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医学教师管理制度研究
元代_庸医泛滥_之历史解读

本文由:华夏学术传媒网提供元代的医学,就整体水平来说,比唐宋金等前代有明显的进步。
但医生医术普遍偏低,治疗效果不高,庸医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层面。
关于元代的庸医问题,很少有学者关注。
在仅有的几篇文章中,以陈高华“元代的医疗习俗”一文为重要[1]。
陈高华先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在元代杂剧中,常有关于医生的描写,而这些医生多数是以庸医的面目出现。
另外,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第十二章有“庸医、假医和假药,往往误人性命,但是在民间却颇有市场”的评论[2]。
王振国“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对元代庸医也有简单的描述[3]364-366。
由于关注点不同,三位学者都没有对元代存在的大量庸医这一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尤其是没有探讨产生大量庸医的原因。
另外,王振国在其书中认为“元代医政管理的一大特点是非常重视医生的质量”[3]364。
这样的评价是缺乏根据的。
他所提供的证据仅仅是文献中屡屡存在的元政府颁发的有关禁止庸医的命令,全然不看这些命令在实际中执行的情况。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政府长期忽视对医生质量的有效管理,才造成社会上庸医泛滥成灾,不得已下令禁止。
尽管如此,几位学者的研究还是为笔者提供了研究元代庸医问题的启发和动力,即用“泛滥”形容元代医疗状况是否符合史实?造成元代“庸医泛滥”的因素有哪些?1用“庸医泛滥”形容元代医学状况的依据1.1庸医泛滥是元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元代方志、文集、笔记中大量的庸医案例可以印证这个看法。
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朱震亨,五个亲人死于庸医之药[4]。
医学教授李君之父被庸医治死[5]。
府吏林泽为之姪,产子后病,差点毁于庸医之手,幸遇良医邹文彦才得救[6]。
“茶商李,富人也,啖马肉过多,腹胀。
众医以大黄、巴豆制之,转剧。
”项昕(抱一翁)来诊,说众医之法‘误矣’。
项采用它法,使之病去。
”[7]“方惟益患消渴,众医以为肾虚水竭,津不能上升,合附子大丸服之。
既服,渴甚。
旧有目疾,兼作。
其人素丰肥,因是顿瘦损。
元代医学教师职能特点

作者简介 : 武香兰( 95一) 女 , 17 , 宁夏银川人 , 广州中医药大学人 文社科 学院讲 师, 士, 博 主要从 事宋元 明清文
化 史研 究 。
3 0
( ) 二 修建 三皇庙
元代 医学 实行 “ 学合 一 ” 庙 的管理 体制 , 皇庙不仅 是 “ 三 三皇 ” 祭祀之 所 , 还是 医学 所在 地 , 医 为 生学 习生 活之处 。医学创 立之初 , 元廷 将创 立 三皇庙 的所有 事 宜 , 包括 建庙 所产 生 的费 用完全 交付 地方 负责 , 没 有下拨 建庙 专款 。所 以 , 方在创 修 三皇 庙 时所 采 取 的普 遍做 法 是 , 并 地 由地 方 守 官和
百姓共 同聚资修建三皇庙 , 而医学教官则是这一聚资活动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因为他们一方 面 因享 受 国家 “ 禄 ” 俸 而属 于地方 官 员 范 畴 ; 一 方 面他 们 又是 医学 的管 理 者 和执 教 者 , 医学 关 另 和 系密切 。所 以 , 他们有 责任 和义务 参 与地方 医学 创建 活 动 。 因此 , 在地 方 修建 三 皇庙 时 , 他们 或 出
21 0 0年第 3期 总第 9 3期
北方 民族 大 学学报 ( 哲学社会 科 学版 )
Jun lfB 洳 n tn n e i ora o e gEh w U i nt v y
No 3, 01 . 2 0
M a .No 93 y .
元 代 医学 教 师 职 能 特 点
学事务。其中“ 医学提举司” 创立于至元九年(22年) 即在医学创立后的第十年 , 17 , 它负责考试医 生课业 , 考察 医学教 官执教水 平等 工作 ; 后又设 立 了包 括 医官和 医生在 内的 “ 医户 ” 的专 管机 构 “ 官 医提举 司” 以期改变 由于 医学管 理体 制 的混乱 而 导致 医学 “ , 有名 无 实 ” 的现状 。这两 个 机构 创立 后, 逐渐 接管 了地方对 医学 管理事 务 的管理权 , 包括 地方 对 医生 的选 拔 权 , 医学 逐 渐脱 离 了地 方 的 管理 。至元 二 十二年 ( 2 5年 ) 在 总全 国医政管 理机构 太 医院的努力 下 , 廷正 式下 诏 , 18 , 元 规定 由官
元代中国传统医学的兴衰起落

元代中国传统医学的兴衰起落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短、最特殊的一个朝代。
在蒙古人统治下的元朝,因为民风不同,官僚制度变革,文化传统的转移,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变化。
在医药方面,元代虽然有不少传统医学的发展和继承,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医学派别,为传统医学的兴盛和衰落带来了影响和冲击。
元代传统医学兴盛元代传统医学的兴盛,有赖于医学古籍的阅读和研究。
元代成书和收藏了大量的医学典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太医局方》和《本草纲目》等。
这些医学典籍不仅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而且为后人继承和发展传统医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元代的士大夫和医生对传统医学的支持和推崇,也为其兴盛提供了重要的社会环境。
具体而言,元代传统医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医药材料的研究和应用。
元代医药材料的丰富和多样性,使得医生在治疗疾病时有更多的选择。
此外,元代还发明了一些新的膏药和药丸,如“灵丹”、“金丹”、“六味地黄丸”等,使得药物的使用更为方便和灵活。
二是诊断技术的改进和完善。
元代医学家们在研究人体解剖、生理和病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许叔微的《难经本事》就对病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化和分类化的总结,为后代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是医学教育的推广和普及。
元代在京城(即南京和北京)和各地建立的太医院和学堂,为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和平台。
同时,元代也设立了“举业”和“会试”等考试制度,为医学教育的规范和普及作出了贡献。
元代传统医学的衰落然而,元代传统医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元代后期,传统医学出现了一些衰落和转型的迹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学理论的分化和多元化。
在元代后期,医学家们开始反思传统医学的某些理论和治疗方式,逐渐分化成多个学派,如“三昧真火派”、“化毒派”、“燕居派”等。
这些学派相互影响和竞争,使得传统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变得复杂和多样化。
二是医生队伍的质量下降。
元代后期,由于社会动荡和经济萧条等原因,医生队伍中出现了不少不良现象,如医术不精、投机取巧、贪污受贿等。
古代医学考试

古代医学考试
古代医学考试是医学领域中一种选拔和评价医学生和医生的重要方式。
在中国历史上,医学考试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
最早的医学考试可以追溯到汉代。
汉代时期,太医令负责医学教育和考试,选拔医学生和医生。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医学理论和临床技能两个方面,考试形式有笔试和实际操作考试等。
在唐代,医学考试制度进一步规范化,考试科目和内容逐渐完善。
唐代的医学考试分为县试、省试和殿试三个级别,考试内容涉及医经、本草、针灸等多个领域。
此外,唐代还出现了医官考试和科举考试等不同形式的医学考试,选拔了大量优秀的医学人才。
宋代的医学考试制度更加严格和规范,设立了太医局作为医学教育的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医学教育和考试。
考试科目包括医经、方脉、针灸、伤科等多个领域,考试形式有笔试和面试等。
此外,宋代还出现了御药院和翰林医官等高级医学职位的选拔考试。
元代的医学考试制度基本沿袭了宋代的体系,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调整。
明代的医学考试制度则更加注重实际临床技能的考核,设立了“检校”制度,对医生的临床能力进行严格评估。
古代医学考试制度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但总体来说,其选拔和评价医学生和医生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
通过医学考试,选拔出了大量优秀的医学人才,推动了医学事业的发展。
同时,古代医学考试制度也为我们现代的医学教育和考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道与行:从元代儒、医互动看儒医的社会身份

2023-10-28contents •引言•元代儒、医互动的历史背景•儒医的社会身份与地位•儒医的学术思想与成就•儒、医互动对医学的影响•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儒学和医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和融合。
在这个时期,儒学和医学的互动关系成为了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研究元代的儒医社会身份,可以深入了解这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医学发展以及儒医的相互影响。
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元代儒医社会身份的研究,深入探讨元代儒学和医学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
研究将采用历史文献研究、社会学和人类学等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了解元代儒医的社会身份和其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
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将主要关注元代的儒医社会身份,并对其形成和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由于历史文献的限制,研究将主要基于现有的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研究范围与限制02元代儒、医互动的历史背景元代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统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统治政治体制文化交流元代实行严格的官僚制度,对不同族群的人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权利限制。
元代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
03元代的社会背景0201元代的医学发展医学教育元代开始出现医学教育机构,培养了一批专业的医学人才。
医学交流元代医学交流频繁,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医学思想相互融合,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医学理论元代医学在理论上有了新的突破,如“八珍汤”等方剂的推广使用,强调了气血阴阳平衡的理论。
元代儒家思想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具有元代特色的儒家学派。
元代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传承元代儒家文化教育得到了重视和发展,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流。
儒家文化教育儒家思想与医学相互融合,影响了医学的发展,也影响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观念。
儒家思想与医学03儒医的社会身份与地位儒医的定义与分类儒医的定义儒医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医生,他们不仅具备医学知识和技能,还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儒家思想背景。
元朝的医药与健康

元朝的医药与健康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朝代之一,它的医药与健康事业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与繁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元朝时期医药与健康的情况,了解它们的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医药传统的承托元朝时期,中国医药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
元代医学家继承并继续发展了这一体系,同时受到了西方医学的影响。
元朝开始注重收集、整理和研究各个时期的医书,形成了丰富的医药经典著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四库全书》。
二、中医与药物疗法中医在元朝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元代医药学家按照经验和理论对疾病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诊断,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他们特别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病情和体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药物疗法方面,元朝的医药学家继续发展了中药方剂,并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方剂体系。
例如《本草纲目》就是元朝时期编纂的一部系统性中药学著作。
三、外科医术与针灸疗法除了中医和药物疗法,元朝时期的医学界对外科医术和针灸疗法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外科医生在手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外科手术方法。
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元朝得到了较大的推广。
针灸疗法不仅应用于一般疾病的治疗,还广泛运用于皇室和贵族的保健和养生。
四、养生保健的重视元朝时期,养生保健被认为是重要的医学领域。
医学家们将药物治疗、饮食保健、运动调理等方式结合起来,提出一系列养生保健的方法和理论。
他们指导人们如何调节饮食,根据个人体质进行适当的运动,保持心理和情绪的平衡。
养生保健在元朝成为社会各个阶层都关注的问题,为后世的健康观念奠定了基础。
五、对后世的影响元朝医药与健康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为后世的医学进步和健康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元朝的医学理论和疗法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元朝时期的医学家朱丹溪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中药学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对后世的中药学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元朝的医学典籍保留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时期

元朝的医学典籍保留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时期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个时期对于中医药的保留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医学典籍在元朝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继承,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同时也为后世的中医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本文将对元朝的医学典籍保留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一、医学典籍的保留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朝代,其统治者——元世祖忽必烈采纳了汉族文化的许多传统,同时也尊重了民族的多元性。
在医学领域,元朝统治者十分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并致力于保留和传承医学典籍。
元世祖忽必烈曾下诏命令编纂《四库全书》,其中就包括了许多有关医学的重要典籍。
元朝时期,许多医学家和学者也致力于整理和保留医学典籍。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四库全书》中的《肘后备急方》、《千金方》等重要医籍。
这些典籍包含了丰富的中医药理论和治疗经验,对于后世的中医药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医学典籍的发展除了保留原有的典籍,元朝还积极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元代医学家华佗致力于整理和创新医学典籍,提出了“辨症论治”的理论。
他认为病情变化无常,治疗方法需要因人而异,因此强调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这一理论为中医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医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元朝时期还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医学家和学者,他们积极研究、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有才学广博的《大医院记》一书,详细介绍了中医院的治疗方法和医疗设备。
这为后世的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三、保留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元朝的医学典籍保留与发展可以说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后世的中医药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元朝的医学典籍保留,使得后世的医学家和学者能够深入研究并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元朝的医学典籍发展,丰富了中医药理论,使之更加系统完整。
元朝医学家的理论创新也为后世医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的来说,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医学典籍得以保留与发展的重要时期。
元代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利弊问题

元代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利弊问题摘要:本篇文章会先简介一下元代教育的发展状况,主要讨论了一下大众教育普及的原因,接下来会简介元代教育的优点以及对以后教育的有利处,最后讨论了一下因为民族上的歧视导致的教育的失衡,导致的结果,以及如果不这样会怎么样,为什么要这样。
关键词:元代;教育;发展;利弊。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YUAN dynasty education(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0211,)Summary: First of all, This passage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of Yuan dynasty. The reason mainly discussed about the popularity of public education. Then I will tell you that the benefit of the education of Yuan dynasty and of the future education .At last, I would like to discuss the imbalance in education because of ethnic discrimination on the cause, the result, so what happens if you do not, and whyKeyword: Yuan dynasty; education; development;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的全国性政权。
在这么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中等级森严,民族众多,所以元朝的教育也一定和其他的朝代的存在很大的不同朝代的教育存在很大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由:华夏学术传媒网提供 摘要:元代医学也称“三皇庙学”,自中统三年(1262年)创立后,元政府不断完善医学管理体制,尤其是对医学教师管理制度的完善,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政府对医学教师的选拔、任命、考核、惩奖等制度都作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标志着医学教师管理制的成熟。
关键词:元代,医学教师,医学提举司中图分类号:R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772(2009)8-0065-03The Research on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Yuan Medicine Teacher WU Xiang-lan.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510006,ChinaAbstract:The Medicine School of the Yuan Dynasty was also can be called“the San-Huang-temple School”.The Yuangovernment improved constantly medicine management system since it was founded in 1262, especially to the managementof the medicine teacher. In 1285,the Yuan set down a series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about the medicine teacher that includ-ed teacher selection, appointment, examination and so on, witch marked the management system about the medicine schoolhad grow up.Key Words:the Yuan Dynasty,the medicine teacher,the Medicine Ti Ju Si有关元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并不算多,其中对医学教师管理制度的研究更是甚少,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潘少平博士在其博士论文《元朝俸禄制度研究》中对元代医学教师的“罚俸制度”进行了论述。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元代医教人员的管理制度做系统研究,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教正。
世祖中统三年(1262年),元代创办了“庙学合一”的官办医学,设立医学教授、医学录、医学正、医学谕等医学教师,负责教授医生(医学生,以下同)课业。
因他们都享受国家俸禄[1]2450,因此,也被统称为“医官”或“医学教官”(以下同)。
医学教官在医学创立之初,其产生方式为“保举制”,即由各地自由保举名医,经地方守官任命后成为医官,享有免除部分杂役的优惠待遇[2]1200。
当时之所以采取这一方式选任医学教官,其目的应是在短期内获得足够医教人员,从而保证医学的顺利开展。
保举制在实施之初,各地还能根据元廷的“名医”要求进行保举,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后,医官保举制再也不能为医学选拔医术精湛的医官且弊端百出。
我们知道,保举制本身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所保医人医术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保举者的主观评价和地方守官的最终认可。
所以,保举制实施二十多年后,由于地方守官的贪污腐败和保举者的“唯亲是举”,保举和任命医官的主观色彩逐渐取代了“名医”要求,大量医技低下医人混入医官队伍,导致医官群体素质不断下降而最终影响了医学的质量。
加之,元廷对中保医官的实际教学水平并没有制定考核监督制度,所以又加速了这种下降。
大量空疏无学“名医”通过各种途径跻身医官队伍,他们“群居终日,既不明岐黄之书,脉理不察,药剂妄投,由教官、正、录尸素备员,浅见寡闻不能训诲,循习废惰致无成功。
[2]1205医官素质的低下可想而知。
逐渐,时人多对医学作出“有名无实”的总体评价。
例如,大德九年(1305年),平阳路泽州知州王祐言:“今各路虽有医学,亦系有名无实,(建议)为医师者,命一通晓经书良医主之”[2]1200;元人王恽在其《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九十《设学校》一文中有:“今府州县道虽设立教官,讲书会课,止是虚名,皆无实效”。
可见,医学自创立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由于自身管理制度的缺陷,尤其是对医学教师管理制度的疏漏和不完善最终导致了医学的“有名无实”。
因为这些素质低下的医人在从教之余,还兼有为患者治病的职责,所以,他们在走下讲台后又成为“庸医”中的一员,他们的“药剂妄投”又导致了社会上“庸医害命”案件的增多,这些由保举医人所导致的恶性连锁反应使得元政府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对医学教师的管理上来。
伴随着一系列相关管理制度的出台,元朝最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学教师管理制度,提高了医学教学质量,改变了人们对医学的看法和态度。
其主要措施如下。
1设立医学专管机构———医学提举司元朝对医学教师管理制度的完善首先是从管理机构的健全开始的。
至元九年(1272年),即医学创立后的第十年,元朝正式设立“医学提举司”,设提举、副提举各一员,“掌考较诸路医生课义,试验太医教官,训诲太医子弟,校勘名医撰述文字,办验药材”等[1]2222。
专门负责考较各地医生和医学教官,成为全国医学事务的专管机构。
元代医学创立之初,上到总全国医政的太医院,下到地方郡县,都没有设立医学专管机构,各地医学具体事宜交由地方完全负责,其中包括对医学教师的管理。
例如,医官由地方保举、任免,医生也由地方从“医户、民户”中选取等。
后总全国医政的太医院为了加强对医学的管理,首先设立了这一机构,它对医学管理机构的独立意义重大。
医学提举司的职能虽是负责全国医学,但它最重要的一个职能是建立了医学教官的“月试”考核制度(详文可参见下文“监督、考核在任医学教官”),对加强医学教官的平时考核作用甚大,正如元代文人柯九思在谈到这一机构时说到:“祖宗混一区宇,内设太医之署,外置(医学)提举之司,以领各郡学官,俾讲明其本,知生死,决嫌疑。
”[3]医学提举司的设立是元廷加强医官管理的开始。
延祐三年(1316年),医官保举制被医学提举司所责的“医学科举制”所取代而成为医人获得从教资格的唯一途径,医学提举司在教官的选拔中作用凸显。
正如元人许有壬所言:“太医院总天下医政,而考覆课艺、荐择校职,提举实握其要”[4]。
医学提举司的设立大大加强了元廷对医官的管理。
此后,在医学提举司的负责下,元廷不断完善医官管理制度。
除此之外,太医院于至元二十年(1283)设立官医提举司管理全国医户。
官医提举司在管理各地医户时,也兼有对医学教师的部分管理,它和医学提举司一起共同监督和防止地方滥选医人。
可以说,医学提举司和官医提举司机构的设立,使得医官的管理事务逐渐脱离于地方行政而走向独立化和制度化。
2确定医学教师员额,严审从教资格元代各地之所以滥选医人,除了“保举制”自身的弊端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元廷在医学创立之初并没有明确规定各地所选医官的具体员额,只是笼统地说“立诸路医学教授”[1]86,这使得地方在没有员额的限制下无限度地选任医官。
为此,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四月,礼部与太医院仿儒学体例,对医学教官员额数量共同作出了明确规定:“诸教授、学录、学正各一员;上州、中州各设教授一员;下州设学正一员;诸县设教谕一员”[2]319。
对各地医学教官总人数作了明确规定。
为了论述方便,我们暂且将这一诏简称为“四月令”。
除了规定各地医官名额之外,“四月令”还取消了地方任命医学教官的权力,将医教人员的任免权完全收归中央,诏令规定:“诸路医学教授一员,祗受勑牒,学正一员,上州、中州、下州各设一员,具系尚医监剳付;各县设学谕一员,受本路医学教授剳付”[2]319。
即路一级的医学教授由中书省任命;各县教谕由本路医学教授任命;其余都由太医院任命。
这样完全取消了地方对医学教官任免权的把控,将其完全收归中央。
虽然各路医学教授有任免本县医学教谕的权利,但它本身的任命要经过中书省或太医院的同意,从根本上杜绝了以往地方滥任医人的现象。
同时,“四月令”还对至元二十二年后地方保举医人的活动加以管理,规定“未设医学去处,自今后,创保到教授或补填名阙教授,许令本路总管府并管医人提举司(官医提举司)令众选保委的”[2]319,实行由地方和官医提举司共同负责的办法保举医人,之后再由中书省、太医院、医学教授按照“四月令”规定委赴。
这一规定使得地方不但不再拥有对医学教官的任免权,而且对医官的保举权也由官医提举司一分为二。
这将大大有利于彻底解决地方因贪污、唯亲而滥保医人的弊端。
更加表明了医学管理逐渐脱离于地方行政而逐渐趋于独立。
而医学教师的管理也随之脱离并独立,隶属于太医院之下的医学提举司管理。
3严格把持医学教官资格审查,考核、监督在任医学教师“四月令”在收回了地方对医官的任免权外,还确定了对现任医学教官的考核制度。
首先,严格把持获得医学教官资格的第一道入口,即筛选各地保举医人。
这一道入口经至元二十二年改革后,规定由地方和官医提举司共同负责。
同时,太医院规定各地保举医人必须是“学问该博,医业精通,众医推服,堪充师范之人”[2]319,要求德艺双修。
之后,“仍令保定教授亲笔书写医愈何人、病患脉证、治法三道,(将其籍贯、姓名、年甲、脚色等)连申尚医监(太医院),又行体覆,试验考较优劣委的相应准保施行,前件议得箚付,御史台更令各道按察司体覆相应,就便准保施行。
”[2]319可见,经地方和官医提举司保中的医人还要经过太医院的再行考察,若察如所保,则按同年规定的任命规定委付。
反之,则取消其保定资源综上,元廷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医学“有名无实”的现象,自至元九年设立医学专管机构医学提举司后,太医院开始制定、修改、完善一系列医学教官管理制度,内容包括教官的选拔、任免、考核,员额,惩罚等。
为了保证各项制度的实施,元廷又规定各地监察机构配合执行,对于违规人员给予法律制裁,最终形成了以机构、制度为依托,以法律为保障的医学教师管理制度。
因这些管理制度的制定大都在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完成并诏发各地遵照执行。
所以,至元二十二年是元代医学教师管理制度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分水岭。
同时,经过严格选拔而获执教资格的医学教师医技精湛,他们在授课之余不断研习医学经典,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医学理论,促成了元代医学的繁荣。
参考文献[1]宋濂,王祎,赵壎,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2]大元圣政国朝典章[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3]顾清.正德松江府志[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90: 574.[4]许有壬.至正集[M].卿城邹氏石印本,1910:48.[5]方龄贵.通制条格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1: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