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提纲
九年级全一册历史提纲

九年级全一册历史提纲一、第一章:秦汉之盛1.秦朝的建立和秦始皇的统一大业a.秦朝的形成和政治制度的改革b.秦始皇的一系列重大措施c.兵马俑的发现和意义2.汉朝的建立和文化繁荣a.刘邦的励精图治和夺取天下b.汉武帝的夺取中原和西征匈奴c.巩固统一和推行文化政策3.秦汉时期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a.御史台和中央官僚体系b.地方政权的建立和改革c.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二、第二章:三国鼎立1.蜀汉的兴起和刘备的政权建立a.刘备的部分军事行动和对抗曹魏b.三国鼎立的格局和官渡之战的意义c.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2.曹魏政权的建立和魏武帝的改革a.曹操的掌握中央政权和重大军事行动b.魏武帝的统治和推行封建制度c.曹魏政权的经济状况和黄河决口3.吴国的兴起和孙权的统一江东a.孙坚、孙策的政治行动和建立孙吴b.孙权的统一江东和对抗曹魏c.吴国政权的繁荣和对外扩张三、第三章:南北朝时期1.隋朝的建立和文治武功a.隋文帝的统一江山和建立新朝b.隋炀帝的强调军事力量和对外扩张c.隋朝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建立2.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a.李渊的联盟和唐朝的建立b.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改革政策c.唐朝的文化繁荣和对外交往3.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a.北朝政权的更迭和南方政权的兴起b.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发展c.文学艺术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四、第四章:宋金元明清时期1.宋朝的兴起和建立高度中央集权制度a.赵匡胤的建立宋朝和藩镇削弱b.南宋政权的建立和对金国的抵抗c.宋朝中期的内忧外患和亡国之战2.金国的建立和对中原的侵略a.契丹人的统治和建立金国b.金国统治中原和对南宋的进攻c.金游击战的失败和金末的动荡3.元朝的建立和文化融合a.成吉思汗的建立大蒙古国和崛起b.忽必烈的南宋灭亡和元朝的建立c.元朝政权的统治和文化融合4.明朝的建立和对外扩张a.朱元璋的起义和建立明朝b.明朝的改革和文治武功c.明朝政权的衰落和对外侵略的挑战5.清朝的建立和封建制度的巩固a.崇祯帝的统治和清军入关b.清朝政权的巩固和对明遗民的镇压c.清朝政府的封建制度和对外侵略这些提纲涵盖九年级全一册历史的主要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纲要,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会考知识点提纲总结

历史会考知识点提纲总结一、古代史1. 夏商周时期- 夏朝建立和衰亡的原因- 商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周朝的分封制度和封建社会2.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代的国家分裂和战争- 战国时代的纵横家和百家争鸣- 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3.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 兵马俑和长城的建设- 汉朝的封建制度和丝绸之路的开通4.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时期的分裂局面和民族大迁徙- 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峙和文化发展-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5. 唐宋时期- 唐朝的大唐盛世和玄武门之变- 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和科技文化繁荣- 北宋的靖康之变和南宋的亡国之痛6. 元明清时期- 元朝的建立和统治- 明朝的中兴和瓦解- 清朝的入关和康乾盛世二、中国近代史1. 清末民国时期- 清朝的衰落和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辛亥革命领导人孙中山和黄兴的思想与行动2.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五四运动领导人陈独秀和胡适的思想与实践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早期组织-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思想与行动-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作用与贡献4.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发展- 解放战争的开展和结束- 抗日和解放战争中的重大战役和事件5.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和政治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6. 当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外交政策- 中美关系和中俄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作用三、世界史1. 古代世界的文明起源- 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 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2. 中世纪的世界格局- 罗马帝国的分裂和封建体制的形成- 拜占庭帝国和伊斯兰世界- 卡洛林帝国和十字军东征3. 欧洲的大航海时代- 葡萄牙的航海活动和发现之旅- 西班牙的殖民扩张和新大陆的开发- 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和英国的殖民帝国4. 世界两次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战争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与国际组织5. 冷战时期和后冷战时期- 苏联和美国的对立和冷战的发展-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 当代世界的全球化和多极化六、地理知识1. 世界地理概况- 世界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 世界地势和气候分布- 世界地貌和生态系统2.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 中国地势和气候分布- 中国地貌和生态系统3. 世界人口与城市发展- 世界人口和人口分布- 世界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趋势- 世界人口与城市发展的相关问题4. 中国人口与城市发展- 中国人口和人口分布- 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趋势- 中国人口与城市发展的相关问题5. 世界资源与环境问题- 世界主要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世界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影响- 世界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6. 中国资源与环境问题- 中国主要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中国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影响- 中国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以上提纲总结了历史会考的主要知识点,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可以根据提纲进行分模块的学习和复习,以便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和提高考试成绩。
八上历史提纲(简洁版)

八上历史提纲(简洁版)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
1.人类的起源和演化
2.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特点
3.文明的诞生和发展
二、中国古代的历史
1.中国古代的初期文明
2.夏、商、周三代的兴起和衰落
3.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统一
4.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变迁
三、世界古代的历史
1.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
2.古代世界的贸易、文化交流和农业革命
3.罗马帝国的兴衰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四、中世纪的世界历史
1.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和封建制度
2.阿拉伯帝国和伊斯兰教文明的发展
3.印度的教派和国家的兴衰
五、今日世界的异国风情
1.日本、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2.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3.跨国公司的运作及全球化对世界的影响
六、历史教育的意义
1.了解历史能够帮助我们认识现实生活
2.历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3.历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责任感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提纲,主要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和世界古代的历史、中世纪的世界历史、今日世界的异国风情以及历史教育的意义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培养出更为全面的历史观和文化素养。
历史八年级上册提纲

历史八年级上册提纲一、中国历史部分1.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4世纪)(1)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变革(2)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秦朝的统一及其短暂统治(2)汉朝的兴衰与统治政策的演变(3)民族关系的发展与对外关系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1)三国鼎立与晋朝的兴衰(2)南北朝的政治变迁与民族融合4.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1)隋朝的繁荣与短暂统治(2)唐朝的盛世及其政治、经济、文化成就(3)五代十国的割据与政治动荡5.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1)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2)南宋的建立与抗金斗争(3)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衰6.元的统一与统治(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1)元朝的政治制度与民族政策(2)元朝的经济、文化发展与对外关系(3)元朝的灭亡与明朝的建立7.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1)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2)明朝的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3)明朝的衰落与灭亡8.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1)清朝的建立与统一(2)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3)清朝的衰落与辛亥革命的爆发二、世界历史部分1.古代文明的发展(1)两河流域、埃及、印度、希腊、罗马等文明的兴起与衰落(2)古代文明的交流与碰撞2. 中世纪欧洲社会(1)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与封建制度的形成(2)基督教的兴起与欧洲封建社会的宗教文化(3)封建社会的矛盾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3.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1)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2)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3)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第一次世界大战4.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冷战政策的形成(2)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3)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5.当代世界的发展与变革(1)冷战结束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合作组织的发展(3)科技创新与国际竞争格局的演变6.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与世界(1)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2)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3)面向未来,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趋势。
历史提纲

1.材料分析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史记》引用商鞅语请回答:
(1)商鞅何时、在何人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3)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工人日报(2004-4-22)报道:由交通部、国际道路联盟(国际路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国际丝绸之路大会‛,将于10月26日至28日在我国西安举行。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复兴‘丝绸之路’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材料二‚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它东起中国古都长安(西安),在中国境内有4000多公里;西到印度、伊朗等国及地中海东岸,并可直达古代罗马,总长达7000多公里。
①请你介绍一位开辟、维护古代丝绸之路的功臣。
②请你为复兴“丝绸之路”出谋划策,提出自己的建议。
③请你为这次会议设计一条宣传广告语。
3.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手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
材料二:《沁园春·雪》里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问题:
(1)材料一中的秦王是谁?“扫六合”指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在哪年完成?有什
么重大意义?
(2)秦朝建立后,政治上建立了怎样的制度?秦始皇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巩固政权?
(3)材料二中的汉武指的是谁?他建立了怎样的功绩?。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一、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1.1 古代文明的概念和特征•文明的定义和内涵•古代文明的主要特征1.2 人类起源与旧石器时代•人类起源的地点和时间•旧石器时代的特点和遗存1.3 新石器时代的兴起•新石器时代的特点和标志•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明1.4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夏商周时代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夏朝、商朝和西周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1.5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家•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孔子、墨子、老子等思想家及其学说二、中国古代史的演进2.1 秦朝的建立与秦击败六国的原因•秦朝的建立和秦始皇的措施•秦击败六国的原因和过程2.2 汉朝的兴起和东汉的衰亡•汉朝的兴起和汉武帝的治理•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和政治斗争2.3 三国时期的割据与统一•三国时期各个割据势力的形成•曹操与刘备的政治斗争与统一中国2.4 隋朝与唐朝的统一与开放•隋朝的建立和炀帝的政治措施•唐朝的政治制度和贞观之治2.5 辽、宋、金、元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变迁•辽朝、宋朝、金朝、元朝的建立和统治特点•辽宋金元时期的文化变迁和对外关系三、世界古代文明与交流3.1 埃及文明与中东古代文明•埃及文明的发展和特点•中东古代文明的主要代表和特征3.2 印度古代文明•印度古代文明的起源和特点•印度教和佛教的兴起与传播3.3 希腊古代文明•希腊古代文明的兴起和特点•希腊城邦和希腊哲学的发展3.4 罗马古代文明•罗马古代文明的起源和特点•罗马帝国的兴衰和基督教的传播3.5 古代东方与古代西方的交流与影响•古代东方文明与古代西方文明的交流途径•东方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和西方文明对东方的影响四、历史研究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4.1 历史研究的工具和方法•历史研究的主要工具和方法•史料的搜集与整理4.2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和价值•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方法和措施4.3 典籍的整理与翻译•典籍整理的重要意义和方法•典籍翻译的原则和技巧4.4 历史故事的传承与演绎•历史故事的传承和重要性•历史故事的演绎和影视传媒的作用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复习提纲,涵盖了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提纲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提纲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 原始人群:了解中国原始社会的特点,理解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
2. 农耕文明:了解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理解原始农业的特点和影响。
3. 文明的出现:了解中国早期文明的出现和发展,理解早期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1. 国家的产生:了解中国国家的起源和发展,理解国家的特点和影响。
2. 社会变革:了解中国社会变革的过程和特点,理解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影响。
3. 夏商西周:了解夏、商、西周的历史背景和特点,理解这三个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 春秋战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理解这个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1. 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理解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汉朝的巩固:了解汉朝巩固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理解汉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唐朝的繁荣:了解唐朝繁荣昌盛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理解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1. 三国两晋南北朝: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和特点,理解这个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隋唐时期:了解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理解这个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五代十国时期: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理解这个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 元明清时期:了解元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理解这个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 民族融合:了解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过程和特点,理解民族融合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 隋唐时期的繁荣:了解隋唐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理解这个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宋朝的繁荣:了解宋朝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理解这个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明朝的繁荣:了解明朝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理解这个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一、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1.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2. 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文学:诗词、散文和小说的兴起•绘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发展•建筑:古代宫殿和园林的建造•音乐和舞蹈:古代音乐和舞蹈的流传3. 文化交流与融合•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中国、朝鲜半岛、日本三国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二、欧洲的历史与文化1. 欧洲的原始社会•狩猎采集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农耕社会的兴起:农业革命和定居生活的出现2. 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古希腊城邦制度的出现•古罗马帝国的兴衰•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艺术和科技成就3.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制度的兴起与发展•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宗教改革的影响三、非洲与美洲的历史与文化1. 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文明的兴起•金字塔与石棺制度•埃及的宗教和文化2. 古印第安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的特点•彩陶、金器等的制作技艺•宗教和农业的重要性3. 航海时代的开启•哥伦布的航海探险•欧洲殖民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拉美地区的殖民化与奴隶制度的建立四、中国古代思想与政治1. 儒家思想与封建社会•儒家的创立与发展•礼乐教化与封建统治•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 秦汉时期的政治改革•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与中央集权•汉武帝的改革与开放政策•秦汉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隆盛•三国鼎立与政治混乱•晋朝的政治改革与文化繁荣•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与军阀混战五、现代中国的发展与变革1. 近代中国的开埠与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原因与结果•近代中国的开埠政策•中国面临的外来侵略与国家危机2. 辛亥革命与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与过程•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的民主革命与战争年代3. 新中国的建立与改革开放•中共建党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与政治制度•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以上提纲仅为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的参考内容,具体知识点和重点内容请根据教材来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原始社会(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距今约五千年前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1、政治:禅让制“天下为公”、原始部落军事民主制、平等、无阶级、无国家2、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始农业,粟和水稻;黄河、长江流域;木、石、骨质农具,耒耜的出现;刀耕火种、迁徙,穴居;氏族公社所有的土地制度;掌握了冶铜技术;养蚕缫丝织绸、彩陶、黑陶、白陶;原始商业出现;原始公有制--私有制3、文化:图画文字;原始图画(质朴、粗犷)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奴隶制的强盛时期1.政治:形成以王权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分权体制,带有部落联盟色彩,神权与王权结合。
夏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出现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商朝垄断神权以加强皇权,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分封制,封邦建国,家国合一,辅以礼乐制。
2.经济: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具以石器、骨器为主;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实施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手工业:冶铜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西周晚期出现铁器;商朝出现原始瓷器;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商业:商朝出现最初的商人和最早的货币;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官商为主体3.思想文化:中华文明奠基时期。
成熟的文字出现,商朝甲骨文。
周朝金文;“学在官府”民族关系:华夏族主干形成,与周边少数民族接触频繁,形成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第三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1、政治:社会大变革。
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2、经济: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3、思想:礼乐制的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4、教育: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5、社会: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地主、农民阶级兴起,士阶层兴起第四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1、政治:秦统一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设中外朝、刺史,推恩令,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立和巩固;军功爵制、察举制、征辟制取代世官制,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2、经济:牛耕推广,白渠、漕渠等水利工程兴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租佃关系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土地兼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外贸开始:丝绸之路;以煤作燃料,烧制青瓷,手工业发展3、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独尊儒术,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专制;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形成思想大一统局面;科技成就领先世界;佛教传入道教兴起。
第五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1、政治:国家长期分裂,战乱频繁,政权更替频繁;北方各族封建化(孝文帝改革);初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九品中正制;民族融合加强2、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人口第一次南迁;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农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灌钢法,白瓷,手工业发展3、思想: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儒释道三教并立,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文人画发展,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4、民族关系: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其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第六阶段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1、政治:封建社会的繁荣,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科举,监察谏议);后进入藩镇割据状态2、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封建经济继续发展,重农抑商松动,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对内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缂丝、雇募制);均田制;坊市制3、文化: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四大发明);影响深远,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
(唐诗、书法、文人画)三教合一4、民族: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5、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
第七阶段宋元时期(960~1368年):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1、政治:分裂走向统一,民族融合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宋朝两府三司制,重文轻武,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设立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谏院;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创立行省制度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尖锐2、经济:封建经济发展繁荣,精耕细作全面成熟,农业、手工业、商业快速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粟麦在江南的大量种植,占城稻;棉花推广,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元黄道婆脚踏三锭纺车,景德镇制瓷中心,青花瓷;煤冶铁已相当普遍;打破坊市界限,早市、夜市,草市,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商品化,交子,商业名镇,商税收入成为重要财源;商路畅通(漕运、海运、驿站)宋时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重要财源。
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3、文化: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程朱理学理学产生,天理是本原“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陆九渊心学“心”就是“理”发明本心;四大发明,印刷术,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火药广泛应用军事,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元朝郭守敬简仪,编《授时历》;王祯的《农书》;沈括《梦溪笔谈》;珠算法市民阶层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宋词兴盛;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元曲;书法有意无法,文人画注重意境,写意画,风俗画是最大亮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绘画成为商品,瓦舍“南戏”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宋词和元曲的繁荣;少数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进一步交融。
4、民族: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各民族交流密切,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
5、对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第八阶段明清时期(1368~1840年):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1、政治:封建专制空前强化腐朽衰落,封建社会正在走向衰落;君主专制强化:明朝废丞相、分六部,内阁制;清朝:议政王大臣;沿用内阁,奏章票拟;臵六部。
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要。
雍正设臵军机处明朝中央设都察院,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六科给事中,与六部相对应,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设厂卫制;在地方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科举制采用八股取士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2.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的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农业风力水车;玉米和甘薯土豆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明代蚕桑和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商品化增强,出现专业生产区域,徐光启《农政全书》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
苏杭丝织业,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明:五彩瓷;清:彩瓷、珐琅彩瓷,明清时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大;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流行焦炭冶铁(南宋末年开始)城镇商业依然繁荣,汉口、佛山镇、景德镇。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农产品商品化,商品流通扩大。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货币的作用大,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地域性的商人团体商帮;外贸走向萎缩,清朝仅广州“十三行”一处通商;朝贡贸易,如郑和下西洋;明朝中期:“罢市舶”走私盛行3、文化: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理学的僵化、禁锢思想,产生批判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文艺大众化、世俗化;传统科技步入总结,仍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没产生近代科技;西学东渐;文化专制(明:八股取士、清:文字狱);明朝王阳明心学;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进步思想,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影响最大;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宋应星《天工开物》;珠算随商品经济发展而普及;明朝时已传入海外。
书法各具情态个性化,趋于平民化和世俗化,代表文征明。
明代传奇剧的发展,清代京剧形成;士大夫文人画,写意画,代表徐渭《牡丹蕉石图》、郑板桥《墨兰图》;木刻版画作为小说的插图,年画、布贴画、剪纸画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昆曲明中叶到清中期鼎盛,誉为“百戏之祖”;通俗文学形式章回体裁小说发展;出现鞭挞封建礼教,反映封建制度没落的小说和戏剧作品4、对外:海禁、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矛盾尖锐,发展为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重要考点●明清之际,出现社会转型的有利因素?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②阶级关系:市民阶层壮大,自由劳动力增加;③思想文化:出现早期民主思想; “西学东渐” ;④对外关系: 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之一.●同时期的西方:西方的崛起①政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反封建专制,通过立法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制度;②经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③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人文主义的传播;④科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经典力学创立、生物进化论的创立。
二、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第九阶段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时期公元前3世纪以前的世界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的世界(上)公元6世纪至公元13世纪的世(下)地域中国历史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8世纪)秦汉(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隋唐(6世纪晚期至前10世纪中期)春秋战国(前8至前3世纪)魏晋南北朝(3世纪至前6世纪晚期)宋元(10世纪中期至前13世纪晚期)世界历史古代希腊(前9世纪-前4世纪中期)古代罗马法的发展(前3世纪-公元6世纪)中世纪的欧洲(约公元7世纪-13世纪)古代罗马法的起源(前6-前3世纪)【阶段特征】奴隶制文明1、政治:古代雅典、罗马成为近现代民主与法治源头,古希腊民主原则成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的渊源;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梭伦改革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式确立——伯里克里改革时期达到繁盛;古代罗马建立了系统而缜密法律,从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十二铜表法》―万民法《民法大全》,核心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罗马法逐渐趋向完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对近现代法制国家的建立产生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