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风筝》(第1课时)教案 语文版.doc
语文:第4课《风筝》第1课时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4、风筝节次 第1课时 备课人 赵群友 授课时间总课时数教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理清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过程与方法 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保持纯真美好的天性。
教 学 重、难 点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创意地深入理解课文。
难点:第一部分重点句意理解。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一、预习反馈1、读准字音丫杈ch à 憔悴qi áocu ì 模样m ú 嫌恶xi án w ù 可鄙b ǐ 什物sh í 惊惶hu áng 瑟缩s â 惩罚ch ãng 虐杀n ûâ 宽恕sh ù 苦心孤诣y ì 堕du î 蜈蚣w úg ōng 伶仃l íngd īng 缠绕 ch án r ào 笑柄b ǐng 吐蕾l ãi 点缀zhu ì2、辨析字形嫌xi án 嫌恶 怒n ù 愤怒 堕du î堕落 诀ju ã 诀别赚zhu àn 赚钱 恕sh ù 宽恕 坠zhu ì下坠 决ju ã 决定 抉ju ã 抉择3、一字多音â 凶恶 w ù 嫌恶 sh í什物 m ï 劳模恶ě 恶心 sh ãn 什么 m ú 模样4、生词释义嫌恶:厌恶,讨厌。
苦心孤诣 恍然大悟(见书脚注)二、课文导入(一)导入新课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你是否还记得父母带自己放风筝的情景?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4《风筝》教学案 语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4《风筝》教学案语文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准确理解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兄弟间的情感。
⑵、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
⑶、结合实际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亲情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及严厉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2、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及严厉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3、理解部分句子的深刻含义。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风筝,又叫纸鸢,在我国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历代诗人谱写了不少形象生动的风筝诗令人赏趣,像刚才同学们背的这两首诗,孔尚任在诗中描写儿童风筝飞不上天,急得怒骂天公,使一个天真而又刚健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呼出欲出。
可见,儿童对风筝的喜爱程度,可是有个孩子却无端的被剥夺了玩风筝的权利,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风筝》。
二、走进作者: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等16部三、预习检测:结合文意解释下列词语。
①肃杀——②笑柄——③恍然大悟——④苦心孤诣——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师巡视,了解学情)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件

Zuo
pin
作品介绍
jie
shao
特点: • 李白的诗豪迈奔放,雄奇飘逸 • 善用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创造出意境
代表作品: 《望庐山瀑布》、《将进酒》、 《蜀道难》、 《 静 夜 思 》 、 《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Xie
zuo
写作背景
bei
jing
王昌龄 (698— 757)
•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边塞诗人,人称“七绝圣手” •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 李白听说王昌龄从江宁丞贬为龙标县尉,作此诗赠王昌龄
辞体外各种诗体的通称 b) 近体诗是唐代时形成的一种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
xie
zuo
写作特色
te
se
1.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 首句写景,独选飘忽无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 规,既点明了特定的时令,又含有飘零之感、离恨之意, 切合当时的情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xie
zuo
写作特色
te
Shi
wen
诗文朗读
lang
du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
的这
/
翻首
古
译诗 的
字
诗
词 理
解
翻
, 诗
句
译
ke
wen
课文翻译
fan
yi
柳絮
布谷鸟,即杜鹃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指王昌龄,以任官地称呼
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
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 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初中风筝课文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语文《风筝》课文教学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童年伙伴的怀念和对自由、童真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
2. 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风筝的象征意义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2. 感悟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展示一些风筝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风筝的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风筝在文化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风筝》,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讨论的方式,掌握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风筝象征意义,探讨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师分析风筝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阐述作者对童年伙伴的怀念和对自由、童真的向往。
五、情感体验(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在读完课文《风筝》后的感受,谈谈对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共鸣,培养人文素养。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2. 强调风筝在文化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情感体验等环节,使学生全面理解了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掌握了生字词,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伙伴的怀念和对自由、童真的向往。
但在课堂讲解环节,可能存在对课文内容讲解不够深入的问题,今后需要加强教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风筝》说课稿 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风筝》说课稿语文版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风筝》。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方面展开来说。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风筝》是选自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叙事性记叙文。
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
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本文是学生刚刚进入中学,第一次接触鲁迅的作品。
初次见面,倍感新鲜,但理解作品有一定的难度,必须有一定的课外阅读储备。
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学生不能一下子就理解透彻,在整体感知基础上,继续学叙事性的记叙文,抓住局部进行深入探究。
2.学习目标教材单元说明中这样说:学习本单元,要引导学生在小学学习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类文章特点。
依据学习要求,预设目标如下:①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能说出作者思想发生的变化及原因,领会文章主旨。
②知道本文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
3.学习重点、难点本课教参教学建议中写到“探究一个个局部问题,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深层含义”,因此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如下:重点:作者的情感变化难点:领会文章主旨二.说教法和学法本科教学建议多读课文,多角度阅读,采用多种方式读,带着问题读,边度边思考。
充分讨论,学生采用朗读法、问题探究法。
三.说学习过程1.导入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文中的两件事。
(根据课后表格)设计意图:讲课伊始,对课文内容的回顾,整体把握课文,为本节课的分析打下基础。
2.自学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我预设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题:作者围绕风筝写了两件事,二十多年后,作者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能理解勾画,学生只是能找出肤浅的答案,如:①第五节中“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天使”②描写作者粗暴折毁弟弟风筝动作的词语(折断、掷、踏等)。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风筝的制作和放飞原理,培养学生对航空航天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制作和放飞风筝,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通过风筝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风筝的制作和放飞原理,如何正确地制作和放飞风筝。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风筝的文化内涵,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些关于风筝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讲解风筝的制作和放飞原理,带领学生了解风筝的文化内涵。
3. 示范演示:教师亲自示范风筝的制作和放飞步骤,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正确的制作和放飞。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风筝的制作和放飞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风筝的制作和放飞过程。
5. 交流评价:回到课堂后,组织学生分享制作和放飞风筝的感受和收获,评价自己的表现和团队的协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丰富的图片和视频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风筝的制作和放飞原理以及文化内涵。
2.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 使用示范演示法,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风筝的制作和放飞步骤。
4. 使用任务驱动法,通过设置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5.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风筝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飞行原理等方面的案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风筝的文化内涵和应用价值。
6. 使用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7. 使用激励法,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8. 使用归纳总结法,通过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在课堂中设置一些与风筝相关的练习题目,如风筝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填空题、选择题等,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 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优秀教案

4、古代诗歌四首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四、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五、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六、教学方法:1.朗读法。
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
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
指导学生注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
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七、课时安排:两课时八、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1、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显示):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观沧海》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风筝》(第1课时)教案 语文版(2021学年)

(2016年秋季版)湖南省冷水江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风筝》(第1课时)教案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湖南省冷水江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风筝》(第1课时)教案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湖南省冷水江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风筝》(第1课时)教案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风筝》教案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2、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三、教学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联系前不久在厦门的风筝节,让学生谈谈放风筝的乐趣。
这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
放风筝时,我们可以/上观白云朵朵;下览绿草如茵,尽情地感受春的气息,这是何等惬意之事.但是,是不是所有的人在放风筝时都有着同样的心情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风筝》,看看他具有什么心情。
(二)、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间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
《风筝》就像一曲亲情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2、正字、正音伶仃:(líng dīng ;孤独,没有依靠)憔悴:(qiáo cuì;瘦弱,不好看)嫌恶:(wè;厌恶)惊惶:(huáng ;惊慌)瑟缩:(sè;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风筝》(第1课时)教
案语文版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三、教学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联系前不久在厦门的风筝节,让学生谈谈放风筝的乐趣。
这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
放风筝时,我们可以/上观白云朵朵;下览绿草如茵,尽情地感受春的气息,这是何等惬意之事。
但是,是不是所有的人在放风筝时都有着同样的心情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风筝》,看看他具有什么心情。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间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
《风筝》就像一曲亲情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2、正字、正音
伶仃:(líng dīng ;孤独,没有依靠)
憔悴:(qiáo cuì;瘦弱,不好看)
嫌恶:(wè;厌恶)
惊惶:(huáng ;惊慌)
瑟缩:(sè;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
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
3、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下列各题。
阅读习惯:手握笔即兴批注。
(1)、这篇散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
(2)、3-4自然段写了什么?
(3)、5-11自然段写了什么?
(4)、12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1)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
(2)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
(3)中年时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却了这件事;
(4)我无法补过,心里只有着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边讲述边点击幻灯)
(三)、具体揣摩。
刚才,我们只是粗略地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要想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去体验这文章中的情感和美感,还应该多阅读,在阅读中细细地品味。
下面,听老师范读1、2自然段,请大家思考:
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见到风筝,人之常情应该是愉快的,但“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情呢?
(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开始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
提问回答:写“我”心情的“惊异和悲哀”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奠定全文的基调。
3、讨论问题组: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2)、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严厉管教?
(3)、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明确:
(1)我:嫌恶、鄙视小兄弟:最喜欢
(2)我:不许放毁风筝
(3)小兄弟:看得出神、惊呼跳跃苦心孤诣偷着做蝴蝶风筝)
4、“我”少年时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5、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教师讲解)
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放风筝这些玩乐的活动当然就会被认为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在这种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又很希望小兄弟能够成才,而又“恨铁不成钢”,所以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
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
(点击幻灯,出示答案)
6、从小兄弟喜欢风筝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一个小孩?
从看别人放风筝的表现:天真、活泼;
从他所做的蝴蝶风筝与众不同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聪明、善于创新的特点。
7、“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几段?
第五自然段,中年时,“我”偶然读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此时,“我”才知道自己做错了。
知道了自己的脚下不只践踏了一只风筝,还践踏了一颗幼小的心灵,践踏了小兄弟的创新精神。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事情。
8、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有错,就应该改正,我做错了,也渴望补过,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够轻松起来。
那“我”的心轻松了吗?为什么没有轻松?请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四)、以此思考题作为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