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考语文专项集训25诗词阅读A卷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巴山道中除夜①书怀[唐]崔涂迢递三巴②路,羁危③万里身。

乱山残雪④夜,孤烛⑤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⑥。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⑦新。

【注释】①除夜:除夕。

②迢(tiáo)递:遥远的样子。

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

后亦多泛指四川。

③羁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

羁,寄寓异乡;危,艰危困苦。

④残雪:残余的积雪。

⑤孤烛:一支烛。

这里并非实指,而是说在这除夕之夜,孤烛独照,自己更感到成了离家万里的异乡人了。

⑥僮仆:未成年的仆人。

亲:亲近。

⑦岁华:年华。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三巴路”言路途遥远,“万里身”表地域艰险。

B. 颔联中,“夜”点明了时间为除夕,“乱山”“残雪”点明了所处的环境,表现了羁旅之苦。

C. 颈联表现了诗人由于长期客居,与亲人骨肉远离,情感渐疏,而与僮仆朝夕相处则越发亲近的无奈现实。

D. 尾联中“明日”二字紧扣题中的“除夜”,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的漂泊之苦,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全诗核心是一个“悲”字,表达了诗人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等诸多纷杂的心绪。

B. 颔联写山用一“乱”字,写雪用一“残”字,既点明了时令,也写出了诗人纷杂的心态和凄冷的心境。

C. 颈联用笔巧妙,明写“僮仆”之亲,暗指“骨肉”疏远,陈述诗人当时处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

D. 全诗语言朴素,抒情细腻,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感人至深。

【答案】(1)A(2)C【解析】【分析】(1)A错误,应是:“三巴路”表地域艰险;“万里身”言路途遥远。

(2)C错误,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

故答案为:⑴A;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选择即可;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

2024届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专题 古诗词鉴赏(讲义)(原卷版+解析版)

2024届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专题 古诗词鉴赏(讲义)(原卷版+解析版)

古诗文阅读鉴赏古代诗歌鉴赏是中考语文考试中每年必考的内容,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词,其中考查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对古代诗词的基本常识的掌握,对作品中词语及句子的理解,对表现手法的作用的分析,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所谓的阅读浅易,也就是初步鉴赏,主要就是针对诗词本身的内容、形象、情感、语言、表达技巧做概要、粗浅的赏析。

【中考真题练手】(2023·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千里思郑锡①渭水通胡苑,轮台望汉关。

帛书秋海断,锦字夜机②闲。

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

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

[注]①郑锡,唐朝登宝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

②机:原意是弩机,代指武器。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通”和“望”连接四个地方,紧扣诗题“千里思”。

“望”是“思”的具体表现。

B.颔联意为:家乡来信被深秋大漠阻断;想写封家书,却战事不断、枕戈达旦。

C.“两乡思”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惟余”极言思乡之切。

D.“一夕度关山”与“关山度若飞”都写出了迅速越过关山、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

2.请简要分析“虫”和“雁”两个意象在表达思乡情感方面的作用。

【答案】1.D 2.示例:羁留异乡,好梦难圆,伴随着秋虫的鸣叫,天已经破晓了。

“虫”鸣“催晓”,以动衬静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凄苦之情。

身在他乡,真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递给家人。

“雁”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

D.有误,“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的意思是:只剩下两地乡思之情,想一天晚上快速度关山。

因此,“一夕度关山”写出了诗人想快速回到家乡的思乡之情,并不是写诗人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

故选D。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意象。

“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意思是旅人的思乡之梦被虫鸣声打破了,身在边关而心在家乡,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给家人。

中考语文专项集训文言文阅读(A卷)

中考语文专项集训文言文阅读(A卷)

一、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4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小惠未徧.徧:(2)彼竭我盈.盈: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翻译:二、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第5——9题。

(17分)【注释】①大隗(wěi) 传说中的神名。

②具茨:山名。

③涂:同“途”,路。

④辞:谢绝。

⑤奚:何,什么。

5.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秋水时.至(2)河伯始旋.其面目(3)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4)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6.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⑴河伯始旋其.面目⑵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B.⑴望洋向若.而叹曰⑵若.知具茨之山乎C.⑴河伯欣然.自喜⑵曰:“然.。

”D.⑴于是.焉⑵是.进亦忧,退亦忧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弋汉语。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8.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A)。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B)。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C),(D);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2020年中考语文必背古诗词34篇:25《望岳》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

2020年中考语文必背古诗词34篇:25《望岳》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

杜甫岱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liǎo)。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

②画线句是高考高频考查句。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本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蓬草”,古人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颈联中的“直”“圆”二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案】(1)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于苍茫壮阔中显现出柔和温暖。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是蓬草和归雁,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拔高教育】K12中考语文 课后强化训练 24 古诗词鉴赏(含解析)

【拔高教育】K12中考语文 课后强化训练 24 古诗词鉴赏(含解析)

课后强化训练24 古诗词鉴赏一、(2015·杭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九日寄子约①(明)皇甫汸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释】①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

②黄河:代指故乡。

③羁宦:离家在外地做官。

1.从首联登高、望远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里的“九日”是指重阳节。

2.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对花惊白发”写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见雁忆黄河”写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乱后书来少”表达对亲人的牵挂;“不堪羁宦日”表达对宦游的厌倦;等等。

解析“九日”,指的是九月初九重阳节。

这一天,中国人都有登高望远、怀念亲人的习俗。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兄弟情深,溢于言表。

而皇甫汸的这首《九日寄子约》,意蕴则更加复杂深沉。

二、(2015·嘉兴)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崆峒①(清)谭嗣同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

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松拏②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

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注释】①此诗写于1889年。

当时的清政府腐败不堪,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

崆峒,山名,在甘肃平凉西。

②拏(ná):执持。

1.此诗想象奇特,从形、神两个方面描绘出崆峒山高峻、雄伟的特点。

(各填一个词语)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中的景物的赏析能力。

要善于抓住诗中重点的语句来分析:自“斗星高被众峰吞”“阻断尘寰”可见其“高”;“剑气昏”“划开天路”“龙斗”“兽奔”可见其“勇猛奔放”的气势。

2.尾联意蕴深刻,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一:这里的春景如同桃花源一样美,以后可不必再去寻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了。

示例二:这里纵然像桃花源那样美,可是国家正处在多难之秋,要面对斗争,不要像桃花源人那样躲避到桃花源里去。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主题思想的分析能力。

中考语文专项集训:文言文阅读(A卷)【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专项集训:文言文阅读(A卷)【含答案解析】

一、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4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小惠未徧.徧:(2)彼竭我盈.盈: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翻译: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二、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第5——9题。

(17分)【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选自《庄于·秋水》)【乙】黄帝将见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③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

【最新精品】中考语文专项集训25 诗词阅读(A卷).doc

【最新精品】中考语文专项集训25 诗词阅读(A卷).doc

语文专项集训:(二十五)诗词阅读(A卷)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⑴“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⑵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2.古诗文阅读。

送友人薛涛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景象。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⑴“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⑵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⑴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3分)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⑵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3分)5.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 2分)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诗人用一个“望”字统领这四句,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描绘了长安城沦陷后残败、荒凉的景象。

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这四句在写景上运用了寓静于动的写法,表现了农村夏夜的幽静。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句一语双关,巧妙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专项集训:25诗词阅读(A卷)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⑴“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⑵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2.古诗文阅读。

送友人薛涛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景象。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⑴“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⑵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⑴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3分)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⑵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3分)5.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 2分)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诗人用一个“望”字统领这四句,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描绘了长安城沦陷后残败、荒凉的景象。

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这四句在写景上运用了寓静于动的写法,表现了农村夏夜的幽静。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句一语双关,巧妙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诗中的“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写出了战争的持久和激烈。

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萨蛮[宋]高观国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

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

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①瞑:昏暗。

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

③金饼:比喻圆月。

(1)这首词的上片写,下片写。

(2)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4分)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⑴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⑵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2分)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

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

“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

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10.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文章的第②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的特点;文章第④段与诗中一句相对应。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品读诗歌,展开想像,描绘诗人初来农家时见到的情景。

(不超过100字)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两题。

(5分)兰溪棹歌唐·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棹(zhào)歌:船歌。

(1)“越中山色镜中看”中的“镜中看”三字极富韵味,它启发读者去想像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请作描述。

(2)“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精彩传神,营造出优美活灵的意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请作简要赏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4分)赋得暮雨送李曹(唐)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①深不见,浦树②远含滋③。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④。

【注释】①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

②浦树:水边的树。

③含滋:湿润,带着水气。

④散丝:雨丝,这里比喻流泪。

(1)全诗描写了暮雨中的哪些景物?(2分)(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14.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竹枝词二首(其一)(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解】竹枝词:巴渝(今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

⑴从诗中称对方为“”看出,这首诗是以一位女性的口吻来写的。

(2分)⑵诗的三、四句语带双关,明说天气晴雨不定,暗指什么?(3分)1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春游湖宋·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分)(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诗人什么心情?(2分)16.古诗阅读。

(4分)从军行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⑴在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动词最能体现边塞寒冷严酷的环境特点?(2分)⑵“红旗直上天山雪”一句表现了从军将士怎样的精神?(2分)1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唐·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释】①氛垢:雾气和尘埃。

⑴诗歌写出了雨后初晴原野的什么特点?(2分)⑵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溪居即事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⑴这首诗勾画了一副恬静、平和的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⑵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农村儿童形象?1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2分)⑵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20.阅读范仲淹《渔家傲》,回答问题。

(5分)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⑴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⑵“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21.古诗阅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⑴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字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B.诗人在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

C.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怀念被贬受害的朋友,回乡恍如隔世的感慨。

D.“暂凭杯酒长精神”写作者有些消极低沉,只有喝了一杯酒后才会稍微振作起来。

⑵诗的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情调由前四句的“伤感低沉”转为____________。

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2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共4分)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⑴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2分)⑵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

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2分)语文专项集训(二十五)1.⑴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⑵忧国忧民(意思相同即可)2.(1)苍凉(悲凉凄凉凄清)(2)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

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3.(1)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

(2)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4. ⑴①观沧海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⑵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昂的情感。

5.D6.(1)写出了秋夜的漫长。

意思对即可。

(2)凄清孤寂。

寂寞悠思的心情。

意思对即可。

7.(1)上片写待月的心情下片写赏月(2)桂花西风(3)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后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

8.(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