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17课 解放战争

合集下载

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认同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态度,认识到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痛苦。
3.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4.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5.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d)结合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4.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形式,检测学生对解放战争知识的掌握程度。
c)情感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投入,了解他们对解放战争胜利的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这段历史。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解放战争是什么吗?这场战争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发学生思考。
3.简要介绍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介绍解放战争的时间背景、国共两党的战略方针。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对国共两党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具体战役的深入分析、战略布局以及解放战争胜利的深层原因理解不够透彻。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存在主观臆断、片面理解等现象,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纠正。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5.观看一部与解放战争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不少于800字。观看纪录片或电影,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场景,增强他们的情感共鸣。

教学设计2:第17课 解放战争

教学设计2:第17课 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一)导入新课蒋介石刚败退到台湾的时,非常困难,一天晚上他孙子饿了翻开饼干就吃,但他妈妈不让他吃,就哭了。

蒋介石知道后就拿饼干给他孙子吃,他孙子说:“还是爷爷最好。

”蒋介石说:“爷爷不好,好的话怎么会带你们到这鬼地方。

”蒋介石时常站在高山上眺望大陆,思考自己抗战胜利后可是威风八面,国内外威信极高,可为什么偏偏在解放战争输给了实力远弱于国民党的共产党。

大家想知道答案吗?今天老师就为大家解答。

以此作为导入部分。

(二)学习新课一、内战爆发(争取和平的斗争)1、主要矛盾:全国人民与美蒋之间的矛盾人民:渴望和平民主民主、和平共产党:建立自由、民主、统一、的国家国民党:内战独裁的方针内战、独裁美国:扶蒋反共策略2、重庆谈判原因:国民党:①迫于舆论压力②拖延时间做内战准备共产党:争取和平,揭露蒋的假和平阴谋时间:1945.8.28—10.10成果:签订《双十协定》,其内容:意义:共产党:表明和平诚意,扩大影响,取得政治主张。

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再发动内战将陷于政治被动3、全面内战的爆发粉碎全面进攻战略防御:(1946.6—1947.6)粉碎重点进攻我们知道一场战争不是说随便就爆发的,一定是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了,才会走向战争。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抗日战争,中国取得了胜利,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基本解决了,但另一个矛盾却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什么说他是主要矛盾呢,我们来看一下抗战胜利后国内外各方的状态。

首先来看一下中国人民,在抗日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芙蓉和平日子,因此……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的利益,早在1945年春中共七大上,就提出了希望建立一个……所以结合全国人民与中共的态度来看,他们是渴望和平与民主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国民党,在抗日以前,蒋介石就妄图消灭共产党,而抗日结束后,他就更加坚定奉行独裁内战的方针,阴谋发动内战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1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1
4.阐述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如新中国的成立、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请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解放战争胜利的多元原因。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回顾解放战争前的国内外形势,分析国民党政府的政策、共产党的策略等,阐述解放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详细讲解解放战争的主要过程,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的经过、特点和意义。
3.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如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的支持、战士们的英勇奋斗等,强调正义必然战胜邪恶。
2.尊重历史,尊重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先烈,传承革命精神。
3.坚定信仰,坚信正义必然战胜邪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有初步的了解。然而,由于解放战争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加之初中阶段对此部分内容的涉及有限,学生对解放战争的深入了解尚显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图片,如人民解放军战士英勇奋战、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等,引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关注。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反映的是哪个时期的历史吗?这场战争为什么会爆发?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吗?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解放战争。
4.简要介绍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重大战役及其意义。
2.结合教材内容,对《双十协定》、《五四指示》等重要历史文件进行解读。
1.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引导他们深入探讨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和困惑,通过典型案例、实证数据等手段,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
3.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理性的观点。
4.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5.观看一部关于解放战争的纪录片或电影,如《大决战》、《解放》等,结合课堂所学,分析影片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等内容,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观点鲜明,感悟深刻,字数在800字左右。
请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重查阅相关资料,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质量,按时提交。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提高。
4.通过学习解放战争时期的人物事迹,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崇高的品质和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初步的了解。但在具体细节、深入分析和辩证思考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的影响,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存在片面性。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7课解放战争}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7课解放战争}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三、教学策略
2.设计相关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解放战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3.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4.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请问同学们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哪些了解?解放战争是如何发生的?
2.解放战争的过程:详细介绍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部署、战斗经过和战果。
3.解放战争的意义:阐述解放战争对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讲述彭德怀、林彪等将领的英勇事迹,以及普通战士的奉献精神。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解放战争中最令他们印象深刻的一场战役或人物。
3.持续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解放战争相关的书籍、影视作品等,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的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1.结合时事热点,提高学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提出与当下时事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使他们对解放战争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这种结合时事热点的教学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解放战争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1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重大事件。首先,阐述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外形势,分析国共两党政治主张的分歧和军事力量对比。接着,讲述解放战争过程中的重大战役,如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分析这些战役的时空背景、战略意义和影响。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入剖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这一胜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会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如图片、视频、文献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对解放战争相关历史事件的梳理,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祖国,珍惜革命先辈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2.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尊重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具备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解放战争中,哪个战役对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2.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哪个原因你认为最重要?
3.解放战争胜利对新中国的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观点和讨论成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1.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将解放战争与之前所学的近现代史知识进行有效衔接,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2.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1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1
2.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与解放战争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深入挖掘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解放战争的相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实践能力。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回顾学习内容,总结收获,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分享心得和感悟,提高自我调整和提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完解放战争的主要内容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题目为:“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解放战争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可以围绕战争背景、战役特点、历史意义等方面展开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激发他们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讨论中的收获和感悟。其次,我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强调解放战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最后,我将对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认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将以一个问题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吗?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场战争——解放战争。”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解放战争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环节,我将结合教材内容,系统讲述解放战争的起因、过程、主要战役和战争意义。在讲述过程中,我会穿插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视频短片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战争场景,增强他们的直观感受。同时,我会运用生动的例子和故事,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和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案

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案

第17 解放战争教学案第17解放战争教学案标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复习内容:内战的全面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复习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复习难点:深入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自主学习一、内战的面爆发:背景:蒋介石的“假和平、真内战”:原因:重庆谈判:①目的:争取,揭露美蒋阴谋。

②时间:194年8月底~194年10月10日。

③结果:签订《》:和平建国,坚决________,召开________,保证_______等。

对和_________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政治协商会议:①时间、地点:1946年初,。

②结果:通过了有利于的政协协议。

2概况: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战况:①人民解放军采取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

②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两大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几个月后,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战略反攻:947年6月,__、_______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2.战略决战:辽沈战役:①时间:年9月,辽沈战役首先打响。

②战况: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解放。

11月初,解放军乘胜攻下。

③战果:解放_全境。

淮海战役:①解放军以为中心先后歼灭_兵团和___兵团。

②国民党“剿总”副司令杜聿明率军弃徐州南逃,解放军迅速将其包围,于年1月发起总攻,全歼敌军。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平津战役:①部队:__解放军和解放军。

②解放军攻克张家口、天津后,________接受改编,1949年1月__和平解放。

意义:①三大战役共歼敌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0多万人,从战争的规模和战果上看,在___战争史乃至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

②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北平谈判:背景:战场上的溃败,迫使在1949年元旦发出“”声明;在新年献词中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人教版(必修)第1模块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周庄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备课组执笔人唐洪杰【从容说课】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斗争情况。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

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克服困难,坚持敌后抗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发展壮大了力量。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发动了全面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三年解放战争,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经过战略反攻和决战,最终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识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中共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的举措;中共七大;抗战胜利和中共力量的发展。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爆发和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进攻;土地改革;战略反攻和决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国共和谈;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2、技能: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及抗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为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的目的和意义。

运用:探究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抗日战争的恶劣环境中发展壮大的原因;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矛盾分析、问题探究、实践体验、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敌后抗战,是争取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因而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发展了力量。

2、中国共产党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教学重点】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巩固;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国共两次和谈。

【教具准备】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地图、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如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几百万军队,最终赢得了全国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这就是我们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推进新课】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反抗外来侵略唯一的一次彻底胜利,今年也是抗战胜利60周年,全国各地都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纪念活动。

抗日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抗战初期从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日本大举进攻,中国处于战略防御;从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中日双方处于战略相持阶段;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中国取得抗战的胜利。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积极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并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所领导的抗日力量迅速发展,形成了敌后抗战的大好局面。

一、在抗日烽火中成长壮大1、抗战初期中共领导全面抗战:(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合作探究】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组成了统一战线,那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进行具体努力促成合作实现的?组成的统一战线名称是什么?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诚意,最终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全面抗战路线【合作探究】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是制定了什么抗战路线?与国民党的抗战路线有何不同?为什么?两条战线各有何影响?1937年8月,中共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国民党实行的片面抗战路线:不发动群众,只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

原因: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能够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害怕人民群众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

影响: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接连失利,丧师失地。

(3)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合作探究】在全面抗战路线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人民进行抗战的?具体情况如何?有何作用?在全面抗战路线的指导下,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称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晋察冀根据地是八路军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注意陕甘宁边区不属于敌后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秋,八路军、新三军共创建了十多块抗日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得到了初步发展。

(4)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合作探究】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目的、内容和意义如何?目的:驳斥国民党内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为人民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内容:指出中国既不会速胜,也不会亡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

同时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强调人民战争的重要性。

意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道路。

2、抗战相持阶段,中共坚持敌后抗战:1938年秋,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抗战的形势更为艰难、复杂。

日本侵华方针改变:将进攻重点放到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后战场;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

国民党的投向分裂活动日益严重,多次掀起反共高潮。

中国共产党在极为严峻的形势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进行敌后抗战,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百团大战:【合作探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进行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有何历史意义?为振奋人民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机,争取形势好转。

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华北发动,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2)、中共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的举措【合作探究】中国共产党为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的胜利采取了哪些举措?有什么历史意义?背景:日军的“扫荡”,国民党军队的封锁,使抗日根据地出现极端困难的局面。

内容:在民主政权中,团结各阶级、阶层;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

意义:克服了严重的困难,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根据地和抗日武装得到进一步发展。

(3)、中共七大【合作探究】中共七大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最重要的一次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有哪些重要内容?意义如何?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内容: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制定了抗战胜利下党的任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意义: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3、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

经过八年抗战,中国共产党已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坚持敌后抗战,赢得人民信任,发展壮大了力量。

【合作探究】本课测评1.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是怎样发展壮大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民族统一战线;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论持久战》为中国人民指出抗战的正确道路;开辟了抗日根据地;英勇抗击日军,取得了平型关和百团大战等战役的胜利;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召开了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中日民族矛盾转变为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

蒋介石集团坚持其独裁内战的政策,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

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与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通过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粉碎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动。

二、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胜利:1、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1)重庆谈判【合作探究】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为什么要进行重庆谈判?结果怎么样?有何意义?原因:国民党方面,迫于国内外求和平、反内战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中共方面,为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

结果:经过谈判,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意义:使蒋介石以后再要发动内战,就将陷于被动地位。

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合法地位问题,虽然中共做出了巨大让步但仍未达成协议,体现了蒋介石消灭中共的根本意图。

(2)政协会议: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经过激烈讨论,通过了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2、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合作探究】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标志是什么?初期战况如何?国民党很快撕毁了政协决议,发动了全面内战。

1946年夏,以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为标志,全面内战爆发。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面对强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此后又成功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进行的重点进攻。

3、战略反攻和决战:(1)土地改革:【合作探究】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什么土地政策?有什么作用?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可靠的保证。

(2)战略反攻与战略决战:【合作探究】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抓住时机进行战略反攻与战略决战的?意义如何?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经过一年作战,使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战略决战。

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在国共北平和谈破裂后,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推翻国民党政权。

4、解放战争胜利(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合作探究】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1949年春,在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