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位于哪个国家?10.2 中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是哪个省份的代表?10.3 古埃及的金字塔是世界文化遗产,这些金字塔坐落在哪个地区?这些题目是基础教育中常见的艺术与文化相关内容的测试题,希望可以帮助你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4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4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梳理

内蒙古海拉尔第三中学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基础知识总复习: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当代文化生活多样性原因?(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的、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和流通成为可能,也给大众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色彩斑斓,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 2、怎样看待文化生活的喜与忧?(如何理解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1)“喜”的表现: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2)“忧”的表现:①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②有些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③有些媒体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炒作“新闻”。

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因此,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 3、应该如何看待大众传媒的影响?应全面看待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一方面,大众传媒使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文化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播,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肆意扩散。

因此,必须对大众传媒进行管理,决不能放任自流,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大众传媒的发展依法进行,同时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

4、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5、为什么发展大众文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重庆市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题(A卷)

重庆市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题(A卷)

重庆市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题(A卷)一、填空题(共4 分)1.填写汉字“回文图”中空缺的字音、字形。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答案】(1). qìn(2). jiàn(3). 澈(4). 淌【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沁(qìn):指香气、液体等渗入或透出。

溅(jiàn)职业医受冲击向四外射出。

澈(chè):意为“水清”。

淌(tǎng):意为“液体往下流”。

二、基础知识综合(共8 分)汉字博大精深,是华夏民族创造的令人_________的文化瑰宝。

①汉字,纵跨几千年时光,横越数万里广袤土地,让所有南腔北调、方言异音的海内外中国人,都能作乡音晤谈般的亲切问候。

②汉字起源甚早,经过数千年的淡变,形成了丰富的字体与书风。

③这种问候所展现的民族向心力与文化聚合力,是其它文字所不及的。

④从字体的古今演变中,可以窥探古人生活与文化的点点滴滴。

因此我们可以说:“汉字是全球华人共同的乡音。

”2. 填入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词语是()A.叹为观止B.富丽堂皇C.附庸风雅D.眼花缭乱3. 语段中画波浪线句子语序排列最合理的一项是()A.①④②③B.②④①③C.④③①②D.③①②④【答案】2. A 3. B【2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A.叹为观止: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B.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华丽或场面盛大,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C.附庸风雅:指缺少文化修养的人,硬装出一副斯文儒雅的样子;D.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结合空白横线前“汉字博大精深”和空白横线后的“文化瑰宝”可知,此处形容汉字让人感到赞美惊叹,“叹为观止”最符合语境。

故选A。

【3题详解】本题考查词句的衔接和排序。

②句“汉字起源甚早,经过数千年的淡变,形成了丰富的字体与书风”承接首句,是对汉字的时间长度进行说明,故排在第一处的是②;④句“从字体的古今演变中”紧接着中的②中的“形成了丰富的字体”,故排在第二处的是④;①句“汉字,纵跨几千年时光,横越数万里广袤土地,让所有南腔北调、方言异音的海内外中国人,都能作乡音晤谈般的亲切问候”承上启下,承接④句中对汉字漫长演变的介绍,又转入对汉字的流传空间范围广的描述;故排在第三处的是①;③句中“这种问候”中的“这种”指代①中的“作乡音晤谈般的亲切问候”,故③紧排在①之后,故排在第四处的是③,所以这四个句子的正确排序是②④①③;故选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一、填空题:1、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重点)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3、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5、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7、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8、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竞争力备受世界各国关注,文化是一种综合的力量,其中科技和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问答题:1、在社会生活中,文化与经济、政治有什么关系?(重点)答: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1)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特点?(重点)答:影响:(1)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3)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2)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深远而持久的。

3、文化在塑造人生中有哪些作用?答:(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简述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表现和意义?(重点)答:(1)文化是构成并影响民族生命力的重要因素;(2)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3)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总之,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一、填空题: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居民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组成的。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5、文化传播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传媒。

现代社会中的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称为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6、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7、文化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8、文化传承的实质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和教育。

9、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要求,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

10、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二、问答题: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重点)答:(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什么是文化传播?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有哪些?答: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

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有:(1)商人的贸易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2)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最重要的方式和途径。

3、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在哪些方面?答: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表现:(1)传统习俗的继承;(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3)传统文艺的继承;(4)传统思想的继承。

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重点)答: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5、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有哪些作用?(重点)答:a、教育具有保存、传递和活化传统文化的功能;b、教育具有选择、整理传统文化的功能;c、教育具有吸收、融合和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

6、文化创新有哪些巨大作用?答:(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7、文化创新的途径有哪些?(重点)答:(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着眼于文化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8、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有哪些?答:一方面,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基础,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9、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有什么关系?(重点)答:(1)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10、如何进行文化创新?答:(1)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2)实现文化创新,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3)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总之,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填空题:1、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沿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2、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3、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4、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国主义本质上是一致。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5、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二、问答题:1、中华文化为什么源远流长?文化包容性有哪些重要作用?(重点)答: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主要得益于它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可以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中华文化为什么具有区域性和差异性?各区域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再加受政治、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差异性。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重点)答:中华民族精神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主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4、在我国现阶段,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答:(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思想文化中“主心骨”的作用;(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什么重要意义(即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答:(1)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一、填空题:1、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3、大众文化是指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5、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制腐朽文化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6、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指导地位。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

7、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先进文化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