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高一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锦瑟》课例研究报告一、研究科目语文二、研究单位(年、组、人)三、课例名称《锦瑟》四、研究班级高一(11)(12)(3)(4)班第一次研究研究主题: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学习材料:诗歌《锦瑟》李商隐的人生经历活动安排:我们(高秋艳、刘文华、贺海宁)三人认真研究了教材,探讨了备课思路,认真备写了教案,由高秋艳3月11日在高一(11)班上课,刘文华、贺海宁听课。

成果记录1、让学生学习“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2、学习抓关键的词和典型的景,分析情景交融的意境。

3、赏析本课的典故的凄美和朦胧的特点。

4、从多角度来探究本诗的主旨。

第一次研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牛李党之手”,辛酸的爱情与坎坷的仕途。

(2)起兴与典故的作用。

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品味、讨论、点拔。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诗歌之美来自作者内心的情感的纯洁。

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培养学生对美的发现和塑造。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品出典故的凄美,探讨朦胧诗的多重性。

教学重点:四个典故的重组性和主题的多元性。

教学方法:诵读点拔探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对对联引出李商隐。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二、知人论世李商隐(813--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山,出身官僚家庭。

”牛李党”之争给他的爱情和仕途蒙上了辛酸艰辛。

生活的不幸诗歌兴。

从此他的诗风发生变化, 格调沉郁,表达婉转,向纵深发展,体裁广泛,他是“朦胧派”诗的创始人。

三、解题1、“锦瑟”是一侍婢。

2、“锦瑟”是一物(乐器)。

四、读诗歌、品其调。

学生默读品味情感。

伤心泪惘然梦美四、参照注释与资料读内容(提问)四个典故,起兴庄周梦碟,望帝啼鹃。

鲛人泣泪,暖玉生烟。

五、根据四个典故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这四个典故组成一个故事,四幅画。

(讨论)老师分析首联:年已半百,感慨万千。

(起兴,比喻)颔联: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

语文教学案例研究报告精选六篇

语文教学案例研究报告精选六篇

语文教学案例研究报告精选六篇1.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案例研究》这篇研究报告通过分析一位语文教师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教学案例,探讨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研究表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次写作练习,并提供详细的反馈和指导,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案例研究》本研究报告以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案例为基础,探讨了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

研究发现,通过结合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篇研究报告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环境下,学生能够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并在互动中提高语文水平。

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课堂讨论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本研究报告通过分析课堂讨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了其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思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 《运用游戏化教学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案例研究》这篇研究报告以一位语文教师的实践案例为基础,探讨了运用游戏化教学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

研究发现,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任务和竞争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和成绩。

6. 《任务型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本研究报告研究了任务型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以上是六篇语文教学案例研究报告的精选摘要,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6篇(最新)

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6篇(最新)

课题名称: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课题研究时间:20xx年9月---20xx年7月一、课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不仅对原“教学大纲”中关于语文课外读物的具体篇目作了很大的改动,而且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作出了较大的增加。

就是说,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是明确“入宪”了,抓好课外阅读是国家教育教学的要求。

“热爱读书,每天阅读,养成习惯,坚持终身”是我们在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时提出的核心目标。

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

(2) 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

(3) 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

(4)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

(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

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学校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赤壁赋课例研究报告

赤壁赋课例研究报告

《赤壁赋》课例研究报告一、研究的主题与内容1、研究主题课例研究小组期望解决的教学课题是小组合作在文言文课堂中的作用。

研究意义和价值: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代代文人墨客的辛勤笔耕,留下了一卷卷不朽的篇章。

这些作品对我们后学者来说,可谓博大精深,但却因为年代久远而造成了较大的学习困难。

它不仅要求我们从词语解释、语法结构、篇章布局进行学习,而且还要求我们尽可能透过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进入文章藉以产生的年代中去,使自己进入作品,萌发出探究作者如何叙述,如何论证的冲动。

我们应该把文言文中表达出的情感、道理融化到自己的心境中,品味其语言美,鉴赏其因事而发的思想情感,进而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意义。

然而由于文言文离我们年代较远,又晦涩难懂,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是较为排斥的,学生课堂上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不得法,导致了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丧失,学习机械、被动。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我们尝试着在文言文的教学课堂上转变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也成为了现代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希望通过合作学习,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激发他们的学习文言文兴趣,提高他们自主探索文言知识的能力。

2、研究课例内容文言文,是现行高考必考题型,在高考试卷中体现为第4--7小题,分值为19分。

高中二年级学生已基本了解文言文答题方法与步骤。

但是日常训练中,学生的得分仍然很低,与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有直接关系,而传统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课堂效率。

因此,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需要寻求新的教学模式,进而打造高效课堂。

针对此种情况,确定将《赤壁赋》作为课例,进行研究。

二、课例研究过程1、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学情分析: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的教学难点。

学生往往对其望而却步。

然而面对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高达19分的分值,学生们只能硬着头皮去学,往往是老师解释一句,他们记一句,连一些词语解释、语法结构和谋篇布局都弄不明白,又何谈审美呢。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典型课例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典型课例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典型课例研究课题中期报告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典型课例研究课题中期报告“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典型课例研究”课题中期汇报十九中高中语文组的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典型课例研究》于2012年3月被立项为乌鲁木齐市重点课题,编号为:SJKY2011ZO23。

一年多来,在各位专家、领导、同事的指导帮助下,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开展顺利,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汇报如下:一、课题研究概况 1.本课题研究内容我们进行的是课例研究,我们的课例研究以高中语文新课标为指导,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

我们课例研究的对象是课堂、学生、教师。

我们研究的范围是高中语文的经典阅读课,涉及高中语文人教版的五本必修教材,和本市教研中心推荐的三本选修教材的阅读文本。

我们把高中阅读课例分为五种类型:现代文文学类、现代文实用类、现代文论述类、古典诗歌类、文言文类。

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目的:我们要以课题研究为平台,在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教学评价等方面,研究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艺术,打造一套高中语文典型阅读精品课例,按课例类型提炼出五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课堂的一般模式,促进课题组教师的专业成长。

意义:(1)通过本课题研究,将先进科学的教育理论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教师观念的改变,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同时,我们还力求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反思提炼,丰富高中阅读教学理论。

(2)通过本课题研究,增长课题组教师的实践智慧,促使教师改善教育教学行为,促使我校高中语文阅读课堂向有效课堂高效课堂转化,促进教师团队成果共享,促进我校年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我校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3)通过本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同时,提高我校高中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3、本课题研究的定位:工作即研究,成果即成长。

以问题为先导,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实干为保障。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报告5篇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报告5篇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报告5篇第一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报告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语文)研究课题名称:《以儒、道、墨、法家思想为例浅谈先秦诸子思想之异同》设计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乌海附属学校设计日期:2016年02月01日所属年级:高二年级(2)班课题组成员:高健指导教师:吕娜一、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背景1、背景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的教育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

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派,他们的论著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在高中语文课程中也开设《先秦诸子论著选读》的课程。

此次关于《以儒、道、墨、法家思想为例浅谈先秦诸子思想之异同》的研究性学习,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为高中语文课程中《先秦诸子论著选读》课程,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进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先秦诸子散文原创性之强、哲思之深、风格流派之多、影响之远,都是空前的绝后的。

学习先秦诸子的文章,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智慧,开启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学习的过程,会带给我们一种将感性与理性深刻融合在一起的享受。

其经典论说可资援引,其奇妙优美的表达可资借鉴。

所以,开设这门课程,又有益于提高他的写作能力。

2、课题的意义:①通过此次学习,摸索高考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②通过研究性学习引导同学增长见识、开启智慧;③研究过程中使大家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实现涵养德性、砥砺人格。

3、课题介绍:开设先秦诸子选修课的宗旨“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

高中语文课题研究报告

高中语文课题研究报告

高中语文课题研究报告高中语文课题研究报告一、选题背景语文是高中阶段的核心学科之一,其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然而,在现实教育的环境下,语文教学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课堂效率不高等。

因此,研究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于培养高中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校的教学资源,分析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的方法,验证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三、研究内容1. 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教师的方式,调查高中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态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材的使用情况,以及学校的教学资源支持情况。

分析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材内容过于抽象等问题。

2. 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探索性的改进措施。

例如,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升学习的趣味性;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丰富教材内容,增加与学生生活和实际相关的内容等。

通过实施这些改进措施,评估其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影响。

3. 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评估和提升通过对改进措施的实验过程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评估这些措施对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情况。

同时,结合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校的教学资源,提出进一步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建议,如加强教师培训和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等。

四、预期成果1. 通过调查和实证研究,全面了解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2. 提出改进措施,探索适合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模式。

3. 通过实施改进措施,评估其对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影响。

4. 提出进一步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建议。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从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典型课例研究报告

典型课例研究报告

典型课例研究报告一、研究对象和课堂背景本次研究对象为华东地区一所中学高二语文课程中的“中国古诗词黄金屋”主题教学课。

该课程的教材为《必修五》,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中国古诗词,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民族气质,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自我,做到情感体验与思想感悟相结合。

二、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在教学设计上,教师通过PPT课件呈现了黄金屋的图片、视频、音频和文本材料,并引导学生共同思考和分析。

针对古诗词中的文化符号和传统意蕴,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查找相关材料,深入解读背景含义,对古代文化进行理解和思考。

同时,教师还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创作古诗词的环节,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课堂演讲、小组探究、文化体验等,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

尤其是通过学习和模仿古人的诗词创作,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了文化交流和历史传承的意义与价值,学习效果得到了极大提升。

三、反思与评价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等。

因此,教师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预估和评估,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

四、结语本次研究报告旨在对华东地区一所中学高二语文课程中的“中国古诗词黄金屋”主题教学课进行总结和评价,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希望教师们能够更加注重实践研究与教学改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高中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黄陂一中陈琪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课例研修旨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以改进和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为首要目标。

这种研修活动最终不是追求理论上的产出,而在于教师实践本身的改进。

这种改进没有终结的目标,因此,这种研修通过螺旋往复的过程来追求教育实践的不断完善。

这种研修的过程是教师在行动中学习提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与反思,通过与其他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对话与交流,不断地对自我和自我实践加深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

课例研修的一般程序是:
⑴问题——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一个问题。

可能是一种个性问题,不具代表性的,也可能是一种共性问题。

⑵设计——设想一个解决的办法,设计一个新的教学方案,写一个新教案。

⑶行动——在教学中实施这个办法,根据设计的新方案进行研讨。

(上研讨课)
⑷反思——收集教学反应、调查教学实际效果。

⑸评议、研讨、进行评估(分析成败的原因)
⑹发现新问题,进行新一轮行动研究。

做课例要以主题为引领,只有抓住这根线,才能使课例这只风筝越飞越远,越飞越高。

做课例要从观察点着眼,在课堂中洞察,在教学中取证,在研
讨中生成,在课例中积蓄。

只有经过“三实践两反思“的磨砺,才能于“一团乱麻中理出头绪”,最后形成经验,让成长与成果同步。

通过学习,我对课例研修有了初步的了解。

课例研修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促进教学、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

这类研修活动与平时的教研活动比较接近,但是要比平时的听课、评课之类的教研活动要更深入、更系统。

课例研修是一种旨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以改进和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为首要目标。

是校长和教师经常遇到或亟待解决的实际教育教学问题。

这种研修活动最终不是追求理论上的产出,而在于教师实践本身的改进。

这种改进没有终结的目标,因此,这种研修通过螺旋往复的过程来追求教育实践的不断完善。

这种研修的过程是教师在行动中学习提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与反思,通过与其他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对话与交流,不断地对自我和自我实践加深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

“课例研修强调的是从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真实问题出发,教师集体通过行动研究,借助课堂观察和实录分析的手段,观课、议课教师与执教者一道设计、反思和再设计、再反思,寻找课堂教学关键事件,调整教学行为。

”“课例研究”通常意义上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即以一节课作为案例的全程或片段进行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

例如: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制订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怎样设计提问、怎样制作教具、怎样运用教学具等等。

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者,以促进教师的理性思考和实践。

我认
为做好课例研究,首先需要一个团结合作的团队。

因为,个人的智慧远远比不上集体的智慧。

特别是对一个课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其次,需要执教者自己反复地琢磨,大家的建议最终还是需要执教者自己去综合,最终形成与自己的风格相似的课例,这样才能让学生、让自己受益。

本学期我将继续认真学习有关课例研修方面的理论文章,认真领会课例研修的真正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