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
林风眠生平

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一个农民家庭。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
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他于20岁赴法勤工俭学。
先在法国蒂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高等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
后来隐居于上海淡泊名利,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理事。
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林风眠赴法留学期间,对中西艺术发展深有感触。
他先入第戒国立美术学院,受教于院长、雕塑家杨西施,学习素描。
不到半年,林风眠的素描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杨西施很为赞赏,便介绍林风眠到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拜在著名的画家哥罗孟门下学习。
林风眠在1963年2月17日在《新民晚报》上发表的《回忆与怀念》一文中提到:“有一天杨西施特地到巴黎来看我,叫我拿作品给他看。
准知他看了很不满意.批评我学得太肤浅了。
他诚恳地然而也是严厉地对我说‘你是个中国人,你可知道你们中国的艺术有多幺宝贵的、优秀的传统啊!你怎么不去好好学习呢?去吧!走出学校大门,到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去,到那寓饶的宝藏中去挖掘吧……你要做一个画家,就不能光学绘画,美术门类中的雕塑、陶瓷、木刻、工艺什么都应该学习。
要像蜜蜂一样,从各种花朵中吸取精华,才能酿出甜蜜来。
’”林风眠留学期间的创作,意识内涵是多向的,其中不乏遥远的幻想。
林风眠写的关于人生漂渺离复离四句诗词

林风眠,原名林秉民,是我国近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书法家。
其诗作以清新、洒脱、含蓄、婉转著称,被誉为“风雅之神”。
他笔下的诗句传达着人生的酸甜苦辣,深深触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中关于人生漂渺离复离的四句诗更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林风眠的这四句诗出自他的《己亥杂诗》中,表现了对人生离别的感慨和思考,字里行间透露着对世事沧桑的洞察与领悟。
下面我们就来分别解读这四句诗,并探讨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1.阮鑑逃樵翁,羸马避渔翁。
这两句诗描绘了人生中不同阶段的离别与彷徨。
逃避的阮逃和避渔的羸马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面临的是社会现实和生计的压力,不得不在离别与辗转中奔波。
这实际上暗示了人生中离别的种种境遇,让人不禁为之感慨。
2.都城迢遰归,虞翁岂赦信。
这两句诗则意味着离别之后的思念与苦痛。
当离别成为了过去,悠悠的怀念和无尽的思念仍萦绕在心头,让人难以释怀。
虞翁赦信更体现了在人生的世俗中,面对宿命和命运的束缚,离别所带来的痛苦是无法得到真正释怀的。
3.露溪多味草,长桥长岛旧。
这两句诗则呈现了时间的流逝与岁月的更迭。
生命如同溪水般流淌,过往如同长桥长岛般悠远,人们与自然共同面对岁月的冲刷,留下的只有情感与回忆。
这也预示着人生中离别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痛苦,更是对时间和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4.宾舍几年泪,何伤新友认。
最后两句诗则表现了人生中离别的人情冷暖。
宾舍中几年的泪水洒遍离别之情,但是新友的认同和理解却能够让人内心感到慰藉和温暖。
这也意味着人生中的离别并非终点,新的开始和新的朋友也许能够填补内心的空虚和悲伤。
林风眠的这四句诗词以其简洁的文字,却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情感。
它不仅仅描绘了离别的哀愁,更反映了生命的积极和向上的一面。
它鼓舞着人们在面对离别时能够以一种宽广的眼界来理解和接纳,同时也激励着人们在离别后能够积极面对新的生活挑战。
正是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离别的深刻思考,使得林风眠的这四句诗词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林风眠在上海美专的印痕

1917年前的上海图画美术院林风眠(1900—1991),广东梅县人,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美术教育重要奠基者,中国“中西融合”艺术理想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纵观其一生,他与上海的缘分,如同一幅绵长的画卷,彼此牵涉时间长达数十年。
1919年,年轻的林风眠从上海踏上了前往欧洲的求学之路,六年后盛誉而归,首站便是回到上海。
抗战时期,他的足迹又曾多次辗转于上海。
1951后,他再从杭州返回到上海,继续在这片艺术沃土上耕耘,隐居长达27年之久。
1977年后,选择寓广益曾今可.从艺术说到刘海粟与徐悲鸿[J].转引自新时代,1933(3)-5、6:7.曾今可.从艺术说到刘海粟与徐悲鸿[J].转引自新时代,1933(3)-3:7-9.上海画报[J ].1932-10-1(833).转引自平西报,1934-5-30(3).见李金发回忆:"后来他在刘海粟那里读了很短的时期(与徐悲鸿一样,始终不愿提起曾为刘学生;其实不过在美专注册求学,刘并不是他的直接老师.奈何很多人喜欢说,某某是我的学生,以自高身价)."转引自李金发《林风眠与我》。
见无名氏.林风眠秘辛(上)[J].中国台北:中央日报·中央副刊,2001-5-21(18).见五中周刊(廿周年纪念专号)[J].1931 -89: 29-30.鲜于浩.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稿[M].四川:巴蜀出版社, 1994-10 :335.见"林风眠"又改自何时?李金发在《林风眠与我》中回忆1921年在蒂戎(DIRON )美术学院学习经历时称: "最可纪念的,那时我们提倡改换俗气的名字,林凤鸣的改成风眠,文铮改成闻铮,纪标的改成既漂……"(中国香港:祖国,1956(15)-11:18.)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档案史料丛编第三卷:恰同学年少(上)[M].上海:中西书局,2013-12:184.期的探索与成长,从而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更全面、立体的林风眠形象。
清寂骛影——林风眠人物介绍

1
作者简介
2
作品风格
3
作品赏析
清寂骛影——林风眠
先欣赏几幅作品
1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林风眠(1900.11.22— 1991.8.12)
林风眠,原名林凤鸣,广东梅县人 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 顾问,常务理事
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 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 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 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品赏析
背景中,垂阵线条切割构成墙面与窗户,左右两个‘十’字与撑满画幅的大圆勾勒出窗前的窗架和圆桌
倒置的梯形竖立于圆形的左半侧,从底部白网纹样判断,应为半束于侧的窗帘
简化为各种几何形体组合的对象,交错并置于桌案上:扁圆的水果与圆形仙人掌,于上下分别紧贴 中心轴线左右
菱形的陶罐与竖方形的盆栽,呈左右水平陈列
而方形的构图,对于色彩、光影 、透视等元素的重视,都已经透 露出他此后山水画创作的端倪
作品赏析
创作于1952年的《仙人掌、彩 陶与静物》,是目前林风眠传世 作品中少数有年代纪录的早期静 物精品,更是他自50年代初起, 对立体主义实验性表达的关键创 作,标志其对中国水墨画形式表 达的革新进入至一个全新的境界
作品赏析
中西美学的至臻凝炼
《白衣仕女》
《白衣仕女》采林氏典型的‘方形布阵’构图,大面积的黑白刷笔 ,将背景垂直分隔成具有明暗变化的三等分,流丽的线条和半 透明的阴影赋予画面一种光色照射下的逆光情境,为端坐于前 的白色仕女注入一股静幽柔美的空灵感。两笔弯眉、两画凤眼 、一点文鼻、两笔晕染而出的樱嘴薄唇,一个长笔勾勒的椭圆 脸型,用笔娴熟自信。流动的线条,浸透了艺术家的情思,同 时又率领着画中的色块,从线转到面,从实体转到空间,勾勒 仕女丰润的身姿及薄纱的轻盈,显示出艺术家是在对画中人物 有了充分理解之后加以提炼才可到达纯熟、自信的表达境界
《春晴》作者林风眠简介

《春晴》作者林风眠简介一、生平:林风眠(1900—1991),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生于广东梅州市梅县区,自幼喜爱绘画。
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
从本质上说,林风眠是一位纯真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他既缺乏活动家所需要的对变化着的环境有灵活的应变力,也没有要主持画坛、令群英拜服的领袖欲。
他对于艺术教育是充满热情的,但既然在这块地盘上已难以发挥热力,他就毅然且安然地专心于创作。
而且,融合东西方艺术,是他早在巴黎求学时期就已确定的奋斗方向,能寂寞耕耘也正中下怀。
二、画风及内容:静物是林风眠40年代晚期至60年代最爱画的题材:大多画瓶花、盆花、玻璃器皿、杯盘、水果等。
在这一些静物作品中,他探索构图、色彩、线描与色光的结合;探求水墨与水粉、东方神韵与西方形式的统一。
在形式求索背后,是对美和生命活力的无穷追求。
观赏这些静物,犹如面对一处宁静而灿烂的“桃源”,一片充满情和爱的光焰,一个变化着感觉、心境和情绪的内在世界。
在中国艺术家中,还没有人能把静物画得如此丰富、精致,如此具有心理性。
50年代以后,戏曲人物成为林风眠喜爱的绘画题材。
作品中无意流露的东西,远比他说出的意识到的多。
他一再描绘舞台上的关羽、红娘等,已经袒示了他的选择和意向;而他最多画的《宇宙锋》,把赵高与女儿的对峙,画作一丑一美、一黑一白的对照,不只出于形式的需要,也出自爱憎的投射。
他有时把赵女和哑奴以明亮的色调画在前面,而把赵高和赵高式的脸谱作为动荡不安的背景,使人感到比舞台表演更丰富的涵意。
林风眠早期的水墨画还有灵动飘逸的特色,后来渐渐转向沉静与孤寂,即便那些热烈浓艳的秋色或和煦明媚的春光,也带有此种特色。
当然,林画的孤独感并不是空虚感,也不同于佛家说的空茫境界,更没有现代西方画家如契里柯、达利作品中那种荒诞式空漠;换言之,它只是一种寂寞,一种独自欣赏世界的自足的寂寞。
三、艺术理想:徐悲鸿、林风眠和刘海粟等,都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林风眠“中西调和”

林风眠“中西调和”林风眠,原名林炳世,字风眠,号西湖叟、湖心居士,号为寓意着他被西湖吟风摄受,因而得名。
他是近现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收藏家、文化学者,人称"近代文人第一"。
林风眠被誉为"百技难出一人",他不仅在绘画、书法、收藏方面有一定造诣,而且在思想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的观点在当代也很有现实意义。
林风眠的绘画作品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技法与西方式的透视构图、光影表现相结合。
他注重画面的层次感和线条的流畅性,同时兼顾了中国画的意境内涵。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西方绘画元素,画面中的色彩运用丰富多样,明暗对比强烈,构图明快流畅,给人以一种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兼具西方绘画艺术特点的感觉。
他曾经说过:“我画画融合了中西的精华,大胆地追求东西方绘画最高境界的融会贯通,这是画坛新风。
”林风眠的书法作品同样注重中西融合,他在书法方面的创作也非常独特。
他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书法的技法和精髓,还融入了西方书法的笔法和形式。
他的书法作品秀丽大方,带有一种现代气息,既有传统中国书法的神韵,又有西方书法的简洁明快,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他自己曾经说过:“我在中国的书法创作上,力求融合中西文化精华,带来一种新的审美体验。
”林风眠在收藏方面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收藏品融合了东西方的精髓,汇聚了中国古代艺术品和西方艺术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收藏风格。
他常说:“收藏也是一门艺术,要学会欣赏和琢磨,要有审美的眼光和鉴定的能力。
”他的收藏品中既有中国古代的绘画、书法、瓷器等,也有西方的绘画、雕塑、家具等,这些收藏品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也为他的艺术观念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林风眠的思想观点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他提出了“中西合璧”的文化理念,认为中西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他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主张在交流中学习借鉴,达到合作共赢,实现中西文化的和谐发展。
林风眠作品赏析

林风眠作品赏析
林风眠(761-817),字子虚,号松林若老,京兆(今山东临淄)人,唐代文学家、诗人,经学家、哲学家,文化艺术家。
他是一位具有特殊文化影响力的学者,其影响传承至今。
他的文学作品集中体现了他多种文艺审美的哲学思想。
作为唐代诗人,林风眠的主要诗歌作品包括《松林百科》、《桃花源记》以及《宣和集》。
他的诗歌篇章描绘出一幅生活在山水间的画面,充满着灵性高远的思想。
林风眠在诗中表达了对山水美景的崇高赞美,诗中有着浩然正气和宁静自在的感觉。
此外,他还经常在诗作中张扬自己的思想,尤其是他对宗教信仰的热诚,以及对君主的敬仰。
林风眠的文化艺术作品也展现出他多才多艺的特点。
他的书法作品,如《松林若老》和《字传》,都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清新秀雅,灵动优美。
此外,他的绘画作品《松花宝镜》也具有异常的艺术美感。
除了以上更多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之外,林风眠也是一位卓越的哲学家和经学家。
他深刻体悟了许多古典哲学理念,如《老子》《庄子》《易经》等,并以其独特的宇宙观以及精深的道学思想开拓了唐代新的哲学理论。
他的思想影响了晚唐文人,后世对他的学术思想也表示了赞赏。
总之,林风眠是一位丰富多彩的文学家、诗人、经学家、哲学家和文艺艺术家,其影响传承至今。
他不仅创作了许多精彩优美的诗歌,还积极引领唐代文化精神,创造出自己的独特的审美观,对新唐文艺艺术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我们研究学习林风眠的作品时,应从
经典真经中汲取精神,从其美学思想中发现令人惊叹的绝妙,从其文艺艺术的作品中体会他的精神情操,从中受益良多。
林风眠

百科名片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
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中文名:林风眠别名:林凤鸣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广东梅县出生日期:1900年逝世日期:1991年8月18日毕业院校: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代表作品:《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目录人物简介生平经历作品作品内容人物评价主张中西结合为中国绘画做出的贡献林风眠艺术园追悼作品特点创作背景晚年创作艺术特色市场价格收藏价值风眠体林风眠贡献人物简介生平经历作品作品内容人物评价主张中西结合为中国绘画做出的贡献林风眠艺术园追悼作品特点创作背景晚年创作艺术特色市场价格收藏价值风眠体林风眠贡献展开编辑本段人物简介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
编辑本段生平经历19岁赴法勤工俭学。
他先在法国蒂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林风眠珍贵照片集(4张)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高等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
后来隐居于上海淡泊名利,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理事。
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编辑本段作品《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编辑本段作品内容林风眠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风眠
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林风眠生于广东梅州市梅县区,自幼喜爱绘画。
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
林风眠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5年返国,20至25岁是在欧洲度过的。
1920至1923年,他相继在迪戎美术学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素描、油画。
1923年赴德国游学。
在德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作品,计有《柏林咖啡室》、《渔村暴风雨之后》、《古舞》、《罗朗》、《金字塔》、《战栗于恶魔之前》、《唐又汉之决斗》等。
据林文铮的回忆、遗存图片和部分经林风眠校阅过的《林风眠先生年谱》(朱朴编)的记述,可知《柏林咖啡室》、《渔村暴风雨之后》是以德国见闻和生活感受为主题的。
前者描绘柏林一咖啡馆近景,画面人影浮晃,诸饮者在招呼、对谈、嬉笑。
笔触奔放,光色交辉,使人想起马奈的《女神游乐厅的酒吧间》。
一位研究者说《柏林咖啡室》是画家“目睹富豪之骄奢淫逸,感慨德人精神之消灭,灵魂之堕落,”故作之。
另一位研究者说此画是“反映德国人在战后复苏中欢快情绪的”。
从画作印刷品看,此画确描绘了欢乐情绪,画家的主观意欲如何,似难作十分肯定的回答。
《渔村暴风雨之后》,画的是暴风雨后,渔家妇女在海边等待归舟的情景:人们面向大海站立,外表的平静正掩盖着内心的不安和紧张。
视觉效果的戏剧性,对平凡劳动者命运的深切关心,是这件作品的特色。
此画曾挂在杭州艺专的校长室内。
50多年后,林风眠的学生李霖灿还清楚记着它的“沉重而凝实的黯然色调”和画中女子“在海边翘首天际”的情态及整个作品的“笔触、气魄、神采”!。
《古舞》“描绘希腊少女之晨舞”;《克里阿巴之春思》“描绘埃及女王思慕罗马古将,抚琴悲歌于海滨”;《罗朗》“取材于雨果之咏史诗,描写法国中古血战图”;《金字塔》“描写黄昏白翼天女抚琴于斯芬狮”;《战栗于恶魔之前》、《唐又汉之决斗》,“取村干拜伦叙事诗之作”。
这些作品,充满了对古代和神话世界的向往,歌咏的是神奇的爱情和英雄主义,激荡着青年画家的诗情和幻想。
其时,林风眠遇德籍奥地利姑娘罗达(Von·Roba)。
她是出生在一个大家族的孤儿,毕业于柏林大学化学系。
两人一见钟情,但受到许多阻力。
这些作品所洋溢的热烈、憧憬、抒情乃至淡淡的忧郁,不免与画家的爱情背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即使在咏古抒怀的描画中,
也寄托着一种动荡起伏的情绪。
1923年初创作的《摸索》是一幅巨构(2X4.5米),着意表现思想家们在摸索人生的路。
中国《艺术评论》记者杨铮曾于1924年在巴黎采访了林风眠,他寄回国的专讯里说《摸索》“全幅布满古今伟人,个个相貌不特毕肖而且描绘其精神,品性人格皆隐露于笔底。
荷马蹲伏地上,耶稣之沉思,托尔斯泰折腰伸手,易卜生、歌德、梵高、米开朗琪罗、沙里略等皆会有摸索奥谜之深意,赞叹人类先导者之精神和努力”。
这件作品在斯特拉斯堡的中国美术展览会上展出后,受到各界观众的注意和称赞,并入选1924年的巴黎秋季沙龙。
探索人类和人生的出路与目的,本是哲学家、诗人和艺术家面对的永恒主题。
从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到欧洲寻求真理的许多留学生,思考这一课题完全合乎情理。
林风眠珍贵照片集1924年在斯特拉斯堡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会上,林风眠提供的作品最多,《东方杂志》26卷16号曾著文介绍说:“新画中殊多杰作,如林风眠、徐悲鸿诸君,皆有极优之作品,尤以林风眠君之画最多最富于创造价值。
不独中国人士望而重之,即外国美术批评家亦称赏不止。
”这一年创作的中国画《生之欲》与《摸索》一同人选秋季沙龙,并参加了次年的万国工艺博览会。
该画借鉴高剑父的画法,描绘大小四只虎,从芦苇中呼啸奔夺而出。
命题用的是叔本华的诗句。
据林文铮先生回忆,蔡元培对此画十分欣赏,说它“得乎道,进乎技矣”!蔡元培在这里说的“道”,应是指《生之欲》传达的精神内涵,这内涵和《摸索》有着相近的意向试图用绘画语言诉说形而上的理念。
林风眠画《生之欲》,或许受叔本华的某些启示。
但所画四只虎,分明是象征了一种生命的渴求与自信,与叔本华悲观论又大不相同,而表现出一种向上的乐观的憧憬。
“万国工艺博览会”展出的许多件林氏作品中,还有一幅《饮马秋水》(水彩画)。
描绘一着浅色衣装的骑士,跨深色骏马,向画面深处走去,显示出一种豪迈自信、策马长行的气概。
其情调,又和《生之欲》的激动与哲思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