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相互作用重点归纳

合集下载

高一物理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物理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物理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归纳推荐文章高一物理公式总结归纳热度: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热度:高中物理必修1运动的描述知识点归纳热度:高一物理必修1运动学公式归纳热度:高一物理公式归纳大全热度: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有关相互作用的知识点一直是物理学科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物理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物理相互作用知识点(一)重力及其相互作用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①形变;②改变运动状态.2、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

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

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用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高一物理相互作用知识点(二)弹力:(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①接触;②形变。

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

(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高一物理相互作用知识点(三)摩擦力: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任意角度.3、摩擦力的大小:①滑动摩擦力:说明:a、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b、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相互作用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相互作用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相互作用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空间中的运动规律。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了解和掌握各种相互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对高一物理学习中涉及的几个重要的相互作用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一、重力作用重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宇宙中无处不在。

重力作用是由质量之间的相互吸引而产生的。

按照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吸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重力还可以解释地球上物体下落的现象,也是天体运动的基本原因。

二、摩擦力作用摩擦力是物体之间由于接触而产生的相互作用。

它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当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受到阻碍时产生的力。

动摩擦力是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由于表面间的摩擦而产生的力。

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之间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

三、弹力作用弹力是物体之间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相互作用。

当一个物体被压缩或拉伸时,它会产生弹性形变,这时物体内部的分子结构会发生变化,使得物体恢复原有的形状。

弹力与物体的形变成正比,与物体的弹性系数成正比。

弹簧是一个常见的弹性体,通过弹簧的拉伸和压缩,我们可以感受到弹力的存在。

四、电磁力作用电磁力是物体之间由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

根据库仑定律,两个电荷之间的电磁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电磁力不仅存在于静电场中,还存在于电流和磁场中。

电场和磁场对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影响,进一步扩展了电磁力的应用范围。

五、压力作用压力是一种物质对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产生的力。

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时,它会产生对外的压力。

按照帕斯卡定律,物体内的液体或气体在任意位置上的压力大小是相等的。

压力作用在液压和气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如水泵、液压千斤顶等。

通过对以上几种相互作用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高中物理力的相互作用公式及知识点

高中物理力的相互作用公式及知识点

高中物理力的相互作用公式及知识点相互作用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因素之间联系的一种表现形式。

包括互相联结、互相斗争、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等关系。

相互作用的强度排序为: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相互作用。

一、力。

1、定义: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2、性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3、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4、力的图示:力可以用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线段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指向为力的方向。

二、重力。

1、产生: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施力物体是地球;2、大小:G=mg,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指向地心;4、重心:物体各部分重力集中于一点,这点叫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中心在其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可用悬挂法判断物体重心的位置。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力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直到宇宙深处,作用强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弱。

如物体所受重力;2、电磁相互作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同一种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这种作用力称为电磁相互作用;3、强相互作用:作用范围只有原子核大小,超过这个范围这种相互作用就不存在了;4、弱相互作用。

四、弹力。

1、弹性形变:有些物体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叫弹性形变。

但如果形变过程中超过一定限度,撤去外力后,形变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2、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叫弹力。

产生条件为直接接触,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3、几种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

如物体对桌面有压力,桌面发生弹性形变,要恢复原状对物体施加一个向上的的弹力,即支持力;4、胡克定律:内容为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长度x成正比,即F=kx。

高中物理必修一相互作用重要知识点小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相互作用重要知识点小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相互作用重要知识点小结相互作用是指物体之间相互接触并产生相互影响的力。

在高中物理必修一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相互作用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小结。

1.基本力与相互作用定律首先,我们学习了物理中的基本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和浮力。

根据相互作用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例如,地球对物体的重力和物体对地球的引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描述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物体有惯性,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受到外力的作用。

第二定律说明了力的概念,即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作用力都有相等大小、相反方向的反作用力。

3.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力之一,它决定了物体在地面上的重量。

4.弹力弹力是由于弹性物体的形变而产生的力。

当物体被压缩或拉伸时,弹簧或弹性体会产生弹力,使物体恢复到原始形状。

根据胡克定律,弹力与弹簧伸缩的长度成正比。

5.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物体间相对运动或准备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力。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准备相对运动时产生的力,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粗糙程度、受力面积以及相对运动速度有关。

6.浮力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上升的力。

它是由于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而产生的。

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根据阿基米德定律,浮力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排开的体积成正比。

7.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描述的是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

它指出,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万有引力定律可以解释行星运动、地球上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等现象。

8.载物斜面的力学分析载物斜面是一种应用力学分析的常见情况。

高一物理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知识点归纳

高一物理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知识点归纳

高一物理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知识点归纳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⑴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⑵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3.力作用于物体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⑴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或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4.力的分类⑴按照力的性质命名:重力、弹力、摩擦力等.⑵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命名: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浮力、向心力等。

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⑴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⑵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2.重心: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但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① 质量均匀分布的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② 一般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几何中心上,可以在物体内,也可以在物体外.一般采用悬挂法.3.重力的大小:G=mg弹力1.弹力⑴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⑵产生弹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两物体的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2.弹力的方向:物体之间的正压力一定垂直于它们的接触面.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在分析拉力方向时应先确定受力物体.3.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弹力:F = Kx 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4.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的判断方法如果物体间存在微小形变,不易觉察,这时可用假设法进行判定.摩擦力1 滑动摩擦力:说明: a、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b、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2 静摩擦力: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大小范围: O一、要善于观察,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物理学得比较好的同学,大多是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知识点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知识点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知识点高中物理是一门涉及到自然科学的学科。

其中,相互作用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需要集中精力学习的内容,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中物理相互作用的知识点。

一、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物理学上最基本的相互作用之一,它起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该定律表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一种吸引力,大小与两物体质量和两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当两个物体分别具有质量为M1和M2,彼此的距离为r时,它们之间的引力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F =G * M1 * M2 / r^2其中F为引力的大小,G为万有引力常数。

二、电磁力电磁力是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它有两种类型:静电力和磁力。

静电力是由于物体间存在不同带电量所产生的力,根据库仑定律,当两个带电体之间的距离增大时,它们之间的电荷力减小得很快。

磁力是由于带有磁荷的物体之间通过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当两个磁荷之间的距离增大时,磁场中的磁力会随之减小。

三、弹性力弹性力是通过物体形变而产生的力,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性力越大。

根据胡克定律,当物体受到拉伸或压缩时,其弹性力与形变成正比,非常适合用于解释各种弹性系统的特点。

四、摩擦力摩擦力是由于物体间的接触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两种。

静摩擦是物体运动前的摩擦力,它的大小与静摩擦系数μs和物体间压力有关。

动摩擦是物体在运动时的摩擦力,它的大小与物体的滑动速度和动摩擦系数μk有关,这些都是需要进行实验测量得出的。

五、核力核力是由于质子和中子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它可以解释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

核力与普通的相互作用有所不同,因为它非常短程,几乎只存在于原子核内部,并且是极强的力。

核力的强度与粒子之间的距离有关,所以在原子核内部距离非常短的质子和中子之间产生了非常强的相互作用。

以上就是高中物理相互作用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学生们需要掌握这些知识点,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并进行科学推断。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相互作用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力学、电磁学、热学等。

在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三章中,我们学习了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相关概念和定律。

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相互作用的概念:物体之间会相互产生作用力,称为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的基本特点是:有力的物体不断改变其位置和形状,轻盈的物体则很难改变其位置和形状。

2. 弹性力:当物体发生弹性变形时,物体内部会产生恢复变形的力,称为弹性力。

弹性力的大小是与变形量成正比的,并且方向与变形方向相反。

胡克定律描述了弹性力的关系:F = kx,其中F为弹性力,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为变形量。

3. 弹簧的形变:弹簧的形变有两种情况,分别是拉伸形变和压缩形变。

拉伸形变是指弹簧在外力作用下在长度方向上增加,压缩形变是指弹簧在外力作用下在长度方向上缩短。

4. 弹簧系数:弹簧系数是一个描述弹簧性质的物理量,可以通过实验测得。

弹簧系数越大,弹簧的劲度越大,反之弹簧的劲度越小。

5.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距离平方成反比。

重力的计算公式为:F = mg,其中F为重力,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6. 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是指物体在自由悬空状态下所处的平衡位置。

对称物体的重心通常位于物体对称轴上,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通常位于物体形状对称的位置。

7. 压强:物体受到的力对单位面积的作用力称为压强。

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 = F/A,其中P为压强,F为受力大小,A为受力作用面积。

8. 压强的应用:应用压强的原理,我们可以解释一些现象和应用,如大海能够支撑船只、用小钉子穿墙等。

9. 连续介质的流动: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行为的学科,其中连续介质流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连续介质流动有两种基本形式,分别为层流和湍流。

10. 流体的压强:流体受到的压强是由其自身重力和外部施加的压力造成的。

流体的压强还与流体密度和流体的高度有关,按照势能变化原理,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 = ρgh,其中P为压强,ρ为流体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流体所处高度。

高中物理必修一相互作用

高中物理必修一相互作用

高中物理必修一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所有物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相互作用是必修一内容中的一个重点,通过深入学习相互作用的原理及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

本文将从牛顿三定律、引力、弹力、摩擦力等方面展开对高中物理必修一中相互作用的探讨。

牛顿三定律是描述物体相互作用的基础原则之一。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将保持不变,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

这意味着一个物体如果不受到外力的作用,将会一直保持原来的状态,这就是惯性。

而牛顿第二定律则表明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

第三定律则阐述了对于每一个作用力必定存在一个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这是为了保证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符合动量守恒的法则。

引力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在地球物体运动中,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使得物体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而物体对地球也会产生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引力。

根据牛顿的普遍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会存在引力的作用,其大小与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一规律也解释了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运动规律,以及卫星绕地球轨道等现象。

弹力是一种弹簧或其他形式的弹性体产生的相互作用力。

当物体受到外力拉伸或压缩时,会引起弹簧产生内部的弹性变形,从而产生一个相对抵抗外部作用力的弹力。

根据胡克定律,弹力与变形的大小成正比,这也是为什么弹簧的劲度系数越大,产生的弹力也就越大。

弹性体的形变和弹力的作用也是物体在运动中相互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摩擦力是指两个接触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阻碍了它们之间相对运动的力。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指在物体尚未发生相对滑动时所产生的阻力,其大小与物体之间的垂直压力成正比;而动摩擦力则是在物体相对滑动时所产生的力,其大小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状况有关。

了解摩擦力的作用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机械装置,减小能量损耗,提高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互作用(二)重点归纳知识点一 弹力1. 常见弹力的方向杆的弹力方向可以沿杆的方向,也可以不沿杆的方向,具体和杆的固定方式以及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有关态.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弹力模型的施力特征:(1) 轻绳:质量不计、松软、不可伸长的绳,绳中各处的张力大小相等;轻绳对物体只能产生拉力,不能产生压力;物 弹力 弹力的方向轻绳的弹力 沿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弹簧两端的弹力沿弹簧而指向弹簧恢复原状的方向面(或点)与面(或点)接触 垂直于接触面(或切面),指向受力物体杆的弹力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知识点一 弹力 【典例探究】类型 特征 受力特征 自由杆可以自由转动 杆受力一定沿杆方向 固定杆不能自由转动不一定沿杆方向,由物体所处状态决定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的瞬间,弹力可以发生突变。

(2) 轻杆:质量不计、不可伸长和压缩的杆;轻杆既能对物体产生压力,又能产生拉力,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的瞬间,弹力可以发生突变。

(3) 轻弹簧:质量不计,既可被拉伸,也可被压缩,弹簧中各处弹力均相等;轻弹簧对物体既能产生压力,又能产生拉力,力的方向沿弹簧轴线,力的大小可应用胡克定律F=kx求解;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弹力只能逐渐改变,在状态改变的瞬间,弹力大小不变。

说法中正确的是()A. 杆对小球弹力的方向是沿杆向上B.杆对小球弹力的方向一定是竖直向上C.杆对小球弹力大小为mgD.杆对小球弹力大小为mg/cosθ知识点二对摩擦力的理解1. 滑动摩擦与静摩擦的比较滑动摩擦静摩擦不同点产生原因两物体之间,已经发生相对滑动。

两物体之间保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说明】相对静止≠静止,运动物体也有静摩擦。

方向跟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说明】“相对运动方向≠运动方向”相对运动反向,但有可能运动同向。

跟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说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⑴假设光滑法⑵动力阻力法(起驱动作用的摩擦,跟对地运动方向相同,阻碍摩擦则反之)大小⑴有公式:Nfμ=(跟压力成正比)⑵跟运动速度无关,跟接触面积无关。

⑴只有最大静摩擦有公式可算:Nfmμ=并跟压力成正比。

⑵一般静摩擦,跟压力无关,也没有专用公式,只能根据“牛顿三个定律”来求大小。

稳定程度具有稳定性,只要压力不变,μ不变,滑动摩擦力就是不变的。

具有可变性,其变化范围 0<f≤f m辨析⑴摩擦力一定是阻碍物体运动的(阻碍相对运动≠阻碍运动,摩擦力有动力摩擦与阻力摩擦之)⑵摩擦力方向跟运动方向相反(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运动方向相反,动力摩擦力跟运动方向相同,阻力摩擦与运动反向)⑶摩擦力大小跟压力成正比(只有滑动摩擦与最大静摩擦才跟压力成正比,静摩擦跟压力无关)⑷静止的物体才会有静摩擦(相对静止≠静止,运动物体也可以有静摩擦)判断静摩擦存在性方法一:假设光滑法,看物体是否会发生相对滑动方法二:假设存在法,看跟现有的运动状态是否矛盾摩擦力的测量用弹簧秤测定一个木块A和木块B间的动摩擦因数μ,有图示的两种装置.(1) 为了能够用弹簧秤读数表示滑动摩擦力,图示装置的两种情况中,木块A是否都一定都要作匀速运动?(2) 若木块A做匀速运动,甲图中A、B间的摩擦力大小是否等于拉力F a的大小?(3) 若A、B的重力分别为100N和150N,甲图中当物体A被拉动时,弹簧秤的读数为60N,拉力F a = 110N,求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对于摩擦力的认识要注意“四个不一定”.(1) 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2) 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3) 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如图所示,A、B一起向右做匀加速运动,则A所受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不一致.(4)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以做阻力,也可以做动力3. 静摩擦力的分析和计算(1) 静摩擦力的大小①两物体间实际产生的静摩擦力f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f max之间,即0<f≤f max.最大静摩擦力f max是物体将要发生相对运动(临界状态)时的摩擦力,它的数值与F N成正比,在正压力F N不变的情况下,最大静摩擦力f max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一般情况下,可近似认为物体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②静摩擦力的大小要依据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计算:如果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可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求解静摩擦力;如果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静摩擦力.(2) 静摩擦力的方向相对运动趋势不如相对运动直观,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所以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较困难,因此常用下面两种方法判断:方法一:“假设法”.假设法:即先假定没有摩擦力(即光滑)时,看相对静止的物体间能否发生相对运动.若能,则有静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若不能.则没有静摩擦力.换句话说:静摩擦力的存在是为了使两物体相对静止,若没有它,两物体仍相对静止,就说明没有静摩擦力.方法二: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此方法关键是先判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再确定合力,然后进行受力分析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典例3】如图所示,P是主动轮,通过皮带带动从动轮Q转动,A和B、C和D分别是皮带和皮带轮边缘相互接触的点.如果皮带不打滑,则( )A.A和B、C和D处于相对静止状态B.B点相对A点运动趋势的方向与B点运动方向相反C.D点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D点的运动方向相同D.A点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A点的运动方向相同【审题指导】(1) 谁是轮上的点?谁是带上的点?(2)静摩擦力的方向怎么判定?(3) 摩擦力突变4. 摩擦力突变模型摩擦力突变发生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可能是物体的受力情况发生变化,可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也可能是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形式发生了变化.因此要全面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抓住摩擦力突变的原因,才能正确地处理此类问题.①“静静”突变模型物体在摩擦力和其他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其他力的合力发生变化时,如果物体仍然保持静止状态,则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将发生突变.【典例4】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三个力即F1、F2和摩擦力的作用,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其中F1=10 N,F2=2 N,若撤去F1,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 ).A.10 N,方向向左 B.6 N,方向向右 C.2 N,方向向右 D.0②“静动”突变模型物体在摩擦力和其他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当其他力变化时,如果物体不能保持静止状态,则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将“突变”成滑动摩擦力。

【典例5】如图所示,在平板与水平面间的夹角θ逐渐变大的过程中,分析木块m受到的摩擦力的情况.③“动静”突变模型在摩擦力和其他力作用下,做减速运动的物体突然停止滑行时,物体将不受摩擦力作用,或滑动摩擦力“突变”成静摩擦力。

【典例6】如图所示,质量为1 kg的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从t=0开始以初速度v0沿水平地面向右滑行,同时受到一个水平向左的恒力F=1 N的作用,取g=10 m/s2,向右为正方向,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 f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学霸总结】物体受到的外力发生变化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种类就有可能发生突变。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对物体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从而找到物体摩擦力的突变“临界点”。

5. 滑动摩擦力的分析和计算在确定摩擦力的大小之前,首先分析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明确摩擦力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滑动摩擦力由公式f=μF N直接计算,F N为两接触面间的正压力,此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重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也可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应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与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时一定要明确“相对”的含义是指相对跟它接触的物体,所以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实际运动(对地运动)方向相反,也可能与实际运动方向相同,也可能与物体实际运动方向成一定的夹角.【典例7】物块M在静止的传送带上匀速下滑时,传送带突然转动,转动方向如图3-6中箭头所示.则传送带转动后( )A.M将减速下滑B.M仍匀速下滑C.M受到的摩擦力变小D.M受到的摩擦力变大6.有关摩擦力的几点注意事项(1) 摩擦力总是阻碍相互接触的两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不能理解为阻碍物体运动.静摩擦力不一定作用在静止的物体上,滑动摩擦力也不一定发生在运动的物体上.(2) 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3) 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4) 摩擦力作用在两物体的接触面上,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无关.(5) 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静摩擦力介于0到最大静摩擦力之间,而最大静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稍大,不过通常情况下可认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其滑动摩擦力,即F max=F f=μF N(F N为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答案与解析1.【答案】如图乙所示【解析】用绳替换AB,原装置状态不变,说明AB对A施加的是拉力;用绳替换AC,原状态不能维持,说明AC对A施加的是支持力。

2.【答案】BC【解析】因为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小球处于平衡状态,对小球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杆对小球的弹力大小为mg,方向竖直向上,选项B、C正确。

3.【答案】ACD4.【答案】C【解析】当物体受F1、F2及摩擦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由平衡条件可知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为8 N,可知最大静摩擦力Ff max≥8 N。

当撤去力F1后,F2=2 N<Ff max,物体仍处于静止状态,由平衡条件可知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发生突变,且与作用在物体上的F2等大反向。

C正确。

5.【答案】见解析【解析】①当θ角较小时,木块静止不动,木块受到静摩擦力F静的作用,静摩擦力F静与物体的重力G在沿斜面上的分力G sin θ是一对平衡力,故F静=G sin θ,θ变大,则F静=G sin θ变大。

②当角达到一个确定的值θ0时,木块恰好匀速运动,这时木块受到滑动摩擦力F滑的作用。

利用受力平衡得F滑=G sin θ0利用公式得F滑=μG cos θ0两式联立得μ=tan θ0当θ>θ0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则F滑=μG cos θ故当θ继续变大时,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减小了。

当θ=90°时,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等于0。

6.【答案】A【解析】7.【答案】B【解析】传送带静止不动时,物体M匀速下滑,说明物体M受到沿传送带向上的滑动摩擦力,当传送带顺时针转动时,物体仍受到沿传送带向上的滑动摩擦力,且大小不变,故M仍匀速下滑,选项B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