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合集下载

17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17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17.《端午的鸭蛋》导学案【学习目标】一、朗诵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3、理解文章于自但是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的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酷爱之情。

【学习重点、难点】1.品味本文平淡自但是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难点)。

2.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自主预习案】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门楣( ) 苋菜( ) 籍贯( )硝药( ) 腌腊( ) 络子( )大襟( ) 车胤(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门楣:莫名其妙:肃然:与有荣焉:曾经沧海难为水:囊萤映雪:3. 了解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资深文化界名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曾长期任职北京京剧院编剧。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4.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提示:(1)通过找本文的中心句、过渡段、过渡句来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贯穿着这样一条思路:→→(2)文章流露出作者如何的情感?【课内探讨案】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首先请同窗们朗诵课文,在读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二、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文章都写了哪些内容呢?是依照如何的思路来写的?你能试着给每一部份拟个小题目吗?三、内容解读、语言品味:1.朗诵课文,你感觉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请归纳出来。

2.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那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3.朗诵文章第二、3自然段。

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 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从哪里可以看削发乡的鸭蛋好?它有什么特点?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有如何的情感?4. 阅读4—6段,思考:关于端午的鸭蛋作者又写了哪几件趣事? 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情感?作者为何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5思考:文章开头大谈端午节的各种风俗,为何不直接切入“端午的鸭蛋”?6.请找出几个有口语色彩、有文言色彩的句子7. 引用袁枚《随园食单》中“腌蛋”一条,有什么作用?【拓展延伸】1.除端午节外,你还知道哪些我国的传统节日?2.课外语段阅读《水乡茶居》(节选)在广东水乡,茶居是一大特色。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端午的鸭蛋【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散文的创作特点。

2、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培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学习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的语言,解读本文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学习难点】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一、识记字词1、注音粽.子()门槛.()门楣.()硝.药()苋.菜()腌.蛋()络.子()车胤.()囊.萤映雪()城隍.庙()大襟.()2、解释下列词语籍贯:肃然起敬:与有荣焉:莫名其妙:3、小组合作,查漏补缺,落实生字词。

4、朗读生字生词,小组自己决定朗读方式。

二、朗读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品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对课文中的重要概念、知识点进行圈点、批注,并做好笔记。

小组自己决定朗读方式,做到人人参与。

三、作者简介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著有散文集《____________》,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整体感知课文思路简析,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课文先写_________________,接着写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写__________________。

五、合作探究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2、高邮的咸蛋有哪些特点?3、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他想借此表达什么?4、你认为该文章的语言有哪些特点?六、探究乐园1、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在你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2、以小组为单位,给高邮鸭蛋拟一则广告词。

【反馈测评】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鲲鹏(kūn)蓬蒿(gāo)罗布泊(pō)相形见绌(chù)B、干涸(hé)庇护(bì)吞噬(shì)媲美(pì)C、哂笑(shěn)徘徊(huái)挑衅(xìn)啮齿(niè)D、铆钉(mǎo)牟取(móu)棘手(jí)雾霭(ǎi)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目标】1、学习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生字词2、培养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细节的习惯。

3、体会文中所描写的风俗民情。

4、感知课文语言的典雅之美。

【重难点】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章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一、课前预习•导学1、给带点字注音。

门槛.()门楣.()硝.药()苋.菜()腌.蛋()络.子()车胤.()囊.萤映雪()城隍.()大襟.()2、自查资料,了解作家作品;端午节的起源、有关习俗。

二、课堂学习研讨1、朗读第一部分,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明确: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风俗: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 ,而后又详细介绍家乡特有的风俗_________ 、__________,进而引进家乡的特色——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2、朗读第二部分,思考: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3、阅读第三部分,思考: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4、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谈谈的幽默。

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朗读课文第2、3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例:我喜欢“曾经沧海难为水”,“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这两句,因为它们是典雅的文言词语,诗句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雅俗共赏。

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堂堂清练习题1、结合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系.百索子()门楣.()红xiàn菜()络.子()yān鸭蛋()jí()贯xūn()五毒车yìn()chán()蜍2、结合语境,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成语。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目标】1、理解、积累生字词;2、理清文章思路,朗读课文精彩语句,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3、通过品读优美语句,了解汪曾祺散文的艺术特色。

【重难点】加强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同学们关注、热爱平凡的生活,培养生活情趣【过程】一、预习检测,字词积累1、作者介绍汪曾祺:江苏省高邮市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作家之一。

2、给带点字注音。

门槛.()门楣.()硝.药()苋.菜()腌.蛋()络.子()大襟.()囊.萤映雪()城隍.庙()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用小标题的形式介绍课文各个部分的内容:三、精读课文,赏析语言:1、文章语言饱含作者的情感,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来品味:用这样的句式回答:第段的,我认为它表达了四、课内小结拓展延伸: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

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正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

另外,全文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着谈古今之感,悠然恬淡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说说你的家乡的习俗,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巩固练习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17、《端午的鸭蛋》导学案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门楣、苋菜、籍贯、腌腊、络子、车胤等词的字形、读音、意义。

(2)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门楣.()苋.菜() jí贯() chú柜()门kǎn( ) 城huáng( )庙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

(2)曾经沧海难为水答:答: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1)选择题:本文是按照“→→”这一总体框架来进行构思的。

A、端午的鸭蛋B、端午的风俗C、家乡的鸭蛋(2)快速浏览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其中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②③④⑤,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①②(3)通过第2、3自然段,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否定北京的鸭蛋?答:(4)文章4-6段中,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来写家乡端午节鸭蛋的风俗呢?答:挑鸭蛋(挂鸭蛋络)——鸭蛋(高兴吃蛋)——玩鸭蛋(蛋壳装萤)三、合作探究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各举一例。

1、“平淡而有味”(提示:所谓“平淡”是指语言文字朴实无华,不花哨,不曲折。

“有味”是指语言文字有韵味,有嚼头。

)答: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答:3、“有淡淡的幽默”答:四、达标反思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粽子()硝药()腌菜()车胤()囊萤映雪()鸭蛋絡子()2、请用这样的句子开头说说课文的内容:“端午的鸭蛋,。

”(示例:端午的鸭蛋,是作者对童年生活最深刻的记忆。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导学案王艳霞【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3、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自学检测1、请把你搜集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写下来吧:2、为加点字注音。

手腕.()门槛.()粽.子()门楣.()络.子()红苋.菜()大襟.()车胤.()3、解释词语与有荣焉:莫名其妙:自主学习阅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小组派代表在班级展示: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各段内容。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重点写了哪些习俗?3、作者家乡的鸭蛋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班级展示: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方法指导:汪曾祺作为一代语言大师,非常讲究语言艺术,他曾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些在文中都有具体的体现。

同学们可以从老师建议的几个方面去品味批注:①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

②找出运用方言的词句。

③找出具有幽默感的词句。

④找出平淡朴实运用口语的句子。

⑤找出含义丰富的词句。

建议学习过程:①同学们安静、独立地完成目标。

并标记学习中的困难。

( 15分钟)②小组内互相阅读批注,可以给其他同学补充、校正。

③讨论解决自学中的疑难④组内共同完善至少三处优秀批注,工整地整理在课文的空白处。

⑤班内质疑、解疑。

⑥展示学习成果。

(可用板书、口语表达、讨论补充等方式)拓展延伸1、给下列成语或诗句找主人公:(1)囊萤映雪:(2)凿壁偷光:(3)头悬梁,锥刺股:2、资料搜集: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请收集这些节日的风俗或传说。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姓名:王艳霞单位:新密市实验初级中学。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课题17、端午的鸭蛋课型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3、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知识链接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导学流程学习导航(学法、策略、方案)学习内容与随堂笔记(案例材料、生成记录、评价反思)自学【晨读导学】目标:1、大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准、读畅、读出感情。

2、自主识记文中重点词语,能读、会写。

3、请同学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作者家乡高邮的鸭蛋有何特点?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检效:小组长监督组员预习旁批并对预习情况进行量化,大组长进行抽查。

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 ) 苋.菜( ) 籍.贯( ) 硝.药 )腌.腊( )络.子( ) 大襟.( ) 车胤.( )2、解释下列词语。

与有荣焉:曾经沧海难为水:整体感知作者家乡高邮的鸭蛋有何特点?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随堂笔记:1、理清文章思路:2、研读第一、二部分。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2)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3、研读第三部分(课文最后三段)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4、归纳文章主旨5、语言品析6、拓展延伸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和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等级认定:互学【对学指导】A、两人对学1.对子间检查自研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等级评定。

《端午的鸭蛋》教案5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5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5篇第一篇:《端午的鸭蛋》教案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了解各地的端午节习俗,对比感受丰富多彩地民间文化习俗。

2、过程与方法:加强朗读,引导学生感受作品自然流畅而意蕴丰厚的写作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细节,善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诗意,用心品味生活的情怀。

重点、难点和关键:1、重点:品味语言,感受其中的韵味和情趣。

2、难点:欣赏作品丰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3、关键:体会从平凡中现真情的表现。

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流露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知道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日子吗?(端午节)。

大家知道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谁吗?(屈原)端午节,我们通常都干什么?你所了解的端午风俗都有哪些?(吃粽子,赛龙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江苏高邮,看看那里的人们是怎么过端午节的。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正课1、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学生快速阅读,划分段落层次)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 1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2、学习课文(1)学习第一部分提问一: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提问二:题目为“端午的鸭蛋”,而作者却花费大量笔墨去写家乡端午节的习俗,这些描写是否多余?明确: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作者:admin 资源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导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2.诵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3.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文学习。

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三大传统佳节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是合家团圆,普天同庆;中秋是吃饼赏月,千里婵娟;那端午节呢?请大家说说自己记忆中的端午节。

(学生或谈风俗或说感受)今天,我们就随作家汪曾祺一起去江苏高邮,不但看看那儿的端午风俗,还要尝尝他们端午的鸭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㈠请同学们自由快速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㈡检查学生自读课文情况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门楣(méi)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2.说一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㈢再读课文,用勾画圈点的方式思考:(先独立思考,再邻座二人讨论,然后全班交流)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明确:作者家乡的端午共有七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2.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明确: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三个特点:质细、油多、蛋黄红。

3.作者笔下的端午的鸭蛋有哪些情趣?明确:作者笔下的端午的鸭蛋情趣有: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做鸭灯。

㈣在上述三个问题的解答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端午的风俗①―――家乡的鸭蛋②③―――端午的鸭蛋④⑤三、师生共同品读课文1.让学生从课文的三个层次中任选一层,先同桌二人练读,再自主全班示范朗读。

师生共同评点,并交流阅读感受。

如:一个小小的鸭蛋,作者却写得有滋有味,用了一些方言,挺有地方色彩的……2.教师先肯定学生们的感受,并介绍汪曾祺的创作特点:汪曾祺长于江南,定居京城。

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

他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领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曾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3.师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①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明确: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

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

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②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明确:①蛋白柔嫩、油多、黄是通红的“双黄蛋”(总:质细而油多) 引用袁枚的《腌蛋》,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

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

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

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

否定北京的鸭蛋留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

③思考:端午的鸭蛋着重写鸭蛋络子、吃鸭蛋、玩蛋壳,为什么写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行文活泼生动。

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四、课堂小结:《‘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

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五、当堂检测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①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明其妙的道道。

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②每逢有人问起我的藉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③用酒或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

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④城皇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

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4.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江苏高邮人。

全文隐隐贯穿着这样一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流露出____________。

5.修改下列病句,每句只改一处。

①卫生保洁工作做得好不好,是一个班优良班风的体现。

②这个文化站由于多次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少年,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③通过看这部电影,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④会议通过并讨论了他的建议。

6.仿照例句,再写出三个你对“语文”理解的比喻句。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仿句:语文是_________ ___,让人_______ _____;语文是_________ ___,让人_____ ____ ___;语文是__________ __,让人_________ ___。

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①A.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

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C.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7.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

第①段:第②段:8.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9.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体现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A处:B处:C处:10.“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中,“吱”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11.袁枚是____________代诗人、诗论家,文中引用他的文章说明了什么?12.文段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13.从语段的语言运用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参考答案一、3.①“明”改“名”②“藉”改“籍”③“或”改“和”④“皇”改“隍”4.汪曾祺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5.①把“不好”去掉。

②把“培养”去掉。

③把“使”去掉或把“通过看”去掉。

④“通过并讨论”改为“讨论并通过”。

6.示例:色彩缤纷的花园流连忘返意境深远的油画惊叹不已旋律优美的音乐听之动容二、(一)7.①家乡鸭蛋的名声。

②家乡鸭蛋的特色。

8.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实际上是对儿时的生活,对故乡不能忘怀,而不仅仅是咸鸭蛋。

9.A 处:浓厚的口语色彩。

B处:淡淡的幽默。

C处:文言词语与口语相映成趣,增添了典雅之美。

10.不可以,“吱”字写出了吃鸭蛋的快感,一个字就写出了特色神韵。

11.清代家乡的咸鸭蛋很有名气12.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

13.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如: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