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骨筋膜室综合症

合集下载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骨筋膜室是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构成。

骨筋膜室内的肌肉、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创伤骨科领域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和医生都构成严重的威胁,一旦发生并延误诊治将造成灾难性后果,这在某种意义上说骨筋膜室综合征比骨折本身的医疗风险更大。

因此,作为一名创伤骨科医生要对其有足够的重视。

病因:1.骨筋膜室容积骤减(l)外伤或手术后敷料包扎过紧。

(2)严重的局部压迫:肢体受外来重物或身体自重常时间的压迫。

2.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1)缺血后组织肿胀:组织缺血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液体渗出、组织水肿、体积增大。

(2)损伤、挫伤、挤压伤、烧伤等损伤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增加、组织水肿、容积增加。

(3)小腿剧烈运动,如长跑、行军。

(4)骨筋膜室内出血,血肿挤压其他组织。

病理:骨筋膜室的壁坚韧无弹性,当内容物体积增大或室的容积减少,使室内压力增加,循环受阻,造成室内肌肉、神经缺血、缺氧。

因缺血、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进一步增强,液体渗出增加,组织水肿严重、室内压力进一步增加,形成恶性循环,如不及时处置将发生:1.频临缺血性肌挛缩在严重缺血早期,肌肉尚无坏死或少量坏死,若此时立即进行治疗,重建血液供应,可避免发生大量肌肉坏死,恢复后不影响肢体的功能。

2.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持续以致有较多的肌肉坏死。

此时开始治疗,恢复血液供应尚可恢复,但由于肌肉坏死较多,虽经纤维组织修复,但将发生瘢痕挛缩及神经损坏,发生特有的畸形——爪形手、爪形足。

3.坏疽缺血不能纠正,大量肌肉发生坏死,已无法修复,只能截肢否则会发生严重并发症,可危及生命。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频临缺血性肌挛缩阶段或稍稍重些。

前壁骨筋膜室内组织正常压力为12kPa(9mmHg)当压力升至866kPa(65mmHg),组织内的血循环完全中断。

骨筋膜室综合症

骨筋膜室综合症

临床表现
1 2
症状
早期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活动障碍等,随 着病情加重,出现肌肉坏死、神经麻痹等症状 。
体征
患肢出现张力增高、感觉异常、肌力减弱或消 失、被动牵拉试验阳性等体征。
3
检查
需要进行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如X线、CT 等)和电生理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02
病理学特征
骨筋膜室的构成
骨筋膜室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一系列密 闭腔隙,其中容纳肌肉、神经和血管等重要组织结构。
VS
特点
骨筋膜室综合症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病 情重的特点,常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 肢体肿胀、疼痛、活动障碍等症状,严重 者可出现肌肉坏死、神经麻痹等严重后果 。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常见的病因包括骨折、创伤、长时间受压、缺血、代谢性疾 病、药物过量等。
发病机制
当骨筋膜室内的压力增高到一定程度时,会压迫血管、神经 和肌肉等组织,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和功能障碍。随着病情 加重,肌肉缺血逐渐加重,最终导致肌肉坏死和神经麻痹。
骨筋膜室的构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可能因各种原因导 致其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理生理过程
当骨筋膜室内的压力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会压迫其中的血 管、神经和淋巴管等重要结构,导致血液供应减少、神经 受压和淋巴回流受阻等病理生理过程。
这些病理生理过程进一步加剧了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症状和 体征,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
血管损伤
血管损伤常表现为肢体远端苍白或发绀,可有搏动性疼痛,应与骨筋膜室综合征进行鉴别 。
04
治疗与预防
治疗方法
01
紧急处理
一旦怀疑或诊断为骨筋膜室综合症,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包括解除

最新骨科考试题库

最新骨科考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1、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四肢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组织因急性严重缺血而发生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好发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2、病理性骨折:由于骨骼疾病如:骨髓炎、骨肿瘤导致骨质破坏,受轻微的外力作用即发生骨折称病理性骨折。

3、石膏综合征:石膏背心固定术的病人,因上腹部包裹过紧,影响进食后胃的容纳和扩张功能,可导致腹痛、呕吐。

胸部石膏包裹过紧,可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

4、压疮: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软组织溃烂和坏死。

5、关节脱位:骨的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6、牵引:是骨科应用较广泛的的治疗方法,是利用适当的持续牵引力和对抗牵引力达到整复和维持复位。

7、骨折: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的中断。

8、腰椎间盘突出症:指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刺激或压迫马尾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1、骨折的一般症状是疼痛和压痛、局部肿胀和瘀斑、功能障碍。

2、皮肤牵引适用于老年及小儿患者的四肢骨折,重量一般不超过5kg,时间一般为2—4周。

3、骨科病人中常见的肢体畸形有足下垂畸形、膝关节屈曲畸形、髋关节屈曲畸形肩内收畸形。

4、骨盆骨折的并发症:腹膜后血肿、盆腔内脏器损伤、膀胱或后尿道损伤、神经损伤。

5、化脓性关节炎好发于髋关节和膝关节。

6、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处理原则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7、运动系统理学检查按望、触、动、量顺序进行。

先查健侧、后查患侧先查病变远处、后查病变进处。

8.根据骨折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

9、骨折病人进行急救时应掌握一般处理、伤口包扎、妥善固定、迅速转运原则。

10、牵引复位包括骨牵引和皮牵引。

11、脊柱结核的局部症状与体征是疼痛、脊柱畸形、寒性脓肿及窦道、截瘫。

12、四肢发育畸形中最常见的是先天性髋脱位,临床按其脱位程度分为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髋关节脱位,三型。

13、骨折的专有体征是畸形、反常活动、骨擦音和骨擦感。

骨筋膜室综合征张邦学

骨筋膜室综合征张邦学
骨筋膜室综合征
目录
• 骨筋膜室综合征概述 •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 •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防 •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案例分析
01
骨筋膜室综合征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于骨、骨间膜、 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 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产生的症状。
特点
多见于前臂和小腿,常由创伤或慢性 积累性劳损引发,导致骨、骨间膜、 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 肌肉和神经急性缺血。
职业治疗
理支持
对于因伤病导致的心理问题,提供心 理支持和辅导,帮助患者克服困难和 障碍。
04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防
预防措施
保持正确的姿势
合理运动
避免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如长时间弯腰 、久坐等,应适时进行伸展活动,缓解肌 肉紧张。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增强肌 肉力量和柔韧性,预防肌肉拉伤和撕裂。
修复与重建手术
对于严重损伤或断裂的肌肉、肌腱、韧带等 组织,需要进行修复或重建手术。
神经修复手术
对于神经损伤,需要进行神经修复手术,恢 复神经功能。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
通过物理因子治疗,如电刺激、超声 波等,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
康复训练
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如肌肉力量 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恢复肢体 功能。
疾病或家族史。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的患部是否有肿胀、 压痛、肌肉萎缩、感觉异常等 症状,以及关节活动是否受限 。
影像学检查
通过X线、CT或MRI等影像学 检查,观察骨骼、肌肉和软组 织的结构变化,以辅助诊断。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液生化检查,了解肌酶 、肌红蛋白等指标是否异常。

2015 骨筋膜室综合症

2015 骨筋膜室综合症

骨筋膜室综合症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宋晓征2015年7月骨筋膜室综合征概念:骨筋膜室综合征(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OCS)是由于外伤引起四肢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导致肌肉、神经缺血、坏死,临床表现为剧烈疼痛、相应肌肉功能丧失的一种骨科严重并发症,常见于前臂和小腿。

若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可迅速发展为坏死或坏疽,造成肢体残废,甚至危及生命。

(一)病因、病理肢体中骨与筋膜组成的间室是发病的结构基础。

间室中组织压升高是造成该征的病理基础。

1.解剖基础筋膜间室是由固有筋膜、肌间隔和骨三部分组成的骨纤维鞘,内含肌肉、血管和神经等组织。

由于筋膜间室在组织上是封闭的,又缺乏扩张性,室内容积不能有伸展性,在组织高压情况下,容易造成缺血,引起综合征。

四肢肌肉神经血管等软组织均位于筋膜间室中。

但上臂与前臂、大腿与小腿的筋膜间室有较大差别。

上臂分为前、后两组大腿分为前、内及后三组都是单一骨,间室内肌肉肿胀时,有向周围扩散余地,压力增高不会太多,发生缺血机会少。

前臂及小腿为双骨,骨间膜坚厚,筋膜也较厚,形成较强韧的筋膜鞘管 前臂分为掌侧和背侧两个间室前臂掌侧间室由骨间膜与筋膜所形成的鞘管更坚韧,无扩展余地,前臂肌层又较厚,故伤后很易发生筋膜间室综合征。

图前臂掌侧和背侧筋膜间室小腿小腿分胫前、外侧、胫后深及浅四个间室其中尤以胫前及胫后深由骨间膜与筋膜所形成的鞘管更坚韧,无扩展余地,胫后肌层又较厚,故伤后很易发生筋膜间室综合征。

图小腿胫前、外侧和胫后深、浅筋膜间室小腿外侧间室为单骨,胫后浅间室离双骨及骨间膜较远,故发生机会较少。

三角肌筋膜间室、臂筋膜间室、手和足筋膜间室均有类似的解剖特点,故也可发生此综合征。

病因凡可以引起筋膜间室内组织压升高的因素都可以成为致病原因。

组织压增高由两方面因素促成,其一是间室容量减少,其二是间室内容物体积增加。

这两方面因素又各自可由多种原因造成。

外科护理名词解释 骨筋膜室综合征

外科护理名词解释 骨筋膜室综合征

外科护理名词解释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Compartment Syndrome)指的是肌肉组织周
围骨筋膜室内压力急剧增高,从而导致血液供应受限,引起组织缺血和缺氧的病理过程。

骨筋膜室通常指的是四肢的肌肉组织周围由骨、肌肉和韧带形成的包膜结构。

骨筋膜室综合征常见于肢体受伤或手术后,如骨折、挤压伤、手术创伤等情况。

主要症状包括肢体疼痛、压痛、压迫感、活动困难和感觉减退等。

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脉搏减弱或消失、肌力减弱或丧失、皮肤苍白或发绀等表现。

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方法包括手术减压、利用止痛药物和抗炎药物缓解症状、应用局部冷敷或温敷来缓解疼痛等。

早期诊断与治疗非常重要,因为若骨筋膜室综合征严重而未得到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组织坏死、感染和肢体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

骨筋膜室综合征[专业参考]

骨筋膜室综合征[专业参考]
三角肌筋膜间室、上臂筋膜间室、手和足 筋膜间室均有类似的解剖特点,故也可发 生此综合征。
专业参考
9
2.病因
引起筋膜间室内组织压升高的因素多为外 伤或挤压。
组织压增高由两方面因素促成,其一是间 室容量减少,其二是间室内容物体积增加。
专业参考

1、筋膜室内容物体积骤增 (1)肢体创伤骨折后出血、水肿 (2)严重软组织挤压伤 、挫伤 (3)肢体血管损伤(断裂、痉挛、栓塞) (4)肢体血管损伤修复后, 反应性肿胀及再 灌注损伤。(通透性↑↑)
专业参考
14
(3)被动牵拉受累区远端肢体时,产生剧烈疼痛, 这是该征早期的可靠体征。
(4)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 先出现肌肉无力,进 一步发展则可致完全丧失其收缩力。受累神经支 配区的感觉异常,表现为感觉过敏、减退或消失。
(5)脉搏 肢体远端脉搏在早期可不减弱,因此 脉搏存在不能否定本综合征的存在。脉搏消失和 肌肉坏死挛缩为本征的晚期表现。
只要具备上述5项中的3项即可确诊,同时也 具备了手术切开减压的指征。且不可等到 循环障碍和神经功能障碍的体征均明显时 方确诊和手术。
专业参考
19
(四)预防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形成,是一连续的进行 性的病理过程,对于挤压伤和严重创伤者, 应立即给予护理干预处理。
伤后怀疑本征者,应松解一切敷料及外固 定物。因为只要肌肉组织处于肿胀或受压 状态,即会发生微循环减弱,就会发生缺 血、缺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重者将发 展为骨筋膜综合征。
神经:30min----神经功能障碍 6h ----不完全坏死,部分功能障碍 12h/12-24h后-----永久性功能障碍。
专业参考
12
(二)全身病理变化:
1)低血压和休克 软组织的坏死--析出大量血浆和体液--渗出毛细血 管--低血压和休克。

骨筋膜室综合征康复

骨筋膜室综合征康复

骨筋膜室综合征5P征及临床表现:
典型的5P征(疼痛、苍白、无脉、麻痹、感觉异常) 1.疼痛,最早,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创伤后持续性剧烈疼痛, 进行性加剧。被动牵拉痛是该病早期最敏感的指标,提示 肌肉已经发生明显缺血。 2.肢体擦皮肤苍白,血液供应被中断后会表现为肢体远端缺 血而出现皮肤苍白 症状。 3.肢体远端脉搏消失,如尺桡动脉扪不清,手指肉肤温度降 低。 4.肌肉麻痹,肢体肿胀严重导致肌肉活动障碍,出现肌肉麻 痹现象。 5.感觉异常,神经严重缺血导致肢体远端感觉功能异常。
康复评定
1.观察有无肢体肿胀、肌肉萎缩、局部瘢痕、皮肤颜色改变,触诊肢端动脉搏动有无明显减弱等。 2.关节活动范围评定:用手判断伤后关节障碍程度以及康复治疗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 3.肌力评定:徒手肌力检查法进行,还可以使用特殊器械进行肌群的等张肌力测定及等速肌力评定 4.肢体围度测量:可以发现有无肌肉萎缩或肢体肿胀,注意与对侧对比。 5感觉功能评定:针刺觉、触觉、温度觉、两点辨别觉等 6.疼痛评定:通常用VAS法评定疼痛的程度 7.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可用Barthel指数等评价 8.生活质量评定:可用SF-36生存质量量表等评价
手法治疗及运动疗法
按摩与牵引;被动活动;主动活动;肌力和耐力训练;作业疗法;感觉训练; 夹板支具等。运动疗法可牵拉伸展挛缩的肌肉、韧带和关节囊,部分变性的肌 肉组织在应力作用下,增加胶原纤维弹性,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残存肌细胞 恢复功能,同时保持关节活动度。主动活动还可促进淋巴和静脉回流,消除水 肿,增强肌力,使瘢痕粘连减少到最小程度。作业疗法可训练肢体的灵活性和 协调性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是由骨、骨筋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 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缺血而产生的一系 列综合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骨筋膜室综合症
骨筋膜室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创伤并发症,发生在肢体特定的筋膜间隙内,由于间隙内容物的增加导致压力增高,进而导致间隙内的肌肉、神经或血管发生
进行性的缺血性坏死,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症状。

本文将对骨筋膜室综合症进行客
观完整的名词解释。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3篇《名词解释骨筋膜室综
合症》,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词解释骨筋膜室综合症》篇1
骨筋膜室综合症是一种早期综合征,是肢体骨筋膜间隔区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因急性严重缺血造成的一种病变。

该综合症通常发生在肢体创伤后,由于创伤导致筋膜间隙内的内容物增加,进而导致压力增高,使得间隙内的肌肉、神经或血管发生进行性的缺血性坏死。

病人通常会出现高度肿胀、被动活动疼痛剧烈、主动活动障碍、动脉搏动不清、减弱、皮温降低、感觉出现异常等症状。

在严重情况下,骨筋膜室综合症可能会导致肢体坏死和截肢。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治疗通常需要积极的手术治疗,即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

该手术通常是在麻醉下进行的,通过切开皮肤和筋膜,减轻筋膜室内的压力,使得肌肉、神经和血管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

在术后,病人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恢复肢体的功能。

骨筋膜室综合症是一种严重的创伤并发症,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名词解释骨筋膜室综合症》篇2
骨筋膜室综合症是一种紧急疾病,通常由于上肢或下肢骨折引起的骨筋膜室压力过高而导致。

骨筋膜室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一个小腔隙,当压力过大时,会压迫里面的神经血管,导致肢体远端的供血障碍和剧烈的疼痛。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肢体的缺血性坏死。

治疗通常需要立即进行手术切开减压。

症状包括苍白、异常感觉、无脉、部分丧失运动功能和疼痛等。

诊断需要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来确定,治疗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

《名词解释骨筋膜室综合症》篇3
骨筋膜室综合症是一种临床急症,通常由于创伤、骨折、肌肉痉挛、水肿等原因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进而引起神经、肌肉、血管等组织的缺血、缺氧和坏死。

该症状通常表现为疼痛、肿胀、麻木、运动障碍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肢体缺血性坏死等危险情况。

治疗上主张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以切开减压、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为主要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