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档中医医学医学基础实际课程电子讲稿体质学说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详解演示文稿

二、后天因素
• 饮食营养:合理的膳食结构,科学的饮食习惯,对维护和增强 体质十分有益。长期营养不良或营养不当,以及偏食偏嗜某些 食物,均会影响个体体质的变化
• 劳动安逸:劳逸结合,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体 质。过度的劳累,易损伤筋骨,消耗气血,致脏腑精气不足 ,机能减退,形成虚性体质
•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临床舌脉诊察常见舌苔腻 ,脉滑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力差
目前三十八页\总数五十一页\编于十七点
六、湿热质(F型)
• 特征表现:面部或鼻部常有油腻感或者油光发亮,脸上容易生痤 疮或皮肤容易生疮疖,常感到口苦或嘴里有异味,小便时常觉 尿道有发热感,尿色偏深,大便常黏滞不爽,有解不尽的感觉 ,女性常见带下色黄,男性常出现阴囊潮湿
目前十页\总数五十一页\编于十七点
三、体质的基本特点
• 体质的遗传性:遗传是亲代将其特征传给子代的一种现象 • 体质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个体体质一旦形成,在一定时间内
不易发生太大改变,所以体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 体质的可变性:体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
就意味着体质具有动态可变性
• 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临床舌脉诊察常见舌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详解演示文稿
目前一页\总数五十一页\编于十七点
(优选)体质中医基础理论
目前二页\总数五十一页\编于十七点
第五章 体质
徐财神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目前三页\总数五十一页\编于十七点
目录
概述
第一节 体质的概述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第三节 体质的生理变化
第四节 体质的分类
中医体质学说

•(3)精气血津液
• 都是维持生命活动、并决定生理特点的 重要物质,故也可影响体质。
•(4)生理功能
• 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新陈代谢、自我 协调,以及偏盛偏衰的基本状态等,都是 生理功能的表现和结果,它们都是构成体 质的要素。古代医家常说的“阳体”(阳 质)、“阴体”(阴质)等,大多是从生 理功能的特点来认识或对体质进行分类的。
• 治则:益气固表、增强体质。 • 针灸:敷贴疗法(天灸)----背俞穴:
调五脏,理六腑。 (附子、细辛、白芥子等辛温药, 研细末,姜汁调和外敷)。
• 保健穴:迎香穴 (每日按摩2-3次,每次3-5分钟, 或每次按摩100次)。
复习题
1. 中医体质的概念是什么? 2.中医体质具体分类有哪些? 3.中医体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论述。
• 4. 地理气候因素:
• 包括水土性质、气候特点、生活习俗等。
• 5、其他因素:
• 包括:饮食和营养状况的影响。疾病因 素的影响,临床上常见大病久病之后, 体质趋弱。
(三)体质的特点
• 1. 体质是个体基本生理特性的概括,是 内在脏腑气血等强弱盛衰的概括
2. 体质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 体质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 不同个体之间表现出复杂的多样性。 • 体质学说的任务就是揭示其规律,并就
中医体质
• 体质学说,是研究人群中不同个体的 身心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对生命延续和 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等重要内容的理 论知识。
(一)、概念
• 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 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 态等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 人体个性特征。
• 中医体质观:形神合一
或有生理缺陷。 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体质

• 5.劳逸所伤 • 6.情志因素 • 7.地理因素 • 8.疾病针药及其它原因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内经》:阴阳含量划分法 五行归属划分法 形态与机能特征分类法 心理特征分类法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1 体质因素决定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 “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 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 气必损”。
2 体质因素决定发病的倾向性 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壮,易患咳喘、腹泄、食积等 老人:精气虚弱,体质转弱,易患痰饮、咳喘、眩晕、消渴等 肥人或痰湿内盛者:易患眩晕,中风等; 瘦人或阴虚者:易患痨嗽等
脏气偏聚盈虚—对情志的反应不一。 此外: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的发生,以及过敏性体质的形
成,与体质有关。
二、阐释发病原理
1.体质决定能否感邪而发病 • 体质强壮者:正气旺盛,邪气难以侵入体内; • 体质羸弱者:正气虚弱,邪气易于乘虚侵入; • 发病的即时而发、伏而后发、时而复发、发病
后的证型与体质有关 2.体质状态或缺陷是情志病变发生的关键因素 此外,凡影响体质的因素均可影响发病。
性等。 心理发育水平:智力,情感,行为,个性,意志,性格等。 适应能力: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抗损害能力,
调控能力,修复能力等。
2、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
1. 身体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体重适当; 2. 面色红润,双目有神,须发润泽,肌肉皮肤富有弹性; 3. 声音洪亮,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脉象和缓均匀,睡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表现为人格、气质、性格 等。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调理原则
因人制宜、整体观念、辨证施治。
运动调理
根据体质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促 进气血流通。
精神调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调节心理 状态。
药物调理
根据体质类型,使用相应的中药或针灸等 治疗手段。
常见体质调理方案
气虚质
益气健脾,适当食用黄芪、党 参等中药材,进行太极拳等运
动。
血虚质
养血补血,适当食用当归、枸 杞等中药材,进行散步等运动 。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目录
• 体质学说的定义与重要性 • 体质的分类与特点 • 体质的形成因素 •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 体质的辨识与调理 • 现代医学对体质学说的研究与应用
体质学说的定义与重
01
要性
体质学说的定义
体质学说定义
体质学说是指根据个体在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特征差异, 将人群划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并分析不同体质类型与疾 病发生、发展及转归关系的学说。
体质的辨识与调理
05
辨识体质的方法与原则
望诊
观察形体、面色、舌象等,判断体质 类型。
01
闻诊
听声音、嗅气味,了解体质状况。
02 03
问诊
询问症状、病史,综合分析体质特点。
辨识原则
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结合个体差异。
05
04
切诊
摸脉象,判断气血阴阳等状况。
调理体质的方法与原则
饮食调理
根据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补充营 养。
平和质
精力充沛、适应力强、抵 抗力好、耐受寒热、不易 患病。
气虚质
易疲乏、气短、自汗、易 感冒、舌淡红、苔白润。
血虚质
面色苍白、心悸失眠、头 晕眼花、月经量少、舌淡 红、苔薄白。
体质学说

体质学说●中医学体质学说——属于藏象的内容之一。
●体质的内在基础即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等。
体质的差异,实乃内在物质之偏倾和功能活动之差异的反映。
●研究体质,实质上是从差异性方面研究藏象,藏象理论是体质学说的指导思想。
第一节体质学说的基本概念一、“体质”名称的由来●古有“禀赋”、“素质”、“禀质”、“素禀”、“气禀”、“气体”等名称。
●近年来,“体质”逐渐形成一种学说,被日益重视。
●“体质学说”的兴起,拓展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范畴,形成一些新的理论热点。
二、体质的含义是人体在遗传性(先天禀赋)和获得性(后天调养)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结构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先天禀赋——来自父母,为体质形成的第一个因体质素(遗传因素、胎育因素)后天因素——决定体质的发展与差异性结论:先天禀赋决定了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后天调养又使得体质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体质的表现形式体质的表现形式体现于两方面:生理体质—个体对外来刺激的生理反应性,个体在体力、智力、本能方面的特性;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等)体质的表现病理体质—个体受病邪作用时的发病倾向(机体对某些外邪的易感性,对病证的易发性和发病后的易转性等)四、体质所含内容包括内部与外形两部分:气质:是隶属于体质的一个较小概念,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总称(神态、意识、言行、风度中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内部素质: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体现于感觉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平衡性等)性格:是人习惯化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点(骄傲、谦虚、勤奋、懒惰、勇敢、怯懦等)形态:人体躯体形态(体重、特征、骨骼、体形及体姿等)外形体格: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煅炼程度的状态(身长、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皮肤等)体型:身体类型(胖、瘦、高、矮、肤色等)注:上述内容中,素质、形态、体格、体型可概括为“形”;气质、性格可概括为“神”体质的内容实为“形神合一”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中医学基础电子书第五章 体质

第五章体质人是形与神的统一体。
人类有着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等相同的形质和功能活动,也有着神、魂、魄、意、志,以及喜、怒、悲、思、恐等相同的心理活动,这是人类的共性生理。
但正常人体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个体在形质、功能、心理上又存在着各自的特殊性,这种个体在生理上的身心特性便称之为体质。
体质影响着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进而还影响着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和个体对治疗措施的反应性,从而使人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带有明显的个体化的特异性。
中医体质理论可以用来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耐受性和发病倾向性,阐释发病原理,解释病理变化,指导辨证、治疗和养生,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
因此重视对于体质问题的研究,不但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个体的生命特征,而且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对诊断、治疗、预防疾病及养生康复均有重要价值。
第一节体质学说的基本内容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属于藏象学的内容之一。
其融生物学、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于一体,既是作为研究人类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研究人类体质与疾病、健康关系的新的分支学科。
一、体质及相关概念(一)体质的概念体质,是表述个体特性的专有名词,在中医学文献中,和体质相关的用于说明个体特性的术语有过几种不同的用语。
《内经》常用“形”、“质”等表义,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的“五形之人”,《素问·厥论》中的“是人者质壮”等。
其后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以“禀质”言之,宋代陈自明《妇人良方》称为“气质”,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称之为“赋禀”,明·张介宾以“禀赋”、“气质”而论的同时,较早地运用“体质”术语,他在《景岳全书·杂证谟·饮食门》中说:“矧体质贵贱尤有不同,凡藜藿壮夫,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体质现在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体质的概念,在讲述体质概念的基础上,又简要地介绍了气质、素质、性格等几个概念。
在此基础上,从中医学的体质观,按照形神合一这样的观点,简单地介绍了中医学怎样判定体质的健康?这些指标仅仅是选择一些最常用的。
将来同学们在学习《诊断学》的时候、望闻问切的时候,讲望神、望形,再进一步来学习。
世界卫生组织按照现代的生物医学模式曾经为健康规定具体的指标,在我们国家根据这样一个标志,最近有的学者提出来,不仅仅从形和神考虑,在神当中,还突出地强调人的伦理道德。
就现在意义讲,人的健康的标志,形正常、神正常,又突出强调人的道德观念、伦理道德健康。
我们用现代的术语讲,现在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我们把它这个词颠倒一下,就是文明的精神,再说得具体点,就是这个人有高尚的道德观念。
这个道德观念体现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方式,把这个也作为考察健康的一个重要要素。
我简单说一下,同学们听一听就可以,就是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的,用下述这些十个指标来判定健康如何?我们前面是从中医体质学来考察健康的体质的。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衡量人体健康的具体标志是:一、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二、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三、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四、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五,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六,体重适当,体型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七,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八,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九,头发光泽,无屑;十,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
世界卫生组织的文献关于健康的具体指标,从英文的原文翻译出来这十条。
同学们既可以用中医的形神合一来考察自己,也可以用这些指标来考察自己健康不健康?我看现在按这个指标坏了,第三条可能你我都有问题休息不好,睡眠也不怎么样啊?至少用这一条,在当前状态,大家处于不健康状态,不能说是健康,或者是处于亚健康状态。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ppt课件

影响体质的因素
4. 体质的连续性和可预测性:在不同个体身上,体 质的存在和演变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偏于某种体质类 型者,在初显端倪之后,多具有循着这类体质固有的 发展演变规律缓慢地演化趋势,从而为及早采取措施, 防体质恶化于未然提供了可能。
体质的构成和分类
1. 体质的构成要素 2.分类
体质的构成要素
(1)体型 指个体外观形状上的特征。它以躯体的形态和功 能特点,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一定的关系。体型差异 为直观,一望便知,故备受重视。《内经》论及体质 的篇章中,大多数是抓住体型特点的。 (2)脏腑 各项生理活动离不开脏腑,因此,脏腑的形态和 功能特点,是构成个体体质的要素。《内经》中充分 强调了这一点。
阴虚体质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 化。 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环境起居调摄:夏应避暑,秋冬养阴。居室应安, 熬夜,不剧烈运动,不在高温下工作。 •体育锻炼:宜选动静结合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 等控制出汗量,及时补水。 •精神调适:循《内经》“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之法,养成冷静沉着的习惯。
影响体质的因素
4. 地理气候因素: 包括水土性质、气候特点、生活习俗等。 5、其他因素: 包括:饮食和营养状况的影响。疾病因素 的影响,临床上常见大病久病之后,体质 趋弱。
体质的特点
1.体质是个体基本生理特性的概括:是内在脏腑气血等 强弱盛衰的概括。 2.体质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体质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不 同个体之间表现出复杂的多样性;体质学说的任务就 是揭示其规律,并就体质做出合理的分类。 3.体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成年后个体生理特性相对 稳定,一般不会骤然剧变。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可塑性 和可变性。年龄递增、慢性疾病的病理损害,以及自 身持之以恒的摄身行为等,都可以影响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