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4课《声声慢》word教案1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声声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的朗读与背诵,诗词意境的理解。
2. 教学难点: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音乐等方式导入,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解决问题。
4. 课堂讲解:对诗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关键词语,分析诗文意境。
5. 实践环节:让学生进行诗文朗诵、角色扮演等活动,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所描绘的意境,增强情感体验。
3. 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诗文朗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文朗诵比赛,评价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4. 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
六、教学资源:1. 诗文原文:提供《声声慢》的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参考译文:提供诗文的参考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3.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4.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5. 音频、视频资料:提供与诗文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文的意境。
七、教学步骤:1. 初读诗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4课《声声慢》教案1

一、导入人世间有万般情感:快乐、欣喜、悲伤、忧愁……情感需要表达。
音乐家,用声音来传递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画家用色彩来描绘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梵高和他的《向日葵》。
而诗人呢?用诗。
词人呢?用词。
于是就有了李清照和她的传世名篇《声声慢》。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婉约词名作《声声慢》,走进李清照和她的情感世界.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的?二、朗诵感知。
自由朗诵,体会情感。
学生朗诵,正音;缓慢;低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大家的朗诵水平真是一日千里啊。
)提问: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齐读:就让我们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清照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三、具体分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投影)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
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词中句句皆现愁”,(分组讨论),你觉得哪句最能体现“愁”字?为什么?要求:确定一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产生。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觅什么?往昔快乐生活,并不是生来如此孤独愁苦,她也有过快乐生活。
《如梦令》:春游、饮酒。
结果如何?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为何要寻觅?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追忆往昔生活?说说生活体验。
可以调换?不可以,感情逐层深入:动作——身体——心理可以单字?叠字使情感更浓厚。
举例体会。
“庭院深深深几许?”《木兰诗》“唧唧复唧唧”《听听那冷雨》“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投影)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朗读随机。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为何喝酒?借酒浇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不足为奇,与其它的不一样的地方,“淡酒”说明什么?愁浓。
词人浓烈的愁绪,本以为可以解酒来消除,但酒淡压不住愁浓啊,更何况在这样一个风急得傍晚。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 理解《声声慢》的主旨和意境。
3. 学习并掌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 18 个词语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声声慢》的主旨和意境,学习并掌握 18 个词语的含义。
2. 难点:理解李清照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歌曲《声声慢》,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呈现:
- 教师领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语调。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教师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词的主旨和意境。
-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感受。
3.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4. 课后作业:让学生背诵《声声慢》,并写一篇读后感。
《声声慢》教案范文

《声声慢》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
(2)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韵律和节奏。
(3)分析李清照的创作背景,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感受《声声慢》与其它唐宋词作的异同。
(2)运用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
(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词人情感表达的手法及其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的才情与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声声慢》。
(2)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韵律和节奏。
(3)分析李清照的创作背景,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把握《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
(2)深入理解词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人的生活环境。
2. 朗读感知(1)学生自读《声声慢》。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3. 品词析句(1)分析词牌特点,讲解韵律和节奏。
(2)解析词中的关键字词,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等。
4. 对比分析与其他唐宋词作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声声慢》的独特之处。
5. 情感探讨(1)引导学生关注词人的情感变化。
(2)分组讨论,探讨词人情感表达的手法及其内涵。
6. 艺术拓展运用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声声慢》。
3. 推荐阅读李清照的其他词作,了解其创作风格。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通过对比分析、情感探讨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声声慢》的内涵。
在艺术拓展环节,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词的意境。
在作业布置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声声慢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声声慢(教案)(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其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风格、主题。
2、了解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知婉约派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词,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李清照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别样的愁情。
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一)由学生背诵李清照的《如梦令》开始,回顾作者生平。
我们在初中时就学过李清照的词,能背出来吗?我们一起回忆(齐声背诵)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作,词风还是比较婉约清丽。
但是到了后期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后,词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知人论世(多媒体课件)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良好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她出落成为一个外美如花,内秀如兰的才女。
十九岁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两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谐,经常一起踏雪寻梅,插花折柳,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题诗作画,堪称神仙眷侣。
靖康之变后,北方沦陷,李清照夫妇辗转南下,后来,赵明诚病死,李孤苦伶仃,过着孤独悲苦的晚年生活。
以其南渡为界,她后期的作品多写故土之思和身世之感,风格低回婉转,凄苦深沉。
本词是其后期名作之一,作品写于其丈夫死后,这时候,词人孤苦无依,晚景凄凉,作品诉说着哀愁,催人泪下。
二、文本解读。
(1)《声声慢》的词眼。
明确:愁(2)为什么愁?明确:背景介绍,了解词人满腹愁绪的原因。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声声慢》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声声慢》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声声慢》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声声慢》的背景、作者及其时代背景;2.掌握中华传统文化中“慢”的概念及其与快的关系;3.熟练掌握《声声慢》的词句及其表达的情感;4.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朗诵能力,锻炼学生的感受能力。
知识点分析:1.《声声慢》的背景和时代背景;2.《声声慢》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慢”的概念;3.《声声慢》的基本内容和意义;4.《声声慢》的词句及情感的表达;5.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诵读《声声慢》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请学生简单感受下,有什么情绪和感受。
2.引出本课的主题:《声声慢》。
二、讲述《声声慢》的背景及其作者(10分钟)1.介绍《声声慢》的作者温庭筠,及其时代背景。
2.特别强调温庭筠是唐朝文学家代表之一,提出《声声慢》反映唐朝后期风气渐暗,人民情绪愁闷的事实。
三、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慢”概念(20分钟)1.让学生想一想,我们平时都说什么东西是“慢”的,举例让学生说出几个,“慢”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课堂 Brainstorming。
2.通过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认识到“慢”的含义,并且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慢”的概念。
四、讲解《声声慢》的基本内容和意义(20分钟)1.让学生朗读整首《声声慢》,以感受其节奏和情感。
2.分段讲解《声声慢》的基本情节和主旨,由浅至深,循序渐进。
五、讲解《声声慢》的词句及情感的表达(30分钟)1.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解释学生不会理解的生僻词汇,如“憔悴”。
2.详细解说几个比较重要的词句,如“庭院深深,绿草如茵”,请学生感受此诗的意境及情感的表达。
六、朗读训练(20分钟)1.首先让学生合唱课文。
2.随机出几个学生或者全班学生轮流朗读,让学生锻炼诗歌朗诵和口语表达能力。
七、教育反思(10分钟)1.让学生回顾《声声慢》的主要内容及情感的表达。
2.教育学生,品读一首优秀的诗歌不仅是为了欣赏美,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情感世界,塑造自己的人格品质。
《声声慢》课教案

《声声慢》优质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声声慢》,使学生了解宋代词的发展背景,掌握词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诗词、品味语言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词作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词牌《声声慢》的来历和特点。
2. 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风格。
3. 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分析。
2. 宋代词的发展背景。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牌《声声慢》的来历和特点,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风格。
2. 对比分析法:对比李清照不同阶段的词作,分析其艺术特点。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宋代词的发展背景,引出李清照及其词作。
2. 新课导入:讲解词牌《声声慢》的来历和特点,分析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风格。
3. 文本解析:逐句解析《声声慢》,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语言和意象。
4. 对比分析:展示李清照不同阶段的词作,分析其艺术特点。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分享讨论成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声声慢》。
2. 学生能够理解词牌《声声慢》的特点和李清照的词作风格。
3. 学生能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七、教学资源1. 诗词文本:《声声慢》及其它李清照的词作。
2. 参考资料:关于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风格的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诗词文本。
八、教学准备1. 准备PPT,包括词牌《声声慢》的图片、李清照的词作文本和相关资料。
3. 提前布置教室,确保座位舒适,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九、教学拓展1. 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宋代词的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诗词展览或相关文化活动,拓宽视野。
3. 开展诗词创作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诗词创作。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精品模板)《声声慢》教案3篇

《声声慢》教案3篇《声声慢》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生平,联系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2、分析词中情感的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叙抒情)结合,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3、比较阅读,感受婉约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1、作者沉重复杂的“愁”2、作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清照语言的独特魅力;3、比较鉴赏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以《如梦令》导入1、诵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
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
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2、诵读《声声慢》。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哪里直接传达出来了?(“愁”;“怎一个愁字了得”)3、作者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怎么会有如此的不同?她在写《声声慢》时怎会有如此浓重的愁呢?联系其生平运用知人论世法去理解。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
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
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
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
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
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
人世间有万般情感:快乐、欣喜、悲伤、忧愁……
情感需要表达。
音乐家,用声音来传递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画家用色彩来描绘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梵高和他的《向日葵》。
而诗人呢?用诗。
词人呢?用词。
于是就有了李清照和她的传世名篇《声声慢》。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婉约词名作《声声慢》,走进李清照和她的情感世界.
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的?
二、朗诵感知。
自由朗诵,体会情感。
学生朗诵,正音;缓慢;低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大家的朗诵水平真是一日千里啊。
)
提问: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
齐读:就让我们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清照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三、具体分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投影)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
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词中句句皆现愁”,(分组讨论),你觉得哪句最能体现“愁”字?为什么?
要求:确定一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产生。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觅什么?往昔快乐生活,并不是生来如此孤独愁苦,她也有过快乐生活。
《如梦令》:春游、饮酒。
结果如何?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为何要寻觅?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追忆往昔生活?说说生活体验。
可以调换?不可以,感情逐层深入:动作——身体——心理
可以单字?叠字使情感更浓厚。
举例体会。
“庭院深深深几许?”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
《听听那冷雨》“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
(投影)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朗读随机。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为何喝酒?借酒浇愁。
“举杯消愁愁更愁。
”
不足为奇,与其它的不一样的地方,“淡酒”说明什么?愁浓。
词人浓烈的愁绪,本以为可以解酒来消除,但酒淡压不住愁浓啊,更何况在这样一个风急得傍晚。
联系自己排解愁绪的方法谈谈体会:谈琴、散步。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急风、淡酒、浓愁的情境中,一群大雁给词人给人孤寂冷清之感。
“旧相识”:曾经寄来丈夫赵明诚的信。
《一剪梅》,而现在大雁虽在,而人已去。
岁月依然无情远去,抛下她一个人在孤寂中打发冷清时日。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无人共摘:联系往昔生活,明诚插花清照发,小俩口恩爱非常。
当日与之共同赏菊的良人已去
憔悴损的只是菊花么?更是词人自己。
女人好比一朵花,年轻时鲜丽娇嫩,嫁作他人妇,爱情滋润更是娇嫩异常,而后来世事变化,国破家亡,良人已去,晚年孤寂,千万愁绪无人倾诉时,再娇嫩的花也憔悴不堪了。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叶大。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
“自古逢秋悲寂寥”
兼细雨:你的感受?傍晚、细雨打在梧桐树上。
不是滴在树上,是滴在词人的心理啊。
小结:真是“句句皆现愁”啊。
四、体会意境。
(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在南宋,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秋风冷雨里,一位寡居的老人,无依无靠。
她寻觅着往日的美好生活,但是遍寻不着,反而更添惆怅难耐。
想凭借两盏淡酒浇去心中浓浓孤寂之愁,无奈敌不过冷冷秋风秋雨。
看过去所见之景:是满地憔悴之菊,是哀戚的大雁,听到的是雨打梧桐,一滴一滴,声声滴在心里啊。
这样画面,怎一个“冷清”可以形容;这样的浓愁。
又岂是一个“愁”字就能说得清的!
(朗读体会)
加深了理解后,再次自由朗读,根据我们刚刚对词的分析和理解来处理。
(要求:提高)
提示:除了语速舒缓外,也许我们还应该在个别字上面,加以重音、语调的处理,情感投入。
表扬。
五、写作方法指导练习
愁是抽象的情感。
而词人李清照把抽象的愁化作了秋风冷雨,化作了两盏淡酒,化作了南飞的大雁,化作了满地的落菊,化作了梧桐和细雨……把抽象的情感化作了具体的意象。
历史:其实不仅是李清照,古往今来,很多词人都是如此传达他们的愁绪的。
(投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
问题:体会;回答分别是通过那些意象写愁的?写出了愁的量、形、重。
小结:抽象的愁通过意象一下子变得具体可感,愁托付给了一江春水、一川烟草、满城风絮、黄梅雨……
现实:联系我们自己。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我们也有万般情感,何不也用自己的生花妙笔,通过具体的意象去勾勒,去表达呢?也许一不小心,一个大文豪就诞生了。
(练笔)
练笔展示。
教师展示。
老师也有愁绪,面对时间。
共赏析。
六、知人论世。
]
凡人皆有愁。
那么李清照有什么样的愁呢?使得她化为这曲《声声慢》。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出身官宦世家,这样的出身使得她能够饱读诗书,这样就使得她既“貌美如花,又内秀如竹”。
18岁的时候,遇到了生命中最宝贵的另一半——她的丈夫赵明诚,他
们情投意合,恩爱非常。
但造化弄人,上天把最大的幸福和最大的不幸都统一到了李清照的身上。
国家破碎,清兵入侵,李清照经历了人生的三大磨难:一是丈夫早逝,遭遇感情生活磨难;二是国家破碎,身世飘零,居无定所;三是晚年孤独,身边无亲无友。
晚年李清照,想把毕生所学传给一位孙姓女童,“才藻非女子事也”,拒绝了她。
一代才女,却无人能懂。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一个女子所能得到的最甜美的幸福,也承受了一个女子所无法承受的苦痛,其中既有个人身世的苦痛也有国家的破灭的悲痛。
是李清照在这国家与个人灾难性的打击下依然不屈,依然顽强的展现出自己全部的美。
以心抗世,以笔唤天。
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或许就是这极端的幸福与苦痛造就了旷世才女――李清照。
她是一代才女,是乱世美神。
齐读。
机动: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
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
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
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