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四因素

合集下载

心理健康综述

心理健康综述

心理健康综述一、引言心理健康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关乎着人们的幸福感和生命质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的定义、影响因素、保持方法以及相关疾病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生理、社会和心理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并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具有抵御压力和疾病的能力。

它是一个相对概念,与身体健康相辅相成。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1.遗传因素:遗传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在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特征。

2.环境因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如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家庭关系等都可能对个体产生影响。

3.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如过度饮食、吸烟喝酒等都可能对身体和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4.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地位和收入水平等都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5.性别因素:男女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差异,女性更容易受到压力和情绪波动的影响。

6.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强自信心和幸福感。

四、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1.积极乐观: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可以减轻压力和负面情绪,增强自信心和幸福感。

2.合理饮食:合理饮食可以保证身体健康,同时也有助于调节情绪。

3.适当运动:适当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循环,缓解压力和焦虑。

4.良好睡眠:充足的睡眠对于身体和心理都非常重要,保证每天足够的睡眠时间可以有效缓解疲劳和焦虑。

5.学会放松:学会放松可以有效减轻压力和负面情绪,如冥想、瑜伽等都是有效的放松方式。

6.寻求帮助:如果个体遇到心理问题无法自行解决,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五、常见的心理健康疾病1.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失眠、食欲减退等。

2.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紧张、恐惧、不安等。

3.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性思维和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健康问题。

4.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幻觉、妄想等。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心理健康的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谐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够谦让。3。有幸福感。4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我国目前的心理健康标准:1认识自己,悦纳自己。2面对现实,适应环境。3结交知己,与人为善。4努力工作,学会休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心理健康教育现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并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视。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培养健全的人格2有利于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保证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3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历的阶段“自发探索”“积累成果”“推广普及”三个阶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过分夸大学生的心理问题。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质不高。3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4重学生知道,轻教师成长。
结合现阶段学校心理健康的主要任务是:1面向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初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使新教师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同时帮助所有教师学会心理调适,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和水平,这是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2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地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这既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工作重点,也可以说是主要任务。3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和咨询。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看盏各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心里治理机构,同时予以密切配合,以便尽快治愈疾患,帮助学生重返校园。4与家庭教育相配合。5开展学校心理学课题研究,为各种“问题“学生解决问题,使他们增强良好的适应性。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远远低于同年龄阶段的其他群体,在总体上,大学生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总体的10%左右。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又是一个人发展进程中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重要阶段。

现代大学生所面对的时代到处充满了激烈竞争和挑战,这些都特别容易使得他们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所以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障碍之一。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就大学生的具体现状而言,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一下四个方面: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

一、社会因素1.社会元素多元化首先从大环境来讲,当代中国发展速度令世界惊叹,中西文化的冲突、世界各种元素的混合、各种思想的涌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敏感的知识者,他们往往最敏锐地感受到这种变化的冲击。

但是又由于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真正成长与成熟的阶段,所以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加之从小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日渐减少,而对新的价值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所以很容易就产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非理性思想和行为,这些无孔不入地侵蚀着求知欲强烈而辨别力尚弱的青年大学生。

面对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的差异,正面思想教育和世俗流行观点的分歧,他们常常感到难以适应,陷入压抑、不安、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

2.就业工作竞争化新的世纪是人才的世纪。

早在上个世纪,人们就发现到这点。

但是,随着高校数目的扩增,高校学生的扩招,人才也不是一个稀缺的群体,这带来的就是日益激烈的竞争。

中国自上世纪末改革开放以来,好多机制并没有得到完善,社会上偶尔会出现一些不公平、不和谐的局面,这都对大学生产生了较深的影响。

刚踏入社会,对初出茅庐、自名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来讲,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越来越高。

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意义更加突出。

那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究竟是哪些呢?一、健康的家庭环境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健康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亲子关系良好、家庭氛围和谐、父母间相互尊重、孩子在家得到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这些都是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非常有益的因素。

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感到孤独、受冷落、或是受到暴力和虐待的话,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二、友好的社交圈子在成长中,中小学生与同龄人一起学习、玩耍、交流,建立友好的社交圈子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也至关重要。

如果孩子缺乏交流和沟通,只是一个人孤独地面对学业和生活,就很容易产生压抑和孤独的情绪,甚至带来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三、健康的学习压力目前,学习对于许多中小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大的压力源。

适度的学习压力可以激发孩子的动力和热情,但过度的学习压力则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长时间高负荷的学习和考试可以导致中小学生的神经衰弱,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所以必须建立健康的学习压力。

四、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将孩子的注意力从单一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孩子有机会体验和探索一些兴趣爱好是非常必要的。

兴趣爱好能够帮助孩子发掘自己的潜能,从中获得乐趣和兴奋,改善情绪和心情。

例如,一个喜欢画画的孩子可能会因为画画而感觉自己的世界充满色彩和美好。

当然,家长也应该注意孩子的兴趣是否过于单一或过于虚假,并针对孩子的天赋和兴趣来提供支持和鼓励。

五、科学的网络用途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了我们许多便利,网络也成为了中小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小学生如果能够正确、安全地利用网络,寻找有趣的信息和资源,与朋友之间保持联系,那么网络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是,如果孩子过于依赖网络,沉迷视频游戏或者受到网络欺辱,都将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总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值得所有家长和学校的重视。

心理健康四因素

心理健康四因素

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1、行为与生活方式(吸烟、酗酒);2、环境因素(内环境--免疫力、营养状况;理化环境—气候、空气、水源污染、住房、工作环境;生物环境—病毒、细菌、动物、植物;社会环境—家庭、社会、学校、工作场所);3、生物因素(年龄、性别、遗传);4、预防性卫生服务,包括医疗条件、预防接种、健康知识普及等。

健康的“四大基石”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

2、情绪良好。

3、人际和谐。

4、适应环境。

5、人格完整。

心理问题就如同“感冒”一样,几乎人人都会遇到。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例在20%左右。

心理健康是建立在生理健康的基础上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应将心理健康纳入到总体健康的定义中去。

心理障碍在我国疾病的发病率第一。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四大因素PPT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四大因素PPT

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四大因素
主讲教师:刘君晓
遗传因素家庭因素
学校教育社会文化
1.遗传因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遗传是生物性状的逐代传递,它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

2.家庭因素
第一,家庭结构
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非婚生子女等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2.家庭因素
第二,教养方式
压制
溺爱压制
过于严厉
忽视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指导思想: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就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一切为了学生。

如果一切只为升学率,学生压抑、疲惫就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两幅图现在收藏于英国皮亚丹博物馆。

第一,教师教育态度关爱积极乐观宽容英国著名的解剖学家
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麦克劳德
“杀狗事件”心怀宽容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
体罚学生
第二,师生关系
信任尊重平等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教育故事他认为:尊重人、信任人,
是教育人的前提。

4.社会文化因素
心理正常适应社会文化关系
心理异常失调
造成社会关系失调的原因来自社会生活的或大、或小;或急剧或缓慢的变动,我们称为社会生活事件。

社会事件人重病亲人死亡恋爱受挫……
•社会生活事件
•社会事件
•本人重病
•亲人死亡
•恋爱受挫社会关系失调。

《心理健康》第一章`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第一章`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乳、婴、幼儿时期心理异常的表现 及措施
(一)智力落后 智力落后,又称弱智,医学上称为精神发育迟 滞。它是指孩子在发育阶段由遗传因素、环境因 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引起的以智力低下和社会适 应能力不良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患病率为 1—10‰。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轻度者高达 30‰,重度者为4‰。
(二)缺乏父母综合征
《心理健康》
第一章、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健康的概念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成立时,给人类的健康下了一个具有 权威性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 躯体疾病或残缺,而是要在生理上、 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处于完 好状态” 。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世界卫生组织的心理健康标准是:
①智力正常; ②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 ③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④人际关系和谐; ⑤可以能动地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 ⑥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 ⑦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青壮年期的心理健康
(一)高考落榜
高考对于青年人来说,可能是人 生的一个转折点。在高考过程中学 生内心要承受来自家庭、学校和社 会的巨大压力。在高考之后,学生 似乎可以放松,但其内心却充满焦 虑。
(二)择业与确定方向 如果说人生的轨迹是由大大小小的 选择构成的。那么人在青壮年时期 对职业的选择就是最重要的人生选 择之一。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太 多太多的机会,使青年人左右人生 经历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然而当 我们惊喜之后,却发现面对众多的 选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迷惘。
(三)、行为方面的因素:人的行为总是会得到 来自外界环境和内心的评价,而这种评价反过来 又会影响人的内心,进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四)、环境方面的因素:如自然环境、社会环 境、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这些也会直接 影响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4个标准

心理健康的4个标准

心理专家提示成熟人格需达到四条标准随着2010新年钟声的响起,我们的年轮转入了一个新的十年———90后开始渐次进入20岁,而80后将陆续迎来30岁。

古人说,二十弱冠,三十而立,经过了十年,我们到底成熟了没有呢?我们又该以什么标准来判断自己成熟与否呢?香港大学心理学博士张晓告诉记者,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赫威斯特提出的心理成熟任务,典型的有如下四个实际标准。

1.“平视”异性。

美国心理学家赫威斯特的婚姻关系成熟标准指出:理性地考虑并选择婚姻对象,并开始准备成家过独立的家庭生活;在行为上能够扮演适当的性别角色。

实际点来说,就是用从容和自然的态度,在面对异性时既不太在意对方对自己的看法,也不会矫枉过正地轻视或厌恶对方。

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可能在见到异性时面红耳赤、手足无措,这是因为少男少女对异性没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因此充满了好奇心、神秘感。

另外,还有些人虽然不会失态,但会特别注意自己仪表和举止,下意识地表现自己以获取异性关注,这表明其过于重视异性的认可,同时也可能在爱情关系中,把吸引力、激情等不稳定因素置于亲密感、承诺等稳定因素之上。

还有些人,一口一个“男人没一个好东西”或“女人就是一架生育机器”,可能是因为说话者心里有没愈合好的“暗伤”。

这些都是不够成熟的表现。

2.否定自己。

赫威斯特所指的自我认同的成熟就包括: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容貌;不过分炫耀自己的优点,也不过分掩饰自己的缺点,发挥最大潜能。

从青少年开始,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迅速觉醒、发展壮大,这时候就可能出现自我中心的倾向。

到16岁左右,那种认为自己最独特最重要的想法也逐渐减少,但有些人到了二三十岁仍受其困扰,比如,与朋友发生争执时明明错了也“死鸭子嘴硬”,与伴侣吵架时打死也不愿意让步,遇到挫折就怪运气不好世道不公,就是不找自己的原因。

3.学会宽容。

赫威斯特的人际关系成熟包括:能在日常生活中与同龄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在内。

谚语说“关公放了曹丞相,丈夫要有容人量”,所以虽然“疾恶如仇”、“尽善尽美”都是褒义词,但对缺陷和不完美的宽容更象征着心理成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1、行为与生活方式(吸烟、酗酒);2、环境因素(内环境--免疫力、营养状况;理化环境—气候、空气、水源污染、住房、工作环境;生物环境—病毒、细菌、动物、植物;社会环境—家庭、社会、学校、工作场所);3、生物因素(年龄、性别、遗传);4、预防性卫生服务,包括医疗条件、预防接种、健康知识普及等。

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

2、情绪良好。

3、人际和谐。

4、适合环境。

5、人格完整。

心理问题就如同“感冒”一样,几乎人人都会遇到。

有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例在20%左右。

心理健康是建立在生理健康的基础上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应将心理健康纳入到总体健康的定义中去。

心理障碍在我国疾病的发病率第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