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林风眠简介
林风眠生平

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一个农民家庭。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
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他于20岁赴法勤工俭学。
先在法国蒂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高等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
后来隐居于上海淡泊名利,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理事。
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林风眠赴法留学期间,对中西艺术发展深有感触。
他先入第戒国立美术学院,受教于院长、雕塑家杨西施,学习素描。
不到半年,林风眠的素描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杨西施很为赞赏,便介绍林风眠到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拜在著名的画家哥罗孟门下学习。
林风眠在1963年2月17日在《新民晚报》上发表的《回忆与怀念》一文中提到:“有一天杨西施特地到巴黎来看我,叫我拿作品给他看。
准知他看了很不满意.批评我学得太肤浅了。
他诚恳地然而也是严厉地对我说‘你是个中国人,你可知道你们中国的艺术有多幺宝贵的、优秀的传统啊!你怎么不去好好学习呢?去吧!走出学校大门,到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去,到那寓饶的宝藏中去挖掘吧……你要做一个画家,就不能光学绘画,美术门类中的雕塑、陶瓷、木刻、工艺什么都应该学习。
要像蜜蜂一样,从各种花朵中吸取精华,才能酿出甜蜜来。
’”林风眠留学期间的创作,意识内涵是多向的,其中不乏遥远的幻想。
林风眠

• 1937年,是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杭州 国立艺术院向西南转移,并与北平艺专合 并,身心俱疲的林风眠辞职离开,从此渐 渐退出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主流。 •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打击迫害,为自保, 把自己珍藏的三千张画,亲手一张张泡到 浴缸里,站在上面踩烂。后因为与同乡叶 剑英(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搭救,所以 幸免。
• 英国牛津大学著名学者苏立文曾说:“林风眠在 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已是世界公认 的”。而由林风眠首创的“方纸布阵”画法,源 自宋代“小品”和后来的册页,却饱含画家对生 活的思索和向往。他突破传统国画构图的立轴和 横卷形式,在方形的框架中描摹丹青,弱化了绘 画中的时间因素,呈现出一种平衡稳定的静态美。 他创作山水风景题材,追求的主要是宋画的自然 意境,比较特殊的是他用个人与天俱来的细腻观 察,营造诗情般的意境,并非完全依赖写生。在 林风眠风景图式里,总是带有浓厚的个人情绪与 理想性格,其中西湖的垂柳,意境可谓最富抒情 诗意的。
林风眠
• 林风眠原名凤鸣。1900年11月22日生于广东梅县,
1991年8月12日卒于香港。出身民间艺术世家,18 岁时赴上海,一年后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入第戎美 术学院,后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并游学德国柏林。 留法期间与留法同学组织霍普斯会,从事现代美术 活动。1925年冬回国,任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兼 教授,后又任国民政府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 1928年创立杭州国立艺术院,任校长兼教授。抗日 战争爆发后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主任委员。50年代 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文化大革命 期间遭受迫害,1977年出国探亲,两年后定居香港。
• 中国画真正走向现代与林风眠的探索与开 拓是分不开的。他在探索过程中,由比较 关注水墨和传统,渐渐倾向于关注现代和 色彩,逐渐形成了“林风眠格体”的彩墨 画。林风眠研究并吸收印象派以及立体主 义、表现主义、野兽派等西方现代绘画的 方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如皮影、民间 瓷绘的造型、线条及汉代画像砖的神韵, 刻画风景、静物、花卉、禽鸟、仕女人物 等,创造出中西贯通的艺术语言 .
林风眠

林风眠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林风眠生于广东梅州市梅县区,自幼喜爱绘画。
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
林风眠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5年返国,20至25岁是在欧洲度过的。
1920至1923年,他相继在迪戎美术学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素描、油画。
1923年赴德国游学。
在德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作品,计有《柏林咖啡室》、《渔村暴风雨之后》、《古舞》、《罗朗》、《金字塔》、《战栗于恶魔之前》、《唐又汉之决斗》等。
据林文铮的回忆、遗存图片和部分经林风眠校阅过的《林风眠先生年谱》(朱朴编)的记述,可知《柏林咖啡室》、《渔村暴风雨之后》是以德国见闻和生活感受为主题的。
前者描绘柏林一咖啡馆近景,画面人影浮晃,诸饮者在招呼、对谈、嬉笑。
笔触奔放,光色交辉,使人想起马奈的《女神游乐厅的酒吧间》。
一位研究者说《柏林咖啡室》是画家“目睹富豪之骄奢淫逸,感慨德人精神之消灭,灵魂之堕落,”故作之。
另一位研究者说此画是“反映德国人在战后复苏中欢快情绪的”。
从画作印刷品看,此画确描绘了欢乐情绪,画家的主观意欲如何,似难作十分肯定的回答。
《渔村暴风雨之后》,画的是暴风雨后,渔家妇女在海边等待归舟的情景:人们面向大海站立,外表的平静正掩盖着内心的不安和紧张。
视觉效果的戏剧性,对平凡劳动者命运的深切关心,是这件作品的特色。
此画曾挂在杭州艺专的校长室内。
50多年后,林风眠的学生李霖灿还清楚记着它的“沉重而凝实的黯然色调”和画中女子“在海边翘首天际”的情态及整个作品的“笔触、气魄、神采”!。
《古舞》“描绘希腊少女之晨舞”;《克里阿巴之春思》“描绘埃及女王思慕罗马古将,抚琴悲歌于海滨”;《罗朗》“取材于雨果之咏史诗,描写法国中古血战图”;《金字塔》“描写黄昏白翼天女抚琴于斯芬狮”;《战栗于恶魔之前》、《唐又汉之决斗》,“取村干拜伦叙事诗之作”。
清寂骛影——林风眠人物介绍

1
作者简介
2
作品风格
3
作品赏析
清寂骛影——林风眠
先欣赏几幅作品
1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林风眠(1900.11.22— 1991.8.12)
林风眠,原名林凤鸣,广东梅县人 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 顾问,常务理事
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 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 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 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品赏析
背景中,垂阵线条切割构成墙面与窗户,左右两个‘十’字与撑满画幅的大圆勾勒出窗前的窗架和圆桌
倒置的梯形竖立于圆形的左半侧,从底部白网纹样判断,应为半束于侧的窗帘
简化为各种几何形体组合的对象,交错并置于桌案上:扁圆的水果与圆形仙人掌,于上下分别紧贴 中心轴线左右
菱形的陶罐与竖方形的盆栽,呈左右水平陈列
而方形的构图,对于色彩、光影 、透视等元素的重视,都已经透 露出他此后山水画创作的端倪
作品赏析
创作于1952年的《仙人掌、彩 陶与静物》,是目前林风眠传世 作品中少数有年代纪录的早期静 物精品,更是他自50年代初起, 对立体主义实验性表达的关键创 作,标志其对中国水墨画形式表 达的革新进入至一个全新的境界
作品赏析
中西美学的至臻凝炼
《白衣仕女》
《白衣仕女》采林氏典型的‘方形布阵’构图,大面积的黑白刷笔 ,将背景垂直分隔成具有明暗变化的三等分,流丽的线条和半 透明的阴影赋予画面一种光色照射下的逆光情境,为端坐于前 的白色仕女注入一股静幽柔美的空灵感。两笔弯眉、两画凤眼 、一点文鼻、两笔晕染而出的樱嘴薄唇,一个长笔勾勒的椭圆 脸型,用笔娴熟自信。流动的线条,浸透了艺术家的情思,同 时又率领着画中的色块,从线转到面,从实体转到空间,勾勒 仕女丰润的身姿及薄纱的轻盈,显示出艺术家是在对画中人物 有了充分理解之后加以提炼才可到达纯熟、自信的表达境界
林风眠“中西调和”

林风眠“中西调和”林风眠,原名林炳世,字风眠,号西湖叟、湖心居士,号为寓意着他被西湖吟风摄受,因而得名。
他是近现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收藏家、文化学者,人称"近代文人第一"。
林风眠被誉为"百技难出一人",他不仅在绘画、书法、收藏方面有一定造诣,而且在思想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的观点在当代也很有现实意义。
林风眠的绘画作品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技法与西方式的透视构图、光影表现相结合。
他注重画面的层次感和线条的流畅性,同时兼顾了中国画的意境内涵。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西方绘画元素,画面中的色彩运用丰富多样,明暗对比强烈,构图明快流畅,给人以一种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兼具西方绘画艺术特点的感觉。
他曾经说过:“我画画融合了中西的精华,大胆地追求东西方绘画最高境界的融会贯通,这是画坛新风。
”林风眠的书法作品同样注重中西融合,他在书法方面的创作也非常独特。
他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书法的技法和精髓,还融入了西方书法的笔法和形式。
他的书法作品秀丽大方,带有一种现代气息,既有传统中国书法的神韵,又有西方书法的简洁明快,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他自己曾经说过:“我在中国的书法创作上,力求融合中西文化精华,带来一种新的审美体验。
”林风眠在收藏方面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收藏品融合了东西方的精髓,汇聚了中国古代艺术品和西方艺术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收藏风格。
他常说:“收藏也是一门艺术,要学会欣赏和琢磨,要有审美的眼光和鉴定的能力。
”他的收藏品中既有中国古代的绘画、书法、瓷器等,也有西方的绘画、雕塑、家具等,这些收藏品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也为他的艺术观念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林风眠的思想观点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他提出了“中西合璧”的文化理念,认为中西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他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主张在交流中学习借鉴,达到合作共赢,实现中西文化的和谐发展。
林风眠

百科名片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
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中文名:林风眠别名:林凤鸣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广东梅县出生日期:1900年逝世日期:1991年8月18日毕业院校: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代表作品:《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目录人物简介生平经历作品作品内容人物评价主张中西结合为中国绘画做出的贡献林风眠艺术园追悼作品特点创作背景晚年创作艺术特色市场价格收藏价值风眠体林风眠贡献人物简介生平经历作品作品内容人物评价主张中西结合为中国绘画做出的贡献林风眠艺术园追悼作品特点创作背景晚年创作艺术特色市场价格收藏价值风眠体林风眠贡献展开编辑本段人物简介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
编辑本段生平经历19岁赴法勤工俭学。
他先在法国蒂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林风眠珍贵照片集(4张)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高等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
后来隐居于上海淡泊名利,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理事。
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编辑本段作品《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编辑本段作品内容林风眠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
林风眠

渔村
∗ 林风眠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 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 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并 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 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林 风眠经常描绘一些风景画题 材。 ∗ 这件《渔村》作品可以明显 这件《渔村》 看到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影 画中的用色, 响。画中的用色,蓝与黄的 配置,简单的构图, 配置,简单的构图,轻松的 描绘,寥寥几笔却意境尽显, 描绘,寥寥几笔却意境尽显, 无不体现出作画者超凡的功 是林风眠难得之作。 力,是林风眠难得之作。
林风眠的作品
∗ 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 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 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 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 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 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 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 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 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 合的理想”的画家。 合的理想”的画家。 ∗ 受到学界泰斗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成为我国第 受到学界泰斗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 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 国立艺术院( 一所高等艺术学府 国立艺术院 学院前身)的首任院长。 学院前身)的首任院长。 ∗ 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主张 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 “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 广纳人才。 广纳人才。 ∗ 培养出李可染、吴冠中、王朝闻、艾青、赵无极、 培养出李可染、吴冠中、王朝闻、艾青、赵无极、 赵春翔、朱德群等一大批艺术名家。 赵春翔、朱德群等一大批艺术名家。
谢谢!
林风眠 介绍
∗ 林风眠(1900—1991)现代画家、美术教育 林风眠( )现代画家、 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 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 爱绘画, 岁赴法勤工俭学 岁赴法勤工俭学。 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蒂戒 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 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 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高等美术学校深造。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 年回国后出任北 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林风 年林风 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 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 (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 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风眠于70年代定 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风眠于 年代定 居香港, 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 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 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 得极大成功。 得极大成功。
林风眠——中国画家

林风眠——中国画家林风眠介绍中文名:林风眠别名:林凤鸣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广东梅州市梅江区出生日期:1900年11月22日逝世日期:1991年8月12日毕业院校: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代表作品:《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逝世地点:香港港安医院贡献:创建国立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自幼喜爱绘画。
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
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1991年8月12日10时,因心脏病、肺炎并发症,病逝于香港港安医院,享年91岁。
林风眠(1900—1991),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广东梅县白宫镇阁公岭村人。
出生于贫农之家。
父伯恩,兼做石匠,工于宋体碑文。
风眠幼时,即喜爱绘画,中学时代,其习作常受老师的称赞。
1917年梅州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学院。
1918年参加勤工俭学赴法留学。
因其家境清贫,曾得到毛里求斯华侨团体旅毛林风眠集义会的资助。
1920年入读法国迪戎(DIJON)国立美术学院。
不久又转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并在巴黎各大博物馆研习美术。
1925年参加巴黎国际装饰艺术展览会。
是年冬回国,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教务长及西画系主任等职。
1926年春在北京艺专举办个人画展。
1927年任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28年创办杭州西湖国立艺术学院,任院长。
次年,组织“亚波罗”社,出版“亚波罗”杂志。
1931年率艺术教育考察团赴日本考察。
抗日战争期间,曾执教于重庆国立艺术学校。
抗日胜利后,在杭州西湖国立艺术学院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美协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委员。
1977年定居香港。
先后在法国、巴黎、日本、中国台北举办个人画展;1989年梅州客家联谊会成立庆典时将其70年代以来的作品80余幅,在梅州大会堂展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家林风眠简介
林风眠,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
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
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林凤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
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
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
他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
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
他的作品总有一种淡淡的哀怨和孤寂,而正是这种哀怨和孤寂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审美情趣的悲剧美。
这与画家本人颠簸曲折的一生有关。
抗战期间,林风眠辗转西南,生活清苦,每天面壁作画,极力试图打破传统绘画程式。
1950年林风眠辞去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之职,迁居上海南昌路的一幢法国式的二层楼房里,专门从事绘画求索。
不久,法籍妻子携女离国,他孑然一身,过起略似重庆大佛般的生活。
除了美协组织他到农村、山区、渔场深入生活外,他就闭门作画,每天子时已过,邻居总能看到林风眠画室里的亮光。
十几个春秋过去,艺坛几乎忘记了林风眠,然而这正是他的艺术黄金时代,“林风眠格体”在寂寞耕耘中臻于炉火纯林凤眠作品-高士青。
50年代,他的艺术更受到贬抑,生活拮据,每月只得上交两幅画以换取一点儿生活费。
10年动乱期间,面对一次次抄家,无奈之中的林风眠将其数十年的心血千余张精心之作浸入浴缸,从抽水马桶中冲出去。
80年代,在其晚年又在香港过着隐居般的生活。
老人的头发几乎全部脱落了,人老了但艺术却不老,他的画色彩更热烈、笔墨更放纵、韵味更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