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精品课堂)高中语文 专题20《苦斋计》(练)(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同步精品课堂)高中语文 专题20《苦斋计》(讲)(基础)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

(同步精品课堂)高中语文专题20《苦斋计》(讲)(基础)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苦斋计》【学习要点】1.探究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温故知新☆【自主学习】1.解释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文言实词的意义〔1〕故植物中.之〔2〕能已.积热〔3〕其洩水皆啮.石出〔3〕茹啖..其草木之荑实〔4〕一旦运穷福艾.〔5〕不可以实.疏粝2.解释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
〔1〕剑溪之水出焉.。
〔2〕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
〔3〕久那么..弥(mí)觉其甘,〔4〕人莫.知其乐也。
〔5〕人知乐之.为乐,〔6〕而.不知苦之为乐,〔7〕那么..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8〕虽.欲效野夫贱隶,〔9〕井以.甘竭:3.找出以下各句中的通假字〔1〕室十有.二楹,〔2〕覆之以茆.,〔3〕楛.竹之笋,〔4〕其槚荼亦苦于常荼.。
〔5〕燕坐..于华堂之上,〔6〕籍.柔覆温之躯,4.找到以下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语。
〔1〕野蜂巢.其间,〔2〕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3〕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4〕人知乐.其乐。
〔5〕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6〕籍柔.覆温之躯。
〔7〕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反应矫正】1.解释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文言实词的意义〔1〕故植物中.之中:受到〔2〕能已.积热已:止,治,消散。
〔3〕其洩水皆啮.石出啮:冲刷。
〔3〕茹啖..其草木之荑实茹啖:吃。
〔4〕一旦运穷福艾.艾:止,尽。
〔5〕不可以实.疏粝实:装满。
2.解释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
〔1〕剑溪之水出焉.。
焉:于是,这里。
〔2〕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
之:助词,这里用于和中心词具有同一性的定语之后,可译为“这一类的〞,下文“之草〞、“之菜〞、“之实〞、“之笋〞的“之〞与此同。
〔3〕久那么..弥(mí)觉其甘,那么:就,连词。
〔4〕人莫.知其乐也。
莫:没育谁,代词。
〔5〕人知乐之.为乐,“之〞用于短语的主谓间以取消其独立性。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20《苦斋计》(测)(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专题20《苦斋计》(测)(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易经》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一部经典哲学著作。
历史的考察表明,无论是老庄的道家思想还是孔孟的儒家思想,抑或其他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典思想,都无不受到《易经》思想的深刻影响。
这样看来,《易经》就成为中华古典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
认真研读《易经》原著,我们发现,《易经》从某种程度上说乃是中华民族千百万年生活经验和思想智慧的高度概括。
从历史的另一个层面我们还观察到,中国历史上很多帝王将相和杰出人物都精通《易经》文化,其中周文王、孔丘、孙武、诸葛亮、刘伯温、朱熹、王守仁等都是著名的《易经》大师。
易者,变也。
变化、变通是《易经》思想的核心理念。
《易经》思想跟其他出自于它的一切思想的显著区别在于它是直接面向现实人生和与现实人生相关的天地万物的,它所揭示的乃是人性与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即“人之道”和“天之道”。
但这种道不是形而上的抽象之道,而是人性的变通之道、自然的变化之道、社会的运行之道、历史的演变之道,闪烁着素朴的科学和理性精神。
正因为这一点,很多《易经》大师们将其活学活用于政治、军事、文化或现实人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如孙武吸取《易经》思想不仅创建了在哲学思想上一脉相承的兵法,而且在实战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很多精通《易经》思想的人都能在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中保持一颗相对和谐安宁的心灵,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另一些文化巨匠如苏轼、杨万里、周敦颐等结合自己的现实人生来把握《易经》的精髓,写出了闪烁着人性智慧的不朽诗篇,写出了历久弥新的人生况味。
因此,我们认为《易经》本质上是一种实用主义哲学思想。
它不拔高人性,也不贬低人性,正因为如此,《易经》蕴藏着丰富深刻的人生智慧。
在科学技术有了巨大发展、人工智能驾驭后高碳社会的今天,《易经》中丰富深奥的人文思想和辩证思想依然给我们以价值和意义。
高中语文 66 推荐作品 苦斋记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

【与名师对话】2014年高中语文6-6 推荐作品苦斋记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匮.乏馈.赠喟.叹发聋振聩.B.惬.意挈.带堆砌.锲.而不舍C.枢.纽倏.忽殊.荣毁家纾.难D.枭.雄骁.勇销.毁祸起萧.墙解析:A项,均读kuì;B项,“砌”读qì,其他读qiè;C项,均读shū;D项,均读xiāo。
答案:B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厮打走私贩井以甘竭寥若晨星B.蝉联老伙计风生水起和盘托出C.渲泄空城计名列前茅贸然行事D.候诊紧箍咒一幅对联声名鹊起解析:A项:贩—犯;C项:渲—宣;D项:幅—副。
答案:B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岸.外而臼中岸:高B.莫不族.布而罗生焉族:众C.野蜂巢.其间巢:筑巢D.或降.而临清泠降:下降解析:D项降:向下走。
答案:D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剑溪之水出焉.得其尤绝者家焉.B.其槚荼亦苦于.常荼海运则将徙于.南冥C.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D.刘子闻而悟之.父母者,人之.本也解析:A项,焉:兼词,“于此”。
B项,于:介词,比;介词,到。
C项,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连词,表假设。
D项,之:代词,“这道理”;结构助词,“的”。
答案:A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必先苦.其心志B.劳.其筋骨,饿.其体肤C.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D.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解析:C项为意动用法,其余三项是使动用法。
答案:C6.下列各句不属于介宾短语后置的一项是()A.良药苦口利于病B.颠沛生于不测C.其槚荼亦苦于常荼D.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解析:D项为常式句。
答案:D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
(同步精品课堂)高中语文 专题20《苦斋计》(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苦斋计》(满分60分,时间45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尚节亭记刘基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
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
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
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
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
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
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樠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
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
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
必有义焉,不可胶也。
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樠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传曰:“行前定,则不困。
”平居而研之,他日处之裕如也。
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注】①谖草:亦作“萱草”,古代传说中一种使人忘忧的草。
②大易:指《易经》。
③樠(mán):液体渗出。
④瘿肿:树木外部隆起像瘤子一样的东西。
⑤樛屈:树木向下弯曲。
⑥胶:像胶粘连在一起,形容固执。
⑦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特:只是。
B.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信:的确。
C.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涉:经历.D.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过:过错。
高中语文第29课游沙湖苦斋记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29课游沙湖/苦斋记一、知识积累与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默契.(qiè) 盎.然(àng) 楹.联(yíng)蓬头垢.面(gòu)B.动辄.(zhé)浸.润(jìn)颖.悟(yǐng)稗.官野史(bài)C.汩.汩(gǔ)拊.掌(fǔ)苦楝.(jiān)熠.熠生辉(yì)D.茹啖.(dàn)蹑.屐(shè)菽.麦(shū)酩.酊大醉(mǐng)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颖悟绝.人绝:超过B.辄.深了人意辄:即、就C.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中:合乎D.一旦运穷福艾.艾:止息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是日剧饮而.归岸外而.臼中B.夫差以.酣酒亡以.纸画字C.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虽.九死其犹未悔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B.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C.左右欲刃.相如 D.野蜂巢.其间5.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率.不能甘而善苦②六国互丧,率.赂秦耶③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④君子曰:学不可以已.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6.下列各句不属于介宾短语后置的一项是( )A.良药苦口利于病 B.颠沛生于不测C.其槚荼亦苦于常荼 D.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7.请按照下面语段的思路,以标点为喻,在横线上写一段话。
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100字以内。
人生如同写文章,除了码上密密麻麻的文字之外,还得打上标点符号,读起来才有味道。
人生,只是一个“。
”,那就是生命的终止。
当然,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
”,有的人画得很圆满,有的人画得扁巴巴的,多少留下一些遗憾。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推荐作品 苦斋记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___形__容__词__,__走__投__无__路__的_____ ____形__容__词__,__荒__凉____
4.词类活用 (1)野蜂巢.其间( 名词用作动词,筑巢 ) (2)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名词用作动词,筑室 ) (3)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 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 (4)寝必重褥,食必珍.美.( 形容词用作名词,珍美的食物 ) 5.文言句式 (1)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 判断句 ) (2)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判断句 ) (3)覆之以茆。( 状语后置句 ) (4)燕坐于华堂之上。( 状语后置句 )
①②一不旦忍穷运.穷究.福其事艾
__动__词__,__完__结__,__穷__尽__ __动__词__,__彻__底__
(4)穷④③穷穷..则饿独无善聊其,身追,购达又则急兼济_形_天_容_下_词___形_,___容_处___词_境___,_困___不_难___得___志_
⑤⑥穷穷..寇山勿恶追水
6.走近作者 刘基( 1311-1375 ),字伯温,青田( 今浙江省青田县 )人。 在元朝末年中进士,官高安县丞、浙江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 府都事。因招安方国珍之事,同朝廷大臣们的意见不合,受到 在绍兴羁管的处分。一度出任江浙行省都事,不久弃官而去。 后又接受朱元璋的聘请,协助他平定天下,建立明朝,任太史 令。洪武元年( 1368 ),拜御史中丞。因与丞相李善长不和,辞 官。三年( 1370 ),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告老还乡以后, 受左丞相胡惟庸构陷,忧愤而死。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第六单元
推荐作品 苦斋记 第六单元
1 高考导航 2 学习目标 3 课前预习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20《苦斋计》(练)(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专题20《苦斋计》(练)(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苦斋记刘基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
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
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
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处而臼中。
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
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
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
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
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
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其槚荼亦苦于常荼。
其池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木节滵曲折,注入大谷。
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
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
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
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梁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
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藉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
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
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为倚伏伏:趴B.寝必重褥重:双层C.一旦运穷福艾艾:停止D.颠沛生于不测不测:意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伏:隐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推荐作品苦斋记限时练+Word版缺答案.doc

苦斋记》限时练习题(1)时间:50分钟班级:_____ _____组_____号姓名: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第Ⅰ部分一、写出《苦斋记》中的相关文学常识及本文的重点字词。
(15分)第Ⅱ部分一、指出下列句式并翻译(每空5分,共4空,20分)①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
②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
③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④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二、基础知识(每个5分,共35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岸外而臼中臼:低凹 B.茹啖其草木之荑实茹啖:吃C.运穷福艾艾:停止 D.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寝:卧室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初食颇苦难苦难:很苦以至难以下咽B.茹啖其草木之荑茹啖:吃C.燕坐于华堂之上燕坐:安坐D.出入必舆隶舆隶:驾车马的仆役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植物中之中:中间。
B.味苦而微辛辛:辣。
C.山去人稍远去:距离。
D.颠沛生于不测不测:意外。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B.而不知苦生于乐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剑溪之水出焉焉用亡郑以陪邻D.吾闻井以甘竭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野蜂巢其间 B.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C.倚修木而啸 D.必先苦其心志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B.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
C.左右欲刃相如 D.野蜂巢其间7、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说明“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 的道理的一组是A.①植物之苦者,亦乐生焉②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B.①井以甘竭,李以苦存②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C ①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②夫差以酣酒亡D.①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②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苦斋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苦斋记刘基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
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
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
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处而臼中。
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
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
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
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
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
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其槚荼亦苦于常荼。
其池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木节滵曲折,注入大谷。
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
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
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
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梁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
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藉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
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
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为倚伏伏:趴B.寝必重褥重:双层C.一旦运穷福艾艾:停止D.颠沛生于不测不测:意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伏:隐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燕坐于华堂之上②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B.①人莫知其乐也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C.①覆之以茆②不赂者以赂者丧D.①久则弥觉其甘②故木受绳则直【答案】C【解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面句子中,“之”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A.覆之以茆B.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C.除烦渴之疾D.茹啖其草木之荑实【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代词,代屋顶。
其余“之”,助词,“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故遂择其窊而室.焉B.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C.左右欲刃.相如D.野蜂巢.其间【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项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其余各项均是名词用作动词,分别解释为筑室居住,用刀杀,筑巢。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颠沛....生于不测 B.初食颇苦难C.滵曲折..之子..,注入大谷 D.今夫膏粱【答案】B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B.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C.是人之所谓乐也D.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答案】D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燕坐于华堂之上B.籍柔覆温之躯C.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D.覆之以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燕”通“宴”;B项,“籍”通“藉”;D项,“茆”通“茅”。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8.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说明“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的一组是( ) A.①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②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B.①井以甘竭,李以苦存②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C.①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②夫差以酣酒亡D.①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②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答案】C【解析】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匡山周围高中间低,山上多北风,山中之物,多是苦的。
但蜜虽苦,却可以治愈积热,除烦渴之疾;鱼味虽苦,但食之可以清酒。
人爬山虽苦,但可以靠着大树啸歌,可见苦中往往隐藏着乐。
B.这是篇游记类散文,作者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写景上,但有时寥寥数笔,却能把苦斋周围的山之高、水之秀描绘得有声有色,把极其寻常的景物点染成奇观。
C.作者以“苦”字作为贯串全文的脉络,或将“苦”隐于语言之外,或将“苦”显于记叙之中,化景为趣,化趣为理,使人领悟到乐与苦相为倚伏的真谛。
D.章溢先生把自己的隐居之室命名为“苦斋”,是因为这里的植物其味皆苦,水里的鱼味苦而微辛,野蜂所酿的蜜味亦苦,山中之人也难于往来,真是目之所见,口之所食,足之所至,无往而非“苦”。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D项,“苦斋”是作者刘基为章溢先生隐居之室命的名。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翻译下列句子。
(1)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2)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3)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答案】(1)人们只知道把自己的乐当做乐,而不知道苦难生于快乐,那么乐和苦相离能多远呢!(2)我听说井因为水甜而干涸,李子因为味苦而幸存,夫差因为沉湎于酒色而亡国,而勾践因为卧薪尝胆而兴国,不也是像这样吗?(3)开始吃的时候感到很苦涩难以下咽,时间长了就越觉得它甘甜,能治愈积热,消除燥热心烦的疾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美文欣赏:刘基,你是我们的唯一刘基是文成的根刘基,是文成人永远的情结只有刘基才是文成独有的、世界唯一的文成的山未必比得“五岳”,文成的水未必比得“五湖”,文成的瀑布未必比得尼加拉瓜和黄果树大瀑布。
曾听有人说起,文成山好水也美,但普天之下,山好水美之地多矣!山水并非文成独有,但就有一样是全世界的唯一,唯文成独有的,那就是刘基(刘伯温)。
刘基(刘伯温)作为一代历史文化名人,其影响力不同凡响。
我们不说,他为大明王朝开国誉满天下,不说他的《郁离子》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不说他的《百战奇略》使他在军事史上不容忽视。
单单用键盘在百度中搜索,网上关于这位历史名人的信息便是铺天盖地,而发帖者遍布世界各地。
看看内容吧,单是争说是“刘基故里”的地方就不少,有浙江省青田县,有江西省宜丰县天宝镇的等等。
我们能从三件事中看得出来刘基对中国文化乃至历史都产生过影响。
1、我们现在的首都北京选址就是由当年刘基为燕王朱棣选定的。
北京作为明朝、清朝和中华人民共国的首都,对中国的近代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刘基在天文地理方面的造诣,和他在明朝开国时显示出来的军事才能,使后人把他视为“三通”(通天、通地、通人),明“三际”(过去、现在、未来),能掐会算神人。
每逢重大事件时,便打出刘基的旗号,鼓舞士气。
其一、传说《烧饼歌》中的刘基,便对明清两朝五百年的历史以隐语一一作了预言。
其二、义和团运动时,出现的《刘青田碑文》,预言义和团当兴。
其三,抗日战争初期,连报纸上也登载了《刘伯温回天碑》出土的消息,曰:古预言家刘伯温回天碑出土,抗战必获胜利。
新上海社云:顷据浙东来人谈,邮兴整理炉峰委员会,日前雇石工开广炉峰仙人桥,斧斤之下,在石桥下发现明代刘基预言之回天碑一方。
其碑长二尺半,阔一尺半,石刻尚极清晰,察其语意,则为抗战必获最后胜利,勖江浙英杰努力。
事虽可异,然碑文殊有深意,盖与今日状况,多符合也。
兹录如下“回天碑,起七七,终七七,冀、宁、粤、汉、暗无天日,引胡深入,一鼓歼灭,吴越英杰,努力努力,刘基题。
”民国二十七年12月5日《申报》:“时抗战开始不久,后日军侵华进程颇多相合,尤其“起七七、终七七”竟被言中。
日本天皇1945年8月14日宣布无条件投降,该日为夏历七月初七。
”因此,刘基更被视为神人了。
其四,前不久,网上又广泛流传刘基的“油条诗”,直指台湾政界。
3、近年来娱乐界经常以刘基为相关题材拍摄文艺作品。
特别是台湾两度以刘伯温为题材拍摄电视连续剧,《刘伯温传奇》十多年前风靡大陆,前不久台视又在横店拍摄《神机妙算刘伯温》,黄金时间播出,收视率节节高升,10月14日第四单元开镜。
刘基故里何须争矣,文成的县名便来自于这位历史名人的“谥号”。
但刘基故里又不得不争,请看网摘:1、“刘基,字伯温,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于江浙行省处州路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故时人称他刘青田。
”2、“刘基(1311-1375),字伯温,生于青田九都南田武阳村。
”3、“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处州青田(今属浙江)人,明朝开国功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这些信息不断在网上被广泛传播,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人不解其中变故,难免“三人成虎”,在国人思想中刘基这位历史名人自然交给了青田县。
查了下中国的地名,用历史名人作县名的地方虽难说只有文成一地,但该算是廖廖无几吧。
而我们文成就能自豪地说,我们的县就是以历史名人刘基的谥号命名的。
刘基是文成的根,刘基,是文成人永远的情结,只有刘基才是文成独有的、世界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