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名人佳作 林风眠之《秀色美景篇》

合集下载

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林风眠作品全集(100张)

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林风眠作品全集(100张)

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林风眠作品全集(100张)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原名林凤鸣,广东梅州梅江区人,中国现代绘画开创者之一,与颜文梁、徐悲鸿和刘海粟并称“四大校长”。

曾就读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坚持的“兼容并蓄”的学术思想成为中国美院办学八十年来始终坚持的学术脉络,开创的“东西融合”的艺术道路,创造了中国艺术教育史上的重要篇章,培养了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一代蜚声中外的杰出艺术大将。

1900年11月22日,林风眠出生在广东省梅县白宫镇阁公岭村,小名阿勤。

祖父为石匠,以雕刻墓碑为生。

父亲林雨农继承祖业,兼擅绘事。

母亲阙亚带,农家出身。

5岁入私塾读书,学名为凤鸣,遵父教临摹《芥子园画传》。

1914年,15岁的林风眠考取省立梅州中学。

林风眠的绘画成绩深得绘图教师梁伯聪的赞赏。

林风眠形象记忆能力强,并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创造。

梁老先生经常在林风眠的图画作业上打120分,对其的欣赏由此可见。

1919年7月,中学刚毕业的林风眠告别父老前往上海和同窗林文铮一同赴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留学,并进入誉为“最学院派的画家”Cormon的工作室学习,接触到各种艺术形式。

1925年冬,受蔡元培之邀回国,1928年年创立杭州国立艺术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兼教授,和方干民、吴大羽同为西画系教授。

文革期间遭受迫害,为自保,把自己珍藏的三千张画,亲手一张张泡到浴缸里,站在上面踩烂。

后被同乡叶剑英搭救,所以幸免。

1951年,林风眠辞去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院教授之职来上海定居,举家迁居南昌路53号。

该宅位于复兴公园以北,二层砖木结构,清水红砖外墙。

底层客厅为画室,林风眠住二楼小间,妻子与女儿住大间。

1955年,妻子Alice Vattant和女儿林蒂娜、女婿出国定居巴西。

1977年,以探亲为由离开上海,寓居香港,继续创作。

1991年8月12日于香港逝世。

清赏|林风眠仕女画艺术特色

清赏|林风眠仕女画艺术特色

清赏|林风眠仕女画艺术特色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林风眠是一座令人景仰的高山。

这位世纪的先驱者,为创造融中西绘画之长而独树一帜的艺术美,执着地奋斗一生,树立了世界公认的独特地位。

2005年,在香港苏富比举行的秋季拍卖会上,林风眠的一幅《四美图》(69.5×69.5厘米),以820万元人民币成交,在当时颇为引人瞩目;2010年11月,林风眠的另一幅《五美图》(68×68厘米),又在北京传是秋拍中,以1064万元人民币的高价落槌,创造了林风眠单件人物画的最高纪录。

据媒体报道,此画曾以560万元购入,一年后净利润295万元,年收益率达53%,成为收藏界内外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

林风眠原名林凤鸣,1900年生于广东梅县,祖父是石匠,父亲是画师。

他继承了祖父锲而不舍的精神,接过父亲手中灵巧的画笔。

1919年,林风眠远涉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后在第戎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和深造西方绘画,打开了艺术视野。

1925年初学成回国,经蔡元培力荐,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校长之职。

1928年,又创办了国立杭州艺专,为我国美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和主席、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1977年定居香港,继续从事艺术创作,至1991年病逝,成为享有国际声望的中国画家之一。

林风眠在画山水、花鸟、静物的同时,创作了大量女性题材人物画。

他对女性之美情有独钟,甚至到了晚年,仍孜孜不倦,不断创新,这些新型的仕女图就像一群美丽的蝴蝶,为中国现代美术百花园增添了无限生机。

一、寓意之美林风眠的“新仕女图”,广泛吸收西方古典艺术、印象主义和野兽主义的营养,将西方大师的精髓与中国汉唐艺术及民间美术,恍若梦境般地交融在一起,水墨与油彩、力量与柔情、诗人般的气质与清醒的理智,在他的探索中凝为一体,从而熔铸出了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绘画语言,形成他的独特风格。

在革新中国画的百年求索中,林风眠的创造性、开拓性劳动,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林风眠的金秋作品解析

林风眠的金秋作品解析

林风眠的金秋作品解析
林风眠是20世纪中国画坛上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将中国画的写意情怀与西洋画的浓重色彩进行了大胆的结合。

《金秋》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我们来解析一下这幅作品。

首先,这幅画以秋天为背景,描绘了金秋时节的美丽景色。

在画中,林风眠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手法,同时又融入了西洋绘画中的色彩和构图,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画中的景色被描绘得十分细致,无论是山川、树木、房屋还是人物,都栩栩如生,极富立体感。

尤其是对金秋时节的描绘,更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丰收的季节。

金黄色的稻田、火红的枫叶、苍翠的远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色彩上,林风眠运用了大量的黄色、橙色和红色,这些明亮的色彩让画面更加生动、热烈。

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墨色来衬托出画面中的远近关系和层次感。

这种色彩与墨色的完美结合,让画面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此外,林风眠还注重画面中的构图和透视。

在画中,他运用了西洋绘画中的透视手法,让画面具有了更强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和构图手法,让画面更加生动、自然。

总的来说,《金秋》是一幅极具创新精神的绘画作品,它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洋绘画的优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幅画描绘了金秋时节的美丽景色,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林风眠风景油画作品欣赏

林风眠风景油画作品欣赏

林风眠风景油画作品欣赏展开全文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

19岁赴法勤工俭学。

他先在法国蒂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高等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

后来隐居于上海淡泊名利,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理事。

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

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山村秋色镜片连框设色纸本欣赏林风眠的作品,犹如享受音乐,不论其对线条的处理还是色彩的运用,皆让你感到那难以言明的韵律和淡淡的诗思之境。

从用笔方面来说,林风眠是近现代对传统笔墨贡献最大者。

他打破了将笔墨与“书法用笔”禁锢的锁链。

在他看来,那种违背物象本体,而徒然以抽象之观念,适合于书法的趣味的线条并不是用笔的唯一。

所以,从此图可以看出,林风眠对丛树以及山峦的描绘,一反传统,而以不同的匹配这些复杂自然形象的“林家笔墨”,给予出色的再现。

正是基于如此笔墨理念,林风眠超越了古人,而其绘画的精神又和传统一脉相承。

若此图常见之景,既得传统绘画审美情趣,又与当代赏者共鸣,而在古往今来的诸多画家中,至此境者寥寥无几。

枫林林风眠《枫林》一类风景的原初记忆,主要得之于1953年秋天苏州天平山之行。

天平山的枫林、松柏、池塘、小路和逆光的山体,给林风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女性之美,生命之美——林风眠《乐声仕女图》赏析

女性之美,生命之美——林风眠《乐声仕女图》赏析

有据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乐声仕女图》
作者 艺术评论家,书法家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是林风眠的创作高峰 期,也是他对传统的中国水墨画进行勇敢探索与改 革的实践期。且以这组《乐声仕女图》为例,大胆 地借鉴西方的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及立体主义的特 点,充分发挥他油画中用笔挥扫之特性,笔触爽利 厚重,线条自信流畅同时又加强了重彩的运用,将 浓彩融入于水墨,强化了色彩的凝重和厚度,并将 西画的“投影”“透视”等手法补充到画中。画家将 西方的艺术精髓与中国的民族特色,梦幻般地交融 在一起,水墨与油彩,力量与柔情,浪漫与理智, 在他的探索中凝为一体,从而熔铸出了自独特的 个性绘画语言,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纵观林氏 仕女图,具有纯情天真、灵秀文雅、娇而不弱、美 而不媚的意趣,所谓柔如梦、轻如云,健康无忧, 这就是林风眠水墨古今淑女图青春与端庄的标签。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画家在表现人物的精神上,赋 予人物以独特的崭新境界,以健康取代羸弱,以身 体取胜服饰,一扫过去的愁病之态,给人以耳目一 新之感,开创了一代新风。
作为中国近代画坛的一位先驱、一面旗帜,林 风眠先生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美术教育家,更是一位 纯粹的艺术家、一位充满人道主义、具有高峻人格 精神的文化巨人,特别是他对中国人物画的创新精 神,大胆引入西方绘画的表现元素,给当时日渐衰 微而亟需变革的画坛,带来了一股强烈的清新之风, 为新文化浪潮的到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当之 无愧地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伟大改革者。林风眠 擅长风景、静物、动物、人物,尤以人物画最为突 出,其思想与艺术内涵也最为丰富。在画家形式多 样的人物画中,成就最大的当属他在中年时期的“仕 女题材”,以及晚年的“人生题材”,也即“清淡型” 与“幽深型”。《乐声仕女图》正是属于典型“清淡 型”的力作,极具代表性,堪称典范。古装淑女, 弹琴吹箫,风姿绰约,气质高雅,鹅蛋脸,柳叶眉、 小凤眼、樱桃口,在水墨中融以水彩,透明、轻柔 的淡雅色调,注重光影效果,突出淑女的优美体态, 强化画面的抒情诗韵,烙有林氏特色的鲜明印记。

林风眠秋叶小鸟美术鉴赏

林风眠秋叶小鸟美术鉴赏

林风眠秋叶小鸟美术鉴赏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绘画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深沉的情感内涵而闻名。

其中,他的《秋叶小鸟》系列作品更是以其精致的笔触、生动的色彩和深邃的意境,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在这篇美术鉴赏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林风眠的《秋叶小鸟》系列作品,以期领略其艺术魅力。

首先,从整体上看,《秋叶小鸟》系列作品充分展现了林风眠的绘画风格。

他擅长运用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物与情感表达融为一体。

在《秋叶小鸟》中,林风眠以秋叶为背景,小鸟为题材,通过精心的构图和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一幅宁静而优美的画面。

秋叶的黄与小鸟的灰白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色彩运用方面,林风眠独具匠心。

他善于运用色彩的冷暖、明暗、纯度等元素,营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

在《秋叶小鸟》中,他巧妙地运用暖色调表现秋叶的温暖和阳光的明媚,同时以冷色调描绘小鸟,突出其柔弱和灵动。

这种色彩对比与协调,使画面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构图方面,林风眠独具匠心。

他善于运用视觉元素,如线条、形状、空间等,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秋叶小鸟》中,他将小鸟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通过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营造出深远的效果。

同时,他将秋叶的黄与背景的灰白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当然,《秋叶小鸟》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小鸟的形象。

林风眠笔下的小鸟形态各异,生动逼真。

他们或立或卧,或飞或行,或低吟或高歌,无不表现出生命的活力和对自由的向往。

这些小鸟不仅是林风眠情感的寄托,更是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的体现。

此外,《秋叶小鸟》还表达了林风眠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他认为自然是艺术的源泉,是人们心灵的归宿。

在他的作品中,他试图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传达他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因此,《秋叶小鸟》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画作,更是一首优美的诗篇。

综上所述,《林风眠秋叶小鸟美术鉴赏》是一幅充满情感和生命力的画作。

它以独特的风格和深沉的情感内涵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4课 画家林风眠——笔下的戏剧人物丨浙美版(2012)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4课  画家林风眠——笔下的戏剧人物丨浙美版(2012)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4课画家林风眠——笔下的戏剧人物丨浙美版(2012)教学内容本课以画家林风眠的戏剧人物为主题,通过欣赏林风眠的画作,引导学生了解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进而学习如何在绘画中运用线条、色彩和构图来表现戏剧人物的动态和情感。

教学内容包括林风眠的生平简介、艺术成就、戏剧人物画作欣赏以及绘画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画家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

2. 培养学生对戏剧人物绘画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3. 使学生掌握绘画戏剧人物的基本技巧,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

4. 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教学难点1. 林风眠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较为独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把握。

2. 戏剧人物绘画需要较强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学生可能在绘画过程中遇到困难。

3. 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绘画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林风眠的戏剧人物画作图片或书籍。

2. 绘画工具,如画纸、铅笔、水彩等。

3. 投影仪,用于展示画作和讲解绘画技巧。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画家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引导学生对戏剧人物绘画产生兴趣。

2. 作品欣赏:展示林风眠的戏剧人物画作,引导学生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3. 技巧讲解:讲解绘画戏剧人物的基本技巧,如线条运用、色彩搭配和构图设计等。

4. 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的绘画技巧,进行戏剧人物绘画练习。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画家林风眠——笔下的戏剧人物2. 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3. 戏剧人物画作欣赏4. 绘画技巧讲解5. 练习和创作作业设计1.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创作一幅戏剧人物绘画作品。

2. 写一篇关于林风眠戏剧人物画作欣赏的心得体会。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画家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戏剧人物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人美版四年级上册《四季的色彩》ppt

人美版四年级上册《四季的色彩》ppt
教育部审定2013义务教育美术教科书 人美版 四年级上册
在 这 看 大 图
伊萨克·列维坦是俄 国杰出的现实主义 风景画大师,他的作 品极富诗意地表现 了俄罗斯大自然的 优美,富有沉思、忧 郁的特性.
白桦林直是列维坦钟爱的题材,透过夏日灿烂的阳光,
白桦林以其丰富、深厚的绿色,展现了夏天的生命力,更 返
显示出画家的激情.眼前的片绿色,是树林、光与影的奏 鸣曲.

林风眠,现代画家、 美术教育家.他的作品有 种悲凉、孤寂、空旷、 抒情的风格,他试图努力 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 种共通的艺术语言.他是 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 大师,对许多画家产生过 极深远的影响.
金秋是将中国画的写意情怀与西洋画的浓重色彩进行
大胆结合的作品.在苍山的衬托下,亮丽、耀眼的黄色和橙
色,将金秋的风韵渲染于纸上.水中的倒影给画面带来几分
恬静,使画面热烈的颜色与幽深的意境完美地统.
返回
勃鲁盖尔,尼德兰画 家.生以农村生活作为 艺术创作题材,人们称 他为农民的勃鲁盖尔. 他是欧洲美术史上第位 农民画家.
冬猎是幅表现冬日的经典,嫩嫩的,绿绿的.条白色的小
路从画纸的最下方引出,由粗至细蜿蜒向远方.小路两旁的草地上
长着几棵笔直的大树,它们都向对面伸出修长的、细密的蓝色树枝,
层层叠叠地交错在起,柔软、鲜嫩,充满了春的活力,像飘带样在春
风中舞动.
返回
眼界带入了无边的冰雪世界.打猎归来的人们带着他们的猎犬,带
有几分疲惫,进入画面左下角.顺着他们的路线抬眼望去,我们看到
了在湖面上忙碌的人们,虽是渺小的身影但样可以体会到冬日里人
们忙碌的气氛.勃鲁盖尔以细腻的表现手法,将近景、中景刻画得
细致入微.
返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画-名人佳作林风眠之《秀色美景篇》
油画-名人佳作林风眠之《秀色美景篇》吴宪生作林风眠大师像
树林
1940至50代作山村油画画布
村前
山水镜片设色纸本
村舍
林风眠《山村》
林风眠《农村小景》彩墨画66x65.5 20世纪50年代
林风眠-山林70×99CM
美丽山村
农舍
农家
风景布面油画
风景油画纸板
秋山幽居图彩墨纸本70年代
《秋山幽居图》作品墨色浓重,境界晦冥,犹如彤云密布、夜色初临或黎明未开之时,在阵阵雷鸣中所望见的山景,云雾飞动,连山石林木也呈奔腾之势,好像埋藏着的原始生命力爆发了出来,溢于画幅。

70年代末,林风眠以黄山作画,并没有表现云海的缥缈、山峰的青翠、境界的幽深,而是以粗犷的笔触、热烈的色彩描写山间灿烂的晚照,表现
出一种痛快淋漓的恢宏气象。

这是林风眠对黄山印象的抒写,也传达了他历经“文革”劫难之后,在新时期新环境所获得的
生命感受。

林风眠创作《秋山幽居图》时,无论个人境遇还是社会氛围,都已完全与五六十年代不同。

同一时期众多色调明丽,用笔轻松的作品,凸显其进入了创作生涯的又一个高峰。

远山近坡,群峰云霞,林木小屋,无不统一在赤橙黄绿四色的基调中,随大师的画笔恣意徜徉,悠游自在。

中国山水画大写意的精髓,在来自异域的表现形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林风眠的《秋山幽居图》作品透着一种孤独感,不过那孤独化作了冷峻,在他那坚挺冷峻的松石和严若冰霜的境界中显示孤绝清澈的人格。

蒙克的作品也是孤独的,然而蒙克骚动变形的画面没有宁静自足,只有受伤灵魂的恐惧和痉挛。

林风眠作品中的寂寞孤独感是诗意的、美的。

这诗意既来自艺术家对自然对象(亦即移情对象)的亲切和谐关系,也来自对个人情绪的一种审美观照。

而这,又深植于他的气质性格、文化素养和人生际遇。

林风眠的执着纯朴的艺术
求索不免孤独,他在各时期总被人觉得“不合时宜”。

细心的
观者可以发现,林风眠艺术的疏远政治主要还不是出于某种政治如何,乃出于他对艺术本质和功能的看法,以及对艺术
创造本身的痴情。

他为此曾被批判为“形式主义”、“情调不健康”,乃至遭受政治上和肉体上的迫害。

山村
金秋
林风眠1950年作秋艳
林风眠1950年作秋艳
材质、形制:镜片
介绍:
此作品得自美国收藏家
大约从50年代末开始,林风眠愈来愈喜欢画秋景,无论秋天的河岸、平原、丘陵、村庄、农舍和山麓,都涌入了画家的笔下。

这些秋景,色彩和广的主导作用越来越突出。

不同变体的秋景,都源自大体同一的母式,基本画法也很接近。

《秋艳》系列成为林氏成熟时期风景画最有特色和感染力的一部分。

《秋艳》系列的原始记忆,主要得自于1953年秋天的天平山之行。

天平山的枫林、松柏、池塘、小路和逆光的山体,
给林风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或许就是这阳光下的灿烂秋色,以及他给予画家的启示,用光色语言创造境界,表达情感!《秋艳》系列的特色是色彩的强烈对比—背光的浓重的大山与受光的鲜艳红叶的对比、黑树干与金黄、中黄、柠檬黄树叶的对比,红叶与黄叶、绿叶的对比,黑瓦与白墙的对比等。

这种对比把最亮的黄色、橙色突出出来、呈现出金色秋光的明媚、响亮和喜悦。

色彩的明艳对比并不单调、因为画家特别注意刻画那些偏红、偏绿、偏黄的过渡色、刻画那些明亮后面的含蓄,清晰后面的模糊,单纯后面的丰富。

林风眠的《秋艳》系列风景画,既不规模前人,又不描摹对象,距离现实世界不远,也不太近。

而凡所画,都能表达自己彼时彼地的心情感受和独特个性。

面对他的作品,我们一看便知是从自然提练出来,也便知是他的风格面貌。

林风眠金秋
林风眠秋林
林风眠秋林村舍图
林风眠秋林深居
林风眠秋林闲居
林风眠《秋色艳丽》

秋景
秋林山村_画家林风眠
枫林_画家林风眠
枫林
林风眠《枫林》一类风景的原初记忆,主要得之于1953年秋天苏州天平山之行。

天平山的枫林、松柏、池塘、小路和逆光的山体,给林风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对苏天赐说要画的“新风景”,或许就是这阳光下的秋色,以及它给予画家的启示:用光色语言创造世界,表达情感!
秋天的枫林,无比的具有诗意,绿色、黄色、红色交相辉映的枫林正在秋天中悄悄经历着转变,粗壮且黑得油亮的树干笔直而上,杈枝井然有序,与淡墨写就的远山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枫树下,几间黑瓦白墙的房屋点缀其间,立
于河岸略略发黄的青草地上;池塘里,浮萍或绿或黄,与倒影的枫林与远山形成了别有一番诗情的画面。

林风眠40年代作风景
林风眠山水
雪景布面油画
园林
山峦
黄山
林风眠1970年代作江山图
林风眠《苍山浮云》
林风眠黄山松
林风眠《秋山深居》
林风眠《秋山图》
林风眠《深山》
水景

海景
林风眠(1900-1991) 渔邨小景池塘釉上彩瓷板
湖畔停舟镜框纸本
阳溯迭翠镜框设色纸本
嘉陵江40年代
嘉陵江畔纸本彩墨
嘉陵江畔纸本彩墨
《嘉陵江畔》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战开始以后,当时林风眠随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避居重庆,而沿途所见所闻,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早期很少描绘的山水等题材也在这个阶段多了起来。

画面近于速写,表现的正是迁徙过程中所见即景。

能看到早期少量试作简笔山水时的风格,大量使用横的线条,形成一种复沓的节奏感,装饰性极强,而每一笔又都决不雷同,所以并不显得单调。

在意笔草草中,船身、船间、船与岸的空间关系,仍能交代得十分清晰,反映了画家深厚的功力。

此外,构成桅杆、绳索等的线条,轻盈灵动,富于表现性,却又不同于传统的书法性线描。

而方形的构图,对于色彩、光影、透视等元素的重视,都已经透露出他此后山水画创作的端倪。

林风眠小溪
小港夜景
重彩风景岑溪
荷塘
荷塘秋雁
荷塘晨曦
林风眠荷花
林风眠荷花油画林风眠荷塘
林风眠莲塘荷香
林风眠睡莲- 油画
林风眠睡莲纸本油彩
林风眠《荷花》
林风眠的重要作品《荷花》,是他将油画与国画的表现技法融合在一起的典范,与今春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的一件油画作品极为神似。

虽然黎明的天际才微露出一点光亮,但整个荷塘已借着这分光亮显得生机盎然。

荷花正处于盛放时期,碧绿的荷叶衬托着朵朵白莲,在静谧的黎明时分尽情地展露风采;错落其间的水草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使其避免了单调感;中部水面宛若一面明镜,使画面显得稀疏有致。

赋色的鲜明、亮丽也是本件作品的一大特色,这主要是源于画家对油画色彩的深刻理解。

林风眠将油画色彩的运用灵活地嫁接于国画上,大胆着色,整个画面鲜亮、通透,似乎还散发着荷花的淡淡清香。

在2006年4月8日举行的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林风眠的油画《荷塘》以784.4万元的高价成交,此幅国画《荷花》的画面表现和用光用色与油画《荷塘》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而能用国画的表现手法体现出油画的效果,无疑是林风眠的高明之处,也是此幅《荷花》的独到之处。

荣宝拍卖已
将该幅作品由作者家属处征集而来,有兴趣的藏家可在5月13日荣宝春拍时一睹真容。

同时上拍的还有林风眠的《双鹤》、《芦雁》、《红叶双鸟》、《双棲》等佳作。

林风眠《荷花图》
花园的一角
林风眠风景
林风眠庭院深深
林风眠老树鸡群1972 油画
新农村
鱼肠剑
林风眠夜雁图
林风眠柳堤飞雁
林风眠(憩息图)
此幅林风眠《憩息图》原为沈柔坚先生旧藏。

沈柔坚先生对于林风眠的作品颇有研究,写的《林风眠的艺术魅力》一文被收录《林风眠》文集里。

这幅甚为精致的《憩息图》中描绘的群栖于枝头的小鸟,是林风眠花鸟画的又一独特创格。

小鸟正面蹲立枝上,或独栖或三两成群,且每只脸上还挂着一副或是沉思,或是调皮,或是顾作深沉的小表情,活泼动人。

相较于传统花鸟画而言,林风眠的小鸟没有对抓、羽、翅的细致描绘,而是吸收了近代西方绘画中与观者保持相当距离的观察方法,使“林家笔墨”在表现小鸟题材上更具特色。

三鳥圖

小鸟釉上彩瓷板
群鹤图镜心纸本仙鹤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