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

合集下载

“希望之苗”国际科普巡展的展示研发与创新实践

“希望之苗”国际科普巡展的展示研发与创新实践

◼引言“希望之苗”巡展以全球疫情为背景,阐明疫苗发明背后的科学原理,展示了流感、艾滋病毒、新冠等新型疫苗的快速开发、生产、运输和分配的幕后故事,以及过程中汇聚的全球不同领域的无数人物艰苦卓绝的努力。

展览通过系列互动展品、纪录片和艺术装置等,向公众展示这些具体细微的“汗水”如何共同浇筑培育成这棵带来生机的希望之“苗”,展览面积1 000 m2,展览以时间为线索,分为“危机四伏:一种新的病毒”“万众瞩目:我们需要研发一种新的疫苗”“呼之欲出:试验、结果和批准”“扩大生产:从实验室到工厂”“横空出世:疫苗推出”“不惧将来”6个展区,共有23件展品。

[1]展览还特别邀请了艺术家团队创作了2组艺术装置“我们”和“哲思”,对展览主题进行艺术解构,激发观众探索人与人之间的状态,思考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展览首站2022年12月在广东科学中心开幕,未来两年将在中国巡回4站,其同主题姊妹展已在国内不同城市巡回展出7站,截至6月线上线下共触达公众达214.69万人次。

本文总结分析“希望之苗”国际科普巡展的展示研发与创新实践经验。

 ◼1 展览经验分析1.1 关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主动融入国际语境展览主题是健康领域全球议题,与每个国家和公民“希望之苗”国际科普巡展的 展示研发与创新实践"黄亚萍 张娜 王建强 郭羽丰 高志军(广东科学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6)摘要:2022年,广东科学中心携手英国科学博物馆集团、印度科学博物馆协会联合研发了“希望之苗”国际科普巡展,于2022年年底向公众开放。

该展入围2023“博物馆+遗产奖”之“最佳年度国际展览奖”,并荣获2023年国际博协科技馆专委会奖(CIMUSET Award)提名。

文章对该展览项目的研发与创新实践进行分析,以期为科技馆行业国际科普展览联合研发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科普;巡展;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科技与文化融合作者简介: 黄亚萍,研究员,广东科学中心研究设计部部长,研究方向为:科普展览开发及科普研究。

“科普猎头”邱成利

“科普猎头”邱成利

“科普猎头”邱成利邱成利记者胡珉琦他希望科学家能在一种特别放松的状态下喝喝咖啡,自由交流,打开思路,“异想天开”,寻找研究的新灵感及与其他领域跨界融合的切入点。

2月初,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名誉主席高登义在科学网上的一篇博文《我与“斯瓦尔巴条约”情缘》,讲述了中国北极权益被发现和使用背后的不为人知的故事,引起很多网友的关注。

因为这个故事,高登义还第一次走入了中科院物理所的“科学咖啡馆”,分享这段历史。

实际上,自2016年2月开始,每月一期的“科学咖啡馆”,已经成了物理所人气颇旺的科普品牌,它小而精的运作模式在当下的大众科普传播领域显得十分别致。

每期30个左右的参与者,定向邀请,人人充分表达,让这个颇有创新的科普沙龙达到了超乎意料的效果。

这一模式得益于它的打造者——科技部从事科普工作的邱成利博士,他是“科学咖啡馆”的策划人、发起人,也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兼职主持人。

科学家们很好奇,“科学咖啡馆”究竟是如何找到一群合适的人展开一个合适的科学话题,对此,不禁让人们想起了科普圈的“猎头”这个词。

让科学家聊起来邱成利记得很清楚,2012年11月9日那天,他参观了在中国科技馆举办的“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

这一融合了当下艺术与科学领域多元化的认识理念、多样化表现形式的活动,最初是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和艺术大师吴冠中共同发起的。

那些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生态科学等视角出发的跨界艺术作品,给每一位观赏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最让邱成利有所启发的,是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学技术部原部长万钢在参观结束后的一番感慨。

他尤其希望科学家能在一种特别放松的状态下喝喝咖啡,自由交流,打开思路,“异想天开”,寻找研究的新灵感及与其他领域跨界融合的切入点,从而激发更深层次的科学创新。

这不禁让邱成利意识到,它正是国内目前缺乏的一种科研氛围和文化力。

“我们常说要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但仅有设备、条件是不够的。

艺术与科学:两种形态,一个世界——记第二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

艺术与科学:两种形态,一个世界——记第二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
这 届 研 讨 会 旨
开 放 1 天接 待参 观人 数达4万人 左 艺 术 与 科 学 前 沿 摒 7
右 ,产 生 了 广 泛 而 积 极 的 影 响 ,推 与 科 学 在 当代 文 动 了国内外 的学 术交流 与对话 。 的 学 术 研 讨 ,揭 亓
而 时 隔 五 年 之 后 , 以 “ 代 文 在 关 系 ,拓 展 和 沥 当 化 中 的 艺 术 与 科 学 ” 为 主 题 的 第 二 究 ,提 高 艺 术 与 秘
封∞ V
面 盯
不 是 静 。 他 不 感 到 自然 界 跟 人 类 社 称 是 整 个 宇 宙 规 律 的 一 部 分 , 有 极
会 发 展 有 太 大 的 分 别 。 人 类 发 展 的 重 要 的 意 义 。 ” 要 点 是 动 , 自然 界 也 应 该 是 动 的 。
维普资讯
封 面 专 题
Cov@rThom e
艺术
● 己一一 与学际个世 ● 每届艺 科国作展学 记二 第 态 品暨 一融 合 与 创 新 ,是 届 “ 术 与 科 学 国
当代 文化 建构 的重 要体 现 ,直接 关 研 讨 会 ”又 在 清 华
目 并 不 令 人 意 外 —— 这 是 理 论 物 理 领 域 中 直 指 “ 理 与 美 ” 终 极 命 题 真 的 一 组 概 念 ,5 年 前 他 与 杨 振 宁 先 0 生 合 作 发 表 的 那 篇 重 要 论 文 , 也 正
维普资讯
9 4 清 华 大 学 美 术 学 院 教 授 吴 冠 中 与 清 1 2 年 ,数 学 家 } 华大学 发 起举 办 了首届 “ 术与科 归纳 出二 维 空 间 [ 艺 学 国 际 作 品 展 暨 学 术 研 讨 会 ” ,推 式 。 而 后 ,在 位 于 动 了 国际 国内的学 术 交流与 对话 ,

《科学与艺术》教案:融合科技创造更优美的作品

《科学与艺术》教案:融合科技创造更优美的作品

《科学与艺术》教案:融合科技创造更优美的作品第一章:科学与艺术的概述1.1 科学和艺术的定义与区别1.2 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与影响1.3 科技发展对艺术的影响1.4 艺术对科技发展的启示第二章:科技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2.1 数字艺术与科技2.2 虚拟现实与艺术体验2.3 科技与舞台艺术的融合2.4 科技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影响第三章:艺术与科技的互动关系3.1 艺术对科技产品的审美设计影响3.2 科技对艺术创作工具的创新3.3 艺术与科技的跨界合作案例分析3.4 学生互动讨论:艺术与科技的互动体验第四章:科技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4.1 科技辅助艺术教育的发展4.2 数字艺术教育的优势与挑战4.3 科技艺术教育项目的实践案例4.4 学生互动讨论:科技在艺术教育中的创新应用第五章:融合科技创造更优美的作品5.1 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趋势5.2 创新思维与艺术创作的结合5.3 学生创作实践:利用科技工具进行艺术创作5.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艺术创作成果的展示与评价第六章:数字艺术与科技创新6.1 数字绘画与数位艺术6.2 虚拟艺术与数字媒体的融合6.3 科技创意:互动装置与公共艺术6.4 学生实践: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展示第七章:音乐与科技的交汇7.1 电子音乐与音乐制作技术7.2 音乐软件与声音设计7.3 科技对音乐表演的影响7.4 学生体验:音乐与科技的互动创作第八章:电影与影视技术的发展8.1 特效技术与视觉冲击8.2 3D技术与虚拟摄影8.3 影视制作中的科技工具8.4 学生项目:短片制作与科技应用第九章:建筑设计中的科技应用9.1 数字建模与参数化设计9.2 可持续建筑与绿色科技9.3 科技在建筑设计中的创新实践9.4 学生设计:运用科技工具的建筑设计方案第十章:科技与艺术的未来展望10.1 科技艺术的趋势与预测10.2 科技艺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0.3 学生讨论:科技艺术的发展与挑战10.4 未来探索:学生提案与科技艺术创新项目第十一章:科技与艺术的伦理与批判11.1 科技在艺术中的伦理问题11.2 数字时代的艺术版权与保护11.3 科技艺术批判与审美标准11.4 学生讨论:科技艺术中的伦理与批判实践第十二章:科技艺术项目的策划与管理12.1 科技艺术项目的构思与策划12.2 项目管理在科技艺术中的应用12.3 科技艺术项目的推广与传播12.4 学生实践:科技艺术项目策划与管理案例第十三章:科技艺术的创新与创业13.1 科技艺术创新的商业模式13.2 科技艺术创业的机会与挑战13.3 科技艺术创新案例分析13.4 学生实践:科技艺术创新与创业计划书第十四章:科技艺术的国际视野14.1 国际科技艺术的发展趋势14.2 跨国科技艺术合作案例14.3 科技艺术节的策划与组织14.4 学生视野:国际科技艺术交流与分享第十五章:总结与反思15.1 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成果回顾15.2 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与评价15.3 教学过程中的挑战与反思15.4 未来教学计划的调整与优化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探讨了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涵盖了科技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艺术与科技的互动关系、科技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数字艺术与科技创新、音乐与科技的交汇、电影与影视技术的发展、建筑设计中的科技应用、科技与艺术的未来展望、科技与艺术的伦理与批判、科技艺术项目的策划与管理、科技艺术的创新与创业、科技艺术的国际视野等主题。

艺术与科学的心灵碰撞

艺术与科学的心灵碰撞

维普资讯
它是 跨 社 会 背 景 、 跨 国 际 、跨 时 空 的 。 至 于 科 学 ,他 们 认 为 , 不 论 天 文 、物 理 、 生 物 、
在清 华科技 园 ,即将把 这幅画做成雕 塑 ,让这件
术 与科学 相 融相 合 的永恒 作 品成 为 园区 的一 大人文 导
明智选 择。




艺 术 之 心 随 科 学 之 景 而 动 ,科 学 之 理 融 于 艺 术 之 景 ,科 学 与 艺 术 相 伴 相 生 ,相 融 相 合 ,共 谱 人 类 生 命
之魂 。
・:
大 扎.
歙 专.落 匈您们袁- 于 、
科 学与 艺术 的结合 ,是科 学与 艺 术发展 的 必然 , 也 是 我 们 营 造 和 谐 文 化 打 造 和 谐 社 会 的 必 然 要 求 。 现 代 文 明 的 进 步 , 是 科 学 与 文 化 的 共 同 进 步 ,科 学 与 艺 术 的 结 合 是 现 代 文 明 进 步 的 重 要 体 现 。 和 谐 社 会 追 求 的 是 人 与 社 会 、 人 与 自然 的 和 谐 发 展 ,我 们 要 用 科 学
艺术 不论 是诗 歌 、绘 画 ,还 是 音 乐都是 我们 所使 用 的

已故 中 国画研 究 院院长 、 中国绘 画 艺术 大师李 可
种 唤 起每 个人 意识 与潜 意识 的情 感 的 方法 。情感 越
染教 授1 8 年专 门为其 老友著名科 学家 、诺 贝尔物理 真 诚 , 唤 起 就 越 强 烈 ;反 应 越 普 遍 , 艺 术 就 越 优 秀 。 6 9
化 学 , 都 是 对 自然 界 的 现 象 进 行 新 的 准 确 的 抽 象 ,而 观 ,彰显清 华科 技园先进 的科学理念 与深厚 的人文情恫

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简介

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简介

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简介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简介上海有哪些比较好的大学呢?你心目中的大学是哪所?下面店铺为您整理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简介,希望能帮到您!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前身是上海谢晋-恒通明星学校,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培养新时期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的高素质影视人才为特色的艺术类学院。

拥有《戏剧戏曲学》硕士点,设“戏剧影视文化”、“表演研究”、“艺术主持”、“广播电视编导”四个研究方向,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MA)。

同时拥有两个艺术硕士(MFA)专业:“戏剧”和“广播电视”(“广播电视编导”研究方向)。

学院以培养新时期优秀的影视人才为目标,兼顾到影视艺术中的表、编、摄、录、播各个环节,逐步完善专业设置。

现有全日制本科专业4个: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动画,全日制本科学生800余人。

学院采用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配备模式,建设起以专家型教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为主体的师资梯队。

现有专职教师65人,外聘老师20人,其中专职正副教授17人。

学院现已成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经过中视协批准的纪录片创作基地,并成为了上海市唯一的大学生影视艺术实践基地。

“广播影视新传媒”已经纳入上海市第四期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

表演专业课程、艺术语言表达课程、影视艺术概论课程、主持专业的表演实践课程已成为上海市教委的重点课程。

学院面向全国部分省市招生,至今已经毕业了多届学生,他们中大部分都已活跃在影视界、戏剧舞台和各大媒体等,如赵薇、晋松、陈彦妃(陈彦)、范雨林、严宽、郭京飞、任山、袁满、贾青、杨婷婷、朱莉叶、方龄(方玲)、曲尼次仁、金于宸、管艺、李京泽(李鑫)、刘小微、李解、刘钧、岳鼎、牟凤彬、曹议文、沙柏宁、韩秀一、邵诣、刘艺、沈方忞、张瑞涵、李帅、雷雷、张天乐、李悠、路璐、陈嵩等。

学生们在国内外的`各大文艺活动中崭露头角,在20xx年首届、20xx 年第二届、20xx年第三届、20xx年第四届、20xx年第五届上海大学生影像大赛暨广播影视论坛中,多部获奖作品都出自我院。

青岛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考研研究生导师介绍

青岛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考研研究生导师介绍

美术学(一级学科、重点学科)王绍波,男,1963年生,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为青岛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王绍波从事美术专业创作与教学研究近30年,成果丰硕,尤其是在水彩画研究与创作领域成绩卓著。

其主要业务成就和荣誉奖励如下:水彩画作品《雪寂》,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评委作品,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作品《渔歌》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奖”一等奖。

(山东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省委宣传部等联合表彰);水彩画作品《渔歌》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

(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作品《酥油茶》获第五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金奖(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作品《秋》获第四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金奖(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作品《四季歌》获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

(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作品《酥油茶》特邀参加总结中国水彩画百年发展历程的史诗性学术大展“中国百年水彩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出版专著《艺术鉴赏通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第二位);“当代中国水彩画教学与创作实践研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第二位);山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教育厅,第二位)。

王学东,1956年6月6日生于青岛。

1978年入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油画专业。

1982年毕业并任教于山东纺织工学院(现青岛大学美术学院)至今。

1988年应中国孔子基金会邀请,参加山东曲阜孔庙“诗礼堂”大型大理石雕刻壁画《孔子事迹图》的创作设计,其作品获“日中友好协会”金奖。

1988年12月作品《春回大地》获“齐鲁书画大奖赛”三等奖;1989年10月作品《送别》参加“建国四十周年省美展”;1991年2月作品《月归》入选“山东省首届美术作品展”;1994年10月作品《晨雾》参加“山东省美术作品展”;1997年2月由“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出版《平面构图》(合作);2002年10月作品《心中的歌》参加“全国第六届水粉、水彩展”获优秀作品奖;2004年10月作品《心中的歌》参加“全国十届美展山东预选展”获二等奖;2005年7月《装饰》期刊发表论文《门面装饰艺术》;2009年10月作品《丰碑》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山东展”并获二等奖。

201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中国音乐史方向考研导师介绍以及考研试题资料答案

201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中国音乐史方向考研导师介绍以及考研试题资料答案


导师介绍
项阳 博士,男,1956年生。祖籍湖北宜昌,生于山东淄博。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学术领 域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出版学术著作《中国弓弦乐器史》、《山西乐户研究》、《乐户:中 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承载者》(日文版、大阪2007)、《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论文集 《当传统遭遇现代》;参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独立完成和参与 多项国家课题。有着较为丰富的实地考察经验。为研究生讲授“中国乐器史”、“中国乐籍制 度与传统音乐文化”、“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等;为中国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类非 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审专家委员(2004);中蒙两国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保护专家委员 (2007);文化部音像审查专家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评审委员(2007、 2009);科技部“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委员(2008);文化部职称评审专家委员 (2008);科研成果获得文化部、教育部的奖励,《山西乐户研究》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一 等奖。博士研究生指导方向为“中国音乐文化遗产研究”。在做课题为《中国乐籍制度研究》、 《以乐观礼》,参加集体课题为《中国佛教音乐文化大典》。
复试分数线解析
音乐学 分数线 校线 院线 全日制线 政治 35 35 35 外语 35 35 35 专业一 100 100 100 专业二 115 115 115 总分 350 350 350
非全日制线 —




导师介绍
李岩 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专业(硕 士)。1992-96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工作。1997年1月,入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 攻读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博士学位。曾任《中国音乐学》编辑部主任、副主编, 现任《中国音乐年鉴》主编。兼任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山东 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院校客座教授。主要论文有《论民族音乐学记谱中所涉及的理论与方法》、 《对刘靖之三模式的商榷》、《克莱斯勒1923年北京演奏会及相关评论》、《冬来了,春还会 远吗?──纪念黎锦晖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要点实录》、《朔风起时弄乐潮──20世纪20年 代的西乐社、爱美乐社及柯政和》(获北京文化艺术界举办的北京市文联第三届文艺评论奖)、 《国乐改进观念的衍变》(获中国音协金钟奖首次理论评论奖)、《纪念何安东的历史意义》、 《对而未决——面对并解析华丽丝、青主与易韦斋的历史公案〉等;著作有《朔风起时弄乐 潮——李岩音乐学术论文集》、《缤纷妙响——澳门音乐》、《百岁学人缪天瑞》(画册)、 《中国音乐大论辩》(合著)、《放歌三十年》(合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艺术家刘强的作品《生命 印象》是由天然植物与合成 树脂来完成的,作品以生态树脂材料为基础依托,借用科学 性实验手段,将代表着自然生命的有机材料、纹理、天然元 素等视觉符号任意组合打散,尤其是代表着各种生命开始的 种子,让人们在这种行为中体会生命与自然间的玄妙和谐的 关系,在艺术中感受生命的奥妙在科学中探讨无限的可能。
••Βιβλιοθήκη •• ••


2012年11月1日,“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开幕式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举行,展览展出了来 自美国、德国、荷兰、奥地利、法国、西班牙、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厄瓜多尔、丹 麦、墨西哥、中国国内多所艺术院校、研究机构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112件作品,这些作品是组委 会从462件提交作品中,经过相关专家评选推选而出。作品形式多样,包括新媒体艺术、产品设计、 建筑与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以及艺术创作等体现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科学作品。 “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和艺 术大师吴冠中教授共同发起。通过国际、国内艺术与科学前沿探索的展示及学术研讨,揭示艺术与 科学的内在关系,拓展和深化艺术与科学研究,提高艺术与科学的创新水平,促进艺术与科学的和谐 发展,并分别在2001年、2006年成功举办过两届。 本届展览的主题为“信息· 生态· 智慧”,旨在汇聚当代国际艺术与科学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集合当下艺术与科学领域多元化的认识理念、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生态科 学视角,以艺术美学、生物信息技术和生态智慧为载体,关注人类终极理想和精神,用新的思路、 方法探索未知,创造未来。 当班导览人:鲁晓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本次展览总策展人 鲁晓波:艺术与科学这个命题其实一直以来就是学术界与社会各界热点关注的命题,这次我们 在这个命题之下聚焦在生命和生态两个大的领域,我们如今进入到一个生态文明的时期,而且处在 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态文明和信息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任何人都离不开手 机,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可能性和未知性,同时生命科学也是一样。新媒体如今是最前沿的、 与科技结合最紧密的艺术,其实是朝着两个方向,一个是基于信息科技带来的可能性,或者是信息 科技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我们是否准备好了?我们可能面对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 隐私问题、社会道德问题等。 同样,我们在建设一个生态文明,这个文明是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大的课题,目前科技确实在 迅猛的进步,物质生活空前的比任何时期都繁荣,但是我们要知道在这种高速的发展之下,我们所 付出的代价和资源和我们获得当下的欲望的满足是不是我们真正应该拥有的生活和未来的方向?我 觉得这是对中国下一个阶段发展重要的命题,这是我们在高层面的定位和思考。 对于受众来说,艺术和科学是真正推动我们创新的最有力的力量和方法,很多艺术创作和艺术 形式的产生都是我们跨学科所带来的新的可能性,我们面对的观众是全方位的。在人才培养上如何 跨越学科、跨越地域、跨越机构的协同和智慧的碰撞,另外,与观众互动的方式、影像的方式和艺 术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理念。 信息、生态、智慧,所谓智慧就是此次展览想聚集的跨国家、跨文化、跨地域、跨学科,在这 个命题下的思考、创意和解决方案。
0121213
《集体作品》是奥地利的一个工作室创作出来的,这个机器会根据客流量的大小来完成生产过程,也就 是人们注意到它时,机器才会发挥功能,将客流量转换成物体,这个机器不断的将木板条通过一只胶水 慢慢的粘上然后呈现出一种类似工艺品的样子。这是通过安装在机器框架中的传感器来实现的,他们能 探测到观众的来往。篮子的高度,由时间长度来决定,驻足的观众越多,它就会编织的越快。
这边是美国Sifteo公司的智能积木游戏,这是一种新型的互 联网与感应的体验式作品,每一个方格作为一个单位,可以 用手来移动、摇动、翻转、旋转或者是变化他们的排列方式, 实现各种游戏,例如每个单位的方格代表一个数字,多个方 格可以完成一连串的加减乘除法,最后一个方格就可以感应 出最终的结果。
美国艺术家戴维· 博文的作品《远程的风》由42个维度的倾斜装置组成,他们连接着展厅中的干草茎,同时,室外的一只 加速表上连接着同样的干草茎。风吹过时,室外的草茎开始摇荡,加速表探测到之后传输给展厅中的装置,于是展厅中 的草茎也随着风一起晃动。
艺术家师丹青的作品与观众的互动性很强,他的装置作品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捕捉到观众的面部影像,经过计算,将观众 的的面部特征夸张化,扩大特点的差异性,产生不同的阿凡达的形象,但是产生之后的异型生物形象还保留着他作为人 类的特点。这已经是第二个版本,第一个版本在2009年在洛杉矶等地方安装作为电影《阿凡达》的交互式户外广告。
作品《“是”与“似”》《观音曼荼罗》是我和艺术家冯建国的作品,是两个不同的图像通过特殊的印刷方式印刷在 一张相纸上,而通过不同的灯光下看到不同的影像,这是一种现代科技与摄影艺术的结合,图像一个是东方的佛像一个 是西方的雕塑,他们分别是东西方的典型雕塑人物形象,理性与情感,逻辑与形象,是构成累人不可分离的思维整体。 这种科技将相同的摄影对象、不同的聚焦点的两次影响叠加合成为一张,通过编程控制正常光照和特殊光照的轮换,在 观者面前,微妙的呈现两个不同聚焦效果的影像。
英国艺术家阿克罗伊德与哈维从1998年以来一直用垂直表面上从 草籽生长起来的青草来作为鲜活的摄影介质 ( 光合作用成像 )。经 过对光线的控制,新生草叶通过叶绿素的产生而具备了非凡的表达 能力,既能摹写下简单的阴影,也能描绘出复杂的摄影图像。从某种 意义上来说,阿克罗伊德和哈维将在感光胶片上制作照片的摄影艺 术转换成苗草的光敏感性,以草叶浅黄深碧的晕色重现在黑白相纸 上显现出的色调范围。每一片新发草叶都产生出与照射它的光线程 度相当的叶绿素分子,而它产生出的绿色浓度将取决于它受到的光 照强度。
这位艺术家的作品是在展厅墙面上安装了一条火柴皮 的装置,通过火柴擦亮的轨迹,在墙面上会出现不同 的火花,升到顶部时还会出现烟花绽放的绚烂效果。
虽然飞机在我们的生活已经出现了很久,但是飞机并非是根据鸟身体的原理进行飞行的。此次参展作品《智能飞鸟》是 费斯托公司从银鸥获取灵感,创造了智能飞鸟(Smart Bird),成功破解鸟类飞行的秘密。智能飞鸟可以自如地起飞、翱翔并 降落,而无需借助额外的驱动装置。这是因为采用了主动关节式扭转驱动单元与复杂的控制系统组合,从而获得了前所未有 的飞行效率。通过分析智能飞鸟的飞行参数,费斯托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优化其产品和解决方案的能效性。
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
展览主题:信息; 生态; 智慧
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社会自身的进步;生态 文明昭示着人类生存方式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智慧以创新的价值实现 崇高的人文理想。 展览集合当下艺术与科学领域多元化的认识理念、 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生态科学视角,以艺术 美学、生物信息技术和生态智慧为载体,关注人类终极理想和精神, 用新的思路、方法探索未知、创造未来。
进展厅的第一件作品是来自荷兰艺术家泰奥· 杨森的作品,叫做《海滩怪兽》,这个艺术家从1990年开始研究关于艺术与 自然的自主性对话,他最初学习物理,后而转而学习绘画,他相信“艺术与科学的界限只存在于我们心中”。“动感雕 塑”是他22年来一直坚持的创作,用塑料管和塑胶瓶的组合模式印证了雕塑可以拥有自己的声明甚至自由的迈步行走, 由此他创造了一群巨大的、多足的海滩怪兽,他们的能量并不来自于实物,而是来自于海滩的风能,通过简单的屋里效 应,足底的“触角”可以感受沙滩的湿度,行走到湿润或干燥的地方时,他们会朝相反的方向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