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1
历史——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文化

文字:1,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2,金字: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
3,小篆:秦统一后,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字体,同时隶书开始出现。
4,楷书和行书:东汉时期出现。
思想:1,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希望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主张“为政以德”,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死后,弟子们将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
2,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诸子百家”中最著名的有儒家、道家、法家(以战国末期韩非为代表,提倡法治)、墨家(以战国时期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兵家(以春秋晚期孙武为代表,其乃兵家鼻祖,著《孙子兵法》)等。
宗教:1,佛教:源于印度,西汉传入中国中原地区。
佛教宣传“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让人忍受现实的痛苦,因此,很快被统治者提倡和扶植。
2,道教: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产生于东汉,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了统治者长生不老的欲望,推动力道教的发展。
文学:1,唐诗:唐诗是我国诗歌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2,宋词:词在宋代成为主要文学形式。
杰出词人有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
3,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罗贯中。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
《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唱片神话小说,成书于明朝中期,作者吴承恩。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成书于清朝,作者曹雪芹。
史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作者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
2021-2022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单元过关检测(一)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Word版含解析

单元过关检测(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
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
”材料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态度是()A.尊儒抑法B.抑儒尚法C.抑儒抑法D.尊儒尚法解析:选D据材料“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和“无本者不立”可知并非抑儒而是尊儒,据材料“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和“无末者不成”可知并非抑法而是尚法,D项符合题意。
2.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韩非却主见“唯法为治”。
将二者揉为一体,奠定后世传统治国理念基础的是()A.荀子提倡“隆礼至法”B.董仲舒创立“新儒学”C.韩愈提出“复兴儒学”D.朱熹宣扬“格物致知”解析:选B荀子虽然融合了法家思想,但其思想并没有奠定后世传统治国理念的基础,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不仅融合了法家思想,还推动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故B项正确;韩愈提出的“复兴儒学”与题干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朱熹宣扬“格物致知”属于理学的内容,也与题干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3.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消灭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解析:选B“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所提出的思想主见,该思想将儒家与法家的观点相融合,故B项正确。
4.《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非攻B.以民为本C.以德治国D.公正至上解析:选D本题主见以德、劳等为依据选贤举能,故D项正确。
5.《春秋决狱》中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
但董仲舒依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
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孝治天下、儒家独尊B.原心定罪、以礼入法C.德主刑辅、以人为本D.纲常为主、刑法为辅解析:选A据材料“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和“但董仲舒依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可知材料主要涉及法治,并不能说明孝治天下、儒家独尊,故A 项错误。
专题12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和科技文化

知识整理
考点三
宋明理学
概念: 背景: 理 开创者: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并称 学 “北宋五子” ①周敦颐、邵雍:运用系统的思辨,将宇宙的 创 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 立 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 ②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严格 五 主张 区分、天、道、性、心等概念。是理学中唯物 主义的杰出代表 子 ③程颢和程颐:合称“二程”,确定了理学的 ) 最高范畴“天理”;认为“仁”是“天理”的 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
疑难突破
一、对百家争鸣的全面认识 1、形成的原因 (1)在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 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 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 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 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知识整理
早 期 儒 学
考点一 百家争鸣 生平: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提出“仁”与“礼”学说,主张建立礼 政治 乐文明的社会 主张 仁: 内涵:“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 实现方法: “忠恕” 礼: 内涵:维护 “周礼”,主张贵贱有序 实现方法:克己复礼; “正名” 二者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 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
知识整理
理学创立(五子) 理学的成熟(朱熹)
理 学 的 发 展 陆 王 心 学
概念:吸取佛教禅宗思想,形成指以陆九渊和王守 仁为代表的理学,属主观唯心主义 生平:南宋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 ①核心命题:“心即理也”,意思是本 陆九渊 心即天理 主张 ②提出“发明本心”,主张在人生日常 处直接体悟理 ③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思想文化

❖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 2008 年5 月12 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距震 中不足15公里的岷江上著名水利枢纽工程(如右图) 基本完好。它两千多年来始终发挥着分洪、灌溉和 运输的巨大作用。主持修建这项综合性防洪灌溉工 程的是:
❖ A.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管仲
❖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 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
❖ 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 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翻译了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并带到欧 洲,孔子学说开始西传。到目前,全球已建成的孔子学院有140 所。当年传教士翻译的这部著作应是
❖ A.《离骚》 B.《论语》 C.《道德经》 D.《孙子兵法》
❖ D.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 2、右图是某电视剧中出现的一块匾额。匾额题 字中“仁”的思想源自哪一学派?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 3、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 A.“为政以德” C.“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D.“法治”
❖ 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 “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在联合国大厅悬挂着一则孔子名言,被认为是处理国家间往来的 至高准则。这则名言是
❖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某校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百家争鸣”一课后,结合课 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围绕着如何遏制校园内“损害公物” 行为进行分组讨论,产生了若干观点。这些观点虽然都 有一定的道理,但其中哪个组的观点更为合理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古代的文艺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古代的文艺一、四大发明:1、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2、印刷术:①唐: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3、火药: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
火炮、火箭、突火枪等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4、指南针:①战国:司南②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③13世纪:传入欧洲二、书法艺术1 汉字起源和演变: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2 书法艺术发展1、秦汉小篆、隶书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兰亭序》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二、绘画艺术1、起源:新石器时代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4、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5、宋代:山水画兴起;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6、明清:八大山人木刻版画、年画等三、文学(一)诗歌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2、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3、汉赋:司马相如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
关汉卿《窦娥冤》(四)小说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2、宋代:话本3、明清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代表作品: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五)戏曲1、原始-汉唐:傩舞2、两宋:南戏3、元代: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4、清代:京剧。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今天我要为大家写一篇关于古代中国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的文章。
古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其主流思想和科技文化对于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您介绍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和科技文化,以及它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主要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
这些思想体系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孝道、仁爱和社会秩序,认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道家思想则主张追求自然之道,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过度干预会破坏自然的平衡。
墨家思想强调爱与利的统一,提倡公平和平等,反对战争和暴力。
这些思想体系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和道德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也非常发达。
在古代,中国有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等。
这些发明为中国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造纸术的发明使得中国能够大规模生产书籍和文献,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学术的繁荣。
指南针的发明与利用,使得中国的航海和贸易发展迅速,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国家之一。
火药的应用使得中国在战争中具有巨大的优势,成为世界上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书籍的印刷和传播提供了高效、快速的方式,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教育的普及。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和科技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主流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的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儒家思想的孝道观念使得中国有着强大的家族观念和社会凝聚力。
同时,主流思想对于道德和价值观的塑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中国社会具有了独特的文化特点。
其次,科技文化的发展促使了古代中国的繁荣和进步。
科技发明对于中国的农业、工业和贸易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照明灯和农具的发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火药的发明为中国的军事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得中国在战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思想及其历史价值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科学技术发展的国家之一,其科学技术思想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贡献巨大,给世界科技进步和文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思想及其历史价值进行探究。
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思想在古代中国大量的文化成果中,科学技术思想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的认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思想在物质的认识上,得到了相当的成就。
先秦时期的自然哲学家们就通过对世界万物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许多对于物质性质的认识,包括众所周知的五行学说以及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是由先秦时期的哲学家所提出的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认为世界万物基本上可以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而阴阳学说则是另外一种对于世界的解释方式,认为万有都可以分成阴和阳两个相对立的方面,同时,这两个方面之间又存在着一种相互转化的关系。
2、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在技术的发展方面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形成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
古代中国最早的发明之一是造纸术,早在汉朝时就已经出现。
造纸术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古代世界的文化历程,也在后来的科技领域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古代还发明了火药,这一发明在战争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为制造其他更为复杂的射击武器和工具奠定了基础。
另外,古代中国还发明了许多其他的技术,如指南针、编钟、印刷术、冶铁术、灯笼、壶、碗、天文仪器等等。
这些技术不仅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实质上的便利,也为后来科技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3、实践经验的总结与传承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思想还体现在对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传承上。
在古代中国,很多技术知识都是口传心授,一代代传承,通过这种方式不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总结。
在一些古代书籍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珍贵的技术资料和经验总结,如《农政全书》、《齐民要术》等。
这些资料不仅对于古代社会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也为后来的人类科技发展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料。
中国古今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科技文化

中国古今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科技文化●主干知识整合一、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出现原因各个诸侯国在混战的局面下要求政治改革,以便在相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各种理论的指导。
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使各个学派得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
封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天文学、数学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基本认识百家争鸣,实际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被打破,需要思想理论的重新认识,百家争鸣就是思想领域对种种历史、现实问题斗争的反映。
这一潮流的出现,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思考讨论法家主张“法治”,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依法治国”有何区别和借鉴意义?提示:法家主张的“法治”思想,实际上是封建信条,服从于君主专制的需要,是控制人民的工具;而当今倡导的“依法治国”,维护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保证的是基本民主权利,实现的是人民的基本权利。
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一方面在健全法制,另一方面需加大执法力度,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变迁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演变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春秋末期产生,其创始人为孔子,提倡“仁”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西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提出“大一统”思想,董仲舒倡导“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儒家思想至此成熟,成为历代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
宋元时期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
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其正统地位动摇。
“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毁灭性打击,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3.概括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命题规律】:本专题讲述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成就。
该部分内容对当今的个人修养塑造、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是历年高考重要的命题内容。
纵观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试题,该专题以选择题与材料题形式出现。
从命题内容看:孔子与老子、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宋明时期的基本内容和影响、明清进步思想家的主张和特色及影响、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和实践等是高考重要的知识点。
从命题形式看: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考查基本思想主张;比较分析不同思想家思想主张;以思想家的名言警句设置背景考查具体的思想家;古今中外相关内容的联系比较;将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起来,体现古为今用特色;将思想主张、科学技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联系起来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等都是高考重要的命题角度。
【方法突破】:1.把握两条基本线索: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与中国传统科技成就。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经历了如下阶段:①春秋战国时期,是产生与发展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冷落,代表人物是孔孟。
②秦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压制,典型事件是董仲舒。
③汉代儒学改造时期,儒学处于独尊地位,代表人物是董仲舒。
④宋明时期儒学转型和成熟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依然如故,代表人物是朱熹、王守仁。
⑤明清之际的批判继承,儒学遭怀疑,代表人物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2.把握四个方面:一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和构建基本的知识结构体系;二要注意把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评价;三要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体现其意义;四要注意阅读相关著作,扩大知识面。
3.掌握五项重点内容:一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的主张;二是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三是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和地位;四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和历史影响;五是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数学、医学、农学及其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4.学生应重点比较分析以下五方面的问题:儒学与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蒙运动的差异;深刻分析中国传统科技辉煌的原因及其近代科技落后西方的原因。
【单元知识结构】::天文学成就:数学成就:农学成就:医学成就:四大发明:一.孔子与老子(一)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1.思想核心:“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2.政治思想:“为政以德”, 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3.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把探讨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4.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其本人的历史价值:被推崇为圣人,受后人景仰。
(二)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1.哲学思想:①“道”是抽象的概念,是凌驾于天之上的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并可互相转化;这种转化是通过“守静”来实现的,不需要条件。
2.政治学说:“无为而治”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拨打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二)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荀子1.孟子的思想:①仁政学说: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民贵君轻;尊王贱霸②性善说③利义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孟子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孟子》成为四书之一②被称为“亚圣”3.荀子的思想:①天命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性恶论:人性本恶;后天教育可使人由恶向善③政治思想:“礼法并施”“王霸兼用”4.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①被视作儒家异端②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1.墨子的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葬”2.墨子思想的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庄子的思想主张:1.“齐物”:世间万物本质是相同的2.“逍遥”:对事物的变化采取旁观、超然态度;方法:“无所恃”3.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4.在文学、美学方面的建树(五)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1.韩非子的思想主张: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2.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1.《孙子兵法》2.吴起与《吴子》:文德与武备并重、教戒为先3.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造势、人的作用(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大一统(一)汉初的黄老之学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兴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3.社会地位: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处于统治地位4.主要内容: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5.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6.作用: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7.汉武帝时衰落原因:①主观上黄老之说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②客观上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即董仲书的新儒学。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2.新儒学基础:天人感应学说;①君权神授②要实行仁政3.新儒学的影响: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学(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三家思想互相渗透。
3.志存高远的儒学志士吸收儒、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程朱理学——(开创:二程;集大成者:朱熹)1.内容:①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③存天理,灭人欲2.历史地位:①宋朝被斥为“伪学”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③明中期失去“匡时济世”的追求。
(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思想主张:①“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即通过内心的反省以求理。
2.王阳明思想主张:“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天理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
(四)宋明理学的评价:1.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2.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五.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一)异端思想家李贽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②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③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②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③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天理的存在。
④提出男女平等思想(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1.思想主张:①经世致用②工商皆本③君主专制批判④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2.评价: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六.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一)天文学成就:1.观测天象①商朝最早的日食记录②春秋最早的慧星、哈雷慧星的记录③战国最早的天文学专著---《甘石星经》④战国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⑤汉代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2.天文仪器:①秦汉时期已发明了“浑仪”,是观察天象的仪器。
②张衡:水力浑象仪,是观察和演示天象的仪器;地圆学比欧洲早1000年;地动仪③僧一行:黄道游仪,确实恒星位置;测出子午线长度;时历》(二)数学成就: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③东汉:《九章算术》④南朝:祖冲之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⑤旷世奇才朱载堉,第一次以精密的计算为基础,构筑起一套科学的音律体系。
(三)四大农书:①《齐民要求》南朝,贾思勰,第一部完整农书②《农桑辑要》元代,最早的官修农书③《农书》元代,王祯,重点在生产工具的改革④《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介绍西方水利技术(四)医学成就:①春秋战国: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②西汉《黄帝内经》:现存的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③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辩证施治的医疗原则。
④东汉神医华佗发明麻沸散,创“五禽戏”⑤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药物学发展基础⑥《唐本草》第一部由政府篇写的药物学专著⑦唐药王孙思邈《千金方》方剂⑧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药物学最高成就(五)1.造纸术:①西汉纤维纸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③作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延续和传播2.印刷术①现存最最的印刷品,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②北宋毕昇,活字印刷术③13世纪传入朝鲜,后传入欧洲。
④作用:对欧洲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乃至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巨大的影响。
3.火药:①唐孙思邈《丹经》硫磺伏火法②唐末用于战争宋用于狩猎、采矿等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④作用:为欧洲资产阶级确立统治产生巨大影响4.指南针:①战国的司南②北宋人工磁体指南针,用于航海③13世纪传入欧洲④作用:对地理大发现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