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

合集下载

小古文六年级上册

小古文六年级上册

小古文六年级上册
小古文六年级上册通常会包含一些简短的文言文篇章,这些篇章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

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在小古文六年级上册的篇章示例:
《郑人买履》:
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好了自己脚的尺寸,用一根绳子记录下来,他随手将绳子放在座位上,就出门了。

他来到集市上卖鞋的店铺里,左挑右选,终于看好了一双鞋,正准备买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量尺寸的绳子放在座位上了,就说忘了带尺寸。

于是返回家去取。

等他返回集市的时候,太阳已经下山了,大多数店铺已经关门了。

他最终没能买到鞋。

别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他回答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了水中,他立即在船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这些篇章通常会有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汉语的含义和用法。

学习这些篇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可以让他们了解古代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

六年级上册文言文课外阅读

六年级上册文言文课外阅读

六年级上册文言文课外阅读
六年级上册文言文课外阅读:《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能放弃学习。

学习不仅能让我们增长知识,还能提升我们的能力和见识。

同时,我们也应该像孙权一样,鼓励身边的人学习,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六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附答案、译文)

六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附答案、译文)

六年级古文课外阅读(附答案、译文)一、景公之时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陛:宫殿的台阶。

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3)立有间..矣。

()..()(4)寡人闻命2、翻译句子:(1)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2)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3、景公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这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有什么借鉴意义?二、永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1.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2)乘小船绝.湘水()(3)吾腰.千钱()(4)有顷,益.怠()2.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译文:(2)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译文:(3)汝愚之甚!蔽之甚!译文:3.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三、田登作郡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注解:田登,人名。

上元:元宵节)1.解释加点词:(1)田登作郡,自讳.其名。

()(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2.翻译下列句子。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六年级文言文背诵十篇

六年级文言文背诵十篇

六年级文言‎文背诵十篇‎(一)小时了了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①及中表②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③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④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⑤与君先人伯‎阳⑥有师资之尊‎⑦,是,仆与君奕世‎⑧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yù)之。

韪曰:“小时了了⑨,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⑩[注:①清称:有清高的名‎称。

②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③府君,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

”④仆,对自己的谦‎称。

⑤仲尼,孔子的字。

⑥伯阳,即老子,姓李。

⑦师资之尊,指礼尊对方‎为师的敬意‎。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

⑧奕(yì)世,累世。

⑨了了,聪明、懂事。

⑩踧踖(cù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译文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

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1.判断画线词‎语解释的正‎误。

A.诣门者——登门拜访的‎人()B.乃通——(看门人)才肯通报()2.“人以其语语‎之”句中,“其”指代(),“之”指代(),第一个“语”是()词性,第二个“语”是()词性。

六年级文言文大全必背

六年级文言文大全必背

六年级文言文大全必背
六年级文言文必背篇目如下:
1.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3.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5.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见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杜处士笑而然之。

以上是六年级部分必背文言文篇目,建议查询教辅或课本获取完整的必背篇目。

六年级必备文言文原文及解释

六年级必备文言文原文及解释

六年级必备文言文原文及解释六年级必备文言文1、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2、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著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见《论语•子罕》篇)南阳,郡名。

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

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

西蜀,现在的四川。

子云,指杨雄,西汉文学家。

3、木兰诗《乐府诗集》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精选20篇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精选20篇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精选20篇1.咏雪刘义庆〔南北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诫子书诸葛亮〔两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品德高尚的人,依靠内心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来培养品德。

不恬淡寡欲就无法使(自己的)志向明确,不清静寡欲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则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放纵懈怠就不能勉励心志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同时光飞快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最终(像黄叶一样)枯老衰落,大多不接触世事,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困守在自己破败的房子里,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3.狼蒲松龄〔清代〕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六年级课外古文阅读

六年级课外古文阅读

(一)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①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②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③。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④可知。

”太祖悦,即施行焉⑤。

补充注释:①智意:知识和判断能力。

②太祖:曹操。

③出其理:想出称象的办法。

④校(jiào):比较。

⑤施行焉:按这个办法做。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①及②访③咸④置⑤即2、解释下列句子中“若”的意思①有若成人之智②若出其中③中有楼若者④未若柳絮因风起3、解释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①欲知其斤重②必细察其纹理③人皆吊之,其父曰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⑤楼渐低,可见其顶⑥其恕乎4、翻译画线句子:5、文中哪句话从侧面赞美了曹冲年幼却聪明过人?6、曹冲是著名的少年聪明人物,在我国历史上这类人物很多,请再举一个例子。

(二)蚌方出曝(晒太阳),而鹬啄其肉。

蚌合而钳(夹住)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舍”的用法:①两者不肯相舍②太丘舍去③又渐如高舍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①今日不雨②鞭数十③传不习乎④温故而知新⑤死者十九⑥天雨墙坏⑦听取蛙声一片⑧幸甚至哉3、仿照例子,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例句:渔者得而并禽之禽通“擒”捉住①项为之强通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③路转溪桥忽见通④是知也通⑤诲女知之乎通⑥一切乌有通⑦裁如星点通⑧尊君在不通4、翻译文中的画线句5、这则故事是成语的来历,意思是6、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教育,请简要谈一谈。

(三)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同“轼”,车前横木。

这里指孔子立身靠着横木,表示重视)而听之。

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实在)似重有忧(连着有几件悲痛的事)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丈夫的父亲)死于虎,吾夫死于虎,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苛酷的统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鳝救婢原文高怀中,业鳝面于扬州小东门,日杀鳝以千数,一婢悯之,每夜窃部分缸中鳝从后窗投诸河。

如是累年。

一日面店被焚,婢仓皇出逃,为火所伤,困于河滨。

夜深入睡,比醒而痛减,伤亦愈。

视之,有河中污泥敷于伤处,而周有鳝之行迹,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

高怀中感其异,遂为之罢业。

及拆锅,下有洞,生鳝无数盘其中,悉纵之于河。

翻译高怀中在扬州的小东门经营鳝鱼面。

他每天要杀数千条鳝鱼。

有一位女仆人十分怜悯鳝鱼,每天夜晚,偷偷从水缸里捞出一部分鳝鱼,把它们从后窗扔进河中,像这样做了许多年。

有一天,,面店被火焚烧,女佣仓皇逃出,被火所烧伤,困在了河岸边。

夜深时睡着了,等到醒来后感到伤口的疼痛减弱,连烧伤的部位也马上要痊愈了。

仔细看伤口,发现有河中的污泥敷在伤口上,但周围有鳝鱼的行迹。

她才知道:是从前她放生的鳝鱼来救她了。

高怀中感慨这件事的奇怪,就从此停业了。

等她拆除灶台,发现灶台下面有洞,无数条活鳝鱼在洞中,就把它们全部放到河里。

注释(1)以千数:意为用千来计算,即数千条。

(2)悯:怜悯。

(3)比:(4)业:经营。

(5)婢:女仆。

(6)周:四周。

(7)诸:之于(在文中用作代词兼介词)。

(8)滨:河岸。

(9)向:从前。

(10)罢业:停止营业。

(11)是:这样。

(12)累:积累。

(13)累年:过了几年。

放走。

(15)始:才。

(16)困:疲倦。

(17)婢:侍女;此指女佣。

(18)扬州:今江苏扬州市。

(19)之:此指鳝。

选自《讱庵偶笔》文言知识说"诸".常用作代词.也可用作兼词,兼词是1个单音节虚词兼有2个词的意义和作用,通常是合音词.“诸”用在句中,是“之于”的合音,代词兼介词。

用在句末,是“之乎”的合音,代词兼语气助词。

文中的“诸”是“之于”的和音。

启示从婢的角度来说:好人有好报,应当乐于助人。

从鳝的角度来说:别人对你有恩,应寻找合适时机报恩。

二鹊救友古文原文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17),孵雏将出。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顷之(4),有群鹊鸣渐近,集(8)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未几,一鹳(ɡuàn)(1)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

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鹳又“咯咯”作声,似(15)允所请。

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zā)(2),遂俯(16)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盖(3)二鹊招鹳援友也。

1译文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很古老的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都已经快长成幼鸟了。

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徘徊飞翔,不停地发出悲伤的嚎叫。

不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两只喜鹊仍然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又扬长而去。

可是又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跟随在它后面。

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话要说。

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

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突然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练蛇并吞了下去。

喜鹊们欢呼了起来,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注释(1)鹳(guan):一种凶猛的鸟。

(2)匝(za):周。

(3)盖(gai):原来是。

(4)顷之(qingzhi):在原文中等同"未几"''俄而'',一会儿的意思(5)已(yi):停(6)作(zuo):发出(7)雏(chu):变成幼鸟(名作动)(8)集(ji):栖止。

(9)巢:筑巢(名作动)(10)俄而:一会(11)尾:在后面跟(12)逐:就(13)翔:飞翔(14)徊:徘徊(15)作:发出(16)俯:俯身(17)上:上方文言知识说“集”。

“集”是个多义词。

上文“集古木上”中的“集”,解释为“栖”、“躲”,句意为喜鹊栖在古树上。

又,《岳阳楼记》:“沙鸥翔集”,“翔集”指有时飞翔有时栖息。

它又指“聚集”、“会合”。

“众贤毕集”,意为很多有才能的人都集合在一起。

所谓“集市”即会聚了很多商铺的地方。

本文中“顷之”“俄而”“未几”都表示时间短暂。

启示动物世界里的亲情也同样让人感动,本文中喜鹊看到自己的同伴的孩子遭到赤蛇的侵犯,“悲鸣不已",招来群鹊,其中两只喜鹊请来一只鹳,也许是群鹤的友爱感动了鹳,鹳勇敢地”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动物尚能如此讲究情义,连动物都如此,我们人类岂能无情无义。

所以我们要助人为乐,帮助他人。

要团结。

当问题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时,要会动脑筋,就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加以解决,要学会求助。

而不是依赖他人。

知恩图报原文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译文秦穆公曾经外出王宫,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他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肉。

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

”这些人都害怕惊恐地站起来。

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但不喝酒的人会有杀人的念头。

”于是给他们酒喝。

杀马的人都惭愧的走了。

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围困住了。

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我们到了已经可以以死来2报答穆公给我们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的时候了。

”于是就击溃了包围秦穆公的军队,穆公终于解决了困难,并打败晋国,并抓了晋惠公回来。

感想从秦穆公的角度:对待做错事的人要懂得宽容。

从杀马人的角度:知道自己是受了别人的恩惠就要去报答人家对你的恩惠。

字词解释1秦穆公:秦国国君2惠公:晋国国君3尝:曾经.4亡:丢失.5求:寻找.6是:这是.7惧:害怕.8去:离开.9居:过了.10卒:最终.11方:正在.12起:站起.13溃:击溃14杀人:指会有杀人的念头编辑本段想过的名句1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2饮水不忘挖泉人3怀着感恩的心去做人做事4千恩万谢5感恩戴德戴:尊奉,推崇。

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

《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6恩深义重:恩惠、情义极为深重。

也作“义重恩深”。

褒义。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八:因爹妈执意不从,故把儿子玉郎假妆嫁来。

不想母亲叫孩儿陪伴,遂成了夫妇。

恩深义重,誓必图百年偕老。

清;袁于今《西楼记;卫行》:崎岖古道,教伊浪游,繁华别院,与奴遣愁,义重恩深难消受。

7恩重泰山:恩情深厚,比泰山还重。

也作“恩重如山”。

褒义。

宋;刘攽《彭城集;次韵孙少述二首》:“君恩重泰山,未有毫发酬。

”宋;陆游《删定官供职谢启》:“拔茅以征,冒处清流之末;及瓜雨往,曾无累月之淹。

恩重如山,感深至骨。

”8大恩大德:恩:恩惠;德:恩德,好处。

巨大的恩德,形容恩泽深厚。

褒义。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若非妹丈救我性命,必作异乡之鬼矣。

大恩大德,将何补报!”恩同再造: 再造:再生。

使人再生的恩惠。

比喻恩情极大,象救了自己的性命一样。

也作9“再造之恩、恩若再生”。

褒义。

《宋书;王僧达传》:10“再造之恩,不可妄属。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再造之恩,恨无所报。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1回:“勾践囚于吾国……今吾复其社稷,恩若再生。

”杀驼破瓮原文杀驼破瓮①曩②有一人,于瓮③中盛谷。

骆驼入瓮食④谷,首不得出。

既不得出,主人以为忧⑤,无计可施。

有一老人来与之?,曰:“汝莫忧,吾有以教汝出。

”主人亟问:“法何?”老人曰:“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主人以为妙绝,即⑦依⑧其⑨语⑥,以⑩刀斩头。

既杀驼,复破瓮。

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译文3从前有一个人,先把谷子存放到了瓮中。

一头骆驼把头伸到了这瓮中吃谷子,头被卡在里面无法出来。

骆驼的头出不来以后,这个人为此事忧愁,一点办法也没有。

有一个老人来告诉他说:“你不要忧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

”主人急忙问:“是什么办法?”那位老人说:“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出来了。

”主人认为是个好办法,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

(他)既杀死了骆驼,又打破了瓮。

这样愚蠢的人,被天下人笑话。

注释1.选自《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共一的搜房的肯定死寓言譬喻故事演述大乘佛法的佛教文学作品,是佛教典籍中较为特别的一种。

《百喻经》中的故事诙谐风趣,含义广博深刻,很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因而流传极为广泛。

2."昔:从前,过去,跟“今”相对。

3."瓮(wèng):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

4."食:吃。

5."以为忧:认为……忧愁。

6."语:告诉。

7."即:只。

8.依:依照,按照。

9."其:那个。

10."以:采纳。

11."得: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可以”的意思。

12."之: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这里指那个既杀死了骆驼,又打破了瓮的人。

13."汝:你。

文言知识以为。

“以为”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一指“认为”,二指“以(之)为”,即“把他(它)看作……”。

上文“主人以为忧”,意为主任把这当作忧愁的事。

另,“主人以为妙”,意为主任认为是好办法。

启发与借鉴世上不可能有这种既杀了骆驼,又破了罐子的傻子,但思想与方法呆板、机械的人是不少的。

虎画原文予友人工画虎,其室四壁咸虎画:或腾或扑,或吼或奔,或挈幼或独行,形态各异,皆毕肖。

吾尝乞得一轴,高二尺奇,宽二尺许。

其二虎,雌雄各一。

"雄者踞于石,昂首远视,张口若呼啸状;雌者伏于侧,足前伸,神情怡然。

旁有奇石三四,似助威也。

余县诸东壁,爱甚。

译文我的朋友善于画虎,他的房间的四壁都挂着老虎的画:有的在翻腾,有的在扑跃,有的在吼叫,有的在奔跑,有的带着幼仔,有的独自行走,形态各不相同,都像真的老虎一样,惟妙惟肖。

我曾经向他请求并得到了一幅画,高二尺多,宽二尺左右。

其中画有两只老虎,雌虎和雄虎各一只。

雄虎蹲在石头上,抬起头向远方张望,张开口做出呼啸的样子;雌虎趴在雄虎旁边,脚向前伸,神情悠然的样子。

旁边有三四块奇石,像给两只老虎助威一样。

我把这幅画挂在东边的墙壁上,我十分喜爱这幅画。

单字翻译1、予:同“余”,第一人称,我2、"工:擅长,善于3、"皆:都4、"或:有的5、"挈:带领6、"尝:曾经7、"乞:求、请8、"4轴:装成卷轴形的字画9、"奇:超过一点10、"许:大约,左右,光景11、"踞:蹲12、"状:状态,情形13、"怡然:喜悦的样子14、"毕肖:都像15、"县:同“悬”,悬挂16、"甚:很17、"咸:都,全18、"轴:幅正午牡丹原文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识精粗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