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20 ) 10 1
摘 要 :第三 产业 兴起 至今 ,对人 才的要 求是 越 来越 高 。而 第三产 业 的主体 是信 息 业 ,其 支撑 是计 算机技 术。如 今 , 有计 算机 知识 ,且 能较 熟练地 操作 计 算机 ,已成为 现代 化人 才 的必备 条件 。 本文 试结合 现 代教 学理 论和 高等 职业教 育 的人 才培 养 目标 ,对 高职 院校 计 算机应 用基 础课 程 教 学 中存 在 的 问题 及 对策进 行探 讨 。 关键 词 :高职 院校 ;计 算机应 用基 础 ;问题 ;对策 中图分 类号 :T 3 4 P — 文献 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0— 59( 02 4 03— 2 07 99 2 1 )0— 26 0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计 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 C m u e D S f w r n p lc to s o p tr C o t a e a d A p i a i n 2 1 年 第 4期 02
高职院校 《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汤 阳
( 南铁道职业技术 学院,湖南株 洲 湖
n i e c f n l d ct nt i n be t e. i s iigp o l d cu t mesrsi t p l a o f a dh h r o a o a e u ai a igo jc v s a ddsu s e xs n r b ms n o n r aue eapi t no g v i o rn i n c t e t h e a e nh ci
计算 机等 级证 书 。 要达 到这 一 目标 ,需做 到 以下 几方面 : ( )在学 生 中施行 分 生计 算机 水 平参 差不 齐 一 目前 ,很 多 城市 的 中学 已普 遍开 设 了 电脑 课 ,来 自这 些地 区 的学 生 已有 了一 定 的计算 机基 础 ,这 部分 学生 在入 学 前就 具备 了 计算 机基 本知 识 。这 样 ,来 自城 市 的学生 ,计 算机 基础 就 普遍 高 于来 自农 村或 者 山 区的学 生 。学 生计 算机 水平 参 差不齐 ,给计 算 机教 师教 学 的实 施也 带来 了很 大 的困难 。 ( )教 学 模式 更新 不彻 底 ,学 生的 学习积 极 性无法 发 挥 二 直 以来 ,学校 都是 以教师 为 中心 的教育 教 学模 式 ,学生 则 始终 是一 种被 动 学 习 的姿 态 ,这 直接 影 响 了教 学 效果 。特 别是 像 计算 机这 样 实践 性和 操作 性很 强 的技 术课 程 ,如 果学 生没 有学 习 兴趣 ,学 生 的学 习积 极性 发挥 不起 来 ,则教 学任 务将 无法 实 施 。 ( )学生 不 能主动 学 习 三 由于高 职学 生入 学 时计 算机 基础 参差 不齐 ,导致 学生 不 能主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面向未来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现在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动手实践等问题。

为了改进这些问题,下面我将从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对策。

一、教学方法1.上课方式需要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更适合的方法是采用互动式教学、实践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

这些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2.教材的编写应更加贴近实际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材应该编写得更加贴近实际,在内容上应该关注实际问题、实际应用,而不是关注理论知识。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3.学生作业的指导应更加详细在辅导学生完成作业时,老师应该指导得更加详细,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深入了解知识点,理解相关概念,使学生从字面和实质上都掌握课程内容。

二、实践环节1.提高实践环节的含金量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环节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际的操作相对于纸上谈兵更有说服力。

2.设置实践研发计划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实践研发计划,让学生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加强实践合作学生之间应该加强合作,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通过实践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形成深度理解。

三、总结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上课方式,采用互动式教学、实践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各种方法,使得学生更加感兴趣。

同时,在实践环节中,教师可以提高实践环节的含金量,设置实践研发计划,加强学生间的实践合作。

这些改进方案有助于提高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摘要]:本文结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特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方案。

通过理论的探讨以及教学实践可知,采用改进的解决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项目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一、关于学生问题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新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

现在,许多小学、中学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

有些地区,信息技术课只是作为选修课,很多偏僻的农村由于受很多条件的制约,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根本都没有见过计算机。

从网上某校新生计算机知识调查显示:在447位新生中,有2.01%的学生,表示从未使用过计算机;有86.35%的学生使用过,但很不熟练;占整体的11.63%的学生表示经常使用,而且比较熟练。

2.学生动手能力差。

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原因主要是学校不重视计算机课教学和缺少计算机。

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家长更多的注重孩子考高分,学生接受的是应试教育。

计算机不是高考科目,所以学校、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计算机的学习,更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动手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

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习得需要一定数量的计算机。

有些学校计算机数量有限,学生上机的机会较少,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差;有些偏僻农村根本没有计算机,学生根本没有用过计算机,就更谈不上操作计算机了。

3.学生问题的解决方法。

解决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方法就是采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

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教师不再把自己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基础的高低分成小组,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对策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对策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对策近年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原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需求的变化,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应该采取下面几个方面的对策。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该增加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的选拔和培训力度,确保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同时,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让教师更加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动态,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其次,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应用领域的知识在不断更新,需要及时反映在课程中。

高职院校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定期进行课程内容的评估和更新,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同时,可以引入一些实际案例和项目,让学生通过实践应用,积累实际经验,提高学习兴趣。

第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应该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如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可以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真实项目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强化实践环节。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

高职院校可以建立良好的实验室设施,提供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锻炼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最后,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及时了解行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可以开展双向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

同时,可以邀请企业人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供实际案例和行业应用经验。

综上所述,要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实践环节,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计算机基础教育“面向应用、能力导向、注重素质”指导思想是深化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基于新时期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改革方案。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改革1.当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高职院校90%以上的专业都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有的甚至不止一门。

从表面上看,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相当成熟,但实际上,作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参与者,我深知,仍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现总结如下:1.1学生的起点水平存在明显差异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地区差异,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程度也各不相同。

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学生来自于发达城市,在中学就系统学习过计算机基础操作,基本上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第二种,学生来自教育体系相对完善的县市学生,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由于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教师和学生均不重视,这类学生对电脑有一些基础,但只懂些皮毛;第三种,学生来自边远地区,由于条件限制,几乎是“电脑盲”,基本上对计算机一窍不通。

这三种学生集中在一个班上,无疑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1.2 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学时数不断减少,学生操作能力变差计算机不断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要求我们不断的更新和扩充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越来越多,知识点的划分也越来越细,然而教学总学时数却不断减少。

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总学时数只有54-72学时,这对教师的教学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只能首先保证理论讲授的课时,拼命向学生灌输,压缩学生上机实践的课时,结果学生一个知识点还没有完全理解或熟练操作又要学习下一个知识点。

如此反复的恶性循环,学生的操作能力越来越差。

1.3 教学模式落后,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授课方式是“理论讲授+实践上机”。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分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线,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试制度等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素质、自我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工作本位能力。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问题对策进入21世纪,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提高高职学生的求职竞争力,必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和动手能力。

因此,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在高职各个专业的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高职院校的扩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一)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各异。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高中生、中职生。

中职生在校接受了少量的非计算机课程,而高中生虽然也接受了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但由于高中学习和升学压力过大,他们的计算机水平比中职生要差不少。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普及,来自城市的大多数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操作水平。

相比之下,来自农村的学生受条件制约,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要比城市学生差。

据不完全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中会上网的人数逐年上升,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内容比较熟悉,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甚至个别学生已经获得了计算机操作员等级证书或计算机应用考试一级证书。

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困难等因素的影响,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过计算机。

可喜的是这部分人数在逐年下降。

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发现有的学生甚至是计算机简单的操作都不会,但近年来这部分人数也在快速下降。

然而,由上述问题带来的另一影响是,一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没有课程学习的必要性;另一部分学生迷恋上网聊天、玩游戏,对本课程的学习没有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一无所知感到深奥难懂。

浅析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计算机应用基础成为中职学校中必修的一门课程。

然而,由于中职学校的特殊性,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陈旧、实践环节不足等。

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问题;对策正文:一、师资力量不足中职学校大多数教师是从业经验较少的新手,缺乏计算机应用实践经验,教学经验不足,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同时,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需要专业化的教师来授课。

对策: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

同时,可以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士来授课,使学生学到更实用的知识。

二、教学方法陈旧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占主导地位。

这种方法讲究传统的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难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对策: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机应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三、实践环节不足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实践环节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设施不完备等原因,实践环节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影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策:学校应该加强实践设施的建设,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操作体验。

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计算机应用比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缺乏实用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很多,但是大多数都是理论知识,缺乏实用性。

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很快,很多理论知识很快就落后于实际应用,从而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困难。

对策:教师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际应用的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同时,为了使课程更加贴近实际应用,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士,提供实际应用案例、问题、解决方案等。

总之,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必要之举。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教学与教育信息化
信息与电脑 China Computer&Communication
2018 年第 9 期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岳 梅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5)
摘 要:高职院校是在社会市场需求背景下,培养实践型人才的关键平台,其教学质量以及水平受到社会的普遍关 注与重视。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技术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到不断推广与运用,这时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完善计算机基 础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然而,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制约了学生全面发展,导致整 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笔者将先分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探究相应的有效对策。
1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对计算机实践教学的重视
在实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环节中,部分高职院校以及 相关教师往往倾向于理论教学,而缺少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使得整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1]。相关领导在制订教学计划时 没有注意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课程设置不合理。只注重在 理论教学方面的教学计划以及考核方式的制定,而没有把实 践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相关实践教学规定并不完善。就目 前教学状况而言,教师不仅仅是理论教学的教师,而且也是 实践教学的引导者,需要给予学生合理以及正确的指导。很 多时候教师过于重视计算机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而忽视了 具体的实践教学设置,存在认识片面性,没有意识到实践教 学的现实价值。另外,一些高职院校在实践课程方面投入较 少,如实践教学任务设置不多,没有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导 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767(2018)09-232-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第三产业兴起至今,对人才的要求是越来越高。

而第三产业的主体是信息业,其支撑是计算机技术。

如今,有计算机知识,且能较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已成为现代化人才的必备条件。

本文试结合现代教学理论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问题;对策
一、提出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不断提高,近年来,无论从教学状况还是从教学效果来看,都出现了以下几方面的新问题:
(一)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很多城市的中学已普遍开设了电脑课,来自这些地区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这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计算机基本知识。

这样,来自城市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就普遍高于来自农村或者山区的学生。

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给计算机教师教学的实施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教学模式更新不彻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发挥
一直以来,学校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则始终是一种被动学习的姿态,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特别是像计算机这样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技术课程,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不起来,则教学任务将无法实施。

(三)学生不能主动学习
由于高职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导致学生不能主动探索知识。

这学期,我上了一个文科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根据我的调查,上课时认真听讲的学生不到50%,有的学生上课时还戴着耳机;还有的学生,老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玩手机。

我也咨询了班上的同学,课后能温习教材的学生仅有20%左右。

这说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急需提高,学习态度急需端正。

(四)计算机教学软、硬件设施不配套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是属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班级多、学生人数多,尽管采用了幻灯机教学和在教师机上安装软件进行广播教学的方法,但由于没有配备扩音设备,后几排的学生仍然是听不见。

甚至有的机房使用的电脑也是十年前的配置,故障重重。

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材里讲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 xp,办公软件是office2003。

导致教学软、硬件不配套,这种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提出对策
大学生综合素质既包括了能力素质,也包括了知识素质。

而高职教育主要是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上,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所以,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一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以学生为主载的新型教学模式。

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而言,其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各种
应用软件,并使用计算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

要达到这一目标,需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在学生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针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现实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可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方法。

学生刚人学时,首先进行计算机水平摸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变满堂灌为“探究性”学习
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需要借鉴最新的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来指导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获取知识、学会方法,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并完善认知结构。

(三)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1.使用任务式驱动法教学,增添学生学习动力
2.使用情景教学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态度
比如,在讲用word文档编排艺术小报的课程前,教师可先向同学们展示一份已完成的艺术小报,让学生产生自己制作艺术小报的想法。

然后教师再进行简单讲解,即创设了任务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或过程感兴趣。

3.积极交流讨论,认真组织协作学习
4.效果评价,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5.使用其他方法保证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1)使用多媒体技术,保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以前单一的、枯燥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实现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2)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
学校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逐渐提高。

(3)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是质量和特色
随着高职教育从观念更新与模式转换向教学过程深入,这样的改革方向是一种必然。

如何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是每位计算机应用教研室的老师要研究的课题。

6.完善教学软硬件设施,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任何学习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

环境对于学习本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改革必然要求环境变革与优化。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果,需要不断改善教学条件。

针对合班上大课的情况,机房应配置扩音设备,解决教师难讲学生听不见的问题。

同时,安装广播教学软件,让学生在每一台计算机上都能清楚地看到教学的内容。

7.注重实践,调整和完善教学任务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片面强调学科教学,注重理论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不能简单地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而应认真地开展市场调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就业状况以及本校的专业特色来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和任务,自编或选用合适的教材,使教材更贴人才培养目标。

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三、实践的效果
按照改革思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很多方面都有了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他们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还可以经教师指导后再学习。

而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任务。

既解决了学习起点不一、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是“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提供给学生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

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三)学生的实践技能有很大提高
学生不必按教材完完整整地去学,而是在老师提供的学习情境
中,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达到知识融会贯通的母的。

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还使自己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学生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得到了提高
采取协作交流的方式授课,老师点评和同学互评结合,可以使班上每一位学生对同一问题有多方面、较深入的认识,有助于思考能力、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养成。

四、结束语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应紧紧围绕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立足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铁军.计算机教学中情景的设计及运用[j].信息与电
脑,2010(5)
[2]曹文梁,王科欣.案例教学法在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工程师,2011(5)
[3]陈伟.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方法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
术,2009(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