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作品赏析——林风眠《戏曲人物》
谈林风眠的绘画艺术

谈林风眠的绘画艺术作者:任慧娟黄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8期摘要:林风眠先生是近代中国美术史上有着巨大艺术成就的画家,他的绘画艺术给了今天我们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很多有意义的启发。
本文首先从林风眠的人生经历入手,回顾了他的童年及其在法国留学期间的生活,并分析了这些经历对他中西调和理论形成的影响。
对他绘画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其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林风眠;绘画艺术;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8—0—01正文林风眠是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史上伟大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改革家,他针对当时的中国传统绘画日渐走向衰落的现状,大胆地提出了调和中西艺术的主张,倡导对西方的现代艺术兼收并蓄,并融合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创造出兼具东西方艺术特色,又不失传统水墨精髓的崭新艺术形式来。
然而他的这种艺术主张在当时并未得到认可,而是遭受了顽固的传统绘画保守派尖锐的批评和抨击。
他的这一极富超前革新精神的艺术思想也因此而受阻,然而在这种极其艰难的情形下,林老先生依然培养出了一大批现今世界知名的艺术家,李可染、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这些享誉全球的艺术大亨全是出自于他的门下。
林风眠出生于1900年11月22日。
爷爷是一位石匠,爸爸同样以雕石工作为生,同时,从事绘画和书法。
他从小便跟随祖父和父亲学习雕刻和绘画。
梅州中学毕业之后,被邀一起远赴法国进修,在法国学习期间,林风眠受到了西方现代艺术广泛的影响,但同时他又没有仅仅满足于西方艺术的滋养,而是开始重视从中国的民间艺术及元朝之前的美术中发现传统精髓并加以融合应用。
这可能是林风眠一生主张要调和东西艺术的最早出发点。
回国后的林风眠踌躇满志,发誓要改革中国传统绘画,他提出了“以艺术改造社会”的主张,然而这一主张却因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而变得支离破碎,这些挫折并没有阻挠林风眠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与探索。
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践行着自己的中西调和理论,无数次的试验,无数次的探索,使他的绘画艺术终于自成一派,既不是纯中式的也不是纯西式的,而是在中与西这一道看似完全无法逾越的鸿沟面前架起了一座天桥,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林风眠体”。
林风眠作品艺术特点

林风眠作品艺术特点林风眠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的作品风格鲜明独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魅力。
以下是林风眠作品的艺术特点的阐述。
第一步:传统文化的融合林风眠生长与南方水乡之中,受到南社文化的影响。
在他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
比如,他的花鸟画作品中,经常运用诗词句子作为作品的题字,以表达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崇。
同时,他将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与西方绘画学习经验有机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现代绘画风格。
第二步:清新明亮的画风林风眠的画风清新明亮,色彩充满着灵动和跳跃感。
他的花鸟画和山水画作品,表现得同样惟妙惟肖。
他通常采用淡泊而自然的风格,充分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倾慕。
同时,他大胆地运用浅色系,将各种颜色进行自由的拼凑、叠加,令画作更具现代感的同时,也增加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步:抽象与具象的结合林风眠喜欢运用抽象表现手法,将实际的山水、花鸟等元素进行抽象化处理,并将它们纳入到整个画作之中。
他所绘制的花卉画,常常呈现出多个角度的空间感受,而景深的表现则是他的另一突出特征。
在画作的背景和构成之中,他大量运用了各种几何形状,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入到画面之中,增强了画作的现代感,表达了他对于艺术自由和拓展的向往。
第四步:诗情画意的搭配林风眠的画作中,经常融入各种文学、诗词等元素,表达出他对于人生、自然、爱情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和感受。
他的画作中通常都搭配着自己创作的诗词,将画作和文学作品一并呈现。
以他的《姹紫嫣红》一画为例,画面中的梅花,在并排排列之下充满着生命的力量,而诗词则是以朴素、平凡的语调来表述出梅花所表达的情感。
总的来说,林风眠的画作充满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性,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再创造,以及对于现代绘画技法的推崇和尝试,让他的画作在20世纪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的作品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视觉美感的享受,同时也启迪了我们对于艺术和人生的反思与思考。
【精品】浅析林风眠仕女图的艺术特色

浅析林风眠仕女图的艺术特色摘要的复杂和奇特的情绪,他的作品中好像抒发对家庭的爱,缺乏感情,所以这是他表现的潜意识情感的原由。
文中重点从绘画与生活,以及在社会上的影响,艺术特点的角度展示效果来体现林风眠仕女图的情感与精神意义。
文中林风眠以中西合璧的绘画方法作为研究方向,来了解林风眠绘画的起源到演变,转型的特点,从而研究。
关键词:林风眠仕女画;演变轨迹;艺术特色;时代性AbstractLin Fengmian in the ladies figure painting with the rich personalized display of this painting theme, Lin Fengmian clear portrait, strong lyrical women feel the shadow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elements, it is exotic, Lin Fengmian complex and strange emotions, His works seem to express love for the family, lack of gsfeelin, so this is his performance subconscious emotional reasons.The focus of the article from the painting and life,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the community,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spective to show the effect to reflect the emotional and spiritual significance oforigin of Lin Fengmian painting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ition to study.Key words:Lin Fengmian ladies painting; evolutionary trajectory;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目录摘要IAbstract II前言1一、介绍林风眠的社会背景11、古装仕女绘画与现装仕女绘画3、林风眠仕女画概念的界定3三、林风眠仕女图的艺术主张4(一)审美特色4(三)表现手段5(三)色彩6五、林风眠仕女画对后世的影响7谢辞10前言仕女图也被人称为“仕女画”、林风眠作为仕女画的开创者,他努力改革中可行道路。
林风眠|笔下的女性人物气质高雅,既有古典美,又具现代美

林风眠|笔下的女性人物气质高雅,既有古典美,又具现代美林风眠笔下的女性人物画,一般都气质高雅,既有古典美,又具现代美,不仅寄托着画家的心绪、理想和审美追求,也有着曲折的现实寄寓。
1仕女题材林风眠的仕女画有三大类型,一是斜躺、对角式;二是中间S 型;三是如水月观音盘坐的金字塔大三角型。
一直以来林风眠的仕女图式被认为与敦煌壁画、莫迪利阿尼肖像画有关。
仔细比较,可以发现林风眠仕女脸型与莫迪利阿尼女像脸型同属一种风格类型,林风眠仕女的体态与敦煌壁画中女性化的菩萨造型风格亦具有密切的联系。
林风眠吸收敦煌壁画,有一个有力的佐证。
一贯不愿临摹的林风眠,于50 年代接连临了《飞天》、《伎乐》、《舞蹈》等敦煌壁画数帧。
敦煌菩萨在魏晋、隋唐、宋元,历代画风虽有所变迁,但基本造型规律却始终不离源自印度的母式──圆胸、束腰、宽臀,以及弯曲的肩与前臂。
60 年代《坐女》为典型的林风眠仕女图式,它有着别具意味的面庞和体态,予人以难以忘怀的印象。
林风眠的《坐女》,除了肩部较垂落,腰际更紧束以外,其体态与菩萨像并无二致。
优雅之气息凝结在静谧、端庄之中。
而传统仕女图式,无论唐代的丰肥美人,还是明清的削肩美人,大多成筒状,不见身腰有如上述的明显起伏变化。
另外,林风眠50 年代以后的仕女画,如《仕女》、《莲花》、《荷花女》、《荷花姑娘》等皆作手持莲式。
莲花是净土的象征,荷花原有的神圣性使林风眠仕女加强了某种超凡脱俗的感觉,成为极有意趣的图式。
莫迪利阿尼女像造型与林风眠画中仕女的关系,表现在林画《仕女》系列中,那偏长的正面的卵形脸蛋上一双极细的弯眉,从瘦硬的鼻梁上方向两额扩展,直达两鬓。
眉弓下方,一双细叶似的眯眼,眉弓似乎在竭力拽开那双眯眼,而眼睑的份量却又在压抑着这双谜一般的双眼。
显然,这个面具式的形象是对传统仕女画面容的极度夸张。
这就是林风眠仕女画那永恒不变的符号化面孔,那细长脖颈和面孔,还有雕刻式的瘦硬鼻梁,以及在整个面容木雕般的生拙趣味中不失优雅仪态的感觉方面,是林风眠体格式仕女的代表形象。
林风眠作品赏析

林风眠作品赏析
林风眠(761-817),字子虚,号松林若老,京兆(今山东临淄)人,唐代文学家、诗人,经学家、哲学家,文化艺术家。
他是一位具有特殊文化影响力的学者,其影响传承至今。
他的文学作品集中体现了他多种文艺审美的哲学思想。
作为唐代诗人,林风眠的主要诗歌作品包括《松林百科》、《桃花源记》以及《宣和集》。
他的诗歌篇章描绘出一幅生活在山水间的画面,充满着灵性高远的思想。
林风眠在诗中表达了对山水美景的崇高赞美,诗中有着浩然正气和宁静自在的感觉。
此外,他还经常在诗作中张扬自己的思想,尤其是他对宗教信仰的热诚,以及对君主的敬仰。
林风眠的文化艺术作品也展现出他多才多艺的特点。
他的书法作品,如《松林若老》和《字传》,都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清新秀雅,灵动优美。
此外,他的绘画作品《松花宝镜》也具有异常的艺术美感。
除了以上更多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之外,林风眠也是一位卓越的哲学家和经学家。
他深刻体悟了许多古典哲学理念,如《老子》《庄子》《易经》等,并以其独特的宇宙观以及精深的道学思想开拓了唐代新的哲学理论。
他的思想影响了晚唐文人,后世对他的学术思想也表示了赞赏。
总之,林风眠是一位丰富多彩的文学家、诗人、经学家、哲学家和文艺艺术家,其影响传承至今。
他不仅创作了许多精彩优美的诗歌,还积极引领唐代文化精神,创造出自己的独特的审美观,对新唐文艺艺术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我们研究学习林风眠的作品时,应从
经典真经中汲取精神,从其美学思想中发现令人惊叹的绝妙,从其文艺艺术的作品中体会他的精神情操,从中受益良多。
“劈山救母”——林风眠作品中的情感诉求

2021-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艺术画廊“劈山救母”———林风眠作品中的情感诉求蒋志鹏(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48)摘要:林风眠认为艺术根本是感情的产物,没有了情感艺术已不成为艺术。
他对情感的表达,以笔代斧进而“劈山救母”,他一生孤独,没有享受过幸福温暖的家庭;以艺代家,伴随他一生的惟有他的艺术,艺术是他全部的精神慰藉。
只有在作品当中才能重返阔别已久母亲温柔的怀抱,他即画中的沉香,期许与三圣母的重逢。
本文就他“萱花神斧”下产生的艺术作品的情绪表达进行分析。
关键词:救母;莲花;仕女;《宝莲灯》;情感中图分类号:J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3-0032-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3.016一、引言林风眠曾这样回忆他的母亲:中等身材,修长的头发,在洗衣梳妆打扮的时候,钻进她的怀里,抚摸着她柔顺的头发向其撒娇。
这样的回忆,直到多年后依然有着深刻地记忆,对母亲的思念,犹如林家世代从事的行业在石头上所刻的字与图案一样,深深地镶嵌在林风眠的内心。
暮年定居香港,去世之前给世人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我要回家!”他的家又在哪呢?终生未寻得母亲的下落。
对母亲的情感因素贯穿于许多作品之中,正如他自己所言“艺术根本是感情的产物。
人类如果没有了感情,自也用不到什么艺术;换言之,艺术如果对于感情不发生任何力量,此种艺术已不成为艺术。
”[1]二、沉香式的童年经历(一)沉香劈山救母相传西岳华山之上有一位神明叫三圣娘娘,机缘巧合下与凡人刘彦昌相爱,遂结为夫妇,在山穴中产下沉香。
被兄长二郎神察觉到,于是乎抓走妹妹施法将其镇压在华山的莲花峰之下。
沉香长大之后经神明指点迷津,最终打败了舅舅二郎神,用萱花神斧劈开了莲花峰,救出了母亲。
这段《宝莲灯》是林风眠最爱的神话故事,他与沉香有着相似的经历,拿着菜刀和神斧经历磨难救出母亲,遗憾的是他却未能逃脱时代和命运的捉弄。
林风眠相关资料

古装人物和戏曲人物也相对增加了。
有些还沿着60年代的形迹,捕捉动势,探索变形,赋予舞台人物以新的感受,如《芦花荡》里的张飞,《白蛇传》里的青儿和白素贞,以及《宝莲灯》中的人物。
80年代的《火烧赤壁》,借鉴舞台形象,用平面切割、符号象征和狂放的直线,以及黑、红两色的对比,刻画出空前强烈的戏剧性场景。
画家对力与美、善与恶、历史与现实的感受,都收纳在悲壮而纷乱的画面中了。
总的说,林风眠50 60年代的舞台人物画,侧重形式探索(如尝试立体分离的方法等)。
晚年的戏曲人物作品,也有形式探索的因素,但主要转向了精神方面,即借戏曲故事抒发他的情感,表达对善恶的态度。
50?0年代,戏曲人物较多保留着舞台形象与舞台空间特征:晚年则经常跳出舞台空间与舞台情节,只林风眠在香港借助于舞台化的造型表现画家的情思与观念,而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注入其中。
这可说是林风眠对戏曲人物绘画的一大突破。
林风眠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波澜,倡导新艺术运动,积极担林风眠先生负起以美育代提高和完善民众道德,进而促成社会改造与进步的重任。
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全国艺坛为之欢呼。
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也是20世纪实践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开拓精神的先驱,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始人。
是中国现代绘画史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
著名画家吴冠中借用京剧的腔来说明林风眠的艺术特色。
他说,林风眠的腔是独特而鲜明的,他寓圆于方。
他基本采用方形画面,追求最大的扩展与最严谨的紧缩,在胀与缩的矛盾搏斗中构成力的平衡。
裸女、古装仕女、修女、缩颈的乌鸦、猫头鹰、莲花、浮萍、团扇、柠檬、秋叶等等弧曲之美的形象都谱入了林风眠的唱腔。
林风眠戏剧人物绘画研究

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绘画的开创者之一,又是富有革新思想的美术教育家,还是一位有着远见卓识的美术理论家,其艺术成就蜚声中外。
不同于他受尽争议的前半生,林风眠在后半生潜心钻研绘画,没有外界的诸多干扰,这使他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戏剧人物题材的绘画是林风眠后半生一直在创造、钻研和表现的。
林风眠的戏剧人物绘画既吸收、借鉴了西方绘画的色彩、构图和立体画派、抽象画派大师的艺术形式,又融合了中国民间的艺术形式,创造出戏曲画中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这是一个研究林风眠绘画语言的很好的切入点。
一、戏剧人物画题材的创作背景1.跌宕起伏的前半生1919年,林风眠受五四运动的感召赴法求学,就读于第戎国立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在有“那个时代最学院派的画家”之称的柯罗蒙教授的工作室学习,这也是马蒂斯、凡 高曾师从的著名画家。
学院式教育培养了林风眠对写实绘画的兴趣。
正当林风眠沉溺于自然主义的条条框框中时,热爱东方艺术的第戎国立美术学院院长耶希斯教授的一次看望,为林风眠指明了一个新的探索艺术的方向。
这位东方艺术学子戏剧性地由一位西方人引导,在西方开始了他研究东方艺术的进程,这也预示着林风眠东西方融合的漫漫征途的开始。
2.在寂寞中探索艺术后期的林风眠在之前的累积沉淀的基础上,默默地用令人难以置信的执着从事最纯粹的艺术研究、实验,才有了大量如他所追求的“绘画的本质就是绘画,无所谓派别也无所谓‘中西’”的一系列绘画创作,且戏剧人物题材的创作正在其中。
林风眠在20世纪40年代前后才开始涉足戏剧题材,这可能缘自时代风尚。
当时,中国戏剧成为重庆普遍的娱乐方式之一,文艺人士也参与了对中国戏剧的改良。
1951年,林风眠迁居上海,赋闲在家,常受关良之邀同去看京剧。
二、戏剧人物画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1.开始阶段1938年,林风眠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主动辞职后,开始了在重庆嘉陵江畔的艺术探索生活。
林风眠看似隐居,却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艺术探索上,十多年中,他很少作报告、写文章,也不再参与艺术运动,而是一心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