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教学设计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4.3《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教学分析】学生在前面学习改变内能的方法时,对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生活中的一些实例的能量转化的认识还不够,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或图片来帮助学生分散难点,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讨论举例分析各种形式能量的转化,引出能量守恒定律,突出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知道各种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知道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对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说明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复习提问:①改变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式的本质是什么?②热机中压缩和做功冲程的对应的能量变化?【学生】本质是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压缩冲程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教师】发散思维:指出机械能内能可以相互转化,其他形式的能量是否也可以相互转化?转化中遵循什么规律?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教师】设置抢答活动:分组列举一种自然界常见能量形式,不重复,看谁列举的多。
记录学生的回答。
【学生】活动:列举出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光能等。
【教师】提问:这些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演示几个小实验,分别回答能量的变化。
1.来回迅速摩擦双手。
2.黑塑料袋内盛水,插入温度计后系好袋口,放在阳光下。
3.将太阳电池连在小电扇上,并使它对着阳光。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三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首先,我会详细解释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强调能量在转化和传递过程中总量不变的原则。
2.能量转化的实例:通过举例,如水力发电、太阳能电池等,让学生了解不同能量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能量转化效率:讲解如何计算能量转化的效率,并引导学生思考提高能量转化效率的方法。
3.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能量守恒定律。实验要求:装置简单易行,现象明显,能够直观地展示能量转化过程。请提交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材料、步骤、结果和结论。
4.结合课堂所学,分析以下问题,并给出解答:
a.某小型水力发电站的发电效率为40%,请计算其能量损失。
b.一辆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动能的效率为75%,请计算电能的损失。
5.围绕“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的主题,思考以下问题,并与家人或朋友进行讨论:
a.请列举生活中的节能措施,并说明其原理。
b.针对目前我国能源状况,谈谈你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看法。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结合课堂所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提交的作业需条理清晰,表达准确,注意使用物理术语。
3.实验报告要附有实验照片或图纸,确保实验的真实性。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强化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4.通过学习能量守恒定律,让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培养严谨的思维方式。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 14.3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4.3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采用了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方式,以引导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和学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并能够运用这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够运用这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科学学习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难点:能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能量转化和守恒演示仪、实物模型等。
学具:记录本、彩笔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能量的转化。
例如,用一个滑轮组,让孩子们看到物体下滑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2. 讲解:向孩子们解释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用生动的例子让他们理解这一定律。
3. 实践: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例如用能量转化和守恒演示仪,观察不同能量形式的转化。
4. 讨论:让孩子们分组讨论,思考能量守恒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互相分享。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难点:能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孩子们的课堂表现进行反思,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同时,我会给孩子们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作业,让他们能够在课后继续思考和探索。
例如,让他们观察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现象,并用能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相信孩子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3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优秀教案

以博致雅:“八有效”文化课堂讲学案(4)风吹动帆船前进.2.如图15-14所示,在试管内装一些水,用软木塞塞住,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使水沸腾,水蒸气会把软木塞冲出.在水蒸气冲出软木塞的过程中,_________的内能减少而软木塞的________能增加.图15-143.太阳是一个巨大的能源,直接利用太阳能不会污染环境.围绕地球运转的通信卫星,其两翼安装的太阳电池板,能把________能直接转化成_______能,供通信卫星使用,太阳能还可以直接转化成内能,现有一太阳能热水器,在晴天,每天可将50kg水从20℃加热到50℃,若燃烧煤气来加热这些水,则至少需要消耗掉________m3的煤气.[已知完全燃烧1米3煤气可放出39×107J的热量,水的比热为42×103J/(g·℃)]4.下列事例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在火上点燃火柴头,使火柴头温度升高B.冬天人们围着火炉烤火身体感觉暖和C.两手互相摩擦,手感觉暖和D.在阳光照射下,水盆里的水温度升高5.“五一”黄金周,吴昊同学和爸爸妈妈一起游览花果山,在他们乘坐旅游车沿盘山公路下山的过程中,发现司机师傅要不时地踩踏刹车踏板,当车行驶至中途还要停下来,让工作人员用水龙头向车轮闸片部位喷水。
吴昊同学提出了以下几种看法,()①喷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车闸的温度,以防车闸因温度过高而损坏②下山过程中,机械能不变③下山过程中,重力对汽车不做功④刹车过程中有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你认为这些看法中符合实际的是A.①②④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6.在一定的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它们互相转化的过程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机械能一定守恒B.各种形式的能都守恒C.各种形式的能量的总和一定守恒D.内能一定守恒7.电动机通电后电动机带动其他机器运转,一段时间后,电动机的外壳就会变得烫手,则下列关于能的转化和守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总的能量守恒B.电能一部分转化为机械能,另一部分转化为内能,总的能量守恒C.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内能守恒D.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和内能,机械能守恒8.《深圳商报》2004年3月11日报道:近日一种新型太阳能公共卫生间落户北京东郊民巷,该卫生间的能源全部由位于顶部的太阳能电池板提供,它还能将多余的能量储存在蓄电池里。
《3、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

4.3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知道第一类永动机的不可能性。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实例分析,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研究历史回顾,让学生体会团队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三、教学难点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四、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阅读思考1新华社2000年12月31日和中央电视台2001年元月6日先后报道:在20世纪的最后几分钟里,一项新的多米诺骨牌吉尼斯世界纪录,在北京颐和园体育健康城综合馆和网球馆诞生.中国、日本和韩国的62名青年学生成功推倒340多万张骨牌,一举打破了此前由荷兰人保持的297万张的世界纪录.这就是“多米诺骨牌效应”,该效应产生的能量是十分巨大的.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家A.怀特海德曾经制作了一组骨牌,共13张,第1张最小,长9.53 mm,宽4.76 mm,厚1.19 mm,还不如小手指甲大.以后每张体积扩大1.5倍,这个数据是按照一张骨牌倒下的时候能推倒一张1.5倍体积的骨牌而选定的.最大的第13张长61 mm,宽30.5 mm,厚7.6 mm,把这套骨牌按适当间距排好,轻轻推倒第1张,必然会波及到第13张,第13张骨牌倒下时释放的能量比第1张牌倒下时整整要扩大20多亿倍.而按同样比例制作的第32张骨牌倒下时释放的能量将高达1.24×1015J,又扩大了20多亿倍.不过,A.怀特海德毕竟未能制作第32张骨牌,因为它将高达415 m,两倍于纽约帝国大厦.如果真有人制作了这样一套骨牌,那摩天大厦就会在一指之力下被轰然推倒! 这种巨大的能量从何而来?能量之间又是如何转化的?思考2:1.能不能做到又让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呢?2.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不吃草的马儿是什么样子呢?一个小笑话,不过也反映出来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能量守恒定律。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4.3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学设计

1.教师依据课本内容,详细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和适用条件。
2.结合图示和实例,阐述动能、势能、内能等不同能量形式的转化关系,使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应用。
3.分析典型能量转化与守恒案例,如物体下落、弹性碰撞等,引导学生掌握能量守恒定律的解题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2.不同形式能量的转化关系:掌握动能、势能、内能等不同能量形式的转化关系,能够分析并计算能量转化的具体实例。
3.实验观察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能量转化的过程,并能够准确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难点,采用以下策略:
-利用多媒体动画和实物模型,形象直观地展示能量转化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4.3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的概念,了解能量在不同形式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2.掌握能量守恒定律,并能运用该定律分析简单物理问题。
3.掌握动能、势能、内能等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4.学会运用能量转化与守恒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基本原理,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能量在不同形式间的转化过程,引导学生发现能量守恒定律。
4.应用拓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1.加强概念讲解,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内涵。
2.注重知识运用,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优教教案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优教教案教案主题: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能量的定义和单位;理解能量的转化过程;掌握能量守恒定律;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和解释能量转化的过程;能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能量的定义和单位;2.能量的转化过程;3.能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方法1.探究法:通过实验和观察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2.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他们了解的能量相关知识,例如:能量的定义、单位以及能量的种类等。
2.探究实验(15分钟)a.分小组进行实验。
b.实验内容:用一个弹簧秤分别测量课桌前后抬起的重物的重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c.学生按照实验内容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d.导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引出能量的转化过程。
3.讲解能量的定义和单位(10分钟)a.讲解能量的定义:能量是物体产生变化或发生运动时所具有的能力。
b.介绍能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能量的单位是焦耳(J)。
4.探究能量的转化过程(15分钟)a.导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运动的小车会停下来?b.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将能量转化的过程分析出来。
c.导师总结:运动的小车停下来是因为小车的机械能转化为了热能。
5.讲解能量守恒定律(10分钟)a.介绍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孤立系统中,能量总量保持不变。
b.举例说明:一个摩擦力可忽略不计的小车从一个斜坡上滑下来,最终停在一段水平轨道上,这个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了热能,但是能量总量保持不变。
6.合作学习(15分钟)a.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能量转化的实例进行讨论和分析。
b.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辩论。
7.拓展延伸(10分钟)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释其他实际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现象,例如:风能转化为电能、核能转化为热能等。
14.3《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

14.3《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在设计这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物理课,我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现象。
我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自主探索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从而达到深入理解物理概念的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能量守恒的概念,掌握能量转化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难点和重点。
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掌握能量转化的基本原理。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自主探索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从而达到深入理解物理概念的目的。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实验器材、PPT 课件等。
在课后反思中,我认为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很好地理解了能量守恒的概念,掌握了能量转化的基本原理。
但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我还想对学生进行一些拓展延伸,比如组织他们进行一些关于能量转化的实践活动,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能量转化现象的设计思路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能够直观地理解能量转化的过程。
然而,实验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实验器材的准备和操作,以及实验结果的解读,这些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自主探索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这对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是非常有益的。
然而,如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如何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以及如何评价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都是需要仔细考虑的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一、教材分析: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是新课程《科学》(华东版)初中三年级(上)第七章第1节的内容。
本册教材前面四章,分别学习了机械能、电能、内能和核能,本章共有四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源和能源的种类、核能和太阳能的开发、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材从自然界中的各种能量形式的描述,能量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出发,从而引出能量转化及守恒定律。
因此本节内容是全章的理论基础,也是前几章分别阐明能量现象的总结。
二、学情分析:
初三级学生,学生已基本具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学习热情高,求知欲望强。
学生在本册教材前面四章已经学过能的多种形式,学习了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换及机械能的守恒,电能的转化,热传递;通过前面几个章节的学习,学生对能量转化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本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学习作了较为全面的铺垫。
另外,在生产生活中到处都有能的形式与转化,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列举各种形式的能量。
2.能列举各种能量之间的转化及同种能量之间的转移。
3.知道不同能量形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4.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通过合作、交流、编故事、小实验和成果展示等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转化的例子,让学生认识能量转化的普遍性,体会科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归纳能力。
3.培养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4.初步形成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自然现象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量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
难点:能量在转化与转移中守恒。
五、教学流程设计:
(一)自然界中的能量
设计理念:
利用学生的自然常识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能量这一概念。
不要求抽象地给出能量的定义,教材中也没有能量的严格定义。
教学方法:
1.利用大量图片、动画让学生体验自然界的能量现象。
○1教师从各种媒体收集资料;
○2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上展示。
2.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体验燃料的能量、生物体中的能量、食物中的能量等比较难懂的化学能的能量形式。
(二)能量的转移
设计理念:
从机械能中动能的转移出发,引导学生认识物体与物体之间通过碰撞而转移的能量,说明能量形式没有改变,只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进一步复习热传递现象中内能的转移,让学生对能量有一个比较全面充分的认识。
教学方法:
1.学生动手做实验。
让一个运动着的球去碰撞另一个静止的球,观察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2.情景问答。
一杯热开水放在桌面上,一会儿水变凉了,让学生分析水的内能为何减少了?
(三)能量形式的转化
设计理念:
通过主动实践,结合生活体验,让学生认识到各种现象中能量的转化,同时领悟到自然界中的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在这些联系中都伴随着能的转化。
通过探究,讨论,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1.实验活动:
○1快速摩擦双手。
手有什么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能量转化?
○2让学生反复弯折一段粗铁丝,摸一下弯折处有何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能量转化?
○3用笔杆子摩擦衣服或头发靠近小纸片。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电池组、小灯泡、电铃、小电动机、开关、导线连成电路,闭合开关。
观察到哪些现象?这一实验中有哪些能量形式的转化?
2.分析归纳:
○1小组讨论分析以上四个实验。
○2归纳结果: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四)能量守恒定律
设计理念:
通过前面三个小节的学习,学生知道了自然中多种多样的能量形式及它们之间各种各样的转化现象,这里着重要点出能量在转化过程中部量保持不变,在转移过程中总量也保持不变。
因为能量的量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根据课标要求,通过举例,让学生从能量的循环不灭中了解到能量的守恒。
只要让学生初步知道自然界中的能量不生不灭、总量守恒这样一个道理就可以了。
教学方法:
1.游戏活动:
根据能量转化的顺序,分别将下面两组词串联成一个能量转化的故事,比比谁更精彩。
森林、发电厂、太阳、煤、电灯
小麦、太阳、人、运动
2.小组讨论
○1电风扇工作时,消耗的电能与电动机获得的机械能相等吗?
○2掉在地上的弹性小球为什么越跳越低?
○3我国有句俗语:“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你认为这可能吗?为什么? (讲述: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能量的形式发生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某种形式的能量减少了多少,另一种形式的能量一定会相应的增加多少。
同样,某种形式的能量增加了多少,另一种形式的能量一定会相应的减少多少,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
3.总结: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
(五)课堂总结与巩固提高
设计理念:
通过课外延伸,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明白进行科学研究、创造发明是不可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
通过学习记录表的填写,如实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体会成长的快乐。
具体过程:
1.课时小结
2.巩固练习
3.填写学习记录表
4.课外延伸:查阅“永动机”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