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复习虚词答案
中考语文轮复习:文言文虚词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

中考语文轮复习: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轮复习阶段,文言文的修辞技巧和表达方式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内容。
其中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复习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虚词不仅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语言成分,同时也承担了表达情感和修辞手法的重要任务。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道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一、然则这个虚词的意思是“然而”,表示转折关系。
常常用于前一句话是与后一句话有意思层次并排的情形。
另外,使用时应注意将“然”和“则”分开使用,不能并称。
例句:“虽快其足,则不暇于言,然则委肆无节,终成恶名。
”答案:然而解析:通过前后句意思的对比,可以确定使用的虚词是“然而”,表示前后句的转折关系。
二、故这个虚词的意思有两种,一种表示因此的意思;另一种则表示引出原因的意思。
后者必须和原因状语连用,如:因此、所以等。
例句:“今旦光已漏,暮昏色尚收,故曰大夏。
”答案:因此解析:根据句意,可以确定虚词“故”所表示的意思是“因此”。
三、则这个虚词的意思有两种,一种表示比较的意思;另一种则表示表达条件的意思。
例句:“贪财好利,务农止皆以为利,此则并取之也。
”答案:表示比较的意思解析:根据前面的表述可以知道,“止皆以为利”是一种比较的提示,因此可以推断出虚词“则”在此处所表示的意思也是“表示比较的意思”。
四、乃这个虚词的意思通常是“就是”,也表示突兀的转换关系,或者强调后面的内容是因前面的内容造成的。
例句:“借我用者,视我利则借之,反之则不借。
”答案:表示否定的意思解析:根据前文的表述可以推断出,这里的虚词“乃”大概率是表示对比中的否定意义。
五、皆这个虚词的意思是“所有的”或者“全部的”。
例句:“以讹陷人者,事皆捕捉;以诈欺人者,其行皆考验。
”答案:所有的解析:根据句中的表述和逻辑关系,可以确定“皆”在此处所表示的意思是“所有的”。
此外,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如“则”不能和“而”同时使用,表达条件时应该使用“若”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文言文答案

连词,表修饰
于
皆朝于齐
到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在
皆以美于徐公
比
欲有求于我
向,对
之
闻寡人之耳者
的
孰视之
他,指徐公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暮寝而思之
代词,这件事
四、词类活用
类型
词语
例句
释义
形容词作动词
恢弘
恢弘志士之气。
发扬,扩展。
亲、远
亲贤臣,远小人。
亲近;疏远。
形容词作名词
弗之怠。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弗怠之”。
六、重点句子翻译
句子
译文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踩踏了给他吃,乞丐也认为不值得(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安陵君其许寡人!
非天质之卑
名词,资质
三、文言虚词
词语
例句
释义
而
舍生而取义者也
连词,表并列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连词,表转折,却
以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介词,用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介词,凭借
以君为长者
介词,把
徒以有先生也
介词,因为
之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结构助词,的
愿终守之
代词,指代安陵的国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长跪而谢之曰
代词,指唐雎
四、词类活用
类型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归纳整理(附常考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归纳整理(附常考题及答案)虚词: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虚词: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虚词:乎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答案】(1)—①(2)—⑥(3)—④(4)—②(5)—③(6)—⑦(7)—⑤虚词: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中考语文轮复习:现代汉语虚词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

中考语文轮复习:现代汉语虚词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随着中考的临近,语文复习进入了攻坚阶段。
而现代汉语虚词作为一类基础性语法知识,又内涵丰富,用途广泛,因此需要我们特别关注和掌握。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现代汉语虚词的专项练习题,并附上详细的答案解析。
一、下列句子中,哪些的划线部分是虚词?1. 我的书架上放着很多书。
2. 他头发长长的,像瀑布一样。
3. 妈妈穿着漂亮的裙子在花园里散步。
4. 红色和绿色是对称的颜色。
5. 这道数学题做得太差了。
答案解析:1. “的”为定语后置结构中的虚词。
2. “像”为比喻手法中的虚词。
3. “着”为当前进行时中的虚词。
4. “和”为连接两个并列分句的虚词。
5. “了”为表示动作完成的虚词。
二、下列句子中哪些虚词有语法上的意义?1. 他恰好赶上了火车。
2. 我们经常去游泳。
3. 那个演员并不是很有名。
4. 学生们都很期待暑假的到来。
5. 吃过晚饭,他开车来接我。
答案解析:1. “恰好”在表示时间上的适当性。
2. “经常”表示时间上的频率。
3. “并不是”表示否定。
4. “都”表示全体。
5. “过”表示曾经经历。
三、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有语法上的意义,哪些表示动作状态?1. 我觉得你说得很对。
2. 他们在八楼开了一家新餐厅。
3. 那部电影很感人。
4. 这个孩子真有趣,总是有新主意。
5. 在这个问题上,大家有不同的看法。
答案解析:1. “觉得”表示认知状态。
2. “在”表示位置状态。
3. “很”表示程度状态。
4. “总是”表示时态状态。
5. “有”表示拥有或存在状态。
以上就是现代汉语虚词的一些专项练习题目及答案解析,希望对大家在中考语文复习中有所帮助。
中考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也需要我们注重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
多做一些练习题,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相信我们一定会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归纳整理(附常考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归纳整理(附常考题及答案)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归纳整理(附常考题及答案)虚词: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虚词: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虚词:乎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答案】(1)—①(2)—⑥(3)—④(4)—②(5)—③(6)—⑦(7)—⑤虚词: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虚词复习

初中中考文言虚词:之,其,而,于,以,乃,为,所,则,因,且,何,共12 【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格式:动词+之。
“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③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①子墨子闻之。
②肉食者谋之。
3.这,此。
如: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忠之属也。
④为楚造云梯之械。
(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定语+之+名词/名词性短语。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格式:主语+谓语+名词+之+动词(形容词)。
如: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③怅恨久之。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
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形容词。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马之千里者(《马说》)(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格式:之+地点名词。
“(某人)去某地”。
如: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②辍耕之垄上。
【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③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④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③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个附参考答案 (二)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个附参考答案 (二)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个附参考答案1. "其"的用法其,指代前文中提到的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它”、“他”、“她”等。
例如:(1)孔子有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其意是说,君子之间的交情像淡水一样清澈,而小人之间的交情却像甜美的醴酒。
(2)《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因为生了个女儿,被贾母责备。
王夫人听了后,不得不叹了口气,心里想着:“其实儿子女儿都是自己的血肉,何必这么计较呢?”2. "乃"的用法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此”、“所以”。
例如:(1)《庄子》中有一则寓言,说有一个人到山上去砍柴,他砍了一整天,却一根柴都没砍到。
他很生气,就拿起斧子砍树,结果斧子却断了。
他想了想,乃用手拍着树干说:“你不给我柴,我也不给你皮。
”(2)《红楼梦》中,贾宝玉因为被贾母责备,心中很不舒服,就跑到荣府去找宝钗。
宝钗见他面带愁容,问他怎么了,他便把事情说了一遍,乃叹了一口气说:“人生在世,难免有些事情是无法避免的。
”3. "之"的用法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如:(1)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里的“原上草”、“古道”、“荒城”都是“之”的用法。
(2)《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荣府里玩耍,宝玉忽然看到了一只蝴蝶,就追了出去。
黛玉看他跑得那么快,担心他会摔跤,便喊了一声:“宝玉,小心脚下!”这里的“脚下”就是“之”的用法。
4. "者"的用法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那个”,用于指代前文中提到的人或物。
例如:(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的“学”、“朋”、“人”都是“者”的用法。
初中语文总复习附录10常见的文言虚词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虚词
用法及意义
例 句
以
介词
用,把,拿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凭,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按照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因为,由于
以其境过清
动词
认为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连词
表结果,以致
以塞忠谏之路也
表目的,来,以使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相当于“而”,不译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则
连词
表承接,就,那么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代词
哪里
且焉置土石
兼词
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惧有伏焉
然
词尾
……的样子
翼然临于泉上者
代词
这,这样
然则何时而乐耶
形容词
表肯定,对的,是的
吴广以为然
连词
表转折,不过,但是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也
助词
用在句中,表停顿语气
登斯楼也,则有……
用在句末,表陈述语气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夫战,勇气也
用在句末,表感叹语气
而乐亦无穷也
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
安求其能千里也
者
代词
……的人;……的事
念无与为乐者
……的原因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
助词
提示下文,构成判断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且
副词
将近
年且九十
连词
犹,尚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况且
且焉置土石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其
代词
代指人或物,他(们)或它(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为】参考答案 • 一、 A、动词:成为,变成B、动 词:做、担任、当C、作为,当作 D、是E、以为,认为 F、介词: 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 或“为……所”,译为“被” G、 为了 H、给,替 I、对,向 • 二、1、B D 2、B D 4、做 5、 H D C 6、做 采用 D • 三、1、C 2、C 3、D
【其】参考答案 一、A、表示领属关系,“他、 她、它(们)的。”B 其中, 其中的。C“我(的)”、 “自己(的)。” D第三人 称,相当于“他、她、它 (们)。” E远指,相当于 “那” F 近指,相当于 “这” • 二、1、D A 2、A A 3、A
【则】参考答案 一、A、却,可是。B 如果 C就 D那么 E就是 • 二、1、C C 2、DEC 3、D 4、C C
• 虚词参考答案 • 【而】参考答案: • 一、A、顺承 B、转折 C、并 列 D、修饰 • E、递进 F、因果 • 二、1、B 2、 B 3 、B 4、 A 5、 A 6 、 D 7 、 C 8、 D 9 、 C 10、B 11、B 12、D 13、 C 14、A 15、B 16、B
• 虚词参考答案 • 【而】参考答案: • 一、A、顺承 B、转折 C、并 列 D、修饰 • E、递进 F、因果 • 17、D B 18、A 19、A 20、 C 21、B 22、D D 23、D 24、A 25、D 26、D 27、B • 三、1、A 2、C 3、C 4、B
• 【以】一、 A、因为、由于 B 、用、拿C、凭借、依靠 • 二、1、 D F F 2、 B D A C F F 3、B A F D D • 4、 B或 F C C B 5、 B D E C 6、B 7、 C • 三、1、A 2、C •
• 【于】一、 A、对,对于。B 、 介词:在。C、连词:与,跟, 同。 D、从,自。二、1、D B B 2、 F 3 、 B B 4 、 A F B E 5、 E E • 6、E H D E 7、B B G 8、 B B B B 9、 E B E、A、代词 B、复指代词“这” C、动词,去、往 D、结构助词, 的E、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无实意。 F、助词,凑足音 节,无实义。 G、宾语前置的标 志,无义。 H、定语后置的标志。 I、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 “以” • 二、1、D A C D 2、E E E E D 3 、A 4、D D A
• 【之】参考答案: • 一、A、代词 B、复指代词“这” C、动 词,去、往 D、结构助词,的E、用于主 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F、 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G、宾语前置 的标志,无义。 H、定语后置的标志。I、 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 5、A A A D E A D A E D 6、D A D CAEE 7、I E A ADE 8、ED A 9、A D F B或D A A 10、E A E I A A I 11、D A DDEEE • 三、1、B 2、D 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