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小薇》作品赏析
林风眠作品艺术特点

林风眠作品艺术特点林风眠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的作品风格鲜明独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魅力。
以下是林风眠作品的艺术特点的阐述。
第一步:传统文化的融合林风眠生长与南方水乡之中,受到南社文化的影响。
在他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
比如,他的花鸟画作品中,经常运用诗词句子作为作品的题字,以表达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崇。
同时,他将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与西方绘画学习经验有机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现代绘画风格。
第二步:清新明亮的画风林风眠的画风清新明亮,色彩充满着灵动和跳跃感。
他的花鸟画和山水画作品,表现得同样惟妙惟肖。
他通常采用淡泊而自然的风格,充分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倾慕。
同时,他大胆地运用浅色系,将各种颜色进行自由的拼凑、叠加,令画作更具现代感的同时,也增加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步:抽象与具象的结合林风眠喜欢运用抽象表现手法,将实际的山水、花鸟等元素进行抽象化处理,并将它们纳入到整个画作之中。
他所绘制的花卉画,常常呈现出多个角度的空间感受,而景深的表现则是他的另一突出特征。
在画作的背景和构成之中,他大量运用了各种几何形状,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入到画面之中,增强了画作的现代感,表达了他对于艺术自由和拓展的向往。
第四步:诗情画意的搭配林风眠的画作中,经常融入各种文学、诗词等元素,表达出他对于人生、自然、爱情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和感受。
他的画作中通常都搭配着自己创作的诗词,将画作和文学作品一并呈现。
以他的《姹紫嫣红》一画为例,画面中的梅花,在并排排列之下充满着生命的力量,而诗词则是以朴素、平凡的语调来表述出梅花所表达的情感。
总的来说,林风眠的画作充满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性,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再创造,以及对于现代绘画技法的推崇和尝试,让他的画作在20世纪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的作品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视觉美感的享受,同时也启迪了我们对于艺术和人生的反思与思考。
林风眠绘画中的现代性与民族性

林风眠绘画中的现代性与民族性林风眠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漫画家和书法家,在绘画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的作品融合了现代性与民族性,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林风眠的绘画作品展现了他对现代生活的敏锐观察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绘画技巧,表达了对民族社会的关注和对现代文化的思索。
他不仅关注大众的生活,还关注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他的作品中常常展现出现代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纷争、矛盾和冲突。
林风眠的绘画作品还体现出丰富的民族性。
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绘画的影响,善于运用传统的符号和表达手法。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中国画的构图和技法,融合了传统的线条、墨色和色彩。
他也善于描绘中国传统题材,如山水、花鸟和人物。
这些元素使他的作品具备了独特的民族特色。
在林风眠的绘画作品中,他常常通过对生活的描绘来表达对现实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的作品中常常借助夸张和幽默的手法,传递出对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的思考。
他的作品既有深度和思考,又有趣味和幽默。
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他的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
林风眠的绘画作品也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他追求个人独立和自由的艺术表达,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原则。
他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不受传统观念和规范的束缚。
这种个性化的艺术表达使他的作品更加富有张力和魅力。
林风眠的绘画作品既具备现代性的特点,又保持了民族性的传统。
他运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问题和矛盾。
他也通过融合传统的绘画元素和主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他的作品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誉,对中国绘画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林风眠作品构图分析

穿越时空的合璧——林风眠作品《小薇》构图技法分析我们很多人可能都知道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等当代绘画大师,但似乎很少有人了解他们的老师林风眠。
这位38岁以前在中国画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是默默无闻的,甚至可以说是被外界所遗忘。
但他对中国绘画界的贡献其实是非常大的,他真正说是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者。
在过去几百年里,大量的中国画直到现在也被一些人认为从笔墨到构图都十分相似,缺乏画家的独特个性和风格。
但林风眠以自己富于表现力的毛笔将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的基础与西方的形式、色彩和构图意识结合了起来,这种开创使得中国的艺术家们能以现代的手法表达出完全中国化的感受,并从西方艺术理念的影响中解脱出来。
在晚年的《自述》中林风眠写道:“我一生所追求的不单单是童年的梦想,不单单是青年时代理想的实现……在经历过丰富的人生历练后,希望能以我的真诚、用我的画笔,永远描出我的感受。
”这幅于1963年创作的人物画《小薇》,造型简洁和线条概括,画面深沉有力,表露出画家内在的激情与活力。
背景与前方的花台奔放洒脱,花束色彩浓艳葱郁,画面中的块面结构与花台几案相互穿插映照,既自然放松又严谨整饬。
女孩、椅子、花台、花束、家具共同构成这幅画的骨架。
但所有的物象都围绕着戴红领巾的女孩,使她成为毫无疑问的构图中心。
另外她近乎居中的位置和偏暖的色调也使人们在第一眼看上去的时候视线就会落到她的身上。
画面的基调沉静中带着欢快、自然、纯真,整体属于亮调子,中间的部分颜色最偏暖。
画面非常的鲜明强烈,虽然比较偏平面化,但是黑白灰层次分明。
背景的黑逐渐过渡到中间的白,衣服褶皱的黑,线条的黑,花朵的白,上衣的白,家具的灰,非常的平衡稳定。
画面用色非常大胆,很多地方近乎就是纯色,女孩健康的红色的皮肤、颜色热烈的红领巾、白色的上衣、蓝色的裙子、褐色的家具、绿色的背景植物、白色中带着粉红色的花束、深绿色的花盆,色调夸张而调合,整体偏平面化,抛开了光线对画面的束缚。
清赏|林风眠仕女画艺术特色

清赏|林风眠仕女画艺术特色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林风眠是一座令人景仰的高山。
这位世纪的先驱者,为创造融中西绘画之长而独树一帜的艺术美,执着地奋斗一生,树立了世界公认的独特地位。
2005年,在香港苏富比举行的秋季拍卖会上,林风眠的一幅《四美图》(69.5×69.5厘米),以820万元人民币成交,在当时颇为引人瞩目;2010年11月,林风眠的另一幅《五美图》(68×68厘米),又在北京传是秋拍中,以1064万元人民币的高价落槌,创造了林风眠单件人物画的最高纪录。
据媒体报道,此画曾以560万元购入,一年后净利润295万元,年收益率达53%,成为收藏界内外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
林风眠原名林凤鸣,1900年生于广东梅县,祖父是石匠,父亲是画师。
他继承了祖父锲而不舍的精神,接过父亲手中灵巧的画笔。
1919年,林风眠远涉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后在第戎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和深造西方绘画,打开了艺术视野。
1925年初学成回国,经蔡元培力荐,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校长之职。
1928年,又创办了国立杭州艺专,为我国美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和主席、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1977年定居香港,继续从事艺术创作,至1991年病逝,成为享有国际声望的中国画家之一。
林风眠在画山水、花鸟、静物的同时,创作了大量女性题材人物画。
他对女性之美情有独钟,甚至到了晚年,仍孜孜不倦,不断创新,这些新型的仕女图就像一群美丽的蝴蝶,为中国现代美术百花园增添了无限生机。
一、寓意之美林风眠的“新仕女图”,广泛吸收西方古典艺术、印象主义和野兽主义的营养,将西方大师的精髓与中国汉唐艺术及民间美术,恍若梦境般地交融在一起,水墨与油彩、力量与柔情、诗人般的气质与清醒的理智,在他的探索中凝为一体,从而熔铸出了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绘画语言,形成他的独特风格。
在革新中国画的百年求索中,林风眠的创造性、开拓性劳动,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林风眠作品赏析

林风眠作品赏析
林风眠(761-817),字子虚,号松林若老,京兆(今山东临淄)人,唐代文学家、诗人,经学家、哲学家,文化艺术家。
他是一位具有特殊文化影响力的学者,其影响传承至今。
他的文学作品集中体现了他多种文艺审美的哲学思想。
作为唐代诗人,林风眠的主要诗歌作品包括《松林百科》、《桃花源记》以及《宣和集》。
他的诗歌篇章描绘出一幅生活在山水间的画面,充满着灵性高远的思想。
林风眠在诗中表达了对山水美景的崇高赞美,诗中有着浩然正气和宁静自在的感觉。
此外,他还经常在诗作中张扬自己的思想,尤其是他对宗教信仰的热诚,以及对君主的敬仰。
林风眠的文化艺术作品也展现出他多才多艺的特点。
他的书法作品,如《松林若老》和《字传》,都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清新秀雅,灵动优美。
此外,他的绘画作品《松花宝镜》也具有异常的艺术美感。
除了以上更多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之外,林风眠也是一位卓越的哲学家和经学家。
他深刻体悟了许多古典哲学理念,如《老子》《庄子》《易经》等,并以其独特的宇宙观以及精深的道学思想开拓了唐代新的哲学理论。
他的思想影响了晚唐文人,后世对他的学术思想也表示了赞赏。
总之,林风眠是一位丰富多彩的文学家、诗人、经学家、哲学家和文艺艺术家,其影响传承至今。
他不仅创作了许多精彩优美的诗歌,还积极引领唐代文化精神,创造出自己的独特的审美观,对新唐文艺艺术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我们研究学习林风眠的作品时,应从
经典真经中汲取精神,从其美学思想中发现令人惊叹的绝妙,从其文艺艺术的作品中体会他的精神情操,从中受益良多。
林风眠观后感

林风眠观后感引言林风眠是一位杰出的现代艺术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表现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林风眠的个人艺术展览,并深受其作品的震撼和启发。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于林风眠的作品以及展览的观后感。
作品欣赏林风眠的作品呈现了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他巧妙地将自然元素与抽象形式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语言。
在展览中,我对他的作品《山水之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幅作品以黑白色调为主,勾勒了一幅山水画的轮廓,但细细观察却发现其中融合了许多抽象的线条和形状,使整个作品更加富有层次感和动感。
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力量和美妙。
除了《山水之间》,我还在展览中看到了许多林风眠的其他作品。
他运用了丰富的色彩、线条和形状,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微光》是一幅色彩斑斓的作品,用鲜艳的色彩创造了幻想般的氛围。
而作品《晨曦》则以简洁的线条描绘了一幅日出的景象,给人以宁静和希望的感觉。
艺术的力量林风眠的作品让我深刻意识到艺术的力量。
通过观赏他的作品,我不仅感受到了艺术所带来的美感,更体验到了对内心世界的触动。
他的作品引发了我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更是一种灵魂的触动,能够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在林风眠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他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赞美。
他善于通过艺术来表达他内心的感受和情感,使观众能够共鸣和感受到他所传达的信息。
艺术是一种语言,它能够跨越国界、种族和语言的障碍,让人们在共同的美感中相互交流和理解。
艺术的启迪林风眠的作品给了我很多的启迪。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勇于创新和尝试。
他用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让人们重新认识自然,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繁忙的工作和物质的追求所困扰,忽略了内心的声音和对美的追求。
通过欣赏林风眠的作品,我意识到了美的重要性和对内心世界的关注。
艺术是一种寻找和发现的过程,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林风眠绘画中的现代性与民族性

林风眠绘画中的现代性与民族性
林风眠是20世纪中国画坛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绘画的贡献既体现了现代性的精神追求,又展示了民族性的独特魅力。
林风眠的作品体现了现代性的精神追求。
他深受西方绘画的影响,从传统的绘画技法中脱颖而出,创作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画作。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写实手法,而是通过运用灵活的笔触和鲜明的色彩,表现出他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个人情感的追求。
林风眠的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民族性元素。
他一直致力于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尤其是山水画中的意境。
他注重表现大自然的壮丽和宏伟,同时还融入了一些传统的文人意境,传达出了他对自然和人文历史的深深热爱。
他的作品透露出一种浓烈的中国风格,赋予了中国画与众不同的魅力。
林风眠还注重发扬并创新传统绘画中的技法和结构。
他在山水画中尤为擅长,通过巧妙的构图和运用空间透视,创造出了独特的场景,使观者仿佛置身于画中。
他还善于运用点、线、面等基础元素,将物象精细地传达给观者,展示出了他对绘画技术的精湛掌握。
林风眠绘画作品中的现代性和民族性相得益彰。
他不仅追求与时俱进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又通过对传统绘画的挖掘和发挥,展示出独特的中国风格和文化内涵。
他的作品在东西方艺术交流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是中国现代绘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林风眠作品的赏析

林风眠作品的赏析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逸民,字风眠,号风眠,江苏省苏州市人。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美术家,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之父”。
林风眠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以林风眠的作品为切入点,对其作品进行深入的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林风眠的诗歌作品。
林风眠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他的诗歌作品多以写景、抒情为主,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
例如《夜泊牛渚怀古》一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对夜晚牛渚的描写,表达了对古代文人的怀念之情。
又如《夜泊牛渚怀古》一诗,以抒情为主,通过对夜晚牛渚的描写,表达了对古代文人的怀念之情。
林风眠的诗歌作品多以写景、抒情为主,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
其次,我们来看林风眠的散文作品。
林风眠的散文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著称。
他的散文作品多以游记、随笔为主,以其真实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而著称。
例如《游南京》一文,以游记为主,通过对南京的描写,表达了对古都南京的热爱之情。
又如《游南京》一文,以随笔为主,通过对南京的描写,表达了对古都南京的热爱之情。
林风眠的散文作品以其真实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而著称。
最后,我们来看林风眠的美术作品。
林风眠的美术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著称。
他的美术作品多以山水、花鸟为主,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创意而著称。
例如《山水画》一幅,以山水为主,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又如《花鸟画》一幅,以花鸟为主,通过对花鸟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林风眠的美术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创意而著称。
综上所述,林风眠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著称,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美术作品,都展现了他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
通过对其作品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他的艺术魅力,更可以领略到他的情感世界和思想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风眠《小薇》作品赏析
任永利
【摘要】:受后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派的影响,林风眠在他的彩墨世界里一直试图将塞尚、勃拉克的内在结构和马蒂斯、毕加索爆裂的色彩与奔放的笔触融为一体,他关照自然的这种方式与造型语言,无疑是属于西方现代主义的,但同时他又用宣纸、松墨、毛笔这些地道的中国画材料作为主要媒介,而且,他在使用这些中国画媒介的时候,通过对于陶瓷、石刻、剪纸和蜡染等民间美术语言的融合,表达了奔放、孤傲、郁勃和苍凉等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哲诗。
【关键词】:林风眠《小薇》绘画艺术艺术风格中国
【正文】:
受后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派的影响,
林风眠在他的彩墨世界里一直试图将塞尚、
勃拉克的内在结构和马蒂斯、毕加索爆裂的
色彩与奔放的笔触融为一体,他关照自然的
这种方式与造型语言无疑是属于西方现代主
义的。
但同时,他又用宣纸、松墨、毛笔这些
地道的中国画材料作为主要媒介,而且,他
在使用这些中国画媒介的时候,通过对于陶
瓷、石刻、剪纸和蜡染等民间美术语言的融
合,表达了奔放、孤傲、郁勃和苍凉等典型
的中国传统文化哲诗。
也即:林风眠用西方
现代主义的审美图式表达了意蕴深沉的中国文化诗情,从而将笔墨与色彩,写意与构成、意境与形式整合一体,开创了彩墨画——这一传统中国画的现代水墨之路。
林风眠讲究形式与构成的彩墨画,无疑是注重艺术创作的主观性的;在他一生彩墨画的
创作生涯中,笔墨与色彩的构成形式,也无疑是他探索与创作的主线。
富有意味的是,1950年随着大陆中苏友好关系的缔结,俄罗斯巡回画派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潮和创作方式,席卷了整个中国大陆的美术界,印象主义以及此后的西方现代主义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和批判。
林风眠也未能幸免于此。
他不仅因此与当时写实主义主流艺术观念不和,于1952年辞去杭州艺专(此时已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职,定居上海,而且在1950年代末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的相关写生活动,从而在1950年代末至1960年初,他的创作风貌发生了细微变化,画面出现了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形象,如《渔民》、《收割》和《集市》等等。
这些为数不多的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品既是这段特殊历史的时代印证,也是林风眠创作生涯中难能可贵的一种变化。
1963年创作的《小薇》就是这段特殊风采的见证。
这大概是迄今为止看到的林风眠甚少有确切记录的人物画;画面中的那个少先队员,是时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秘书长的吕蒙先生的女儿徐小薇(吕蒙原名徐京祥),这幅看似写生的作品,记录了林风眠在那段“被改造”并将遭受更大劫难的特殊岁月与吕蒙的一种特殊关系。
这里,既有吕蒙作为解放区文艺干部在解放后的上海对于像林风眠这样资深却又难与时共谋的画家的爱戴与保护,又有林风眠对于这样一位欣赏他的美术干部的尊敬。
他们的关系是亲密融合的,以致吕蒙上小学的女儿能时常到林家来玩,此时林风眠的妻子和女儿已移居法国,独居的他在心底不免孤寂和凄凉。
就画面而言,这是林风眠一生中唯一画过有着政治标记——“红领巾”的作品,也只有对着纯朴天真的少先队员,画家才能焕发出创作激情。
虽然《小薇》是有确切物件的人物画,但作品并不完全注重这个的特定人物形象地刻画,而是注重画面内在语言的把握,作为画面主要形象的“小薇”也以概括的造型和简捷的勾线凸现出来,特别是那些果敢而浓黑的线条,不仅与少先队员的白衬衫形成了对比,而且也使画面更加深沉有力,由此透露出画家内在的激情与活力。
与处理人物形象不同,背景与近前的花台则更加奔放洒脱,近前的花束不仅色彩浓艳葱郁,而且结构块面与花台几案相互穿插映照,既自然放松又严谨整饬。
应该说,《小薇》是林风眠一生中富有特殊纪念意义的作品,它不仅印证了林风眠与吕蒙之间的友情,也印证了现实主义时代美学思潮在林风眠作品中的折射。
林风眠是一个长寿的画家,一生活了91岁。
他38岁以前在中国画坛上可以说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许多当代绘画大师像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等都是他的学生。
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却越来越默默无闻甚至几乎被外界所忘记。
这一切都源于他对艺术的理想性追求,也就是所谓“艺术救国”,包括倡导中西绘画的融合以改革中国画。
由于认为从明代开始中国绘画就渐渐地离开人间烟火而只是以笔情墨趣来表现空灵与超脱,林风眠曾直截了当地宣称“传统的中国绘画应该告一段落了”。
在他看来,中国传统绘画大致从14世纪开始就走入了崇尚复古、陈陈相因的死胡同,成就远不及前代。
例如,明代中叶著名的吴门画派成员沈周、仇英等的许多作品都是仿古之作,而随后的清朝的许多名噪一时的画家也都是同样的亦步亦趋的模仿者。
在清代,曾有人夸王时敏的《拟黄公望山水图》说:“笔墨极纯正,画律又极精细,无笔不从痴翁神韵中出。
”
王时敏是明末清初最负盛名的画家之一。
他在一篇文章中称赞其同时代的另一位大画家王 学谁像谁,没有一点杂笔,如果不是落款说明了这是王 之作,即使是最权威的鉴定专家也会看走眼。
而王 则得意地表示自己的风格是“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惟独不提自己的风格何在。
在过去几百年里,大量的中国画直到现在也被一些人认为从笔墨到构图都十分相似,缺乏画家的独特个性和风格。
但王时敏在世时却评论说:“迩来画道衰,古法渐湮,人多自出新意,谬种流传,遂至邪诡不可救挽。
”
即使在外行看来,林风眠的画也与所有的中国画都不一样。
他偏好使用接近正方形的纸进行创作,只把黑色当作一种颜色来看待并在中国传统的水墨中使用西方的水彩和水粉颜料。
这使他的画显得色彩明丽,不大像中国画,而且时至今日,美术界对他的画是否属于中国画还存在着争论。
不过在林风眠去世14年后的今天,肯定其彩墨画尽管看上去没有继承中国画的传统表现方法,但却更具有以空灵、含蓄、抒情为特征的中国传统审美取向和丰富了中国画语言体系的声音似乎多了起来。
《中国美术》杂志社总编徐恩存说:“林风眠的水墨画成就是最高的,因为他解决了中西艺术的嫁接问题。
”
甚至外国人比中国人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英国人M.萨利文评价说:“林风眠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已是世界公认的了。
虽然徐悲鸿建立了一个牢固的西方学院派绘画基础,刘海粟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带进中国,但林风眠却建树更多。
他以富于表现力的毛笔将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的基础与西方的形式、色彩和构图意识结合起来这种开创,使中国的艺术家们能以现代的手法表达出完全中国化的感受并从西方艺术理念的影响中解脱出来。
因此,他真正是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者。
”
这位中国现代绘画大师随后开始的漫长而孤独的艺术探索被认为更多地体现在观念上。
有评论说,他服膺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方主义等西方现代艺术思潮,但由于留法时大多消磨在东方博物馆的陶瓷作品上,因此中国画作品中的技术成分多有缺失。
比如,他从来没有使用过体现中国画基本特征的笔墨骨线。
林风眠多以相对平静的风景、仕女、裸女、静物、鹭鸟、京剧人物为创作题材并且多尝试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这与他早期的作品很不一样。
早期,他曾创作过一系列赤裸裸揭露人生痛苦和人被杀戮的油画,如城市街头赤膊的愁苦农民、躺卧的被残害的人群、骨瘦如柴的少年等。
这说明他的创作从最初的关注社会与人生转向了个人的内心隐秘世界。
彼时,他笔下的小鸟,无论是独立枝头、疾飞而去还是在月下栖息、在晨曦里歌唱都显得自如平和,而抚琴的仕女、灿烂的秋色、窗前的鲜花、泊留的渔舟、江畔的孤松和起舞的白鹭也都看不出任何冲突、倾轧和丑恶、肮脏。
【结论】:
林风眠爱恋着自然和生命,憧憬着和平与宁静,这让他的作品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孤寂之美。
“我一生所追求的不单单是童年的梦想,不单单是青年时代理想的实现。
”林风眠在晚年的《自述》中写道,“记得很久以前,傅雷先生说我对艺术的追求有如当年我祖父雕刻石头的精神。
现在我已活到我祖父的年岁了,虽不敢说像他一样勤劳,但也从未无故放下画笔,在经历过丰富的人生历练后,希望能以我的真诚、用我的画笔,永远描出我的感受。
”这种追求现在已被市场证明颇有成效。
【参考文献】:
[1]裴玉林.《中国画的墨与水》.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2]彭锋.《中国画的意义世界》.清华美术:第二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盛东涛.吴镇《中国名画家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5]童中焘.《“笔墨”与“中国山水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师文论选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6] 218.13.2.永远的林风眠[N/OL].百度贴吧, [2006-5-13].
/12807-linfengmian/zuopin/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中西方美术欣赏结课论文题目:林风眠《小薇》作品赏析
学生姓名:任永利
学号:08106211
专业:动漫设计与制作
班级:08动漫2班
指导教师:刘丹龙
201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