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短文两篇《日、月》

合集下载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短文两篇 《日》《月》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短文两篇 《日》《月》

8、短文两篇一、内容及其分析1、内容:《短文两篇》选自《巴金选集》,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2、分析:《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两篇充满意趣的散文诗。

寻常的事物却因多情的作家激起心灵之声。

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弹琵琶,借“飞蛾”“夸父”“嫦娥”这些意象寓示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

是作者生活的一种希望,信念,也是他理想的化身。

二、目标及其分析1、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中的语句。

2、分析:(1)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向上、不屈不挠的力量。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飞蛾”“夸父”“嫦娥”这些意象寓示的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

是作者生活的一种希望,信念,也是他理想的化身。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本文篇幅短小,学生容易理解。

通过朗读学生容易感受到文章表达的“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

教学重点应放在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寄托的是生活的一种希望,信念,也是他理想的化身。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基本流程激疑——解惑——知道——践道——成道●教学情景第1步激疑【课前回顾】(1—2分钟)说说反复这种修辞的作用?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反复这种修辞的作用,为文章情感的宣泄做铺垫。

【导入】背诵《夸父逐日》。

板书课题:短文两篇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夸父逐日》,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揭示(学习)目标】(1分钟)(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中的语句。

第2步解惑【指导自学1】(5分钟)《全品学练考》听P22【指导自学2】(5分钟)阅读《日》,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课题虽为《日》,但作者却用很大篇幅写了另外两种事物,它们是什么?这两种事物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和“日”有什么关系?飞蛾扑火、夸父追日——追求光和热。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短文两篇(日,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日》。

(2)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月》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能够分析并欣赏两篇短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写作和分享,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人的关爱和责任感。

(3)培养学生对学习和成长的积极态度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日》的学习:(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3)背诵课文,提高口语表达和记忆力。

2. 课文《月》的学习:(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日》。

(2)理解课文《月》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分析并欣赏两篇短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课文《日》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的理解和应用。

(2)课文《月》中的词语和句型的运用和扩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

(2)采用案例分析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 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生动展示课文中的自然景观。

(2)利用文本编辑软件和写作平台,方便学生进行写作和分享。

五、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日》和《月》,了解课文大意和主题。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图片,以及相关教学资源和材料。

2. 课堂讲解与实践:(1)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进行背诵练习。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短文两篇》(巴金《日》《月》)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短文两篇》(巴金《日》《月》)

自读《月》
1.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
来的?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
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
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
huá n
yuá n

研读《日》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 作者的理想,它成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 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
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研读《日》
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 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
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
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 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
里才会说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面所写 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 赞美月亮。
自读《月》
3.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
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
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关于“月亮”
的古诗句,并整理在读书笔

八下《短文两篇》日、月

八下《短文两篇》日、月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合作研讨-《月》
1、月亮在文中带给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 描写体会出来的?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冷。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 3、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 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 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 奔月的。末尾引用嫦娥奔月是为了赞美她的 献身精神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hé ng
hé ng
huá n
yuá n
姮 浸
jì n



撮 ō 皓 hào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的1942年, 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 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 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抗日战争进 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 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 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 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 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课堂小结
仁 人 志 士
飞蛾扑火 夸父逐日
追求
日(光和热)
嫦娥奔月
改变
月(冰冷)
追 求 光 明 、 不 惜 牺 牲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合作研讨-《日》
4、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 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 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体会到 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吗?
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 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 赞美他们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 己生命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 决心。
夸父、飞蛾内容的叙述都是铺垫,目 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 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 的生命,这也是作者的追求。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件短文两篇《日》《_月》ppt[整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件短文两篇《日》《_月》ppt[整理]】

《月》主题

《月》,集中体现巴金细腻幽静的一 面。作者笔下的月,只觉冷光扑面。 一个人在月光下踱步,孤寂清冷。这 正反衬出巴金对光和热的渴求。尔后, 写到了“嫦娥奔月”。姮娥,为了一 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 却“妄想”去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 改变那冰冷的月光。其目的仍是追求 光和热。可以说,飞蛾、夸父和嫦娥 的精神都是值得赞颂的。他们都是作 者的理想的化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课文朗读
《月》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1~3段):写月下对冷 有了别种独特的感受。 第二部分(4、5段):写在孤寂凄 清的月下,整理思绪:忧愁沉重的。
第三部分(6段):写姮娥为了理 想——改变冰冷的月光,使这个已 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


合作研讨-《月》
1、月亮在文中带给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 体会出来的?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合作研讨-《日》

“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 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 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合作研讨-《日》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 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 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 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 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 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 者理想中的人格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 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4、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 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 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合作研讨-《日》

《短文两篇》——《日》、《月》八下

《短文两篇》——《日》、《月》八下

《短文两篇》——《日》、《月》八下《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贵溪市二中邓荣玲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目标: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精神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时间:4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进入情境一年前的初秋,一个纯净灵魂告别,整个中国屏住呼吸对他说:“老人啊,一路走好”。

巴金走过了一个世纪的风云文坛巨星陨落,今天我们学习巴金的散文诗,在这个日子里,谁愿意为我们这一节课说一句话。

(谨以此悼念巴金先生)二、初次朗读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可以大声读,也可以默读。

2、交流读后体会。

3、教师点拨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同时提出问题:《日》、《月》是巴金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散文诗,那时,中华民族大敌当前,当时情境下的我们中国人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把这和日、月、飞蛾、夸父、嫦娥等建立起联系吗?请大家思考一下,也可以讨论。

4、投影展示:《日》、《月》散发着作者忧郁而又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了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追求理想的人生。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一个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

姮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三、技巧朗读领会情感1、学生自由谈对朗读的想法:正确、流利、有感情。

2、教师引导朗读前要做的准备:如何领会作者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3、指出学生朗读时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教师作总结:首先要很好地理解原作,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

出示知识链接。

(1)巴金其人(2)写作年代(3)生字生词(4)朗读方法(5)表现手法(6)引申想像(1)巴金其人巴金(1904.11.25 - XX.10.17)原名李尧棠,字沛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
巴金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巴金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品味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难点:
品读关键语句,理解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2003年感动中国人物—巴金,设置情境,走近巴金。

出示颁奖词: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

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巴金,1904年出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1928年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开始使用“巴金”笔名。

《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

本文写于抗战时期的1940-1941年间,时间相隔一天。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lìn),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践踏。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

三.听读《日》,整体感知:
1.日给我们的感受如何?
2.文中用了哪两个事物来表现对光和热的追求?
3.追求的结果如何?
4.作者对这种行为的态度如何?
四.合作研讨: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

这才是
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4.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五.探究主题,小结本课。

《日》,不直接写太阳,而赞美扑向灯火的飞蛾,渴死旸谷的夸父,表达了作者要给“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带来“光和热”,要像飞蛾那样“轰轰烈烈的死”的浪漫情怀。

作者写《日》,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无数抗日志士为国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六.出示思考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月》:
1.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
你从文中哪些具体的描写体会出来了?
2.作者为什么要把月亮写得如此之“寒、冷、死”呢?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含义呢?
3.作者对“月”真的感到失望,死心了吗?姮娥象征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4.【教师根据学生讨论出的答案略作小结】
《月》集中体现巴金细腻幽静的一面。

作者笔下的月,只觉冷光扑面。

一个人在月光下踱步,孤寂清冷。

这正反衬出巴金对光和热的渴求。

写到“姮娥奔月”。

其目的仍是追求光和热。

可以说,飞蛾、夸父和嫦娥的精神都是值得赞颂的。

他们都是作者的理想的化身。

七.比较阅读难点突破
作者为什么在《日》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而在《月》中,提到了冷,却又提到了光和热?
总结: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

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八.文学积累品味人生
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可无追求。

人生在世,并非遂己愿,而是尽己所能。

世上最快乐的事就是为理想奋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九.板书:
日月发光、发热冷冰、死光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
不如
死生
轰轰烈烈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对生者的期望)
十.布置作业:
积累与日有关的古诗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