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庆油田分析案例
商务谈判 案例1

导入案例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大庆油田的建设时,有关大庆的一切信息几乎都是保密的。
除了少数一些有关方面人员以外,一般外界连大庆油田的具体地址都不知道,但是日本人却不仅知道,而且还掌握得非常准确。
他们对我国大庆油田有关的信息收集,既没有派间谍、特务,也没有收买有关领导和一般群众,完全依靠对我国有关大庆油田公开资料的收集与综合分析。
1966年7月,《中国画报》封面上登出了一张大庆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照片,画面上,工人们身穿大棉袄,正冒着鹅毛大雪奋力拼搏。
日本人根据这一张照片分析出,大庆油田可能是在东三省北部的某个地点。
接着,在《人民日报》上日本人又看到这样一篇报道,说王进喜到了马家窑,说了一声:好大的油海啊!我们要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
于是,日本人找来伪满时期的旧地图,发现马家窑是位于黑龙江省海伦县东南的一个村子,在兆安铁路上一个小车站以东的10余公里处。
接着,日文版的《中国人民》杂志里又有报道说,中国工人阶级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大庆石油设备不用马拉车推,完全靠肩扛人抬运到工地。
日本人据此分析出,大庆的石油钻井离马家窑远不了,远了人工是扛不动的。
当1964年王进喜光荣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消息见报时,日本人肯定地得出结论:大庆油田出油了,不出油王进喜当不了人民代表。
他们进一步根据《人民日报》上一幅大庆油田钻塔的照片,从钻台上手柄的架式等方面推算出油井的直径,再根据油井直径和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用当时公布的全国石油产量减去原来的石油产量,估算出平时大庆油田的石油产量,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很快设计出适合大庆油田操作的石油设备。
这样,当我国大庆油田突然宣布,向世界各国征求石油设备的设计方案时,其他各国都没有准备,而唯独日本人胸有成竹,早已准备好了与大庆油田现有情况完全吻合的方案与设备,在与大庆油田代表的谈判中一举中标。
分析:日本人在大庆油田石油设备的谈判中一举中标的原因及收集信息的方法。
日本通过公开资料分析掌握大庆油田情况

4.原油加工能力有多大? 根据大庆炼油厂反应塔照片,推算出年 加工能力为100万千升。 5.对策 日本方面由此判断,大庆油田原油加工 能力远远落后于生产能力,完全可能进 口轻油裂解设备。在此基础上,未雨绸 缪,很快设计出适合中国情况的设备。
日本通过公开资料 分析大庆油田的情况
1.油东北的北部。 从介绍王铁人的文章,推测出油田的准 确位置。 综合其他资料分析,进一步得出详细结 论。
2.油田什么时候开始开发? 根据王进喜事迹的报道,断定大庆油田 1959年之前开始开发。 3.油田原油产量是多少? 根据钻塔照片,结合油田规模和我国国 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得出了大庆油田 1966年时的年产量。
大庆油田泄密经过

►
根据大庆油田出油能力与炼油厂有限的炼油能力,考虑中国 当时的技术水准和能力及中国对石油的需求,日本人推论: 中国将在最近几年必然因为炼油设备不足,必定会考虑要大 量引进采油设备。中国要买的设备规模和数量多大?根据情 报分析,要满足日炼油1万千升的需要。
日本人的收获
►
世界著名企业日本九大商社之一的三菱重工财团的商业情报 研究。随后三菱重工财团迅即集中有关专家和人员,在对所 获信息进行剖析和处理之后,全面设计出适合中国大庆油田 的采油设备,做好充分的夺标准备。果然,中国政府不久向 世界市场寻求石油开采设备,三菱重工财团以最快的速度和 最符合中国所要求的设计设备获得中国巨额订货,赚了一笔 巨额利润。此时,西方石油工业大国都瞪口呆,还未回过味 来呢。
►
我们防不胜防……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第20条明文规定:报刊等信息载 体必须遵守有关保密规定,不得泄露国家机密。许多新闻单位据此开展 了各种保密教育和培训。然而,新闻从业者的队伍在不断扩大,新闻传 媒越办越多,泄密的可能也就越来越多。
►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一种知识都是参与竞争的资本。而在科学技 术中,并非绘成图纸,形成文字、公式或配方的才是技术秘密。有许许 多多东西,包括各种各样的专门技艺、操作方法、小改小革、数据、构 思、窍门、经验、外形、颜色,甚至某种姿势,只要是我所独有的就是 秘密。为此,只有时刻警觉,加强保密工作,强化保密观念,才能防范 于未然。然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最,向我国高价推销炼油设 施,而不是用于军事战略意图。
日本人的可怕之处在于……
► 美女?金钱?偷窃…… ► 不!都没有! ► 蛛丝马迹+强大的情报系统+严密的逻辑推理
这样的敌人还有很多……
日搜集大庆油田情报揭秘

日搜集大庆油田情报揭秘第一篇:日搜集大庆油田情报揭秘日搜集大庆油田情报揭秘日搜集大庆油田情报揭秘-------2001-08-31 12:36:40 从报道中得知“大庆”诞生50年代末60年代初,日本商人就对我国的石油生产情况十分关心,为此进行了大量的情报活动。
他们尤其关注中国的新油田———大庆油田的生产情况,但一时得不到大庆油田的确切情报。
1964年4月20日,某报发表了该报记者写的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日商从中获悉我国又有一个新的大油田,名字叫大庆,他们立即把这一情报输入计算机,并判断既然中国的国家报纸都报道此事,说明“中国的大庆油田,确有其事”。
但是,大庆油田究竟在什么地点,这在当时是秘而不宣的,日本人还没有材料,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他们只好继续进行情报收集活动。
这篇通讯附有一张“铁人”王进喜等5名先进工人的合影照片,照片的文字说明是:“大庆油田建设初期的五面红旗”。
日商根据这张照片中王进喜等人穿的大棉袄和戴的棉帽断定,大庆油田不会在南方,是在冬季气温为零下三十度的东北地区。
分析照片判断油田地点这篇通讯另有一张照片,画面为一列列并排的原油罐车正整装待发。
照片的文字说明是:“大庆油田的原油装车待运。
”为了进一步调查证实,日本商人进行了很多的调查研究。
他们当然到不了大庆,因为当时的大庆尚未向外国人开放。
但是,日商可以到北京。
后来到北京的日商乘火车时发现,那张照片中的原油罐车上有一层很厚的尘土。
在北京火车站,日商从停着的一辆辆满载石油的油罐车上取下一层尘土,作为样品拿回国去化验。
从尘土的颜色和厚度来看,证实了他们的判断:“大庆油田大致在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
”1966年7月的某画报上,刊登了一幅“铁人”王进喜的照片,只见他头戴大皮帽,身穿大皮袄,背景是冰天雪地。
日商根据他这身服装,再次证实了大庆油田肯定在东北北部。
分析“铁人”言行推算产量1966年10月某杂志的第76页上,有一篇歌颂大庆人的通讯,其中在介绍王进喜的事迹时,有这么一段:王进喜一进马家窑,望着一片荒原,兴奋地说:“好大的油海!这一下可以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了!”这段报道和这句豪言壮语给日商提供了两份情报:一、大庆油田在马家窑;二、这是一个产量非常高的油田,产油量高到足以改变中国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打破外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引导案例 大庆油田泄密事件

随后又根据中国报纸上一张炼油厂反 应塔的照片就推算出了大庆炼油厂的 规模和能力。从王进喜的穿戴判断出 油田的位置在齐齐哈尔至哈尔滨之间, 从人拉肩扛钻井设备的报道中判断出 井场离火车站不远,从塔直径与栏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相对尺寸推算出炼油厂的加工能力, 等等。
3
通过一系列逻辑相关的推理和数学相 关的计算之后,再把这些单个的分析 结果用多学科的综合方法归纳起来进 行比较分析,进而获取了大庆油田位 置、规模和加工能力的情报,得出了 中国需要进口炼油设备的结论。
4
案例C:大庆油田泄密事件
早在60年代,日本出于战略上的需要, 非常重视中国石油的发展,把大庆油 田的情况作为情报工作主攻方向。
1
日本的情报机构根据有关事迹宣传中 的一句话:王进喜到马家窑时说“好 大的油海,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丢 到太平洋去”,及其他的许多蛛丝马 迹,分析出了大庆油田的地理位置。
日本大庆油田分析案例

日本的商业情报分析
原本世界上普遍以为中国没有石油,然而50年代中国政府向外透露中国有望发现大油田。
得到这个消息,日本方面立即意识到,鉴于当时中国设备落后,一旦发现油田必然向外引进设备。
为了一举中标,日本方面开始着手研究。
首先,日本从海外版的《人民画报》上刊登的一幅王进喜在鹅毛大雪里的照片推断出,这种气候在中国东北部。
随后,他们从《人民画报》上获悉,王进喜和他的战友们扛着设备去马家窑考察。
日方立即察看了当年的“满洲国”的军用地图,进一步确定大油田必定在马家窑附近。
过了不久,日方又从新华社得知,王进喜将出席人大。
日方由此推断,大油田马上将要出油,证明中国政府所言非虚。
由此一步步深入,日方逐渐掌握了大油田的资料、气候、地形等重要情报,并据此设计出了针对性的设备,果然在中国后来向外招标时一举中标。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商业情报的重要性,也可以看见国外商业情报的手段、水平
已经非常成熟。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这方面的意识很弱。
参加谈判往往不了解对方、不掌握可靠的第一手情报,造成屡屡受挫情况!。
日本分析大庆油田位置

日本分析大庆油田位置
1959年9月25日,中国石油勘探队在东北松辽盆地陆相沉积中找到了工业性油流。
时值国庆十周年,所以这个油田以“大庆”命名。
在此之前,《人民日报》登载了《大庆精神大庆助》的文章,肯定了中国有大油田。
而当时的日本出于战略上的需要,非常重视中国石油的发展,并将大庆油田的情况作为情报工作主攻方向。
《人民日报》的报道出来后,日本人把这一信息储存到电脑里去,但是大庆油田在哪里呢——大庆油田的位置在当时属于机密?于是,日本人开始“找油”。
不久,《中国画报》又刊登了大庆油田“王铁人(王进喜)”的照片。
日本人从王铁人戴的皮帽子及周围景象推断:大庆地处零下三十度以下的东北地区,大概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之间。
日本人又利用到中国的机会,测量了运送原油火车上灰土的厚度,大体上证实了这个油田和北京之间的距离。
此后,《人民中国》杂志有一篇关于王铁人的文章,提到了马家窑这个地方,并且还提到钻机是人推、肩扛弄到现场的。
日本人推断此油田靠车站不远,并进一步推断就在安达车站附近。
日本人对中国东北的地图非常清楚,从地图上,他们找到了马家窑是中国黑龙江海伦县东南的一个小村。
后来,日本人又从一篇报道王铁人1959年国庆节在天安门广场观礼的消息中分析出,1959年9月王铁人还在甘肃省玉门油田,以后便消失了,这就证明大庆油田的开发时间自1 959年9月开始。
日本人又对《中国画报》上刊登的一张炼油厂的照片进行研究,那张照片上没有人,也没有尺寸,但有一个扶手栏杆。
依照常规,栏杆高一米左右,按比例,日本人推断了油罐的外径,并换算出内径为五米,判定大庆油田的年产量约为360万吨……日本人就这样弄到了大庆油田的情报。
转--读后感之日本寻找大庆油田的过程和“巴西环大西洋号”的沉没(王雁穹)

运用联系观点解决问题的典型正反案例——运用联系观点解决问题的典型正反案例——日本寻找大庆油田的过程和“巴西环大西洋号”的沉没(王雁穹)(王雁穹)下面通过两个正反案例,说明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何等的重要: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出于战略上的需要,极为重视中国石油的发展,于是把摸大庆油田的情况作为情报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大庆油田在什么地方?日本人对大庆油田早有所闻,但始终得不到准确的情报。
后来在1964年4月20日的《人民日报》上看到“大庆精神大庆人”的字句。
于是日本人断定“中国的大庆油田,确有其事”。
在1966年7月的一期《中国画报》上,日本人看到一张照片。
他们根据这张照片上人的服装断定:“大庆油田是在冬季为零下30℃的北满,大致在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
后来,到中国来的日本人坐火车时发现,从东北来往的油罐车上有很厚的一层土,从土的颜色和厚度看,证实了“大庆油田在北满”的论断是对的。
但具体位置仍然需要研究。
在1966年10月,日本人又从《人民中国》杂志的第76页上看到了石油工人王进喜的事迹。
分析中得知,最早的钻井是在安达东北的北安附近,并且离火车站不会太远。
在英雄事迹宣传中有这样一句话:王进喜一到马家窑看到大片荒野说“好大的油海,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
”于是日本人从伪满洲旧地图上查到“马家窑是位于黑龙江海伦县东南的一个小村,在北安铁路上一个小车站东边十多公里处。
”就这样,日本人基本上搞清楚了大庆油田的位置所在。
第二,大庆油田的规模是多大?日本人对王进喜事迹的报道做出了如下分析:王进喜是玉门油矿的工人,是1959年9月到北京参加国庆之后志愿去大庆的。
大庆油田肯定是1959年以前就开钻了。
马家窑是大庆油田的北端,即北起海伦的庆安,西南穿过哈尔滨市与齐齐哈尔市铁路的安达附近,南北400公里的范围,估计从北满到松辽油田统称为大庆油田。
第三,中国的炼油能力有多大?到1966年7月,日本人把注意焦点转到炼油设备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的商业情报分析
原本世界上普遍以为中国没有石油,然而50年代中国政府向外透露中国有望发现大油田。
得到这个消息,日本方面立即意识到,鉴于当时中国设备落后,一旦发现油田必然向外引进设备。
为了一举中标,日本方面开始着手研究。
首先,日本从海外版的《人民画报》上刊登的一幅王进喜在鹅毛大雪里的照片推断出,这种气候在中国东北部。
随后,他们从《人民画报》上获悉,王进喜和他的战友们扛着设备去马家窑考察。
日方立即察看了当年的“满洲国”的军用地图,进一步确定大油田必定在马家窑附近。
过了不久,日方又从新华社得知,王进喜将出席人大。
日方由此推断,大油田马上将要出油,证明中国政府所言非虚。
由此一步步深入,日方逐渐掌握了大油田的资料、气候、地形等重要情报,并据此设计出了针对性的设备,果然在中国后来向外招标时一举中标。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商业情报的重要性,也可以看见国外商业情报的手段、水平
已经非常成熟。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这方面的意识很弱。
参加谈判往往不了解对方、不掌握可靠的第一手情报,造成屡屡受挫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