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单元知识点

第五单元解放战争的胜利(1946年6月—1949年4月)17课内战烽火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愿望,希望通过和平道路,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国民党:背离全国人民的愿望,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阴谋发动全国内战。

一、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日—1945年10月10日)1.背景: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

2.目的----蒋介石:为赢得准备内战时间,欺骗人民毛泽东: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经过: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由延安飞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

4.成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会谈纪要》(又称《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5.《双十协定》内容: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设独立、自主、富强的新中国。

6.重庆谈判意义:①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②《双十协定》签订后,蒋介石再要发动内战,就将处于政治上的被动地位。

二、转战陕北:1、时间:1946年6月。

2、标志: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3、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方针:采取以运动战为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

①指挥者:彭德怀,贺龙②参战军队:西北野战军。

③战术:“蘑菇战术”④重要战役:青化砭、蟠龙镇、沙家店等战役⑤结果: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三、挺进大别山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性事件。

2、1947年夏,刘邓大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开辟大别山根据地,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3、背景:到1947年6月,解放军经过一年的作战,歼敌100余万人,敌我力量发生了显著变化,解放军决定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4、目的:进攻国民党统治区,揭开战略进攻序幕。

第17课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一、教材分析《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 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案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读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案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

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案方法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案情境,采用材料解读、讲授法、启发式教案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

2.教师的教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 课时八、教案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案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高一历史第四单元 第17课 解放战争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高一历史第四单元  第17课  解放战争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高一历史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一)阶段特征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到国内战争地过渡时期。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经过战略进攻阶段和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崩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二)学习重点1.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

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壮大,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实行全球扩张政策,以建立世界霸权。

美国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的基本政策,以发展美国侵略势力和控制中国。

(3)为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后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阴谋发动大规模内战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

(4)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有了较大发展,这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包括各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十分强烈。

以上这些情况表明,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 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①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

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力图避免内战,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② 与国民党举行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使民主力量取得了主动权。

解放战争教案-【通用,经典教学资料】

解放战争教案-【通用,经典教学资料】

《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识: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通过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学习,教会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策略问题。

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况,注意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感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年屈辱的终结,是伟大中华复兴的开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内战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认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回顾民主革命的历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采取策略和方针得到了人民的真正的拥护。

从原因上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从史学的角度理解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必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重庆和谈和三大战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不同方式的努力,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这一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难点:1.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2.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意愿出发,与国民党在重庆谈判。

第17课 解放战争

第17课  解放战争
第17课 解 放 战 争
(1945—1949年)
学习目标
1、了解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国民党全面进攻和 重点进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及渡江战 役。 2、背诵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3、探究重庆谈判的背景、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选择。
自主学习
1、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努力 2、解放战争的三大阶段及主要事件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东北野战军

52万
作用 解放了东北全境, 此后我军总数首次 超过国民党军
奠定了解放长 江以南的基础
解放华北全境, 北平和平解放
三大战役历史意义:
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变国民党军队一百五 十多万人,是战争史上空前的决战,国民党军 队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谈判
外线作战:人民解放军将主力打到国统区,属进攻性质。
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430 万人
130 万人
1946年6月
195 万人
373 万人
1947年6月
280 万人
365 万人
1948年秋
三、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示意图
1948年9月---11月 歼敌47万余人
淮海战役示意图
宿县
杜聿明
渡江战役。
(2015·北京文综·18) 表1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 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 中空白处应该是( )
A.五四大潮的洗礼 B.长征 C.上井冈山 D.重庆谈判
二十 二十三
三十 三十二
四十
目录 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筹建新中国

第课解放战争的胜利掌握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掌握渡江战役及..

第课解放战争的胜利掌握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掌握渡江战役及..

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2.掌握渡江战役及解放南京等史实。

3.总体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时期。

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

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1.三大战役。

2.渡江作战。

●教学难点1.渡江战役的意义。

2.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教学方法1.诗词导入法。

可用关于本节内容的诗词导入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讨论法。

3.图文结合法。

本课两大内容都需结合地图学习,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战争的发展进程。

4.引导分析法。

对于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原因,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5.图表法。

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对相关内容作出归纳,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挂图《三大战役示意图》《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3.《大决战》等影片及相关设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解放战争的前两个阶段——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阶段。

从1946年6月底起,我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敌我力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党中央又根据形势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发动了战略大决战。

1948 年9月,战略决战的第一个大战役——辽沈战役便拉开了序幕,随后提出问题:辽沈战役发生的背景是什么?辽沈战役中共双方的结果怎样,与辽沈战役并称的三大战役中的另外两大战役是什么?导入新课。

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课件:第17课 解放战争

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课件:第17课 解放战争

(1)合作→分裂→再合作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2)再合作→再分裂
轻巧识记——中共中央所在地的迁移情况
概念阐释——“革命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放区” (1)“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大部分革 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2)“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 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 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3)“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 治的区域(“国统区”)。
角度3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史料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的白云观抽签,抽到的是“下下签”,他叹 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抽到的是“上 上签”,道士大为赞叹。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①毛泽东却说: “民意。”② 解读
① 蒋介石夸大了失败的偶然性,未认识失败的真正原因。
[命题探究]
角度1 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重庆谈判的目的
史料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①,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
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
之至。
蒋中正八月十四日
解读 ① 日本投降,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结束。 ② 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和平建国。
胜利的伟大意义。 3.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及
历史意义。
内战的爆发

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1949年北平和谈情景
和谈失败
二、渡江战役
南京
南京解放意味着什么? 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 党政权垮台了
湖口
江阴 江阴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3.右图所示战役是( C ) A.渡江战役 B.百团大战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4.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
①签订《双十协定》 ②平津战役
③解放南京
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④①③② D.④②①③
5. (河南省)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 重大事件,二者的相同点有 ( A ) ①中国共产党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②毛泽东都直接参 与其中③都初步出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结果④都为国 共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6.如果让你穿越时空隧道,回到民国34年,你一定会知 道在这一年发生的一件历史大事( B ) A.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 攻序幕 B.重庆人民庆祝《双十协定》的签订 C.国民党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D.中国军民在抗日战场上展开局部反攻
关门打狗 瓮中捉鳖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猛虎掏心三 大 战Fra bibliotek役战役名称 发起时间 共计歼敌人 历史意义 数 国民党军队 歼灭和 的主力基本 改编敌 上被消灭, 人150多 大大加速了 万人 人民解放战 争在全国的 胜利。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 —11月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主备人任金叶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时间、参战部队、重大事件和意义。

2、把握渡江战役的时间和意义。

3、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从而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1、把握三大战役的名称及渡江战役的概况及意义。

(重点)
2、区分三大战役的作战特点及作用。

(难点)
三、学习过程
1、自主学习(看书完成下列内容,并在书上标划)
⑴辽沈战役的时间、参战部队、指挥者、作战特点、中心城市、结果、意义。

(阅读课本106页-107页)
⑵淮海战役的时间、参战部队、指挥者、地位、结果、影响(阅读课本108
页)
⑶平津战役的时间、参战部队、指挥者、作战特点、结果、意义(阅读课文
108页-109页)
⑷三大战役中,_____和平解放。

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⑸渡江战役的时间、结果、意义。

(阅读课文110页)
2、合作探究(合作才能共赢)
⑴辽沈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我军发动的第一个大战役,为什么我军把战略首役放在东北?
⑵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