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德入亚投行竟未通知日本
德国为何加入亚投行

德国为何加入亚投行2015年 4月1日,德国正式成为亚投行(AIIB)第31个意向创始成员国。
在德国政府的此次对华决策中,德国知名智库发挥了重要作用。
事实上,自2013年10月主席首次提出筹建亚投行的倡议后,德国各大智库就对此展开了全天候、多视角的对策研究。
从各智库的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中,可以较为清晰地勾勒出德国加入亚投行的战略诉求;这些诉求将在中德目前和今后共同建设亚投行的合作中产生深远影响。
德国有三大战略诉求墨卡托中国研究所经济政策与金融体系项目首席研究员何珊卓(Sandra Heep)认为,德国加入亚投行的目的有三:一是增加德国企业参与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机会;二是利用成员国身份对亚投行发放贷款的标准施加必要影响;三是支持中国在国际金融秩序中充当更具影响力的角色。
首先,加入亚投行符合德国的国家利益。
从经济角度而言,德国经济以出口为导向,在全球经济重心东移、欧盟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保持出口稳定增长是德国家利益的核心诉求。
加入亚投行将有助于德国参与欧亚大陆实体经济投资建设项目;对德国企业而言,参与发展中欧国际贸易走廊沿途经济带亦将大有作为。
从地缘政治和能源安全角度而言,德国30%?40%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主要依赖俄罗斯,乌克兰危机严重威胁了其能源安全。
鉴于未来欧洲的能源需求有可能转向依赖美国;中俄签署东线天然气订单使欧洲开始担心中俄会携手制衡西方。
因此,德国加入亚投行将有助于德国参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开发,变能源竞争为能源合作,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
其次,德国希望在亚投行建设中,通过自身努力确保贷款发放的环保、社会和管理标准不低于世界通行水平,并促进发展银行的区域化趋势。
德国科学基金会(DFG)项目承担者安德尔(Felix Anderl)撰文称,亚投行在运行时应借鉴世界银行在环境与社会安全保障方面的经验,应和社会团体紧密合作,通过报告义务确保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作为参与者,德国能更好地帮助亚投行提高运作水平,贯彻高标准。
亚投行现在已经不是亚投行了

亚投行现在已经不是亚投行了,已经是个反美元联盟了,盟主是只兔子。
这边大旗一竖,美国是真难受了,已经摊牌了嘛。
有人说,美国会加入,好吧,美国加入,美国主动交出美元霸权,如果是你,你会吗?别的不说,你让那帮整天给中国哭丧的公知精英怎么活?他们的爹都投八路了,让他们投奔谁去?外星人?现在能有把握打垮中国的就是外星人了。
二号方案已经失败,三号方案是什么呢?暂时还没看见,不过,美国国内好象开始分裂了,有人在喊美国应该加入亚投行,这部分人看样子是有心投八路的,一旦对方的核心阵营发生了分化,美国的小命就不长了,我以前说美国也就活十来年,现在看来这个判断有希望变成现实。
至于日本,现在最难受,这趟车他肯定是想搭的,可美国不让,当然了,就算安倍咬着牙给中国递了申请书,回头肯定要被中国折磨的。
日本加不加入亚投行都纠结

日本加不加入亚投行都纠结2015年3月中下旬以来,在亚洲区域外的欧洲,英国率先宣布了参加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随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也决定加入。
对此,日本政府内出现了不满的声音。
七国集团(G7)向来因政府间紧密的合作和周到的事前准备而被熟知,但是对于英德法意先后宣布加入亚投行,日本财务省官员称“大吃一惊”,认为对于组织运营情况不透明的亚投行,G7之间已经开始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
另一方面,日本经产省官员也表示,应该借英国加入亚投行之机,通过英国对中国进行牵制,迫使中国提高亚投行的质量。
曾经坚决反对亚投行2014年,日本财务省高官曾表示,“以新兴市场国家为中心,亚投行的融资成本将较高,能实现盈利的项目有限”,认为具有最高评级的亚洲开发银行(亚开行)的优势地位不会动摇。
同年9月,副首相兼财务、金融相麻生太郎在与印度总理莫迪举行会谈时,指出了亚投行的审查体制从国际规则来看并不完善的问题,“亚投行在进行项目审查时,会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吗”,呼吁印度打消参加的想法。
但仅仅两个月之后,印度就在筹建亚投行的备忘录上签字了。
日本还一直希望通过财长会谈打消澳大利亚参加亚投行的想法,但澳大利亚却表示“想不参加很难”。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和亚洲的韩国纷纷考虑参加亚投行,这一事态让日美感到,想要持续掌握亚洲开发性金融的主导权将变得越来越难。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设立亚投行其实也是日美导致的结果。
中国一直寻求提高对亚开行的出资比例,但希望维持影响力的最大出资国日美始终反对中国增资。
这主要是日美两国强烈担忧如果增资时中国出资比例扩大,中国的发言权将随之提高。
而且自1966年亚开行创建以来,行长一职连续九任都来自日本财务省和日本银行。
现任亚开行行长中尾武彦就是原日本财务省财务官(副部级),他于2013年4月接替前任黑田东彦。
日本迄今一直对亚投行持反对意见,其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由于中国在亚投行运营上占据压倒性主导地位,日本认为此种局面“无法期待公正的经营”。
亚投行首任行长金立群

亚投行首任行长金立群作者:暂无来源:《党政论坛》 2016年第6期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系列活动1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金立群当选亚投行首任行长。
金立群一路陪伴亚投行筹备到设立,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他是一个塑造者。
担任首任行长符合外界预期在亚投行筹建过程中获誉颇多的金立群,将担任亚投行首任行长符合外界预期。
担任亚投行筹建多边临时秘书处秘书长的金立群,此前曾担任中国财政部副部长、亚洲开发银行第一副行长、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监事长,以及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要职。
中国财政部在宣布金立群提名的简短公告中,评价他“具有在政府部门、国际机构和私营部门丰富的领导和管理经验”。
主导亚投行“超预期胜利”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达57个,远高于亚洲开发银行创始成员数量(31个),比亚行总成员67个也只差10个。
亚投行迎来多数成员国加入的转变发生在2015年3月。
英法德等G7成员的加入,被视为亚投行打响头炮的一个标志。
而金立群,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彬彬有礼且行事老练的官员,则居功至伟。
2015年3月12日,英国“突然”宣布加入亚投行,让明确表态反对的美国人目瞪口呆。
此后的剧情演绎更是远超美国预期,他的另外三大盟友法国、德国、意大利在3月17日宣布加入亚投行。
再往后.韩国、澳大利亚也都成为亚投行的创始会员国。
这被视为一场超出中国预期的胜利。
金立群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极为关键。
金立群是个非常有国际背景的人,已在多边金融机构工作过,而且在国外时间也比较长,个人魅力大家都认可。
做事行为方面能够得到国内外的认可。
他一路陪伴亚投行筹备到设立,一定程度上说他是一个塑造者,他做行长并不意外,也不吃惊。
“亚投行对世界银行、亚行是一个补充,而不是替代,是对现有国际金融秩序的完善和推进,而不是颠覆”,对于外界的疑虑,金立群这样说。
亚开行的宝贵工作经验金立群曾有一个身份是:亚洲开发银行第一副行长,是亚开行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副行长。
2003年,由中国政府推荐,金立群竞选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一职并胜出,2006年获得连任。
日美对英国加入亚投行很不满

环球视觉网今日消息据日经中文网报道,对于英国宣布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美国和日本的当局出现了不满的声音。
不满的声音认为对于组织运营情况不透明的亚投行,认为“英国合作的真实意图不明”(美国外交相关人士)。
另一方面,也有观点指出,应该借英国加入亚投行之机,通过英国对于中国进行牵制,迫使其提高亚投行的质量。
日美欧等7大工业国(G7)向来因当局间紧密的合作和周到的事前准备工作而被熟知,但是对于英国宣布加入亚投行,G7一名相关人士称:“大吃一惊”。
此次有可能是英国卡梅伦政权独断地宣布加入。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萨基在3月12日的记者会上就英国宣布加入亚投行表示:“这是个别国家的决定”,回避对此进行评论。
同时表示“我们已提出希望提高透明性,了解详细内容”,显示出美国现在甚至还不到判断是否加入亚投行的阶段。
与严谨克制的官方回答相反,美国政府的真实声音是“如果亚投行受挫,估计英国自身将受到G7成员的严厉责备”(美国当局相关人士)。
美国持批评态度的第1个原因显而易见是在亚投行运营上中国占据压倒性主导地位。
美国财务部相关人士称:“无法期待公正的经营”。
据国际金融相关人士透露,在算定亚投行出资比率时,中方试探过采用“购买力平价”这一标准。
“购买力平价”是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
从购买力平价来看,中国占全球经济的份额在2014年超过美国,跃居全球首位。
因此,有观点认为,中国亦将在亚投行中占到近一半的发言权。
美国反对加入亚投行的背景还包括中国政策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融资举措。
在非洲及亚洲地区,日美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ADB)在发展中国家融资等方面,接连出现不敌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情况。
在西方国家出现了很多批评声音,认为中国进出口银行的特点是“环保力度不足,短期内就会通过超出当事国偿还能力的巨额融资”(世界银行相关人士)。
如果亚投行化身为“巨大的中国进出口银行”,世界银行等在战后不断累积的开发金融政策很可能出现动摇。
欧洲为何“背叛”了美国,11句话看懂

欧洲为何“背叛”了美国,11句话看懂1、最近两天,全球最吸引眼球的财经新闻,是英国正式申请加入由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AIIB),并由此引发了跟美国之间的不愉快。
2、对此,英国首相卡梅伦的解释是,英国决定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创始成员符合自身国家利益。
他还说:"有时候,我们会采取(与美国)不同的立场。
"此外,卡梅伦发言人称,卡梅伦认为此事不会破坏英美关系,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已事先与美方讨论过此事。
3、不过,美国担心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还是发生了:据英国《金融时报》等媒体报道,德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都有意效仿英国,加入亚投行。
也就是说,亚投行还没有正式投入运作,其成员国已经远远超出亚洲的地域范围。
随着G7成员国的纷纷加入,亚投行显然有变成“世界银行第二”的可能。
4、“亚投行”是由中国主导的,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总部设在北京,主要向成员国提供低息贷款,用于发展基础设计建设。
2013年10月,中国领导人在出访东南亚时提出了筹建“亚投行”的倡议。
5、按照已经签署的备忘录,“亚投行”总部设在北京,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初始认缴资本目标为500亿美元左右,实缴资本为认缴资本的20%。
目前各意向创始成员国同意将以“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的经济权重作为各国股份分配的基础,因此中国将持有最大股份,预计“亚投行”将在2015年底前投入运作。
6、此前在亚洲发挥重要作用的类似国际机构有三个: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
前两个机构还要面向全球服务,因此无法更多顾及亚洲。
亚洲开发银行由于财力有限,每年只能给亚洲国家在基础设施方面提供100亿美元的贷款,而需求高达8000亿美元。
7、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正面临着从“引进来”向“走出去”的历史转折。
否则,国内过剩的产能无法消化,经济转型升级也缺少载体。
中国在过去20多年里,又恰恰积累了将近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急需寻找用途。
各国眼中的亚投行

各国眼中的亚投行作者:杨舟来源:《中国名牌》2015年第07期法国、德国和意大利2015年3月17日宣布将申请加入由中国倡导的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多边临时秘书处秘书长金立群透漏,至3月底亚投行创始成员国资格确认截止日期时,创始成员国有望超过35个。
那么,在各国眼中又是如何看待亚投行?英国英国是第一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西方大国。
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说:“在亚投行初创阶段加入,为英国与亚洲的共同投资、增长创造了最佳的机会。
”英国首相卡梅伦的一名发言人说:“我们有时会(跟美国)有不一样的政策,我们认为(加入亚投行)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
”法国法国外交部3月17日说,法国、意大利和德国三国希望加入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行列,与国际合作伙伴密切合作,共同致力于创造一个在治理、贷款及公共工程等领域遵守最高标准的机构。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总理阿伯特3月14日接受天空新闻台采访时说:“我们一直乐于加入纯粹的国际性多边机构,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
我们在紧密跟进(亚投行),我们将会在下周左右做出决定,我很希望它能成为一个纯粹的多边机构,我也认为它将在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韩国韩联社3月18日报道,韩国正在“积极地”考虑加入亚投行。
韩国外交部一名消息人士说:“我们正在与中国财政部紧密沟通关于加入亚投行的事宜,我们正在积极考虑……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我们没有理由不加入亚投行。
”相关机构世界银行行长金墉3月13日说,从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的角度来看,“我们毫无疑问支持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亚洲开发银行行长中尾武彦对未来亚投行与亚洲开发银行的合作持积极态度。
他说:“我们已经开始交流经验和技术……一旦亚投行建立,可以设想我们之间会有合作。
”。
美方回应盟国加入亚投行:各国自行决定 但三思而后行

美方回应盟国加入亚投行:各国自行决定但三思而后行在英国加入亚投行之后,德法意三个也要加入其中,短短几天中,欧洲主要经济大国都将成为亚投行的成员国,且可能是创始成员国,外媒称这是“中国的布雷顿森林时刻”。
越来越多的盟国无视美方施压宣布加入亚投行也触动了美国的敏感神经,据英国路透社3月17日报道,美国一位高级外交官17日回应称,这是各国自己的决定。
美国政府则敦促任何国家加入中国主导的开发银行时要三思而后行,要考虑该机构在避免腐败、保障工人权利和环保方面是否能够坚持高标准。
财政部长杰克·卢则表示:“我们的立场一直是任何想要加入的国家首先都需要问一问这些问题。
我希望任何国家在做出正式承诺之前都要确保(该机构)得到适当管理。
”美高官:各国自行决定3月17日,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均已同意效仿英国,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另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现在也将重新考虑其不加入亚投行的立场。
路透社称,外界认为亚投行有利于中国增强在本地区的“软实力”。
一名美国高级外交官17日表示,美方仍然对亚投行保持关注,但是各国是否加入该行,则要由各国自行决定。
“我们给中方的信号一直以来都是欢迎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韩国访问的美国国务院东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丹尼尔•拉塞尔17日在首尔称。
“每个政府都能自行决定是否在争论尚未明晰之前,是否在该行开始运作之前”就先行加入,他说。
美国国务院东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丹尼尔•拉塞尔另外,路透社还报道,美国政府周二敦促任何国家加入中国主导的开发银行时要三思而后行,要考虑该机构在避免腐败、保障工人权利和环保方面是否能够坚持高标准。
财政部长杰克·卢在回答美国议员提出的有关美国的几个欧洲盟友有意加入亚投行的问题时表示:“我们的立场一直是任何想要加入的国家首先都需要问一问这些问题。
我希望任何国家在做出正式承诺之前都要确保(该机构)得到适当管理。
”美国财政部长杰克·卢美学者呼吁美国加入亚投行美国外交学会资深研究员、亚洲研究部主任伊丽莎白·伊科诺米撰文说,事实证明,奥巴马向盟友施压,要求对方不加入亚投行的策略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法德入亚投行竟未通知日本
围绕中国主导设立的亚投行(AIIB),七国集团(G7)在应对上出现了分裂。
英国等国宣布成为亚投行“创始成员”,而日本和美国则放弃参加。
不过,据日媒披露,日本政府在应对亚投行问题上出现重大情报失误,财务省和外务省并未将英国、德国等国的动向传达给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这暴露出日本政府情报收集态势的风险。
3月31日是中国设定的宣布申请加入创始成员国的最后期限。
当天,安倍在首相官邸听取完财务省财务官山崎达雄、外务省外务审议官长岭安政的现状汇报后表示“无需焦虑”,指示要谨慎应对。
而在会见自民党外交小组组长秋叶贤也等人时,安倍还表示“美国应该了解日本是可信赖的国家了吧”。
现在看来,安倍当时是否“故作镇定状”不得而知,但从日媒披露的信息来看,安倍想必压了一肚子火气。
日本政府内部多数人最初认为加入亚投行的只限于缺乏资金的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直接负责的财务省,曾经直接告诉安倍“G7成员国不会加入”。
英国等国宣布成为亚投行“创始成员”,而日本和美国则放弃参加。
然而,英国3月12日宣布加入亚投行。
德国、法国、意大利等G7国家也纷纷追随。
加拿大也表示“考虑加入”。
面对这一意料之外的情况,安倍向身边人士不满地说,“财务省和外务省都没有告诉我英国和德国将加入的情报。
只有…美国不会加入‟的情报”。
创始成员国最终达到将近50个国家。
亚洲开发银行
被“英国冲击波”震惊的财务省和外务省辩解说,“英国甚至都没有告诉美国它要加入亚投行”。
日本财务省曾诞生过很多视亚投行为竞争对手的亚洲开发银行(ADB)行长。
政府内部有人认为,“财务省只汇报不利于亚投行的情报”。
报道称,不过,安倍认为现阶段放弃参加是妥当的,与财务和外务两省统一了步调。
据日本政府估算,日本如果加入亚投行,将会被要求支付相当于亚投行资本金百分之十几的数千亿日元资金。
但亚投行的运营并不透明,有政府高官说,“最坏的情况是,即使出资也不具备话语权。
这无法获得纳税人的理解”。
日本财务省关税与外汇审查会于举行专业委员会会议,讨论有关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事宜。
财务省向各位委员说明了日本对于亚投行的担忧事宜,同时征询委员们对于日本是否应该加入亚投行的意见。
财务省向各位委员提交的资料显示,财务省肯定亚投行的成立有助于保证亚洲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
但是同时对于亚投行组织系统的透明性表示了担忧。
财务大臣麻生太郎在今日上午的内阁会议后举行的记者会见中表示,日本政府将在今年6月与中国政府重开财务对话,将会具体商议有关亚投行的事宜。
日本媒体4月7日报道称,日美主导建立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这
一地区经济框架,其中一个目的便是牵制未加入谈判的中国。
而中国设立亚投行也隐现出夺回地区经济主导权的意图。
中国政府高官最近在与日本政府相关人士会谈时表示,“虽然错过了3月的列车,我们还为日本准备了另外的列车”。
意思是,即使日本后加入,也没什么不利因素。
日本政府高官认为,“这应该是中国意图分化日美之举。
哪怕只能吸引到日本,中国也愿意”。
如果日本加入亚投行,亚投行的评价将会提升,势必会降低TPP这
一“中国包围网”的效力。
中国计划于6月内制定亚投行运营体制,年内组建成立。
日本财务大臣麻生太郎
美国要想加入亚投行需要获得国会批准,但由对中国采取强硬姿态的共和党掌控的国会不太可能同意这一做法。
以外务省为首的日本政府内部倾向于认为,日美应在亚投行问题上统一步调。
如果日本加入亚投行,亚投行的评价将会提升
日本媒体4月7日获悉了日本政府有关中国主导筹建的亚投行的应对方针草案。
其中暗示了不排除未来日本加入的可能性,并要求中国承诺进行公正透明的运营。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6日在东京发表演讲时就亚投行表示,“发达国家没有理由拒绝参加亚投行。
这基本上是必须赞成的事情”,表达了日本也应参加的观点。
对此,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6日在记者会上表示,“各种人都会有各种说法,但政府需要负责任地从国家利益和亚洲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