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灶头》集体备课教案

合集下载

《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家里的灶头》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与灶头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

学生培养对家庭和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家里的灶头》是一篇描述家庭生活中灶头的重要性和意义的文章。

文章通过回忆和描述,展现了灶头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与家人共同烹饪的温馨场景。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对家庭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自己家庭的烹饪场景和灶头的使用。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阅读理解: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家里的灶头》,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描述。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表达。

3.3 观察与描述: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灶头的特点和功能。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描述,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活动4.1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自己家庭的烹饪习惯和灶头的使用情况。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讨论。

4.2 写作练习:教师给出一个与灶头相关的写作题目,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家庭的烹饪场景和灶头的意义。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五、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

5.2 阅读理解:通过回答问题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摘要】本文将介绍关于《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在引言中,文章将介绍文章内容并阐明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接着,正文部分将包括《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学生分析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活动设计、评估与反馈机制设置以及教学反思与调整。

结论部分将总结教学设计经验,并展望下一步教学改进方向。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将了解如何有效设计《家里的灶头》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和调整不断改进教学质量。

【关键词】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教后反思、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评估、反馈机制、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改进方向、引言、正文、结论。

1. 引言1.1 介绍文章内容《家里的灶头》是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家庭日常中的烹饪过程,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本教学设计将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在模拟厨房环境中体验做饭的过程,包括选择菜品、准备食材、烹饪方式等,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和提高自主生活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将不仅能够学会简单烹饪技能,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本教学设计旨在贯彻“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成长。

欢迎阅读本文,了解更多关于《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的内容。

1.2 阐明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教学设计在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安排,更是对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和学生发展的有效推动。

教学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更加系统和有序。

教学设计还可以帮助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创设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设计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促进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家庭生活中的灶头,分享对灶头的感情。

讲解灶头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1.3 教学过程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回忆家庭灶头。

学生分享自己对灶头的感情和记忆。

教师讲解灶头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第二章:灶头的功能和使用方法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灶头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2 教学内容讲解灶头的功能:煮饭、烧菜、取暖等。

示范灶头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实际操作。

2.3 教学过程教师讲解灶头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教师示范灶头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实际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教师指导。

第三章:灶头的环保意义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灶头的环保意义。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2 教学内容讲解灶头的环保意义:减少污染,节约能源。

讨论如何更好地利用灶头,减少环境污染。

3.3 教学过程教师讲解灶头的环保意义。

学生讨论如何更好地利用灶头,减少环境污染。

教师总结,并强调环保意识。

第四章:灶头的故事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倾听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2 教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和灶头的故事。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灶头的故事。

4.3 教学过程学生分享自己和灶头的故事。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灶头的故事。

教师指导,并给予鼓励和评价。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灶头的认识。

激发学生对家庭生活的热爱。

5.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分享自己对家庭生活的热爱。

5.3 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分享自己对家庭生活的热爱。

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第六章:灶头的变迁6.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灶头的历史变迁。

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时代意识。

6.2 教学内容讲解灶头的历史变迁:从古老的土灶到现代的燃气灶。

《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家里的灶头》,使学生了解灶头的历史、结构和功能,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灶头的历史、结构和功能。

2. 家乡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三、教学难点1. 灶头相关传统文化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灶头的历史、结构、功能及家乡文化相关知识。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过家里的灶头吗?谁能来说说灶头是什么样的?”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灶头的历史、结构和功能。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家乡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4. 拓展延伸教师出示与灶头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家乡灶头的作文。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灶头的历史、结构和功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家乡文化特点和价值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意识的树立和民族自豪感的提升。

七、教学策略1. 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展示灶头的形象和功能。

2.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文化,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

八、教学内容1. 灶头的历史发展:从古至今,灶头的变迁和演变。

2. 灶头的结构与功能:灶头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介绍。

《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灶头的构造、功能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2)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对家乡传统事物的情感。

(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长辈等途径,了解灶头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灶头的构造、功能及文化价值。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正确认读与书写。

2. 对灶头文化价值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4. 查阅资料、访问长辈的相关指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灶头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其功能。

(2)学生分享对灶头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讲解生字词的含义。

(3)学生讨论课文内容,理解灶头的构造、功能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并组词。

(2)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造句描述灶头的特点。

4. 拓展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查阅资料或访问长辈,了解灶头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各组汇报研究成果,教师总结并展示相关资料。

5. 总结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6. 布置作业(1)家庭作业:抄写生字词,家长签字确认。

(2)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绘画自己家的灶头,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完成质量,特别是生字词的抄写和课文理解。

《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灶头在乡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3)提高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灶头的构造和功能。

(2)采用小组讨论、汇报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城乡生活的差异,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2)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灶头的结构、功能及乡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能够提取文章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2. 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进入乡村生活情境。

2.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乡村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城乡生活,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乡村灶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灶头在乡村生活中的作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家乡灶头的了解和记忆。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灶头的结构、功能及乡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乡村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对比思考(1)引导学生对比城乡生活,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2)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5. 情感拓展(1)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学生展示自己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创作。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灶头在乡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传统文化的价值。

《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灶头的基本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灶头的基本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灶头的相关文化内涵。

2. 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灶头的相关知识。

2. 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

3. 任务驱动法:为学生布置实践任务,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家乡的灶头,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的灶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灶头的基本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教师讲解灶头的相关知识,学生认真听讲、记录。

3. 观察与思考:学生分组观察灶头,讨论灶头的特点和优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4. 动手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灶头操作实践,学会使用灶头,并体会家乡灶头的魅力。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灶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家乡的灶头文化。

6. 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给予评价和建议。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灶头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9.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10.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准备一些灶头的实物或模型,以便学生观察和操作。

2. 教学资源:收集一些关于灶头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的资料,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灶头的构造、功能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的能力。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访问长辈等途径,了解家乡的灶头文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懂得珍惜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生字词学习:认读“灶、膛、炊”等生字词,理解字词在课文中的含义。

3. 灶头的构造与功能: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形式,了解灶头的构造、功能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灶头的构造与功能,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实物演示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灶头的魅力。

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访问调查法:鼓励学生课后访问长辈,了解家乡的灶头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农村灶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灶头。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灶头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解答学生疑问。

3. 探讨灶头的构造与功能:(1)分组讨论灶头的构造、功能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 课后实践:(1)鼓励学生课后访问长辈,了解家乡的灶头文化。

(2)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为家里的灶头拍一张照片,并配上简要的文字说明。

(2)学生分享他们对灶头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观察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浦高级中学高二年级语文《现代散文选读》导学案(教师版)课题:《家里的灶头》时间班级姓名一、基础知识积累: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B)A、堆垛(duǒ)柴爿(pán)饭镬(huò)饭粢(zī)B、逊色(xùn)落难(luò)漏屉(tì)螃蜞(qí)C、盥洗(huàn)砧板(zhēng)壁龛(kān)粘住(zhān)D、砻糠(lóng)脂肪(zhǐ)砖砌(qiè)轮廓(guò)2、解释词语疏密有致:指园林的布置的布局有稀疏浅淡处,也有茂密浓重处,很有情趣。

常常形容事情安排的很有条理。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够说出其中的奥妙。

形容事情奇怪;不合常理。

下车伊始:伊:文言助词;始:开始。

旧指新官刚到任。

现比喻带着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

临时抱佛脚:原意为年老信佛,以求保佑之意。

后因称平时无准备而事急时仓猝张罗为。

二、课文探究导引:1、灶头的构造分别是由哪几节来介绍的,据此你可以给文章划分层次吗?提示:第一部分(1)对灶头作总体介绍第二部分(2——7)灶台第三部分(8——11)灶壁第四部分(12——18)灶塘第五部分(19——21)总结1、围绕灶头作者叙写了哪些童年往事?提示:①逼饭粢②蒸糕③蒸菜(红烧肉、拼盘、“一品锅”)④妈妈做的家常菜(黄豆芽炒咸菜螃蜞豆腐)⑤送灶母亲在灶间的教育⑥发生在灶壁边的故事(母亲在灶上忙碌姐妹烧火姐姐的模仿煨山芋“填脚炉”爆黄豆)2、这些往事的描写中有很多细节描写,你能指出来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吗?提示:如:①逼饭粢“饭后大张旗鼓……开心死人!”②蒸菜“‘一品锅’是蒸菜中的一只——……鲜得人掉眉毛。

”③螃蜞豆腐“哎呀,那个鲜啊!……就滑到肚子里去了。

”④送灶“这州官把老百姓……烧好东西吃。

”⑤“吃过晚饭,……‘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太平。

’”⑥母亲在灶间的教育“我们小孩子在外头‘惹厌’……多半就只好实话实说了。

”⑦发生在灶壁边的故事(母亲在灶上忙碌、姐妹烧火、姐姐的模仿、煨山芋、“填脚炉”、爆黄豆)效果:通过细节描写(如动作神态描写、夸张等)写出了童年的美好生活,母亲为儿女带来温饱。

以镜头切换的方式介绍童年时代发生在灶塘边的劳动与嬉戏的场景,这些细节的描写将物与人有机的联系了起来,渲染出家庭的劳动气氛,表现了热烈、温馨的家庭氛围和生活情调。

3、从这些细节文字中,感觉母亲是怎样一个人呢?(形象)?提示:辛劳、能干、持家本领高;善于教育孩子。

《家里的灶头》第1页4、灶头对我们家而言有什么意义?对母亲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①灶头:使家庭充满温暖和温馨,伴随孩子成长。

②母亲:使家庭充满温馨,教孩子明白事理和学会做人。

③表达了作者对往日的怀念,对母亲的思念与怀念,对往日不再重现的遗憾。

三提出疑惑: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新发现或疑惑,请把它列出来。

板浦高级中学高二年级语文《现代散文选读》教案课时编号:课题:《家里的灶头》第一课时主备人:武传胜备课时间:2012年2月16号使用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状物散文的一般写法,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

2、研读文本,理清线索体会作者对灶头和母亲的情感。

3、赏析文章的细节,学习状物散文中如何由物及人,建立人与物的对话关系,分析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理清线索,把握作者的情感。

2、作者是怎样状物并将物与人联系起来的。

教学难点赏析文章的细节,学习状物散文中如何由物及人,建立人与物的对话关系,分析其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诵读、问题探讨教学过程个人复备一、新课导入:什么是江南?江南是白墙黛瓦的水乡民居,江南是小桥流水、春山如黛,江南是青色的柳叶在风中飘荡,江南是富有情趣的农家灶头。

同学们,要了解江南吗?让我们一起学习金曾豪的散文-----《家里的灶头》。

二、作者简介金曾豪,男,江苏常熟人,中国现代作家。

在小说、散文、戏剧诸领域均有建树,主要文学成就在儿童文学。

其中《迷人的追捕》获全国新时期优秀少儿文艺读物一等奖;长篇小说《狼的故事》、《青春口哨》和《苍狼》连续获得中国作协第2、第3、第4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散文集《蓝调江南》曾获全国儿童文学奖。

是一本记叙江南一带农村风土人情与日常生活的作品。

三、理清线索,整体把握文章(结合“导学案”进行)1、灶头的构造分别是由哪几节来介绍的,据此你可以给文章划分层次吗?第一部分(1)对灶头作总体介绍第二部分(2——7)灶台第三部分(8——11)灶壁第四部分(12——18)灶塘第五部分(19——21)总结2、灶台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明确:灶台(大铁锅、小铁锅、汤罐)灶沿灶壁(格子、灶画、壁龛)灶塘《家里的灶头》第2页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灶头,是明线;母亲,则是暗线。

四、研读赏析课文。

1、围绕灶头作者叙写了哪些童年往事?(学生讨论、补充,教师小结)明确:①逼饭粢②蒸糕③蒸菜(红烧肉、拼盘、“一品锅”)④妈妈做的家常菜(黄豆芽炒咸菜螃蜞豆腐)⑤送灶母亲在灶间的教育⑥发生在灶壁边的故事(母亲在灶上忙碌姐妹烧火姐姐的模仿煨山芋“填脚炉”爆黄豆)2、这些往事的描写中有很多细节描写,你能指出来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吗?如:①逼饭粢“饭后大张旗鼓……开心死人!”②蒸菜“‘一品锅’是蒸菜中的一只——……鲜得人掉眉毛。

”③螃蜞豆腐“哎呀,那个鲜啊!……就滑到肚子里去了。

”④送灶“这州官把老百姓……烧好东西吃。

”⑤“吃过晚饭,……‘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太平。

’”⑥母亲在灶间的教育“我们小孩子在外头‘惹厌’……多半就只好实话实说了。

”⑦发生在灶壁边的故事(母亲在灶上忙碌、姐妹烧火、姐姐的模仿、煨山芋、“填脚炉”、爆黄豆)效果:通过细节描写(如动作神态描写、夸张等)写出了童年的美好生活,母亲为儿女带来温饱。

以镜头切换的方式介绍童年时代发生在灶塘边的劳动与嬉戏的场景,这些细节的描写将物与人有机的联系了起来,渲染出家庭的劳动气氛,表现了热烈、温馨的家庭氛围和生活情调。

3、从这些细节文字中,感觉母亲是怎样一个人呢?(形象)?明确:辛劳、能干、持家本领高;善于教育孩子。

4、灶头对我们家而言有什么意义?对母亲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①灶头:使家庭充满温暖和温馨,伴随孩子成长。

②母亲:使家庭充满温馨,教孩子明白事理和学会做人。

③表达了作者对往日的怀念,对母亲的思念与怀念,对往日不再重现的遗憾。

5、文章最后三节有何作用?你能体会作者对灶头和母亲的情感吗?明确:作用一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与提升,点出了灶头的逝去,点出了灶头的作用,它贫穷与荒凉也充盈了温暖。

二是全文线索的总结,那就是母亲,灶头与母亲分不开,是母亲使家庭充满了温馨,也是母亲教会了孩子如何明白事理,学会做人,那是灶头,也是孩子成长的地方。

情感——对灶头:眷念感激对母亲:眷念感激五、布置作业:掌握下列字词清秀悦目电饭煲喜鹊登梅五谷丰登烟熏火燎垂涎疏密有致莫名其妙下车伊始临时抱佛脚板书提《家里的灶头》第3页要教学反思板浦高级中学高二年级语文《现代散文选读》教案课时编号:课题:《家里的灶头》第二课时主备人:武传胜备课时间:2012年2月16号使用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状物散文的一般写法,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

2、研读文本,理清线索体会作者对灶头和母亲的情感。

3、赏析文章的细节,学习状物散文中如何由物及人,建立人与物的对话关系,分析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理清线索,把握作者的情感。

2、作者是怎样状物并将物与人联系起来的。

教学难点赏析文章的细节,学习状物散文中如何由物及人,建立人与物的对话关系,分析其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诵读、问题探讨教学过程个人复备一、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探究写作技巧:1、状物的物与人的关系的理解本文是篇典型的状物散文,它写的是一个地方,又是一类事物。

作者抓住江南农村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灶头,通过对炊具的一一描写,把江南农村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描写灶头的过程中,穿插了对母亲的描写,有形象,有语言、有行动,这一切都是由物而起,物与人密不可分。

由于人的介入,对生活场景的描绘,构成了一种家常的、世俗的、温馨的氛围。

朗读“送灶母亲在灶间的教育”一段,来体会物与人的关系。

描写我家的灶山上从不供神像,也不挂灶帘,反而能为灶界老爷保留一点神秘感和神圣感。

穿插母亲对我们的教育,正说明了物与人密不可分。

小结:我们由物及人,分析文本。

学以致用,学完《家里的灶头》,对我们写状物散文,有什么启示呢?一句话:格物致知,体现人与物的对话关系。

(1)格物,指首先要充分细致地观察、研究描写对象。

(2)致知,即求得认知,要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要传神。

再者,应当把我们的感情,与人生体验融进去,使物因人的情怀而富有人间的气息,有了生命力。

起于物而又超越物,这也是状物散文与普通说明文的不同所在。

如《家里的灶头》,所状之物,是普普通通的灶头,但因为融入了“我”的童年记忆、对母亲的深情怀念,而像人一样令人想念不已。

时过境迁,灶头在我们的生活中渐渐消失了,怀念灶头,应该每个被灶头哺《家里的灶头》第4页育过的孩子都会有的,对于出生于40年代,成长于60、70年代的作家金曾豪来说,更为深切。

因为渐渐成为历史的不仅仅是灶头……2、体会本文朴素自然的语言(1)大部分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很少用华丽的词藻。

朗读第一段体会“灶台的横截面大致上是个腰子形,而纵截面则无法名状。

“整个灶头几乎没有直线,那么多即兴式的弧线使灶头既端庄又秀气,像一位穿着蓝印花布的农家少妇”——比喻亲切朴素。

(2)方言的运用,增添了地方色彩和文化韵味“不作兴”“某汤罐”“灶界老爷”“孵灶塘”等等(3)谚语、俗语、歌谣、童谣,也使文章清新自然三、规律总结:状物散文的一般写法1.首先要观察描写的对象,要充分细致的观察。

2. 其次,要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要传神。

3. 第三,必须把我们的感情,我们的人生融进去。

四、拓展延伸(体会作者借灶头所呈现的怀旧情愫和对传统文化消亡的感伤)(一)在金曾豪的散文集《蓝调江南》中,他不仅写了灶头,还写了(投影图片)斗蝈蝈、麻腐、爆米花、臭豆腐干、中药铺……(二)投影作者创作自述“我看到社会上的孩子们和我们那时候的生活状态差别很大,生活过得没有滋味。

尽管物质很丰富……所以,我想把我们童年时候的有滋有味的生活写出来,告诉他们。

于是就有了这本《蓝调江南》。

”(三)随着时代的脚步,这些富有传统文化魅力的事物在慢慢离我们远去。

不独江南,北方的胡同也在消亡,于是汪曾祺以眷恋的笔调写道“再见吧,胡同!”传统建筑风格消失,于是“瓦的音乐成为绝响”,余光中以怅惘的笔调喟叹“前尘隔海。

古屋不再。

听听那冷雨。

”灶头的命运也是一样,正如一篇文章中所谈及的“灶头在民间用了成百上千年,可是它终究还是要退出人们的新房,退出孩童们的记忆,直至退出历史舞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