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谏太宗十思疏》《〈新序〉二则》同步练习_附答案

合集下载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必修下册第15课古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资料:【原文】【作者】【背景】【主题思想】习题及答案: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第15课目录:1、谏太宗十思疏/魏征2、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1、谏太宗十思疏/魏征【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作者】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

汉族,隋唐时期巨鹿人,唐朝政治家。

《谏太宗十思疏》课后练习(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课后练习(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1.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的“神器”指的是帝位。

B.“居域中之大”中的“域中”指天地间。

《老子》认为“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C.“凡百元首”中的“元首”指的是帝王。

D.“竭诚则胡越为一体”中的“胡越”指春秋时两个彼此敌对的诸侯国,这里代指唐朝的敌对国。

2.对选文中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征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在文中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意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

B.作者以“固本浚源”为喻来说明君主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一定要“积其德义”。

因此,“德义”是君主应具备的重要品质。

C.作者认为治国仅靠“严刑”“威怒”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以“德义”来赢得民心,最终消解人民心中的“怨”,才能确保社稷的稳定长久。

D.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

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倾翻。

直接明了地告诫唐太宗不要低估人民的力量,警惕人民“覆舟”的危害。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测试(带参考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测试(带参考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测试(带参考答案)《谏太宗十思疏》练习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固:使安稳本:树根)2、必浚其泉源(浚:疏通)3、德不厚而思国之治(治:治理得好,太平)4、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休:美好)5、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凡百:大凡、所有的景:大殷忧:深忧)6、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实:的确克:能够)7、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傲视别人)8、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董:督责振:通“震”,震慑)9、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作:兴作,建筑)10、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危:高谦冲:谦虚自牧:自我约束)1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壅蔽:堵塞、蒙蔽)12、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兹:这简:选拔)13、信者效其忠(效:献出)二、实词(一)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震慑)(二)古今异义1、臣闻求木之根本(古义:树根今义: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欲今义:尽情地)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古义:高,很高的位置今义:发生某种不良情况的危险性高)4、乐般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将……作为今义:认为)(三)一词多义1、安(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形容词,安靖,太平)(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形容词,安稳,安靖)(3)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动词,安然,安适)(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动词,奉养)(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疑问副词,怎么)(6)沛公安在哉?《鸿门宴》(疑问代词,哪里,什么地方)2、胜(1)德不处其厚,情不堪其欲《谏太宗十思疏》(动词,克服,战胜)(2)沛公不堪杯勺。

《鸿门宴》(动词,禁得住)(3)刑人如恐不堪,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动词,尽。

完。

)(4)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论》(动词,胜利,取胜)(5)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最新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最新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谗( )邪求木之长( )者浚( )其泉源 正身黜( )恶皋陶( ) 载( )舟覆舟 象箸( ) 仁者播( )其惠壅( )蔽 董( )之以严刑 懈怠( ) 垂拱( )而治2.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无以怒而滥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智者尽其谋吾其还也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山峦为晴雪所洗D.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听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闻名)B.善始者实繁(确实)春华秋实(果实)C.震之以威怒(震慑)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挥舞)D.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水流)流水不腐(流动)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伐:残害。

C.而况于明哲乎明哲:明达的人。

D.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流下、流入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

6.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加强自身修养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信者:忠诚的人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能:选拔有才能的人D.劳神苦思,代下司之职 下司:下属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必固其根本 ②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③居域中之大 ④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⑤择善而从之 ⑥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A.②③⑥B.①②⑤C.③④⑤D.①④⑥8.下面对文章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魏徵这篇谏疏是规劝唐太宗李世民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

B.疏,是文体,给皇帝上的奏章。

这篇奏章,提出十条建议,劝谏太宗。

C.全文在章节结构上形成正反对比,如“积德义”与“德不厚”的对比,以艰难“殷忧”与“得志乐逸”的对比等。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与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与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与答案[ 基础知识 ]1.名句默写。

( 1)臣闻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

( 2)不念,,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 3)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 4)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 5),择善而从之,则,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并用,。

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则思三驱以为度(限度)B、则思正身以黜恶(斥退)C 、简能而任之(精简)D、宏兹九德(此)3.下列句子断句停顿的切分,恰当的一项是()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B、虽董之以严刑C、怨不在大,可畏惟人D、代百司之职役哉4.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克终者盖寡B 盖在殷忧善始者实繁C 则思慎始而敬终臣虽下愚D 虽董之以严刑不念居安思危总此十思5. 加点的词词类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A、乐盘游B、则思正身以黜恶C、宏此九德D、何必劳神苦思6.对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源泉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B、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C、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最终只能使人们苟且免于刑罚,却不会怀有仁慈之心,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并不心里佩服D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 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7— 14 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谏太宗十思疏》、《〈新序〉二则》练习答案1

《谏太宗十思疏》、《〈新序〉二则》练习答案1

《谏太宗十思疏》、《〈新序〉二则》练习(答案)一、词语解释必浚其泉源(浚,疏通)承天景命(景,大)臣闻求木之长(之,主谓间,取独)克终者盖寡(克,能够)则思谦冲.以自牧(冲,虚)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简能而任之(简,选拔)可谓惟人(惟,是,表肯定或判断)诚能见可欲(诚,如果,果真)智者尽.其谋(尽,竭尽)于是脱剑致之嗣君(脱,奉献)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谬,错)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所以,用来……的)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带,挂)带宝剑以过徐君(过,拜访)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为,因为)徐人嘉而歌之曰(嘉,称许,赞许)虽然,吾心许之矣(虽然,既然这样,那么)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二、古今异义,写出古义玉人..以为宝(玉人,雕琢玉器的工人)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聘,国与国之间遣使访问)三、词类活用则思江海下.百川(名作对动,居……之下)必固.其根本(形作使动,使……稳固)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大,形作名,重位,大位)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西,名作状,向西)所宝.者异也(名作意动,以……为宝)四、特殊句式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即使用严酷的刑法监督人民,用声威吓唬他们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如果能看见值得(自己)想要的,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宋人有得玉者:有(一个)得到宝玉的宋国人。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戒奢以俭(介词结构后置句)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判断句)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判断句)3、(季子)未献(之)也先日,吾来(徐)(我)以(之)示玉人,玉人以(之)为宝五、问答题1、“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奏议的一种。

奏议是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特点:切中时弊;建议具体;条理清晰。

2、正反论述,说理透彻;比喻论证,生动有力;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垂拱而治善始善终劳身焦思《谏太宗十思疏》、《〈新序〉二则》练习班级:高二(5)(7)班姓名:学号:成绩:一、词语解释(20分)必浚.其泉源承天景.命臣闻求木之.长克.终者盖寡则思谦冲.以自牧则思慎始而敬.终则思正身以黜.恶简.能而任之可谓惟.人诚.能见可欲智者尽.其谋于是脱剑致.之嗣君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带宝剑以过.徐君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徐人嘉.而歌之曰虽然..,吾心许之矣振.之以威怒二、古今异义,写出古义(4分)玉人..以为宝延陵季子将西聘.晋三、指出词类活用的词语,解释含义并指出活用现象(18分)则思江海下百川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宏兹九德人中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四、特殊句式(35分)1、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类型并翻译成现代汉语(18分)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宋人有得玉者2、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类型(12分)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戒奢以俭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3、补充下列省略句的省略部分(5分)未献也先日,吾来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五、问答题(23分)“疏”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是什么?(8分)《谏太宗十思疏》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有哪一些呢?请写出该文中的两个成语。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题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题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题(答案版)一、通读全文,给下列字词注音求木之长.()载.舟()夫在殷.忧()懈怠..()()浚.其泉源()黜.恶()谗.邪()戒奢.以俭()谬.赏()壅.蔽()垂拱.()二、掌握重点字词(在括号内解释加点字)臣闻求木之长.(长得好)者,必固.(使……稳固)其根本.(树的根);欲流之远.(流的远)者,必浚.(疏通水道)其泉源.(源头);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流得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长得好),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明智的人)乎?人君当.(掌握)神..(极愚昧无知的人),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器之重.(重权),居域中..(天地间)之大.(重要的地位),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奢以.( 用,行 )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这)亦伐根以.( 来)求木茂,塞.(堵住)源而欲流长.( 流得远)者也。

凡百..(帝王),承天景.(大)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所有的)元首始者实繁..(确实很多),能克.(能够)终者盖.(大概)寡。

岂.(难道)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吗)?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深)忧,必竭诚.(诚心)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轻视,看不起)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至亲之人)为行路..(路人)。

虽董.(督察)之以严刑,振.(通“震”威吓)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仁德),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畏惧)惟人;载舟覆.(颠覆)舟,所宜深慎..(深切戒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真的)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警诫),将有作.(建造,兴建)则思知止以安.(使……安宁)人,念高危则思谦冲..(骄..(谦虚)而自牧.(修养),惧满溢傲自满)则思江海下.(居于……之下)百川,乐.盘游(以……为乐)则思三驱以为..(把……作为)度.(限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慎)终,虑壅蔽..(堵塞、蒙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使……端正)身以黜恶..(斥退奸恶小人),恩所加则思无因.(因为)喜以谬.(错误的)赏,罚所及则思无因.(因为)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精选14篇)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精选14篇)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精选14篇)《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篇1【跟踪试题】一. 选择题:1.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木(chang)之长者浚(jun)其泉源b.虑雍(yong)蔽正身黜(chu)恶c.克终者盖(gai)寡董(dong)之以严刑d.垂拱(gong)而治仁者播(bo)其惠2.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b.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c. 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d. 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3.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无以怒而滥刑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山峦为晴雪所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 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项王曰:“沛公安在?”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b.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不求闻达于诸侯今治水军八十万众二. 填空题:5. 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①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惧谗邪,_______________;④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580—643),字_____,唐太宗封之为__________,文集有《_______________》。

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专用文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新序〉二则》同步练习一、文化常识。

1、《谏太宗十思疏》作者魏征字,本文是他(填年号)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

2、《新序》是作者(填人名)采集舜禹以至汉代史实分类编纂而成的一部书。

其所撰《别录》,为我国()学之祖。

二、常见文言实词积累。

1、安:(1)居安思危( ) (2)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3)死于安乐( )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5)先安笔砚对溪山( ) (6)安其所习,毁所不见( )(7)沛公安在( ) (8)安求其能千里也( )2、诚:(1)必竭诚以待下( ) (2)子以吾言为不诚( )(3)诚能见可欲( )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过:(1)带宝剑以过徐君( ) (2)大母过予曰( )(3)其过人也远矣( )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5)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6)主虽过与,臣不徒取( )(7)闻将军有意督过之( ) (8)每一书皆做数过尽之( )4、简:(1)简能而任之( ) (2)及得师鲁手简( )(3)盖叹郦元之简( ) (4)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 )5、进:(1)今死而不进( ) (2)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3)诸军并进( ) (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5)是进亦忧,退亦忧( ) (6)公卿大夫方进于朝( )(7)虽欲言,无可进者( ) (8)推贤进士( )6、克:(1)克终者盖寡( ) (2)攻无不克( )(3)日中而克葬( ) (4)克己复礼( )(5)帝克期至都( ) (6)然性俭克,少恩情( )7、弥:(1)其知弥精,其取弥精( ) (2)马畜弥山( )(3)舍中蓬蒿弥望( ) (4)旷日弥久( )8、善:(1)善始者实繁( ) (2)积善成德( )(3)素善留侯张良( ) (4)此人好生面善( )(5)善罢甘休( ) (6)不如因善遇之( )(7)陈康肃公尧咨善射( ) (8)昔者管子有言,丘甚善之( )9、殷:(1)盖在殷忧( ) (2)累累乎殷如贯珠( )(3)家殷人足( ) (4)熊咆龙吟殷岩泉( )(5)五年而再殷祭( ) (6)曾闪朱旗北斗殷( )10、诸:(1)献诸司城子罕( ) (2)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3)诸如此类( ) (4)告诸往而知来者( )三、常见文言虚词积累,指出下列句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六、指出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之。

附答案:一、贞观(637)刘向目录二、1、(1)安定,安稳(2)安抚,抚慰(3)安逸(4)奉养(5)安置(6)习惯于(7)哪里,疑问代词,表处所(8)哪里,怎么,语气副词,表反问2、(1)真诚(2)真实的(3)果真,如果确实(4)实在,确实3、(1)拜访(2)探望(3)超过,胜过(4)过错(5)犯错误(6)过分(7)加罪(8)次,遍4、(1)挑选,选拔(2)信札,书信(3)简单(4)简慢,轻视5、(1)进献,献上(2)前进(3)进攻,进军(4)超过,超出(5)出仕,做官(6)进用,晋升,任用(7)进谏(8)推荐,举荐6、(1)能够(2)战胜,攻下(3)完成(4)克制,约束(5)严格限定。

常指时日言。

(6)通“刻”,苛刻,刻薄7、(1)愈发,更加(2)满,遍布(3)远(4)久长8、(1)好(2)好事,好的行为(3)友好,与……交好(4)熟悉(5)轻易地,随便地(6)好好地(7)善于,擅长(8)赞许9、(1)深,深厚(2)众多(3)殷实,富裕(4)震动(5)盛大,重大(6)赤黑色10、(1)之于(2)之乎(3)众多,各个(4)第三人称代词三、1、(1)名词,器物的盖子(2)动词,遮盖,掩盖(3)动词,胜过,超过(4)副词,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5)连词,表示推断原因,因为(6)助词,用于句首,引发议论2、(1)连词,表示转折关系(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3)连词,表示顺承关系(4)连词,表示修饰关系(5)连词,表示因果关系(6)连词,表示递进关系(7)连词,表示假设关系(8)代词,通“尔”,你,你的四、1、固,使动用法2、重,大,形作名3、傲,形作动4、作,动作名;安,使动用法5、高危,形作名6、下,名作动7、谗邪,形作名;正,使动用法;恶,形作名8、宏,使动用法9、劳,苦,使动用法10、西,名作状11、色,名作状12、使,动作名13、歌,名作动14、宝,意动用法五、1、介宾短语后置句2、介宾短语后置句3、宾语前置句4、判断句5、判断句6、定语后置句7、省略句8、判断句六、1、当,执掌,主持;神器,指帝位2、景,大3、物,他人;行路,路人4、董,监督5、冲,虚;牧,养6、敬,慎7、聘,古代诸侯间遣使通问8、脱,解;致,送,奉献9、所以,用来……的10、伪,欺诈11、孤,国君自称12、带,挂13、嘉,赞许14、儿子,婴儿15、鄙人,鄙俗的人16、至,极致,至极一、重要成语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比喻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择善而从善始善终文学常识——疏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

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二、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

三、词类活用①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②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⑤形容词用作名词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

惧谗邪谗:说别人坏话的人。

⑥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重要实词】必浚其泉源(浚,疏通)承天景命(景,大)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管理)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将有作(作,兴造。

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则思谦冲以自牧(牧,修养)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简能而任之(简,选拔)四、重要虚词之: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以: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来,表目的的连词虽董之以严刑。

介词,用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来,表目的的连词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介词,因为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假设。

哉: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

表反问语气,呢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表反问语气,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表反问语气,呢所: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山峦为晴雪所洗。

表被动五、特殊句式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介宾短语后置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3.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4.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判断句六、通假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无”通“毋”,不要。

振之威怒(通“震”,威吓)七、一词多义八、翻译下列语句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古代)所有的君王,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百姓,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民,(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君王如果)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如吴越的双方联合;(如果)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5.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新序二则》文言知识整理一、文言实词(一)古音通假(1)顾反则徐君死于楚“反”,同返,返回(二)古今词义变化(1)虽然,吾心许之矣。

虽然,古,虽然如此;今,连词,常与可是、但是连用(2)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廉者,古,方正为廉;今,不贪为廉(3)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带,古,挂;今,词义缩小(4)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聘,古,出使;今,聘请(5)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儿子,古,婴儿;今,男孩子(对父母而言)(6)此吴之宝也,非所以赠也所以,古,用(它)来;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三)词类活用1、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1)徐人嘉而歌之曰歌,唱歌(2)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带,挂(3)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伪,欺诈2、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延陵季子兮不忘故故,故人,老朋友3、名词作状语(1)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西,向西(2)不言而其色欲之色,神色看上去4、名词、形容词、动词使动用法5、名词、形容词意动用法(1)所宝者异也。

报,以……为宝(四)一词多义1、致(1)致使于晋:大,达到(2)于是脱剑致之嗣君:奉献2、为(1)吾为有上国之使:因为(2)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作为3、精(1)其知弥精:精深,精湛(2)其取弥精:精妙,精粹二、文言虚词用法1、之(1)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代词,这里代“剑”(2)此吴之宝也:助词,的2、以(1)带宝剑以过徐君:表承接,相当于而(2)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前,把,用;后,用来(3)我以不贪为宝:把,将3、然(1)虽然,吾心许之矣:这样(2)然其心许之矣:然而,但是三、文言特殊句式(一)被动句(二)判断句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