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灾害研究

合集下载

水旱灾害防御调研报告

水旱灾害防御调研报告

水旱灾害防御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水旱灾害防御1. 引言水旱灾害是自然灾害中的一种常见并严重影响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灾害类型。

为了有效防御水旱灾害,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农业产量,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水旱灾害的现状及防御措施,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2. 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水旱灾害的发生原因、频率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当前的防御措施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

调研采用的方法包括实地调查、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

在不同地理区域和人口密度不同的地方进行调研,以获得全面的数据和信息。

3. 水旱灾害的发生原因和频率水旱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降水不均、地表水资源缺乏和地下水过度开采等因素。

特定的地理区域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更容易遭受水旱灾害的威胁。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在近年来有所增加,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4. 水旱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水旱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供水和灾后重建等方面。

农业生产是水旱灾害最直接受影响的领域之一,灾害对农作物的破坏会导致粮食减产和农民收入的减少。

供水问题是水旱灾害所带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水资源的短缺会影响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灾后重建是水旱灾害发生后必不可少的工作,重建的费用和时间都是巨大的负担,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长期的影响。

5. 当前的防御措施及其有效性分析目前,社会对水旱灾害的防御措施主要包括建设水库、地下水补给、改进农田排水等。

然而,这些措施在实际应对中存在各种问题。

例如,一些水库的储水量不足或者地理位置不合理,无法提供足够的水源;地下水补给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影响周边水源;农田排水系统的设计不合理,无法有效排除降水。

综合分析当前的防御措施,其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6. 改进措施的建议基于以上分析,针对水旱灾害的防御,建议以下改进措施:- 提高水旱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能力,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实时监测地表和地下水位,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提高应对灾害的准备性和反应速度。

太湖流域水灾害应急对策研究

太湖流域水灾害应急对策研究
防汛 与 抗 旱
CHN T R R S R E 2 .3 IA WA E E OU C S 01 1 2
太湖流域水 灾害应急对策研 究
吴浩 云 。金 科
( 利部 太 湖流域 管理 局 ,0 4 4, 水 2 0 3 上海 )
摘 要 : 湖 流 域 是 我 国 经 济 社 会 高 度 发 达 的 地 区之 一 , 生 水 灾 害 时 往 往 会 造 成 重 大 经 济 损 失 。 发 生 各 类 水 太 发 对 灾 害 时 的 应 急 对 策 展 开 研 究 总 结 , 减 轻 水 灾 害 , 免 人 员 伤 亡 , 障 经 济 社 会 可 持 续 健 康 稳 定 发 展 , 通 过 分 以 避 保 并
力 和 洪 水 敞 泄 能 力 而 浅 层 地 下 水 污染 又 造 成超 采 深 层 承 压水 . 引发 已
样性 降 低 和生 态稳 定 性 下 降 . 也导 致
严重 的浅 层地 下水 污染
2洪 涝灾 害频 发 , 在 洪 涝 灾 . 潜 害损失加 重 , 难度不断加大 防御
第一 . 全 球 气候 变化 和 城 市小 受 气 候 的共 同影 响 . 部性 突发 性 强 降 局 雨 增多 据 统计 .0世 纪 9 2 0年代 不 同 特 征 时段 的 降 雨 量 明显 高 于 其 他 年
Absr c : i g o e o i h y d v l p d a e si e ms o c n my a d s c e y Tah sn o t n s fe s fo wa e — t a t Be n n fh g l e e o e r a n t r fe o o n o i t , i u Ba i fe u f r r m t r

洪水灾害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洪水灾害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洪水灾害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洪水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造成了许多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洪水灾害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经济方面的影响洪水灾害对城市经济带来了重大冲击。

首先,洪水会破坏城市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和给水系统,造成巨大的修复成本。

其次,洪水还会导致许多企业的停产和经济损失。

洪水将会淹没工厂、仓库和商业区,摧毁储存的物资以及商品,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此外,洪水还会导致农田的水浸,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大影响,进而导致粮食供应不足和物价上涨。

二、社会方面的影响洪水灾害会对城市社会造成广泛的影响。

首先,洪水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失踪,给家庭带来无法挽回的伤痛。

此外,洪水还会导致居民被迫疏散,住房短缺和人员流动,给社会秩序带来一定程度的混乱。

洪水还可能污染水源,引发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

此外,洪水还会破坏文化和历史遗产,对城市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力带来负面影响。

三、环境方面的影响洪水灾害对城市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洪水导致的泥沙淤积和土地沉积会改变河流和水域的形态,进而影响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洪水还会破坏植被和树木,导致土壤侵蚀和生态系统退化。

洪水带来的废弃物和污染物释放也会给环境造成严重伤害,需要长时间的修复和恢复。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防洪措施和城市规划策略。

首先,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抗洪能力,采用防洪堤坝、提高建筑物防洪标准等措施,减少洪水带来的损失。

其次,完善城市应急救援体系,提前预警和组织疏散,减少人员伤亡。

第三,加强城市规划,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防洪区域,避免在易受洪水影响的区域建设。

此外,还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文监测和预测的准确性,及时采取措施应对洪水。

综上所述,洪水灾害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对城市造成损失。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洪水灾害的严重性,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洪水,并通过城市规划和应急救援体系的完善来减少洪水带来的负面影响。

历史洪水调查报告docx

历史洪水调查报告docx

引言概述洪水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决洪水灾害,科学家和专家们对历史洪水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

本文是《历史洪水调查报告(二)》的内容,旨在提供详细且专业的信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洪水灾害。

正文内容一、洪水的定义和形成机制1.洪水的定义和分类2.洪水的形成机制:降雨、融雪、暴雨等气象因素的作用二、历史洪水的研究方法1.洪水记载的收集和整理2.遗址和树木的年轮分析3.湖泊和沉积物的采样和分析4.渔民和农民的口述历史三、历史洪水的影响和破坏1.人类生命和财产的损失2.城市基础设施的破坏3.农田和农作物的受灾情况4.洪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洪水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四、历史洪水的预测和防灾减灾措施1.气象预警系统的建设和发展2.河流和水库的管理与调控3.城市防洪设施的建设和改善4.农田和农作物的洪水防灾措施5.民众的教育和应急预案五、历史洪水调查的重要性和局限性1.为灾害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2.提高社会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3.局限性:受历史记载和数据可靠性的限制总结历史洪水的调查和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洪水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收集和整理洪水的历史记载、分析古代建筑物和树木的年轮、采样和分析湖泊和沉积物等方式,我们可以获得洪水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影响等信息。

了解洪水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可以为灾害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并通过气象预警系统、水文调控、城市防洪设施建设等措施来预测和减轻洪水的影响。

历史洪水调查也存在局限性,主要受限于历史记载和数据的可靠性。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数据采集方法和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以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洪水灾害。

中国黄河的洪水灾害与防治研究

中国黄河的洪水灾害与防治研究

中国黄河的洪水灾害与防治研究洪水是中国黄河带来的一大灾害,长期以来,黄河洪水频繁发生,给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损失。

因此,洪水灾害的防治成为了科研界及政府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黄河的洪水灾害与防治研究,并介绍一些对策。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黄河洪水的原因。

黄河洪水主要源于来自河源地区的降雨和地表径流。

由于西北地区的地形起伏大,加上降雨量的不均匀分布,导致黄河流域径流量的波动较大。

此外,随着气候变化,降雨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降雨集中、暴雨频发的现象逐渐增多,这都增加了洪水的发生概率。

然而,黄河洪水给当地居民和农民带来的灾害不仅仅来自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其中包括河道疏浚不及时、堤坝建设不规范、河道淤积等问题。

由于河道淤积严重,黄河水位上涨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导致洪水发生的频率增加。

针对黄河洪水灾害,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一直在进行防治研究。

在洪水预警方面,通过建设洪水监测站,及时获取洪水信息,并通过网络平台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居民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洪水造成的损失。

在治理方面,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亦做出了巨大努力。

重点在于加强对黄河河道的疏浚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河道淤积的问题。

此外,加强堤坝的建设和改善,以确保黄河在洪水期间的安全性。

除了河道治理,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是洪水防治的重要一环。

科研机构提出了以生态修复黄河流域为核心的综合治理方案。

例如,加大植树造林工作,恢复并保护湿地等,以提高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能力,降低洪水的破坏性。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黄河洪水防治工作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资金问题,洪水防治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才能进行,然而,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预算限制等原因,资金短缺成为了阻碍洪水防治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次是缺乏全面的综合规划,河道治理、生态修复等工作还需要更好地整合起来,形成统一的防治方案。

总结起来,中国黄河的洪水灾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地理科学中的自然灾害研究与防灾措施

地理科学中的自然灾害研究与防灾措施

地理科学中的自然灾害研究与防灾措施自然灾害是指突发性、广泛性和破坏性较大的自然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等,给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威胁。

因此,地理科学在研究自然灾害的成因和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灾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地理科学中的自然灾害研究和防灾措施。

一、自然灾害的研究1. 地震灾害研究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且破坏力巨大。

地理科学通过地震监测、地质调查等手段,研究地震的发生机理和分布规律,以及各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估。

此外,还研究地震对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影响,为减轻地震灾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2. 洪水灾害研究洪水是由于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水位上升,超过其容纳能力而引发的一种自然灾害。

地理科学通过监测水位、流量等参数,研究洪水的形成原因和频率,并利用地形、土壤类型等因素来评估洪水的危险性。

此外,还研究洪水对水资源管理、生态系统以及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影响,为灾害防范和应急响应提供科学依据。

3. 台风灾害研究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其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强。

地理科学通过气象观测和气候系统模拟,研究台风的形成机制和移动路径,预测台风的强度和登陆时间。

此外,还研究台风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沿海城市的影响,为灾害防范、避免灾害损失提供科学依据。

二、灾害防治策略1. 土地利用规划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减轻自然灾害的风险。

例如,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应限制建设高层建筑和重要基础设施;在洪水易发的地区,应限制建设低洼地区的居民区和工厂区;在台风频率高的地区,可以采用抗台风建筑材料和设计标准,以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

2. 建设防灾设施在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设置合适的防灾设施可以有效减轻灾害损失。

例如,在沿海地区可以修建防风墙、围堤等工程来防止台风和洪水的侵袭;在地震带,可以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采用安全设计和结构优化措施。

3. 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及时有效地预警可以帮助人们避免自然灾害造成的威胁。

地理科学通过监测自然灾害的参数和指标,建立预警模型,提前预判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程度。

水的自然灾害

水的自然灾害

水的自然灾害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然而,它也可能带来各种自然灾害。

水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干旱、海啸和飓风等。

这些灾害给人类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洪水是一种常见的水的自然灾害。

当降雨量超过地面的排水能力时,水就会积聚起来并形成洪水。

洪水可能发生在河流、湖泊和海岸地区。

洪水不仅能摧毁建筑物和农田,还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疾病爆发。

洪水还会带来淤泥和污水,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接下来是干旱,这是另一种水的自然灾害。

干旱指的是长期缺乏降水的情况。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和饮用水短缺。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时,还可能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的崩溃。

干旱还可能引发灾难性的森林火灾,进一步加剧破坏。

除了洪水和干旱,海啸也是一种危险的水的自然灾害。

海啸是由地震、火山喷发或海底地滑引起的海洋波浪。

海啸在接近海岸时会变得更加陡峭和高大,给沿海地区带来严重破坏。

海啸能够摧毁建筑物、冲走车辆和造成人员伤亡。

此外,海啸还可能污染海洋,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还有一种常见的水的自然灾害是飓风。

飓风是一种强烈的风暴,伴随着暴雨和强劲的风速。

飓风常常在热带或亚热带海洋中形成,并向陆地移动。

飓风会带来极高的风速和暴雨,引发洪水和泥石流。

飓风还会摧毁建筑物、破坏电力设施和通讯网络,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鉴于水的自然灾害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威胁和破坏,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轻其影响。

这些措施包括建设强固的防洪设施、采取节水措施以应对干旱、加强海啸预警系统并建设抗风等级高的建筑物。

总之,水的自然灾害是地球上无法避免的一部分。

洪水、干旱、海啸和飓风等灾害给人类和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

我们应该加强预防和减灾措施,保护自然资源,并提高对水的自然灾害的认识和理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水的自然灾害,确保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暴雨洪水灾害的研究报告

暴雨洪水灾害的研究报告

暴雨洪水灾害的研究报告暴雨洪水灾害是自然灾害中一种十分严重的类型。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原因,暴雨洪水灾害的频率和破坏力在不断上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本文将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探讨暴雨洪水灾害的影响和防控措施。

一、暴雨洪水灾害的影响暴雨洪水灾害的影响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生命安全、财产损失、社会经济影响和自然环境破坏。

1.生命安全:暴雨洪水灾害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失踪,严重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2.财产损失:洪水可能造成桥梁、道路、建筑物等公共设施的损毁,私人财产的受损、甚至完全损毁。

3.社会经济影响:洪水会影响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商业贸易等部门的正常运转,造成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的混乱和停滞。

4.自然环境破坏:暴雨洪水灾害可能导致土地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不平衡,进而加剧气候变化,形成环境恶性循环。

二、防洪措施控制暴雨洪水灾害,从根本上说,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复杂的工程。

在实际应对灾害时,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包括:1.加强排水设施建设:要提高排水系统设计规范和建设质量,加强既有排水系统的修缮和改造,提高排水系统抗洪能力,为防止洪水灾害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2.开展预警监测:及时掌握暴雨洪水灾害的动向和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人们采取必要的应对和防范措施。

3.强化灾后救援:提前准备好防汛物资、设备和人力资源,强化现场应急处理和灾后救援力度,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加强科学研究:需要加强对暴雨洪水灾害的成因、发生规律和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研究。

而纯粹依赖技术手段无异于“落井下石”,科技的发展首要是基于生态的保护,而非以掠夺为根本出发点。

三、专家观点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马绍军认为,改造城市排水系统和植被覆盖率是应对暴雨洪水的最有效方法。

城市应该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率,建设雨水花园,加强城市中心区排水系统改造,提高排水能力。

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徐珊珊认为,应该结合防汛历史和监测分析数据,开发预测模型,提高防洪的指挥决策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水灾对城市管理的影响研究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全球环境进一步恶化,世界上局部地区和国家的自然灾害发生率也日趋增多。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性阶段,然与此相反,在应对城市灾害及其对城市管理的影响方面研究却相对较少,使得城市受灾损失日益严重。

本文以杭州的水灾管理为例,以预防为先,防治结合的思想为指导,着力研究分析现有灾害管理制度的缺陷,如何使杭州城市防灾建设与市民需求更好的衔接、融合。

并最终提出科学独特的城市水灾预防建议。

关键词:城市水灾杭州管理制度预防建议一、引言本文结合杭州市几十年来水灾发生和发展情况以及水灾防护设施和灾害预警机制的研究,并对水灾频发区及其周围地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水灾管理资金的运行情况,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明确城市水灾管理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并提出预防城市水灾相关的科学合理的建议。

二、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由于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跟不上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从而会导致城市排水设施薄弱,排水能力不足;城市河道淤塞,蓄水能力降低;上游下泄的洪水加重了下游城市的压力;城市地面下沉。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的加速,世界上局部地区和国家的自然灾害明显增多。

因此,城市灾害问题也日益突出和严重,尤其是城市水灾对城市生态系统带来了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影响城市人们的正常的生活,而且对城市经济和社会也带来了重大的损失。

各种城市灾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与精神损失,可以说灾害损失比GDP增长得更快。

2005年冬季,在全球环流背景下, 1月、2月的降水持续偏多,并出现罕见的冬季暴雨天气,是各种气象灾害最为严重的一年。

仅这一年,我国各类气象灾害共造成2278人死亡,农作物受灾面积3890万公顷,成灾面积2580万公顷,绝收面积840万公顷,气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856亿元人民币[1].可见这样的城市灾害对我们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目前,政府加紧了对灾害管理机制的建设,制定并颁布了《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形成了包括灾害在内的各类危机事件应急预案框架,建立责任政府,加强政府部门的责任和透明,加强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等。

尽管如此,由于城市灾害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作,涉及多项公共治理领域的改革,灾害管理体系仍有待完善,主要表现为:应急救援工作能力分散;应急管理薄弱,反应迟缓;装备落后、不足等。

与此同时,现代城市水灾害具有复杂多样性、突发群发性、系统整体性、系统层次性和严重危害性的特征,使得城市水灾对今后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严重的影响。

三、研究意义(一)学术意义本文从杭州水灾发生、发展情况的实际出发,依据杭州本身的防灾预警机制及相应的管理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和有关的资料著作,从中揭示现阶段防灾预警机制的不足和缺陷之处。

一座城市的合理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与防灾减灾机制密不可分,完善的防灾预警机制可以及时避免或者减少城市的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损失,从而便于集中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城市的开发和建设中去。

(二)实践意义本文依据大量客观数据及实践资料,提出相应的数学图表及模型,并为重灾区提供科学可靠的辅助手段和反馈机制,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建设和发展。

尤其是以杭州为例的多雨重涝频发区域,针对其防灾预警机制的研究仍很欠缺。

因此,尽快完善易受灾城市的相关预警机制的漏洞和缺陷,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此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料,以及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四、现状分析(一)国内城市防灾预警机制建设概况我国大部分城市具有人口高度密集、流动性强、人际交往频繁等特点。

一旦发生城市灾害及重大公共危害事件,不仅会危及本市市民生命财政安全,带来较其他低密度人口地区更为严重的后果,还往往波及农村和其他城市,甚至影响社会全局。

然而,由于目前国内关于应对水灾的研究和学术成果过于理论化,绝大部分城市的应急管理体系缺乏超前性,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一些中小型城市,由于人口膨胀迅速,城市扩容较快,政府对城市管理、城市经营等各项工作还比较陌生,一些决策者,首先注意的是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以及市民生活质量,尚未看见城市可能遭遇的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带来的生命安全的应急问题。

虽然其中有的城市行政上得到“升级”,但其应急管理系统还是老“版本”,无法得到及时“更新”,导致城市的应急网络不健全,应急机制不完善,应急手段比较落后,一旦灾害事故突如其来决策者不能快速、高效地作出以救生为核心的减灾决策。

特别是对新的灾害事故,由于缺乏科学预测和先期预案,往往不能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多数大型城市往往建立较为灵敏高效的应急系统,能适用于城市灾害事故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目前,虽然已出现多种专业性应急组织,包括消防、防汛、防震与抗震、疾病事故应急技术支援组织等等。

但是,它们都不属于综合性应急管理机构,仅从一个方面履行应急职责,无法突破部门限制,而且这些机构大都担负着应急处理以外的其他职责[1]。

所以,每当灾害事故发生时,它们的协调组织能力和应急处理权力都显得非常有限。

平时,它们很难拿出跨越自身业务范围的灾害应急处理预案。

另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建立了多种从某一方面履行应急职能的机构,但是这些机构之间往往缺乏纵向和横向的贯通,即不能在运作层面上形成联系密切的网状系统。

比如,从非典出现到蔓延的过程中,一个城市发现首例患者,其他城市却不能作出迅速反应。

这就是传染病应急系统横向贯通不够、灵敏度不高的表现。

同时,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各级政府都成立防治非典领导小组或指挥中心,并由政府主要领导兼任负责人。

这既说明政府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与负责,也说明现有的专业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缺乏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的权威,成立小组可以对已有应急处理系统的缺陷起到弥补作用,也能更好地发挥已有应急处理系统的作用,即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临时应急指挥系统+专业应急处理系统”的专门网络。

但是,它仍然存在明显的缺陷。

因为它是在灾害发生时临时组建,许多应在灾害发生前做好的日常准备工作,诸如应急资金筹措、应急人力资源管理、应急人才培养、应急演练、应急知识普及、灾害保险以及跨部门行业的应急预案的制定,都难以保证。

(二)国外防灾预警机制建设概况国外城市除去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外,还有完善城市公共应急法制机制、政策机制、保障机制。

这些措施不仅提高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尤其对加大政府部门协调、组织机制落实、人财物调拨的力度等,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

通过完善公共应急法律规范来维护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权保障所需的法律秩序,明确公民在紧急状态下应当承担的相应权利和义务,使公民权利如生存权、知情权等获得更有效的法律保护,使公共权力能够更有效的依法行使且得到法律保障。

以美国为例,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组建了国家层面的专门应急机制──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2]。

它为整个美国的应急管理设定全部操作标准和指导纲要,开展各种应急培训,为各州及灾害发生地提供财政支持,协助联邦划分州和地方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职责,明确灾害事故发生时,人们应该与谁联系,怎样联系等等。

(三)杭州防灾预警机制建设概况目前,杭州防灾预警管理机构以提高预报灾害为原则,坚持预防为主, 避让与治理相结合。

由于杭州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影响气候的因素复杂,加之人类活动的频繁干预,使得城市灾害种类多、活动频繁、危害严重, 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水平。

然而,完善减轻事故与灾害的系统机构不是一夜之间即可完成的,它仍需要杭州政府制定正确的政策与管理方略,需要在社会公众中建立“灾害预防文化”的信息与机制。

以下是杭州的民防设施分布图:与此同时,杭州政府也要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比如:1.确定安全城市方针。

必须研究营建安全城市的政策指导原则。

城市安危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地方和国家的政策保障.其中对高风险区内的建筑与人的国际性援助十分必要.而所有这些应纳入城市总体防灾规划之中。

2.开展安全城市的科学评估。

2002年在中国召开的地区及城市防务与安全国际会议上,瑞典科学家提出了安全城市评选标准,并指出了具体的调整标准不同等级的特殊重要性。

3.应研究减轻灾害易损性的政策。

具体必须涉及:风险评估后的再建设、最大灾害影响评价,建造安全与经济并存的建筑、修订建设法规等。

与此同时,应该重视应急预案的质量。

应急预案一般重在解决非正常事件问题,其要点至少包括:不同灾害情况下的基本设施的安全、高危群体公众的安全、文化遗产的安全。

其核心内容是必须加强应急预案本身规律性的再研究、再分析,从根本上杜绝防灾减灾应急预案编制上的漏洞。

同时,建立和完善公开的信息发布制度和社会动员参与机制,明确了具体岗位权限和个人职责,建立完善抗灾救灾应急的组织管理体系。

(四)文献综述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因地势、气候及人类活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水灾成为我国的一种多发的自然灾害。

北方虽然地处中高纬度地带,然而,随着人类干预自然,破坏生态,使得气候不稳定,甚至出现异常。

以黄河为例,黄河在2000年内决口成灾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水灾波及范围达25万平方公里。

南方地区本身位于湿润气候区,水涝灾害更是频繁,以长江为例,长江在1300多年间水灾200多次,1954年长江大水,汉口最高水位达29.73m,超出1931折决堤水位2.8m,经全力抢护,保住重点堤防和武汉市的安全,但受灾农田仍达317万公顷,受灾人口1800万,死亡3.3万人。

1998年发生特大洪水水位已达到了79.31m[3]。

水灾不仅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生命,同时,还毁坏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影响城市的建设发展。

比如湖北武汉,在2007年7月27日20时左右,遭大风暴,轮渡停航,飞机停飞,部分街区交通瘫痪,城区多个街区停电,不到半小时已有10人死亡。

而在此次灾难发生前1小时,武汉气象中心已经发出预警信号,但由于传播网络限制,传播方式单一,预警未能发挥应有的减灾效果。

面对“黑色30分钟”的预警失效,政府应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构建一个立体传播网络,其渠道应自动、手动多样化。

除了城市建设防洪排涝能力标准低外,公众安全意识及能力低更是症结之一,任何疏忽都会加大灾害损失及影响力。

许多研究防灾减灾的专家、学者、政府从业人员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比如由政府出版的《2008最新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实施与安全防灾预警建设及减灾对策实务全书》,谢永刚著作的《水灾害经济学》,陈震主编的《水环境科学》……淮河的防灾减灾专家甚至总结了有效的“三字经”即:1.给水让路,人不再被水逼着跑;2.预案周密,做到依法防洪从容有序;3.科学调控,牵着洪水鼻子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