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 1.3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
湘教版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 学案

1.3地球的运动课程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标解读:1.对本条标准”的要求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2.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3.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黄赤交角,从成因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4.分析以上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课前预习1.经线和纬线的特征(长度,形状,相互关系,指示方向)2 经度的确定及范围纬度的确定及范围3.相对经线的关系4.半球的划分界线及范围5.在初中知识基础上的自转特点(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6.在初中知识基础上的公转特点(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7.概念预习:p21黄赤交角、p23晨昏线、p23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学法指导一,地球自转(一)地球自转的规律1.方向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同学们总结并绘制自转方向2.周期利用p16活动总结得出3.速度:角速度和线速度(1)提问:纬线长度的计算及纬线长度的变化规律(2)做p17活动1(3)归纳角,线速度随纬度变化的一般规律:线速度:(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读p17总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 ,,。
1.昼夜交替演示昼夜交替,得出:(1)什么是昼半球和夜半球(2)什么是晨昏线(3)思考总结①.晨昏线的位置,形状:②.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4)判断晨线和昏线(5)思考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两方面)2.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1)阅读p18内容总结偏移规律:(2)举例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时区和区时(1)地方时阅读p18内容在理解地方时的基础上进行练习训练1.已知伦敦(0°)此时太阳升到最高,求北京(116°E)地方时.求纽约所在地(75°w)的地方时(2)时区的划分了解时区的划分过程,做活动2.求时区数:中央经线的计算公式:训练1:求130°的时区数求124°E的时区数60°W的时区数训练2:求东十区的中央经线西十二区中央经线东八区中央经线(3)区时的确定:以该时区的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
最新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3.1 地球的自转学案 湘教版必修1(考试专用)

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考试标准】b选考要求bb学考要求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昼夜交替现象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考纲细解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能够分析昼夜交替的规律和原因,并能够在光照图上正确判读晨昏线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并能结合实例分析地球偏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地球自转1.概念:地球围绕①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称为地球的自转。
2.特点:项目内容旋转轴方向特点地轴——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②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③顺时针恒星日:④23时56分,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旋转了⑤360°,在天体周期观测时应用太阳日:⑥24时,地球相对太阳旋转了360°,实际旋转了360°59′,就是日历上的一天角速度线速度极点无角速度,其他各点约为⑦15°/h自赤道向两极⑧减小,极点的线速度为0km/h二、昼夜更替地球自转导致⑨昼夜交替现象,其周期为24小时,使各地温度发生⑩昼夜变化,生物形成⑪昼夜节律。
三、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偏向力使地球上⑫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
北半球⑬右偏,南半球⑭左偏,沿⑮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加试)[方法技巧]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方法(1)常规法: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由此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2)极点法: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因而,看到地球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为北半球,看到地球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的为南半球。
(3)经度法:东经度增大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西经度减小的方向也是地球自转方向。
[学以致用]下列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解析从侧视图来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从俯视图来看,北极逆时针方向旋转,南极顺时针方向旋转;从经度来看,西经度减少的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
答案A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加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如何感受到昼夜交替的?分析昼夜交替形成的主要原因。
2020高中地理1.3_1地球的运动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

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填一填)一、地球自转特点 1.自转轴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甲图⎩⎪⎨⎪⎧北极俯视乙图:逆时针南极俯视丙图:顺时针3.自转周期4.自转速度(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均为15°/时。
(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最大,极点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其周期为24小时,使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2.地球自转偏向力使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沿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三、时间度量和日期变更1.地方时(1)地方时的概念: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4个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
(2)各地的地方时与它们的地理位置相关: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地理位置越靠东边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
2.时区与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
相邻时区的时间相差1个小时。
在同一日期内,东早西晚。
3.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上规定,大致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一天中最早的地点,东侧是地球一天中最晚的地点。
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为了避免在日界线附近的国家同时使用两个日期,日界线并不与180°经线完全吻合,有三处偏离180°经线,因此实际上日界线是一条折线。
(做一做)1.下列四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D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北逆南顺”判断①②为北极上空观察,逆时针自转是正确的;③④为南极上空观察,顺时针方向自转是正确的。
1.3地球的运动之地球的自转

24时
(1)设地球自转反向,则恒星日、太阳日 如何变化?
(2)设地球公转反向,则恒星日、太阳日 如何变化? (3)设地球自转、公转都反向,则恒星日, 太阳日如何变化? (4)如何才能使恒星日周期改变?
假设地球公转方向不变,自 转反向,则恒星日、太阳日如何
变化?
若地球
公转方向不
变,自转反 向,则恒星
1. 昼夜更替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 也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交替 产生的原因 地球自转
1. 如果地球不自转,会产生昼夜
交替现象吗?
1. 如果地球不自转,会产生昼夜
交替现象吗?
2. 地球昼夜交替周期是一个太阳
日,即24小时,有何意义呢?
N
晨 昏 圈
N
晨 昏 圈
太阳直射点
晨昏圈是大圆,与太阳光线垂直
N
但地球自转的线
速度明显不同,
原因是(
)
A. 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B. 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C. 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 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3. 自转周期
3. 自转周期
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3. 自转周期
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笼统说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日。 地球自转周期的度量,需要在地外的 天空找一个超然于地球自转的参考点。 按参考点的不同,天文上的日的长度 有不同。
A. 北半球中纬度
)
B. 北半球低纬度
C. 南半球中纬度
D. 南半球低纬度
(2) 图中a、 b两点纬度相同,
但地球自转的线
速度明显不同,
原因是(
)
A. 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B. 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C. 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 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2016-2017学年湘教版必修一 1.3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重点
弄清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等基本概念
难点
.理解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时区的划分与区时的简单计算
教法及教具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 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考点梳理
考点1知道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绕转中心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考点3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昼夜的形成探究问题:昼夜现象和昼夜更替的区别?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晨线和昏线有何不同?
晨昏线在地表的移动方向是怎样的?
地方时的产生
东边总比西边的时刻要早。那么,因经度不同,时间会相差多少呢?下面我们来换算一下:
A.A和B点B.C和D点
C.E和F点D.A、B、C、D、E和F点
3.在A点上空的地球同步卫星( )
A.绕地球运动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B.绕地球运动的周期为24小时
C.绕地球运动的角速度比A点大D.绕地球运动的线速度比A点大
4、已知20°W为8:00,求20°E的地方时。
5、已知165°E为18:00,求165°W的地方时。
3.北京时间11月14日20:00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第二次交会对接成功。此时,区时为4:00的测控点为
A.奥塞盖尔B.远望六号 C.阿尔坎特拉D.凯尔盖朗
3.北京时间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嫦娥二号”在西昌点火升空,准确入轨。此时,伦敦(中时区)的时间是
A.9月30日10 时59分
B.10月1日8时59分
湘教版必修1 地理:1.3 地球的运动 学案

地球的运动【学习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2.学会分析地球自转的特征。
3.掌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一)地球自转的含义和特点:1.地球自转的含义2.地球自转的特点:方向:周期:速度:角速度和线速度(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现象2.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移(总结规律)3.地方时差(总结规律)(以上内容的预习紧密结合教材中的文字、图形和活动题进行)二、合作探究探究1.与地球自转有关的两个周期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探究2.如何模拟地球产生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
探究3.如何用图形解释地转偏移规律。
探究4.如何根据已知两地经度和其中一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探究5.说出18页活动题检测目的和做题思路。
探究6.为什么要引入区时?时区如何划分?(结合图形解释)区时如何确定的?探究7.如何根据两地的时区和其中一地的区时,求另一地的区时?并能解释19-20页的活动题。
探究8.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含义、国际日期变更线与180度经线的区别与联系、日期变更线还有什么类型?【达标检测】1.下列几个地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A.哈尔滨B.北京C.广州D.南极长城站2.下列现象能用来判断地球自转方向的是:A.北极星在天空的位置看起来几乎不动B.在北半球观测星空,各星座均围绕北极星做逆时针方向旋转C.从赤道向北极方向前进,发现北极星的高度在不断增加D.在晴朗的夜空,能看到北极星在不断地闪烁3.兰州段的黄河自西向东流,不考虑地质、植被的因素,冲刷程度较严重的河岸是:A.南岸B.北岸C.东岸D.西岸4.关于晨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晨昏圈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最大为66°34′B.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90°C.晨昏线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D.在日照图上(侧视图),晨昏圈平面与地表太阳光线垂直,但不通过地心。
湘教版必修Ⅰ教案、学案:1.3 地球的运动(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一、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标准解读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地球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如绕地轴自转、绕太阳公转、随太阳参与银河系的运动等。
即使是公转也不只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而是绕日地质心运动,同时也绕月地质心运动。
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
要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
本条“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为重要。
其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标准”没有制定要求。
(2)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规律及其地理意义(3)教学目标●说出地球自转的概念,能从不同角度的图形中辨别地球自转的方向。
●识记地球自转的周期;比较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异。
●用示意图说明地球自转速度的纬度差异。
●能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的产生;说出太阳日在实际生活应用中的意义。
●说出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向的规律,列举生活中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的事例。
●说出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会进行地方时和区时的换算。
(4)教学方法• 演示法、图示分析法、比较法二、知识结构(见第二节目标检测后)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和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了解了外部环境对地球的影响,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湘教版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

1.3 地球的运动(一)运动形式[教学目的]: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以及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
3、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重点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教具设计]:模型、地球仪[讲授过程]:导入:前面几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宇宙,从本节开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地球。
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的运动。
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谈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即自转和公转。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方向:即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周期(提出上中天的概念):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
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24小时,即1个太阳日。
为什么太阳日比恒星日长一点?(P17图1-3-3)由此可见,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真运动周期),而太阳日只是一种视运动的周期。
题:今天晚上九点,望远镜的中心出现一颗恒星,望远镜不动,明天什么时间这颗恒又会到望远镜的中心?(恒星日的长度,故:8:56:4)速度(用一幅地球的从北极上空向下看的俯视图):a.角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据自转周期,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即15°/小时。
b.线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千米/小时)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轨道是一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方向:从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绕日公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学案(湘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 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结合实例,理解昼夜更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
3.尝试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一、地球的自转1.自转概况(1)概念和方向:地球围绕地轴自①西向②东旋转,称为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呈③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④顺时针旋转。
(2)周期: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就是地球自转的周期。
由于选取参照物不同自转周期不同,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⑤恒星日,它是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与地心连线的时间间隔,地球自转了⑥360°,所用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⑦太阳日是某地经线连续两次与日地中心连续相交的时间间隔,地球自转了360°59′,所用时间为⑧24小时。
(3)速度:自转角速度除⑨南北两极点外,其他各地○10相等,都为⑪15°/时;自转线速度则由于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⑫递减。
2.自转的地理意义(1)导致⑬昼夜交替现象,其周期为24小时,使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2)使地球上⑭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球⑮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产生偏向。
该力只作用于⑯水平运动的物体,始终⑰垂直于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并随着物体水平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加大。
北半球⑱向右偏,南半球⑲向左偏,沿⑳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为我们度量时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尺度。
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二、地方时、区时、时区与日界线1.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21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224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个小时,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时区划分与区时换算(1)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3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2415个经度,以该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做○25区时,又称○26标准时。
(2)区时的换算:相邻时区的时间相差○271个小时。
在同一日期内,东○28早西○29晚。
3.国际日期变更线大体沿○30180°经线穿行的折线,也叫○31日界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是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又为了保持○32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故在这样的地方改用折线。
探究点一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探究材料】毛泽东在他的诗词《送瘟神》中写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表达了他宽阔博大的胸怀。
欧洲的航天发射基地建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南美洲靠近赤道的法属圭亚那;俄罗斯的航天基地建立在哈萨克斯坦在拜克努尔;继太原、酒泉、西昌三大卫星发射中心后,我国正在海南省文昌市建设航天发射基地,发射场将于2012年建成,2013年具备火箭首次飞行条件。
1.在地球什么地点能做到“坐地日行八万里”呢?为什么?其线速度约为多少?2.在选择发射场时,为什么尽量选择低纬度地区?海南发射基地与我国其他三个基地相比,有哪些优势?3.“地球的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是自西向东,从南极上空看是自东向西”的说法是否正确?4.今晚20时,某人观测到某恒星位于天顶,明晚该恒星仍位于天顶的时刻是多少?【探究归纳】1.赤道。
因为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每日地球自转一周,赤道上静止的人们行程约八万里。
1 670 km/h 。
2.距离赤道越近,纬度越低,可以获得最大的初速度。
运输条件便利;周围是茫茫大海,坠落的残骸不易造成意外;纬度更低,初速度大。
3.不正确。
地球的自转方向不论是从北极上空看还是从南极上空看都是自西向东,只是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4.19时56分4秒。
【规律总结】【考例探究1】 读图,回答问题。
(1)此图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判断依据是什么?(2)站在C 点的某同学于昨天晚上8:00在天空中观察到某一恒星位于上中天,那么今天晚上该同学再观察到该恒星位于上中天应几点( )A .19时56分4秒B .7时56分4秒C .20时3分56秒D .8时3分56秒(3)A 、B 、C 、D 四点的角速度有什么变化规律?理由是什么?(4)A 、B 、C 、D 四点的线速度有什么变化规律?理由是什么?(5)若E 为位于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人造卫星,则E 围绕地球运动的速度与地表的自转速度相比( )A .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B .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C .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D .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答案 (1)北半球。
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
(2)A(3)A 点为零,B 、C 、D 三点相同。
地球自转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均相同。
(4)D>C>B>A。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除南北极点为零外,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
(5)C解析第(1)题,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但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方向不同,在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图中箭头指向为逆时针,所以A应为北极点。
第(2)题,考查地球自转周期,即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时间为23时56分4秒,而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为24时,由题意可知C点的某同学观察一遥远的恒星应是1个恒星日,时间间隔为23时56分4秒,所以该同学今天再观察到该恒星位于上中天时为19时56分4秒。
第(3)、(4)题,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均相同,大约为15°/小时。
而线速度除极点为零外,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
第(5)题,E为地球同步卫星,因此其绕地球公转的角速度与地表相同,但由于其绕地球公转半径大于地球半径,因此线速度比地表大。
探究点二昼夜交替现象【探究材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说明昼夜更替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按教材P17活动要求将已备好的材料放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实验。
1.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其明暗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
据此说明该分界线与手电筒光线的关系。
2.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观察晨昏线位置的变化,说明晨昏线在地球表面的移动方向,并探究其原因。
3.昼夜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有什么不同?4.假如地球不自转,只围绕太阳公转,地球上还有没有昼夜更替现象呢?【探究归纳】1.晨昏线与手电筒光线(太阳光线)垂直。
2.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晨昏线作相对运动,方向为自东向西。
3.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为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向着太阳的一侧是昼,背着太阳的一侧是夜;昼夜交替是指因地球的自转,昼夜状况不断发生周期性变化。
4.假如地球不自转,而只是公转,地表各点与太阳的相对位置也会发生变化,也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但昼夜更替的周期将是一个回归年。
【规律总结】1.昼夜交替现象2.晨昏线的判读地球上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称为晨昏线(圈)。
其判读方法如图表所示: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B.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C.晨线的西边是昼半球,东边是夜半球D.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产生的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昼夜产生的原因及晨昏线。
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在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从而产生昼半球和夜半球。
既使没有地球自转,昼夜现象也会存在。
晨昏线又划分为晨线和昏线两段,晨线的东边是昼半球,西边是夜半球;昏线的东边是夜半球,西边是昼半球。
探究点三地方时与区时日界线【探究材料】有一位名叫吕萨的外国商人,4月10日乘班机由太平洋的马绍尔岛飞往檀香山。
上机前1小时,在机场附近的花旗银行兑货币,看到一位老太太凭着一张中奖8 000美元的彩票要求兑现,遭到银行拒绝。
因为按票面规定,中奖领款日期是4月9日,老太太痛惜不已。
(马绍尔至檀香山飞机仅需航行1小时)1.若你是吕萨,你如何帮助老太太?2.解释你的做法。
3.有个孕妇乘坐海轮时于区时12时左右生了对双胞胎,首先生下了一个女孩,然后过了1个小时又生了一个男孩。
可按日期计算,男孩反而是哥哥,女孩却是妹妹,这是为什么呢?【探究归纳】1.带(或代)老太太到檀香山兑换中奖彩票。
2.位于国际日期变更线东侧的檀香山比西侧的马绍尔日期晚1天。
3.孕妇生下女孩,海轮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再生男孩时,因日期要减去一天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
【规律总结】1.地方时的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
(1)等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2)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0°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0°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3)计算地方时的步骤:①确定两地的经度差;②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③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④代入公式计算。
2.区时的计算:区时的换算涉及知识较多,如经纬度、日界线、北京时间等,还要具有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计算能力。
步骤如下:(1)先求两地时区差,如题目中只有经度,必须先算出该经度所处的时区,方法是已知经度/15,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2)若两地(已知和未知)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相减;两地分别属于东、西时区,则相加。
这样可算出时区差。
(3)根据东早西迟的原则,采用知西求东加时区差,知东求西减时区差的方法。
(4)注意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变化。
(5)因一天为24小时,区时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则为第二天,该数值减去24小时,原日期加一天,即为所求时间;若区时小于0,则为前一天,需用24小时减去所得数的绝对值,原日期减去一天,即为所求时刻。
3.在地球上日期变更的界线有两条(如图所示):(1)自然日界线: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上将0时称为一日之始,将24时称为一日之终。
这样就引出自然日界线。
地方时0时所在的经线即自然日界线,它是不断变化的,自西向东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减一天。
(2)人为日界线:为了航海、航空等事业的时间、日期计算正确统一,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自西向东过日界线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要加一天。
自然日界线与人为日界线有可能重合,即当180°经线地方时为0时时,全球为同一天。
【考例探究3】一艘轮船于当地时间2011年9月8日15时10分(区时)航行在图示海区内。
读图回答(1)~(3)题。
(1)该船5分钟后通过了国际日期变更线,下列日期和区时在图示范围内不可能的是()A.9日14时15分B.9日15时15分C.8日15时15分D.7日16时15分(2)东十一区与东十二区的分界线是()A.172.5°E B.170°E C.165°E D.172.5°W(3)若此刻轮船处于东十一区时,则下列与西十一区处于同一日期的时区是()A.东八区B.西一区C.东二区D.西五区答案(1)C(2)A(3)D解析本题以示意图形式考查日期变更线的两种形式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